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國屬人法立法模式

我國屬人法立法模式

發布時間: 2022-04-14 07:28:30

㈠ 我國人大的立法程序

(1)提案。全國人大主席團、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各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屬於自己職責范圍內事項的議案。
(2)審議。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聯名提出的議案是否列入議程,由大會主席團決定,或者先交有關委員會審議後再根據審查意見決定是否列入議程。由人大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其他中央國家機關提出的議案,由主席團決定交各代表團審議,或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後提出報告,再由主席團決定交大會表決。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或先交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經法定程序審議後決定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案,應當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必須由人大常委會或提案人向人大全體會議作說明。在各代表團審議過程中,提案人應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有關組織和機關應當根據代表的要求介紹情況。
(3) 通過。全國人大審議的議案,凡未在審議過程被提案人撤回或經主席團決定停止審議的,都要進行表決,「由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須經全體代表2/3贊成方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議案,由它的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公布。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案,皆以國家主席令形式公布,並同時宣布生效時間。

㈡ 我國憲法屬於什麼憲法模式

我國憲法屬於什麼寫法模式,我國的憲法屬於代議機關模式,按照我國現行的制度安排監督憲法實施進行和線性審查的權力,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記事制定憲法機關又是立法機關,由於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最高准則二人大僅是。

㈢ 中國哪些法律是屬人原則

像是一些發條運用的就是屬人原則,我國公民在領域外犯罪,按照屬人原則應當適用我國刑法,尤其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領域外犯罪從嚴掌握

㈣ 中國的立法模式

憲政視野下的中國立法模式變遷—從「變個性立法」走向「自治性立法」

主要提專要:
立法作為一種發現和創制規則屬的活動,按照其價值衡量的不同,可分為以適合性價值為核心的「變革性立法」模式,和以安定性價值為基礎的「自治性立法」模式。考察建國後50多年(尤其是80年代後)的立法實踐,我國基本遵循著「變革性立法」的模式,此乃特有國情下的合理選擇。但步入21世紀後,隨著各方面情勢的變化,「變革性立法」的適應性功效呈現遞衰的趨勢,且其帶來的混亂、風險等負效應日趨明顯,因此我國當下應在立法模式上進行果斷的調整,及逐步縮小和限制「變革性立法」的范圍,並向「自治性立法」過渡。

由於不能復制,我可是一個字一個字打下來的啊啊啊啊,快來謝謝我吧,哦哦哦哦哦哦哦~~~~~~

㈤ 幫忙解釋一下當事人屬人法的含義,我國的當事人屬人法是具體是什麼

我國的屬人法不是一個具體法律的意思而是指法律管轄上的一個概念,即是指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犯罪的,即適用中國的法律

㈥ 國際私法確定自然人屬人法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國籍原則為屬人法連接點
1851年,孟西尼發表的演講《國籍乃國際法的基礎》使得國籍原則作為屬人法連接點最終確定。根據孟西尼的觀點,將國籍原則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原因如下:
(1) 擁有同一國籍的人們,在語言、文化,社會性、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適用其本國法律是適合的。
(2) 外國人無論在何處居住,適用其本國法總能夠更好的保護他們合法利益
(3) 孟西尼的國籍學說蘊含著世界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哲學觀:在所有國家的外國人,應不加區別地從這個原則中受益。按照這種學說,每一個法律體系包含著兩種規則:一種是為個人利益設立的,另外一種是為公共秩序設立的。前者適用於擁有本國國籍的人,無論他們身在何處;後者具有屬地效力,僅約束在領域里內的本國人和外國人,無域外效力。孟西尼學說將公共政策視為國際私法基本原則之一 ,而不是國際私法原則的例外。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早期制定的一系列公約對國籍原則被世界採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1893 年,孟西尼的荷蘭好友阿瑟游說荷蘭政府號召和組織一次在海牙的國際法律編纂會議。這次會議被稱為第一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會議的目標是統一沖突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在屬人法、家庭法、繼承法以及國際民事訴訟法規則方面建立統一的沖突法規則。會議在幾年時間 1896 -1905 內召開多次,制訂了六個重要的多邊公約,在親屬法方面的五個公約均採納了國籍原則。
當然,國籍原則適用也有例外:(1)當事人意思自治;(2)公共秩序保留;(3)當事人國籍沖突。在這三種情形下 , 應以住所地法代替國籍國法。

