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新聞法治化

新聞法治化

發布時間: 2022-04-17 03:00:22

① 加入WTO後,我國廣播電視法制化管理將面臨的問題

1.治濫與廣播電視節目規制
廣播電影電視部和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對廣播電視節目的規制是廣播電視法制管理的重要內容,它突出地表現在「治濫」的措施。「治濫」在中國廣播電視管理中具有特定的意義,主要意思是糾正電視台濫播濫放通俗娛樂電視劇、特別是境外電視劇的現象。為此,節目規制的突出重點,一是向中心傾斜的廣播電視轉播體系,一是對境外節目的禁止和限制。

廣播(電影)電視部和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等管理部門對廣播電視節目的管理是逐步嚴格的。在1983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的確定「四級辦電視」政策的(1983)37號文件中還提出「凡是具備條件的市、縣都可以根據當地的需要與可能,開辦廣播電台、電視台,除轉播中央和省兩級廣播電視節目外,還可播出自辦的節目,覆蓋本市、縣。」但在看到散亂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廣播電視部於1984年作出了「市、縣電視台……暫不自辦文藝節目」的規定。

自始至終,對廣播電視節目的規定突出地體現了保護全國性廣播電視媒體和本國電視節目的宗旨。對轉播,廣播電影電視部屢次規定、並一再強調:地方廣播電視機構的首要任務是完整傳送來自中央電台的廣播電視節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各級廣播電台、電視台、轉播台、電視差轉台以及有線電視台(站)和有線廣播台(站)都必須以專用頻道完整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的第一套節目。有條件的,還應轉播中央台的其他節目。在轉播中央台節目時,不得插播自辦節目和廣告。」地方電視台不僅必須完整轉播中央電視台的節目,而且必須轉播廣告,廣播電影電視部規定:「不得任意切換中央台廣告或以游動字幕等形式干擾中央台節目的完整轉播」。《廣播電視管理條例》中對轉播也作出了原則規定。

為了保護中央一級傳播媒介的內容控制權,廣播電影電視部還規定地方電台「只能播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的國際新聞節目和新華社的新聞電訊稿」,特別規定「嚴禁擅自播出從境外衛星電視收錄或從其他渠道獲得的廣播電視國際新聞節目和國際時事政治專題節目;也不得將新華社的電訊稿配以境外衛星電視的圖像進行播出。」

對境外影視節目,廣播電影電視部1990年曾限定境外電視劇占電視劇播出總量的20%、在黃金時間不得超過15%,同時確認除上海、四川兩個國際電視節作為引進節目的主要渠道之外,只有北京、上海、廣東、福建四省市擁有引進權。
隨著「亞洲衛星」和「亞太衛星」相繼升空,境外華語衛星節目通過有線電視開始進入中國家庭。1994年2月,廣播電影電視部規定:「各電視台每天播出的每套節目中,境外電視劇不得超過電視劇總播出時間25%,其中黃金時間(18至22時)不得超過15%。」同時,禁止電視台播出未經批准和授權的境外電視劇及合(協)拍電視劇、錄像製品和從衛星地面接收設施直接接收的外國及台、港、澳地區的電視節目,等。

