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人自律

道德經人自律

發布時間: 2022-04-18 03:20:41

A. 道德經的無為指的是什麼

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做具體計劃,找對正確方向,自然而然,努力完成,不為難自己,最後結果,反而取得更大成績。

B. 求道德經原文及譯文

道 德 經
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四章(48)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50)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章(59)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63)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二十章(64)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二十九章(73)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76)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79)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3)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1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六十一章(24)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26)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
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33)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
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
哀者勝矣。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38)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七十五章(40)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終◇
===================================
一九九四年,祥子據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校訂。
電子版底本:
①一九九二年,李曉渝等據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版),參照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及江南文化書院黃山分院《道德經》(一九九零年版)輸入之《老子》電子版
②一九九三年,常人《道德經解》電子版

C. 《道德經》中的問題

按照老子的思想,道高於德,德高於仁,仁高於義。。。。

在缺失了,違反了,沒有了道的情況下,才會有德產生,老子的本義是不想這種德產生的,產生了是由於道的沒有被達到,是被迫的。。。。

現在來回答你的問題,下德的人,是有心作為,現實點的話說,就是做好事兒,圖報。出發的高度就下降了。

你「上仁」那裡的理解,我覺得可以按照這個方式來理解,「上仁的人,想要去作為,但卻沒有去做任何實際的工作,順應大道的想法只是停留在思想的階段,而非進入實質」。

如此,我覺得應該可以理解這章的意思了。

D. 幫忙找一下關於自省自律腳踏實地做人的弟子規、道德經等裡面的古詩文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內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容,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章告訴我們做事不可急躁,冒進,一定要腳踏實地,靜中察動,才能超然物外。
參考一下,我的理解。

E. 自律的名言警句

1、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華倫·巴菲特
2、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時候都能控制自己。——蒙田
3、我們都得承受二種痛苦中的其中一種:紀律的痛苦或後悔的痛苦。差別在於紀律感覺幾盎司重而後悔是幾噸重。——吉姆.羅恩
4、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但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培根
5、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你的情緒便控制了你。——大仲馬
6、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高爾基
7、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8、自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慾望的控制。——柏拉圖
9、自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慾望的控制。——古希臘·柏拉圖
10、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你的情緒便控制了你。——大仲馬

F.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章真正的道德,你怎麼看呢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的無為貫穿全書,無為的境界。

守元換抱一;身心柔和;志向虛懷若谷;愛民治國用道的自然運行法則;氣息柔弱綿長;用道德通達四方;生育萬物不佔有,有作為不恃功,養育萬物不主宰,是最深奧美妙的道德。

為人民服務

老子的要求,修成了聖人的思想和行為還要自律。

生而不有

生育萬物,讓萬物自然運動的規律生長,不拔苗助長,不加以干擾,不把萬物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

有作為不恃功,如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偉大精神。

G. 老子《道德經》誰講得最好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哲學鼎端:LV.2 1 分鍾前
我耿閣雖是個無名鼠輩般地卒兵小民然則卻有著其詩近萬首文待千篇的論及《易經》《道德經》的等之諸多的文字面世敬望諸位哲慧賢達聖神仙凡予以賜教並不求褒揚之譽只求貶責之獲以鑒自律而得其益也!耿閣:草於2018年10月22日早上8點35分
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的答案 耿閣:著(人民網已經發布)

