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榮譽感
① 《道德經》的詳細內容有哪些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客觀世界是否存在著能適應萬物萬事的總法則──它應是介於科學(知道的認識)和宗教(相信的認識)之中的某種"可能的認識"范疇──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把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統一起來的「道」。一般學科只是研究社會現象的一個側面或一個層次,而面對社會萬物萬事這一錯綜復雜的系統,卻無法給予有力的全面解釋。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卻是宇宙物理與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則。自然界的事物都擺脫不了這基本法則的規矩,事物順之則生成,逆之則敗亡。因此,人與天地萬物皆應循「道」而為。梁啟超說:"吾先民以為宇宙間有自然之大理法,實為人類所當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麼?「道」就是化生為萬物的原物質和這原物質化生的萬物演化時所遵循的基本法則(這種法則當然也是人應當遵循的人事法則)。「德」是什麼?「德」是萬物順應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萬物各自的一種內在的品質。《道德經》就是論述宇宙間的這種大理法和人應該怎樣遵循這首先,強調一點,《道德經》不是哲學,至少不是通常所謂的哲學。 其次,說明一下,對不同的人而言,《道德經》可以讀出不同的內容,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是說,你讀出來的就是《道德經》,而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 最後,指出一點,《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用來修,用來證的。 (老子說得很清楚了,必須要行「不言之教」,不言,實際上不是不說的意思,而是不思不辯的意思,因為思維必然是藉助於語言的;老子又說:「絕學無憂」,學是什麼?還是一種思維活動,因而,學也是與道德無關的,所以說要「為學日損」而「為道日增」。故,上述三點非常重要,是證悟《道德》的必要條件。) 答案補充 那麼,到底《道德》是什麼呢? 《道德》,說的就是「得道」的途徑。 這在書中說的本來是相當清楚的了,可惜後人不懂裝懂者有之,人雲亦雲者有之,故弄玄虛者有之,著書立說,搬弄是非,使本來很明白無誤的內容變得模糊不清,無所適從。 到了近代,國學不興,西方思想大行其道,現代人很少會有興趣探究傳統文化的實質,甚至多加否定。更可痛者,以今非古,以西求中,至使傳統文化在現代人面前變得面目全非,不可卒讀。 中華文化的根柢全在這「修真了道」四字上,三教經典說的也無非是這四字(當然,其中也是有真有假,但其根源都在這里)。作為根柢的根柢的,正是這部《道德》。學人可以自己細細品味,必會獲益良多。 因而,道德就是告訴人如何證道的方法或途徑。但這個方法,卻不是一般言語思辯的方法,也就沒辦法用言語來思考學習,只能用心(這個心字,本身就大有深意)來體會。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答案補充 所謂見人見智,這就是理解的問題了。也就是思的問題,在思考之下,道德再非道德。 只有證的得才是道德。 就如同我們理解原子,分子,電子一樣,誰都沒辦法說出這些粒子真正的樣子如何,一切都是人的思考猜測而已。因而,我們並沒有得到這些粒子的樣子。道也一樣,我們看了《道德》,自己想出了一個'道',可卻根本就不是道。 要知道原子如何,只有我們變成一個原子才能明白。要知道道如何,也只能與道相合才能知道。
滿意請採納
② 老子的《道德經》中「知其榮,守其辱」「是怎麼」知「怎麼」守「」
知其白,守其來黑,其中黑白指宇源宙的兩種元素,一種永恆,一種變動。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谷中容水,上道若水。古語曰:榮辱真假任東流。可見,榮辱和真假有相通之處,也就是說知其真,守其假,克服假,挫假銳,解假紛…等。完全手打,歡迎採納。
③ 什麼是榮譽感
榮譽感是指個人,集體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國家與人民賦予的一種殊榮!由心的表達出一種為之驕傲、自豪的內心感想,1949年10月1號,當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句話的時候,是我們所有中華兒女的驕傲和自豪,這種榮譽感表達出了所有中華兒女的心聲。
個人榮譽感是對個人在某個方面做出的傑出表現,取得的輝煌成績,上級給予精神上的充分肯定,一個獎勵對於一個人的意義來講遠遠超乎於它物質的作用,更是一種精神的訴求價值的認可。戰士為榮譽而生,員工則為榮譽而工作,商場如戰場,都各自為榮譽而戰。
團隊榮譽即為集體榮譽感,一種熱愛集體,關心集體,自覺為集體盡義務,做貢獻,爭榮譽的道德情感,它是共產主義道德榮譽感的基礎,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激勵人們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集體榮譽感是團隊的靈魂,只有視靈魂如生命,團隊才會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榮譽是對勝利的最高獎賞,集體榮譽感則是一種團隊精神的支柱,有團隊榮譽才有個人榮譽,軍人視榮譽為生命,為榮譽而拼搏,而戰斗,並由此煥發出高昂的鬥志與熱情。「同樣」如果一個員工對自己的公司引以為榮,那麼,他必定會煥發出無比的工作熱情,為榮譽而戰!
