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情治與法治

情治與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4-18 02:01:20

『壹』 先成人再成材議論文素材。

前言:原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說過「一所好的學校就是一個好的德育模式」。可見,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學校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用的人、誠懇的人。創建於1978年的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在30年的辦學歷程中,用教育教學實踐對這個理念作了諸多現實的回答。

陳旭 遼寧師范大學英語系研究生。現任遼寧省示範學校清原高中校長,特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全國優秀英語教師,國家西部教育顧問,撫順市教師進修學院英語學科兼職教研員,撫順市教師進修學院教育研訓部英語學科中心組成員。主持參與了多項國家、市級、區級科研課題,撰寫的多篇論文及對辦學的思考文章,在國家及市區獲獎,並在各級刊物發表。
問:在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的今天,很多高中學校都重教學管理、輕人格培養。而清原高中卻始終將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這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陳旭:「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今天,這句話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放眼望去,全球500強企業,各有各的成功,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堅持德才兼備必用,有德少才試用,有才無德不用的人才觀。當今,「德」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最基本條件。而延伸到學校——這育人教書的一方凈土,則更應該堅守這樣的人才觀。德育是我們傳統的辦學特色,建校之初,我們就真正地將德育工作放在了首位。多年來,我對上級領導,對社會信守著這樣的承諾:清原高中決不用學生的道德淪喪換取學校的升學率!現在,一些學校追求智育而疏於教育管理,學生的思想品德、舉止規范極差。這將帶來怎樣的後果?是教育整個循環系統的惡性循環:教師教無寧日、學生學無寧日。學校一旦變成求高分,升名校的訓練場,那麼它培養出的學生就大多是自私自利、偏激、少規范、目無紀律的人。教育應該促進人生命個體的健康發展,從這一點出發,我們確立了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培養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人。另外,從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看,我們為國家培養人才,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不是培養缺少道德的人,而應當培養對社會有益的人、能夠幸福度過自己一生的人,這是教育的落腳點,也是我們「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又成才」的辦學理念得以實現的最根本前提。
問:那麼,從「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又成才」的辦學理念出發,你們如何開展德育工作?
陳旭:現在,我們堅持一條由低向高發展的德育教育鏈,「行為——習慣——道德——信念」四方面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始終,但年級不同各有側重,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堅持對學生情治、理治、法治的育人渠道。愛是情治的基礎,當教師真正愛學生的時候,才能夠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親其師而信其道」,這樣,學生才能心甘情願地跟你走。理治是讓學生理性地認識周圍的一切。通過進行深層次思想教育,統一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感悟,進而變成自己的德行准則。這個環節我們盡量用榜樣、以事例等形式影響學生,或以活動為載體來育人。還有法治,我國古代,法家信奉的是人性惡,人不僅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現代,也有「相信覺悟不如相信制度」的說法。所以,我們制定了中學生規章制度,用它來約束、規范學生的一言一行。情治、理治、法治這三個育人渠道貫穿德育的始終,在情治的前提下,高一學生更加註重以第2頁共3頁法治促進行為習慣的養成;二、三年級是在養成的基礎上更加突出理治從而使學生深化認識、加速道德的形成、信念的堅定。
問:你所謂「高一學生注重以法治促進行為習慣的養成;二、三年級突出理治使學生深化認識、加速道德的形成、信念的堅定」具體是怎麼做的?你所謂「活動育人」又是怎樣體現的?
陳旭:針對不同年級,我們德育工作的重點也不一樣。高一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初中校,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價值取向。來到清原高中後,就要讓他們形成符合清原高中要求的統一的價值觀、行為習慣。所以,高一上學期,我們主要是規范學生兩大方面:思想和行為,以及學習方法和習慣。為此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比較有特色就是軍訓。每年軍訓,我們都帶學生到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實行封閉訓練。讓學生在接受國防知識教育、接受軍人的「服從」訓練的同時,「殺傲氣、挫銳氣、磨嬌氣」。軍訓過程中,我們開展了很多教育:每天早晨組織半小時的講座,包括交通安全教育、德育講座,請高年級的學生談高中階段的生活和學習,以及公安幹警所做的法律教育。一天的軍訓生活結束後,晚上我們組織學生開
班會,讓學生談軍訓的感想,寫軍訓日記等等。在此期間,我們要求教師必須參與全過程。學生訓練時,教師在旁邊觀察,配合教官教育學生;學生休息時,教師和學生同吃同住,這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我常對教師們說,你要愛學生,即使你不能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子女,那你也要把他當
成侄子、外甥!現在,我們的軍訓是訓練基地的「王牌」。他們將我們學生的軍訓內容全程錄像,製作了3個光碟,現在這些光碟已經成為了省內很多中學軍訓宣傳、學習的資料。高一上學期,除了軍訓外,還有多彩的班會、晨會等規范學生行為的活動。這些都是高一第一學期的主要工作——規范,而第二學期主要側重學生深層次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學生,如何做子女,將來走上社會如何受人尊重等等。我認為學校應該適當地多搞活動,有句俗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的學品、思品是由非智力因素決定的,而不是智力因素。因此抓智力因素而忽略非智力因素是育人工作的本末倒置。而高二年級,我們主要抓成人成才的教育主線,這一階段主要是正面教育——「以愛為先導的賞識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成功者」是實施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在教育的殿堂里,不應該有被遺忘的角落。人人都有閃光點,我們要積極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加以培植,讓這個學生成為一個「閃光體」去影響其他學生。為此,我們舉辦了「班星」評選活動,「班星」涵蓋了學生多方面的品質,像「工作之星」、「學習之星」、「勞動之星」等。評出班星以後,我還要給家長寄喜報,鼓勵學生。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方式全方位培養學生。學生在高一高二的德育活動中,行為習慣有了很好的規范,在這個基礎上,到三年級以後,對他們的教育就更加理性。上學期的活動側重於學習上的幫助和鼓勵,使學生在復習階段充滿信心。下學期主要是心理疏導,因為學生壓力越來越大,我們通過晨會,班會,年級大會等活動來給學生減壓。另外,這個階段學生責任感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我們經常教育學生:你給下屆學生傳遞的是什麼?是傳遞一種好的精神。當然,高三是個很特殊的階段,班主任老師的情治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學校住宿生比較多,逢年過節,班主任都像父母一樣,給學生買雞蛋,買元宵,給他們煮好送過去。讓學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問:活動育人,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凸顯了清原高中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德育特色。清原高中1978年建校,至今已有30年的辦學史了。作為新時期學校的引領者,您將如何引領學校30年後的新跨越?
陳旭:清原高中在發展的路上的確取得了一二些成績:我們很多畢業生深受高校和社會的贊譽;而在教師群體中先後涌現出七位省特級教師,但和中國的名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是農村中學,教師們都很敬業、團結,出於要將農民的孩子送出大山這最最朴實的願望,我們把育人教書的擔子挑了起來。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今後,我們仍要發揚這種敬業精神。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我一直反對「工業化教育」單純追求效率而犧牲學生個性的做法,而提倡「農業化教育」對教育個體和客觀規律的尊重。我常常將學生比作「樹木」,有的學生好比山上的喬木,而有的則是灌木。喬木當陽光充足、水分適宜的時候,就會拔地而起成為參天大樹;而灌木無論你怎麼精心侍弄,它也只能是長得更蔥郁罷了。對於灌木,我們決不能違背它的生長規律,拔苗助長。人才如同樹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種可能,都是一種希望。由於興趣、智力、發展節律等因素的差異,導致每位學生的起點不一,個性各異。在教育中,我們從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出發,挖掘學生身上特長及「閃光點」,因材施教。所以,今後,我們在培養有公德、有美德的人的同時,更要尊重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培養「合格+特長」的學生。

後記:「教育是樸素的」。來過清原高中以後,對此就理解得更為深刻。這里沒有城市中學那樣一流的硬體設施,也沒有大城市那樣得天獨厚的辦學優勢,有的只是一段質朴的鄉土情結,一份對教育的執著守望。在和校長陳旭的交談中,他不止一次地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自己就是要將農民的孩子送出大山。很難想像,在這充滿功利的喧囂背後,竟有這樣一種朴實平淡的教育理想。在這浮躁的時代里,竟有這樣一位教育者默默耕耘於教育田野,用實踐在無言中踐行著自己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

