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外道
㈠ 道德經的功德利益能跟楞嚴經能相提並論嗎
兩個概念 內容不同的 ············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它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奇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楞嚴經》是佛教上的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是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得十分透徹、明白;並且也指出各種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於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
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則無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經典尚在之良機,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
㈡ 宣化上人談道家書籍<<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算外道嗎
一個開悟的人,知道整個宇宙無非是心。
無論有無宗教信仰,都在此心內。
所以和尚講道德經也好,講聖經也罷,都不是外道。
對於未見道者,即使讀佛經仍是外道。
見道才是內道,未見道前都是外道。
㈢ 學佛人能不能讀《道德經》
菩薩何故求於因抄論。襲為知因論諸過罪故。為破外道惡邪論故。
為弘方便調眾生故。為欲分別如來語義世語義故。是故菩薩求於因論。
若菩薩不讀不誦菩薩法藏。一向讀誦聲聞經律,得罪。
不犯者。若不聞知有菩薩藏。若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
不犯者。若為論議,破於邪見。若(學)二分佛經,一分外書。(無罪)
何以故?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故。不為世人所輕慢故。
㈣ 如何理解老子道法自然的內涵與現實價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現在首先要解釋「自然」的問題.目前新興的「比較宗教學」或稱「宗教哲學」,把世界上各地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每一宗教的哲學理論與實況綜合起來研究,相互比較,尋求其中異同和彼此間的關系,已經發現了不少有趣的問題,值得更進一步去深入探討.我們若以比較宗教的態度,拋開那些粗淺的宗教情緒心理,把眼光放在一般宗教教人如何行善做好事的普通倫理層面上,那也個個滿好,滿合於同一的水平.至於再進一步,要透徹各個宗教實際內涵程度的深淺,則問題重重,就不能顢頇籠統,值得仔細研究、體會.
長期以來,有不少佛家的著作,批評道家是「自然外道」.因為他們看到老子講「道法自然」,便自然而然地將二者聯想在一起.其實,印度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與佛教對立的幾十種哲學思想,尤其當時同釋迦牟尼佛影響一樣大的幾個大學派之一,專講「唯物思想」的「自然外道」,和中國老子所說「道法自然」的自然,並不相關.二者並未結為姊妹道,或者兄弟道什麼的,並無彼此互通聲氣之嫌.
印度當時的自然外道,屬自然學派,其所謂的「自然」,完全從物理觀點而說.但是老子的思想絕非如此.近代中國翻譯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統稱為自然科學,這是借用老子的名詞,我們不能因此便認為老子說的「自然」,就等同物理范疇的自然.將老子的思想硬往上套,這是指鹿為馬,栽贓前人,非常沒有道理的.
雖然老子並未給予直接的定義,但老子的「自然」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卻也不可以如法庭上的法官們,審判一個案件,可以採用了「自由心證」,隨便判決學術思想的歸化,亂下斷語,硬是認定老子所說的「自然」也就是印度的「自然外道」;不分青紅皂白地將老子一竿打入「唯物哲學」的案日,這是千錯萬錯,大錯特錯的誤解.這種情況,如借用佛學名稱來說,就是「眾生顛倒」,「顛倒眾生」,這所謂「顛倒」,是指我們在見地觀念上和思想上的錯誤,因此而形成見惑、思惑.由於我們一直被這見惑、思惑兩種認識上的不清所障礙,因此不能成道,無法徹見宇宙天地間的真諦.
那麼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的確實含義又是如何呢?答案很簡單,「自然」二字,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便要分開來講,「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我們如果將大乘佛學徹底貫通了,必然不會對於宇宙本體和現象的哲學問題,感到左右為難.佛家有一個名詞「法爾如是」,它是說明諸法本身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人生來怎麼會成那個樣子?人就是那個樣子.你怎麼會是這個樣子?我就是這個樣子.一切本來就是如此,一切法便是一切法的理由,更沒有什麼其他原因不原因的,這樣就叫「法爾如是」.從「法爾如是」來看「道法自然」,最清楚不過了.「道法自然」,而「自然」自己本身原來就是如此這般,沒有別的規范可尋,再也找不到一個東西可以另為之主,「道」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法爾如是」,古人翻譯佛經,怕與老子的「自然」混合了名詞,只好另創一詞,便叫「法爾如是」.
