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理解運用法治思維維護社會

理解運用法治思維維護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4-17 02:33:43

1. 談談你對法治思維的理解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專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屬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1)理解運用法治思維維護社會擴展閱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2.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打擊預防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

A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打擊預防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

法治是治理國政的基本方針。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必須堅持依靠法治思維方法分析觀察問題,運用法律手段妥善解決問題,才能有效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打擊預防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

一、堅持依靠法治思維方法分析觀察問題,統籌協調各種利益沖突,最大限度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

1、依靠法治思維方法,認真分析當前社會矛盾糾紛根本原因和問題,因時事宜及時解決。

2、依靠法治思維方法,妥善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確保社會長治久安。

二、堅持運用法治手段妥善解決問題,依法化解社會矛盾,最大限度增加社會和諧因素

1、運用法律手段調節經濟社會關系,激發社會管理創新活力,力推經濟建設科學發展。

2、運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3、運用法律手段預防和打擊犯罪,優化社會發展環境。

堅持「打擊與防範並舉、治標與治本兼顧、重在治本」的方針,打擊是手段,預防是根本,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嚴厲打擊干擾和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積極有效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等治安問題,堵塞違法犯罪空隙,減少安全隱患,有利於優化社會發展環境,同時,為深化法治承德建設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和重要保障。

三、堅持依法治國,加強普法教育,為推進法治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以深入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理論為重點,進一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通過多層面、多渠道的學法,切實增強領導幹部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

2、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為指導,引領和規范黨員幹部學法遵法用法守法行為。正確引導和教育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運用正確的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工作。

3、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動為載體,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4、以扎實推進依法治國(治市)工作為目標,著力提升全民法治維權觀念。

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與道德教育、法治理念教育與法治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努力實現「三個進一步、三個提高」的總體目標。即: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和司法實踐,進一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斷提高公民的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進一步樹立依法行政理念,不斷提高法治政府建設水平;進一步樹立社會管理創新理念,不斷提高社會法制化管理水平。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創造公正高效權威的法治環境。

3.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一要理解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十八大報告不僅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思維是執法人員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以法為據、以法為繩,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它是對法制思維的拓展與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義、權利保護等更加豐富的內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維。反對人治思維,就是要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事實也一再證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偏離法治軌道的維穩,只能越維越不穩,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養成合理的法治思維。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其次在日常行動中遵法守紀,轉變「官本位」思想,杜絕「特權」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才能養成法治思維,做到用「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的最佳路徑。

4.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法治是國家機關有效管理與優質服務、社會組織有序管理與優化服務、社區有效自治與優良服務的基本依託。社會管理的法治化,關繫到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關繫到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提升,也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實現。在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是今後一個時期信訪維穩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基本路徑和主要方法,也是領導幹部在維穩工作中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更是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的基礎保障。
(一)准確定位,規范信訪秩序,實現信訪工作理性回歸
堅持規范信訪事項和規范信訪秩序相結合,規范信訪事項是規范信訪秩序的前提,要想規范信訪秩序,必須規范信訪事項。凡是明確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門的訴求,都不應作為信訪事項受理登記。
拓寬向群眾宣傳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選擇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的有關規定。如果把不是信訪的問題引入信訪渠道,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誤導了群眾。在暢通信訪出口上做實做強,使大量被誤導進入信訪渠道的上訪人,通過教育引導、法律告知引導其退出信訪渠道,選擇法律途徑解決訴求。
(二)強化法治,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訪難題的根本出路是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逐步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決問題。
具體來講,一要依法解決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符合解決條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二要依法教育疏導,綜合運用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心理疏導、化訪為訴、進入程序、依法處置等措施,把涉訪人群導入法治框架內解決問題。三要依法懲戒處理,對無視法律權威的違法上訪行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處理;對把上訪當成誣告、陷害、誹謗渠道的,要強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責任,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權威。四要依法終結信訪,堅決維護三級終結的權威;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一律按法律規定,通過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程序處理,並結合各部門的紀檢監察監督、法制工作監督,強化糾正錯誤,規范執法行為,堅決維護法制權威,維護法律尊嚴。
(三)正確引導輿論,淡化信訪宣傳誤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對信訪群眾的導向作用,客觀報道宣傳信訪政策法規,提高群眾對信訪的正確認識,引導信訪群眾依法信訪。
淡化對信訪特別是越級信訪促進問題解決的宣傳,不過分誇大和渲染信訪的作用,大力營造依法解決問題的輿論氛圍,從思想上消除涉訪當事人對信訪渠道過高的價值預期,引導其自覺選擇司法解決途徑,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通過對處理違法信訪行為等典型案例的宣傳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說法,有效震懾違法,努力營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良好社會氛圍。堅持把宣傳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導貫穿於依法治訪的全過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強化法律告知、釋疑解惑,教育警示群眾防範違法犯罪,實現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四)強化源頭治訪,把涉訪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縣級以下
信訪問題的解決和防範關鍵在基層。要緊緊抓住縣級以下有關部門這個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和防範源頭:一是把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解決在源頭。二是增加縣級以下有關部門化解矛盾、依法解決問題的層級,從村組、社區到鄉鎮、辦事處、縣區有關部門來真正了解實情、層層化解矛盾。三是對涉訪違法行為也要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解決在縣級以下。要堅持法制原則,以「合法」還是「違法」作為定性標准,不要糾結於是否為「上訪人員」、「特殊群體」,防止違法行為的逐步升級。四是強化責任追究,及時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更好地從源頭上發現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5.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如何在「法治思維」的支配和影響下,運用具體的「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回推動發展、化解矛答盾、維護穩定」,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既不能畏縮不前、灰心喪氣,也不能盲目自大、胡沖亂撞。正確的態度就是要堅持 「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6. 如何理解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7.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當前,我國抄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如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與迫切任務,又是對黨員幹部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從近年來解決糾紛的實踐看,一味強調運用行政手段解決糾紛,不僅會影響行政功能的發揮,背離依法解決糾紛矛盾的初衷,而且最終會損害法治的權威和尊嚴。黨的十八大對矛盾糾紛化解策略和維穩思路進行了及時調整,明確提出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因此,科學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是今後一個時期維穩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基本路徑和主要方法,同時也是領導幹部在維穩工作中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