『貳』 如何加強中學教學管理

一、提高對教學管理的認識
課程改革必然涉及到學校的管理,因此要高度重視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要正確理解管理與改 革創新的關系,創新需要加強管理,而科學的管理需要創新。只有深刻理解兩者之間的辯證關 系,才能夠堅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才能提高管理水平,為改革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要大 力推進學校教學管理的創新,以科學的教學思想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先導,構建符合素質教 育要求的教學管理模式。
二、強化人本意識,實現教學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在現代學校管理中, 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的自然屬性、 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這是學校領導從事學校管理工作時,應當樹立的一種教育管理 哲學。在學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師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學校管理應該「教師第一」,在 「以人為本」中樹立「以教師為本」的管理思想。 作為管理工作者, 是學校管理者隊伍中的重要 角色,理應具有而且必須強化這種意識,來實現教學管理的民主化。教學管理實現「教師為本」 的思想,其實質就是要重視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人性得到 最完善的發展。為教師創設和諧的心理時空,將是實現教學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標志。 三、強化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於主導地位,學生獲取知識, 培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 因此, 提高教師素質,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勢在必行。 近年來, 我校為盡快建設一支數量充足、 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設立了專項科研校內研究基金, 鼓勵教師積極下廠局進行科研開發。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校鼓勵教師使用現代化教學工具, 如投影、CAI等;學校鼓勵、支持教師下現場實習,尤其對青年教師,制定青年教師下基層鍛煉 的措施,要求青年教師畢業後到基層鍛煉半年。在對新教師培養方面,採取由老教師傳、幫、帶 的辦法, 新教師在老教師指導下進行聽課、 備課和上崗考核准備, 然後由學校組織進行上崗考核。 考核內容有:(1)工作態度;(2)講課能力(試講);(3)實驗能力。 經過嚴格考核, 合格者才准予上講 台。 教學質量研究趨勢
四,常規抓重,切實提高質量 有優化的過程,才會有優化的結果;只有常規的到位和深化,才可能實現創新的突破和飛躍。 為此, 學校對所有教師的備課、作業、聽課、上課、檢測等均作出相應剛性規定。同時,我們還積極開 展常規調研,並注意做到三個結合:把調研與教學質量的監控結合起來,把隨機性調研與針對性調 研結合起來;把集中性調研與分散性調研結合起來。 定期抽查備課情況或作業情況,不定期進行多 種形式的分析性質量檢測,使調研與分析性檢測成為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措施。

教導部同年級組、
網路文庫新客戶端 海量文檔免費下
1/3
學科組做好各年級、各學科教學質量的隨機調研,以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深入推行領導、教研員聽課制度。學校各位領導、教研員分年級深入課堂,了解課堂教學實施的實際情況,尤其注重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
學校推行的常規管理不是靠「管」「卡」「壓」來實現的,而是在信任、尊重中激勵人、發展人。在管理過程中,我校堅持剛柔相濟,重視人性化管理,以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竭盡全力為學校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學校興衰系於教師,教師工作熱情直接關乎學校成敗。學校實施人性化管理,以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竭盡全力為學校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學校興衰系於教師,教師工作熱情直接關乎學校成敗。學校實施人性化管理要時刻體現教師是學校的主人的理念,重視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學校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學校一切活動和工作的開展都要以人的發展為目標,採取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管理方法,以達到預定的目標。在這樣的管理過程中,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做到法治與德治、情治相結合,統一要求與尊重個性相結合,嚴格規范與開放自由相結合,以品德感召人,以真情團結人,以能力帶動人,以事業造就人,時刻做到關注教師價值,幫助教師挖掘自身長處,創造一切條件讓其展示自身潛能。
五、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管理
採用科學的、先進的方法進行教學質量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管理的手段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樣的管理方法,既可以運用質量檢查、原因分析,又可以採用分類管理的方法。所謂分類管理,即把收集的有關教學質量資料及數據,根據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劃分清楚,理出頭緒,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對學生,可按不同的專業、年級進行分類管理,對教師可按老、中、青進行分類管理等。我們知道,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復雜的、多樣的,如教師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夠強;教師業務素質不夠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學生中學習風氣不濃;管理及服務工作跟不上等等,其中有自然因素,也有人們心理和環境因素,只有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促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六、管理落實,服務到位
教學工作是學校經常性工作,學校各項工作都要服從服務於教學工作,要確保管理落實,服務到位,為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如物業公司要保證水、電、暖的正確供應;餐廳要保證飯菜質量,品種多樣,干凈衛生;圖書館要滿足教師和學生需要,並提供最新資訊;公寓管理工作力求到位,為學生創造一個清潔文明的住宿環境。
七、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進行全過程的動態管理
日常教學檢查是督促、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重要保障。為了加強教學紀律,我校教務處積極做好日常教學檢查工作,其內容包括檢查教師上課有無遲到現象、早下課現象、誤課現象和私自調課現象;檢查上課情況、教學日誌填寫情況;檢查教學晚自習輔導情況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校加強了教學督導工作,成立了教學督導組,由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有高尚師德的退休專家和教授組成,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抽測和檢查,並及時與教務處聯系。同時,教務處也進行聽課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例如在1998-1999學年第二學期檢查中,發現一青年教師教學效果差,教務處及時與主管校長及有關系(部)取得聯系,對這位教師進行了停課處理。教務處還加強了與學生的聯系,召開學生幹部會議,了解各班教學情況,並在學生中進行每月一次的教學質量反饋,努力促使教學質量的提高。
八、是鼓勵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考核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光有教師的教而沒有學生的學,其效果肯定不好,也就無從談教學質量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大都是教師先講,把什麼都講清楚了,然後學生照著教師講的去練,去背題目應付考試。所謂的「滿堂灌」、「注入式」就是這樣的教學模式。現在如果我們還是千篇一律的採用這樣的方法上課,只能培養學生的惰性,嚴重的會產生厭學情緒,學生一旦厭學,那教師水平再高學生也學不進去,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眾所周知現在中職學校
2/3
的學生基礎都比較差,如果按照普通中學的標准對他們進行考核,那結果只能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職校的學生應該著重對他們進行技能的培訓。因此,學校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教學和考核。對於那些敢於創新,教法新穎,教學效果好的教師給予表彰、獎勵。如組織他們去外地參觀、交流,讓他們開闊視野,回來後及時把別人先進的經驗、做法進行推廣。學校的這種做法一方面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通過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的改革,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謂是「雙贏」的做法。與此同時,學校還千方百計改善辦學條件,如加強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學校圖書館的建設,讓更多教師都有條件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普遍提高教學質量。
九、抓好日常教學檢查工作,加強教學督導
日常教學檢查是督促、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重要保障。為了加強教學紀律,我校教務處積極做好日常教學檢查工作,其內容包括檢查教師上課有無遲到現象、早下課現象、誤課現象和私自調課現象;檢查上課情況、教學日誌填寫情況;檢查教學晚自習輔導情況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校加強了教學督導工作,成立了教學督導組,由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有高尚師德的退休專家和教授組成,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抽測和檢查,並及時與教務處聯系。同時,教務處也進行聽課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例如在1998-1999學年第二學期檢查中,發現一青年教師教學效果差,教務處及時與主管校長及有關系(部)取得聯系,對這位教師進行了停課處理。教務處還加強了與學生的聯系,召開學生幹部會議,了解各班教學情況,並在學生中進行每月一次的教學質量反饋,努力促使教學質量的提高。
十、建立教學工作分級負責制,為教學評估的順利進行提供組織保障
為了保證教學評估工作的順利進行和教學質量監控落到實處,首先,各高等院校要明確學校、學院兩級管理中的第一責任人,不斷完善校、院兩級教學管理體制,從而使教學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加強,為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面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組織保障。教務處代表學校全面負責教學管理,應以目標管理為主;各學院根據學校的總體要求,負責具體的執行和落實,應以過程管理為主。其次,各高校可以成立校、院兩級教學委員會,對學校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評議和咨詢,分別對校、院兩級教學工作的改革發展和規劃提出指導性、可行性建議。
教學水平評估工作,是高校貫徹「以評促改,以評促建,評建結合,重在建設」方針,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建設的過程。為了迎接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福建農林大學按照評估標准,全面動員,在校內認真組織了多次自我評估或內部評估,逐步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並經過逐項對照檢查,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找出了學校辦學條件的不足。同時,根據學校的部署,動科學院成立了以分管

『叄』 中國式管理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式管理強調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歷程。中國式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因而回更具有包容性;答以易經為理論基礎,合理地因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人事現象;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然後才有資格來從事管理,而事業只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練。

以中國管理哲學來妥善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並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以心理行為特性,以達成更為良好的管理效果。

(3)情治與法治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將衍化演化出對稱管理學,並促進管理學的科學化與極大發展。管理學的科學化就是通過空間時間層次的轉型與融合實現發展,就是要用歷時性的方法、層次性的方法化解同時性的矛盾,整合同時存在的不同管理學流派,實現相容與超越。

管理學的科學化是人類化社會與社會化人類時期的管理學,人類化的管理學與人類社會溶為一體,是管理學的異化、管理學與社會異化的揚棄,是管理學本性的復歸與真正管理學的誕生。

『肆』 怎樣加強教學管理

1、制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明確教學工作目標,保證學校教學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條不紊地運轉。

2、建立和健全學校教學管理系統,明確職責范圍,發揮管理機構及人員的作用。

3、加強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管理。

4、組織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促進教學工作改革。

5、深入教學第一線,加強檢查指導,及時總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

6、加強教務行政管理工作。

教學管理是運用管理科學和教學論的原理與方法,充分發揮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管理職能,對教學過程各要素加以統籌,使之有序運行,提高效能的過程。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共同承擔教學管理工作。教學管理涉及教學計劃管理、教學組織管理、教學質量管理等基本環節。

(4)情治與法治擴展閱讀

教學管理主要內容

(1)業務管理

教學業務管理是對學校教學業務工作所進行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管理活動。教學業務管理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著學校教學管理的水平。

