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按法治框架解決基層矛盾宣傳欄

按法治框架解決基層矛盾宣傳欄

發布時間: 2022-04-18 01:23:35

㈠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一)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各級黨委、政府應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預防和 化解矛盾糾紛的治本之策,強化源頭防範。要持續關注並切實解決與民眾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問 題,要把財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並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政績考評的重要取向,構建政府、社 會、民眾相結合的考評機制,確保將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實處。各級政法部門應依法查處民生領 域的職務犯罪,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對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勞資關系等領域的突出問題, 要積極提出政策建議,推動完善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制度機制,預防減少利益沖突。 (二)著力打造法治政府。政府應遵照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公權力, 以法律的公信力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法律的執行力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要堅持科學決策、民 主決策,對涉及全局的重大決策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嚴格執行專家論證、風險 評估、合法性審查等程序,確保不因重大決策、重大事項的出台引發影響安定穩定的問題。要加 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嚴格依法辦事,明確責任主體和權力運行流程,提升各級領 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法預防化解矛盾。法治是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最權威、最長效的手段。各級黨委、政府 在處理矛盾糾紛和解決信訪問題時,應當堅持法律思維、堅守法律底線,對於群眾的合理訴求, 依法依政策解決到位,但對於寄希望於「大鬧大解決」的錯誤思想要堅決糾正,絕不能為保一時 平安,亂承諾、亂開口子或突破政策、法律底線,確保矛盾糾紛在法治軌道上解決。對於進入法 定渠道的矛盾,司法、執法部門應嚴格依據事實、法律,不偏不倚、公開公正處理,通過依法化 解矛盾的實際效果,讓群眾信服法律,自覺通過法定程序表達訴求、依靠法律手段解決紛爭。要 加強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規范自身活動的基本准則,依法、理性地 反映自身訴求。政法部門對於為實現個人目的,甚至合法訴求解決以後,仍然無理取鬧甚至聚眾 滋事,構成違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責任,樹立法治權威。 (四)依法構建體制機制。要著力構建對群眾利益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暢通群眾利益協調、 權益保障法律渠道,進一步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 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以吸 引更多人通過法定渠道解決利益矛盾。在此基礎上,發揮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組織、基 層群眾自治組織在暢通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方面的作用,並依法按政策妥善處理群眾合理訴 求。要不斷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形成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的綜合機制,及時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 基層、在萌芽。

