法學官位
1. 唐朝的官職從大到小是怎麼排的
唐代官制
唐五代的政治和經濟概況
隋末農民起義推翻了隋王朝,為封建政治的改革開拓了道路。唐朝的建立者李淵、李世民,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革除弊政,以謀求新皇朝的長治久安,經過三十多年的勵精圖治,使李唐王朝逐漸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李淵在位時期,國家重新統一,社會漸趨穩定,典章制度初具規模,這為「貞觀之治」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從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的二十三年,是唐太宗統治時期,史家稱之為「貞觀之治」。唐太宗即位初期,在政治上進一步聯合各地主集團,健全法制,整飭吏治,提高國家機關的行政效能。在經濟上實行「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的政策。
貞觀初年,李世民首先著手改組中央機構,逐步把李淵時期的一些思想保守的宰相陳叔達、蕭瑀、宇文化及等免職,先後任命原秦王府的寵臣高土廉、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為宰相,並起用了李建成的幕僚魏徵、王珪、韋挺等人為諫官,接著又提拔他們擔任尚書左右丞或宰相。他除了把建成、元吉的親屬處死外,其他屬官一律赦免。李世民對政敵屬官採取這種政策,不僅搜羅了一批有才能的人為自己效力,也迅速消除了來自反對黨的阻力,穩定了政局。
唐太宗非常重視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他對大臣說:隋朝所以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是當時皇帝「不肯信任有司、每事皆自決斷」,使得群臣有意見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而已。」他很注意選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凡事都要交給百司商量,然後經宰相籌畫,諸事穩妥,才能上奏施行。所以舊史稱唐朝政府處決政事「鮮有敗事」。貞觀初年,還針對武德後期民少官多的弊端,精減國家機構和官員,唐太宗說:「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命令房玄齡精簡中央文武官員,據《資治通鑒》卷192的記載,中央官員由武德時期的2,000多人減為643員。地方行政機構也予以裁並,因山川形勢之便,分全國為十道。
貞觀時代,很注重立法。唐太宗即位以後,多次組織名臣和法學家研究立法和司法制度。他說:「國家法令,惟須簡約,不可一罪作數種條」。根據這種精神,對《開皇律》作了重要的刪改,除去大辟罪92條,死罪大半,其餘則刪煩去蠹,變重為輕的條文也很多。當時對判死刑很慎重,據《貞觀政要》卷8記載,規定「在京諸司奏決死囚,宜二日中五復奏,天下諸州三復奏」。唐太宗還認為法令不能經常變化,因為數變則煩,使「官長不能盡記,又前後差違,吏得以為奸。」所以,唐前期的法律體系經貞觀初年修訂後,就基本確立,沒有大的變化。為了保證法律的執行,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司法機關,中央主管刑法和審判的是刑部和大理寺,地方州、縣設有專管司法工作的官吏,刺史和縣令都親自掌管審判事務。
唐太宗還從前朝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如果從皇帝到各級官吏不認真奉法,任何完備的立法和司法制度都是空文。《魏鄭公諫錄》卷3載,他曾對朝臣說:「朕見隋煬帝都不以官人違法為意,性多猜忌,惟慮有反叛者。朕則不然,但慮公等不遵法式,致有冤滯」。唐太宗提倡守法,要求司法部門斷獄要依據律文。所以,有些大臣才敢於「犯顏執法」,與他激烈爭辯,糾正他任情用法的錯誤。由於貞觀時期重視立法和守法,法律的執行一般比較認真,官吏有犯法者必無赦免,貪贓者置以重法。《貞觀政要》說,當時「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這對鞏固唐初封建統治,起了積極作用。
在用人上,唐太宗曾說過:「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為了改善吏治,爭取各地主集團的支持,他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中央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地主勢力。其中有長期跟隨他的秦王府臣僚,有追隨李建成反對他的政敵,有關中軍事貴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唐太宗這個用人原則,曾引起了原秦王府一些沒有遷官的舊屬不滿。唐太宗批評房玄齡等人說:「用人但問當否,豈以新舊異情……才若不堪,亦豈以舊人而先用?」由於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拔人物不私於黨」,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就保證了唐初政治的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
唐初的軍隊是以府兵為骨乾的中央禁軍、邊軍和地方軍組成。軍隊直接由皇帝掌管,除緊急情況之外,凡發十人十馬以上,都要有兵部奉皇帝敕令頒發的魚符、木契。將帥不能長久專兵,「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貞觀時期,邊將領兵,一般是「三年一易,收其兵權」。這些制度都是為了保證軍權集中於皇帝,防止大將擁兵擅權。唐太宗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特別注意府兵的訓練。折沖府平時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士兵,「居常則皆習射」,每年冬季有一次試閱。有時唐太宗親自教射,中多者賞以弓、刀、帛,其將帥也進行考績。「由是人思自勵,數年之間,悉為精銳」。
唐初統治者恢復和完備了前代的府兵制度,這不僅加強了封建統治,而且有利於地主階級擴展經濟和政治力量。當時地主子弟是府兵的主幹,當府兵的可以免除賦役,有功勛的可以獲得勛品、勛田和陞官,戰爭中可以分得大量俘虜、財物。因此,唐初地主子弟一般都積極從軍,藉此陞官發財。府兵要自備部分兵甲、服裝、資糧,每年有幾個月的宿衛,對於貧苦農民來說,當府兵則是沉重的負擔。迫使農民不得不以逃亡他鄉、自殘肢體、投附寺院等方式來迴避征役。
唐太宗統治期間,實行以關中軍事貴族集團為主幹,聯合關東和江南士族,以及其他非士族地主的方針,鞏固了唐朝的統治。但是各地主集團中仍然存在著矛盾。以唐宗室為首的貴族官僚集團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隨著貞觀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那些非士族地主,不滿足於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要求擴大其政治經濟特權,因而和貴族官僚集團發生了沖突。到高宗時,這種斗爭開始激化。武則天正是利用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把李唐官僚集團的勢力打下去,逐漸掌握了國家大權而登上皇帝寶座的。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採取了嚴刑峻法,對付一切公開的和暗藏的反對派。她在朝堂上設置銅匭,接受告密文書,獎勵告密。各地告密者不論貴賤,都可以親赴京城,沿途受五品官待遇,到京後武則天親自接見。告密核實,封官賜爵;告密失實,並不反坐。於是,唐宗室貴族大臣多被告發,而不少告密者則成為飛黃騰達的新貴。武則天還重用武三思、武承嗣、周興、耒俊臣等一批酷吏,搜羅了數百名無賴之徒,專門以告密為能事。他們為了迫害政敵,廣泛偵察,羅織罪狀,嚴刑逼供,相繼誅殺唐宗室數百人,文武大臣數百家,地方將吏數千人。以致朝野上下籠罩著一片恐怖氣氛。被關殺的大批官僚,有不少是無辜受害者。
據《新唐書·則天皇後傳》載,武則天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不惜爵位,以籠四方豪傑自為助」。大量破格提拔士人和低級官吏。每年赴京應舉的人數不斷增加。她經常要大臣們薦舉人材。《資治通鑒》卷205載,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大臣們一次薦舉了130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由於勛賞太濫,造成「腓服眾於青袍,象板多於木笏」的怪現象;像拾遺、補闕這樣的官員,更是車載斗量了。