(2)質量管理

教學質量管理是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安排教學活動,並對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和環節進行質量控制的過程。學校教學管理的中心任務在於提高教學質量。

(3)監控管理

教學監控分為教學質量監控(可歸科組管理)和教學過程監控(可歸年級管理)。所謂教學質量監控,就是根據課程對教學的要求,對教學的過程和情況進行了解和監測,找出反映教學質量的資料和數據,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

提出糾正存在問題的建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和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保證課程實施的質量,保證素質教育方針的落實。監控是過程,評價是結果,目的是促進。

『伍』 如何讓管理者做到有情領導、無情管理

人是有情的,但管理是無情的,無情是為了有情。管理者就是管尺子的人,「有情」是要不得的。管理者要定規則、信規則、守規則、求規則、認死理,要做到「疾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現在,我們一些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經常夾帶一些個人感情,甚至隨心所欲、事事「留情」。一方面是變通有餘、規范不足,善於投機取巧,尋求捷徑,人治大於法治,情治大於法治。另一方面是推諉扯皮、「情不自禁」,只顧自掃門前雪,對於個人及小團體利益,往往會「手下留情」
沒有過剩的產業,也沒有落後的產業,只有落後的管理。企業往往不缺制度和要求,缺的是執行力。要真正提高執行力,關鍵靠管理。管理沒有下不為例,如果今天算了,明天還會重犯;如果小事算了,大事就會發生。將熊熊一窩、兵熊熊一個。因而,管理者內心要熱血沸騰、熱情洋溢,表面要做到冰冷無情、鐵面無私。管理要敢於「亮劍」,要有「一刀切」的做法,要有「不講理」的命令,要有「不變通」的要求,要做到「手下無情」。
管理「無情」,團隊「有情」。一個基本合格的管理者必須做到「無情」,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僅要做到「無情」,還必須實現在「無情」到「有情」之間的轉變。即在工作之外,要心懷大愛,放下「鐵」的面孔,做一個有情的人,以輕松親和的狀態融入團隊,關心幫助團隊成員成長,營造「和諧有情」的團隊氛圍,從而創造「團結有力」的工作局面。

『陸』 中外法律文化差異的相關論文

很難找到,現在提供一點相關的資料,看對你是否有幫助。

2、關於價值的斷想
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切經濟、政治、文化、習慣、心理和客觀存在的稀缺程度之關系的總和。
世上發生任何事件,最終都會反映到價值上來。價值,也是主觀和客觀關系的總和。任何單一因素都不能決定價值量。價值只能在各因素(主觀和客觀的)相互作用的體系中由均衡決定。
3、中西文化的盲點:結構理性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質是一個結構比重的問題。一切對單一和純粹的追求都是偏見。人們常常在面對選擇時進退維谷,這正是缺乏結構理性的表現。
有三種理性存在:價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結構理性。
在中西文化中,只有前兩種理性,缺乏第三種理性。
價值理性是人們用來判斷是非好壞,應該或不應該的一套價值體系。
工具理性是為實現價值目標的手段體系,如策略、政策、程序、組織、制度、科技手段等。
結構理性是人們在不同情況下構造價值結構的理性。例如,義的價值和利的價值都不能單一地適用任何情況。人有時自利,有時利人,兩種價值同時存在於一身,那麼在何時何地對待何人講利或講義,這就必須用結構理性判斷。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持同一價值觀。這就是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矛盾和價值觀應該在結構理性的支配下統一起來,這就使結構理性的含義。
東西文化中為什麼有結構理性的盲點呢?就是因為人類有偏執的共性。一旦價值理性形成後,人們就將它固定下來,向一切情況運用。
4、結構理性不是價值觀
結構理性是一種方法理性,而不是一種價值理性,它當然與價值相對論和道德相對論扯不上關系。因為結構理性是一種中立於價值判斷的方法理性。
結構理性不是一種價值觀,而是一種構建價值結構的方法論。它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一個分析衡量錯對好壞的內容准則,按照結構理性的方法理解真理與價值,真理和價值都不是唯一的和絕對的。真理和價值的意義依賴於時空和情勢。
5、信仰偏執與人間悲劇
由於人類在理性結構上有盲點,人類常常把信仰的追求推到了極度與偏執的程度。這種對信仰上的偏執,使得人們可以對信仰的追求不顧一切,對信仰的偏執導致了無數的人間悲劇。
人類沒有信仰不行,但信仰過度和偏執甚至更加危險。信仰偏執可能是製造人間悲劇的最重要根源。世界上沒有哪一種信仰是絕對正確的,也不可能有哪一種信仰是絕對錯誤的,人們應該有結構的,有條件的,有程度的接受所有相互矛盾的信仰,形成一個比重、多少、條件不同的信仰結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6、上帝的公平
貧窮嗎?上帝讓你知足。富有嗎?上帝讓你貪婪。勞作嗎?上帝給你胃口,讓你健康。享受嗎?上帝讓你乏味,給你肥胖。追求幸福者,上帝讓你感覺命短,遭受痛苦者,上帝讓你感覺壽長。
人世間有各式各樣的公平,都不如上帝公平。例如,機會均等,結果均等,起點均等,貢獻均等。然而這每一種均等,都有它不可克服的不公平的一面,並且帶有一定的負面效果。機會均等,其結果就不會均等。買彩票,每人贏錢的機會是均等的,但結果只有少數人贏得巨款。市場經濟的競爭是機會均等的,但結果卻只創造了少數富人。結果均等就絕對公平嗎?也不!結果上的均等掩蓋了貢獻上的不均等,收入上的均等掩蓋了成本上的不均等。
7、視角
轉化視角看問題,不僅是了解事物的方法論,也是人類行為的道德要求。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不僅以此待人,而且以此待自然、待宇宙、待一切。
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視角去看,會呈現不同的形象,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人與人之間,以個人的視角去觀察別人,多少會帶有感情的、利益的和理性的偏見。所以我們也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別人看自己。設身處地地看問題常能克服人與人之間的偏見。
首先,我們要學會從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感受,別人的經驗和知識的角度去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只從自己的利益、感受、知識、經驗去看他人,看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第二,人類要學會站在自然的角度、站在其它動物和生物的角度看世界。如此,人類與自然、人類與其它動物和生物就會和諧得多。然而我們人類對自然物種的分類全是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為判別標準的。
第三,作為一般規律,我們對事物所作的判斷,所下的結論,都是從某一視角看問題所作出的,視角一改變,這些判斷和結論的正確性就動搖了。
8、動機、手段與效果
一個社會的模式,或各個國家的社會區別,大致就是由那個社會和國家隊動機、手段、效果的道德和法律約束標准、方式和側重點決定的。
在動機、手段與效果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依存的邏輯關系。要實現動機,就必須要有手段,有了手段的實行,就一定會帶來一定的效果。但社會必須對三者的好與壞、准許與不準許作出界定,也就是說這三者的關系必須受到道德與法律的約束,否則人類社會就會變成叢林世界。
當我們分析道德和法律對這三者的關系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道德可以用來約束全部三者而法律卻只能用來約束手段。因為動機無法用事實證明,而效果則有許多為人所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說法治是不管動機與效果如何的,只要手段合法,就不能被治罪,雖然有可能受到道德的譴責,而這正是法治的短處。
道德的約束雖沒有法律約束那麼硬,卻比之約束范圍寬廣得多,道德不僅約束手段,而且約束動機與效果。
我們能找到一套標準是使三者統一起來嗎?回答是不能!因此,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不管它強調的是何種標准,總是會存在一定缺陷的。不過上面的分析告訴我們,任何一方面的標准若絕對化而完全不顧及其他標准就一定是不好的。在三者之間找到一個均衡的中庸之道似乎可以做得到的,所以一個社會應該是法治、德治與情治的有機結合。
9、替代的困擾
每個人幾乎每天作出一些類似非經濟的替代決策。當你作出這些替代決策的時候,你去追溯過躲在這些決策後面曾經困擾過你的那權衡替代的尺度嗎?那就是你最深層的價值觀。
例如對不同對象的愛如何替代。對生命、自由、愛之間的替代也是如此。
10、爭名與逐利
追名逐利皆為人類行為的根本驅動力。天下熙熙,皆為名利而來,天下攘攘,皆為名利而往。大致而言,人是爭名奪利的動物。所以有人把人類社會叫「名利場」。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人逐利,與鳥無異。「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說人爭名,與雁有同。
現代經濟學,是用自利與理性解釋人們的行為,即認為人類是逐利的理性人,又叫經濟人。
按照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說法,以私產為基礎的自由市場制度安排,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解,它使得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使社會得益。
現代經濟學,尤其是主流經濟學,卻很少研究人們爭名的社會效果。人們爭名也會像逐利那樣有利於全社會嗎?
人類爭名,基本上是一類相互抵消的浪費性行為。
人爭名的根源是來自人的嫉妒本性。對於整個社會利益而言,逐利優於爭名,因此在經濟活動中的爭名之風不可長。
11、恥的標准和功用
有什麼樣的榮恥標准,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
東方人以好、壞為標准,西方人以對錯為標准。
12、信譽無價
一個人,一家公司都輸不起信譽,何況一個國家?
「一個雞蛋吃不飽,一個名聲講到老。」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從此處得,將從他處失,並且是永遠損失下去。
13、信心與價值
假若我們中國的自尊、自信心能增強,同樣的出口商品定能換回更多的外匯。信則有,不信則無。這信字若指信心與自信更有哲理。
信心生產價值。
現在中國出口許多產品到國外,有些質量超過日本貨,可價錢卻低很多。我想這是我們中國人過謙吃的虧。
西方人什麼都是先看重自己的。各種優惠、賠償等,都是自己人先得,然後才考慮外人。
14、常輸是游戲規則使然
一個人要贏得競爭依賴於他自己可控的優勢與弱點,也依賴於外在於自己不可控的因素。更依賴於競爭的游戲規則和所用的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首先,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增加自己的優勢,減少自己的劣勢。這是他自己可控的因素。當然可以增加贏得可能性。然而他是否真能贏,還依賴於外在機會是否存在,是否機會均等。如果機會足夠小,威脅足夠大,即使自身努力也難以成為贏家,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二,如果一個人在競爭中總是輸而無機會贏,這決非此人不想贏或他比某人低級愚蠢,而是競爭的游戲規則於他不利。在這種游戲規則下,他的優勢不能被評價,而弱勢反被評價,游戲規則有利於他的對手。例如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是「價高者得,價低者出」。有生意眼光的人總是贏家,有資本的人也總是贏家,而有些人無論怎樣努力,最終還是赤貧,因為這游戲規則對他不利。
其三,一個人贏了,我們須問他是用什麼手段贏的,一個人輸了,必須問他是如何輸得。
其四,任何一個人,總有他不可克服的約束條件。
最後,要問贏得目的是什麼。