④ 六篇道德經讀後感八百字左右😊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一)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麼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於現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雖然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聖人的眼裡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最後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里,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益(陽光、空氣、財富、權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快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佔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樂,你的權益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而痛苦,你的權益也並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符合道的准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只有採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利,保障均衡的權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選擇。「聖人」正是透徹地理解了這一點,才順勢而為,採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和以身垂範為手段。「無為」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因此,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採取對策的目的性和准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做到以身垂範。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對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佔有別人的資源和權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慾,多予少取。少私寡慾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慾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圍內不提倡什麼,也不反對什麼,即不幹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採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了萬物,但道並不佔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創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採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於公司員工和合作夥伴的成長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聖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為目的而採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人和環境、各環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導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外,在目前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於傾聽百姓的心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於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出的經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律,他們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好調和萬物矛盾的「氣」。「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沖填了「氣」而實現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和矛盾、實現和諧的關鍵。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二)
天地無名:天尊地卑,天虛地實,虛則至賤,實則至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此天之道,地之德。故曰:天道清,地德寧。天無以清而貴實將恐裂,地無以寧而貴上將恐發,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是故尊當以守卑,貴當以守賤。天尊以虛故清,地實以卑故寧,侯王居高而自謂孤、寡、不轂。
治國無執無為之妙可用射箭之道來闡述。弓身(天子)制定執政方向要跟手(百姓)的需求相合一。雖然是弓身(天子)制定方向,而實則手(百姓)在執弓,故弓身攘無臂,執無執。
方向對了,弓弦(三公、諸侯)、箭(百官)的施政目標手(百姓)自然願意去實施完成,弓、箭(百官)無執而手(百姓)執箭拉弦盡其力去完成目標。手(百姓)執弓、箭是為民主;若弓、箭執則為非民主,是專制。弓者為道己日損而善用箭者之才能,弓者為無為,使箭者發揮才幹射中目標。故弓身弓弦無執無為,箭者無執有為,手者有執有為。弓、箭、手三者不可缺一,若有一失,自然之道不行也。
弓者有為,事倍功半,則施政目標難以達到,為者必敗之。若弓者有執,則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背,執者必失之,民心必亂,百姓畏勢不畏死而重物質享受而多遠走他鄉他國(遠徙)。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必敗之,執者必失之。
無為者必無執,無執者未必無為。
治國有以下六者:道者、德者、上仁、上義、上禮、前識者。
(1)弓身無執無為(道者),弓弦無執無為(德者),下知有之。
道生之,德畜之,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德者可謂貞臣,道者宜為下,故名德道經。
聖人損有餘而補不足,藏富於民,民用充足,消除了因百姓購買力不足而產生的難得之貨(不貴難得之貨)。
上位者儉己而不奢,不鋪張浪費,則能漸除奢華浪費之風。
聖人不欲見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是以下知有之。
功成事遂,聖人功成而不居並歸功於下,聖人使己無功,下欲親譽之而無能名焉。百姓都說:我只是做了理所應當做的事,而不爭功(我自然)。上下皆不爭功,故老子曰:聖人不尚賢,使民不爭。
以其不爭,不居功,故道者德者無為而無以為。上功成不居,則民不爭。天人合一之道。
候王居上位而當自謂孤、寡、不轂,守之以下守之以柔;國大民眾而守之以寡小(小國寡民),則大國能兼畜小國,大國小國各得其所欲,則有核彈、導彈等百倍於人的軍事武器而不必使用(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百姓不在因民用不足生活不安定而去使用車船等工具遠走他國他鄉以求豐厚的物質生活,車船不再因民大逐私利、生活不安定、缺乏安全感而使用,百姓能安居樂業。百姓歸於純朴,結繩記事以立約而民不會不守信。
(2)弓身無執有為(上仁),為者必敗之;弓弦不能盡其才,下親而譽之。
上仁之君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合一,無執也。無為者必無執,無執者未必無為。
上仁之君施政目標有所達到,則功成而居,使己有功,百姓親而譽之,下亦必爭功之大小。有功之君有為也,用人有誤,不能盡用人之才能,勤政為民,敗於有為而不能無不為,施政目標有所不能達到。施政目標未能達到,故民無以為。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3)弓身執者(上禮),執者必失之,弓弦無執有為(上義),下畏之。
執者之昏君用無執之能臣,故為上禮。執政方向與百姓需求相背,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與上禮進行對比,弓弦能勸諫上禮之君,有所調整而無執為民,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執者之君高稅食於民,損民之不足。民知其惡而畏其勢,民畏勢而賄,長此以往,天下人多用私權謀利貪腐(民多利器),而全民皆腐敗。故國君不可用私權使百姓畏(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魚脫於淵則失水,君使民畏則失民。大國不可恃強使小國畏,大國宜為下。
民用不足,民觀上奢華,必追逐豐厚的物質生活,製造各種假冒偽劣產品以圖利(奇物滋起),偽造各種民用不足產生的難得之貨,偷盜成風,法律多因執者之官太多而難以執行,百姓畏勢不畏死,雖有諸多律法但百姓已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故曰:上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弓身執者攘臂而扔之(前識者),弓弦執者,下侮之。
執者之君強推與民需相背之政,無執之臣必不能久存,故上禮為之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為前識者。前識者自見自是攘臂而扔之,故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夫使眾畏以至於惡貫滿盈,則下侮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道廢,焉(安)有仁義?智慧出,焉(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安)有貞臣?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囑: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試解:芻狗者,敬而用之於祭祀,天地當愛萬物為本,敬而用之。天地無名不以己仁,致虛守中之道。故以此可知:大道非恆道,廢之而無道。無名非恆名,失之而有名。(無執無欲不以己有德謂無名)。
老子三寶:夫盜跖為盜以圖利,多欲也,多欲而奢,舍儉也。夫勇有三勇:慈勇不敢為天下先而為是謂義勇,慈勇敢為天下先而亂為是謂亂勇,舍慈而勇是謂盜勇。入先出後以盜財物,舍慈而勇也,盜勇也。分均,圖結黨也,結黨以使眾畏而為強梁者,結黨以謀私利而使眾畏而失眾,不知也。為盜而自以己有功自誇己聖是為敢為天下先也,夫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夫為盜而舍三寶,是謂不知常,大凶也。
老子:弓身無執無為,弓弦無執無為。孔子:弓弦無執無為,箭無執有為。墨子:箭無執有為,手有執有為。
道德經讀後感800字(三)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⑤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的原文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正。
其致之也:
天毋以清將恐裂;地毋以寧將恐廢;
神毋以靈將恐歇;谷毋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
此其賤之本歟?非也!