講到這里,我曾經一再強調,我們後世之人讀古人的著作,常常拿著自己當代的思想觀念,或者現代語言文字的習慣,一知半解地對古人下了偏差的註解,誣蔑了古人,這是何等的罪過.讀什麼時代的書,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來那個時代的實際狀況里去,體會當時社會的文物風俗,了解當時朝野各階層的生活心態,以及當時的語言習慣,如此掌握了一個時代文化思想創造的動源,看清這個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這才能避免曲解當時的哲學思想和文藝創作,並給予正確合理的評價.
比如,我們研究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也要退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的農業社會,設身處地替當時的人民想一想.那時的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極大,極不平等,到處充滿愚昧和痛苦的世界.假若你讀歷史,真能「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地將自己整個投入,身歷其境,於那種痛苦如同親嘗,那麼方能真切地了解到釋迦牟尼佛何以會提倡「眾生平等」,何以會呼籲人人要有濟度一切眾生的行願,才能體會到當時的佛陀真正偉大之處.如果天下太平,世界本來就好好的,大家生活無憂無慮,什麼都不虞缺乏,汽車、洋房、冷暖氣,樣樣俱足,日子過得滿舒服的;即使比這種情況差一點,那也還甘之如飴,又何必期待你去救度個什麼?幫助個什麼呢?
念天地之悠悠
人活著時,不管三七二十一,將所有不要的東西,大便、小便、口水等等亂七八糟地丟給大地,而大地竟無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長了萬物,而且還承載了一切萬物的罪過.我們人生在世,豈不應當效法大地這種大公無私、無所不包的偉大精神嗎?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非常強調此一精神.《易經》的「坤卦」,形容大地的偉大為「直」、為「方」、為「大」,指出大地永遠順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佛家對此的看法也是一樣,後來翻譯《華嚴經》,冠以「大方廣佛」為經題,也可以說是受「坤卦」卦辭影響的關系.
再者,我們效法大地,除了上述的道理之外,同時還要了解大地自久遠以來運動不止的意義.地球永遠在轉動.地球一天不轉動,甚至只消一分一秒停止,我們人類和其他萬有的生命,都要完結.
地球的轉動,人們以為是近代科學知識,其實中國上古早已知之,只是我們自己不加詳察而已.又有人根據中國若干書籍上說的「天圓地方」,便一口咬定古人的觀念認為地球是方的.這種不明究里人雲亦雲的說法,非常錯誤,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講過地是圓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轉,所謂:「天道左轉,地道有旋」的觀念,早已由來悠久.我們人慾效法大地,就應該如《易經》卦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行健」,是天地的運行轉動,永遠是健在地前進,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絕不偷懶,時時刻刻向前開創,永遠生機蓬勃,永遠靈明活潑,這才是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行」.
但是,宇宙間日月星辰與地球,究竟是誰使它在轉動呢?由哪個作主呢?是上帝嗎?是神嗎?是佛嗎?老子卻不採用這些具有人神造作化的名詞,他只是根據上古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名稱,無以名之,仍然稱之為「道」,稱為「自然」,最恰當不過了.所以便說「天法道,道法自然」.抽象而言,道是自然地具備無究盡的功能,擁有不可思議的「生滅」力量.這股力量,在佛學而言,便叫它做「業力」,業力並不一定不好,有好有壞,壞的叫「惡業」,好的叫「善業」.其實,天地本身這股力量在運轉,本無善惡,所謂善惡,都是人類自己附加上去的價值判斷而已.