武則天對農民的反抗,除了嚴厲鎮壓和不斷檢括逃亡農民外,對徭役制度和戶籍制度也作了某些修改。天授二年(公元697年),她到洛陽,下令允許關內雍、同、太等州士族人稠地區,百姓無田業者,可以到洛州安置,前後遷移了數十萬戶,被遷的農民可以在當地開墾荒地,免三年租調。高宗死時,宣布百姓年滿五十歲者免除徭役,比以往六十歲免除徭役的規定縮短了十年,這些措施,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武則天統治的五十年間,封建國家所控制的戶口,從貞觀永徽初的380萬戶,增加到650萬戶。商業、交通出現了貞觀時期未有的繁榮。從這個時期開始,唐代進入了鼎盛時期。
神龍二年(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聯合禁軍將領,乘武則天病重之機,發動宮廷政變,逼武則天讓位給李顯。不久,武則天就死了。中宗復位後,張柬之等人遭到排斥,韋皇後、安樂公主和武氏近親結成一個腐朽的政治集團,控制了朝政,造成了更加腐敗的政治局面。這些人賣官鬻爵,只要交錢30萬,就給予皇帝的墨敕,斜封副中書,稱為「斜封官」。當時正員之外,用員外、同正、試、攝、檢校、判、知等五花八門頭銜,封授的官員多達幾千人。
貴族官僚集團還直接剝削大批「封戶」。中宗時受封的貴戚幸臣多達140餘家,封戶多至上萬戶,封地遍及五十四州,被剝削丁男在64萬以上。封家派有專官、奴僕收取租稅。當時封戶比較集中的大河南北地區,造成「百姓怨嘆」,「頗多流散」的慘況。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韋皇後毒死中宗,竊掌朝政。當年,相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利用禁軍的不滿,發動軍事政變,殺死韋後、安樂公主及大批武氏宗族、黨羽。恢復了睿宗李旦的帝位。睿宗也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朝政依舊腐敗不堪。景雲三年(公元712年),睿宗傳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玄宗。
唐玄宗即位後首先對混亂的弊政進行整頓。自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開元八年(公元720年),他相繼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為宰相。史稱姚崇治事明敏,處決政事迅速。《資治通鑒》卷210說他曾向玄宗提出「抑權幸,愛爵賞,納諫諍,郄貢獻」等建議,都被採納。在他執政期間,大量裁減中央機構的冗職,修立了各種制度,使「權歸於上」,消除了行政上的混亂。宋璟「善守法持正」,注意選擇官吏,隨材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對玄宗「敢犯顏直諫」,對下能「刑賞無私」。由於兩人同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安居。唐玄宗也很重視地方吏治,經常召見地方官員;規定了京官和地方官交流任用制度,使出入常均,盡量改變重內官輕外官的現象。為了表示重視地方官員的典選,唐玄宗有一次還親自殿試新授縣令,把其中四十多名考試成績低劣的人放歸。
害民極大的「食實封」制,這時改為政府向封戶徵收租調,封家至官府領取,禁止封家直接苛索封戶。唐玄宗還表示要除奢從簡,下令銷毀宮中的乘輿服御,金銀器玩,供軍國使用;規定天下不得採珠玉,織錦綉,停罷兩京及諸州織錦坊。唐玄宗一再要求地方官員注意兵役、徭役、租稅的均平征斂,重視農田水利的管理,隨時招撫逃亡人口;還經常發布特敕,緩征、減征、免徵民戶貸糧、租調、地稅。以保證國家收入和兵餉來源。
一度倡導儉約、焚珠玩、禁女樂的唐玄宗,到開元後期漸漸變成一個荒怠政事,沉湎淫樂的皇帝。同時,整個官僚機構也空前膨脹,官吏多達36萬餘人。這時,唐玄宗用的宰臣,盡是一幫巧於獻媚,善於逢迎,「專徇帝欲,不顧天下成敗」的姦邪之徒。「口有密,腹有劍」的李林甫,唐玄宗「任之不疑」,出任宰相達十九年之久,獨專朝政。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李林甫死,楊國忠繼任宰相,他與李林甫一樣,專事獻媚玄宗,身兼四十餘職,每件文書「但署一字,猶不能盡」。本來就不學無術的楊國忠,自然只好依賴胥吏代為處理公文,這就使已經腐敗無能的朝政,更加賄賂公行,紀綱紊亂。
玄宗還特別重用宦官,《舊唐書·高力士傳》說,「中官稍稱旨,即授三品將軍」。這些得寵的宦官權力極大,「監軍則權過節度,出使則列郡辟易」。地方官僚都竭力奉承,出使的宦官無不滿載回京。諸宦官中最得寵的是高力士,朝廷文武百官,都要巴結他,才能謀得高位。唐後期一百多年的宦官之禍,正是在這個時期種下根源的。
安史亂後,李唐政局每況愈下。肅宗即位後,召募中央禁軍,委派寵信宦官李輔國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後又兼任兵部尚書,執掌禁軍。此後,宦官把持朝政,成為嚴重的問題。這引起了一部分朝官的不滿,皇帝有時也不甘心受宦官的控制。朝官在皇帝的支持下,和宦官不斷發生激烈的斗爭。宦官的辦事機構在北面宮城,朝官的衙門在南面皇城,所以兩者之間的斗爭又叫做南衙和北司的斗爭。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順宗任命王叔文為起居舍人,翰林學士,王伾為左散騎常侍,翰林待詔。他們引進了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人,在順宗的支持下,著手革除時弊,企圖奪取宦官集團的權力。但由於他們依靠的是一個身患重病的皇帝,手下只有少數所謂有識之士,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所以一遇到握有重兵的宦官勢力的反擊,永貞革新就失敗了。
憲宗被宦官殺死後,繼位的穆宗和敬宗,更是委政宦官,專以游樂為事。宦官在朝中的地位愈益鞏固,更加飛揚跋扈。敬宗因打罵宦官,結果也被殺死。文宗時,想改變宦官專政局面,但因宦官勢力已根深蒂固,已無法處置了。
唐後期,除了朝官和宦官的南衙北司之爭外,在朝官內部,也結成朋黨,排斥異己,從而引起官僚集團的派別斗爭,其中最突出的是以李宗閔、牛僧儒為首領的牛黨官僚集團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官僚集團的斗爭——史稱「牛李黨爭」。這些斗爭與傾軋,一直延續到李唐政權的覆亡。
梁、唐、晉、漢、周五個王朝,史稱五代。五代換了八個姓,十三個「君主」,但為期只有五十四年。統治的區域僅在黃河流域一帶(有時也包括四川在內)。五代的君主絕大部分是唐末的節度使,都是出身於武人,所以當時諸鎮及一般州郡刺史,皆以武人為之。因此,官吏不明治道,多為群小惑亂。正如《舊五代史·安重榮傳》所說的「自梁唐以來,藩侯郡牧,多以勛授,不明治道,例為左右群小惑亂。賣官鬻獄,割剝蒸民。率有貪猥之名,其實賄賂半歸於下」。這就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五代的刑罰也很嚴酷,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22《五代濫刑》條說;「五代亂世本無刑章,視人命如草芥。」如「族誅」之法,使「罪人之父兄妻妾子孫並女之出嫁者無一得免」。這是唐律所沒有的。此外還有腰斬、斷舌、決口、■(斷)筋、折足等刑。地方官也可任意制定刑罰和隨意殺人。《舊五代史·劉銖傳》說漢臣劉銖在青州(山東益都)「立法深峻,令行禁止。吏民有過,不問輕重,未嘗貸免。每親事,小有忤旨,即令倒曳而出,至數百步外方止,膚體無完者。每杖人,遣雙杖對下,謂之合歡杖,或杖人如其歲數,謂之隨年杖。」
紛擾的五代,到後周時才開始有了轉機。因為人民痛恨統治者對他們的過度剝削和殘酷壓迫,迫切要求安定和統一,所以在周兵打進北漢境內後,「其民爭以食物迎周師,控訴劉氏(北漢主)賦役之重,願供軍需助攻晉陽。北漢州縣繼有降者。」①周兵征南唐時,南唐人民因唐主「以茶鹽強民而征其粟帛,謂之博征,又興營田於淮南,民甚苦之」②及周師至,爭奉牛酒迎勞。充分說明了人民的願望。周世宗很了解這些情況,因此對人民作了一些讓步和有利的改革,對征服的土地也減輕了剝削。經過周世宗的一番整治,使民心得以安定,生產得以恢復,這就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中央官制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襲隋制。《新唐書·百官志》雲:「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體制,在唐高祖武德時期就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皇帝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操有對一切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皇帝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並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職官體系。在中樞機構中,制令機關、封駁審議機關與行政事務機關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務機關和事務機關的職責是很分明的,監察機構也很完備。此外,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品階勛爵制度。《新唐書·百官志》說:
其辯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以時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時,其制如此。
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代的職官制度也發生了變化。「使職差遣」逐漸侵奪了原來職官的權力,新出現的一些使職,使得原來的一套官僚體系發生了紊亂。他們占據了中央與地方的大部分權力。當時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國史補》所說的「為使則重,為官則輕」。這種現象對宋代官制也有一定的影響。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幾個系統:
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政事堂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新唐書·百官志》說:「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後來,因為唐太宗即位前雖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據《冊府元龜·宰相總序》說,自隋代以來,就有「或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並為輔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並假借他官之稱。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名稱不一,都是宰相之職。《舊唐書·李靖傳》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中書令(《百官志》作僕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辭極為懇切,唐太宗為之感動,說:朕觀古往今來,身居富貴,能知足者甚少。縱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猶自強居職位。公能識大體,精神誠可嘉。於是,太宗除下優詔,令其在家調養外,又命其疾小愈,兩、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貞觀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績為太子詹事(東宮百官之長),並特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使其與侍中、中書令一樣參預宰相職事。從此之後,就有「平章事」與「同三品」的銜號,就是品級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則,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職權,只有三公、三師及中書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以後,「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結果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而被擠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又有了變化。由於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所以就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與此同時,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基本是藩帥兼領,幾乎不單獨作為宰相來設置,因此,唐後期的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唐代初年,三省長官在門下省議事。這個議事地點稱為政事堂。《文獻通考·職官四》說:「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其後,高宗時的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為中書令,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並且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於後,「分曹以主眾務。」至此,政事堂已從「議事」之所變成宰相的辦事機關了。產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長官兼職的(因三省長官尚有本省常務),他們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就回本省辦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辦公機關。玄宗開元以後,宰相數量少了,其職位更為尊崇,基本上是專職的(楊國忠雖身兼四十餘職,但也以相職為主),於是就有必要設立一個固定的宰相辦事機關,並列五房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軍國大事經政事堂會議商定,奏請皇帝最後裁決;機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議論,他官不得預聞。在政事堂(或中書門下)議事的幾位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唐玄宗時,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他們之所以能專權用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竊居了「執政事筆」的職位。安史之亂後,肅宗鑒於相權集中而造成個人專斷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筆、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筆的制度,到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輪流秉筆,其用意顯然是在於防止宰相專權,但德宗以後,這個制度並沒有沿續下去,如穆宗、敬宗時的李逢吉,武宗時的李德裕都是獨秉國政的。宰相權力的大小,都是取決於皇帝(還有中晚唐時期的宦官)的態度的。
二、三省六部
唐沿隋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同樣是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家的政務,同時把原尚書省諸曹正式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秦漢以來封建國家中央官制不斷變化的結果。其組織較完備,分工較明確,是封建社會發展至成熟階段的一個標志。這些一直沿續到清代,基本上沒有改變。但有一點與明清不同的,唐代的尚書省有一個總機構,名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分管吏、戶、禮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丞處於行政監督地位,而左右司則兼有總務管理的性質。
唐代中書省(隋因避諱作「內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它們合稱為兩省或北省(尚書省稱為南省),長官為中書令、侍中,開元時皆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中書省與門下省同秉軍國政要,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後付尚書省頒發執行。門下省如果對中書省所草擬的詔敕有異議,可以封還重擬。凡中央各部、寺、監及地方各部門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認可以後,方送中書省呈請皇帝批閱或草擬批答,門下省如認為批答不妥,也可駁回修改。唐太宗非常重視中書、門下兩省在中樞政務機構中所發揮的作用,他曾多次稱中書門下為「機要之司」。《資治通鑒》卷192記載:他於貞觀元年十二月對群臣說:
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然駁正。人心所見,至有不同,苟論難往來,務求至當,舍己從人,亦復何傷!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
