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若玄

道德經若玄

發布時間: 2022-04-17 20:29:56

道德經中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陰陽雙依,原來講的是性生活。玄:指奧秘,隱秘之所在。又玄,指的是非常簡單。這句話意思眾生奧秘之所在,實在是非常簡單。也有化復雜為簡單,化簡單為復雜的意義。有時特別簡單,奧秘之所在。它就在隱秘處,有的時候也非常復雜。這就德與道。道非常簡單,德非常復雜,有的時候非常難,屬於做的時候難,這是“道德經"。《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這是一部關於自然、社會、人生、思維的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所以流傳至今,我們仍然在堅持學習它,與老子揭示的事物本質比較深刻有關;與老子提出的方法比較科學有關。


“玄之又玄”主要是說“道”體的深奧難測和幽深神妙。“眾妙之門”講的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意思是“道”是藏於深奧玄妙里的,包括所有玄秘深奧,又超過一切事物、知識、智慧,是洞悉所有奧妙變化的門徑。在先秦諸子里最為深奧的就是老子哲學思想。

② 《道德經》全文,

老子, 「道德經」

老 子:「道 德 經」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

老 子 :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

恆 也 。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章

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

不 見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亂 。
是 以 聖 人 之 治 ,

虛 其 心 ,

實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強 其 骨 。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為 也 。

為 無 為 , 則 無 不 治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章

道 沖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淵 兮 , 似 萬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 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
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鑰 乎 。 虛 而 不 屈 , 動 而 愈 出 。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章

天 長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長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長 生 。
是 以 聖 人 後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無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淵 , 與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動 善 時 。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銳 之 , 不 可 長 保 。
金 玉 滿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貴 而 驕 , 自 遺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章

載 營 魄 抱 一 , 能 無 離 乎 。
專 氣 致 柔 , 能 如 嬰 兒 乎 。
滌 除 玄 鑒 , 能 如 疵 乎 。
愛 國 治 民 , 能 無 為 乎 。
天 門 開 闔 , 能 為 雌 乎 。
明 白 四 達 , 能 無 知 乎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輻 , 共 一 轂 , 當 其 無 , 有 車 之 用 。
埏 埴 以 為 器 , 當 其 無 , 有 器 之 用 。
鑿 戶 牖 以 為 室 , 當 其 無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為 利 , 無 之 以 為 用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聾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馳 騁 畋 獵 , 令 人 心 發 狂 ; 難 得 之 貨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聖 人 為 腹 不 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三 章

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
何 謂 寵 辱 若 驚 。

寵 為 下 , 得 之 若 驚 , 失 之 若 驚 , 是 謂 寵 辱 若 驚 。
何 謂 貴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為 吾 有 身 ,

及 吾 無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貴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愛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四 章

視 之 不 見 ,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於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
執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謂 道 紀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
儼 兮 其 若 客 ;
渙 兮 其 若 凌 釋 ;
敦 兮 其 若 朴 ;
曠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濁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無 止 。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六 章

致 虛 極 , 守 靜 篤。
萬 物 並 作 , 吾 以 觀 復。
夫 物 芸 芸 , 各 復 歸 其 根 。

歸 根 曰 靜 , 靜 曰 復 命 。

復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沒 身 不 殆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親 而 譽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貴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謂 : 「 我 自 然 」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 國 家 昏 亂 , 有 忠 臣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九 章

絕 聖 棄 智 , 民 利 百 倍 ;

絕 仁 棄 義 , 民 復 孝 慈 ;

絕 巧 棄 利 , 盜 賊 無 有 。

此 三 者 以 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屬 : 見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絕 學 無 憂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與 阿 , 相 去 幾 何 。

之 與 惡 , 相 去 若 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眾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
我 獨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嬰 兒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無 所 歸 。
眾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獨 若 遺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獨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獨 悶 悶 。
眾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獨 頑 且 鄙 。
我 獨 異 於 人 , 而 貴 食 母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從 。
道 之 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閱 眾 甫 。

吾 何 以 知 眾 甫 之 狀 哉 。 以 此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則 全 , 枉 則 直 , 窪 則 盈 ,

敝 則 新 , 少 則 得 , 多 則 惑 。
是 以 聖 人 抱 一 為 天 下 式 。

不 自 見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長 。
夫 唯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

古 之 所 謂 「 曲 則 全 」 者 , 豈 虛 言 哉 。

誠 全 而 歸 之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飄 風 不 終 朝 , 驟 雨 不 終 日 。

孰 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況 於 人 乎 。

故 從 事 於 道 者 , 同 於 道 ;