㈤ 老子說的『人法道,道法天,天法地,地法自然』是什麼意思啊
法在這里有效法的意思,也就是人要以地的規則來,地以天的規則來………… 最後道歸於自然,起與自然,兩者相生,同一於法 下面是詳細解釋: 在沒有進入「人法地」階段之前,必須有一個「我法於母」的過程。人體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後天之軀,從父母身上獲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繼承了父母系中隱顯生理組織結構遺傳的基因信息,經過母親十月懷胎,降生落地,來到人世間。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嬰兒、孩童、少年至青年的發育成長過程。可以說人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給,由父母之情所生,由父母養育而成長。正如空凈師所雲:「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是覺有情。悟徹人根證大道,宏志方能登雲城。」人降生之後,已由先天轉為後天,塵世的繁勞,欲心妄念的損耗,使嬰幼時期的先天狀況逐漸消失。中年之後,先天真炁已變得殘缺不全。人體生命要復還先天,只有通過修煉,奪取先天真一之炁,使生命質量逐漸復返到娘未生前的嬰兒先天狀態。 修煉「我法於母」,要在修心養性、攝身養生等方面,效法母性的仁善慈愛之心。母愛是偉大的善德,要像母***護子女一樣去愛護天下眾生,愛一切萬物,做一個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於人民的人。修煉者本應繼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斷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後天主觀意識的改造,在三元回歸和三源再造領域,完成「法於母」的過程。同時在命體方面,經過修爻補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達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狀態。 「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人如何效法地母呢?大地馱載萬物,替我們承擔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體生命的生存,全賴大地來維持。吃的是大地長的,穿的是大地生的,衣食住行所需,無不是得之於大地母親。可是人類回報給大地的是什麼?只不過是污水糞便之類的東西,死後又把又臟又臭的腐爛了的膿血和敗壞了的朽骨,埋在它的身上,破壞污染她的軀體。人如此對待大地,而大地毫無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長養萬物,而且還承擔了一切萬物的罪過。人難道不應該效法大地這種大公無私,無所不包的偉大精神嗎? 人法於地」是一個科學的修煉層次。比如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這與地球情況完全相符。地球以水養育著群生和萬物,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人體內的體液就是一種水的特性,是人體生命的重要質元物資。由此可知,修煉「人法地」的科學性是非常完整的。如何法於地?首先要修「十二經絡」,其次要修「八脈道」,這樣就可以從生理組織結構上,完成「人法地」這個層次的先天變化過程。 地法天,在完成「人法於地」層次後,如何使體內之氣上升到光?如何在信號源、能量源上得到玄源系統的幫助?這是修真進入另一個層次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功法的修煉者,無論其體內之光有多高,也很難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約,只有達到「人法於天」(神法於天)的層次後,通過自己的性體才能實現這種超越。通過性體的正修,心的正修,不離正道正法之軌,方可進入天(仙)道層次修證,最終取得正果,登上大成彼岸。 「人法天」(神法於天)、「人法道(仙法於道)」、「人法自然」(聖法於自然),這三個層次都是先天中之先天,是人體生命中三元返歸和三源再造,復返高級層次的先天,通過性命雙修,實現形神俱妙,達到人體小宇宙內環境與大宇宙外環境的相應相合,進而達到更高的佛道聖層次,終而達到人與自然大道完全相融相合的佳境。當修證者完成「人法天」階段的修證任務,以天為母,實現「人法天」也就是「我道法天」。 「天」有兩重含義。對內指人體這一先天小宇宙,對外指天體大宇宙空間不同層次的天。這個天是指真先天,高層次的先天。對修真者而言,是指通過各層次的後天復返先天的修證,各層次修真生理組織,已經實現了第一層次的回復先天。十二經絡通暢無阻,八大脈道皆流注無滯,七丹脈線成功了四脈。在第二層次返歸先天中,已經內成外就,可以進入「我道法天」,天人合一育仙胎的修證。內外先天已經同頻共率,已經摸到了天的脈博。我心合天心,脈律同運行。 天法道, 道無形無名,無聲無臭,至虛至妙。天地人萬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萬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陰陽便不能升降,變化也不能感應。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變化於闔辟,立萬物之性,復萬物之命,終萬物、始萬物者,都是天法道的妙處。故曰「天法道」。 「天法道」階段,主要是修「理脈竅」。因為道不可言,而言於理。聖人行不言之教,也是以大道之理教化天下。「理」在此處意為先天大道的意思。修證理脈竅,就是一個「天法道」的修證階段,是在完成「人天合一」修證以後,才能進入的「天人合一」的全真修證過程。 天以道為母,從道中獲能而生存。修真者若能像「天母」一樣,獨立於道境之中,再以道為母,實現「我道法道」的實踐,進入第三層次返先天的修證。以道為母,胎兒在道母腹中已為先天,再以道脈線為臍帶,從道母體中獲能,發育成長。道脈是道胎的臍帶,分為臍靜脈和臍動脈,組成「道胎」體內的胎血循環系統。內外皆備,道母的「血」便會源源不斷的注入胎內,「道子」自可育成。 