可見唐太宗非常注意集體的智慧,防止個人專斷而造成「兆民之深患」。中書、門下協助皇帝決定大計方針,就是防止個人專斷的有效措施。
中書省,置中書令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書省為西台,中書令稱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書省為鳳閣,中書令稱內史。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稱紫微令。後復舊稱。中書令為一省之首官,《新唐書·百官志》雲:「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又置侍郎二人,正三品,為中書令之副,參議朝廷大政,臨軒冊命,若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疏而奏之。又置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書省的骨幹官員,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因其所掌皆機務要政,故特規定四條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緩,禁違失,禁忘誤。他們可以就省內所討論的軍國大政及報上的奏狀,發表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並簽上自己的名字,謂之「五花判事」。省內的意見經中書令、侍郎匯集後,再交付中書舍人,然後根據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這個專門負責執筆草詔的舍人稱為「知制誥」,其餘舍人也要分別在制敕上署名。在舍人中選擇一個資格最老的,稱為「閣老」,負責處理本省雜事。舍人六人分押尚書省六部,並輔佐宰相判案。宰相的議事處政事堂就有一個門通往中書舍人辦公廳,宰相常從這個門經過,找中書舍人咨詢政事。據《舊唐書·常袞傳》載,代宗大歷時,常袞為相,才把這個門堵死,「以示尊大,不相往來」。肅宗時,常以他官知中書舍人事,《新唐書·百官志》說當時因「兵興,急於權便,政去台閣,決遣顓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復押六曹之奏。」直至武宗會昌末年,宰相李德裕再建議:「台閣常務,州縣奏請,復以舍人平處可否。」但這一制度在當時似乎未認真執行過。唐代的中書舍人都是文人士子企慕的清要之職,所謂「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是躍居台省長貳以至入相的一塊重要跳板。此外,中書省的屬官還有起居舍人2人,從六品上,《新唐書·百官志》雲:「掌修記言之史,錄制誥德音,如記事之制,季終以授國史」。通事舍人16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則導其進退,而贊其拜起、出入諸禮節。四方蠻夷納貢,也由通事舍人接受呈進。軍士出征,則受命勞遣,並每月慰問將士家屬。又有主書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右散騎常侍2人,右諫議大夫4人,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門下省,置侍中二人為省長,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門下省為東台,侍中稱左相,武後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稱納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門下省為鸞台。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稱黃門省,侍中稱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左相。《新唐書·百官志》雲:「侍中……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有門下侍郎2人,正三品,為侍中之副,龍朔二年改稱東台侍郎。武後垂拱元年,稱鸞台侍郎,天寶元年,又稱門下侍郎。《百官表》雲:「門下侍郎……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則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贊獻。元日、冬至,奏天下祥瑞,侍中闕,則蒞封符券,給傳驛。」門下省的屬官有左散騎常侍2人,正三品下。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左諫議大夫4人,正四品下,掌諫諍得失,侍從贊相。武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有一個名叫魚保宗的,上書建議置銅匭以接受四方之書。武則天接受了這
2. 中國修改法律的官職有哪些,通過法律的有哪些
修改中國法律沒有具體的官職,只是一個機構,法律修改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立民族委員會、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外事委員會、華僑委員會和其他需要設立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專門委員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
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研究、審議和擬訂有關議案。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⑴修改憲法;
⑵監督憲法的實施;
⑶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國家基本法律;
⑷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⑹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⑺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⑻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⑼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⑽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⑾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⑿批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
⒀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⒁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
⒂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下列人員:
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⑵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
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
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⑸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中央和地方預算及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批准中央預算和中央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置;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3. 為什麼學習法學專業的女生多,當法官的女生少
這位同學,我可能只能幫你分析一點,接下來的事情需要你自己積累!內 據我在學院所知法學的卻是公安容類學科的大軍!你知道大軍過獨木橋吧! 量多並不代表質好。所以女法官是鳳毛麟角!再次法官考司考沒什麼可以講得!司考是大學中含金量較高的水準考試(計算機二級,英語四級。簡單了)。所以很多人在准備考司考,包括我在內!很多非法學專業的學生等專業基礎級一過,就開始進軍司考!一般都在大二下到大三上的樣子開始一心一意准備司考!拿東西不簡單!所以需要決心和毅力! 在大學很多人已經喪失了高中可貴的精神,再次從學習上說明你的問題的正確性。因此!好好努力吧!願你我都是那堅持最後的一個!!!