sa56 08月05日 05:22
《《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之《知乎》下的提問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首先《賦題記小詩》一首:——「其意則是作為本文之大題論大論題的真諦的引語序言的。」
詩曰:
天賜耿閣人間行,
道德經理衡量明。
冥冥之中受教化,
切切莫負凡神靈。
咧咧詞語別作情,
弄弄斯雅吻世領。
解疑答惑命索種,
惹醒繁花布霄青。
「及於《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的問題這是一個具有天大地大道大德大人大宇宙無極般大的大論題大命題。其之整個《道德經》說的講的論的解的就是這么一個大問題。她是《道德經》中的關鍵核心精髓精要之真諦之所在的所有因果原因因素的結果和結論之所在。」
關於「《道德經》中的「無為」有沒有定義,定義是什麼?之問題的問題的答案說復雜還真的是復雜;其復雜的程度還真的是有關論其這一問題的成千上萬的或之不下於萬億篇的文章還真的是都沒有徹底的徹悟性給予說清道明;其之還真的是都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學科還真的是都有不同層次的給予了一知半解半解一知的講明白了一些道理。」
題記特註:
本文(三)是摘錄:「向全世界全人類公告:「《道德經》中「道」「德」「道德」「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的定義」 的問題之答案」一文的一個章節。」
(三):關於「《道德經》中老子「無為」的思想理論的含義本意指的是什麼的真諦的定義的問題」之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無為的定義》是什麼?答案是:「道德「。
這個答案:(1):不是「大破天荒」;」(2):不是「驚天動地」;」(3):不是「胡思亂想」;」(4):不是「杜撰造臆」;」(5):不是「天意所賜」。
(《無為的定義》:「就是道德」。「這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異想天開的心血來潮」;」也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冥思苦想的胡編亂造」;」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天意驅使的神痕偉跡「;」也更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人的得道成仙的哲智聖慧」。」很顯然的結論:「就是人家老子先生已經把「無為」就是道德」的觀念觀點已經是明示暗喻的徹解徹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在此只能極簡略述一二。」 「「道」乃「無」★「無」乃「大」★「大」乃「無」★「無」乃「道」★「德」乃「行」★「行」乃「為」★「為」乃「行」★「行」乃「德」★「為」乃「德」★「無為」就是「道為」「就是德為」「無為就是道德」「無為就是道德的行為」!。!。!。整部《道德經》中最精要最精髓最神奇最玄奧最神聖最神明最美善的寶庫中的寶藏就是:「無為就是道德」。就是說的「道」的大行大為之大德之聖德之極德之美德之善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家老子先生說的是「道」的本身所具備的所本然的所固有的大行大為「道」的那個「德」那個「道德」是無所不可為無所不能為的」之其所以然的。」所有的人類的人們千萬別搞糊塗了」!。那是作為每個人來講的話:那是永遠都達不到的其之只能有去領悟去精悟去學習去效法去實踐去增智去添慧去行美去為善的問題和理份了」。)
此處只能說這5小點意思,為什麼如是說呢?這是因為我耿閣說過的一句話:「天法不過欲★人律不過五」的自律己戒的天律天則所管著的。」老子先生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為而民自正;實質的解釋就是:「我道德而民自化?我道德而民自正」的意思。(在這里需要畫龍點睛的予以說明:「無為」的意思按其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論之本意:即:「指的就是「道德」;說的就是「道德」;論的就是「道德」;真諦就是「道德」。」摘自我耿閣自己所著的「《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中的「題記」中的其中的一句話放在這里權以作為敘述下文的引言或之引語)
作為「整個人類思維意識之精神的心靈靈魂★整個世界人文文化之文明的神明的燈塔」的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論之《道德經》到底究竟為什麼總是言敬心恭的連篇接牘的屢屢頻頻的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反反復復的提到「無為」涉及「無為」和論證「無為」這一詞呢?為什麼老子先生思想理論中最偉大的思想理論理論就是「無為」的思想理論呢?這一「無為」思想理論為什麼能得到整個人類鋪天蓋地的書山文海般地去研究去探討去論證去一探究竟而又都總想去能夠弄明白「廬山的真面目」之真諦的來龍去脈呢?為什麼有很多的人各自站在自己的學識水平之有限的智慧程度上得出的研究結論又總是與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論之本意的本來面目大相徑庭不著邊際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甚而又是背道而馳而其違理悖道的呢?種種原因的因素之結症之所在到底又是什麼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和疑問都有待於整個人類去研究去探索去解決。」