修道脈是人體小宇宙與天體大宇宙相互連結、溝通的紐帶與橋梁,是人體培育大還丹、孕育道胎的第三個層次的返先天過程。內道脈與外道脈,都是這個階段的生理組織結構。這種道脈,有脈亦無脈,無脈實有脈。這兩重脈的修證,並非人力所能為,全憑玄德三千,師助神修,泯識慧智,無為大定,才能修證成功。修理脈竅,就是修真者德志同天性,定慧入仙妙,修為精進,性命雙修,兩者相輔相成,形與質同步地向逆返先天方向變化,而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先天境界。理脈竅之理言於天道,其實也是身中之道,己身之形與性已進入道境,身道一體,同質同頻。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斷,生天生地,鬼神帝聖,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沒有任何人為的因素。道就是一種自然力量的運化,它既沒有為什麼,也不是為了什麼,本來就是這樣,原本未動,無元無終,無前無後,無生無滅;而由這個無生無滅中,本然創造了宇宙天地和萬有生命,形成了生生滅滅的自然現象,產生了時間、空間前前後後的無意識的意識。 「自然」這個名詞,佛家稱它為「法爾如是」,也就是宇宙之本源,就是無假運用,無假作為,無一法可增,無一法可減。道之性本自然。道生男女,而男女有人倫自然之妙。道生萬物,而萬物有自然群分之妙。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從革自然之妙。月有自然之明,日有自然之照。大道運化天地萬物,無不是遵行自然法則的規律,無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無不是返歸於本根。故曰「道法自然」。 修證「道法自然」的過程,就是一個法自然的清靜無為,無論修證煉功,還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只須讓一切自然地運變流行,自然的靜,不假造作,自由自在,那就對了,又何必頭上安頭,作繭自縛呢?東漢魏伯陽真人名著、被稱為千古丹經王的《參同契》,所論述的修道原理和過程,雖然復雜而奧妙,但仍不外乎「道法自然」的大法則。 「道法自然」就是一個大解脫、大自在,破零壁,真無極,碎虛空的修證層次。從前師尊們在言到這一層次法於自然的修證時,都是以「不可名狀」而結束,謂之「道不可言」而無言矣。修者若不能直識本來,看透自然本源的「法爾如是」,即是坐破蒲團,也還是有家歸不得的遊子。 道法自然的修證,主要是混沌竅的修證,是「道中修道」,是道的更高層次的繼續修證。前一個道字可名為「真道」,後一個道字可名為「混沌道」。前面所言的天脈竅已進入道的范疇,而理脈竅和混沌竅已處在道中,向更高道境的邁進。這三竅基本上是一竅。就數理而言,向上還有更多的層次。「天地本無根」,故只能「言盡於此」。 道是以自然為慈母,從自然中獲能而存在。當修者進入道境後,也就具備了與道母相似的功能,實現第四個返先天「我道法自然」層次的修證。自然就是心,是核心,道法於心,「象由心生」,自然之道能化生萬物,萬物皆有道,這個道即由「心」而生。以自然為母,法於自然,也必須修證相應的修真生理組織,才能獲能而成長。這種獲能方法,由於已經返歸在道中,復歸於一中,所以以理竅、混沌竅為核心,唯心是道。在核心中獲能是全息性的,這種「全息裂映式」的物質能量極高,故有碎虛空、破零壁,破零同光,混沌一片,復歸自然之說。《玄機心鏡注》中說:「……成高真之時,功用既至,必先光含影藏,是骨肉都融,神凝形中,名曰天光內燭,此即純陽神氣含身,自然無影……」 我們的祖先早在數千年前,已經通過自身修證,在內觀、微觀中認識了「生物原子核」,實踐了人體核生理學,並且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經驗。這些實踐遠遠超越於現代核物理學。其中生理原子核、中子核的分解和生理核聚合,是現代科學所望塵莫及的。同時先輩們在慧觀、宏觀、宇觀中,認識了宇宙的本「源」,實踐了不用「飛船」的宇宙星際旅行,並且進入宇宙核心進行研究。道家認為「象由心生」,唯心生萬象。這個心就是「一」,就是「道」,就是自然本源。萬物如能得此「一」,歸於本源,形性合一,則會宇宙昇平,世界大同矣。
㈥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老子說道生成了世間萬物 那麼道又是如何產生的那
佛教中有十四無記,如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對於這些問題不答。道也近似於上述問題
【十四無記】
又作十四不可記、十四難。乃十四種之不記答,為佛四記答中之舍置記答。即對於外道以顛倒之見來問難之十四種事,而佛則舍置不答。十四種,即:(一) 世間常,(二)世間無常,(三)世間亦常亦無常,(四)世間非常非無常,(五)世間有邊,(六)世間無邊,(七)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八)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九)如來死後有,(十)如來死後無, (十一)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十二)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十三)命身一,(十四)命身異。又大智度論卷二載有十四難不答(大二五·七四下):『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上述乃系總舉外道由『斷常一異』等妄見生起之邪執,前十二句系針對『有無』等而發之問句,後二則針對『一異』而發。對於此類問題,佛陀一概置而不答。歸納原因,凡有三種:(一)此等之事,皆為虛妄無實之事。(二)諸法既非『有常』,亦非『斷滅』。(三)此十四無記乃斗諍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故不予置答。
㈦ 道德經原文!謝謝!我看了好幾個版本都蒙了!我想要最原始的版本!沒標點的!謝謝!
首先說,道德經因為年代非常久,出現各種版本是正常的,而且考古發掘的所謂」原文「也已經文不成文了。建議參照各種版本得到自己認為合理的解釋。
推薦一本,中州古籍出版社,李存山譯注,《老子》。書的結尾附了出土竹簡的無標點原文。
㈧ 依佛教觀點看,道家學說和道教是外道嗎儒家學說是外道嗎
外道的真正含義是心外求道之義。
儒家本是心性之學,昔孟子雲:人皆可為堯舜。與眾生皆有佛性何異?
