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基礎理論
A. 法學學的是什麼
法學可以分為很多分支學科,主要有:
①理論法學,又稱基礎法學。研究法的基版本概念、原理和規權律。中國法律院系為這個學科開設的課程稱為法學基礎理論(簡稱法理學)。
②法律史學。可分為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
③國內法學。指一國各部門法學,包括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經濟法學、勞動法學、環境法學、刑法學、訴訟程序法學以及軍事法學等。憲法是一國的根本法,因此,在國內法學體系中,憲法學佔有主導地位。
④國際法學。包括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等。
⑤立法學。研究立法原則、規劃、立法體制、立法風格、立法程序、立法技術以及法律匯編、立法評價等問題。
⑥法律解釋學。對法律條文的內容和文字進行闡釋,相當於中外歷史上所稱的注釋法學。
⑦法社會學。通常指通過社會現實問題研究法律的社會功能、實行和效果等問題。
⑧比較法學和外國法學。比較法學是對不同國家(或特定地區)法律(包括該國法和外國法之間,外國法之間)的比較研究。因此,比較法學和外國法學密切聯系。
⑨法學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或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一些邊緣學科。如科技法學 、 法醫學、司法鑒定學、司法精神病學、法律統計學等。
B. 什麼是法學學科
法學(又稱法來律學或法律科學)源是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是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被稱為「刑名之學」,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
C. 法學基礎理論的學習意義
學習法理來學有那些意義:
學習法理學對自任何一個 高等教育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大體上有三方面的意義。
①對學習其他法學學科或課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②學習法理學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增強民主與法制觀念。
③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學,劃清馬克思主義法學和資產階級法學的原則區別。
D. 法學理論基礎是不是法理學
法學理論基礎不是法理學。
法學基礎理論,它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理論,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具體地說,它要研究有關一般的法,特別是有關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本質、特徵、作用、形式、發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實施等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
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
法理學專業的基本要求
1、要求具有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全面的部門法知識和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識;
2、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備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
3、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4、具備優秀的學術品格和學術原創力,有較強的獨立從事法學理論研究、教學、國家立法、司法工作等相關的工作能力;
5、從總體上研究法和法律的一般理論,重點研究法與各種社會現象的關系,法的理念與價值,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現代西方法哲學、法理學前沿問題和比較法學等法學基本理論;
6、並掌握和運用法學方法,開展地方立法研究等實踐活動,為地方法治建設服務。
E. 法學基礎理論的目錄內容
第一部分法學基礎理論: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與范圍
第一章 法的特徵
第一節 法、法律的詞義
一、漢語「法」與「法律」的演變
二、法與法律在西語中的區分
三、我國當代「法」與「法律」的使用
在我國當代法學理論中,法律有廣狹兩層含義。在我國現代法律制度中,法律也有廣狹兩層含義。
第二節 法的形式特徵
一、調整行為關系的規范
行為關系是法律的調整對象。法律通過對行為的作用來調整社會關系。法律的調控對象既是社會關系又是行為。對於法律來說,不通過行為控制就無法調整和控制社會關系。法律是以行為關系為調整對象的規范。
法律的規范性。法律的概括性。法律的構成要素中以法律規范為主。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中包括行為模式、條件假設和法律後果;這是法律的規范性最明顯的標志。法律的規范性決定了它的效率性。