三、中西文化斷想
文化的雜交有兩種結果,一是優勢雜交;二是劣勢雜交。所以,兩種文化交匯的時候,一定要有引導,以防止劣勢雜交而保證交匯的文化優秀。
1、人類千年的功過
人類匆匆的腳步,很快又走完了36.5萬天,21世紀的腳步,已迎面踏進人類的生活。回首千年,人類既聰明也愚蠢,既有功,更有過。人類的聰明使科學昌明,卻使環境惡化;使物質生活改善,卻使精神生活空虛;制度的實驗一個接一個,幾乎每個制度在製造繁榮時,也製造災難;人類追求和平,卻更好戰爭。人類並沒有成熟,她還在人頭馬的階段: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
2、治家與治國
西方以治國之法治家;中國以治家之法治國,各有優劣。
中西文化大致是互補關系,是以西補中,以中補西的關系,具體可為宏觀西化,微觀東化。
西法治國有效,中法治家治企業有效。即以法治與市場的方法治國,以道德秩序治理家庭、企業。
3、東西文化對比隨想
東西文化之所以在文化上互相攻擊,爭論不休,就是因為他們各自都以自己的文化價值為尺度去評判他人的文化。
東方文化的主流是儒佛道,尤其是儒家文化。
文化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可見的行為方式;一是不可見的價值觀、道德准則和信仰。東西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兩部分,有一些是共通的,如都認為和平和守信是好的。
(1)東西文化的第一個區別,也是最本質的區別,是責任、義務和權利之間的差別。儒家文化強調個人對社會、對他人所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卻不強調社會對個人權利的界定和保護,不強調人與人之間清楚的權利區分和對權利的互相尊重。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強調社會對個人人權和產權的界定和保護,卻不強調個人對社會人對他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2)東西文化的第二個區別是價值判斷的方式不同。西方人重效果判斷,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重動機判斷。對於西方人而言,什麼是動機和出發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好不好。對於中國人而言,首先判斷人們的出發點和動機好不好,然後才看效果,這兩種衡量好壞的不同方法,使得西方人特別重視達到目的的手段體系,達到目的的效率和效果。而東方人則特別強調證明自己是好人,是好的出發點和動機,對於效果和達到目的的手段反而不去盡量努力尋求。其結果是西方文化導致手段體系發達而道德不張,東方人則重道德而手段不張。
(3)東西文化的第三個區別是對人性的假設不同。西方文化假設人性惡;儒家文化假設人性善。故西方文化主張法治,儒家文化主張德治。
(4)東西文化的第四個區別是思維方式。西方人重演繹與分析,中國人重歸納與類比;西方人善於把整體分成部分,然後把每一部分都變成專業化、專門化。並且西方人也善於在純粹的假設上作理論推演,以發現更為深層的東西。東方人則善於歸納與類比,從類比和歸納中發現一般規律,發現新的東西。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從一般到特殊,而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從特殊到一般。
(5)東西文化的第五個區別是世界觀上的一元世界和兩元世界的區別。儒家文化重視現世,西方文化認為有帝國與王國存在。
(6)東西文化還有很多區別。例如儒家文化主張以治家的方法治國,西方文化主張以治國的方法治家;東方人重內容,西方人重形式;東方人喜歡內斗競爭,西方人喜歡外斗競爭;東方人講情理法,西方人講法理情;東方人講謙虛,西方人講自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4、東西方的價值判斷標准
一個理想的社會價值判斷標准,應根據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效果判斷與動機判斷的雙重標準的比重,並且配合以完善的法治。
一個好的價值判斷標准應是效果判斷與動機判斷二者的結合,而取一個適當的比重來判斷好壞。一般來說,如果一個社會以效果判斷為主,以動機判斷為輔,並有嚴格的法治,其社會效果就會比較好,這是因為在法治的約束下,人們追求目的不能不擇手段。
5、中國文化四論
要探討中國落後之原因,改造之途徑,未來之發展,不能不討論中國文化問題。
中國的今日落伍問題是制度問題,也是文化問題。中國的制度是中國人的選擇,而文化影響選擇的價值標准。
(1)儒家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
儒家的治國文化,不利於甚至阻礙市場制度的產生,但給定市場經濟制度,儒家文化則必西方文化更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更具競爭力。
儒家治國文化,可歸結為一句話,叫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曰以治家的方法治國。治家的法則主要是道德規范即人治,分等差而治之,家長治家,家人治於家長。
治家的方法,推廣於微觀組織例如公司的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優越的。因為具有儒家文化的中國人家庭內部沒有利益之間的相互算計、計較,但並不影響家庭成員盡力為家庭奉獻。如果把這種文化和道德准則帶入公司等微觀經濟組織中,使職員、工人感到公司就是家,那麼公司的管理成本就會大大節省,而工人的激勵程度與合作程度並不下降。
(2)工具道德與目標道德
中國是一個講道德的國度,幾千年前就鼓吹以道德治國,但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公德呢?
因為中國人把道德當手段,甚至當作治國的手段,這就使道德帶有極強的功利目的。在人治的中國,人們講道德、講禮貌、講敬老敬上,這是因為這樣可帶來功利,不這樣做就要損失功利。在公共場所講道德不增加功利,不講公德也不失去功利使然。中國是一個講工具道德的國家,人們的禮貌、笑臉相迎、點頭哈腰、道貌岸然後面,總是帶有某種目的的。
在法治國度,道德是作為目的本身即目的道德的。不守法就會失去功利,但不講道德並不損失功利,講道德也不增加功利,在此種情況下,人們仍彬彬有禮,這說明人們講道德的後面並不帶有功利的目的。就是說,人們把講道德當作目的本身去享受。
要使國人講公德,根本之法不是教育,而是實行法治。
(3)價值的理性與工具的非理性
中國人只管價值理性或曰情感價值理性常導致中國人忽視對工具理性的探求。工具理性(制度、法律、政策程序)不發達,科學和工具落後導致發展落後。
(4)人權自由平等
中國儒家文化缺乏人權、平等和自由精神,因為它是一種信仰等級特權的文化。
6、平等待己的功效
如果你不尊重本族,劣待本族,別族也就不會尊重你,更不會善待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本族;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家人,別人就不會尊重你和你的家人;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老百姓,別人就不會尊重你的老百姓,也不會尊重你。這就是平等對待本族的功效。
我一直夢想有一天中國人能像對待外國人那樣平等地對待中國人自己,我也一直夢想有一天政府能向上待外國人那樣平等地對待自己的老百姓。否則,做一個中國人就太可悲了,到了外國受外國人的歧視,回到中國人的圈子中受中國人的歧視,到處不是人。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如此不自尊,如此劣待自己人,如此沒有自信,如此崇洋媚外,悲哉!
7、尺度與公正
世間的公正要以一個適當的或最佳的尺度結構來界定。人類之所以把公正用一把尺度界定,是人類理性的盲點造成的。
任何單一尺度面前的人人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公正。一個最佳的界定公正的尺度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社會中每個人,至少是每個利益集團的不同能力、優勢和對社會的貢獻要與他們從這個社會所獲取的回報所適應。
第二、一個最佳的尺度結構必須正好消除每一個利益集團用非生產性活動破壞尺度本身的動機。
8、英雄與明星
現代傳媒正把人類推向一個淺俗而缺乏理想的世界。因為理想、高深的思想和精神的極致沒有足夠的市場價值。這就使物質的富有與精神的貧困同步而行,「交相輝映」。
比較一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20世紀末乃至21世紀初,我們會發現前者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後者則是明星輩出的時代,前者是英雄領導時代,後者是明星引導潮流。何因也?通訊交通傳媒的發達與商業價值碰撞使然。
9、公德與私德
要取得公德與私德上的一種均衡關系,必須找到法治與人治的最佳結構,必須在重視義務與責任的同時,也要重視人的權利的界定。
10、負面的真諦
有負面的存在,追求正面才顯出意義來。完全消滅了負面,人生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意義全無。一切東西的珍貴都在於它們的稀缺,而稀缺正是負面的東西。
11、觀念比知識更重要
所謂觀念,就是人們對事物對世界的看法,對好壞對錯的認知標准,對行為方式、社會規范的概念。兩個觀念格格不入的人合作,其克服觀念矛盾的合作成本會很高。
市場經濟的存在與發展,要求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觀念。比方遵守合同的觀念,公平競爭的觀念,交換、貿易相互得益的觀念,講信譽不欺詐的觀念,別人正當致富發財不眼紅的觀念等。
12、宗教的經濟效果
每一種宗教,都是一種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都對信仰者產生強大的約束力。正是宗教的這種抑惡揚善的功能,對社會產生正面的經濟效果。
13、領導風格
現代管理關於領導的理論的一般結論是有效的領導者,是由有效的領導風格所決定的。然而哪一種領導風格最有效卻存在各種學說。
領導與管理是不同的,管理是管理事,領導是激勵和鼓舞人。所以好的管理者不一定是好領導,反之亦然。領導有兩種職能,一是維系和凝聚團隊;二是領導團隊完成一切任務。與此相應,也有兩類領導風格:一是關心人,以人為導向的領導風格;一是關心任務,以完成任務為導向的領導風格。兩種風格不同程度組合,又可派生出多種中間風格來,典型的風格有四種:一是重關心人,輕關心任務;二是重關心任務,輕關心人;三是關心人也關心任務;四是輕關心人也輕關心任務。
到底哪一種領導風格更有效呢?按目前流行的情境領導理論,任何一種風格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依賴於三方面情況組合:一是領導者的價值觀、背景與能力;二是被領導者的價值觀、背景與能力;三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所處的環境與階段,按照這種變化不斷調整領導風格才能有效。
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系的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要求有不同的領導風格。在初始階段,要重關心任務,輕關心人的關系。領導者必須以條規對下屬嚴格管理,保證任務的完成。因為下屬還不熟悉情況,缺乏自治能力。在第二階段,隨領導對下屬的信任和支持增加,領導必須既高度關心任務,也高度關心人的關系。在第三階段,下屬有了更強的能力、成就感和責任心,因此領導的直接指導不再需要,但領導仍需支持與小心謹慎。在第四階段,下屬有了更多的自信、自我指導和經驗,領導的支持與鼓勵已不再那麼重要了,因此,領導應該放手讓下屬自治,採用低度關心人的關系,也低度關心任務的態度。
14、情理法與法理情
在情理法的中國,人情味重,什麼事都可以想想辦法,托託人情,走走關系。這是一種自然保險系統,人們容易在艱苦的環境下度過難關。因此在中國人事關系極為重要。
在法理情的西方國家,人情似紙,相互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有什麼矛盾,先講理,後上法庭,簡單明了。西方雖淡薄人情,卻十分講公正、平等;中國人情味重,卻易產生不公正。