道家清凈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而無為,道德經雲: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萬不可把無為解為「只是順時而動」。 這與佛家「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又有何異?
況發菩提心者,一切世善皆成無漏;不發菩提心,雖修五度,總屬有漏。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儒道是否心外求道暫且不提,請問儒家、道家是善法不是?
發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是成佛資糧。法由心生,道本人心,大乘之妙,恰在心能轉法,如無菩提心,即學大乘亦屬小乘乃至人天之乘,有菩提心,即學儒道,亦屬成佛資糧。
印光大師論太上感應篇
大師在評價《太上感應篇》時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從這些開示可以知道,有了菩提心,就有了成佛的種子,各種善法以菩提心來修,就變成了成佛之法。
㈨ 佛教的釋迦牟尼和道家的老子誰的境界更高誰更有智慧
凈空法師---所有的宗教全是自性變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體。連《莊子》裡面都有這么一句話,莊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到中國來,他說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話是佛說的,那我們要問,莊子是不是佛?是。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稱莊子、稱孟子為「菩薩」;釋迦牟尼佛如果生在中國,中國人就稱他「聖人」,中國人稱「聖人」、稱「賢人」,「聖賢」。
所以稱呼不一樣,他們達到的境界是平等的。何況大乘經上常說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說得廣、說得深,一切眾生,包括釋迦牟尼佛、包括所有的宗教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成佛。
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用什麼?教化,教學。如果信仰宗教的人對於宗教的教義都能通達明了,他會愛所有的宗教。為什麼?所有宗教源頭是一個自性里頭真誠的愛心,變成宗教教學的根底、根源。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末後一句話最重要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你問宗教從哪來的?自性變現的。佛教,自性變的;基督教,自性變的;伊斯蘭教,自性變的。所有的宗教全是自性變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體。連《莊子》裡面都有這么一句話,莊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到中國來,他說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話是佛說的,那我們要問,莊子是不是佛?是。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作「佛」,稱莊子、稱孟子為「菩薩」;釋迦牟尼佛如果生在中國,中國人就稱他「聖人」,中國人稱「聖人」、稱「賢人」,「聖賢」。所以稱呼不一樣,他們達到的境界是平等的。何況大乘經上常說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說得廣、說得深,一切眾生,包括釋迦牟尼佛、包括所有的宗教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成佛。
佛的境界是什麼?六根緣外面境界,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心裡頭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這叫佛,這就成佛了。
有起心動念,這叫「菩薩」。菩薩起心動念,但是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要知道。
有分別,沒有執著,阿羅漢。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有起心動念。
凡夫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通通有,六道凡夫。這里頭有善有惡,起心動念有善惡,分別執著有善惡,都在心意。儒家教我們「誠意正心」,跟佛法給我們講的「斷煩惱」,一個意思,講的是一樁事情。
如果你把所有宗教經典細細去研究,百分之八十相同,不同的小部分,那是個人居住環境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是這個地方差距。道理行法都一樣,沒有人教人殺生的。「殺」是大惡,殺生的人,尤其是無緣無故殺人,特別在戰爭時候太容易發生,果報都在地獄。現在喜歡殺生的人常常做惡夢,常常有驚恐、驚慌、恐怖,現報;來世三途,惡鬼、畜生、地獄。
㈩ 道德經原文及通俗譯文
道德經老子寫的部分,楚簡。這個是比較純正的,以此悟道修行較好。其中注為本人解釋,你可以多讀原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郭店楚簡《老子》全文對照通行本《道德經》
【甲本】