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如玉,硌硌如石。
注釋:
毋:形聲。「母」省聲。毋、母古本為一字,後分化禁止之詞,乃加一畫以別之。本義:表示禁止的詞。相當於莫、勿、不要。
蹶:倒下、跌倒。
孤、寡、不榖: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榖」。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非:金文作「兆」,像「飛」字下面相背展開的雙翅形,雙翅相背,表示違背。
譽:榮譽、美名。
碌碌:平庸的樣子。硌硌:奇異的石頭。
譯文:
從前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就變清澈,地得到一就變寧靜;
神得到一就變靈驗,谷得到一就變充盈;
萬物得到一就生長,侯王得到一就用一來讓天下平正。
那推導出:
天無法再清澈恐怕將要裂開;地無法再寧靜恐怕將要廢棄;
神無法再靈驗恐怕將要休息;谷無法再充盈恐怕將要枯竭;
侯王無法貴重高尚恐怕將要倒下。
所以必貴而以賤作為根本,必高而以下作為基礎。
因此侯王自己稱呼孤、寡、不榖。
這違背以賤為本的原則么?違背!
所以到達無數榮譽,沒有榮譽。不慾望平庸的玉石,奇異的石頭。
理解:
一元與多樣。
以前那些能夠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個中心就會從混沌變為清澈;地圍繞一個中心轉就會從震盪變為寧靜;
神得到一種能力就可以施展從而變得靈驗;山谷有一最低窪就會因積水而充盈;
侯王得到並運用治理天下這一最高的核心法則,天下就會公平公正。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推導出:
天無法清澈,就會重回混沌,電閃雷裂;地震無寧靜,人獸都會離開,進而被廢棄;
神無法靈驗,不再被世人信仰信任,神靈就不得不休息;谷不能充滿水,那剩餘的水也會被蒸發,恐怕將會枯竭;
侯王如果無法被人們再認為是貴重的、崇高的,恐怕侯王的地位就可能被推翻。
天,是律動的抽象。地,是安、靜的抽象。
神,是生發、化用的抽象,是由內向外,由極端向廣泛的一種顯化。谷,是匯集、歸藏的抽象,是由外向內,由廣泛向極端的一種歸納。
萬物,是集合中個體的分立指所有的東西,它的一個抽象概念,是一個集合。侯王,是集合中個體的歸結。
「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這三個抽象辯證關系,代表著不同緯度的二分世界模型,三對二分世界模型。三對辯證關系共同構築出一個更為宏大的宏觀世界模型,用以描述、論述我們的精神世界,進而闡釋現實世界中的一切現象。這里的「三維」,不是空間上的三維XYZ軸,是抽象理解的維度、背後關系的維度、統分統合的維度。
貴是由無數的賤而不斷疊加累積而成,所謂高是也是又無數的下疊加積累而成。貴是靠賤來襯托,高是靠下來顯赫。
所以必貴一定要以賤作為根本,為支撐自己的賤而做工作;必高則一定要以下為基礎,為下謀福祉。
因此那些侯王自稱孤、寡、不榖,這就是以賤為本么?違背!
所以那些獲得數次榮譽的人,只不過是用無數個賤下堆積出來的,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榮譽!