『柒』 怎樣做好施工企業項目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中國鐵路建築總公司電化局洛湛鐵路項目部黨委書記 王戈輝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激發廣大職工積極性、創造性的系統工程,尤其是施工企業項目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更為重要,它對保證項目的正常施工生產,確保項目的安全優質,促進項目效益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如何進一步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施工生產的每一個角落,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最大份額,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思想保證和動力支持,是我們面臨的一項新的重要課題和緊迫任務,因此,面對新的挑戰必須採取新的對策,不斷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一、抓班子建設,發揮核心作用 班子是龍頭,是企業的主心骨,抓好班子建設,使「一班人」真正成為開拓進取、勤政廉潔、團結務實的核心是施工企業項目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我認為在班子建設上應主要突出三個堅持: 1、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做到工作再忙,任務再重,班子的學習不放鬆。政治上的堅定來源於理論上的認識。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素質是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具體要求,這也是對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所以理論學習至關重要,我們要用學習制度來確保理論學習內容的落實。 2、堅持以勤政務實為重點,領導幹部要吃苦在前,勤政務實。項目建設,尤其像我們這樣的鐵路施工項目,往往是地處邊遠山區,崇山峻嶺,其條件之艱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這就要求每個領導幹部必須與職工同吃同住在工地,攻堅搶險站在前面,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動職工,以自己的實干精神帶動職工,這樣的班子職工才信服,這樣的班子職工才擁護。 3、堅持清正廉明常抓不懈。俗話說「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正廉明的班子,才在群眾中有威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經常學習中央有關反腐倡廉的文件和上級有關指示精神,利用一些重大的行賄受賄案例作為警示教育,使每個班子成員真正懂得珍惜前途,珍惜家庭的重要性,時刻做到警鍾長鳴。 二、抓隊伍建設凝聚人心,充分發揮職工在施工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 首先是要解決好職工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等精神支柱問題。其次要教育職工正確看待和評價企業在發展中因特殊原因造成的一些不合理問題,要結合實際,立足以「理治、情治、法治」三管齊下的原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滲透作用。三是進一步深化職工素質教育,圍繞企業技術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選擇優化載體,加大培訓力度,每個項目在開工前都要舉辦崗前培訓,對職工進行時事、安全、質量全方位的教育。最後要進行理論考試和專業操作檢驗,實行優勝劣汰,以此激活競爭上崗機制,通過崗前練兵,技術比武,科技競賽和師徒傳幫等活動,營造全員學科學、鑽技術的熱烈氛圍,造就職工「精一、會二、懂三」的專業技術水平,切實提高職工隊伍的技術素質。 三、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為施工生產注入活力 通過抓精神文明建設,為施工生產和企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從思想建設上,要對項目部各工點進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學習和基本路線教育,重點是堅持一個理論,高舉一面旗幟,弘揚一種精神,使廣大職工從思想上得到了根本提高。二是從道德建設上,建立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的思想道德體系,堅持一個月對全體職工進行一次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規范他們的道德行為,把職工的政治價值觀、經濟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和道德觀融為一體。三是從文化建設上,我們要採取豐富多彩的形式,不分工點大小,都要為他們訂閱報刊雜志,讓他們及時了解時事政治和國內形勢,並配備電視機、各種圖書、羽毛球、象棋、軍棋,節假日舉行書法和球類比賽,陶冶職工情操。四是從活動載體上,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的說教,它既有理論的指導,又可以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各種勞動競賽來反映和體現,所以在項目施工中要經常開展以施工生產為主題的各種勞動競賽活動。

『捌』 羅志淵:劉秀如何做到「法治」與「情治」結合 |臨淵煮魚

西漢末年,當劉秀展開地圖,總結其統一天下的戰績時,不禁茫然,便對其親信謀士鄧禹說:「天下如此遼闊,如今我才平定了一些郡,到哪年哪月,才能使全國安定下來啊?我真是沒有把握呀!」

鄧禹回答:「現在天下群雄興起,戰亂不息,前景難測,但是萬眾都盼望明君出現,自古以來,興亡都在於仁德的厚薄,而不在於土地的多少,只要你不灰心喪氣,一心一意積王者之德,最終天下一定會歸於統一的。」

鄧禹才識過人,年少就有知人之明,不但善於善於運籌帷幄,還能夠沖鋒陷陣。在此,他向劉秀強調「興旺在於仁德的厚薄」,也就是要求一個領導者首先要有好的品德,做到以德服人,樹立儒家「仁者愛人」的管理思想。

劉秀採納了鄧禹的建議,半個月後,他率領將士擊敗了稱作「銅馬」的農民軍,對那些願歸降的將士,不但不治罪,反而維持原職讓他們參加劉軍,繼續作戰,對歸降的將領們還一一封侯,並下了一道命令:「投降軍隊不予整編,維持原編。」劉秀對降軍的厚待,正是這種仁愛思想的體現。

在管理上,一個高效的團隊不但要靠嚴歷、嚴密的管理制度來約束每個成員的行為規范,更要靠融洽、和睦的環境來激發每一個成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在「法治」的同時,更重視發揮「情冶」的作用。劉秀對這些降軍,也是注重以情感人,讓他們感受到其內心的真誠。

劉秀對降軍這樣恩寵有加,致使他們都不敢相信,心中不免疑惑不安。於是,劉秀經常單騎巡視各營地,此時若有人想行刺,那幾乎是唾手可得。然而,眾將軍將士見劉秀如此信任,不由得產生了景仰之心,都異口同聲地說:「劉秀能推心置腹,誠懇待人,不懷疑我們,真是一位寬仁長者。以前我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懷疑他居心叵測,回想起來實感慚愧,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上刀山,下火海,我們在所不辭。」