4. 新一批年輕政府官員都是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專業畢業生,他們畢業後是如何從政的
1,是黨員,在本崗位工作出色,熟悉專業知識,必須有領導才能,才有機會被提拔,當然群眾關系和領導關系也得好。
2,考公務員
3,支邊轉內調,積累政治經驗和財富
4,想一口吃個胖子,那不可能
5. 古羅馬的法庭官職有哪些他們的只能是什麼
古羅馬法是由負責審議的團體,也屬於擁有羅馬最高政治行駛權的元老院編訂!
裡麵包括了從羅馬氏族公社時期(公元八世紀前)王政時期(公元前八世紀—六世紀)共和國時期(公元前6世紀中葉)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395年分裂——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這么四個階段~!
提到古羅馬法,便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典籍——《十二銅表法》裡麵包含了、審理、索債、家長權、繼承和監護、所有權和佔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補及後五表的追補。 還有羅馬帝國的《民法大全》這裡麵包括了《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譯為《法學階梯》)。《法學階梯》《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又譯為《法學匯編》,
我們先來看看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各個方面,基本上是羅馬人傳統習慣法的匯編,表現出維護貴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傾向。
「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隸制國家的本質特點。
「十二銅表法」就是羅馬成文法的開端。
公元前454年,羅馬元老院被迫承認人民大會制定法典的決議,設置法典編纂委員10人,並派人赴希臘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補充二表。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法》。因各表系由青銅鑄成,故習慣上稱作《十二銅表法》。這些法律條文後經森圖里亞會議批准,公布於羅馬廣場。這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元前390年,高盧人入侵羅馬,在戰火中銅表全部被毀,原文散佚,現在只能從其他古代著作中略見梗概。
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分別為:傳喚、審判、求償、家父權、繼承及監護、所有權及佔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補充、後五表之補充等十二篇。十二銅表法頒布之後,就成為共和時期羅馬法律的主要淵源。
第一表 傳喚
一、原告傳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絕,原告可邀請第三者作證,扭押同行。
二、如被告托辭不去或企圖逃避,原告有權拘捕之。
三、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應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願外,不必用有篷蓋的車輛。
四、如訴訟當事人為富有者,則擔保其按時出庭的保證人,應為具有同等財力的人;如為貧民,則任何人都可充任。
五、如當事人雙方能自行和解的,則訟爭即認為解決。
六、如當事人不能和解,則雙方應於午前到廣場或會議廳進行訴訟,由長官(magistratus)審理。
七、訴訟當事人一方過了午時仍不到庭的,長官應即判到庭的一方勝訴。
八、日落為訴訟程序休止的時限。
九、保證人應擔保訴訟當事人於受審時按時出庭。
第二表 審理
一、訴訟標的在一千阿斯(As,羅馬銅幣名,約金衡制一磅)以上的,交誓金500阿斯。標的不滿一千阿斯的,交誓金50阿斯,關於自由身份之訴,不論此人家產的多少,一律交50阿斯。
二、審理之日,如遇承審員( Jndex)、仲裁員或訴訟當事人患重病,或者審判涉及外國人(hoste)……,則應延期審訊。
三、凡需要人證的,應在證人的門前高聲呼喚,通知他在第三個集市日,到庭作證。
四、即使是盜竊案件,亦可進行和解。
第三表 執行
一、對於自己承認或經判決的債務,有三十日的法定寬限期。
二、期滿,債務人不還債的,債權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長官前,申請執行。
三、此時如債務人仍不清償,又無人為其擔保,則債權人得將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帶或腳鐐,但重量最多為十五磅,願減輕者聽便。
四、債務人在拘禁期間,得自備伙食,如無力自備,則債權人應每日供給穀物粉一磅,願多給者聽便。
五、債權人得拘禁債務人六十日。在此期內,債務人仍可謀求和解;如不獲和解,則債權人應連續在三個集市日將債務人牽至廣場,並高聲宣布所判定的金額。
六、在第三次牽債務人至廣場後,如仍無人代為清償或保證,債權人得將債務人賣於台伯河( Tiber)外的外國或殺死之。
七、如債權人有數人時,得分割債務人的肢體進行分配,縱未按債額比例切塊,亦不以為罪。
八、對叛徒的追訴,永遠有效。
第四表 家長權
一、對畸形怪狀的嬰兒,應即殺之。
二、家屬終身在家長權的支配下。家長得監察之、毆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賣之或殺死之;縱使子孫擔任了國家高級公職的亦同。
三、家長如三次出賣其子的,該子即脫離家長權而獲得解放。
四、夫得向妻索回鑰匙,令其隨帶自身物件,將其逐出。
五、嬰兒自父死後十個月內出生的,推定其為婚生子女。
第五表 繼承和監護
一、除維斯塔( Vesta)貞女外,婦女終身受監護。
二、在族親( agnatio)監護下的婦女,其所有要式移轉物( res mancipi)不適用時效的規定;但婦女轉讓其物時,曾取得監護人同意的,不在此限。
三、凡以遺囑處分自己的財產,或對其家屬指定監護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四、死者未立遺囑;又無當然繼承人(herees sui),其遺產由最近的族親繼承。
五、如無族親時,由宗親(genhies)繼承。
六、遺囑未指定監護人時,由族親為法定監護人。
七、精神病人(Friosus)因無保佐人時,對其身體和財產由族親保護之;無族親時由宗親保護之。
浪費人( prodigus)不得管理其財產,應由其族親為他的保佐人。
八、獲釋奴( libertus)未立遺囑而死亡時,如無當然繼承人,其遺產歸恩主所有。
九、被繼承人的債權和債務,由各繼承人按其應繼分的比例分配之。
十、遺產的分割,按遺產分析訴處理。
十一、以遺囑解放奴隸而以支付一定金額給繼承人為條件的,則該奴隸在付足金額後,即取得自由;如該奴隸已被轉讓,則在付給讓受人以該金額後,亦即取得自由。
第六表 所有權和佔有
一、凡依"現金借貸"(nexum)或"要式買賣"(mancipium)的方式締結契約的,其所用的語言即為當事人的法律。
二、凡主張曾締結"現金借貸"或"要式買賣"契約的,負舉證之責;締結上述契約後又否認的,處以雙倍於標的的罰金。
三、使用土地的取得時效為二年,其他物品為一年。
四、妻不願依一年使用時效而締結有夫權婚姻的,則應每年連續外宿三夜以中斷時效的完成。
五、外國人永遠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羅馬市民財產的所有權。