然而,一些電視台不僅大量接收境外加擾衛星電視節目,還擅自進口加擾衛星電視節目解碼器。廣播電影電視部對此嚴令禁止,並規定,以衛星傳送的方式引進的境外電視節目限於體育、風光、科技、動畫、少兒、教學、音樂等題材,不包括影視劇及綜藝性節目;「不得將整個頻道的境外電視節目完整地錄制、播出,不得邊錄邊播。」由於屢禁不止,廣播電影電視部決定對境外影視劇實行統一審查制度,並決定自1998年1月1日起收回北京、上海、福建、廣東、四川五家省級電視台原擁有的自主引進境外影視劇的特權。1997年,廣播電影電視部設立衛星電視監測中心和節目視聽評議機構,定期報告監測情況,公布評議結果。
由於國內衛星和有線電視頻道增加,引進節目數量勢必提高,對此,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0年進一步要求各地:避免集中引進同一個國家、地區或題材雷同的電視劇、從嚴控制宮廷和武打題材的引進劇、在19時至21時30分收視高峰時段一般不得播放引進劇、同一部引進劇不得在三個以上省級電視台上星節目頻道中播放等,引進境外動畫故事片則由廣電總局指定或批準的機構進行。
從1992年10月開始,廣播電影電視部對縣電視台採取了統一供片的方法,認為這是解決節目源困難和防止亂播濫放的有效措施。1993年,統一供片的方法運用到有線電視台。自1995年起,節目管理進一步規范化,凡經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引進的境外有線電視節目,均需在節目片首打出社會管理司批復文號。境外影視節目統一進口。成立於1984年的中央電視台下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目前是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國家政權局認定的唯一經營電視節目版權國際交易的公司,也是大陸唯一經政府批準的從事境外衛星節目代理業務的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通過省級電視供片機構統一向全國供片——主要發行引進的影視節目,也附帶發行國產電視節目,類似辛迪加節目銷售和發行公司。
2.治散與廣播電視機構規制
「治散」在中國廣播電視規制中也具有特定的含義,即,通過機構治理手段解決廣播電視傳播的散、濫問題。最終,「治散」政策以重組方式實現了廣播電視機構的合並。這也是在媒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規制機構一步步產生的對策。
1)治理整頓散濫現象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家用錄像機(VCR)、家用激光視盤(VCD)機、數字激光視盤(DVD)機陸續問世。90年代中期,原本分散經營的中國有線電視網路開始按照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逐步聯網發行,有線電視節目需求大增。
隨著1994年「亞太一號」衛星升空,亞洲電視頻道資源大增。1996年1月,中央電視台正式開辦了體育、電影等加密播出的衛星頻道。早在80年代末期,從中國的邊遠地區雲南、貴州、新疆、西藏開始,省級電視台嘗試以衛星方式傳輸節目。1999年後,全部省級電視台都上了星,它們成為中央電視台潛在的競爭對手。
在日趨開放的環境中,也是在商業競爭的壓力下,基層電視台、站變得無所顧忌起來,不僅大量播放唾手可得的境外衛星電視節目,甚至出現擅自建站、辦台現象;廣播電視系統外的一些行業,也有意染指這一利潤豐厚的壟斷領域,並出現與私營資本及境外資本聯合辦有線電視台、設有線電視網的動向。而這些,是廣播電視政策所不允許的。特別是,1998年廣播電影電視部改為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後,由於改組時將網路的技術管理和設施建設移交信息產業部,電信和廣電部門就雙方均可能介入的新媒介開發領域產生了利益沖突。新的問題與舊的矛盾糾結在一起,管理變得日益復雜和艱巨。
此時,在整個新聞傳播領域,計劃經濟時代有條不紊的現象均已不復存在。於是,199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加強對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業的管理,強調廣播電視業的治理「重點解決擅自建台、重復設台和亂播濫放的問題」。這份(1996)37號文件奠定了廣播電影電視治理整頓的基調。
廣播電影電視部於1997年開始「治濫治散」的工作,在有關文件中規定:非廣播電視行業不得從事廣播電視播出;要加強對境外廣播電視節目的引進和播出管理;加強對國內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發行和播出的管理。經過一年時間的治理整頓,初步遏制了亂播濫放節目、亂設有線電視台網、亂開播出前端等散濫現象。
廣播電影電視總局1998年誕生後,職能側重對機構的審核管理和對媒介傳播內容的監督,法規成為廣播電視管理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武器。此時世界上媒介合並成風。廣播電影電視建立集團的工作也提上議事日程。
2)廣電機構整合與集團化
中國電視媒介的整合基本上是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實現的。中國廣播電視行業的整合與集團化經歷了一個逐步加快的過程。
早在1994年,廣播電影電視部發現,一部分地區在有線電視系統中共纜傳送有線廣播和有線電視節目,效果很好。於是,決定對申請設立的所有有線電視新台,都稱為「有線廣播電視台」。有線行業開始以電視為中心進行合並。