二、由國家專門機關制定和認可
制定和認可是法律創制的主要方式。法律的國家性。法律的普遍性。
三、以權利義務雙向規定為凋整機制
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法律的利導件。法律的利導性取決於: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是雙向的。
四、通過程序而強制予以實施
法律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法律的強制力以法定的強制措施和制裁措施為依據。法律的強制力具有潛在性和間接性。法的程序性。近現代法律只是對法的程序標准加以正當化,使法律實施的方式更科學、更理性。
第三節 法的本質特徵
一、如何認識法的本質
鑒別「本質」與「現象」;界定「內容」與「形式」;區分「實然」與「應然」。
二、法的意志性與規律性
法律是意志與規律的結合。但我們卻不能把法律與規律等同起來。
三、法的階級性與共同性
法律是階級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手段。
四、法的利益性與正義性
從應然意義上講,法律是為實現社會正義而調整各種利益關系的工具。
第二章 法律歷史
第一節 法律歷史概說
一、古代的法律
古代存在奴隸制和封建制兩種歷史類型的法。它們在許多方面存在共同點,所以在法學上常被合稱為「古代法」。
二、資本主義法的產生與發展
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法的出現。資本主義法經歷的發展階段。
三、社會主義法的產生
中國社會主義類型的法的出現。
第二節 法律歷史的規律
一、法律起源的一般規律
跟隨生產力發展進程漸變的規律。與國家同步產生的規律。與宗教、道德從融合到分化的規律。法律的產生經歷了出習慣到習慣法再到成文法的漫長過程。
二、法律發展的一般規律
不斷進步的規律。法律發展受經濟條件決定。法律歷史類型的更替與繼承。依賴於革命或改革。
第三節 法律的歷史傳統
一、中西法律傳統的差異
在法律哲學與法律精神方面。在法律結構與法律文化方面。在司法體制與司法程序方面。在法律形式與司法技術方面。在法律民族性與國際性方面。
二、法系與歷史傳統
法系。英美法系。大陸法系。
三、西方兩大法系歷史傳統的比較
兩個法系可從這些方面比較:法律淵源傳統、法典編纂傳統、法律結構傳統、法律適用傳統、訴訟程序傳統。
第三章 法律作用
第一節 法律作用釋義
一、法律作用的對象與實質
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是法的兩大作用對象。而法要作用於社會關系必定要通過對人的行為的調整。法的作用的實質。
二、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的劃分
法的規范作用是基於法的規范性特性。法的社會作用是基於法的本質、目的和實效進行考察的。法的社會作用的對象是社會關系。規范作用是社會作用的手段,社會作用則是規范作用的目的,規范作用具有形式性和表象性,而社會作用則具有內容性和本質性。
第二節 法的規范作用
一、指引作用
二、評價作用
三、預測作用
第三節 法的社會作用
一、法的社會作用的方式
以法的形式確認一定的社會利益關系。以法律手段調節實際生活中的社會利益關系。制裁也是法的社會作用的一種重要方式和手段。對權力和權利實行約束,促使權力的節制運行和權利的依法行使。法的組織與引導功能。
二、階級統治作用和社會管理作用
第四節 法的局限
一、法律具有保守的傾向
法律具有不能適時應變的弊端。法律無法窮盡一切社會現象,因此會存在遺漏。法律語言給適用帶來標准難以統一的問題。法律存在著從管理走向強制,從控制走向壓制的潛在危險。法律執行的高成本問題。法總是十分依賴其外部條件。
二、法的局限性與法治應當付出的代價
第四章 法律制定
第一節 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徵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二、法律制定的特徵
三、立法體制
第二節 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則法律制定的指導思想。
一、科學性和民主性原則
二、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時性相結合原則
三、合憲性和法制統一原則
第三節 法律制定的程序
一、法律議案的提出
二、法律議案的審議
三、法律議案的表決
四、法律的公布
第四節 法律效力
一、法律對人的效力
二、法律的空間效力
三、法律的時間效力
第五章 法的要素
第一節 法律原則
一、法律原則的概念及其種類
法律原則是法律規范的基礎或在法律中較為穩定購原理和准則。
二、法律原則的作用
第一,直接決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內容和價值傾向;第二,它是法律制度內部協調統』的重要保障;第三,它對法律改革有導向作用;第四,它指引法律推理、法律解釋和補充法律漏洞,對強化法律的調控能力有重要作用。
第二節 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的含義
法律概念是指人們在長期的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上,對經常使用的一些專門法律術語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法律意義的概念。
二、法律概念的分類
第三節 法律規范
一、法律規范的概念與結構
二、法律規范的種類
第六章 法律體系
第一節 法律體系結構