所以不要去羨慕成為那些碌碌平庸的玉石,而要做奇異的石頭。
⑥ 老子道德經心得
老子道德經中,包含了許多樸素的唯物辯證法,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和思想 觀念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踐行著辯 證的觀點。比如,當我們取得成功,獲得榮譽時,內心就告誡自己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當我們遭遇打擊,面臨失敗時,我們會鼓勵自己堅定信念,勇敢堅持下去。當我們「禍兮福 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詳,出口成誦的名言警句。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淘 洗和歷史沉澱,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關於福禍的論述和引申,前人已經論述備至了。 人的一生順順利利, 風風光光, 沒有任何坎坷和波折, 可以說是失敗的人生, 是單調的人生, 因為他體會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沒有經歷陣痛,沒有飽受折磨,根本無法體會和珍惜愛與 真誠。經歷了各種磨難和打擊,嘗遍了世態炎涼,當老來時,細細品味走過的漫漫路途,豁 然發現原來這一生的奮斗歷程盡是幸福。福與禍,功與過,生與死,少與多,正與邪,樂與 憂„„都是相輔相成,相依相伴的。就像每個人都離不開空氣、陽光和水一樣。
老子中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十八大的召開,是每個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表面上看起來,與我們很遙遠,有些 不切實際。那些天花亂墜的口號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戲。其實不然。每個人的發展 和進步都離不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雖然我們還只是學生,沒有投身社會實踐,沒有親身經 歷社會現實的摸爬滾打,但並不代表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不代表我們 就不能參與社會理想和信念的落實和奉獻。可愛的中國,幸福的中國,美麗的中國,是每個 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和踐行的。 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 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 范。這在老子道德經的論述中,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構想。 「自然」和「無為」是老子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平等共生的 有專家指出, 「自然」這一概念是老子首創的,但他所說的自然並無近現代大自然或自 然界的涵義。從古文字學看,自然是自己如此、從來如此、通常如此、勢當如此和自己成就 自己,以及與「人為」相對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並沒有 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與之相當者是天地或天地萬物。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深奧、內涵豐富的哲學著作,貫穿歷史數千年,流傳至今,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老子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他深邃的"道"窮微極妙,教則浩盪而宏博,理則廣大而深玄,曾傾倒無數中外鴻儒大家。孔子見老子後贊嘆道:"老子其猶龍邪!"莊子欽服曰:"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晚年後,也曾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聖人先哲都對老子及其學說發出由衷的贊譽。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萬事萬物都有起點。世間萬物皆有道產生,本根決定了萬物的根源,還決定他的發展,按照一定的法則去運行,絕不紊亂,如晝夜的交替不依照人的意志為轉移。老子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辯證法的實質:對辯證法來說,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除永恆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其他理論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們對於各個發展階段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宇宙的進化表現為一事物不斷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斷地轉化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但這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達到新階段。 在自然科學中,現代物理學對物質的微觀和對宇宙宏觀的研究,發現中國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創生論比其它任何哲學都可能更接近於在上述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進而,一些西方科學家對融人文價值觀念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為一體的道家哲學推崇備致。 道產生了德,老子被稱為「道德家」,道看不清楚,其中有象。深遠有精,使萬物得以運轉,稱為依據。道渾然天成,獨立,獨一無二。道是永恆的,永遠不止息。 人走的路是道,做事情的方法是道,人的思想和理念也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對於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經》,應認真研究,深入分析,擯棄其神秘的外殼,汲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⑦ 求道德經讀後感!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盪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盪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於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台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⑧ 《道德經》感悟怎麼寫啊