德 者 , 同 於 德 ; 失 者 , 同 於 失 。

同 於 道 者 , 道 亦 樂 得 之 ;

同 於 德 者 , 德 亦 樂 得 之 ;

同 於 失 者 , 失 亦 樂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

: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見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無 功 ; 自 矜 者 不 長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贅 形 。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獨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強 字 之 曰 道 ,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遠 , 遠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為 輕 根 , 靜 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終 日 行 不 離 輜 重 。

雖 有 榮 觀 , 燕 處 超 然 。

奈 何 萬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輕 天 下 。
輕 則 失 根 , 躁 則 失 君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七 章

善 行 無 轍 跡 , 善 言 無 瑕 謫 ;

善 數 不 用 籌 策 ; 善 閉 無 關 楗 而 不 可 開 ,

善 結 無 繩 約 而 不 可 解 。
是 以 聖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無 棄 人 ;

常 善 救 物 , 故 無 棄 物 。

是 謂 襲 明 。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師 ;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資 。

不 貴 其 師 , 不 愛 其 資 ,

雖 智 大 迷 , 是 謂 要 妙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為 天 下 溪 。

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離 , 復 歸 於 嬰 兒 。
知 其 白 , 守 其 辱 , 為 天 下 谷 。

為 天 下 谷 , 常 德 乃 足 , 復 歸 於 朴 。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為 天 下 式 。

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復 歸 於 無 極 。
朴 散 則 為 器 , 聖 人 用 之 ,

則 為 官 長 , 故 大 智 不 割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九 章

將 欲 取 天 下 而 為 之 , 吾 見 其 不 得 已 。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為 也 , 不 可 執 也 。

為 者 敗 之 , 執 者 失 之 。

是 以 聖 人 無 為 , 故 無 敗 ;

無 執 , 故 無 失。
夫 物 或 行 或 隨 ; 或 噓 或 吹 ;

或 強 或 羸 ; 或 載 或 隳 。
是 以 聖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章

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強 天 下 。

其 事 好 遠 。

師 之 所 處 , 荊 棘 生 焉 。

大 軍 之 後 , 必 有 凶 年 。
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強 。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驕 。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強 。
物 壯 則 老 , 是 謂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一 章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
君 子 居 則 貴 左 , 用 兵 則 貴 右 。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為 上 。

勝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樂 殺 人 。

夫 樂 殺 人 者 , 則 不 可 得 志 於 天 下 矣 。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

偏 將 軍 居 左 , 上 將 軍 居 右 , 言 以 喪 禮 處 之 。

殺 人 之 眾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戰 勝 以 喪 禮 處 之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二 章

道 常 無 名 朴 。

雖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賓 。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

夫 亦 將 知 止 ,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猶 川 谷 之 於 江 海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勝 人 者 有 力 , 自 勝 者 強 。
知 足 者 富 。
強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壽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萬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辭 , 功 成 而 不 有 。

衣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 可 名 於 小 ;

萬 物 歸 焉 而 不 為 主 , 可 名 為 大 。

以 其 終 不 自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五 章

執 大 象 , 天 下 往 。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樂 與 餌 , 過 客 止 。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無 味 ,

視 之 不 足 見 , 聽 之 不 足 聞 , 用 之 不 足 既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六 章

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 將 欲 取 之 , 必 故 與 之 。

是 謂 微 明 。
柔 弱 勝 剛 強 。

魚 不 可 脫 於 淵 , 國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將 鎮 之 以 無 名 之 朴 。

鎮 之 以 無 名 之 朴 , 夫 將 不 欲 。

不 欲 以 靜 , 天 下 將 自 正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
上 德 無 為 而 無 以 為 ;

下 德 無 為 而 有 以 為 。
上 仁 為 之 而 無 以 為 ;

上 義 為 之 而 有 以 為 。
上 禮 為 之 而 莫 之 應 ,

則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 失 德 而 後 仁 ,

失 仁 而 後 義 , 失 義 而 後 禮 。
夫 禮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亂 之 首 。
前 識 者 , 道 之 華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處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處 其 實 , 不 居 其 華 。 故 去 彼 取 此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寧 ;

神 得 一 以 靈 ;

谷 得 一 以 生 ;

侯 得 一 以 為 天 下 正 。
其 致 之 也 , 謂 天 無 以 清 , 將 恐 裂 ;

地 無 以 寧 , 將 恐 廢 ;

神 無 以 靈 , 將 恐 歇 ;

谷 無 以 盈 , 將 恐 竭 ;

萬 物 無 以 生 , 將 恐 滅 ;