1997年,在治理整頓散濫現象時,廣播電影電視部合並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規定地區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只設一級(而不是兩級)播出機構;縣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三台(廣播電台、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合並;縣級教育電視台和收轉台也與當地廣播電視台站合並;市區一級不設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企事業有線電視台改為站,逐步與行政區台聯網。兩年後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檢查,成效顯著:「比治理前實際存在的播出機構數量減少了68%。」
2000年年底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進一步規定,同一地區的有線廣播電視台均並入無線電視台,成為一個播出實體,並對各頻道的節目設置進行統一規劃和調整。合並以後的省級電視台將有線電視頻道包括在內,2001年7月1日以後,有線電視台的機構和呼號便不存在了。合並以後的市級廣播電視台只允許保留一個電視頻道;縣級廣播電視台不再獨自開辦電視頻道,而在省級電視台提供節目的公共頻道中獲得一定的時段,播出少量自辦的新聞、專題和文藝節目。
2001年12月6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在廣播電影電視部及其所管理的全部媒介和產業的基礎上誕生。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對廣電整合與集團化的設想是「廣播、電視、電影三位一體;有線、無線、教育三台合並;省、市(地)、縣三級貫通」。總體說來,雖然集團化整合的動作迄今並不明顯,但廣播電視系統的機構合並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有許多評論分析說,現在的合並措施是停止「四級辦電視」的政策了,其實,在「四級」電視體系中,中央提供廣播電視節目供地方轉播的方式從一開始便是廣播電視部的既定政策。只是通過多年的實踐、嘗試和探索,在既定政策執行不力的情況下,最終採取了「規制加行政」的管理措施強力推行,並取得成功。實際上,現在的「四級辦電視」的方式,也就是中央節目為主、省級節目為輔、地市級節目適當存在加極小一部分縣級節目的內容,才符合(或者說正符合)廣播電視部當初的制度設想。
1999年前後,制播分離是中國電視界的熱門話題。此後,制播制度的改革逐步推開,媒介播放、市場製作成為通行的廣播電視節目架構。在此前後,大眾化電視劇和綜藝類娛樂節目基本上都實行市場化運作了。
3.制播改革與影視節目製作規制
在所有電視節目中,電視劇最先開始市場化。自從四級辦電視開始,對電視節目、特別是電視劇的需求大量增加。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專門從事電視劇製作的機構。這些機構中,有一些是由電影、戲劇等演藝單位派生出來的比較正規的節目製作單位,逐步成為各單位的電視劇製作部(中心);也有一些非文藝行業的大企業事業單位,投資拍攝反映本行業故事的電視劇;更有一些專門靠拉贊助拍電視劇牟利的「草台班子」。電視劇的質量良莠不齊。經過10年市場的篩選和淘汰,一批較有經濟和藝術實力的機構逐步佔領了市場。
1993年,中國經濟加速市場化。廣播電影電視部提出,對進入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播出的一年360集電視劇首先實行「優質優價優播」的原則。電視劇市場頃刻興旺起來。而在此之前,電視劇交易大多實行無償交換或者低價購買的方式,商業化操作不成氣候。
隨著境外境內衛星頻道的開播,對影視節目需求量的增加再一次促進了節目源的開發。各種經濟成份的電視節目製作機構應運而生。中國大眾的文化生活極大地豐富,同時,也更加分散多元了。不過,隨著跨境接觸越來越多,缺乏節目製作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特別是缺少資金的影視製作機構開始轉向外部尋求合作,合拍、協拍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外資逐步進入中國電視節目市場。
廣播電影電視部對製作機構的管理重心在社會機構、民營機構、境外機構。
早在1986年,針對拍攝電視劇的草台班子泛濫成災的狀況,廣播電影電視部便開始實行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制度。規定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分長期的和臨時的兩種,臨時許可證只限所申報的劇目使用,無許可證的單位,無權製作電視劇及錄像製品。[xlviii]獲得長期許可證的主要是影視藝術單位,對系統外的機構製作電視劇是限制的,對私人,特別是境外機構則嚴加禁止。
衛星電視發展起來後,廣播電影電視部開始加緊對影視製作機構、特別是在境內以聯合製作、協作製作、委託製作等方式製作電視劇(錄像片)的行為進行管理,授權部社會管理司審批設立各類影視製作經營機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社會管理司從1998年11月1日起核發《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和《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從2000年1月1日起,又對所有經過審查通過的電視劇(包括國產電視劇、合拍劇、引進劇)一律核發由廣電總局統一印製的《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對電視劇管理最權威的行政規章是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0年6月15日發布的《電視劇管理規定》(總局令第2號)。其中規定「禁止出租、出賣、轉讓、或變相轉讓電視劇各類許可證。」