㈡ 如何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一、基層社會矛盾糾紛趨向新變化
1、基層社會矛盾糾紛的類型趨向多樣化。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從傳統的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小額債務、輕微侵權等向拆遷安置、征地補償、勞資糾紛、環境保護、交通事故、醫患糾紛等社會熱點、難點擴展,且比例明顯擴大。
2、基層社會矛盾糾紛的表現形式趨向聚眾化。不少基層社會矛盾由過去的多為個人行為轉變為現在的聚集行為,各類社會矛盾糾紛涉及面更加寬泛、復雜。拆遷安置、征地補償、企業改制等涉及群體性利益產生的糾紛,使各類利益「抱團」群體不斷增多,極易由一般性糾紛演變為群體性矛盾。聚眾反復信訪乃至纏訪、鬧訪、越級訪現象不斷增多。
3、基層社會矛盾糾紛的誘發原因趨向復雜化。各類社會矛盾糾紛中,既有因執行政策不一致、工作措施不到位而引發,如有些地方拆遷安置、征地補償方面政策保障前後不一致、區域不平衡,事業單位改革政策執行不一,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等;也有在政府投入環保等公共設施建設帶來的民意紛爭而造成;還有因經濟利益沖突所引發,如企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市場環境影響出現經營困難、資金鏈斷裂而導致拖欠職工工資、銀行貸款、民間借貸,部分群眾因參與非法集資造成經濟損失而將矛頭指向政府監管不力等;更有大量因突發性事件而引發,如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賠償、醫療事故糾紛和意外人身傷害等。
4、基層社會矛盾糾紛的發展過程趨向對抗化。一些群眾處在矛盾糾紛中往往極不理性,在涉拆涉遷、醫療事故等糾紛中脫離實際、盲目攀比、誤解強求,如達不到其訴求目標、滿足不了其畸形利益慾望,便對政府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和對抗行為。一些群眾由於貧富差距、觀念沖突、社會公平等因素引起心理失衡,產生仇富、仇官甚至仇恨整個社會的不良心理,遇到矛盾糾紛時情緒容易失控,採取極端手段,使矛盾趨向激化。部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存在「大鬧大解決」心理,認為只有鬧到省里、中央才有可能迫使基層解決問題。甚至,有的居心不良者勾結境內外敵對勢力或藉助網路將社會上發生的各類敏感事件和傳聞迅速見諸網路媒體,或歪曲事情真相渲染炒作,或傳謠生事混淆視聽,煽動不穩定情緒,製造不穩定事件。
二、確立預防和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工作新理念
1、立足源頭預防,實現社會管理從被動維穩向主動創穩轉變。堅持從治本的高度,著力構建源頭治理體系,前移社會管理關口,優化基層社會管理的宏觀環境,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優化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健全科學民主合法的決策機制,最大限度地防止、減少和弱化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產生。
2、暢通訴求表達,實現社會治理從行政管制向民主協商轉變。堅持以保障各種利益主體的表達權為前提,建立利益表達和協調機制,不斷擴大群眾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務決策中的參與度,在暢通民意渠道、完善基層民主和充分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全面落實群眾的知情權、選擇權、參與權、監督權,按照民主程序維護權益,化解利益沖突。
3、強化矛盾排查,實現社會矛盾從事後處置向事前防範轉變。堅持預防為主、調解為先、爭取主動、防止激化,通過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社會矛盾排查機制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把社會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乃至未萌之前,最大限度地降低維穩成本,實現社會管理的最高境界。
4、規范矛盾調處,實現維護權益從依靠信訪向依據法律轉變。切實樹立法律權威,把解決社會矛盾納入法治軌道,使法治成為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的長效化、制度化手段。對各類社會矛盾糾紛,要引導群眾依法理性反映訴求,通過法律程序、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會環境。
5、著眼多元化解,實現矛盾化解從單一模式向綜合聯動轉變。著力構建以人民調解為主,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等手段為輔的「大調解」工作體系,通過創新設置調解組織、完善聯調聯解機制和加強建設應急管理體制,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方法,鼓勵民眾合理選擇矛盾糾紛解決途徑,規范相關調解程序,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多元化、合理化和制度化。
三、創建預防和化解基層社會矛盾機制
(一)堅持民生為先,創新建立源頭預防機制
1、建立群眾利益至上的公共決策機制。各級政府應逐步實現政策和決策目標取向的完全公開,以「群眾是不是願意、群眾是不是支持、群眾是不是得益」為決策目標,形成順應民意、科學民主的公共決策機制。要擴大公共決策的社會參與,讓不同利益群體在政策、決策出台前充分表達訴求,實現政府處理社會利益與社會良性互動,在博弈與妥協中達到平衡,形成開放性、社會化的利益表達機制。要積極推動社區、企業相關社會組織建設,發揮其反映訴求、規范行為和調節利益的作用,與政府進行充分溝通,表達不同群體意願,形成代表廣泛、規范有序的社會協商對話機制。要使政府的政策和決策出台前提前釋放民意,並主動吸收採納群眾積極合理的意見建議;使政府出台的政策舉措和重大決策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可靠的群眾基礎,提高決策執行的可行性和成效性,提高公眾的認可度、接受度和滿意度。
2、健全促進社會公平的公共服務機制。各級政府的行政行為應力求民生優先、突出效率和秉持社會公平的統一。要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抓好醫療衛生、公共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交通、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和管理,滿足群眾對公共服務產品的多樣化需求。要貫徹中央「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精神,發揮公共政策調節社會矛盾的功能,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大教育、就業、社保、住房、醫療和反貧困等公共政策的創新力度,適當向弱勢群體傾斜,使利益分配更加公平、公正和公開,從制度上保證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從分配格局上調節社會利益關系。
3、創新弘揚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機制。各級要創新運用各類有效媒體,教育引導群眾正確看待社會利益關系和分配差距的客觀性,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既符合法律又合乎道德要求。一是廣泛開展普法教育,拓寬法制宣傳渠道,認真歸理解決常見矛盾糾紛的法律路徑,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宣傳,使法治維權理念普及大眾,深入人心。二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倡導和諧社會理念,弘揚「以和為貴,和氣生財」、「遠親不如近鄰」、「重義輕利、禮尚往來」等傳統文明禮儀,並一以貫之,長期宣傳。三是強化警示導向教育,將極個別胡攪蠻纏、以身試法受到處罰的典型當做反面教材,起到震懾和警示作用,糾正「有事就得鬧、大鬧大解決,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認識誤區。
4、強化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要嚴把「五道關口」:一是依法治理,立項要過「法治關」。各類政策措施和重大事項實施前,必須審查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規定。二是評裁分離,實施要過「程序關」。改變原有「誰決策,誰評估」、「誰立項,誰評估」的做法,實行評估與決策相分離,由第三方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科學評估。三是互利共贏,評審要過「民意關」。凡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措施和重大事項,實施前須徵得大多數群眾的理解、同意和支持。四是科學合理,決策要過「分級關」。可將穩定風險分四級,風險較小的為四級,可實施;有一定風險但可控的為三級,分步實施;有較大風險可能引發群體性或個人極端事件、短期內難以控制的為二級,暫緩實施;有嚴重風險、可能引發重特大涉穩事件的為一級,不實施。五是明晰責任,後續要過「考核關」。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控制,既要有事前評估,還應有事中階段性評估和事後總結性評估,視情作出維穩干預,避免發生實施中止等被動局面。維穩部門應對重大事項風險評估工作跟蹤督導,並結合平安建設全員責任制落實量化考核。
(二)立足基層化解,不斷完善依法調處機制
1、做實村(社區)級,實現小事不出村。按照夯實基礎、源頭化解的要求,做實村(社區)級調解室。一要加強調解網路建設,將轄區內企業(單位)納入村(社區)調解室,確保企業內部矛盾自行解決、企業間矛盾社區調處、社區簡單矛盾就地消除。二要提升調解隊伍素質,把好調解幹部選聘關,將有基層工作經驗、熱愛調解工作的人員選聘進來;推行人民調解「以獎代補」制度,提升基層調解人員工作積極性。三要規范基層調解工作,加強村、社區、企業、市場調解室軟硬體建設,打造基層調解品牌,樹立基層調解形象,提升人民調解公信力。
2、做強鎮(街道)級,實現大事不出鎮。按照全面推進、規范運作的要求,做強鎮(街道)級大調解平台。一要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分管領導任組長,民政、城管、社保、安監等條線負責人為成員的鎮級大調解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二要強化資源整合,以集約資源、方便群眾、處置快捷為原則,依託各地綜治中心,成立相關專業調委會或專項調解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流程,完善訴調、公調、政調、訪調和援調對接機制。三要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多部門、各條線參與配合的多元化矛盾化解機制,各部門既分工負責、又相互銜接配合,形成本級政府部門及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格局。
3、做精區(市)級,實現難事不出區。按照整合資源、攻堅克難的要求,做精區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一要統一協調,按實運作。由區委主要領導任調處中心領導小組組長,司法、信訪、公安、勞動和工會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實現人民、行政、司法「三大調解」在一個平台上運作。二要集中管理,統一受理。將醫患糾紛、交通事故、勞動爭議和土地流轉等專業調解納入「中心」,重點調處跨區域和牽涉多個部門的重大矛盾糾紛。三要明確責任,分類處理,分流辦理。按照接待、受理、調處、歸檔「四統一」標准,實現「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做到「難事不出區,矛盾不上交」。
4、三級聯動,實現矛盾不激化。按照屬地受理、聯動調處模式,實行區(市)、鎮(街道)、村(社區)聯合調處。對涉及人員較多、情況較復雜的矛盾糾紛,所在村(社區)受理後,商請鎮(街道)調解組織上門聯合調處;對情況特別復雜疑難的矛盾糾紛,由區、鎮、村三級聯合調處;對重大矛盾糾紛,落實區分管領導包案化解。要對征地拆遷等越級上訪的歷史積累性重點疑難矛盾進行梳理,建立「會診研判、綜合化解」機制,達到化解一個重點矛盾、築牢一方社會穩定的基礎,營造一片和諧的社會環境。
5、法律至上,實現依法有序調處。解決矛盾糾紛的核心是維權,為確保群眾維權秩序,必須創新化解社會矛盾依法治理機制。要運用法律、法規向群眾做好宣傳、解釋和調處工作,對民眾釋法;通過訴訟、仲裁等法律手段解決糾紛,保證個案公平公正,引民眾信法;依法處理起鬨鬧事、惡意攻擊黨和政府、擾亂社會秩序者,令擾者畏法;規范地方立法,從法律法規中體現科學發展、執法為民,讓民眾愛法;政府在法制框架內運用行政、非訴訟調解手段公平合理地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使行政遵法;建立「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長效機制,開展村務法律體檢,為群眾答疑釋法,助基層用法。要強化法律救助工作,創新建立社會矛盾化解中困難人員(家庭)救助扶持機制,完善包括司法行政法律援助、法院司法救助、公安檢察刑事被害人救助、交通事故賠償救助等司法救助體系。
(三)強化系統管控,著力構建綜合治理機制
1、拓寬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廣泛傾聽民聲,大力開展「進村入企達戶到點」走訪活動,不斷加強政府部門與群眾之間的溝通聯系。要及時疏導民意,認真落實窗口單位首問代辦責任制,對群眾的問題及時解答,對群眾的要求及時回應,對群眾的不滿及時安撫。要認真解決民需,在完善村(居)民自治、加強基層社會管理的同時,努力提升社區平台服務能力,為群眾提供全天候的生活類、咨詢類、事務類、電子商務類、企業服務類等多項服務。
2、推行柔性網格精細管理。各級應轉變社會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人文關懷,以善治為目標,達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要在成功推行社區扁平化管理的基礎上,深化完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在政府與基層自治組織之間形成積極有效的合作關系。要將市場、住宅、商鋪等全部納入服務管理范疇,為群眾提供政治參與、精神文化、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關懷,做到「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心管理,每一戶人家都有人貼心服務」。
3、落實維穩日常指導制度。維穩工作必須從日常指導做起,黨政領導幹部要利用互聯網、熱線電話、領導接訪日等民意反饋通道,經常直接了解社情民意、群眾訴求,與群眾面對面溝通。要堅持定期下訪制度,每月到聯系村居、企業上門走訪,察民情、解民憂、幫民困、辦實事、辦好事,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要做好維穩日常指導,結合矛盾糾紛排查,指導基層邊排查邊化解,將走訪中發現的問題,即時上報、及時化解;對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確定責任人限期辦理、限時答復。
4、形成社會各方參與合力。預防和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工作,離不開社會各方的支持和參與。要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介機構和各類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的作用,代表相關群體反映訴求、與政府和有關部門協商調解矛盾糾紛。要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反映訴求、維護權益、提供服務的紐帶作用,按照「政府主導推動,社團自主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的方式,積極探索社會服務項目化運作。要支持和推動工青婦等群眾組織擴大服務對象,將非公企業單位、新市民列入重點服務和幫扶行列。
5、提高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領導能力。有效預防和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必須加強各級黨政領導能力建設。一要著力提高為民執政能力。時刻心繫群眾,一切公共政策、公共決策和工作舉措應符合群眾的意願、法律法規的要求、有利於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群眾的長遠利益。二要著力提高系統管控能力。堅持從「前」抓起、以防為「本」, 從「底」抓起、以調為「堤」, 從「小」抓起、以暢為「要」的工作方法,在健全源頭預防機制、夯實三級調解平台和暢通群眾訴求渠道上下真功夫,在提高民生保障、完善調解網路、加強基層社會管理、提高社區服務能力和關心困難群眾上出實招。三要著力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充分認識群眾工作能力的提高,實際上就是化解矛盾能力的提高。要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切實提高調查研究、掌握實情的能力,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宣傳、組織和發動群眾的能力。