侯 王 無 以 正 , 將 恐 蹶 。
故 貴 以 賤 為 本 , 高 以 下 為 基 。

是 以 侯 王 自 稱 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賤 為 本 邪 。 非 乎 。 故 致 譽 無 譽 。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

: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
進 道 若 退 ;
夷 道 若 颣 ;
上 德 若 谷 ;
廣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
質 真 若 渝 ;
大 白 若 辱 ;
大 方 無 隅 ;
大 器 晚 成 ;
大 音 希 聲 ;
大 象 無 形 ;
道 隱 無 名 。
夫 唯 道 , 善 貸 且 成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沖 氣 以 為 和 。
人 之 所 惡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為 稱 。
故 物 或 損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損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強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將 以 為 教 父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與 身 孰 親 。 身 與 貨 孰 多 。 得 與 亡 孰 病 。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大 盈 若 沖 , 其 用 不 窮 。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辯 若 訥 。
靜 勝 躁 , 寒 勝 熱 。 清 靜 為 天 下 正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卻 走 馬 以 糞 。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戶 , 知 天 下 ; 不 窺 牖 , 見 天 道 。

其 出 彌 遠 , 其 知 彌 少 。
是 以 聖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見 而 明 , 不 為 而 成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八 章

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取 天 下 常 以 無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九 章

聖 人 常 無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聖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為 天 下 渾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聖 人 皆 孩 之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

人 之 生 , 動 之 於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

以 其 生 之 厚 。

蓋 聞 善 攝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軍 不 被 甲 兵 ;

兕 無 所 投 其 角 , 虎 無 所 用 其 爪 , 兵 無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 以 其 無 死 地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物 形 之 , 勢 成 之 。
是 以 萬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貴 德 。
道 之 尊 , 德 之 貴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

長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養 之 覆 之 。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