六、於訴訟進行中,在長官前對物的所有權有爭議時,應裁定該物歸事實上的佔有者,或認為合適的人暫行佔有。
有關自由身份之訴,應裁定由主張該人為自由人的一方佔有所爭的對象。
七、出賣的物品縱經交付,非在買受人付清價款或提供擔保以滿足出賣人的要求後,其所有權並不移轉。
八、凡依"要式賣買"或"擬訴棄權"(ceessio in jure)的方式轉讓物品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九、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築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毀而取回其木料。
十、但在上述情況下,可對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賠償雙倍於木料價金之訴。
十一、在木料和建築物已分離,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從地中拔出後,則原所有人有權取回。
第七表 土地和房屋(相鄰關系)
一、建築物的周圍應用二尺半寬的空地,以便通行。
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鄰地之間築籬笆的,不得越過自己土地的界限;築圍牆的應留空地一尺;挖溝的應留和溝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應留空地六尺;栽種橄欖樹和無花果樹的,應留空地九尺;其他樹木留五尺。
三、有關園子……祖產……谷倉……的規定(原文有缺漏)。,
四、相鄰田地之間,應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該空地不適用時效的規定。
五、疆界發生爭執時,由長官委任仲裁員三人解決之。
六、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權的,其道路寬度,直向為八尺,轉彎處為十六尺。
七、如供役地人未將道路保持在可供通行的狀態時,則有通行權者得把運貨車通過他認為適宜的地方。
八、用人為的方法變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財產遭受損害時,受害人得訴諸賠償。
九、樹枝越界的,應修剪至離地十五尺,使樹陰不至影響鄰地;如樹木因風吹傾斜於鄰地,鄰地所有人亦可訴諸處理;
十、橡樹的果實落於鄰地時,得入鄰地拾取之。
第八表 私犯
一、以文字誹謗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詞的,處死刑。
二、毀傷他人肢體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態復仇而"毀傷其形體" (原文為memberum rupsit)。
三、折斷自由人一骨的,處300阿斯的罰金;如被害人為奴隸,處150阿斯的罰金。
四、對人施行其他強暴行為的,處25阿斯的罰金。
五、對他人的偶然侵害,應負賠償責任。
六、牲畜損害他人的,由其所有人負賠償責任,或將該牲畜交與被害人。
七、讓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應負賠償責任;但如他人的果實落在自己的田中而被牲畜吃掉的,則不需負責。
八、不得以蠱術損害他人的莊稼;不得擅自把一地的莊稼移置他地……。
九、在夜間竊取耕地的莊稼或放牧的,如為適婚人,則處死以祭穀神;如為未適婚人,則由長官酌情鞭打,並處以賠償雙倍於損害的罰金。
十、燒毀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穀物堆的,如屬故意,則捆綁而鞭打之,然後將其燒死;如為過失,則責令賠償損失,如無力賠償,則從輕處罰。
十一、不法砍伐他人樹木的,每棵處以25阿斯的罰金。
十二、夜間行竊,如當場被殺,應視將其殺死為合法。
十三、白日行竊,除用武器拒捕外,不得殺之。
十四、現行竊盜被捕,處笞刑後交被竊者處理;如為奴隸,處笞刑後投塔爾佩歐( Tarpeio)岩下摔死。如為未適婚人,由長官酌處笞刑,並責令賠 償損失。
十五、正式搜查贓物時,搜查人應赤身光體,僅以亞麻布圍腰,雙手捧一盤。凡以正式方式在竊賊家搜出贓物的,以現行盜竊罪論處;如以非正式方式搜出或在他處查獲的,則處盜竊者三倍於臟物的罰金。
十六、對非現行盜竊提起的訴訟,僅得處盜竊者兩倍於贓物的罰金。
十七、對盜竊的物件,不適用取得時效的規定。
十八、利息不得超過一分( uncia),超過的,處高利貸者四倍於超過額的罰金。
十九、受寄人不忠實的,處以雙倍於所致損害的罰金。
二十、監護人不忠實的,任何人都有權訴請撤換;其侵吞受監護人財產的,處以雙倍於該財產的罰金。
二十一、恩主詐騙被保護人( clientes)的,"應作祭神的犧牲品"(原文為sacer esto)。
二十二、法律行為中的證人或司秤,如事後拒絕作證的,即為"不名譽者",從此喪失作證的資格,亦不得請他人為之作證。
二十三、作偽證的,投於塔爾佩歐岩下摔死。
二十四、殺人者處死刑;過失致人於死的,應以公羊一隻祭神,以代本人。
二十五、施魔法或以毒葯殺人的,處死刑。
二十六、夜間在城市舉行擾亂治安的集會的,處死刑。
二十七、士兵或其他社團的成員,得訂立其組織的章程,但以不違背法律為限。
第九表 公法
一、不得為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
二、對剝奪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國籍的判決,是專屬百人團大會(Comitia Cenuriata)的權力。
三、經長官委任的承審員或仲裁員,在執行職務中收受賄賂的,處死刑。
四、執行死刑時由刑事事務官監場。對一切刑事判決不服的,有權上訴。
五、凡煽動敵人反對自己的國家,或把市民獻給敵人的,處死刑。
六、任何人非經審判,不得處死刑。
第十表 宗教法
一、不得在市區內埋葬或焚化屍體。
二、對喪事不宜過份鋪張……,火葬用的木柴,不得用斧削光。
三、埋葬或火化時,死者的喪衣以三件為限,紫色的以一件為限,奏樂的人以十名為限。
四、出喪時,婦女不得抓面毀容,也不得無節制地嚎哭。
五、不得收集死者的骸骨為之舉行葬禮,但死於戰場或異邦的,不在此限。
六、禁止:對奴隸的屍體用香料防腐;舉行喪事宴會、奢侈地灑聖水、長行列的花環、用香爐焚香。
七、如果死者本人或其奴隸和馬,因受獎而獲得的花環,則在喪禮期間,准死者或其親屬佩戴。
八、不得為一人舉行二次喪禮,亦不得為他備置兩付棺木。
九、死者不得有金飾隨葬,但如牙齒是用金鑲的,准其隨同火化或埋葬。
十、非經所有人同意,不得在離其房屋六十尺以內進行火葬或挖造墳墓。
十一、墓地及墳墓周圍的餘地,不適用取得時效的規定。
第十一表 前五表的補充
一、平民和貴族,不得通婚。
第十二表 後五表的補充
一、對購買牲畜供祭神之用而不付價金,或出租牲畜將租金供祭神之需而租用人不付租金的,則債權人有權對債務人的財產實施扣押。
二、家屬或奴隸因私犯而造成損害的,家長、家主應負賠償責任,或將其交被害人處理。
三、凡以不誠實的方法取得物的佔有的,由長官委任仲裁員三人處理之,如佔有人敗訴,應返還所得孽息的雙倍
四、系爭物不得作為祭品,違者處該物價款雙倍的罰金.
五、前後制定的法律有沖突時,後法取消前法。
另外我要提到羅馬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度
《民法大全》的編纂