㈢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法治是國家機關有效管理與優質服務、社會組織有序管理與優化服務、社區有效自治與優良服務的基本依託。社會管理的法治化,關繫到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關繫到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提升,也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實現。在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是今後一個時期信訪維穩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基本路徑和主要方法,也是領導幹部在維穩工作中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更是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的基礎保障。
(一)准確定位,規范信訪秩序,實現信訪工作理性回歸
堅持規范信訪事項和規范信訪秩序相結合,規范信訪事項是規范信訪秩序的前提,要想規范信訪秩序,必須規范信訪事項。凡是明確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門的訴求,都不應作為信訪事項受理登記。
拓寬向群眾宣傳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選擇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的有關規定。如果把不是信訪的問題引入信訪渠道,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誤導了群眾。在暢通信訪出口上做實做強,使大量被誤導進入信訪渠道的上訪人,通過教育引導、法律告知引導其退出信訪渠道,選擇法律途徑解決訴求。
(二)強化法治,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訪難題的根本出路是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逐步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決問題。
具體來講,一要依法解決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符合解決條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二要依法教育疏導,綜合運用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心理疏導、化訪為訴、進入程序、依法處置等措施,把涉訪人群導入法治框架內解決問題。三要依法懲戒處理,對無視法律權威的違法上訪行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處理;對把上訪當成誣告、陷害、誹謗渠道的,要強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責任,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權威。四要依法終結信訪,堅決維護三級終結的權威;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一律按法律規定,通過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程序處理,並結合各部門的紀檢監察監督、法制工作監督,強化糾正錯誤,規范執法行為,堅決維護法制權威,維護法律尊嚴。
(三)正確引導輿論,淡化信訪宣傳誤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對信訪群眾的導向作用,客觀報道宣傳信訪政策法規,提高群眾對信訪的正確認識,引導信訪群眾依法信訪。
淡化對信訪特別是越級信訪促進問題解決的宣傳,不過分誇大和渲染信訪的作用,大力營造依法解決問題的輿論氛圍,從思想上消除涉訪當事人對信訪渠道過高的價值預期,引導其自覺選擇司法解決途徑,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通過對處理違法信訪行為等典型案例的宣傳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說法,有效震懾違法,努力營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良好社會氛圍。堅持把宣傳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導貫穿於依法治訪的全過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強化法律告知、釋疑解惑,教育警示群眾防範違法犯罪,實現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四)強化源頭治訪,把涉訪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縣級以下
信訪問題的解決和防範關鍵在基層。要緊緊抓住縣級以下有關部門這個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和防範源頭:一是把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解決在源頭。二是增加縣級以下有關部門化解矛盾、依法解決問題的層級,從村組、社區到鄉鎮、辦事處、縣區有關部門來真正了解實情、層層化解矛盾。三是對涉訪違法行為也要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解決在縣級以下。要堅持法制原則,以「合法」還是「違法」作為定性標准,不要糾結於是否為「上訪人員」、「特殊群體」,防止違法行為的逐步升級。四是強化責任追究,及時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更好地從源頭上發現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㈣ 如何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新時期法制宣傳中的作用