長 而 不 宰 。 是 謂 玄 德 。

③ 道德經 指玄篇

《指玄篇》詩注呂 洞 賓

白玉蟾注自序余精儒業,應試,路逢正陽仙翁,憫岩,指修大道,遂棄功名。始生疑惑,後蒙指出,余方省悟。再訪聖師,登山涉水,游至終南,稽首訊問根由。不責前愆,授余《太上無量度人妙經》,及《丹房秘訣》,反復丁寧告誡,命餘珍藏,密修大道,采煉還丹,以逃生死,入希夷門,游長生境。余既得聞,喜而敬之,叩頭謝恩,別聖師,雲游塵境,誓度百人成道,皈奉真風。不料世之迷徒,只知惡死,不肯求生;不悟玄機,殊昧妙理,反生謗毀。或有執著而懷邪妄者,或服金石草者,種種痴愚,入於迷境,及至老死,猶不知悔,深可惜也。吾固憐之,無能拔濟,特作《指玄篇》一冊,留於青城石室之中,稽首告天,拂袖而去。倘後之君子,得遇此書,乃三生有緣。收吾秘訣,務必嚴整衣冠,具香火燈水,於靜夜面朝北斗,致謝高真;日逐虔誠,感格仙聖。自有明師剖決簡奧細微、水火進退、葯物斤兩,明後,下手隱身、鍛煉龍虎大丹,脫胎入口,接命延年。驅魔剪怪,修得三千行滿,倏詔飛升,逍遙物外,與天齊年,與吾無異也。是為序。指玄三燦上篇其一嘆世凡夫不悟空,迷花戀酒送英雄。春宵漏永歡娛促,歲月長時死限攻。弄巧常如貓捕鼠,光陰猶似箭離弓。不知使得精神盡,願把身屍葬土中。玉蟾曰:純陽仙師慈悲,大開接引。故嘆世人險曲迷昧,自喪其身。後覽書者,當見仙翁之言,的無虛也。正好回頭悟道,切莫錯過光陰。非大慈悲,誰肯苦口勸人?其二昔年我亦赴科場,偶遇仙師古道旁。一陣香風飄羽袖,千條雲帶繞霓裳。開言句句談玄理,勸世聲聲唱洞章。我貴我榮都不羨,重重再教煉黃房。玉蟾曰:此詩自嘆遇鍾離老祖,講道勸化之意也。羽袖雲裳,乃仙家所穿之服;玄理洞章,乃仙家所修之業。黃房者,非世之黃房,乃中央屬土,黃帝所居之位也。其三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里煮山江。青龍駕火游蓮室,白虎興波出洞房。此個功夫真是巧,得來平步上天堂。玉蟾曰:陰陽二字,極有妙理。若欲見形,龍虎是也。一粒者,乃混沌之初,先天之炁。故能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半升鐺者,乃是煉葯鼎器,非鐵鼎之鐺也。青龍在東,東方屬木,木能生火,故謂之駕火。非凡之水火也。若求大葯,有足能行,是個活物。蓮室乃丹房之所。白虎在西,西方屬金,金能生水,故曰興波。波非海水,金非凡金,若求金水,有手能拈,亦是活物。近世多執凡水火,鍛煉金石草木,以修諸身者,深可惜也。洞房者,乃出丹之所。噫!觀此書者,當知神仙稱贊大丹。若能得之,升天入地,不可測也。其四尋天撅地見天光,種得金花果是強。那怕世間諸餓鬼,何愁地下老閻王。正心收住黃龍髓,張口擒吞白虎漿。不是聖師當日訣,誰人做得者文章。玉蟾曰:老子雲:先天地生。若欲見之,必尋天掘地。尋之得手,何畏鬼神?龍髓虎漿,乃是葯名。純陽得鍾離之傳,能知玄妙,方作大丹詩歌,以留於世。讀者參究,信受玄言。其五一三五數總皆春,後地先天見老君。花發西川鋪錦綉,月明北海慶風雲。好拋生計於斯覓,莫逞浮華向外營。念念不忘塵境滅,靜中更有別乾坤。玉蟾曰:一三五,乃陽數;二四八,乃陰數。修仙之士,能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便有還丹至寶,不可錯過。後地先天者,得地中一陽之氣,上升於天;天有一陰之氣,下降於地;二氣相交,發生萬物,則為泰卦;二氣不交,則為否卦。真陰真陽,隱於天地之中無影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能擒得,便是花發月明,總一意也。花發於春,月明十五,修丹煉葯,要識其時。不遇真師,紙上難得。若得師指,將家業拋去,趁其時而急修,不可遲延。苟或遲延,葯物過矣,即無用也。煉葯之時,念念不忘,道心如鐵,莫被塵境所牽、色慾所蔽,動中得靜,便是幽微。所謂有動工,有靜工。噫!妙哉,意也!學道本無先與後,新筍生同舊竹高。