到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執政期間,羅馬法發展到成熟階段。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27~565年)為重建和振興羅馬帝國,成立了法典編纂委員會,進行法典編纂工作。從公元528~534年,先後完成了三部法律法規匯編。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是歷代羅馬皇帝所頒布的憲令,按年代順序編排,共編出10卷,凡未被列入的都一律作廢。《學說匯編》搜集和節錄的是已知公認的法學家的著作,共編出50卷,凡未被選入的法理陳述都被宣布為無效,以後永遠不許在法律上引用。《法學總論》是一本羅馬私法教科書,由皇帝欽定,本身具有法律效力。《新律》匯編的是查士丁尼在位期間所陸續公布的180條新敕令。此大全是羅馬法的精華和集錦,它總結和匯集了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發展的最高成就,對羅馬法的廣泛傳播起了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
《查士丁尼法典》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本已搖搖欲墜的帝國大廈,在強悍野蠻的日耳曼人的沖擊之下終於滅亡了。西羅馬覆滅後,東羅馬帝國依然健在,而且相當繁庶,這主要得力於東羅馬有利的地理環境。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舊稱拜占庭)位於歐亞兩洲交界處,扼黑海咽喉,海上貿易發達,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特別是公元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之時,國勢日盛。在這種情況下,查士丁尼才有機會來制定一部偉大的傳世法典。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稱查士丁尼法典,它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已經發展到完備階段.它保留了羅馬在法學方面的創造成果,對人的行為做出詳細的法律規范,為調解復雜的社會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羅馬法具有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現成法律形式,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法國的《人權宣言》都是以羅馬法為基礎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亦稱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羅馬私法體系
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就繼承了《法學階梯》的人法、物法、訴訟法的體例;而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則是以《學說匯纂》為藍本的,形成了總則、債法、物法、親屬法、繼承法。法、德兩國的民法體系,又為瑞士、義大利、丹麥、日本等眾多國家直接或間接的加以仿效。
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遺囑自由原則、「不告不理」、一審終審原則等,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
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
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
6.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亞軒,江西南昌人,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雲譜朱姑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2、倪征燠
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與中國二十世紀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一生沒有離開過一個『法』字。」
1906年出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的黎里鎮,中學畢業後,他立志學法,報效國家。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法律專業( 1915年法學院設立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之後留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受聘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譽研究員。1931年起先後在上海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持志大學講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法理學等課程。1946年-1948年參加東京審判。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劉墉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4、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5、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海瑞
網路-倪征燠
網路-梅汝璈
7. 司法和法律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
1、法律(Law)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內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容),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也指指檢察機關或法院依照法律對民事、刑事案件進行偵察、審判。
(7)法學官位擴展閱讀:
法律的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5、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6、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司法的特徵:中立、獨立、統一、專業、公開、權威。
8. 法律上為什麼官銜可以抵罪
您好!官職抵罪說的是我國法制史中「官當」的概念。
官當起源於《晉律》中的「雜抵罪」,即用奪爵位、除名籍和免官來抵罪。在南朝的陳出現了正式的「官當」名稱,所以一般認為這種制度是陳所確立的。《北魏律》首次將「官當」制度列入法典。官當直接為官員的特權提供了法律依據。如果犯的是公罪,還可以多當一年(參見「公罪與私罪」)。一般五品以上的官員犯罪後可以當徒二年,九品以上可以當徒一年,所以,犯公罪的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當三年。當然十惡重罪等危害封建國家社會秩序的罪刑是不適用的。
我國如今已經不存在官職抵罪的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9. 關於地方官員行政級別的問題
一樓、二樓、三樓不懂不要誤導樓主啊!