從此以後,這些降將跟隨劉秀南征北戰,披荊斬棘,為最終平定天下混亂,建立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正因為劉秀的誠懇待人,以身作則,使其擁有強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夠獲得下屬們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而不是恭維和奉承,最終團結一致,勇往直前。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作為領導者,在對待員工的層面上,也要愛護人、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幫助人、激勵人和造就人。總之要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誠待人,與人為善。只要領導者能從尊重人格、尊重個性的角度多下功夫,以君子之心度他人之腹,就能感化部下,搞好團結,成為一位賢明豁達的領導者。


『玖』 如何理解儒家的「父子相隱」觀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對於孔子這里提出的「父子相隱」的主張,千百年來的注釋者都是闡釋論證其合理性,並未提出過異議。 《漢書·宣帝紀》:「父子之情,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於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無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從那時開始,古代的法律已經有明文,一般不追究「父子相隱」的罪過了,這是合乎事理人情的。 鄧曉芒教授在《南風窗》發表《對儒家「親親互隱」的判決性實驗》,其中提到:劉清平教授認為「親親互隱」的不正之風是導致今天社會普遍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引起了儒家信徒們的圍攻。2005年出版的《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70萬字中有60多萬字是攻擊劉清平的觀點的。2007年,鄧氏為劉清平的觀點辯護,招來了反對人士的輪番作戰,論戰持續了一年半。鄧氏的文章全部收在《儒家倫理新批判》一書中。 鄧氏認為,儒家的「親親互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當它維護一家的親情的同時,必然無視和損害另一家的親情,如果家家都是不依不饒地維護自家的親情,則將導致天下大亂、無法無天。由此就需要一個專制的大家長即百姓的「父母官」來處理各家之間的沖突,這就造成了中國幾千年權力通吃的現狀,也是中國幾千年專制的「正當性」根基。 父親的行為不良,侵害他人利益,觸及法律,兒子予以揭發,葉公認為這是正直的表現。孔子沒有說揭發父親攘羊的行為不能算「直」,但他顯然認為這種「直」的層次不高。他提出了另一種貌似不「直」而「直在其中」的表現,那就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父母和子女之間互相包庇和隱瞞過失,怎麼可以說「直在其中」呢?這是現代人所不能理解的,人們對孔子這一觀點的解釋也往往顯得過於簡單。楊伯峻雲:「孔子倫理哲學的基礎就在於『孝』和『慈』,因之說父子相隱,直在其中。」李零雲:「孔子是親情至上主義者,他提倡的為尊者諱,在中國是個壞傳統,至今仍很有市場。領導、父母、老師,干什麼壞事都得遮著,居然以為美德。誰不遮,誰倒霉。」 人們的品德分為很多層級,但真正能做到大公無私的境界是不太可能的。由於貪利,像「攘羊」這樣的不良行為,古往今來十分普遍,這種行為的性質惡劣程度並不嚴重。像這類的事情,屬於法律可管可不管的臨界處,應該是在「民不告官不究」的范圍內。兒子揭發父親攘羊,這可以算是以公理而廢私情,算不上「大義滅親」,倒是有點「小義滅親」的味道。 父親攘羊這類事,兒子將他揭發了,這表現了兒子的「直」,官方對兒子的行為無可厚非,甚至還得予以肯定和褒獎。但其後果是父親名譽掃地,父子關系惡化,家庭形象因之而受損,家庭生活的味道也因之而大變,這都是人們可以想見的。按照事理人情,人們通過兒子揭發父親攘羊這件事,自然會想到其父子情感關系的淡漠,家庭氛圍的不理想,甚至會認為兒子想靠出賣父親而求取名譽。如果從客觀功利效果來衡量的話,兒子這樣做恐怕有失偏激,不甚理智,得不償失。「大義滅親」是無奈之舉,應該被理解和肯定,至於「小義滅親」,恐怕就值得斟酌了。儒家主張對人們的小過要寬容和赦免,攘羊之過的性質不能算嚴重,當兒子的完全可以採用告發以外的其它方式來對待。 為什麼要「隱」?因為事情不體面,「隱」的原因就是「知恥」,就是對家族聲譽的維護,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從「隱」的動因來看,它還是包含著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子女對父母的過失要「隱」,雖然有礙公理,但卻是事理人情的自然趨向,在任何社會環境下,要求人們做到大義小義都「滅親」,事事處處都「存天理而滅人慾」,這顯然有點不切實際。尤其是在「小過」的范疇內,更有通過「法治」解決問題和通過「情治」解決問題的區別。 儒家主張為父母「隱」過,但並不主張對父母之過視而不見,子女對父母之過有「諫」的責任。家醜雖然不外揚,但其內部卻是要依理解決的。《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所謂「幾諫」,也叫「微諫」,就是「不顯諫」,就是要委婉迂迴地諫。《禮記·曲禮下》:「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禮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禮記·祭義》:「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禮記·坊記》:「子雲:『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這些材料都強調的是子女在父母的過失面前的勸阻行為。 子女有過失,父母應該承擔失教的責任。父母有過失,子女也應該承擔失諫的責任。如果子女平時能對父母之過不失其諫,便可以降低父母之過的頻率和程度,不至於小過釀成大過。父親攘羊,平時必有貪利的不當表現,當兒子的應當諫阻。攘羊的事實已經形成,當兒子的還可以再諫,哪怕諫到「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的地步,如果能達到妥善處理的結果,也總比告發出來要好。難道在這類事情上,就沒有比告發更好的處理方法了嗎? 告發父親攘羊,這種正直無疑是一種偏激而簡單的正直。「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做法貌似不直,但如果納入儒家的思想體系中,確實有「直在其中」的道理可言。什麼叫「直」?恐怕應該是追求最大程度的合理化結果。許多能夠在家庭和親情這一特殊的機體內自我調節和消弭的矛盾,非要一切都訴諸法律不可,恐怕不是應該被提倡的做法。儒家一貫主張德治、禮治、情治,這些思想對社會問題所能發揮的干預作用,決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思想所能包辦的。同樣的道理,兒子揀到了錢包,便據為己有,把錢給花掉了,當父親的面對這樣的事有多種選擇,是直接揪著兒子的耳朵送到派出所而揭發他不當得利呢?還是自己進行教育勸導,然後採取其它的補救措施呢?在這種情況下,當父親的對待兒子的不良行為是該先「隱」著呢?還是應該立刻公之於眾呢?面對這類事實,也許持不同價值觀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但是如果從追求最大程度的合理化結果的角度來看,從儒家思想的整體結構來看,恐怕簡單地否定孔子意見的做法還是值得斟酌的。 《論語·顏淵》:「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這是說,處理訴訟案件,我和別人是一樣的,大家都是據法行事,孔子追求的目標是息訟。「聽訟」易,那是法制社會,「使無訟」難,那是大同社會。儒家在不廢法制的基礎上,追求通過教化而達到「訟庭生草」的境界,這有什麼不對嗎?