其六世間無物可開懷,奉勸世人莫自埋,好趁風雲真際會,須求鸞鳳暗和諧。兩重天地誰能配,四個陰陽我會排。會得此玄玄內事,不愁當道有狼豺。玉蟾曰:世間榮華富貴,都是漫天之網。眾生被他罩住,故不開懷。只有上聖高真,有大智慧,將浮華掃退,煉就還丹,以超三界永無憂矣。故真仙勸世,莫自沉埋。噫!未遇真師。何人識得天地陰陽?其意玄微,惟有神仙,能窮本,得返還之理,何愁虎狼當道。蛇蟲遍地?自在逍遙,與天間壽。噫!神仙都是凡夫做,只是凡夫不信心。 其七前弦之後後弦前,圓缺中間氣象全。急捉虎龍場上戰,忙將水火鼎中煎。依時便見黃金佛。過後難逢碧玉仙。悟得聖師真口訣,解教屋下有青天。玉蟾曰:修丹之士,莫問弦前弦後,止看月缺月圓。月圓玉蕊生,月缺金花卸。生時好用工。卸即無用也。龍東虎西,間隔甚遠。學者趁圓缺之時,捉之相戰。水火,蓋龍虎中之元氣。取於金鼎,仔細烹煎。水冷須進火,水滾須抽火。進退之理,方保成也。仙師再說依時二字,反復丁寧,指示後來慕道賢士,能趁月圓之時,正好行工,非尋常也。黃金佛者,乃釋氏之大覺金仙。真身丈六。同大丹理。至於《周易》數,深有幽微。魏伯陽老仙,得丹之後作《參同契》,流傳於世。其言似解《周易》,其實大丹之訣。頑石中藏寶,時人眼未明。卞和若一見,怎肯不相親。過後難逢者,乃月缺之時,有何用也。屋下有天者,非虛浮之事,以世理譬喻。天之在天,屋下豈能藏之?神仙之道,多般顛倒。火里栽蓮,水中捉虎,死處逢生,故有登天之靈梯。其八(三韻並用)修仙善士莫痴迷,於此宜當早見機。花發拈花須仔細,月圓賞月莫延遲。得來合口勤烹煉,既濟休工默守持。從此不須心懊惱,管教平步宴瑤池。玉蟾曰:花發月明,前已漏泄。花不在山,月不在天。要知著(音著)實,家家有之,人人可修。水火不合,卦爻未濟;水火一合,道得既濟。休工默守,然後修煉,以復其初也。日滿工完,皆同眾仙,游宴瑤池聖境,其實不虛也。噫!洞賓一得真鉛後,棄卻瓢囊碎卻琴;傳與後學牢把念,六根有耳不聞音。其九要知大葯妙通神,不是凡砂及水銀。世間葯材俱是假,人燒水火總非真。有形有質何須煉?無象無名自可親。一得便超三界外,乘鸞跨鶴謁楓宸。玉蟾曰:大丹妙葯,至靈至神,非世間金石草木,黑鉛水銀,亦非爐釜水火,俱是有形有質可見之物。蓋靈丹妙葯,乃是生天生地之祖炁,無形無影,難執難見,隱於空洞玄牝之中。唯有神仙參透陰陽造化,旋斗歷箕,暗合天度,攢簇五行,和合四象,龍吟虎嘯,天地動靜,方得元始祖炁,化為黍米,降見浮空,采而服之,還元接命,以作長生之客,升入無形,故有無窮變化,自在逍遙。後之學者,切莫聽信邪師惑誤性命,必仔細參求,投明棄暗。噫!迷者自迷,各宜窮理,覆雞用卵。其十天機不泄世難知,漏泄天機寫作詩,同類鑄成驅鬼劍,共床作起上天梯,人須人度超塵世,龍要龍交出污泥。莫怪真情都實說,只緣要度眾群迷。玉蟾曰:同類者,天以地為類,日以月為類,女以男為類,陽以陰為類。契雲:勾陳騰蛇。青龍白虎相呼相喚,相扶相舞,顛倒修之,離取坎補。純陽此詩,真實泄露天機。蟾復解此,惟願後來萬萬人,學同長生之域,各當及早修持,莫待今生錯過。十一返本還源已到乾,能升能降作(一作「號」)飛仙。一陽發(一作「生」)是興工日,九轉周為得道年。煉葯但尋朱里汞(一作「金里水」),安爐先立地中天。此中就(一作「便」)是還丹理,不是真(一作「奇」)人莫浪(一作「誓莫」)傳。玉蟾曰:返本還源,須要天地相合,龍虎相交,方得木火下降,金水上升。要識一陽生時,安爐立鼎,掘地尋天,采丹接命。知之者,切莫亂傳。若非道心堅固者,雖金玉叢中,視若浮雲;任是父子骨肉,道心不堅,敢輕亡傳,天必殃報,九祖沉淪。還丹秘寶《度人經》雲:四萬動一傳。故純陽告戒。十二天生一物變三才,交感陰陽結聖胎。龍虎順行陰鬼出(一作「去」),龜蛇逆往火神(一作「龍」)來。嬰兒日食(一作「吃」)黃婆髓,奼女時餐白玉杯。功滿自然居物外,人間寒暑任輪回。玉蟾曰:一物,是真鉛也。蓋真鉛生於天地之先,號為元始一炁,能生天生地生萬物。今者返而求之,須用陰陽交感,逆施造化,故能成仙成佛。上聖已知汞性好飛,遇鉛乃結。