我的最正確回答:
中國的城市級別分為:
1:直轄市(四個)
2: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15個)
3:地級市
4:縣級市
首先省會城市並不是級別;
省會城市的定義是省政府的駐地,省會跟省管轄的地級市一樣,地級市(正廳級)。
就像,縣城是縣政府的駐地,縣城所在地城關鎮和縣政府管轄的其他鄉鎮的級別都是一樣的,都是科級單位。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直轄市)
(副省級城市目前有十五個分別是:哈爾濱、長春、沈陽、濟南、南京、杭州、廣州、武漢、成都、西安、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
其中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即是計劃單列市也是副省級城市。)
省會是副省級城市:10個(哈爾濱、長春、沈陽、濟南、南京、杭州、廣州、武漢、成都、西安、)
省會是地級市(正廳級)城市:17個(普通省會地級市、普通自治區首府地級市<非副省級城市>:石家莊,鄭州,南昌,太原,烏魯木齊,呼和浩特,長沙,貴陽,昆明,西寧,蘭州,銀川,南寧,福州,拉薩,海口,合肥 )!
副省級城市定義
副省級城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名之一,受省級行政區管轄,副省級城市的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均為副部級<副省級>幹部,副職<副書記、市委常委、副市長、人大副主任、政協副主席、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為正廳級幹部,市政府部門和市轄區是副廳級(如西安市財政局、西安市長安區),市政府部門內設處室和市轄區政府工作部門為正處級(廈門市商務局財務處<正處級>、深圳市鹽田區教育局<正處級>)。
計劃單列市定義
計劃單列市享有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計劃單列市的計劃單列內容主要是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郵電、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商品購銷和分配調撥,能源及主要物資分配調撥、外貿進出口、地方定額外匯、勞動工資 、財政信貸、科學技術以及各項社會發展計劃指標等。
計劃單列市的收支直接與中央掛鉤,由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兩分,而無須上繳省級財政。
省會的定義
省會,為省的行政中心即國家一級行政區——省政府駐地。
————————————————————————————————————
濟南市是副省級城市,下面各區和市直各部委局辦的行政級別是副廳級。
濟南市公安局是副廳級行政級別的政府組成部門,局長個人高配正廳(由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兼任公安局局長)
公安局常務副局長(個人高配副廳級)
公安局副局長 副局正處級(亦稱副局級、正處副局級或副局級正處),為我國副省級市特有的行政級別序列,介於副廳級與正處級之間。即在正處之上,副廳之下。
目前,我國共有副省級市15個,從北至南分別為:哈爾濱、長春、沈陽、濟南、南京、杭州、廣州、武漢、成都、西安、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在這些副省級城市中,市局、委、辦副職(如市局副局長,如市發改委黨組副書記等)、各區區級副職(如區委常委,如副區長等)為副局正處級。
注-----副局正處級與正處級的區別:
副省級市市局、委、辦副職(如市局副局長,如市外辦副主任等)、副省級市各區區級副職(如區委常委,如副區長等)等為副局正處級,為市委直管幹部;
副省級市市局內設處室正職(主任、處長)為正處級、各區區局局長為正處級,市委組織部管理或者區委管理幹部。二者為不同的概念。
濟南市公安局下屬的拘留所、看守所、車輛管理所等機構是正處級行政級別機構
濟南市公安局下屬分局所轄派出所所長是副處級幹部
根據1、 中編發[1995]5號文
中編委關於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大連、青島、深圳、廈門、寧波共16市行政級別定為副省級的通知(中編[1994]1號文件)下發後,各地普遍認為,將這些城市定為副省級市,不僅有利於加快這些城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而且有利於更好的發揮這些中心城市的幅射作用。同時,各地也提出了一些問題和意見,經研究,現予以明確。
二、關於市直機關、市轄區和縣的級別問題。16市直屬機關的級別,可比照國辦發[1993]85號通知中關於國務院直屬機構和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的機構級別確定,即市直工作部門為副廳級,內設機構為處級。市轄區及其工作部門的級別,可比照市直機關相對應的關系確定;市轄縣和代管的縣級市的級別仍為處級,其工作部門仍為科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