雖然廣播電影電視部仍嚴格限定合拍電視劇的境內製作機構的資格,包括對私營機構和境外機構的限制,並要求對合拍劇的題材、長度、題材進行宏觀調控,打擊「假合拍」等違紀行為;但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這種管理是逐步放寬的。
「取消規制」(deregulation)是世界性的廣播電視媒介潮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預示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不管願意不願意,不管可以採取哪些合情合理合法的預防和拖延措施,未來中國的廣播電視終究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放開市場。對此,人們幾乎不再懷疑。
事實上,中國在開放電視市場方面已經有所動作。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境外電視在中國內地的落地。長期以來,對境外節目及民營資本進入中國廣播電視市場,廣播電影電視管理部門的傳統政策是——禁止。但在實踐中,常常有公開、半公開的違規行為,出讓製作播出特許權的方式也屢見不鮮。有的違規地方機構遭受處理;有的則隨著政策的放寬,變非法為合法。
隨著中國進入WTO,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在2001年12月《關於廣播影視集團融資的實施細則(試行)》中除了規定廣播電台、電視台及頻道、頻率等新聞媒體由國家主辦經營,不得吸收境外資本和私人資本,只能經批准吸收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其他單位的資金進行節目製作、項目合作之外,對電視劇製作機構、電影行業、廣播影視報刊的發行、廣播電視新聞網站、廣播電視傳輸網路都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吸收廣播影視系統外資本、國營體制外私人資本、境外資本參與經營了。
在最敏感、也最要緊的衛星電視領域,規制政策也在一步步放開。廣播電影電視部從1996年開始審批境外衛星電視頻道的落地申請,限於星級賓館、涉外單位等。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則已經正式改變完全禁止的政策,在2001年2月1日開始施行的《境外衛星電視頻道落地審批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每年審批一次境外衛星電視的落地申請。2002年,境外國際傳媒機構的鳳凰、華娛、星空、亞視等衛星電視台先後獲准在中國廣東部分地區落地。這件事情象徵的意義遠遠大於實際的傳播效果。它說明,中國的廣播電視管理將進一步國際化、法制化。
4.對中國廣播電視規制的展望與評價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體制的改革,隨著日益增加的國際交往,中國正在進入法制社會。「依法治國」的思想深入人心。現在,從理論上說,法律已經成為社會行為的主要裁判依據;合法性成為一切規范的前提。不管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單純行政力量的下降和法規地位的上升是在中國目前同時發生的現象。除了法律,沒有任何其他權威是無可置疑的——無論是紅頭文件、還是首長講話。這是朝著更理性社會的進步,它必將推進中國社會的民主進程。
在實踐中,法規管理的進步也是明顯的。首先,是法規向社會公開了,有關方面和普通公民照章辦事有了依據,改變了以往內部規則不易掌握和口說為憑、「誰官大聽誰的」這些人治現象。其次,是規范的條文更加明確了,語言也較為規范了,有助於克服層層轉達中「口傳心授」滲透率低、准確性差、流通成本高的缺點,便於公眾了解、理解和監督,在社會層面的操作性增強了。
然而,縱觀中國廣播電視傳媒的法制進展,仍然存在一個明顯的特徵:諸多規制還是在法規包裝下的行政管理。中國傳統法律制度中重律而輕法、重管理而輕權益的思想根深蒂固。由此產生出以下一些問題:
1. 法規本身的缺陷。廣播電視規范性文件仍然停留在較低的「規制」層次,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法制。表現在形式上,就是大多數規制屬於限制性的「義務」;而不是保障性的「權利」。例如,迄今仍然沒有專門的廣播電視法明確、具體地規定公民的傳播自由權利,特別是,缺乏有效保護公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大眾媒介的采訪權、報道權的規定。一旦遭遇不測(而在當今社會中,此種意料之外的事件越來越多),立即導致重大危機和嚴重後果,例如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疫情。
2. 立法程序的不足。在法規管理部門關於立法程序的規定中,只包括內部工作的技術性程序,而沒有公眾和社會群體參與、辯論和監督的「聽證」機會,也就是說,公共規范和政策產生於非公共的程序,「系統內」、「體制內」的特點依然鮮明。而在真正的法治社會,法規的制定應該也必須具有嚴格的程序,包括民主的參與。缺乏民意基礎和未經反復辯論而產生的規制漏洞很多;這樣的規則也必然是缺少權威和低信度的。公眾對這樣的法規缺少了解和尊重,甚至樂於看到它們被廢除。
3. 法規實施的問題。在實施規制中傳統的弊病依然存在。例如,目前的規制集中於管理;但由於缺乏應有的法律權威性,必須依靠行政指令三令五申、反復推行,才能奏效。在缺少行業道德准則等共識性倫理基礎和公共立法程序的情況下,大膽的下級部門常常預測某些規范必將改變,而在利益驅動下嘗試先行突破。普通公民則與法規的制訂無緣,因而不可能充分地享受各項權利,更難以運用法規武器自我保護。而且,法規管理中還時有倒退的現象,如某些導致低效率的行政干預和過度保護壟斷經營的行政操作,等等。在廣播電視集團化的操作中,這種現象比較明顯。