一、法治文化是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
法治文化是一種以弘揚法治精神和傳播法治理念為宗旨的法律實踐活動。一方面,它培養形成了人有關法的理念、心理和習慣;另一方面,它給大家灌輸了對法的崇尚和信仰意識。大量的法律法規是一種法治文化,這是一種看得見的文化。以往的普法宣傳重點就是放在了「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宣傳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上,這在客觀上給人們造成普法就是「學法」、「知法」和「懂法」的印象。但普法的實質,應當是傳播先進文化精神和文明理念的過程,僅僅機械、教條地講法條、說法言法語,這不是法制宣傳的根本目的。十七大報告在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這一概念,標志著我們黨對「法」的理解與追求又躍上了一個新的層面,標志著中國特色民主法治建設將走入一個新時代。而法治文化所蘊涵的法治觀念意識、價值取向,正是宣傳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傳播先進文化的有力工具,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制宣傳中「弘揚法治精神」的有效載體,必將促進法治文化氛圍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崇尚,提高法治建設的「軟實力」。
二、法治文化是傳播現代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徑
1、法治文化在宣傳的效用上有著巨大潛力。文化是宣傳工具的靈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任何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較之於經濟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滲透其間,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建設也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無論是影響力、滲透力,文化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建設法治文化,就是要發揮文化的作用與魅力,通過倡導和組織各種法治文化活動,使人們在喜聞樂見的法制宣傳活動中,自覺接受法律知識的傳播和法治思想、法治習慣的熏陶,享受著法治文明帶來的身心愉悅,在自覺自願的學習中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2、法治文化在宣傳的形式上體現了以人為本。在以往的普法工作中,我們更多運用的宣傳方法是政治教育的模式,集中大課學習、小課宣講,板報宣傳,條文灌輸,重形式輕效果,重知識輕理念,這種宣傳模式很難激發起自覺自願的學習興趣,更不要說法治理念的傳播與滲透了。法治文化則不同,它的形式可以活潑,它的內容可以多樣,可以涉及到道德與法律、情感與法律等方方面面。它能將理性與感性、剛性與柔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更能適應普通人的審美觀念和精神需求。近幾年在全國各大電視傳媒開辟的一些法治欄目,都在進行著這些方面的實踐,力圖用觀眾最易接受的方式傳播著現代社會的法制文明,其實就是法治文化的一種表達。在今天倡導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里,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宣傳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3、法治文化在傳播的功能上有著突出的優勢。首先,從傳播的范圍來看,文化傳播覆蓋面是一般工作所無法比擬的,發展法治文化,就是要通過增強覆蓋面,將法治理念傳播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讓每個公民都能接觸到、感知到;其次,從傳播的主體來說,法治文化的傳播主體更加廣泛,有法制宣傳工作者、專家學者、學生、甚至是文藝工作者,只要有熱情,就可以參與到法治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充當法治建設的推動者;再次,從傳播內容來看,法治文化內容比較寬泛,只要與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法治理念、法律習慣法律內容等有所關聯,都可以成為文化的內容。同時,法治文化也有助於將法與其它文化的融合,從而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與創新,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發展與交融的成果。最後,從傳播的方式來看,文化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不同的現代媒體,文藝陣地、宣傳陣地都可成為傳播載體,多渠道、多平面、多視角的傳播模式必將幫助大家獲取更多的法律信息與資訊,對法也將會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三、法治文化是推動當前法制宣傳工作的重要動力
1、法治文化與推進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緊密結合。當前法制宣傳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駕護航。法治文化建設有助於將法治思想滲透到文化的傳播中。因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適應和促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是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先進文化,是實踐和落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先進文化。它將以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為已任,培育和發揚全體社會成員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觀念;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參政議政的水平與能力;以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的理念。
2、法治文化與推進基層的普法宣傳緊密結合。任何文化要富有生命力,必須來源於社會,貼近廣大群眾,才能發揮它的感染力,得到社會的共鳴。法治文化容易紮根基層,增強文化與群眾的互動,擴大群眾的參與渠道,提高群眾的參與深度。如今年鎮江市組織開展了「律師送法進村入戶」活動,就是一項增強群眾與法律互動,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舉措,各行政村與律師結對,向每家農戶發放便民聯系卡,律師定期到各村、各農戶家中宣講法律,傳播法治理念、解決群眾生活中的法律難題、幫助村委會解決管理中的法律問題,而農民也可以通過聯系卡,隨時解決身邊的法律問題。這種形式的推廣,得到了基層群眾的普遍歡迎,讓法律知識的傳輸、法律思想的熏陶始終保持在自己的身邊,權利始終得到保障,法律也顯得不再那麼神秘、高不可攀。同時,這項活動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矛盾糾紛隨時得到解決,大家的心情舒暢了,社會文明的風氣與氛圍自然就形成了。
3、法治文化與解決群眾的精神需求緊密結合。文化從來都不是懸空和抽象的,它總是積存於人們的觀念內,又反映在人的行為中。因此,法治文化的作用發揮,可以幫助解決人們內心對法、法治的精神需求。如句容市在平時的普法工作中,發現句容的廣大農民在近階段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識是農村土地徵用、房屋拆遷等相關法律法規,因此,運用普法講師團巡迴宣講、司法所幹警業務培訓、村務公開欄、電視欄目、開展法律咨詢、組織法制文藝等多種形式開展不同層面的土地拆遷相關政策、法律等的宣傳,讓大家了解立法的目的、社會的權利義務、個人的權利義務,無論是政府、企業家、群眾個人,通過這些法律文化與內容的熏陶,都學會了更加理性地處理這些問題,有助於拆遷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各方利益的維護。
4、法治文化與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緊密結合。宣傳教育注重的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對實現其目的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審美觀念以及鑒賞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因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們在參加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形式中,自覺接受法律知識和法治思想的熏陶。如我市普法辦在2003年與市電視台聯合主辦了一檔電視欄目《法治12分》,採用發生在鎮江的案例進行以案說法,節目播出後,收到非常好的普法效果,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市民的認可。前不久,我市舉辦了大型的法治文藝匯報演出活動,全部採用基層選報上的節目,表現了各地、各部門的法治工作情況,節目取得了相當的成功。這些來源於生活的第一素材的表演,正是基層社會在法治建設過程中的真實寫照,而樸素的表現形式讓所有的觀眾受到了感動並產生了共鳴,演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而我市潤州區舉辦的「法治文化節」系列活動,包括了十個子活動:舉辦群眾自發演出的法治文藝演出、舉辦了「環保杯」法律知識競賽、「檢察杯」法治論壇、開展了法治文化書畫攝影展、以案釋法巡迴報告會、法治講座、法律知識圖片巡迴展、開辟了法治文化街(社區、廣場、市場)、評選10件法治新人新事、開展學法讀書徵文活動。該系列活動採取了豐富多彩的形式,並讓社會各界與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營造了非常好的傳播法治觀念、法治文明的良好氛圍。
人類文明的方向是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而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就是社會發展規律指出的方向。今後的中國是沿著依法治國的道路不斷前行,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必然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傳播與推動,因此,立足文化的視角,創新觀念、創新載體、創新形式,從人民需要出發,從人民滿意出發,從宣傳效果出發,增強法治文化在法制宣傳中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法制宣傳工作一定會大有作為,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進程譜寫出新的篇章。