「關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和疑問我耿閣在其所著的:《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和「《完整版》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 (人民網已經發布)的這兩篇文章中曾試以作過相應的很不成熟淺陋不堪的表述解釋和論證結論。因其問題極其復雜在這里不能均而敘之,只能是「一言蔽之」式的說上幾句作罷。」
總體說來:「道」「和」「德」自然而然的統而為一的合而為一共然同然般地存寓於表現於體現於「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整個無極宇宙的所有的一切的事物之中並無所遺無一所漏的踐行履為於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的始終中的時空階段過程和始終中的時空過程階段之中的全過程之中的之其其之的道理的。」 「德」是:「唯道是從」的。」(老子先生語)這就是「德」的本然實然定然的本身固有的鐵律鐵規的本質本能和本然本命的天職功能及其作用意義的含義之所在。」(絕對絕然般地不能講什麼:「道」是講的是宇宙行為的規律的法則道理。」絕對絕然般地不能說什麼:「「德」是說的是人類的行為規律的法則道理」。」特註:「我耿閣曾經有過瞬間的錯誤的認識和認知的結論」即:「就是其「道講的是宇宙行為的規律的法則道理」★「德」說的是人類行為規律的法則道理」。)」在這里打一個小比喻:「「道」若比作人★「德」乃喻作身」。」(說明:世界上的所有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無為」的真諦之結論之統論」」或之」「無為」的本意之徹悟之徹論」》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為何物宇宙名!
道姓零空無極共!
道德一體整體鳴!
道體德用悖論痛!
道生那一是一德!
道生萬物德顯功!
物質量能是道命!
道德經原易經統!
道之無極宇宙宏!
無乃道諦真命隆!
別說老子道名暗!
無名天地無始終!
道名是無開篇供!
為何世人不解通?
聃謙說不知其名!
焉能強字為道恭?
世人論道勉強哄!
其實大錯特錯中!
強字鳴道神無限!
唯有道字精聖種!
道名為無宙宇重!
道身無極經緯通!
囊納東西南北向!
覆蓋春夏並秋冬!
其大無外唯變統!
其小無內守恆空!
唯變是守天律冠!
物事理情人慾充!
道德經成老子頌!
人類人文頭首功!
世界文明最偉大!
神鞠佛躬仙凡崇!
道者主名無字寵!
次名大遠逝反聳!
理寓萬事萬物歷!
行始萬情萬理終!
道名大無教識眾!
德名美善慈祥從!
道無德為須銘記!
神泣仙哭驚天公!
此首小詩份量重!
敢叫日月飛彩虹!
概然並非耿閣意!
分明天意使朦聰!
界時無為定義貢!
無為就是道德弄!
老子道德無為撰!
千呼萬喚方出籠!
我無為而民自正!
已響無為道德鍾!
我無為而民自化!
無為就是道德同!
耿閣生世才學輕!
難料是否看聽懂!
借來罡風龍鳳聚!
陰差陽錯文橫空!。
題記特註:
本文(三)是摘錄:「向全世界全人類公告:「《道德經》中「道」「德」「道德」「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的定義」 的問題之答案」一文的一個章節。」
贊(0) 回復(1)
最新評論
sa56 偉大的人民網體現展現表現著昭顯昭現昭衍著整個世界的人文文明的發展和延展的頂端並整個人類的人文文化的正義和道德的美善。
老子的"無為"觀點什麼意思? (人民網發布)
耿閣(鳴天士君)著
sa56 08月07日 13:01
老子的"無為"觀點什麼意思?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本文是錄自:網路知道(哲學鼎端:是我耿閣的呢稱)
哲學鼎端:LV.2.4 分鍾前
老子先生的「無為」的思想理論觀點:「(說的是、指的是、論的是、真諦是)無論是總體的統然而言還是具體的細然而語都是在說「道」和「德」之「道德」的問題。「無」——」乃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是其「道」的學名身名原名本名主名本意主意、大遠逝反及之萬事萬物萬理萬情都是「道」的乳別名次名替名表意並之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無所不表無所不寓無一所遺無一所漏也!「德」的所有的本質本姓本性本命之其所有的本職功能作用意義就是老子先生說的「唯道是從」。」也就是說:「道是啥德就是啥,道是啥樣德就是啥樣,道長啥樣德就長啥樣(反之也一樣)的意思。(在這里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說)。說穿了道白了就是:「「無為——」就是「大道大行大道大為」;就是「大道大德大德大道」;就是「道行德為為德行道」;就是「道德的行為」;就是「道德的大行大為」;」「無為就是道德;無為的真諦定義就是道德。」「無為」就是:——大自然宇宙的大行大為、大道大德、天德聖德、神德仙德、真德本德、奐德極德、美德善德」之宇宙規律道理之道德。」(別解則缺理,另釋則欠情。)——耿閣(鳴天士君)著草於2018.08.07中午11.35分」該文用時約15分鍾著成。」
鄭重聲明:本文原創。無論任何人任何機構不經本人同意不得引用轉載。任何人不得斷章取義的偷梁換柱的盜用或之竊為己有。」