② 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應採取哪些措施

1、從基礎上入手,重點強化軟環境。

(1)切實加大措施,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及其後備人員乃至全體公務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建設並形成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更新他們的認識理念和思維方式,使他們能夠很好駕馭各種復雜情況,應對各種復雜局面,提高他們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與科學決策的能力。

(2)切實提高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各級領導幹部的民主作風。要改寫各級領導乃至全社會對民主的理解,民主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精神,是滲透到每個社會成員身心與血液的一種精髓。民主絕不是擺設,不是為某種需要而存在,而是同生存本身一樣是人的一種需求,應該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只有這樣的條件下,真正的民主才將成為可能,各種不民主的行為才將失去市場,遭到唾棄,社會才會更快的進步。

(3)切實提高各級領導的法制意識和法制水平。民主是管理的基礎和管理所追求的目標。但管理本身還是要靠法規和制度,這是社會組織約定的規范,具有強制性。這才是管理的要義。而管理的失當往往一方面是沒有相應的規范,另一方面是規範本身不科學、不公正,再一方面是領導者不能帶頭遵守規范。說到家,還是沒有理解規范的意義。因此,法規意識的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而言,別有特殊的意義。

2、從制度上切入,嚴格剛性措施。

(1)制定並施行科學性較高的決策程序。A、制定領導幹部學習制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認識水平,武裝科學頭腦,改變思維方式;B、制定並施行調查研究工作制度,深入實際,搞好決策前期調研,做到不調研的問題不決策;C、建立科技顧問制度和專家咨詢制度,做到大的項目不論證不決策,防止決策失誤。