㈤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

(一)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各級黨委、政府應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預防和
化解矛盾糾紛的治本之策,強化源頭防範。要持續關注並切實解決與民眾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問
題,要把財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並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政績考評的重要取向,構建政府、社
會、民眾相結合的考評機制,確保將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實處。各級政法部門應依法查處民生領
域的職務犯罪,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對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勞資關系等領域的突出問題,
要積極提出政策建議,推動完善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制度機制,預防減少利益沖突。
(二)著力打造法治政府。政府應遵照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公權力,
以法律的公信力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法律的執行力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要堅持科學決策、民
主決策,對涉及全局的重大決策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嚴格執行專家論證、風險
評估、合法性審查等程序,確保不因重大決策、重大事項的出台引發影響安定穩定的問題。要加
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嚴格依法辦事,明確責任主體和權力運行流程,提升各級領
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法預防化解矛盾。法治是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最權威、最長效的手段。各級黨委、政府
在處理矛盾糾紛和解決信訪問題時,應當堅持法律思維、堅守法律底線,對於群眾的合理訴求,
依法依政策解決到位,但對於寄希望於「大鬧大解決」的錯誤思想要堅決糾正,絕不能為保一時
平安,亂承諾、亂開口子或突破政策、法律底線,確保矛盾糾紛在法治軌道上解決。對於進入法
定渠道的矛盾,司法、執法部門應嚴格依據事實、法律,不偏不倚、公開公正處理,通過依法化
解矛盾的實際效果,讓群眾信服法律,自覺通過法定程序表達訴求、依靠法律手段解決紛爭。要
加強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規范自身活動的基本准則,依法、理性地
反映自身訴求。政法部門對於為實現個人目的,甚至合法訴求解決以後,仍然無理取鬧甚至聚眾
滋事,構成違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責任,樹立法治權威。
(四)依法構建體制機制。要著力構建對群眾利益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暢通群眾利益協調、
權益保障法律渠道,進一步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
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以吸
引更多人通過法定渠道解決利益矛盾。在此基礎上,發揮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組織、基
層群眾自治組織在暢通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方面的作用,並依法按政策妥善處理群眾合理訴
求。要不斷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形成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的綜合機制,及時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
基層、在萌芽。

㈥ 如何推進平安法治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和常態化運作

萬事皆歸於一,網路皆準於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的執政理念,再次傳承了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精髓,開啟了法治社會的新篇章。因此探索新常態化下的社會治理工作機制已成為當前我們探索的主要方向。

堅持依法治理

著力加強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最根本的關鍵就是始終堅持黨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強化法治思維。全體黨員幹部要自覺學法、遵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行為習慣做起,做到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積極對待;凡是法律保護的,依法遵守。抓好陣地建設。依法治鎮要緊緊抓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黨的領導,做到「建、管、用」並重。「建」要建好黨員之家。「管」要管好基層活動場所。「用」要用好基層建立的各類之「家」,為全體居民學習、交流、活動服務。提高服務意識。著重抓好以便民服務為中心的民生服務陣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解決百姓身邊的急事、難事、小事。堅持權力服務百姓,保證權力始終在陽光下運行。推進全民守法。依法治理的基礎在於全民守法。要組織實施「六五」普法,樹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消除公民違法的機會主義和僥幸心理,形成人人學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著力加強常態管理。當前,新形勢下,社會管理呈現出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思路、新方法。總體來說,我們要擺脫舊的工作模式,舊的工作方法,舊的工作理念。著重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法治教育常態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二是依法信訪常態化。通過加大對《信訪條例》的宣傳,樹立群眾依法表達訴求的觀念,形成良好的信訪氛圍。同時,對於無理纏訪鬧訪的上訪人進行思想教育,如有觸犯法律的行為,依法追究責任。三是治安防控常態化。一方面要加大、加密治安隊伍的巡邏,發揮治安志願者、社會管理信息員、鄰里守望等小區巡防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主要出入口、道路、居民小區等重點區域加大安裝監控探頭力度,織密技防覆蓋面,逐步達到全覆蓋。再一方面要加大防控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切實提升社會治安的保障能力。四是城鎮管理常態化。應加強執法力度,對於違法違規的現象,要嚴格執法,絕不縱容。形成抓鞏固、抓反彈、抓常態、抓長效的落實機制。加強科學管理,合理設置疏導點,有效緩解亂設攤點的負面影響。探索大城管管理模式,實現部門聯動機制。

著力加強隊伍建設。著重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黨政領導隊伍,黨政領導是掌握全鎮發展的決策隊伍,也是直接決定統籌全鎮發展的主體隊伍。因此要帶頭貫徹依法治鎮、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要依法管權管事管人,同時要多下基層,多和百姓接觸,為集體決策提供民意參考。二是基層組織隊伍,是指村(居)兩委領導幹部,是和群眾接觸最多,掌握民生民意最直接的隊伍。加強這支隊伍的服務意識以及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支隊伍解決群眾問題的能力提升了,才能從根本上控制矛盾源頭。三是職能部門隊伍,是指職能執法部門,特別是公安、城管等掌握了一定決策權和執法權的隊伍,必須行使好手中的權利,發揮好自身的能力,真正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四是志願服務隊伍,需要進一步規模化、正軌化、廣泛化。這支隊伍抓好了,將會給全鎮社會治理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

著力加強民生福祉。首先,加強民生福祉投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通過全方位、多區域增加便民公共設施建設,不斷加大新農村文化建設和宣傳,提升文化內涵。同時,增加村(居)便民服務中心的服務范圍,努力讓百姓不出村就能辦理多種業務,使百姓真正享受家門口的便利。其次,規范社會組織建設,提升群眾自治能力。目前,我鎮注冊的社會團體有百餘家,但是大部分還不成熟。因此,我們要不斷規范社會組織建設,以「崑山壹方慈善公益發展中心」為起點,逐步健全社會組織的規范化建設,使每個社會組織都能發揮自己的專長,為百姓提供專業的服務,承擔本不該由政府承擔的服務職能,為政府簡政放權提供渠道。同時,根據百姓各自的興趣愛好,搭建多種群眾自治平台,引導廣大居民百姓由鬆散型向緊密型集合,不斷凝聚社會正能量,逐步走向群眾自治的良性軌道。再次,拓寬自主創業門路,提升百姓創業動力。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引導,鼓勵大學生、青年人自主創業,注重選拔有思想、有活力、有項目的青年人才優先創業,為全鎮經濟發展注入新能量;為「4050」人員再就業提供平台,幫助貧困家庭脫貧。另一方面要開放融資渠道。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為想創業、敢創業、會創業的能人提供資金支持,不斷壯大民營企業,為就業提供更多崗位。再一方面要提供技術支撐。在為能人創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基礎上,也要為他們提供技術上的支持,不斷引進符合本鎮經濟發展的項目,特別是節能環保優、互聯互通暢、科技含量高的企業。