8.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方法 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一、准確定位,規范信訪秩序,實現信訪工作理性回歸。

堅持規范信訪事項和規范信訪秩序相結合,規范信訪事項是規范信訪秩序的前提,要想規范信訪秩序,必須規范信訪事項。凡是明確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門的訴求,都不應作為信訪事項受理登記。

拓寬向群眾宣傳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選擇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的有關規定。如果把不是信訪的問題引入信訪渠道,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誤導了群眾。在暢通信訪出口上做實做強,使大量被誤導進入信訪渠道的上訪人,通過教育引導、法律告知引導其退出信訪渠道,選擇法律途徑解決訴求。

二、強化法治,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訪難題的根本出路是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逐步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決問題。

具體來講:

1、依法解決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符合解決條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決。

2、依法教育疏導,綜合運用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心理疏導、化訪為訴、進入程序、依法處置等措施,把涉訪人群導入法治框架內解決問題。

3、依法懲戒處理,對無視法律權威的違法上訪行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處理;對把上訪當成誣告、陷害、誹謗渠道的,要強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責任,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權威。

4、依法終結信訪,堅決維護三級終結的權威;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一律按法律規定,通過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程序處理,並結合各部門的紀檢監察監督、法制工作監督,強化糾正錯誤,規范執法行為,堅決維護法制權威,維護法律尊嚴。

三、正確引導輿論,淡化信訪宣傳誤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對信訪群眾的導向作用,客觀報道宣傳信訪政策法規,提高群眾對信訪的正確認識,引導信訪群眾依法信訪。

淡化對信訪特別是越級信訪促進問題解決的宣傳,不過分誇大和渲染信訪的作用,大力營造依法解決問題的輿論氛圍,從思想上消除涉訪當事人對信訪渠道過高的價值預期,引導其自覺選擇司法解決途徑,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通過對處理違法信訪行為等典型案例的宣傳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說法,有效震懾違法,努力營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良好社會氛圍。堅持把宣傳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導貫穿於依法治訪的全過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強化法律告知、釋疑解惑,教育警示群眾防範違法犯罪,實現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四、強化源頭治訪,把涉訪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縣級以下。

信訪問題的解決和防範關鍵在基層。要緊緊抓住縣級以下有關部門這個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和防範源頭:

1、把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解決在源頭。

2、增加縣級以下有關部門化解矛盾、依法解決問題的層級,從村組、社區到鄉鎮、辦事處、縣區有關部門來真正了解實情、層層化解矛盾。

3、對涉訪違法行為也要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解決在縣級以下。要堅持法制原則,以「合法」還是「違法」作為定性標准,不要糾結於是否為「上訪人員」、「特殊群體」,防止違法行為的逐步升級。

4、強化責任追究,及時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更好地從源頭上發現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9. 如何正確理解法制思維

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面對矛盾,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

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

其次,要善於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於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誠對話、協商執法,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至於採取極端的行為,很多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激化,更不會爆發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另外,法治的權威性,需要所有人員敬畏和尊崇,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

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只有建立依法辦事、依法維權、違法必究的規則和機制,才能樹立法治權威,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9)理解運用法治思維維護社會擴展閱讀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

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熱點內容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
服務員工上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7 01:36:38 瀏覽:73
違規處置醫療垃圾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01:30:48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