(2)制定並施行民主化程度較高的決策程序。A、對可以公開的重大決策制定並施行社會問卷調查制度,廣泛征詢社會意見和反應,傾聽群眾聲音;B、對重大決策實行新聞公開制度,向社會公示;C、制定並施行人民群眾建言獻策制度,廣開民主渠道;D、在決策程序上堅持會議討論制和實行集體表決制(特殊情況除外)。

(3)制定並施行法制化水平較高的決策程序。A、積極支持各級人大立法並做好立法的前期工作;B、強化行政立法活動和立法行為,提高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法制水平和執法能力,促進政府決策法制水平的提高,保證科學決策並貫徹實施;C、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決策,不越權行政;D、嚴格履行決策的法律程序,依法決策。

(4)圍繞決策活動制定切實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限制領導者亂用權力,越權行政,特別是把重點放在抑制「一把手」的個人專斷和權力擴張上。對「一把手」要圍繞決策行為和民主作風進行專項考核,對個人專斷、越權行政、違法行政者要視同違紀處理,對造成後果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以強化這方面的限制

③ 憲法為中國新聞傳播立法確立哪些原則

新聞傳播法的基本原則是新聞傳播活動必須遵循的法則和准繩,是正確處專理各方面關系的依據屬。憲法是我國新聞傳播法的根本法源,因此,憲法原則是新聞傳播法必須首先遵守的基本原則。新聞傳播活動從內容到方式均不得同《憲法》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發生任何抵觸。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權威和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個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 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憲法》有些條款是直接規范新聞傳播活動的,如《憲法》第二十二條關於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為人民服務、為社 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的規定,《憲法》第三十五條關於公民有言論、出版自由的規定,《憲法》第四十一條關於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的規定,《憲法》第四十七條關於公民進行科學研究、文藝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的規定等等,都是對新聞傳播活動具有根本意義的法律規范。供參考。