(二) 以住所為屬人法的連接點
1、國籍原則衰落
國籍原則雖在許多國家的立法中獲得認可,但自它誕生之時起,就欠缺足夠的法理依據。孟西尼提出國籍學說是出於政治需要。從邏輯和歷史上來看,國籍原則起源於政治,並不適宜處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在沖突訴訟中的個人關系。因為那些關系本質上是經濟或社會的,從性質上是集中於住所。用政治概念解決私法關系,很難說是明智之舉。這種矛盾,在海牙公約瓦解的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並給國籍原則的倡議者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困惑。
此外,國籍原則的適用促使公共秩序概念過度擴張,即,法院經常以「公共秩序保留」為由,拒絕依國籍原則指向的外國法,而去適用法院地法。而且,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在許多情況下,國籍原則不符合屬人法的核心目標,畢竟對於一個長期定居在國外的人,仍然適用其本國法律是不恰當的。
因此,國籍原則逐漸衰落,住所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開始被許多國家,尤其是英美法系國家所採納。
2、英美採納住所作為連接點的原因
(1)二戰以後,各國交流,合作頻繁,往往使得一個人生活的中心地往往不在其國籍國而在其他國家;此外,戰爭也導致人口的流動與遷移,這使國籍在某種程度上不再得到認可。
(2)英美法系一直以來有住所地主義的傳統。
(3)英美法系國家多為聯邦制,多法域並存於一國,這也決定了它們的法律不可能採納僅能存活於單一制下的國籍原則。

(三)以慣常居所為屬人法的連接點
1、「慣常居所」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的原因
(1)「住所」外延過於寬泛。
自羅馬法以來,住所就被認為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主觀上的久居意思和客觀上的久居事實,此思想一直為英美法系國家繼承。然而,由於主觀上的判斷顯然又缺乏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即住所概念外延過於寬泛,不同法系,甚至相同法系下不同國家,對住所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因此,英美法系國家在大陸法系國家讓步住所地法原則優先的情況下,也同意放寬住所的條件。具體講,就是弱化慣常居所的主觀判斷性,而僅以當事人是否「慣常的」、「實際的」客觀居住事實作為判斷標准。
(2)「慣常居所」是對「國籍」和「住所」矛盾之調和。
在許多立法中,也常常將「慣常居所」作為「國籍」和「住所」的一個中間概念來對待,一方面不對慣常居所做統一性的定義,另一方面將慣常居所的判斷結合國籍或居住年限進行,從而形成目前以慣常居所地法原則為主,本國法原則和住所地法原則為輔的綜合確定屬人法的局面。 2、「慣常居所」與海牙國際私法會議
慣常居所(Habitual Residence)於 1902 年首次在國際公約中出現 ,過了50 多年才被廣泛認知和接受。1955 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制訂的《關於解決本國法與住所地法沖突的公約》第1 條規定:「如果當事人的住所地國規定適用當事人本國法,而其本國規定適用住所地法時,凡締約國均應適用住所地國的內國法規定。」該條以住所為連結因素來調和本國法與住所地法的沖突。另外該公約將住所概念簡化,它的第5 條規定住所是指「某人慣常居住的處所,但以其住所並不取決於他人的住所或機關的所在地為限。」 此處的住所 ,實質上就是「慣常居所」。雖然該公約因為締約國過少至今仍未生效,但它在解決屬人法沖突問題上的開創意義不可小覷。
又如:海牙國際私法會議1988年制定的《死者遺產繼承法律適用公約》,將慣常居所與國籍或居住年限結合來確定慣常居所地法,該公約第3條規定:「只要死者死亡時是其國民或者在該國的慣常居所至少已滿 5年,其遺產繼承適用死者死亡時的慣常居所地的法律。」
其後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制定的一系列有關婚姻家庭、扶養監護關系的公約,都大量採用慣常居所作為連結因素。如1956年《兒童扶養義務法律適用公約》、1961 年《關於未成年人保護的管轄權和法律適用公約》、1970 年《關於承認離婚與司法別居的公約》、1973 年《關於扶養義務法律適用的海牙公約》等 , 都採用了慣常居所的概念。
雖然海牙公約如此青睞慣常居所這一概念,但從未對它未作出一個明晰的定義。原因在於公約起草者認為這是一個事實概念,與住所相對,後者是一個法律概念。在第七屆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上,委員會主席稱:「慣常居所是一個事實概念,不需與任何一個特定的法律體系相聯系。」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未對慣常居所作出定義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使該概念在不同的法律體系之間盡量減少歧義,避免為各國法律制度所不容。
受此影響,各國立法和實踐也多以慣常居所地逐步取代國籍或住所,從而使屬人法的連結點趨向靈活。但也正因為此,各國在慣常居所概念上又面臨新的沖突, 有的國家用「可評估期間」作為判斷標准,且該期間或長或短而呈現差異;有的國家則以「特殊目的」,例如公共政策或稅收等作為判斷標准,因而也會造成慣常居所地法適用上的取捨難度。在此前提下,有理論並有實踐為證,主張引入最密切聯系原則以解決此類沖突。
其實,最密切聯系原則早已作為解決國籍或住所沖突的解決方法存在,例如 1946 年《希臘民法典》第 31 條規定:「如果一個人兼有幾個外國國籍,就適用與之有最密切關系的那個國家的法律。」此外,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一項法律適用原則也擴及到屬人事項中來,例如《日本法例》第14—16 條規定,「有關婚姻效力、夫妻財產制等事項, 適用配偶雙方的慣常居所地的法律, 如果沒有共同的慣常居所,則適用與夫妻雙方有最密切聯系的地方的法律」;又如:1988 年海牙《死者遺產繼承法律適用公約》也吸納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涉外繼承的法律選擇方法。
由此可見, 當今屬人法的發展趨勢是:以靈活的慣常居所地法為主, 本國法、住所地法或最密切聯系原則為輔的多元化選擇模式。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㈦ 什麼是屬人法什麼又是屬地法