把它翻譯出來,加點自己的評論就好了。
一篇文章選那麼七八段翻譯出來,加點評論就夠了。
以下是熱心網友的部分翻譯: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2、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3、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4、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6、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7、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8、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9、故去彼取此。
簡譯:
1、品德高尚的人無需持道德誡律,心中自然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將道德誡律掛在嘴上,因為他內心無德。
2、品德高尚的人以無為的境界而不刻意追求什麼;道德低下的人追求道德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3、大仁愛之人表現的仁愛不是為了得到某種目的;大正義的人追求正義往往為了實現某種目的。
4、大禮法之人注重的禮法如果得不到對方的相應,則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強從。
5、所以喪失大道才提倡品德;喪失品德才提倡仁愛;喪失仁愛才提倡正義;喪失正義才提倡禮法。
6、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亂的端倪了。
7、有先見之明的人,知道社會上一旦禮法繁多,那麼愚昧也就隨之而至。
8、所以大丈夫寧可立身豐滿的大道,不願寄於淺薄的禮法;寧可執守大道的朴實,不願寄於世俗的虛華。
9、據此而取捨。
2010-10-25 01:11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1樓
第三十九章 以賤為本
原文:
1、昔之得一者:
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3、其致之也:
4、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5、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6、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7、此其以賤為本邪。
8、非乎?故致譽無譽。
9、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簡譯:
1、昔日獲得陰陽未判一氣混元者:
2、天可以清澈,地可以寧靜,元神可以有靈性,川穀可以盈滿,萬物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王侯可以使天下歸正。
3、推而言之:
4、天沒有清澈必將崩裂;地沒有安寧必將混亂;元神沒有靈性必將休亡;川穀沒有盈滿必將枯竭;萬物不能生息必將絕滅;王侯不能使天下歸正必遭顛覆。
5、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的。
6、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寡」、「不穀」。
7、以此來表明他以賤為本的態度啊。
8、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需贊譽。
9、因此不要追求晶瑩如美玉,堅硬如頑石。
2010-10-25 01:12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2樓
第四十章 有生於無
原文:
1、反者,道之動。
2、弱者,道之用。
3、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簡譯:
1、相反,是道的運動所在。
2、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3、天下萬物都生於實有,實有出自虛無。
2010-10-25 01:12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3樓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原文:
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2、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3、下士聞道,大笑之。
4、不笑不足以為道。
5、故建言有之:
6、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7、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8、夫唯道,善貸且成。
簡譯:
1、優秀的人聞聽悟道的方法,會勤奮學習馬上行動。
2、一般的人聞聽悟道的方法,會將信將疑是懂非懂。
3、俗陋的人聞聽悟道的方法,會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4、若不被這種人嘲笑就不足以證明大道的可貴。
5、所以有《建言者》記載:
6、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前進的大道好似後退,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嶇,上德的境界好似虛谷,最潔白的好似有暇疵,最廣大德恍似不足夠,修德的過程好似怠惰,質朴純真好似不堅定。
7、遠大的目標落實於障礙的跨越,貴重的器皿成型於精細的雕琢,動聽的音樂來源於單聲的組合,偉大的形象形成於無形的感化,大道隱藏在無名事物中。
8、只有遵循大道規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終並且成功。
2010-10-25 01:13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4樓