堅持司法為民,深化法律服務

當前,司法工作面臨著執法更嚴、任務更重、要求更高的形勢。因此,如何踐行司法為民,就要從創新聯動思維、法治思維、維穩思維、奉獻思維著手,努力把司法所打造成為化解矛盾、宣傳法治、服務群眾、創新治理的司法行政一線綜合平台,已成為下一步司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隊伍建設要強化。司法行政隊伍是維護社會穩定、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力量,是化解矛盾、宣傳法治、服務群眾、創新治理的一線綜合平台,司法隊伍的建設要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增強隊伍活力;二是提高隊伍能力;三是規范隊伍行為;四是穩固隊伍根基。

執法重點要突出。基層司法所要在依法治國的大框架下,監控特殊人群,預防再次犯罪。

幫扶救助社區服刑及回歸人員,以法育人,以德服人,主要做到三個到位:一是注重監管到位。根據社區矯正人員的犯罪成因、犯罪類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現、經濟狀況、家庭和社會關系及在接受社區矯正中的表現,認真開展入矯初期、中期、解矯三階段風險評估。同時,根據社區矯正人員所處監管等級,定期開展「普訪」「專訪」以及「重點訪」工作;二是注重教育到位。通過集中學習、分別談心、GPS定位軌跡圖分析其矯正對象活動規律,對排查出的異常人員及時提出告誡和開展深入談心談話,並制定個性化幫教方案;三是注重關心到位。對生活困難和沒有職業的矯正人員進行幫扶,通過深入走訪各村(社區),了解矯正人員的家庭經濟狀況和思想動態,幫他們找工作、出主意,因人而異,各盡其能,各施所長。讓他們步入生活正軌,順利地完成人格重塑,盡早融入社會。

法律服務要加強。充分發揮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職能作用,堅持以服務保障民生,以群眾需求為工作指導,立足本職為民解憂。要加強法律服務人群覆蓋面;要加強法律服務站點覆蓋面;要加強法律服務工作覆蓋面。主動向社會保障、醫療糾紛、食品葯品安全、人身損害賠償等關系群眾利益的重點領域和社會熱點領域拓展,並將法律援助納入到黨委、政府應急體系中,積極介入重大事故、突發事件、信訪案件等應對處置工作,有效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

普法方式要靈活。法制宣傳弘揚法治文化,將成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普法工作要不斷開拓新思路,創新普法宣傳的新形式,有特色有創新,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法制意識,弘揚法治精神。要能夠彎下腰,蹲下去,耳朵聽,眼睛看,要依靠群眾貼近群眾。同時法制宣傳要貼近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於大局。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要加強鎮機關幹部以及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法律知識培訓,使他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去解決工作中的難題。

調解體系要延伸。人民調解方式方法不能單調生硬,要適度要可行。更重要的是,要時刻警醒自己,任何人情不能超越法律,憲法精神是工作的最高指引。調解體系的進一步優化要從多方面入手。完善矛盾排查機制。把人民調解、司法調解、信訪巡訪與矛盾糾紛排查有機結合,及時掌握社會穩定形勢,及時做好重大社會矛盾及不安定因素的監控和管理,找准預防對象,提前介入防控調處,做到早發現、早調處、早化解,確保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整合「大調解」機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調解合力,應對各類矛盾糾紛,確保調解有效、調處有果,創造「五指並攏」的拳頭效應。按照「強化工作指導、完善聯防聯調、鞏固基層基礎」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強化訴調、公調、交調、訪調等對接機制,不斷推動調解工作向多層次、寬領域滲透,提高防控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能力。

堅持依法治訪,構建和諧信訪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矛盾以案件形式進入訴訟渠道,出現了訴訟與信訪交織、法內處理與法外解決並存的狀況,少數群眾「信訪不信法」甚至棄法轉訪、「以訪壓法」,不僅使信訪工作面臨極大的壓力和困難,也損害了司法權威和法律尊嚴。因此,信訪工作要進一步引導群眾正確運用法律手段並通過司法途徑解決信訪問題,為依法信訪提供法律保證。

健全矛盾排查制度,加強源頭預防。注重矛盾排查和源頭預防,是做好信訪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矛盾排查制度,繼續加強落實巡訪機制,並擴大巡訪范圍。通過每月定期到村(居)及相關部門走訪,了解排查最新矛盾問題,及時掌握最新情況,確保在第一時間把問題解決在基層。除了每月定期巡訪外,還要加強與村(居)及相關部門的對接,源頭問題的積極防控和源頭矛盾的及時化解是維護有序信訪的積極保障。

深化領導接訪制度,改善黨群關系。深化領導接訪制度有利於更好的處理群眾問題,也有利於進一步改善黨群關系,增進群眾對黨委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鑒於上訪人員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在真正落實領導接訪的過程中,可指定具體接訪日,採用隨機接訪和指定接訪相結合的方式,切切實實為群眾解決一些問題,做一些事實。

實行信訪聽證制度,推進陽光信訪。通過信訪聽證制度,召集部分黨員代表、群眾代表以及信訪當事人的親朋好友,以座談會的形式來對個別難解的信訪案件進行評判,從而促使老大難的信訪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建立訴訪分離制度,完善依法治訪。要加快訴訪分離制度,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是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接下來的信訪工作中,可以通過律師這個第三方的介入來參與信訪矛盾化解,從法律和公正的角度,為信訪群眾提供便捷、優質的法律服務,確保信訪工作公平、公正、公開。

堅持綜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設

言出如箭,執法如山。平安建設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只有堅持把依法治理的理念、要求、舉措落到實處,不斷深化平安澱山湖建設,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嚴密安防保平安,措施到位求實效。解決好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治安問題,是平安建設的核心內容,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務。首先,加強基層基礎建設。進一步築牢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治安防控網,著力構建以公安派出所民警為骨幹、治安巡防隊和保安人員為主要力量、農村群防群治隊伍為補充的巡邏防控格局;其次,加強重點地區整治。必須科學規劃,加強排查整治,切實維護學校、幼兒園、醫院等重點場所、重點地區的安全;最後,加強信息化建設。健全社會治安防控智能化視頻監控平台,提升指揮調度、視頻監控、街(路)面巡邏,全時空、無障礙的點對點監控能力水平,確保警情一呼百應、實時調度有效防控。

網格管理惠民生,精細服務築幸福。大力推進網格化管理,主動發現情況、化解矛盾,使之成為平安建設一大亮點。首先,狠抓基層隊伍建設。全面推行信息員考核用人機制,鼓勵有知識、有威信,熱心公益的健康公民充實到隊伍當中;其次,完善多項功能。建全網格工作服務管理流程、工作目標、工作機制、工作職責任務、考核獎懲等制度;建立網格工作室,開辟公示欄,便於在工作中服務、管理和宣傳;再次,強化網格化黨建。加強網格化黨建工作。探索建立大網格黨小組,努力做到網格建到哪裡,黨小組就延伸到哪裡,提升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最後,完善信息平台建設。依託社會管理信息平台和江蘇省綜治信息系統平台,堅持開展數據採集、民情收集、建立健全「大資料庫」分析機制,切實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為構建「和諧社區、平安社區」營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聯動執法有保障,齊抓共管聚合力。找准警務聯動與治安防控的結合點,整合派出所、交警中隊、城管中隊等多方力量,健全相關部門之間治安防控警務聯動機制,把整體聯動思想融入各項日常打防管控工作之中,充分發揮治安防控資源的整體效能,全面加強鎮區治安、交通和市容秩序綜合管理,深化城鎮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時,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對執法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疏理,共同研究工作措施。

