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社會公平正義

法治社會公平正義

發布時間: 2022-04-16 22:32:05

① 公平正義有怎樣的法治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理念要重點把握四點: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公平正義是評判社會善惡的首要標准。有關社會價值的學說可謂精彩紛呈,「利益」說、「自由」說、「效率」說、「秩序」說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

承認、肯定和保護人們的正當利益,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一個社會如果奉「利益」或「功利」為最終的依歸,這個社會將成為德性盡失的社會。

自由是社會生命力、創造力的源泉,但是極端的自由主義將會使社會退化為原始叢林。

效率是社會發展必需的,但是「效率優先」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成為漠視公平、踐踏正義的借口。

秩序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秩序也就沒有社會安全可言,但是當秩序成為社會最高價值的時候,則有可能將社會導向活力窒息的境地。

由此可見,利益、自由、效率、秩序作為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固然為社會發展所必須,但都不能作為社會的終極價值准則,它們最終都要受公平正義這一基準的評判和檢驗,它們中的任何一項均不具有超越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能力。所以,一個社會的善惡及其文明程度,最終要看它是否奉公平正義為最高價值准則。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主流價值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

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不是埋身於具體事務,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這個意義上說,管理國家的本質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公平正義。

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的實現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實質核心,沒有了公平正義,也就談不上我國的國家性質了。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人類的社會一定要公正,沒有了公正,不僅秩序破壞,這也是最大的惡。

公平正義是法治國家的本質需求。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的嚮往與追求往往體現在公正的實現。如果沒有公平,就不會有效率,也不會有穩定。一個既無效率,又不穩定的社會,定然是一個不依法治國的社會。

公平正義是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奇跡,這是屬於我國全體人民的,不過這當中也孕育了不少突出的危機,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矛盾已經影響了我國繼續經濟發展的趨勢,那麼實施法治不僅有利於在法律的界限內解決矛盾,使其逐步地消散於無形之中。

從宏觀意義上說,法治是實現公平正義的主要載體,也是社會規范中最要重要的機制。因此,實現公平正義對於我國法治保障的作用不僅涉及理論,而且對於我國實踐也有著很大的作用。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終極目標在於公平正義,其現實道路在於保障和發展人權,其具體途徑在於公平執法。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原則的入憲,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念確立了現實的基準、法律的標桿。

和諧社會的構建,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了思想和社會條件。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不再僅是一句口號,不再僅是一個理論術語,而是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共識,已經融進我們的法律制度和執政理念,成為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執法的靈魂和動力。

② 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法治有什麼關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良善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圭臬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非是纏身於具體事務的細枝末節中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此意義上,我認為管理國家的本質就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返顧地選擇公平正義。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
公平正義如果不是抽象的教條,就應擁有反映時代要求的具體內容。公平正義社會首先應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首先要回答的是「以什麼人」為本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權利保障體系有三個層次:一是「人人」的層次,二是「公民」的層次,三是「弱者群體」的層次。公民權利主要指向政治參與、擔任公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弱者群體權利主要指向婦女、老人、兒童、身體殘障者等特殊對象;而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中的層次指的是「人人」、「所有的人」,也就是《世界人權宣言》所講的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它身份的差別,平等享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中的「人人」。
「以人為本」其次要回答的是「以人的什麼」為本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內容,首先,「以人為本」必須以人的共同需要為本,人的共同需要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社會民眾的共同的普遍的要求,所以,滿足人民的共同要求就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以人為本」還必須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本,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成為其他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時,公平正義的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便是告成之時。
「以人為本」最後還要回答「如何將人的需要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這一問題。人的需要惟有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才是現實的、安全的。「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在價值上是一致的,它們一方面解決了目的性問題,那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另一方面又解決了一系列關系問題,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統一與和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正是這些理念邏輯的產物,因此,對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追求的公平正義的理解也必須從建立在這些理念基礎之上。各級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以人為本」和「和諧社會」理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
公平正義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歷史久遠的人類理想,它的基礎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從直觀的層面看,社會不公現象是形態各異的,但概括言之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起點的不公。其典型表現是,在人們出生伊始就被依照自然生理狀況和社會出身的不同進行人格身份的差等劃分;第二,機會的不公。對人們進行人格高低區別的目的,是要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發展機會,這便是機會不公。在高考招生中,同一張試卷面前不同地區的考生享有不同的上學機會,甚至在同一個地區的考生因戶口的差異也有所不同,這就是機會不公的具體表現;第三,規則的不公。用一類規則對一群人,用另一類規則對另一群人,便是規則的不公;表現在法律上,便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便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種種特權的存在;第四,結果的不公。同勞而不同酬,少勞而多得,多勞而少得,勞而不獲,不勞而獲,就是結果不公的表現。

③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包括哪些內容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能回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答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與西方國家所標榜的公平正義不同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

公平正義理念要重點把握四點: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

④ 為什麼說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司法這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定就難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

⑤ 公平正義是法治社會的什麼

公平正義是法治社會的基石。
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准。社會和諧、人際和睦,無疑以公平正義為重要條件。而公平正義的創造和維持離不開公共權威,離不開公共行政。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
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
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法制就是在這個社會上沒有擁有絕對權利和不受監督的權利的人。哪怕一個普通老百姓告一個總理,司法機關也得受理。