一、公法與私法
傳統的法律體系。公法。私法。
二、社會法的出現
在現代法律體系中,出現了經濟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等,它們是以傳統公法要素與私法要素為基本框架、以傳統公法和私法的調整方法為原型混合而成的第三種結構要素,我們稱之為社會法。
三、三大結構要素的區別
三個結構要素在調整對象、作用方式、法律本位、法律價值等方面存在著區別。
第二節 法律部門劃分的標准與原則
一、法律部門的概念
法律部門與法律制度、法律規范的關系。
二、我國法律部門劃分的標准
將法律體系按照社會關系與調整方式兩種標准分為不同的法律部門。
三、法律部門劃分的原則
客觀原則。目的原則。平衡原則。發展原則。主次原則。
第三節 當代中國法律體系的部門法結構
現代法律體系中憲法的地位。當代中國法律體系是在憲法的統領下,由三個結構要素(公法、私法和社會法)構成。劃分為若干個法律部門,主要包括政治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親屬法、經濟法、社會保障法、環境與資源法等。
第四節 法的分類
一、法的分類概述
法律分類的目的。
二、法的一般分類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實體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持別法。國內法和國際法。
三、法的特殊分類
公法和私法。普通法和衡平法。聯邦法和聯邦成員法。
第七章 法律關系
第一節 法律關系的概念
法律關系的概念和特徵。
第二節 法律關系的種類
一、基本法律關系、普通法律關系與訴訟法律關系
二、平權型法律關系與隸屬型法律關系
三、絕對法律關系與相對法律關系
第三節 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一、法律關系主體
二、法律關系的客體
三、法律關系的內容
第四節 法律事實
一、法律事實的概念
二、法律事實的種類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一節 法律行為
一、法律行為的內在方面
法律行為是指受法律控制和調整的,用法律作為評判標准因而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對法律行為,應從動機、目的和認知能力等內在方面進行認識。
二、法律行為的外在方面
法律行為應從舉動、手段和效果等外在方面進行認識。
第二節 法律責任
一、法律責任的概念與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包括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二、法律責任的分類
法律責任的分類包括:公法責任和私法責任;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三、歸責與免責
第三節 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二、法律制裁的種類
法律制裁的種類主要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違憲制裁。
第九章 司法原理
第一節 司法權的性質
一、司法權在國家權力體系中的地位
我國國家機構體系中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種權力的法定的分上關系。司法權是守護國家有關法律的一種權力,主要是指審判權。司法權與行政權從結合到脫離的歷史演變。
二、司法權是判斷權
司法權與行政權有實質性不問,司法是一種判斷,而行政是一種管理。
第二節 司法的特徵
一、司法的被動性
行政權在運行時具有土動性,而司法權則具有被動性。
二、司法的中立性
三、司法的形式性
行政權更注重權力結果的實質件,但司法權更注重權力過程的形式性。
四、司法的穩定性
五、司法的專屬性
六、司法的法律性
行政權主體職業的非法律件,司法主體職業的法律性。
七、司法的終極性
八、司法的交涉性
行政權運行方式的非交涉性,司法權運行方式的交涉性。
九、司法的非服從性
十、司法的公平優先性
第三節 司法體制
一、西方司法獨立的理由
二、司法權的體制保障
司法權的所有特性都要求司法在體制上的獨立性,同時,要使上述特性還原給司法權的話,又都取決於司法權在體制上的獨立性。
第十章 法律職業
第一節 法律職業特徵
一、法律職業的概念
二、法律職業的特徵
法律的專業性和職業的專門性;法律職業機構的獨立性;法律職業的分層性『法律職業的倫理性;法律職業的一體化。
第二節 法律職業主體
一、法官
法官的地位;法官的資格;法官的獨立;法官的權利和義務。
二、檢察官
檢察官的作用;檢察官的職責:檢察官的任職資格。
三、律師
律師的分類;律師的職能;律師資格。
第三節 法律職業倫理
一、法律職業倫理的概念與特徵
法律職業倫理即法律職業道德,它集公共性、職業性與政治性十一體。
二、法律職業倫理的原則
人性原則;理性原則;人權原則;司法公正原則。
三、法律職業倫理的規范
法官、檢察官職業倫理規范,律師職業倫理規范。
第十一章 法律思維
第一節 法律意識與法律思維
一、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的概念和分類。
二、法律思維方式
法律思維方式的概念和特徵。
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特殊思維,它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件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