煉真鉛伏制真汞,如母伏子,不致逃失,方結聖胎,以為長生不老神仙。十三先天一炁號虛無,運轉能教骨不枯。要識汞根尋蒂子,方求鉛本問仙姑。人人會飲長生灑,個個能成不死夫。色即是空空即色,朗然飛過洞庭湖。玉蟾曰:先天炁為鉛,無形而能制汞。離虛坎實,采而補之,汞精不致飛走,故能結胎神化。妙在心如太虛,色境兩忘,忘無可忘,方可求之。若人慾橫流,終不能成。十四大道玄機顛倒顛,掀翻地府要尋天。龜蠅共穴誰能見,龍虎同宮孰敢言?九夏高山生白雪,三冬奮火種金蓮。丁寧學道諸君子,好把無毛猛虎牽。玉蟾曰:顛倒之機,前篇已露。純陽復作此詩,惟恐後人信心不堅。知牽無毛猛虎,道不遠矣!十五地上靈芝天上安,時中採得結純乾。無根自有陽春至,有本多因氣脈纏。奼女戲時神力壯,嬰兒舞處道心堅。可憐世上無知識,我得長生壽萬年。玉蟾曰:花果非在天地,不離人身,嬰兒奼女,無媒不合。有緣能悟,便可得仙。噫!只待地母花開日,便是黃河徹底清。十六勸君保重一分陰,悟此仙機在用心。只是人身常運轉,何勞物外苦搜尋。忙求北海初潮水,灌濟東山老樹根。此玄機重漏泄,彈琴須要遇知音。玉蟾曰:以上詩十六首,以為二八一斤之數。古仙嘗惜分陰,今人反有休息,將身至死猶不知悔,須將精氣顧惜,莫聽邪師妄惑,服煉草木葯石皆是胡為,去道遠矣。有等愚夫俗子,又不知出世間法,不知還丹至理,妄生議論;皆言修道煉丹,必居深山窮谷,必須拋妻棄子。此輩真可惜也!蟾今直指,各宜究參。深山所有者,草木禽獸,皆是非類,豈能修煉還丹?《悟真》雲: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只有愚夫識不全。又雲:汞是我家原有物,鉛是他家不死方。若將金石草木任猜量,到底枉猜量,必入輪回去。今純陽雲:北海初潮,即是丹井中新出之甘泉,實為難得之寶耳。蓋初潮二字,便是先天一炁,真鉛之炁,故謂之至寶。無價之寶,可為大丹之母。東山枯木,北泉注之,枝葉重榮,根本永固。歌雲:北方正氣為河車,東方甲乙為丹砂。兩情合養為一體,朱雀調運生金花。《契》雲:丹砂木精,得金乃。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花,轉而相因。蓋此意也。以上丹經萬卷,天機不泄,蟾今又注釋之。指下琴音,世無知者。此書在處,當有神祗擁護。學仙者有緣得遇,信受奉行,立躋天仙也。指玄三燦下篇其一(三韻並用) 世人宜假不宜真,難度長生上品經。不免天機重漏泄,靈丹只是氣和精。和曰:純陽仙聖得全真,慈度重宣上品經。後學殷勤加愛敬,只宜修煉氣和精。其二道在人為日用常,逆修入口遍身香。便須默養天胎就,穩跨翔鸞謁玉皇。 和曰:無中生有得非常,西海金生麗水香。取得歸來鐺內煮。待爐丹熟禮虛皇。其三西北東南在兩廂,長房縮地合中央。後人好學神仙法,一樣丹砂補敗場。 和曰:雄虎雌龍各一廂。憑媒牽引入中央。煉時匹休輕視,頃刻終成大道場。 其四(第二句借韻) 此法真中妙更真,無頭無尾又無形。窈冥恍惚能相見,便是超凡出世人。和曰:真中無假假中真,聽不聞聲視沒形。學道知機能著力,得之凡骨變仙人。其五東華姓木老仙翁,獨坐長房未有功;忽遇西王金聖母,靈丹一粒便騰空。和曰:家家有過主人翁,只為貪迷昧聖功。若解轉頭顛倒做,守真志總歸空。其六一法通時萬法通,休分南北與西東。朝朝只在君家舍,要見須知掘土中。和曰:玄牝之門若會通,百川萬派總歸東。時人若識真消息,子正陽生月正中。其七黃鶴樓中吹笛時,白蘋紅蓼滿江湄。衷情慾訴無人識,只有清風明月知。和曰:鐵笛橫吹正子時,一輪明月見江湄。此中便是真端的,試問諸君知不知?其八(二韻並用) 法是先天一點炁,將來鍛煉作元神。法官存想驅雷使,煉此方能上玉京。和曰:太乙含住先天炁,靈陽藏固養精神。兩般若得相和合,指日飛升朝玉京。其九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分明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和曰:無情何怕體如酥,空色兩忘是丈夫。識得剛柔相濟法。一陽春氣為虛枯。