(甲一)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三言以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對應通行本第十九章)註:不受世間小聰明所障礙,人們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貨利為貴,心賊難起。不欺偽,行直心,民行孝知本。這三條不足以說明,應依本命本心,或曉得根本歸處,歸元守一,無欲無求。(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六章)註:江海之所以為百川之王,因它處於百川下,所以能成為百川王。聖人被眾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眾人之後。聖人被眾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視眾人。因此,聖人雖在上位,人民不覺得有負擔,雖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覺得受損害。所以天下人樂於擁戴他而不厭棄。因為聖心無私、與人無爭,故無人能跟他爭。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六章)註:罪孽沒有比縱私慾更嚴重,錯誤沒有比有所得危險,一切禍患沒有比不知足還大。要知道本來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恆的圓滿無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章)註:用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強迫他人。善果成時瓜熟蒂落,不宜用強。善果成時,不自驕、不自傲、不自執,此果非強取而得(覺者自覺、悟者自悟、證者自得、行道自利。度一切人得道,而覺海無增減。無所得、無所度)。這才是長遠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對應通行本第十五章)註:古時善修道的人,定不弱於玄妙通達,深邃的難描述,勉強形容為:謹慎(怕惡造因)如冬天踏著薄冰(過河)一樣;畏懼(惡果成熟)不讓邪魔有機可乘;尊重規律(順從因果)知身為過客。(順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於水,就像本源一樣淳樸,就像濁水一樣(無分別心,融而為一)。誰又能夠將渾濁的世間煩惱靜定,(他)將智慧澄明;誰又能安於無住,為而無為,動而未動,(他)將生而無生。得此道的人沒有辦法言說。
(甲六)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為故亡敗,亡執故亡失。
臨事之紀,慎冬如始,此亡敗事矣。
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對應通行本六十四章)註:有所為、則所為必敗,有所執、則所執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聖人善行而不執著,無得故無失。(聖人)面對事物時,不忘初心,始終如一,不會失敗的。聖人不為眾生欲牽引,心不滯與外物,行不言之教,從眾人過錯中吸取教訓並替其分擔。因此聖人能教化萬物如萬物自然如是,而實無所為。
(甲七)
道恆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七章)註:道本來就無所得,覺悟的人如果能堅守道,則萬事萬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將觀其本質歸於本真。曉得心本具足,知足則亂求之心歇以靜,如幻萬物自然安定。
(甲八)
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亡難。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三章)註:善為而無為,善事而無事,五蘊浮雲空過。(聖人)將成大事從小處做起,將成難事從易處做起,對待簡單的像對待難的一樣不敷衍,謹慎行事,因此沒有難事。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對應通行本第二章)註:天下都迷戀的事物,是惡的根源。都偏愛於好的,是不好的根源。有無相生,難易相對生成,長短相比而顯現,高下相依而存,音聲波動相互應和,時間前後相隨。因此聖人皆以無為法而行,行不言之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演繹道卻像還沒有開始,所為甚大而無所著,成就一切而不佔有(無所得)。因不佔有(無所得),也就沒有失去。
(甲十)
道恆亡名,朴雖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著於名相,本源雖無限小(如自由的能量無內外,無大小、無先後),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將其束縛、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則能化萬物,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眾生沒人命令卻安守本分。萬物從生就有名相,名相雖然有,但本體平等清凈無二,知其本體無生滅就不會真的死亡。就像道顯現於天下,如百川(顯相)於江海(水體隱相)(而百川有生滅而水體不生滅)。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對應通行本第二十五章)註:有東西混然一體,先宇宙萬物而生,寂寥獨立地(運轉)而不改,為天下萬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麼(世間名相不能描述),起個名字叫道(道字拆開二差別歸一+自修行),我勉強(就像給生盲的人用觸覺描述陽光的色彩一樣)叫(它)做無邊大,叫(它)無限久遠,叫(它)最終歸處。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覺者大。四大中覺者占其一,覺者從心地悟道,地(一切束縛狀態)取法於天(一切半自由態)、天(一切半自由態)取法於道(一切自由態)、道(一切自由態)本如是。
(甲十二)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對應通行本第五章)註:宇宙萬物,就像風中兩端開口的袋子嗎?虛無而又自成時空障,不停輪轉就像有生命一樣。
(甲十三)
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員員,各復其根。