法律思維方式的特徵主要包括:法律思維是一種規范性思維;是一種站在人性惡的立場上思考的一切行為的思維方法;是一種求實的以尋求利益為日的的思維方法。
第二節 法律淵源的識別
一、法律淵源的概念
法律淵源是指法官等職業法律群體對什麼樣的法律性資料具有法律效力的認定,它包括法源理論和法律表現形式兩個方面。
二、法律淵源的識別
三、法律淵源的主要表現形式
法律淵源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制定法、判例法、習慣法、國際條約、法理學說、公平正義觀念等。
第三節 法律推理與法律解釋
一、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與事實兩個已知判斷為前提,運用科學的方法和規則為法律適用提供正當理由的一種邏輯思維活動。
法律推理有形式推理和辯證推理兩種。
二、法律解釋的概念
法律解釋的概念、待征、原則和方法。
法律解釋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據一定的標准和原則,遵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對各種法律性資料的法律意義所作的說明。
法律解釋應具有合憲法、專門性及待處理案件的關聯性特徵。
法律解釋的原則主要包括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
三、法律解釋的方法
法律解釋的方法.包括文義解釋,歷史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
第十二章 法治國家
第一節 法治與法治國家的釋義
一、法治的概念
法治概念及其內涵;法治與人治、德治的區別,
二、法治國家的概念
三、法治的主體、客體和標准
第二節 法治觀念
一、善法惡法觀念
二、法律至上觀念
三、法的統治觀念
四、權利文化觀念
第三節 法治原則
一、通過法律對權力的控制原則
二、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原則
三、權利保障原則與社會自由原則
四、公民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原則
第四節 法治條件
一、法制的統一性
二、法律的一般性
三、規范的有效性
四、司法的中立性
五、法律工作的職業性
F. 考研法學基礎理論是哪些學科
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學基礎理論」 與 考研里的考試科目「法學基礎理論」是不同的
法學基礎內理論 一般只容指 法理學
但是 法學基礎理論 這一個考試科目可以包含很多
不同學校對法學基礎理論這個規定是不同的
比如 西南政法法學基礎理論只考法理學
但是華東政法考六門
東北財經大學則為
法理學 憲法學 民法學
你要報考哪個學校 在看那個學校的具體要求
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學基礎理論」 與 考研里的考試科目「法學基礎理論」是不同的
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G. 法學基礎理論
一切專業的、非專業的人士學習法律,第一門必修課就是學習「法理學」。
作為剛接回觸法律的人,剛答看「法理學」只看「法律的基本問題」就可以了,包括以下內容:
「法的性質」、「法的作用」、「法的特徵」、「法的淵源」、「法律結構」、「法律分類」、「法律關系」、「法律行為」、「法律責任」、「法系」
您只有弄明白以上概念,才可以很好地學習其他部門法(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這些是絕對的基礎。不然,您很難學明白。
至於法理學的其他部分,如關於法制史的、法哲學的、法治的、法與社會的、法的價值的,這些先不用看,等您學其他部門法到一定層次了再看。一開始看您也看不明白,只能人雲亦雲,不可能有自己觀點。
H. 法學基礎理論 學的是什麼
法學基礎理論復,它所研究的是法的一制般理論,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基本理論。具體地說,它要研究有關一般的法,特別是有關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本質、特徵、作用、形式、發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實施等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
學習法理學有那些意義:
:學習法理學對任何一個 高等教育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大體上有三方面的意義。
①對學習其他法學學科或課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②學習法理學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增強民主與法制觀念。
③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學 ,劃清馬克思主義法學和資產階級法學的原則區別。
I. 法律系都學什麼
不是主要背法條的,法條到用時可以查
分兩部分
一、學理論,比如這些法條為什回么這么規答定,有什麼理論依據社會背景等等
還有就是著名的思想、社會的本質起源之類的
二、程序法,學這些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法條了,但還不夠,還有些具體操作的規則要掌握
三、司法解釋、條例、會議紀要等也要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