其十曾讀仙經萬卷多,篇篇只教運黃河。此中有盞長生酒,問道時人能吃么?和曰:一句通玄不用多,大家著力挽銀河。三花灌上昆侖頂,不是神仙是什麼?十一朝游北海(一作北越,又作百越,又作岳鄂。)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然(一作吟)飛過洞庭湖。和曰:一對鸞鳳戲碧梧,性情相契要精粗。有人識得玄中理,何必登山及泛湖。十二我命從來本自然,果然由我不由天。金丹一服身通聖,可作蓬萊閬苑仙。和曰:道本無言只自然,真鉛要識地中天。河車運上昆侖頂,作聖超凡便是仙。十三修仙不問男和女,煉葯無拘富與貧。一念不差皆可作,我知不是世間人。和曰:王母本是凡人女,葛洪家道十分貧。二仙有樣皆當學,苦口良言不懼人。十四神仙歌訣泄天機,方便慈悲指世迷。見者莫生顛倒見,大家都好學妝痴。和曰:篇篇字字有真機,悟者回頭莫執迷。大葯丹方難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痴。十五不死金丹種土砂,諸人會得早離家。一心只望長生路,切莫如蜂苦戀花。和曰;非金非木亦非砂,此個原來本在家。釋氏初生全漏泄,因何末後又拈花。十六真鉛大葯本無形,只在人心暗與明。老子懷胎十個月,功行圓滿自通靈。和曰:啞子得夢醒無形,有口難言只自明。濃血皮包無價寶,若還人得便通靈。十七鼎爐安立守其心,八兩硃砂八兩金。和合天平兌定了,便須仔細定浮沉。和曰:昨夜進心要堅心,煅煉頑銅化赤金。赫赫光明侵碧嶂,丹成妙訣定浮沉。十八奉真修道守中和,鐵杵成針要琢磨。此事本然無大巧,只爭日逐用功多。和曰:人人天賦此元和,好把真常各打磨。今古上仙成道者,皆緣掘地采鉛多。十九一陽氣發用功夫,日月精華照玉壺。到此緊關休妄動,恐防墮落洞庭湖。和曰:達摩當日用功夫,獨坐長蘆用酒壺。得了一杯傾灌頂,摘蘆腳踏過東湖。二十曲江月現水澄清,沐浴須當定主賓。若得水溫身暖處,便當牢固辦前程。和曰:采葯須知濁與清,饒他為說我為賓。若非猛火湯烹處,端坐休教再進程。二十一龍虎相逢上戰場,霎時半刻定興亡。諸君逄惡當行善,若要爭強必損傷。和曰:五炁朝元作道場,三華聚頂萬邪亡。嗜美景時須謹慎,切防危險莫被傷。二十二道本無言法本空,強名指作虎和龍。天然一物真元始,隱在閻浮同類中。和曰:須信金丹本不空,成功須用虎和龍。子時運入昆侖頂,午循環滄海中。二十三人言我道是虛浮,我笑世人太沒謀。一粒金丹長命葯,暗中失了不知愁。和曰:煉丹須要識沉浮,未煉還丹用意謀。指教後人能得手,不須日夜用心愁。二十四龍虎金丹妙合天,風雲際會泄甘泉。白頭老子能知此,返老還童壽萬年。和曰:金丹妙道本先天,隱在坤維化玉泉。松柏因他滋本固,經霜耐沒窮年。二十五兩口相逄是呂岩,諸人識得莫胡譚。離中力量人難敵,能把乾坤一擔擔。和曰:伏虎須教入虎岩,吞聲忍氣絕言譚。得李虎子牢擒捉,配個龍兒一擔擔。二十六降龍須要志如天,伏虎心雄氣似煙。痴蠢愚人能會得,管教立地作神仙。和曰:虧心虧理即欺天,四物相遮黑似煙。此輩即同禽獸類,如何見得玉天仙。二十七一本梅花十月開,預先待得早春來。木微尚且知時景,人不回頭只得呆。和曰:枯木逢春花再開,皆因天地一陽來。諸人年老難重少,只是貪痴呆上呆。二十八方方游化唱仙歌,反被時人笑是魔。不識真金如糞土,老龍把作毒蛇蹉。和曰:顛倒修行唱道歌,篇篇剪怪又驅魔。人人要上蓬萊路,會用工夫心莫蹉。二十九昔年游戲岳陽樓,好個鶯花鸚鵡洲。今日重來沽美酒,故人多半喪荒丘。和曰:茅庵靜坐勝高樓,耐守功完上十洲。堪嘆玉堂諸學士,文章綿綉葬荒丘。三十遨遊大地十餘秋,勸化時人不肯修。留此一篇真奧妙,飄然直上鳳麟洲。和曰:暑往寒來春復秋,人生如夢早宜修。仙家豈有浮空語,悟透玄風上十洲。三十一苦勸人修不肯修,卻將恩德反為仇(音求)。如今回首朝天去,不管人間得自由。和曰:世人宜早發心修,夫婦恩深總是仇。不信吾言當自省,眼昏背曲為何由。三十二浮名浮利事如風,飄來飄去有何功?諸人各自宜三省,莫把仙方當脫空。
和曰:純陽袖大惹春風,歸去來兮甚有功。留下玄機無價寶,玉蟾解和亦談空。