主動服務塑形象,親情執法促和諧。派出所、交警中隊、城管中隊等執法者要著力創建服務型隊伍,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變被動執法為主動服務。派出所要積極組織警員定期主動為群眾提供各項業務服務,廣泛宣傳流動服務、資詢業務的時間及業務種類,便於人民群眾提前做好辦理相關業務的准備;交警中隊要切實給每一位群眾以人性溫暖,無論是在路面執勤執法、交通事故處理,還是在違法處理窗口服務時,都要耐心為群眾服務,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交警工作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城管中隊要改變理念,主動收集資料,健全網路服務平台,為百姓答疑解惑,提供咨詢和幫助,變被動處理為主動服務,變滯後管理為前置提醒,從而塑造城管執法為民新形象。

㈦ 如何才發揮法治在基層善治中的作用

一、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關鍵作用

堅持以進一步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觀念,加強領導幹部自身法治建設,不斷增強領導幹部法律素養,引導幹部群眾加強學習憲法法律力度,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為宗旨。加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意識,弄明白法律規定我們怎麼用權,什麼事能幹、什麼事不能幹,心中高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知曉為官做事的尺度。通過自身學習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法治建設的重要性,要始終堅持依法治鎮的根本政治方向,正確認識和把握黨與法的關系。不斷深化法治實踐,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

二、健全鄉村社會法治工作機制

推進鄉村社會治理法治化要與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相合提升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水平。積極推進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不斷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綜合作用,堅持做到「事前預防、事中處置、事後救濟」,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堅持以法治建設為基石,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同時,積極推廣「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創新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模式,構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大調解」體系。

三、加強鄉村社會法治文化建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指引行動前進的方向。僅有健全的法律法規是不夠的,只有人民群眾真正信仰法治,法律法規才能被真正地貫徹落實。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要堅決摒棄人治觀念,積極運用新媒體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樹立先進法治人物,尊重法律權威,蘊育良好的法治環境。培育鄉村社會法治思維,健全鄉村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將法治宣傳教育通過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㈧ 如何創新社會治理,化解基層社會矛盾

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之反思

面對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地方政府的處理機制也在不斷調整之中。早期,一些地方習慣於採取封鎖消息、強迫命令等手段迅速平息事件。實踐表明,這種簡單生硬的做法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成為下一輪社會沖突的導火線。近年來,一些地方汲取上述教訓,開始採取承諾給予好處甚至「花錢消災」等「軟性」手段來回應群眾通過非理性方式表達的訴求,希望通過強大的行政手段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迅速消除社會矛盾。

上述兩種處理機制都可以納入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的范疇。所謂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是指以追求社會的剛性穩定為目標,以單方壓制或利益誘導等為手段,以矛盾的暫時消解為效果的處理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模式確實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這一模式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壓制性」或「收買型」處理模式,其對象不是群眾利益訴求所涉及的問題,而是表達利益訴求的群眾本身,且其注重處理忽視預防。在通過非理性方式表達的利益訴求往往交織著復雜的利益糾葛,有的還是多年積累而成的情況下,這一方式治標不治本。此外,急風暴雨式的行政化手段既無法保障對立雙方爭議的公正解決、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還可能因缺少法律依據導致並加劇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危機。

因此,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精神,反思過往教訓,建立一種新的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治理模式勢在必行。

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之倡導

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曾言:「通過沖突,社會能在面對新環境時進行調整。一個靈活的社會通過沖突行為而受益,因為這種沖突行為通過規范的改進和創造,保證了社會在變化了的條件下延續下去。」由此可見,社會中存在沖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缺少有效解決沖突的機制。同時,和諧社會不可能是一個無矛盾、無糾紛的社會,而應是一個存在矛盾糾紛卻能妥善迅速解決的社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指引社會通過完善治理機制,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而社會治理,是多方參與的治理,也是依法進行的治理,政府在多方中居於主導地位,卻必須把自身權力運行納入法治化軌道,且注重社會矛盾的預防。因此,對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治理模式而言,必須實現從行政主導型向依法治理型、從注重處理向注重預防的轉變。筆者將這種新型治理模式稱之為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

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以追求社會的韌性穩定為目標,以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共治為手段,以矛盾糾紛的預防和實質性化解為效果。與行政主導型處理模式相比,其具有目標的長遠性、手段的多樣性、效果的徹底性和觀念的前瞻性等優勢,且更加註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比如,2011年「廣東烏坎事件」的處理就充分體現了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基本思路。面對烏坎村民的訴求,當地政府先依照法律程序指引村民重新選舉村委會,再依法處理村民提出的土地使用、財務審計、扶貧助學等問題,不僅有利於實質性化解矛盾,還有利於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之核心與關鍵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而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核心和關鍵正在於此。

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核心是法治思維。法治思維不僅要求政府在處理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中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法律程序化解矛盾,還要求政府在日常的社會治理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有效預防社會沖突的發生。

首先,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應樹立「互動協商」的理念。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因此,社會治理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體人民的權力。所以,在社會治理中,政府應改變以往單向度的治理體制和自上而下的權力運行模式,充分尊重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通過與民眾之間的上下互動、合作協商,達成社會治理的共識,從而減少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摩擦,有效預防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的發生。

其次,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應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法律至上」的理念不僅要求政府在日常社會治理中嚴格依法行政,避免出現因違規違法行為而引發的與民眾之間的沖突,還要求政府以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的治理替代政治化、治安化、應急化的管理。

最後,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應樹立「引導依法維權」的理念。面對維權方式的多元化趨勢,各級政府應當大力宣傳「依法維權」理念,並充分利用體制內的一切有利資源促使公民理性表達利益訴求。

依法治理型防治模式的關鍵是法治方式。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的法律應對應當以「預防與治理並舉、重在預防」理念為指導,在預防和治理兩個層面進行建構。

預防機制的關鍵在於通過公共決策風險評估、公眾參與、專家論證等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努力實現「決策於未知之中」,將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然而,鑒於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和中國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利益格局大調整的復雜性,完全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並不現實。為此,應當建立回應型法律治理機制,塑造多元化行政糾紛解決體系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