『拾』 中外關系文化的差異

很難找到,現在提供一點相關的資料,看對你是否有幫助。

2、關於價值的斷想
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切經濟、政治、文化、習慣、心理和客觀存在的稀缺程度之關系的總和。
世上發生任何事件,最終都會反映到價值上來。價值,也是主觀和客觀關系的總和。任何單一因素都不能決定價值量。價值只能在各因素(主觀和客觀的)相互作用的體系中由均衡決定。
3、中西文化的盲點:結構理性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質是一個結構比重的問題。一切對單一和純粹的追求都是偏見。人們常常在面對選擇時進退維谷,這正是缺乏結構理性的表現。
有三種理性存在:價值理性、工具理性和結構理性。
在中西文化中,只有前兩種理性,缺乏第三種理性。
價值理性是人們用來判斷是非好壞,應該或不應該的一套價值體系。
工具理性是為實現價值目標的手段體系,如策略、政策、程序、組織、制度、科技手段等。
結構理性是人們在不同情況下構造價值結構的理性。例如,義的價值和利的價值都不能單一地適用任何情況。人有時自利,有時利人,兩種價值同時存在於一身,那麼在何時何地對待何人講利或講義,這就必須用結構理性判斷。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持同一價值觀。這就是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矛盾和價值觀應該在結構理性的支配下統一起來,這就使結構理性的含義。
東西文化中為什麼有結構理性的盲點呢?就是因為人類有偏執的共性。一旦價值理性形成後,人們就將它固定下來,向一切情況運用。
4、結構理性不是價值觀
結構理性是一種方法理性,而不是一種價值理性,它當然與價值相對論和道德相對論扯不上關系。因為結構理性是一種中立於價值判斷的方法理性。
結構理性不是一種價值觀,而是一種構建價值結構的方法論。它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一個分析衡量錯對好壞的內容准則,按照結構理性的方法理解真理與價值,真理和價值都不是唯一的和絕對的。真理和價值的意義依賴於時空和情勢。
5、信仰偏執與人間悲劇
由於人類在理性結構上有盲點,人類常常把信仰的追求推到了極度與偏執的程度。這種對信仰上的偏執,使得人們可以對信仰的追求不顧一切,對信仰的偏執導致了無數的人間悲劇。
人類沒有信仰不行,但信仰過度和偏執甚至更加危險。信仰偏執可能是製造人間悲劇的最重要根源。世界上沒有哪一種信仰是絕對正確的,也不可能有哪一種信仰是絕對錯誤的,人們應該有結構的,有條件的,有程度的接受所有相互矛盾的信仰,形成一個比重、多少、條件不同的信仰結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6、上帝的公平
貧窮嗎?上帝讓你知足。富有嗎?上帝讓你貪婪。勞作嗎?上帝給你胃口,讓你健康。享受嗎?上帝讓你乏味,給你肥胖。追求幸福者,上帝讓你感覺命短,遭受痛苦者,上帝讓你感覺壽長。
人世間有各式各樣的公平,都不如上帝公平。例如,機會均等,結果均等,起點均等,貢獻均等。然而這每一種均等,都有它不可克服的不公平的一面,並且帶有一定的負面效果。機會均等,其結果就不會均等。買彩票,每人贏錢的機會是均等的,但結果只有少數人贏得巨款。市場經濟的競爭是機會均等的,但結果卻只創造了少數富人。結果均等就絕對公平嗎?也不!結果上的均等掩蓋了貢獻上的不均等,收入上的均等掩蓋了成本上的不均等。
7、視角
轉化視角看問題,不僅是了解事物的方法論,也是人類行為的道德要求。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不僅以此待人,而且以此待自然、待宇宙、待一切。
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視角去看,會呈現不同的形象,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人與人之間,以個人的視角去觀察別人,多少會帶有感情的、利益的和理性的偏見。所以我們也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別人看自己。設身處地地看問題常能克服人與人之間的偏見。
首先,我們要學會從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感受,別人的經驗和知識的角度去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只從自己的利益、感受、知識、經驗去看他人,看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第二,人類要學會站在自然的角度、站在其它動物和生物的角度看世界。如此,人類與自然、人類與其它動物和生物就會和諧得多。然而我們人類對自然物種的分類全是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為判別標準的。
第三,作為一般規律,我們對事物所作的判斷,所下的結論,都是從某一視角看問題所作出的,視角一改變,這些判斷和結論的正確性就動搖了。
8、動機、手段與效果
一個社會的模式,或各個國家的社會區別,大致就是由那個社會和國家隊動機、手段、效果的道德和法律約束標准、方式和側重點決定的。
在動機、手段與效果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依存的邏輯關系。要實現動機,就必須要有手段,有了手段的實行,就一定會帶來一定的效果。但社會必須對三者的好與壞、准許與不準許作出界定,也就是說這三者的關系必須受到道德與法律的約束,否則人類社會就會變成叢林世界。
當我們分析道德和法律對這三者的關系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道德可以用來約束全部三者而法律卻只能用來約束手段。因為動機無法用事實證明,而效果則有許多為人所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說法治是不管動機與效果如何的,只要手段合法,就不能被治罪,雖然有可能受到道德的譴責,而這正是法治的短處。
道德的約束雖沒有法律約束那麼硬,卻比之約束范圍寬廣得多,道德不僅約束手段,而且約束動機與效果。
我們能找到一套標準是使三者統一起來嗎?回答是不能!因此,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不管它強調的是何種標准,總是會存在一定缺陷的。不過上面的分析告訴我們,任何一方面的標准若絕對化而完全不顧及其他標准就一定是不好的。在三者之間找到一個均衡的中庸之道似乎可以做得到的,所以一個社會應該是法治、德治與情治的有機結合。
9、替代的困擾
每個人幾乎每天作出一些類似非經濟的替代決策。當你作出這些替代決策的時候,你去追溯過躲在這些決策後面曾經困擾過你的那權衡替代的尺度嗎?那就是你最深層的價值觀。
例如對不同對象的愛如何替代。對生命、自由、愛之間的替代也是如此。
10、爭名與逐利
追名逐利皆為人類行為的根本驅動力。天下熙熙,皆為名利而來,天下攘攘,皆為名利而往。大致而言,人是爭名奪利的動物。所以有人把人類社會叫「名利場」。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人逐利,與鳥無異。「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說人爭名,與雁有同。
現代經濟學,是用自利與理性解釋人們的行為,即認為人類是逐利的理性人,又叫經濟人。
按照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說法,以私產為基礎的自由市場制度安排,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解,它使得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使社會得益。
現代經濟學,尤其是主流經濟學,卻很少研究人們爭名的社會效果。人們爭名也會像逐利那樣有利於全社會嗎?
人類爭名,基本上是一類相互抵消的浪費性行為。
人爭名的根源是來自人的嫉妒本性。對於整個社會利益而言,逐利優於爭名,因此在經濟活動中的爭名之風不可長。
11、恥的標准和功用
有什麼樣的榮恥標准,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
東方人以好、壞為標准,西方人以對錯為標准。
12、信譽無價
一個人,一家公司都輸不起信譽,何況一個國家?
「一個雞蛋吃不飽,一個名聲講到老。」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從此處得,將從他處失,並且是永遠損失下去。
13、信心與價值
假若我們中國的自尊、自信心能增強,同樣的出口商品定能換回更多的外匯。信則有,不信則無。這信字若指信心與自信更有哲理。
信心生產價值。
現在中國出口許多產品到國外,有些質量超過日本貨,可價錢卻低很多。我想這是我們中國人過謙吃的虧。
西方人什麼都是先看重自己的。各種優惠、賠償等,都是自己人先得,然後才考慮外人。
14、常輸是游戲規則使然
一個人要贏得競爭依賴於他自己可控的優勢與弱點,也依賴於外在於自己不可控的因素。更依賴於競爭的游戲規則和所用的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首先,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增加自己的優勢,減少自己的劣勢。這是他自己可控的因素。當然可以增加贏得可能性。然而他是否真能贏,還依賴於外在機會是否存在,是否機會均等。如果機會足夠小,威脅足夠大,即使自身努力也難以成為贏家,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二,如果一個人在競爭中總是輸而無機會贏,這決非此人不想贏或他比某人低級愚蠢,而是競爭的游戲規則於他不利。在這種游戲規則下,他的優勢不能被評價,而弱勢反被評價,游戲規則有利於他的對手。例如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是「價高者得,價低者出」。有生意眼光的人總是贏家,有資本的人也總是贏家,而有些人無論怎樣努力,最終還是赤貧,因為這游戲規則對他不利。
其三,一個人贏了,我們須問他是用什麼手段贏的,一個人輸了,必須問他是如何輸得。
其四,任何一個人,總有他不可克服的約束條件。
最後,要問贏得目的是什麼。