④ 道德經的全文

《道 德 經》全文
一章(45)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四章(48)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50)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章(59)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63)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二十章(64)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二十九章(73)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76)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79)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3)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1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六十一章(24)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26)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33)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38)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七十五章(40)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⑤ 道德經中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該如何解釋。

1解釋
「玄」在甲骨文里沒有。在鍾鼎文裡面有,就是兩個繩子相對一撮,形成「玄」的形狀。道德經里的「玄」亦如此。就是隨著事物的發展,從無到有而產生的轉變的意思。「玄者轉也轉者變也」以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用心洞察。可以找到面對任何事物,解決不同問題的竅門
2應用
道法自然,大道不變。其中卻有運行規律,
一句話送給提問者。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其先後,而盡道以。
----李耳
3延伸
意思告訴人們掌握事物規律,按著客觀規律辦事。一切就盡在掌握之中,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以致無為,無為才能無不為。」

⑥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道德經》裡面出現了好多處玄,解釋和意思,大多數人也知道,就是,
奧妙,妙。不一定有完全像我們現在把這個字當成神直譯,這個是玄是怎麼來的呢?我在某個版本的《道德經》解讀里正好有看到,可是最早也是像形字表示是染布的時候纏繞的螺旋形態,但古人把這個字來形容玄妙,因為。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DNA結構,陰陽互相纏繞。
奧妙,妙。不一定有完全像我們現在把這個字當成神直譯,這個是玄是怎麼來的呢?我在某個版本的《道德經》解讀里正好有看到,可是最早也是像形字表示是染布的時候纏繞的螺旋形態,但古人把這個字來形容玄妙,因為。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DNA結構,陰陽互相纏繞。

⑦ 《道德經》有言:「玄而又玄,謂之眾妙之門」。何解

1解釋
「玄」在甲骨文里沒有。在鍾鼎文裡面有,就是兩個繩子相對一撮,形成「玄」的內形狀。容道德經里的「玄」亦如此。就是隨著事物的發展,從無到有而產生的轉變的意思。「玄者轉也 轉者變也」 以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用心洞察。可以找到面對任何事物,解決不同問題的竅門

2應用
道法自然,大道不變。其中卻有運行規律,
一句話送給提問者。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其先後,而盡道以。

3延伸
意思告訴人們掌握事物規律,按著客觀規律辦事。一切就盡在掌握之中,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以致無為 ,無為才能無不為。」參考資料:翟鴻燊演講 電視劇《天道》 道德經原文 如果我的回答令您滿意,請點擊採納。謝謝!!

⑧ 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的玄作何解為何稱之為眾妙之門

你提的問題很好,應該是抓住了《道德經》的精華。不過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有些大。今天有些懶,把年輕時寫的道德經的第一章很不成熟的闡釋送給你一下吧:第一章乃《道德經》的全文主旨,要想讀懂《道德經》,必須讀懂第一章。有人說,反復吟誦第一章,其餘諸章不讀可亦。可見,第一章在全書中的地位。那麼,本章主要講了些什麼呢?
(一)「道」是說不出來的
「道」以「有」、「無」的形態存在,它抽象而又具體,恍惚而又可感,隨處可見;「道」又是永恆的,從天地混沌之初,到萬物形態皆備,無不遵循著一種亘古不變的規律,它隨時可在。「道」是一種究竟真實,是無法用言語去表達,也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言語所能表達的僅是一種相對的真實。正如孔子教曾參、孫登授阮籍一樣,豎一食指、長嘯一聲,什麼都沒說出來,又什麼都已經說出來。 「道」,需要我們以純心觀察,以凈心體驗,隨性使然。
(二)「道」是不能說明白的
「道」 是萬事萬物產生發展的根源,它能體察萬物、洞悉一切奧妙。這些功能的存在,必然引起人們的求「道」之心,然而「道」一旦可求,就非其「道」了。人們所能求得的只是一種相對的真實而已。那麼,如何才能求得大道呢?老子告訴我們,要想體認大道,必須修養到「常無」的境界,以一種無欲的狀態去循道,「道」是不可求的。所謂的「得道高人」,就是不求於物,率真性而循之人。從小的方面來看,對於名利榮辱,我們更沒有必要或避或求,正如一則警言所講:出生一張紙,開始一輩子;畢業一張紙,奮斗一輩子;婚姻一張紙,折磨一輩子;做官一張紙,斗爭一輩子;金錢一張紙,辛苦一輩子;榮譽一張紙,虛名一輩子;看病一張紙,痛苦一輩子;悼詞一張紙,了結一輩子;淡化這張紙,明白一輩子;忘了這張紙,快樂一輩子。「質本潔來還潔去」,以無欲之心面對眼前的一切,精神上我們又該是何等的澄澈與自由!

⑨ 《道德經》 全文

http://www.cnool.net/tianyige/zojiao/zhexue/dejing.html

熱點內容
鞏義律師吧 發布:2025-01-16 21:59:18 瀏覽:598
勞動法里月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01-16 21:54:23 瀏覽:898
環保的規章制度有哪些 發布:2025-01-16 21:43:31 瀏覽:32
商場垃圾房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1:16:38 瀏覽:68
網上轉發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21:13:26 瀏覽:931
代表兩會傳達民法典 發布:2025-01-16 21:06:52 瀏覽:848
消防法治警營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1:03:28 瀏覽:267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