(對應通行本第十六章)註:不著空有,至恆常道,守中道(不執兩端分別),則篤定。宇宙萬物周而復始地空運作。天道昭昭,小歸於業果,終究歸於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幾也,易散也。
為之於其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四章)註:事物,在穩定狀態好掌握,在還未萌芽時容易引導。在脆弱時易判滅,在微弱時易散。在未發生時做准備,在沒有混亂時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樹,從很小的種子生長成。九層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塵埃累積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從一小步開始。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其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六章)註:曉得的人不經常說,整天說的人不曉得。堵住眼耳鼻舌身心,和光同塵,放下紛亂的煩惱,頓入平等玄覺。親近也不可得,疏遠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違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輕視也不得。(這才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七章)註:以規范治理國家,以無規律用兵,以無為治理天下治。我怎麼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亂的越厲害;人民先進的器具越多,國家就越容易混亂;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興盛;法令越是詳明,盜賊就越多有。因此聖人說,我無所作而人民自覺富足,我無所為而人民自覺開化,我好清靜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缺少慾望則民風自然純補。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終日呼而不憂,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五章)註:德行深厚的人,像剛出生的嬰兒,毒蟲毒蛇不蜇它,猛禽凶獸也不搏擊它。緊固柔弱而拳頭緊握,不知男女交合小陰莖自動勃起,是生機和精氣充沛,整天哭嚎也不沙啞,是元氣柔和之至的緣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消融差別)利益慧命是真吉祥(執著於壽命、分別取相是假吉祥);(心和柔軟、廣大無住是真強大,)心若使氣、著形著相是假剛強;事物發展到假剛強、假壯大則難以進取,背道而亡。
(甲十八)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四章)註:名相與本體哪個更應親近?本命與外物哪個更重要?被物所累與自由自在哪個更有害?所有愛染深重終將別離,所有聚斂寶藏終將散失。因此知道本來具足才不會自取其辱,曉得歸處、不滯外物,才能長久地安其心於無所住。
(甲十九)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章)註:物極必反是道在運行;柔弱有生機的逐漸強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萬物生緣於有,有(有緣於愛取,愛取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入,六入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生於無明。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福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對應通行本第九章)註:裝的過滿而溢出,不如適可而止。匯聚成一群,必不能長期保持。滿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長久守護,富貴而驕傲,自己引來禍患。功德圓滿而不執著,才是天道。
(乙五)
上士聞道,勤能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若聞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進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聲,大象亡形,道隱無明。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一章)註:大根利器的人修道,一聽就信、能勤勉於行道中。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聽見又好像沒聽到(多聞不信記得少,修行更少)。小根聽人說道,大笑而去,這些人不笑話,你說的就是不是道了(因為他們只對外道感興趣)。
因此說,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滿坎坷,精進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樣低下空無,極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廣大圓滿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剛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質純真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廣是沒有邊畔的,真正的大器成就較晚。真正的大音我們聽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無形相的,真正的道沒有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