葵花,似乎你沒點到題意上。
他的問題實際是沖突法中的理論問題,屬人法,例如:國籍國法。屬地法,例如:行為地法、物之所在地法。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某國規定,在確認婚姻是否有效時,適用婚姻締結地法。 又如:某國規定,確認當事人的行為能力時,適用當事人的國籍國法。

㈧ 屬人法的適用范圍

你說的是法學里的屬人原則吧 在我國刑法中適用屬人原則,屬人原則指以該人的國籍為標准,凡是本國人犯罪,不論是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 比如說,中國公民,無論是在何處(世界范圍)觸犯中國的刑法,都適用中國的刑法(也不管該人所實施的行為是否觸犯行為發生地的刑法)

㈨ 我國法律有哪些形式

法律形式又稱法律淵源。法律的淵源(法律形式):指那些來源不同(制定法與非制定法、立法機關制定與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義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現形式。

  • 我國法律淵源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憲法

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特別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高的法律淵源。憲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基本規范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是其它附屬的憲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籍法、國旗法、國徽法、保護公民權利法及其他憲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

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法)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3、行政法

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大的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4、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就地方性事務以及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需要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

5、規章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稱規章。內容限於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的規定,以及相關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適用范圍是該民族自治地方。

7、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

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同中央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但特別行政區享有一般地方所沒有的高度自治權,包括依據全國人大制定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權。特別行政區的各類法的形式,是我國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國法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8、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

國際條約指我國與外國締結、參加、簽訂、加入、承認的雙邊、多邊的條約、協定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國際條約的名稱,除條約外還有公約、協議、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這些文件的內容除我國在締結時宣布持保留意見不受其約束的以外,都與國內法具有一樣的約束力,所以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行政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間簽訂的有關政治、經濟、貿易、法律、文件和軍事等方面內容的協議。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國家名義簽訂,後者以政府名義簽訂。註:我們國家和政府一旦與外國或外國政府簽訂了條約或協定,所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對國內的機關、組織和公民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

㈩ 什麼叫屬人法

屬人法是指與民事關系主體有關的國家的法律。它是經常被用來解決人的身份、能力(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婚姻、親屬、和繼承權等領域的法律沖突的一項原則。由於各國對屬人法連結點分別理解為住所或國籍,故屬人法有住所地法和本國法之分。(大陸法系國家多採用本國法,英美法系國家多採用住所地法)一些國際公約多採用慣常居所地法,而法人的屬人法多採用國籍國法。

屬人法、源於拉丁文,其本身有「隸屬於人的法律」的含義;屬人法基礎於法律的屬人效力,卻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成為法律發生域外效力的重要源泉;屬人法基本上是一個國際私法理論界為便於分析和總結而出現的詞彙,各國在立法中通常不使用「屬人法」;屬人法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指「以法律關系當事人的國籍、住所等作為連接點確定的法律」,即「本國法」和「住所地法」均可理解為屬人法;屬人法是國際私法中運用范圍最為廣泛的系屬公式, 且其運用范圍還有擴大的趨勢。


(10)我國屬人法立法模式擴展閱讀:

就合流而言,大陸法系國家在立法上開始向住所地法主義靠攏,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例如,傳統上瑞士一直以本國法支配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而1987年瑞士聯邦國際私法規定:自然人的行為能力適用其住所地法律; 又如,法國是本國法主義的始作俑者,但近年來明顯增加了住所在與人身、家庭相關法律關系適用中的份量;

再如,我國是以本國法主義為傳統的國家,但這一傳統現在已是十分的模糊,在考慮與人身相關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時,住所已然與國籍平分秋色,且有繼續加強的趨勢。 故現在再以本國法主義來說明大陸法系國家理解屬人法的特色,已不妥當;不排除個別國家依然堅持著這一特色,如義大利, 但大多數國家的理解已開始向住所地法主義靠攏,表現出住所與國籍並重,甚至以住所為主的趨向。

熱點內容
想請求法院 發布:2025-01-17 14:35:46 瀏覽:687
訴訟法遇法定節假日順延指第二天 發布:2025-01-17 13:41:25 瀏覽:755
金融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7 13:35:34 瀏覽:424
巜行政訴訟法內容 發布:2025-01-17 12:45:05 瀏覽:493
龍灣法院直播 發布:2025-01-17 12:23:04 瀏覽:980
民法總則委託代理 發布:2025-01-17 12:13:18 瀏覽:927
3c法規 發布:2025-01-17 12:11:05 瀏覽:543
刑法輕朝代 發布:2025-01-17 12:02:01 瀏覽:723
上海的工廠勞動法 發布:2025-01-17 11:35:08 瀏覽:382
馬慧娟律師 發布:2025-01-17 10:29:58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