第四十二章 強梁不死
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3、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侯王以為稱。
4、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5、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6、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教父。
簡譯:
1、自然生就陰陽未判一氣混元,一氣混元激活了時間與空間,在時間與空間中產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轉換產生了萬物。
2、萬物都有負陰而抱陽的特性,沖虛不盈是走向和諧的根本。
3、人們所忌諱的,莫過於「孤」、「寡」、「不穀」, 而侯王卻用來稱謂自己。
4、因此萬物或是因為減損反而獲得增加,或是因為增加反而導致減損。
5、前人的諄諄教導,我們也用來教育後人。
6、努力培養棟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們將以他們作為學習的榜樣。
2010-10-25 01:14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5樓
第四十三章 無為之益
原文:
1、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2、無有,入於無間。
3、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簡譯:
1、天下最柔善的,駕御天下最堅毅的。
2、無形有質的,進入不開竅的空間。
3、我從這里感知無為的益處。
4、這種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⑨ 關於榮辱方面的古文言文警句
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 ——孔子
忠誠是通向榮譽之路。 ——左拉
眾人以虧形為辱,君子以虧義為辱。 ——屍子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毛澤東
好勝者必爭,貪勇者必辱。 ——林逋
榮譽就像螢火蟲,遠看閃閃發光,近看既不發熱,也不怎麼亮。
——約翰·韋伯斯特
依靠別人的名聲生活是可悲的。 ——尤維納利斯
不朽之名譽,獨存於德。 ——彼德拉克
堅持你的主義,主義重於生命;寧願生命消失,只要聲譽能夠留存。 ——裴多菲
一個放棄了名譽的人就等於放棄了生命。 ——阿雷蒂諾
名譽能有力地激發慾望。 ——格雷厄姆·格林
社會榮譽源自物質佔有,而有時它又更像是獲得這種佔有的跳板。
——弗蘭克·帕金
對於光榮的企求,和生物所同具的保全生命的本能,其間並無區別。能將自己的生命寄託在他人記憶中,生命彷彿就加長了一些;光榮是我們獲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貴,實不下於天賦的生命。 ——孟德斯鳩
如果你打算謀求一已的幸福,你就不要為揚名顯跡最大的光榮並不在於從來不摔跤,而在於每次摔倒後都爬起來。 ——哥爾德斯密斯
名聲有時會產生某些無用的東西。 ——托馬斯·富勒
虛榮心強的人,與其說是為了脫穎而出,不如說是由於自以為出類拔萃,因而不惜耍弄欺瞞,謀略的手段,使虛榮心獲得最大的滿足。 ——尼采
當你做成功一件事,千萬不要等待著享受榮譽,應該再做那些需要的事。
——巴斯德
世界榮譽的桂冠,都用荊棘編織而成。 ——賈賴
榮譽不能尋找,任何追求榮譽的做法都是徒勞的。 ——歌德
榮譽在於勞動的雙手。 ——達·芬奇
如果死後才得到盛名,那我倒不急於得到它了。 ——馬泰爾
真正的名聲,是在虛榮之外。 ——萊昂
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住它,否則就一事無成。
——居里夫人
不經艱苦就得不到桂冠,不經磨難就得不到成就,不經災禍就得不到榮譽。
——佚名
虛榮、浮華、卑鄙狹隘的毛病,……是極普遍的,人們常發現自己有這些毛病,也常發現別人有這些毛病,所以人們雖然仰望比較完善標准,卻從來不苛責這些缺點。 ——居里夫人
埋沒在底層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輩子辛勤,一輩子奔忙,不求聲譽和光榮,只有一種思想給他鼓動,為公眾利益而勞動。 ——克雷洛夫
該得到的榮譽卻未得到,比不該得到榮譽而得到要好得多。 ——馬克·吐溫
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 ——佚名
一個人不應受名譽、金錢和地位的誘惑,……去忽視正義和其他德行。
——柏拉圖
當信仰喪失了,榮譽也失去了的時候,這人等於死了。 ——惠蒂爾
追求贊譽的人,功績不會很大。 ——普魯塔克
對一個人來說,所期望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獻身於一種美好的事業。 ——愛因斯坦
榮譽如同生命一樣,一旦失去,就不可復得。 ——賽勒斯
虛榮以嘲弄別人為能事;自傲使人卑賤,野心使人窮凶惡極。 ——斯達爾夫人
所謂名譽者,是眾人對於我的過人之處的承認;若我雖有過人之處,眾人不願意承認,則雖有過人之睡,名亦不立。 ——馮友蘭
虛榮心首先以社會為對象,名譽心則首先以自身為對象。與虛榮心針對社會相反,名譽心是對自身品格的認識。 ——三木清
虛榮心和好奇心是我們靈魂的兩條鞭子。後者驅趕我們把鼻子放在一切東西上面,前者禁止我們犯游移不決的毛病。 ——蒙田
虛榮之於我們不啻是勞動的激素,休息的油膏;它緊緊依附在生命之泉上。
——拉斯金
虛榮是追求個人榮耀的一種慾望,它並不是根據人的品質、業績和成就,而只是根據個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別人的欣賞、尊敬和仰慕的一種願望。所以虛榮充其量不過等於一個輕浮的漂亮女人。 ——歌德
虛榮,與其說是驕傲的標志,倒不如說是謙卑的標志。 ——斯威夫特
說一個人愛虛榮,那意思只是指他對自己在別人身上產生的影響感到高興。而一個自高自大的人則以他在自己身上產生的影響為滿足。 ——比爾博姆
慕虛名而處實禍。 ——《武帝》
名譽是一件無聊的騙人的東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麼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麼過失。 ——莎士比亞
榮譽並沒有絕對的目的,並不能超過生命的自身的存在和價值。 ——叔本華
太重視名譽正是一般人最常犯的錯誤。 ——佚名
每個人的虛榮心是和他的愚蠢的程度相等的。 ——佚名
虛榮心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丑惡和討厭的,因為每個人都毫無例外地具有它,而且兩種虛榮心永遠不會互相喜歡。 ——佚名
虛榮心同真正的悲哀是完全矛盾的感情,但這種感情在人類天性中是那麼根深蒂固,連最沉痛的悲哀都難得把它排除掉。在悲哀的時刻,虛榮心表現為希望顯得傷心、不幸、或者堅強;我們並不承認這種卑鄙的願望,但是它們從來;甚至在最沉痛的悲哀中,也離不開我們,它削弱了悲哀的力量、並非美德和真誠。