同時,還應當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要求,發揮司法機關在處理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中的作用,捍衛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唯有如此,社會轉型中的群眾利益訴求非理性表達事件才能得到有效化解,社會運行的風險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㈨ 如何運用法律手段化解基層矛盾

3
各類矛盾糾紛基層化解
22
起,由鎮司法所等職能部門參
與調處
16
起,調處率達
100%
,調解成功達成協議
21
起,
成功率為
95%
,成功防止了
1
起民轉刑事件,無集體訪事
件的發生。

2011

3

11
日市二中發生一起的學生凶
殺案,死者黎富華家屬聚集了大批人員准備到學校鬧事。
當時已臨近高考沖刺階段,如處理不當,將會嚴重影響學
生學習和高考。事件發生,街道迅速組織領導幹部,一方
面,
24
小時陪同黎富華父母,積極做好其安撫、心理疏
導工作;
另一方面迅速組織學校與黎富華家屬做好賠償等
善後工作。
由於我們掌握信息及時,
迅速介入,
處理得當,
該事件順利完滿調處終結。
今年共處置可能引發較大群體
性事件的案件共計
6
宗,有效維護我街道的社會穩定。今
年來,
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受理調處群眾來信來訪共
28
宗,
其中已調解成功
10
宗,調解終結
7
宗,正在調處
11
宗。

三、打造平台,增強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能力

2010
年以來,
東鎮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層
基礎建設,全面推進街道、村兩級綜治工作平台建設。目
前,街道建設了綜治信訪維穩中心
1
個,村級綜治信訪維
穩站
38
個,構建起以綜治辦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各負其
責、協調聯動的矛盾綜合調處、治安綜合治理、社會綜合

4
管理的大調解大綜治大維穩新格局。同時,街道綜治信訪
維穩中心聘任了一批威信高、業務能力強的退休法官、檢
察官、律師擔任專職調解員,增強基層依法化解矛盾糾紛
的能力和力度,克服了基層綜治中心人手不夠、業務能力
不強的短板。目前街道共聘任
3
名專職調解員,利用他們
人緣好、地緣熟、專業知識強、容易被群眾接受的特點,
把大量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2011

1 -7
月全街道共接訪矛盾糾紛
708
宗,調處
708
宗,調解率
100%
,成功調處
651
宗,調處成功率
91.6%


四、強化宣傳,提升人民群眾法治意識

我們著重在全街道範圍內對機關幹部、村(居)民、
中小學生等層面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普法宣傳教育,
受教育
人數達
7000
以上。緊緊圍繞「禁毒日」等重要時機,深
入各村(居)委會、鎮機關單位等進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宣
傳,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深入中小學校對青少年學生上
法制課
10
余次,
使青少年從小樹立遵紀守法的良好風尚;
利用民間糾紛的調處,
積極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和國
家的法律法規。今年來,全街道共舉辦各類法制宣傳、培
訓班
4
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
5000
余份,張貼各類法治
宣傳標語
300
余條,接待群眾法律咨詢
50
餘人次,出宣

5
傳欄
3
期。在各村(居)委會、中小學校開展法制課
30
多次,通過廣泛宣傳,大大增強了廣大黨員、幹部、青少
年和群眾的學法、知法、守法意識,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
境。

四、創新機制,提高化解歷史積案的能力

近年來,我街道按照《信訪條例》的要求,大力暢通
信訪渠道,在建立健全領導包案、律師參訪、下鄉接訪、
信訪主題日、領導約訪等工作機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
規范信訪機制,構建「暢通、有序、務實、高效」的信訪
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和完善信訪案件會診辦案制度。
由街
道領導牽頭,
每月召開一次由相關涉案部門領導參加的會
診辦案會,討論研究解決歷史積案等疑難信訪案件,明確
責任主體、承辦人員、化解措施、辦結時限,對個別疑難
信訪案件,嚴格按照《信訪條例》規定的程序進行三級終
結,積極化解歷史積案。今年以來,每月召開一次會診辦
案會,共研究了
19
宗信訪突出問題,約見了
35
名上訪群
眾,解決了
5
宗,其餘
14
宗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和
措施,
有效地推動了積案化解工作。
二是實行
「信訪代理」
制度。
對於上訪人數多、程序復雜的信訪案件,由村(社
區)工作站、街道維穩中心指定專人陪同上訪群眾代表,

6
共同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信訪訴求,
通過正常信訪程序反
映問題,有力緩解了群眾集體上訪給政府造成的壓力。今
年來,我街道成功代理了
20
宗信訪案件,有效地減少了
群眾重復上訪、越級上訪和群體上訪的發生。
三是規范信
訪三級終結制。
街道按照《信訪條例》的規定,認真開展
信訪事項復查復核工作,通過規范信訪三級終結制,引導
群眾逐級反映問題,責任單位書面答復上訪人,有效地維
護信訪秩序,避免了群眾重復越級上訪發生。
四是推行便
民信訪制度。
進一步完善便民信訪工作點的辦公設施,由
村「兩委」幹部組成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構,輪流在
工作點值班接待群眾來訪,建立健全乾部信訪包干制度,
形成街道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的責任分工機制,目前全
街道
38
個行政村全部落實便民信訪制度。

五、建立農村法律顧問工作室,提升基層民主法治建
設能力

2011
年,在全街道
38
個行政村「設立農村法律顧問
工作室試點工作,開啟了農村法律服務直通車,充分發揮
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作用,為農村提供法律咨詢,
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合同、協議等,
協助調處矛盾糾紛,幫助困難群眾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等,

7
著力引導村民以合法方式和正常途徑表達利益訴求,
幫助
化解群體性、復雜性、易激性的矛盾糾紛。目前,
38
個行
政村全部實現了「一村一法律顧問工作室」
。今年,農村
法律顧問工作室為群眾提供法律意見
380
條,
幫助審核修
訂村規民約、合同
65
件,協助調解矛盾糾紛
67
宗,穩控
了多宗疑難矛盾糾紛的激化,
一些困擾村集體經濟發展的
久拖不決的矛盾糾紛也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熱點內容
教育管理規章 發布:2024-11-09 02:02:46 瀏覽:318
河南租賃行業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9 01:42:19 瀏覽:983
合同法第114條第1款 發布:2024-11-09 01:31:57 瀏覽:896
法院案件案件 發布:2024-11-09 01:23:37 瀏覽:368
縣供電公司能制定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9 01:13:08 瀏覽:24
龍岩司法所 發布:2024-11-09 01:04:27 瀏覽:181
規章制度的單位是什麼 發布:2024-11-09 00:30:56 瀏覽:917
勞動法退伍軍人辭退 發布:2024-11-08 23:15:06 瀏覽:645
2020cpa經濟法可轉債 發布:2024-11-08 23:12:39 瀏覽:591
大學生村官遵守什麼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8 22:17:22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