⑥ 如何理解我們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平正義觀念

一、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和特徵。公平的樸素含義是公允持平、不偏不倚、辦事公道、利益均衡;正義則意味著懲惡揚善、激濁揚清、是非清楚、道義分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義涵蓋了這些樸素意蘊,並使之法律化,通過法治實踐活動,使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正當利益和合理訴求平等地在法律中得到表達和體現,公平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維護,並在法律的支持下公正地得到實現和滿足,使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二、公平正義是一個歷史性范疇

不同社會條件下,公平正義的實際內容及其實現方式和手段具有重要差異,人類社會不存在普適於一切國度、完全相同一致的公平正義的標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義,既借鑒了人類社會在追求公平正義實踐中所形成的某些共同經驗,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反映公平正義精神的內容確定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原則,同時又從我國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與實際狀況出發,對公平正義的含義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詮釋,體現了人類文明、理性與中國國情的高度統一,體現了個體特殊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高度統一,體現了社會價值追求過程中理想與現實的高度統一。

三、公平正義是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價值基礎

1.公平正義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所倡導和維護的主流價值。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於這種社會制度較之其他制度能夠更有效地保障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社會主義法治不僅應當鮮明地體現出公平正義的特性,而且必須有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一主流價值。

2.公平正義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與迫切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平等享有、平等保護、平等參與、平等選擇、平等競爭、平等發展的關注和期待也愈趨強烈,對有失公平、有損平等、有礙公正、有違正義的行為與現象也更為敏感和不滿。在此背景下,社會主義法治必須以堅定地維護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與要求,讓社會主義法治所寓含的公平正義實際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3.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公平正義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要積極運用法治手段,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社會成員提供共同的價值准則,為恰當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提供理性依據,為全社會提供協調一致的意識力量,推動社會各方面共同走和諧發展的道路。

4.公平正義是樹立和強化法律權威的必要前提與保證。公平正義是法律的靈魂,只有充滿公平正義精神的法律,才會為社會成員真心認同,並自覺遵守;公平正義又是法律實施的引導,只有把握公平正義的實質,才能全面體現法律實施的積極效果;公平正義更是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的信仰,只有對公平正義的崇尚與尊重,才能保證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始終不偏離社會主義法治的軌道。

⑦ 如何通過法律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1、通過民主科學立法把公平正義的道德訴求法律化

立法通過民主的方式和法定程序,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分配權利與義務、明確權力與責任等實體性利益安排,通過立法規定相關程序、制定行為規則、劃定行為界限、明確行為方式等等,實現通過立法分配正義的目的。

2、通過實施法律實現公平正義

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從以立法為中心轉向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全面有效實施法律成為推進依法治國的中心工作。

實施法律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立法公平正義宗旨和目的的具體體現,重點應當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自覺守法實現公平正義。

(7)法治社會公平正義擴展閱讀:

法治社會追求的公正是一種相對的公正、程序的公正、規則的公正。法治社會主張事實的公正、結果的公正,但不能保證一定能夠實現這種公正;

法治社會追求權利的公正、機會的公正、規則的公正、過程的公正、程序的公正,只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切實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行、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做到良法善治和保障人權,就一定能夠實現權利、機會、規則、過程和程序的公正。

法治社會追求的公正是具體的、相對的、有法律依據並能夠得到法律程序保障救濟的公正。在法治社會中,任何人都不應當抽象地主張公正,不應當脫離法律規則去追求公正,更不應當以破壞法治秩序的方式或者損害他人權利的方式去尋求公正的實現。

⑧ 如何通過法治實現社會公平

法制在於維護公平正義推動社會進步,當我們用法津討回公道的時候,當邪惡被繩之以法的時候,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公平和正義的價值。公平和正義就像一盞明燈,照耀著人類歷史前進的航程。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公平和正義,不惜犧牲自已的一切,甚至寶貴的生命。可以說,沒有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人類將失去文明發展的動力。公平正義既是長遠價值又是緊迫任務
公正與平等有意義相近的一面,但兩者有區別。平等主要是就結果而言,而公正更關注過程和規則。
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首先要求通過合理的分配製度,把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避免因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而導致兩極分化。然而,社會公平的內容絕不只是合理的財富分配,還包括公民的政治、社會、文化、教育、司法等其他內容。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要發展生產力,又要維護公平正義,講的就是既要效率,又要公正。
公平正義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追求的普遍價值,更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歷史上,社會主義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就是因為它承諾要創造切實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使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經濟權利。因此,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公平正義。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資源,發展生產力,我們引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然而,按照市場經濟的自發邏輯,社會成員的利益遲早會發生分化,公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會拉大,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發展會不平衡。政府就會面臨雙重難題:一方面,如果不採取措施,讓這種利益分化無限制地發展下去,就可能造成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後果,會背離「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另一方面,又不能簡單地採取強制手段將大家的收入和財富拉平,回到過去那種吃「大鍋飯」的絕對平均主義狀態。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不能強求利益的絕對均等;另一方面,又必須把社會利益的分化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之內。

熱點內容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
服務員工上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7 01:36:38 瀏覽:73
違規處置醫療垃圾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01:30:48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