④ 新聞輿論監督的法治思考

新聞輿論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有關規定確立的。它確定了公民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規定了政府等公共權力的范圍和運行程序。憲法賦予全體公民擁有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權利,而新聞輿論監督是言論自由的表現形式。
法治狀態下的新聞輿論監督,必須在憲法和其它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新聞輿論監督權利,不是行政權力的延伸,新聞輿論監督也不是「辦案」。新聞媒介與司法監督、行政監督各有其功能,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司法、行政監督具有強制性,卻常常追懲於事後;新聞輿論監督雖然不具有強制性,卻有警示、教化於前的功能。二者優勢互補,相輔相成,同是法治狀態下制約監督體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要實現新聞輿論監督的法治化,新聞媒介和新聞人必須把自由和自律(守法)結合起來。言論自由是新聞輿論監督對權力的要求,而新聞媒介自律,則是權利對義務的承諾。法治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功能,使監督的主客體雙方處於一種規范化的生存方式中。因此,就新聞輿論監督一方的要求來說,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新聞從業隊伍,不僅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標志,更是社會法治化狀態的必然要求。
要實現新聞輿論監督的法治化,還需要以程序化為基礎。合理正當的程序,既是實現公民權利平等的前提,也是政治制度安排的基礎。目前新聞輿論監督制度不完善、監督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行政權力的運作程序等信息不夠公開,這就造成公共權力同監督客體間形成距離和真空,因而造成新聞輿論監督的「盲區」。新聞輿論監督只有在獲得足夠信息的基礎上,公眾才能做出合理的評價,也才能形成輿論,達到監督的目的。因此,按照程序化原則,推進包括立法、執法和行政管理在內的國家政治生活公開化、透明化,進一步擴大公民的參與范圍,這既是政治生活秩序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輿論監督的重要使命。
要實現新聞輿論監督的法治化,就必須完備的新聞法體系。新聞法作為一個體系,當然不僅是一個單項法,而是從根本大法憲法到基本法刑法民法、新聞法,以及其它單項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內容構成的一個完備的新聞法體系。這個體系賦予新聞媒介以基本權利,也相應規定了新聞媒介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就中國法制建設的現狀而言,新聞法律的基礎框架已經形成,但存在體系不夠完善、不夠具體的問題,可操作性自然較差。新聞輿論監督需要立法。因而,從中國國情出發,做好這方面的立法工作,對於推進新聞輿論監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⑤ 如何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制化,建設社會主義法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
一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加強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近年來,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過去五年間,僅國務院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39件法律議案,制定、修訂了137件行政法規。但是必須看到,我國改革和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立法工作面臨著十分繁重的任務。要進一步增強政府立法工作的計劃性和針對性,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按照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產品質量和安全、規范政府自身行為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的立法;特別要注意加強改善民生、推進社會建設、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強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質量。要創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機制,擴大立法工作的公眾參與。在法律法規起草、修改過程中,要通過組織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法規、規章,原則上要公布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二是推進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快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進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政府的組織、政府的權力、政府的運行、政府的行為和活動,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准繩,都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的規范和約束。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必須與憲法和法律保持統一和協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核心的現代行政執法觀念,形成職責許可權明確、執法主體合格、適用法律有據、問責監督有方的政府工作機制。合理界定和調整行政執法許可權,明確執法責任,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市縣政府依法行政制度。加強對行政收費的規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執法財政保障機制。健全行政復議體制,完善行政補償和行政賠償制度。認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幫助困難群眾實現訴訟權利,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法律保護。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保持清正廉潔,促進行政執法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是加強執法監督,確保行政權力正確行使。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必然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將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服務,確保權力正確行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要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綜合運用各種監督形式,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政府權力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行使。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大力推進執法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力度。改善和加強新聞輿論對行政執法的有效監督。切實強化政府層級監督,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的作用。要把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作為重點,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確保監督到位、有力、有效。
四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積極探索法制宣傳教育的新途徑、新形式,善於運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傳媒,精心組織各種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法制教育的科學性、准確性,防止片面性。突出抓好憲法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憲法意識,自覺維護憲法權威,使憲法在全社會得到遵守。加大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法規以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牢法治思想基礎。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規范、引導和保障功能,主要是通過權利義務機制實現的。在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必須強化權利義務觀念的培養,既要增強人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也要增強法治意識和義務意識。具體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權利的行使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國家保護合法的權利;國家提供權利的保障、救濟和保護。只有讓每個公民都樹立了正確的法制觀念,自覺在法制框架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才能夠真正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實處,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⑥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標志包括哪幾個方面

1、形成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國家生活以及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均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權威,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組織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不得有超越於憲法和法律之外或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權。

3、實現「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前者是指民主的制度、權利、結構、形式和程序均在法律制度中確定下來,使之具有法律的完備形態;後者是指國家的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均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真正實現廣泛的民主。

(6)新聞法治化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共十六大報告強調,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中共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中共新聞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

⑦ 中國的法治建設的重要

重大意義抄: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內和改善黨的領導;容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⑧ 法治快報的定位