——列夫·托爾斯泰
虛榮的最高形式是愛名望。 ——桑塔亞那
愛惜衣裳要從新的時候起,愛惜名譽要從幼小時候起。 ——普希金
無論男人女人,名譽是他們靈魂裡面最切身的珍寶。 ——莎士比亞
我的榮譽就是我的生命,二者互相結為一體。取去我的榮譽,我的生命也就不再存在。 ——莎士比亞
人有一個好名聲,就等於擁有一大筆財產。 ——托·富勒
名聲,你激勵培養著純潔的心靈,你是高尚者的最後一個弱點,鄙視歡樂,使人在艱苦中苦度時光。 ——彌爾頓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墨翟
唾沫還是靜靜的咽下去好,免得後來自己舐回去。 ——魯迅
名譽是人生的第二生命。 ——佚名
對名欲的慾望,是一切偉大心靈的本能。 ——伯克
寧可死掉也不能失口毀了自己的名譽。 ——戈里蒂
在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財富中,最有價值的,除了一副倨傲的氣派外,就數美名了。 ——門肯
不管我們受到什麼樣的恥辱,我們幾乎總是有能力恢復我們自己的名譽。
——拉羅什富科
美名勝過大財,恩寵強如金銀。 ——佚名
當恩寵和財富拋棄了某人,我們就會發現他身上隱藏著愚蠢,而這種愚蠢過去從未有人察覺。 ——拉布呂耶爾
除了能造福於人類的工作之外,世上再也沒有什麼事業能真正而永久的名聲了。
——查·薩姆納
……一生奉獻於兩個神明,即榮譽與英勇。 ——蒙森
只要能夠保持自己的榮譽,我就相當富足了。 ——普拉圖斯
生命是每一個人所重視的;可是高貴的人重視榮譽遠過於生命。 ——莎士比亞
名譽雖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則和標准,但是它離德行的真正原則和標準是最近的。 ——約翰·洛克
榮譽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得之不易。 ——華茲華斯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冰心
顯赫的名聲是一種巨大的音響,其音愈高,其響愈遠。 ——拿破崙
光榮是我們獲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貴,實不下於天賦的生命。 ——孟德斯鳩
名譽比生命寶貴。 ——莫里哀
凡真心希冀起初而永久的光榮者,不介意暫時的光榮。 ——紀德
榮譽比生命更寶貴。 ——羅曼·羅蘭
寧可死上千百次,也不能損害自己的榮譽。 ——愛迪生
榮譽的獲得在乎把一個所有的才德和真價值無損無傷地顯露出來。 ——培根
如果毀掉了你的名譽,分明也就是送掉你的性命。 ——塞萬提斯
屈服在權威的前面是一種恥辱。 ——佚名
尊於位而無德者黜,富於財而無義者刑。賤而好德者尊,貧而有義者榮。
——陸賈
痛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王通
要是我失去了我的榮譽,就是失去了我自己。 ——莎士比亞
榮譽感是一種優良的品質,因而只有那些稟性高尚、積極向上或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備。 ——愛迪生
榮譽不是法令所管得到的。 ——馬克·吐溫
對名聲的蔑視會導致對美德的蔑視。 ——瓊森
我不能把利益放在榮譽的前面,我的榮譽是比利益更重要的。 ——莎士比亞
你不詆毀死者的名聲,你的名聲才能永存。 ——薩迪
只有善行才會為你帶來聲譽。 ——薩迪
對於高貴的人,榮譽是一種醇酒。 ——羅丹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 ——金纓
財富或聲譽的寵兒們在我們眼前紛紛落馬,卻不能改變我們的雄心。
——沃維納格
榮譽不過是一塊銘旌。 ——莎士比亞
名譽是生命之流中的泡沫。 ——泰戈爾
榮譽使藝術盛興,一切有志於鑽研的人,無不受著榮譽感的激動。 ——西塞羅
遇到的困難越多,得到的榮譽也越大。 ——西塞羅
性清者榮,性濁者辱。 ——左芬
虛榮是其他人的驕傲。 ——佚名
在生活中,虛榮是被創造區別開來的興趣,將虛榮與藝術上的興趣相比較並以思考的人,也許能夠找到切實解決虛榮的辦法。 ——三木清
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魏徵
只因忘寵辱,到此不傷神。——惠嚴
榮譽是一種偏見,它來自人們不善於珍重自己。 ——高爾基
榮譽的職業是沉重的負擔。 ——馬辛傑
事業最要緊,名譽是空言。 ——歌德
名譽有如江河,它所漂起的常是輕浮之物,而不是確有真份量的實體。 ——培根
通往榮譽的捷徑就是一無所有。 ——塞繆爾·巴特勒
一個人光溜溜地到這個世界來,最後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盡一個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鄒韜奮
冠冕?是暫時的光輝,是永久的束縛。 ——冰心
浮名浮利過於酒,醉得人不死不醒。 ——杜光庭
由人授受的榮譽是長久不了的;世俗的榮譽只能給人帶來煩惱。 ——托馬斯
名人對生命的依戀程度不同,所以對於光榮的敏感程度也不一致。 ——孟德斯鳩
光榮常常不是沿著閃光的道路走來的,有時通過遙遠的世俗的小路才能夠得到它。 ——達·芬奇
榮譽要靠我們用行動去爭取。 ——馬洛
那些已經過去的美績,一轉眼間就會在人們的記憶里消失。只有繼續不斷的前進,才可以使榮名永垂不朽。 ——莎士比亞
榮譽是時間的女兒。 ——阿蘭
風流人物的聲譽不會維持很久,因為潮流會過去。 ——拉布品耶爾
情操要高尚!成為我們真正榮譽的,是我們自己的心,而不是他人的議論。
——席勒
穿戴樸素而有聲譽,勝於自詡富有而默默無聞。 ——伊索
好人的榮譽深藏在人們的思想里,而不是掛在眾人的嘴上。 ——托馬斯
榮譽稱號不會抬高人的身價,人的榮譽稱號全在於他自己。 ——約·福特
榮譽的產生不受外界條件限制。品行好,榮譽也就存乎其中了。 ——簿柏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荀子
倘若我們要計算報酬,那麼高尚德操所能獲得的最大報酬就是榮耀。 ——西塞羅
最大的困難是:第一獲得名聲,第二活著的時候維持它,第三死後還能保持它。
——海頓
好名是追求名譽沒有節制的慾望。 ——斯賓諾沙
當我估量到生命中所有的憂愁的時候,我就覺得生命是不值得留戀的;可是名譽是我所要傳給我的後人的,它是我唯一關心的事物。 ——莎士比亞
榮譽這東西,不會給一個偷盜它,但配不上它的人帶來愉快,它只有在一個配得上它的人的心裡才會引起不斷的顫動。 ——果戈里
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 ——王聘珍
虛榮幾乎全部儲蓄在自身中,因此,最好是對虛榮打開一條縫隙,免受虛榮的任意驅使。也就是說,有必要每天排水。 ——三木清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尼采
損害他人的名譽並不會給自己增添任何光彩。 ——薩迪
無瑕的名譽是世間最純粹的珍寶。失去了名譽,人類不過是一些鍍金的糞土,染色的泥塊。 ——莎士比亞
