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的運用
1.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一要理解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十八大報告更進一步,不僅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筆者理解,法治思維是執法人員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以法為據、以法為繩,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它是對法制思維的拓展與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義、權利保護等更加豐富的內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維。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治思維,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具有強烈的主觀隨意性;而法治則具有客觀上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反對人治思維,就是要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事實也一再證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偏離法治軌道的維穩,只能越維越不穩,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養成合理的法治思維。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其次在日常行動中遵法守紀,轉變「官本位」思想,杜絕「特權」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才能養成法治思維,做到用「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的最佳路徑。
2. 結合自己實際談談,大學生如何培養法制思維
大學生如何培養法制思維:
1、法治知識概念比法律知識概念的內涵更深刻、外延更廣泛。因此,要培育和養成新時代大學生核心法治素養,就要對大學生進行普法和法治宣傳教育,使大學生的法律知識不斷更新,還要擴展其法治知識儲備、豐富其法治知識結構。
2、一要認識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理論體系、發展規律和實踐經驗;二要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憲法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三要熟悉和掌握大學生應當遵循的有關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與自身專業和未來職業實踐需要相關的法律知識。
3、健全的法治意識,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精神要素。對於新時代大學生而言,健全法治意識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增強尊崇憲法、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識,樹立憲法至上的法治觀念;二要增強規則意識,明確守法守規是每一個法治國家中公民的基本意識,堅持依法辦事。
4、三要增強程序意識,明確「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學會依靠程序辦事,遵循程序要求,形成程序觀念;四要增強平等意識,自覺維護和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沒有特權」,堅持公平正義;五要增強權利意識,依法維權、護權,尊重和保障他人的權利,自覺維護自身的權利,以法律為武器自覺與任何侵權和不法行為作斗爭。
(2)法治思維的運用擴展閱讀:
嚴謹的法治思維,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思維能力要求。法治思維是現代國家治理應當確立的基本思維模式。大學生是新時代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學會和運用法治思維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
法治思維模式,就是運用法律的思維,是依靠法治本身固有的運行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與道德思維、政治思維、經濟思維、行政思維等思維模式的本質區別是,在治國理政、社會治理和行為方式上,它更側重於對法律規則和法律手段的運用與重視,強調法律的權威、依法行動和依法辦事。
大學生樹立法治思維,就是要樹立權力服從於法律的權力思維、理性平等的權利思維、依法辦事的程序思維、自覺主動的法律責任思維,提高對法治的踐行能力和運用能力。
3. 什麼是法治思維及如何提高法治思維
一是要培養法治思維理念。首先,要養成運用法治思維的習慣。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理念,使其認識到什麼是法治思維,為什麼要運用法治思維,怎樣運用法治思維,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領導幹部的常用語,使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其次,要重視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在遇到權力與權利沖突、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要牢固樹立民本意識,主動運用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則處理問題,堅持依法辦事,減少官民對抗,樹立領導幹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種思維方式的合理運用。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決策既合法合規、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維能力。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首先在於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要不斷創新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的長效機制。在學習形式上,要通過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法制講座等形式,通過舉辦領導幹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專題研討班,定期組織領導幹部參加專門法律知識輪訓和新法律法規專題培訓。在學習內容上,既要學習憲法、通用法律知識以及與履行職責相關的法律知識,又要重視法律原則、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學習培養。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職水平。要像考核經濟指標一樣,把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納入對領導幹部的考核內容,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要通過鼓勵、獎勵、晉職、晉級等激勵機制,引導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重視提拔使用法治思維意識強、善於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優秀幹部;要按照有權就有責、濫權應擔責、侵權要賠償的要求,強化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對那些不依法辦事的領導幹部要嚴肅進行批評教育;對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益帶來重大損失,並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領導幹部,要嚴格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
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
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4)法治思維的運用擴展閱讀
一、法治思維四個層次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二、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
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