2004年3月,根據中央整頓黨政部門報刊有關規定,報社隸屬關系劃轉;《廣西政法報》更名為《法治快報》(2004年2月8日),由自治區黨委政法委主管主辦變更為廣西日報社主管主辦。自治區黨委政法委、自治區綜治委從廣西政法綜治工作和建設平安廣西、維護社會穩定,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和依法治桂的實際出發,仍然把《法治快報》作為廣西政法綜治和法制宣傳的主陣地,一如既往地支持法治快報社搞好各項工作。報社在接受廣西日報社領導的同時,也自覺接受自治區黨委政法委和綜治委的領導和指導,並堅持做到了五個不變,即:堅持正確的辦報宗旨不變;堅持正確的辦報方針(黨報性質、法治特色、都市類報風格)不變;堅持圍繞自治區黨委政法委、自治區綜治委的中心工作和穩定大局,搞好輿論宣傳工作不變;堅持為各級政法和綜治部門服務不變;堅持為群眾普及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服務,依法為群眾維權不變。
《法治快報》為對開日報,國際流行瘦身報型,彩色印刷,每天8個版,逢周六齣版《交通安全周刊》,周日出版《法治文摘》。幾年來,《法治快報》每年都策劃推出一批典型(系列)報道,打造了「平安廣西」、「權益關注」、「民生維權」、「與法同行」、「龔律師答疑」、「法治焦點」、「事件.現場」、「今日看台」等一批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專欄、欄目。《法治快報》緊緊突出報紙的法治精神內核和理念,「以法治為特色,以深度為優勢,以監督為力量,以好看為賣點,以服務為橋梁」。發行實行自辦發行和郵發相結合,發行量曾一度達到21萬份,成為廣西境內有重要影響的大報。
法治快報社擁有一支政治比較強、業務比較精、紀律比較嚴、作風比較正的法治新聞隊伍。報社現有員工100人,其中研究生(含碩士)7人,大學(本科)學歷的78人,大專學歷的12人。從事采編業務的78人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3人,中級職稱的19人,初級職稱的27人。報社堅持改革創新,建立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競爭機制、激勵機制,中層領導實行競爭上崗的聘任制,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即使是招聘來的同志,只要群眾公認,德才兼備,照樣委以重任,有7名聘用員工擔任了報社中層領導職務。報社每年都有一批新聞作品獲全國、全區的新聞獎。自零四年來,報社共有220多件新聞作品獲獎。曾榮獲廣西「人民滿意的政法單位」稱號,榮立集體二等功,並榮獲多項自治區級榮譽稱號。
報社重視制度建設,自零四年來,相繼出台並完善了新聞采編、行政及財務管理、員工行為規范、獎優罰劣等20餘個規章,使報社的管理步入了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全社員工愛崗敬業、用心工作、爭創一流,為廣西的穩定、發展,為法治新聞事業而團結奮斗。

⑨ 全國十佳法制欄目是哪幾個

全國十佳法抄制欄目:

一、中央電視台《大家看法》;

二、山東電視台《說事拉理》;

三、北京電視台《大家說法》;

四、天津電視台《今日開庭》;

五、長沙電視台《政法報道》;

六、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咵天》;

七、杭州電視台《警界41》;

八、成都廣播電視台《真相30分》;

九、貴州電視台《法治第一線》;

十、秦皇島電視台《法制民生》。

(9)新聞法治化擴展閱讀

正法報道以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講述者,這個講述者根據一定的敘述方式給觀眾「講法律故事」,並且穿插情景再現和采訪目擊者或知情人的畫面來把觀眾牢牢吸引住。

從「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它採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多為倒敘或是作鋪墊,在節目開頭設置懸念,拋出疑問等,使電視敘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讓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

節目最後的專家點評也是亮點,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對案情條分縷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熱點內容
寶安區教育局規章制度匯編 發布:2025-01-17 01:08:05 瀏覽:155
湖南開福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7 00:26:03 瀏覽:124
唐海司法局 發布:2025-01-17 00:13:56 瀏覽:554
婚姻法模擬法庭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2:56:23 瀏覽:558
離婚律師歌曲有哪些 發布:2025-01-16 22:48:41 瀏覽:118
民法第64條 發布:2025-01-16 22:43:28 瀏覽:412
公司司法審計 發布:2025-01-16 22:41:20 瀏覽:327
黨風廉政建設規章制度的落實 發布:2025-01-16 22:40:31 瀏覽:280
為什麼要健全有關師德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2:35:40 瀏覽:55
行政法信賴利益案例 發布:2025-01-16 22:30:29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