假如你是一個窮人,你應該用你的操守來維護你的名譽;假若你是一個富翁,你應該用你的慈悲來維護你的名譽。 ——失貝爾
得勿喜,失勿憂。抗之甚高,擠之必酷。 ——佚名
小利,大利之賊;小禍,大禍之津。敬貪小利則大利必亡,不遺小禍則大禍必至。 ——劉晝
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 ——佚名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知慮,必有一得。 ——司馬遷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佚名
做少許事情而做得很好,勝於做許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蘇格拉底
只要你不計較得失的話,人生還有什麼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海明威
有機智之巧,必有機智之敗。 ——劉向
君不見門前柳,榮耀暫時蕭索久。 ——賀蘭進明
有些人的虛榮心,比為了保全生命所必需的份量更多,對於這種人,虛榮心所起的作用何等惡劣!這些人竭力使別人不愉快,想藉此引起別人的欽佩。他們設法要出人頭地,結果反而更不如人。 ——孟德斯鳩
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荀子
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荀子
最愛嘲罵人的人,往往是最受嘲罵的人;天道循環,今天笑我的人,明天自有人笑他。 ——辛尼加
許多人因為羨慕別人,不覺連自己的東西也丟掉了。 ——伊索
成功大易,而獲實豐於斯所期,淺人喜焉,而深識者方以為吊。 ——梁啟超
沒有什麼事比一心指望出人頭地更為平庸陳腐了。 ——霍姆斯
心出是非外,跡辭榮辱中。 ——許渾
樂往必悲生,泰來猶否極。 ——白居易
早榮亦早枯,易得還易失。 ——張廷玉
榮譽應該是結果,而不是行為的動機。 ——普利尼
避開恥辱,但別去追求榮耀,沒有什麼東西的代價比榮耀的代價更大。
——西德尼·史密斯
維護聲譽比取得聲譽更難。 ——施納貝爾
蔑視榮譽勛位本身,就是一枚一極榮譽勛章! ——莫奈
名望的滋味如此甘美,所以我們熱愛自己接觸到的與它有關的一切——甚至死亡。 ——帕斯卡
一句謊言會毀掉一個正直的人的全部名譽。 ——格拉西安
虛名是一個下賤的奴隸,在每一座墓碑上說著諛媚的誑話,倒是在默默無言的一荒土之下,往往埋葬著忠臣義士的骸骨。 ——莎士比亞
易得者易失。 ——佚名
禍福同根,妖祥共域。禍之所倚,反以為福;福之所伏,還以成禍。 ——劉晝
見辱於市人,越夕而忘;見羞於君子,累世不泯。 ——錢琦
一個人在世界上受到重視或輕視;取決於他的行動,取決於他自己。 ——佚名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
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名望實際上也是如此。 ——叔本華
聲名也會成為一種巨大的障礙:如果我們追求它,就必須投身於這樣一條道路——盡量滿足人們的想像,避其所憎、投其所好。 ——斯賓諾莎
我們難以忍受別人的虛榮,因為它傷害了我們的虛榮。 ——拉羅什夫科
月亮明亮的時候,我們就照不見燈光。小小的榮耀也正是這樣給更大的光榮所掩。 ——莎士比亞
不管饕餮的時間怎樣吞噬著一切,我們要在這一息尚存的時候,努力博取我們的聲名,使時間的鐮刀不能傷害我們;我們的生命可以終了,我們的名譽卻要永垂萬古。 ——莎士比亞
死是可怕的。恥辱的生命是尤其可惱的。 ——莎士比亞
名聲是死者的太陽。 ——巴爾扎克
偉人會死亡,但死亡卻無法消滅他們的名字。 ——博恩
一切名聲都享有一種難以想像的威信,而不管名聲從何而來。 ——巴爾扎克
一個人的名譽,就像他的實質財產,是他的所有。名譽比財產更重要;它是平安和完全的守護神;苦海中的救生筏;從天堂掉下來時的降落傘;陷入流沙賴以救命的木板。 ——佚名
虛榮心強的人,時而批評自己,時而誇贊自己,藉此從中漁利,謙虛的人卻自始至終不為自己吭一聲。 ——拉封丹
名聲是一座活動的橋梁,可以令人飛渡深淵。 ——巴爾扎克
擁有一個好的名聲比擁有金錢更顯得重要。 ——賽勒斯
愛好虛榮的人,把一件富麗的外衣遮掩著一件醜陋的內衣。 ——莎士比亞
把名譽從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 ——莎士比亞
虛榮會開花,但不會結果。——佚名
承認貧困並不是可恥的。相反,不為改變貧困而努力才是確實可恥的。
——修昔底德
通向榮譽的道路上並非鋪滿鮮花。 ——但丁
希望不正當的得利,那就是損失的開端。 ——愛默生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
名譽過高,實在是一種重大的負擔。 ——福爾特
每一個人的虛榮是和他的愚蠢程度相等的。 ——波普
聲譽不過是人們的喁喁細語,但它往往是腐敗了的氣息。 ——盧梭
虛榮如殺手,有朝一日會敗露行跡。 ——韓拿·柯里
憑虛名也可能飛黃騰達,到頭來終不免要變糞土。 ——佚名
寧願因你的所作所為被懷恨,也不要以不實際的虛名而受愛戴。 ——紀德
嚮往虛構的利益,往往是喪存的幸福。 ——伊索
在企望不可能的盡善盡美的同時,人們反而會失去本可得到的美好的東西。
——佚名
年輕的姑娘,特別是你們,必須知道好名譽比任何修飾都來得寶貴,而且好名譽像春天的花朵一樣,一陣風就能把它毀了。 ——克雷洛夫
名譽是一種無聊的最靠不住的隨意賞賜;往往得來全不憑功德,失去又不是咎由自取。 ——莎士比亞
……最可恥的,卻是那些襲父祖的余蔭,不知紹述先知,一味妄自尊大的人。最好的光榮應該來自我們自己的行動,而不是倚恃家門。 ——莎士比亞
虛榮是虛偽的產物。 ——卡萊爾
虛榮是一件無聊的騙人的東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麼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麼過失。 ——莎士比亞
貧困不是恥辱,羞於貧困才是恥辱。 ——托·富勒
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柏格森
虛榮是使我們裝扮成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以贏得別人的贊許,虛偽卻鼓動我們把我們的罪惡用美德的外表掩蓋起來,企圖避免別人的責備。 ——菲爾丁
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注視著祖國的事業! ——王傑
⑩ 道德經的感悟總結簡短怎麼寫
思路:根據道德經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感悟展開說明。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朴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
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10)道德經榮譽感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