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5. 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內涵是什麼請結合自身實際談談你怎樣培養自己的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回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答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一般來講,法治思維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公正正義、權利保障、正當程序等內容。
明確「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學會依靠程序辦事,遵循程序要求,形成程序觀念;增強平等意識,自覺維護和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沒有特權」,堅持公平正義。
(5)法治思維的運用擴展閱讀:
嚴謹的法治思維,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思維能力要求。法治思維是現代國家治理應當確立的基本思維模式。大學生是新時代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學會和運用法治思維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
法治思維模式,就是運用法律的思維,是依靠法治本身固有的運行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與道德思維、政治思維、經濟思維、行政思維等思維模式的本質區別是,在治國理政、社會治理和行為方式上,它更側重於對法律規則和法律手段的運用與重視,強調法律的權威、依法行動和依法辦事。
6.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
一、要做「學法、懂法、守法」的表率
「提高領
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推動發展、
化解矛盾、
維護穩定的能
力」
。這就要求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社會管理
難題,
提高社會管理創新水平,
而前提就是我們黨員幹部要做好學法、
懂法、
守
法、
用法的表率。
這樣既是做好工作,
提高領導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
也是帶
領廣大人民群眾學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
更能有效提高各級領導幹部依
法決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從而提高社會管理工作水平。
二、要切實加強依法行政
完善的法律體系,
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
黨對我國法律體系建設一貫高
度重視。十年來
,
我國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2010
年底,以憲法為統帥,
由法律、
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為
我國法治建設樹起了新的豐碑。
我們要用法治方式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
就
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機制,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打造服務大平
台,
以最大限度地用法律來保證民生政策的落實和持續。
做到有法必依,
執法必
嚴,違法必究。
三、要真抓實干
「空談誤國,
實干興邦。
」
這就要求我們要避免說空話,
說大
話,否則就會像趙括一樣,只能是紙上談兵,最終兵敗而亡,誤己誤國。我們抓
社會管理創新,
就是要做到說實話、
做實事。
在法律的框架下,
在法治的軌道上,
在創新社會管理上真抓實干,
努力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
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
多的親情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最廣泛
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
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
積極投
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
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7.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7)法治思維的運用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思維
8. 什麼是法治思維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一、什麼是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何為法治思維?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1、從個人層面
空閑時,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懂法的人。在空閑無事的時候,可以學習一些法律知識,可以從書籍上獲取,也可以在電視上或電腦上進行詳細的閱讀,吸收未曾了解的法律知識。
多參加法律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法治思維能力。多參加校內法律社團所開展的法律實踐活動,身在其中鍛煉自己的法治思維能力,頭腦清醒,理性分析各項事情的起始與結束之間涉及的法律知識。
理想思考,遇事理性分析,凡事講究證據,進行法治思維分析。在遇到不同案例的時候,理性分析事情,不要說一些不存在和沒有理論支撐的話語,凡事講求證據和物證。
多看一些法律案例,看出一個案例背後的故事,做到思維分析。看一些經典案例,從中挖掘背後的法律知識,從起始到結束,看其中的過程是否有讓自己對法律有了重新的認識。
2、從學校層面
開設法律相關的課程,讓大學生們積極參加,並促使大學生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在校內,可以報名有關法律知識的課程,或者報名有關法律的社團,從而在學習課程中不斷的使自己了解法律知識,敢於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開展此情此景普法劇情,讓大學生們以身試法,有專門的老師在旁講說。在校內開展一些普法劇情,讓大學生們當主人公,從而開展普法宣傳,讓更多的大學生進行了解法治意識,善於運用法治思維。
(8)法治思維的運用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六個維度
1、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思維
任何法律均得從預設規則著手,明確告訴人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以及如何來做。有了法律規則,人們對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
2、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思維
法治思維要求重視程序,充分發揮程序的作用。遇到有爭議或糾紛的問題,即使是非對錯很清晰,也要善於考慮程序上的處理方式,讓爭議各方平等地發表意見。
3、法治思維是一種權利思維
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公權力行使者不得法外設定權力,不得在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情形下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要清醒認識到權力的本質和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
4、法治思維是一種責任思維
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有權必有責。要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5、法治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
一方面,要服從規則及其邏輯,而不受情感因素的左右。另一方面,要注重價值權衡,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要求我們看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
6、法治思維是一種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是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的思維。我國調解制度、社區矯正制度以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以定紛止爭、維護權利、實質性地解決社會問題為旨歸,體現了清晰的建設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