三、中西文化斷想
文化的雜交有兩種結果,一是優勢雜交;二是劣勢雜交。所以,兩種文化交匯的時候,一定要有引導,以防止劣勢雜交而保證交匯的文化優秀。
1、人類千年的功過
人類匆匆的腳步,很快又走完了36.5萬天,21世紀的腳步,已迎面踏進人類的生活。回首千年,人類既聰明也愚蠢,既有功,更有過。人類的聰明使科學昌明,卻使環境惡化;使物質生活改善,卻使精神生活空虛;制度的實驗一個接一個,幾乎每個制度在製造繁榮時,也製造災難;人類追求和平,卻更好戰爭。人類並沒有成熟,她還在人頭馬的階段: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
2、治家與治國
西方以治國之法治家;中國以治家之法治國,各有優劣。
中西文化大致是互補關系,是以西補中,以中補西的關系,具體可為宏觀西化,微觀東化。
西法治國有效,中法治家治企業有效。即以法治與市場的方法治國,以道德秩序治理家庭、企業。
3、東西文化對比隨想
東西文化之所以在文化上互相攻擊,爭論不休,就是因為他們各自都以自己的文化價值為尺度去評判他人的文化。
東方文化的主流是儒佛道,尤其是儒家文化。
文化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可見的行為方式;一是不可見的價值觀、道德准則和信仰。東西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兩部分,有一些是共通的,如都認為和平和守信是好的。
(1)東西文化的第一個區別,也是最本質的區別,是責任、義務和權利之間的差別。儒家文化強調個人對社會、對他人所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卻不強調社會對個人權利的界定和保護,不強調人與人之間清楚的權利區分和對權利的互相尊重。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強調社會對個人人權和產權的界定和保護,卻不強調個人對社會人對他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2)東西文化的第二個區別是價值判斷的方式不同。西方人重效果判斷,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重動機判斷。對於西方人而言,什麼是動機和出發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好不好。對於中國人而言,首先判斷人們的出發點和動機好不好,然後才看效果,這兩種衡量好壞的不同方法,使得西方人特別重視達到目的的手段體系,達到目的的效率和效果。而東方人則特別強調證明自己是好人,是好的出發點和動機,對於效果和達到目的的手段反而不去盡量努力尋求。其結果是西方文化導致手段體系發達而道德不張,東方人則重道德而手段不張。
(3)東西文化的第三個區別是對人性的假設不同。西方文化假設人性惡;儒家文化假設人性善。故西方文化主張法治,儒家文化主張德治。
(4)東西文化的第四個區別是思維方式。西方人重演繹與分析,中國人重歸納與類比;西方人善於把整體分成部分,然後把每一部分都變成專業化、專門化。並且西方人也善於在純粹的假設上作理論推演,以發現更為深層的東西。東方人則善於歸納與類比,從類比和歸納中發現一般規律,發現新的東西。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從一般到特殊,而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從特殊到一般。
(5)東西文化的第五個區別是世界觀上的一元世界和兩元世界的區別。儒家文化重視現世,西方文化認為有帝國與王國存在。
(6)東西文化還有很多區別。例如儒家文化主張以治家的方法治國,西方文化主張以治國的方法治家;東方人重內容,西方人重形式;東方人喜歡內斗競爭,西方人喜歡外斗競爭;東方人講情理法,西方人講法理情;東方人講謙虛,西方人講自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4、東西方的價值判斷標准
一個理想的社會價值判斷標准,應根據一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效果判斷與動機判斷的雙重標準的比重,並且配合以完善的法治。
一個好的價值判斷標准應是效果判斷與動機判斷二者的結合,而取一個適當的比重來判斷好壞。一般來說,如果一個社會以效果判斷為主,以動機判斷為輔,並有嚴格的法治,其社會效果就會比較好,這是因為在法治的約束下,人們追求目的不能不擇手段。
5、中國文化四論
要探討中國落後之原因,改造之途徑,未來之發展,不能不討論中國文化問題。
中國的今日落伍問題是制度問題,也是文化問題。中國的制度是中國人的選擇,而文化影響選擇的價值標准。
(1)儒家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
儒家的治國文化,不利於甚至阻礙市場制度的產生,但給定市場經濟制度,儒家文化則必西方文化更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更具競爭力。
儒家治國文化,可歸結為一句話,叫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曰以治家的方法治國。治家的法則主要是道德規范即人治,分等差而治之,家長治家,家人治於家長。
治家的方法,推廣於微觀組織例如公司的管理,是有效的,甚至是優越的。因為具有儒家文化的中國人家庭內部沒有利益之間的相互算計、計較,但並不影響家庭成員盡力為家庭奉獻。如果把這種文化和道德准則帶入公司等微觀經濟組織中,使職員、工人感到公司就是家,那麼公司的管理成本就會大大節省,而工人的激勵程度與合作程度並不下降。
(2)工具道德與目標道德
中國是一個講道德的國度,幾千年前就鼓吹以道德治國,但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公德呢?
因為中國人把道德當手段,甚至當作治國的手段,這就使道德帶有極強的功利目的。在人治的中國,人們講道德、講禮貌、講敬老敬上,這是因為這樣可帶來功利,不這樣做就要損失功利。在公共場所講道德不增加功利,不講公德也不失去功利使然。中國是一個講工具道德的國家,人們的禮貌、笑臉相迎、點頭哈腰、道貌岸然後面,總是帶有某種目的的。
在法治國度,道德是作為目的本身即目的道德的。不守法就會失去功利,但不講道德並不損失功利,講道德也不增加功利,在此種情況下,人們仍彬彬有禮,這說明人們講道德的後面並不帶有功利的目的。就是說,人們把講道德當作目的本身去享受。
要使國人講公德,根本之法不是教育,而是實行法治。
(3)價值的理性與工具的非理性
中國人只管價值理性或曰情感價值理性常導致中國人忽視對工具理性的探求。工具理性(制度、法律、政策程序)不發達,科學和工具落後導致發展落後。
(4)人權自由平等
中國儒家文化缺乏人權、平等和自由精神,因為它是一種信仰等級特權的文化。
6、平等待己的功效
如果你不尊重本族,劣待本族,別族也就不會尊重你,更不會善待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本族;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家人,別人就不會尊重你和你的家人;如果你不尊重自己的老百姓,別人就不會尊重你的老百姓,也不會尊重你。這就是平等對待本族的功效。
我一直夢想有一天中國人能像對待外國人那樣平等地對待中國人自己,我也一直夢想有一天政府能向上待外國人那樣平等地對待自己的老百姓。否則,做一個中國人就太可悲了,到了外國受外國人的歧視,回到中國人的圈子中受中國人的歧視,到處不是人。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如此不自尊,如此劣待自己人,如此沒有自信,如此崇洋媚外,悲哉!
7、尺度與公正
世間的公正要以一個適當的或最佳的尺度結構來界定。人類之所以把公正用一把尺度界定,是人類理性的盲點造成的。
任何單一尺度面前的人人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公正。一個最佳的界定公正的尺度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社會中每個人,至少是每個利益集團的不同能力、優勢和對社會的貢獻要與他們從這個社會所獲取的回報所適應。
第二、一個最佳的尺度結構必須正好消除每一個利益集團用非生產性活動破壞尺度本身的動機。
8、英雄與明星
現代傳媒正把人類推向一個淺俗而缺乏理想的世界。因為理想、高深的思想和精神的極致沒有足夠的市場價值。這就使物質的富有與精神的貧困同步而行,「交相輝映」。
比較一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20世紀末乃至21世紀初,我們會發現前者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後者則是明星輩出的時代,前者是英雄領導時代,後者是明星引導潮流。何因也?通訊交通傳媒的發達與商業價值碰撞使然。
9、公德與私德
要取得公德與私德上的一種均衡關系,必須找到法治與人治的最佳結構,必須在重視義務與責任的同時,也要重視人的權利的界定。
10、負面的真諦
有負面的存在,追求正面才顯出意義來。完全消滅了負面,人生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意義全無。一切東西的珍貴都在於它們的稀缺,而稀缺正是負面的東西。
11、觀念比知識更重要
所謂觀念,就是人們對事物對世界的看法,對好壞對錯的認知標准,對行為方式、社會規范的概念。兩個觀念格格不入的人合作,其克服觀念矛盾的合作成本會很高。
市場經濟的存在與發展,要求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觀念。比方遵守合同的觀念,公平競爭的觀念,交換、貿易相互得益的觀念,講信譽不欺詐的觀念,別人正當致富發財不眼紅的觀念等。
12、宗教的經濟效果
每一種宗教,都是一種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都對信仰者產生強大的約束力。正是宗教的這種抑惡揚善的功能,對社會產生正面的經濟效果。
13、領導風格
現代管理關於領導的理論的一般結論是有效的領導者,是由有效的領導風格所決定的。然而哪一種領導風格最有效卻存在各種學說。
領導與管理是不同的,管理是管理事,領導是激勵和鼓舞人。所以好的管理者不一定是好領導,反之亦然。領導有兩種職能,一是維系和凝聚團隊;二是領導團隊完成一切任務。與此相應,也有兩類領導風格:一是關心人,以人為導向的領導風格;一是關心任務,以完成任務為導向的領導風格。兩種風格不同程度組合,又可派生出多種中間風格來,典型的風格有四種:一是重關心人,輕關心任務;二是重關心任務,輕關心人;三是關心人也關心任務;四是輕關心人也輕關心任務。
到底哪一種領導風格更有效呢?按目前流行的情境領導理論,任何一種風格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依賴於三方面情況組合:一是領導者的價值觀、背景與能力;二是被領導者的價值觀、背景與能力;三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所處的環境與階段,按照這種變化不斷調整領導風格才能有效。
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系的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要求有不同的領導風格。在初始階段,要重關心任務,輕關心人的關系。領導者必須以條規對下屬嚴格管理,保證任務的完成。因為下屬還不熟悉情況,缺乏自治能力。在第二階段,隨領導對下屬的信任和支持增加,領導必須既高度關心任務,也高度關心人的關系。在第三階段,下屬有了更強的能力、成就感和責任心,因此領導的直接指導不再需要,但領導仍需支持與小心謹慎。在第四階段,下屬有了更多的自信、自我指導和經驗,領導的支持與鼓勵已不再那麼重要了,因此,領導應該放手讓下屬自治,採用低度關心人的關系,也低度關心任務的態度。
14、情理法與法理情
在情理法的中國,人情味重,什麼事都可以想想辦法,托託人情,走走關系。這是一種自然保險系統,人們容易在艱苦的環境下度過難關。因此在中國人事關系極為重要。
在法理情的西方國家,人情似紙,相互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有什麼矛盾,先講理,後上法庭,簡單明了。西方雖淡薄人情,卻十分講公正、平等;中國人情味重,卻易產生不公正。

熱點內容
河南租賃行業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9 01:42:19 瀏覽:983
合同法第114條第1款 發布:2024-11-09 01:31:57 瀏覽:896
法院案件案件 發布:2024-11-09 01:23:37 瀏覽:368
縣供電公司能制定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9 01:13:08 瀏覽:24
龍岩司法所 發布:2024-11-09 01:04:27 瀏覽:181
規章制度的單位是什麼 發布:2024-11-09 00:30:56 瀏覽:917
勞動法退伍軍人辭退 發布:2024-11-08 23:15:06 瀏覽:645
2020cpa經濟法可轉債 發布:2024-11-08 23:12:39 瀏覽:591
大學生村官遵守什麼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8 22:17:22 瀏覽:893
常寧蔭田法院 發布:2024-11-08 21:41:40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