【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終極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詩論題記》
無有大道至極簡,
道德共存最理邊。
唯道是從德互貫,
道德經諦玩盡顯。
道可道非常道嵌,
惹得靈類愁破天。
今日耿閣履聃意,
咿呀學語奉人間。
【用詩再解題記詩】:「(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簡單,只語遍潤萬慧山。道可道來非常道,所有仙凡頂禮玩。耿閣九死問陽聃!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讓人通曉去?李耳答曰已講完。」(第二首):」詩賦文篇千萬言,桂月忘卻十五盤。晝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數鬧瞎眼。神亦糾兮鬼也纏,魂曾傷兮魄矣殘。辭情總為心影轉,撹得夢幻欠蝶安。」(第三首):「為報臨世碧草顏,又觀祖先奉獻甘,帝恩賜游哲殿慧,豈能不度肺腑肝!淚灑華夏人文巔,思化春雨荷露參。大仁無緣恩天冠,喚贏道理本性染。」
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是什麼?
耿閣(鳴天士君)著
涉及問題:【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的答案是什麼?
終極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終極意義的之其答案就是:「作為道理雖是可以說的然我這部《道德經》中所要說的道並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說的是一種特殊到極致又特別到極至的那種至高無上的道理。」(此處一字半字都不能贅言多說 )
特注說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別說明和特殊標明的是:「這個終極定義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的終極定義的之其結論的認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萬的其它所有的問題則屬於另外的另題的內涵和外延的邏輯范疇。」
在這個特注說明裡需要再補充一句話: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認為的口吻來說應該是這樣表述的「老子先生認為我這部《道德經》所要講的道理是關於【有和無】並【無和有】這兩個字的最徹底最至簡最深奧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統的一種至臻至奐至廣至極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無所不奐無所不盡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種無所不盡其所極致的那種道理的。」
固辭:「無和有」並之「有和無」的問題是老子先生《道德經》從頭至尾要告訴人類的人們的一個最是最後也是最是最終的整個《道德經》始終中的一種大道大德同時至簡的簡直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的『有無』這兩個字的境界層次的了進而竟然還有一種更高層級的境界狀態那就是:因為有是無生的且又是『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的所以當其涉及到「道」的終極的真諦定義時也就唯能只剩下那麼一個字的那個「無」字了的之其:「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的了」!!!!。
耿閣:草於2018.10.03.晚上8.55分結束。本文原創。本文題記詩文的用時時間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論論文的基礎上的一點小小的體會所形成的結果。」
附文:
【在我耿閣所著的數百篇論道的文章中隨摘一篇而略示之】
《完整版》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人民網已經發布)
耿閣(鳴天士君)著
老 子 先 生 最 自 謙 ,
總 然 不 敢 天 下 先 。
實 質 道 諦 名 解 斷 ,
彌 漫 道 德 經 里 篇 。
人 類 悟 道 理 無 邊 ,
各 抒 己 見 豈 不 偏 。
吾 未 知 其 名 何 顯 ?
字 之 曰 道 定 論 言 。
強 字 為 名 之 曰 大 ,
接 下 筮 遠 反 相 連 。
勸 君 第 一 章 中 看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嵌 。
此 話 到 底 何 意 撿 ,
無 是 道 名 真 面 臉 。
道 名 諦 無 已 確 定 ,
有 無 本 然 理 道 間 。
無 乃 道 名 始 終 冠 ,
絕 非 解 始 天 地 先 。
人 家 老 子 本 心 意 ,
天 地 有 無 道 母 兼 。
道 姓 無 極 宇 宙 鑒 ,
此 乃 唯 一 正 理 典 。
其 悖 億 萬 論 道 撰 ,
既 便 次 理 綠 葉 添 !
復 歸 無 極 大 遠 反 ,
宇 宙 規 律 理 盡 填 。
別 說 老 聃 道 名 暗,
分 明 諸 仙 悟 太 淺 。
八 首 小 詩 十 分 掂 ,
三 恭 智 仁 萬 善 年 。
老 子 道 德 規 律 映 ,
嫵 媚 永 恆 照 陽 天 。
題記特註:關於「失量」一詞之示略:「失量」是自然科學術語,「是一種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數學術語稱之為「向量」。倘或用作於哲學術語的話其之則可稱之為「質量能」(或之「物質質量能」或之「物質場能量」或之「質場效能量」)。在本詩文中需要再重復解釋的問題是:「第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和「第廿五章」中的「先天地生」這兩句話的老子本意說的是:★ 無名天地之始也!-----「無」作為「道」的名字並不是自有天地開始就有就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存在天地開始不開始的問題的進而又是其其「道」作為「無」就是根本不存在什麼天地開始不開始的問題的且也是更沒有天地開始不開始這一說的。」 「道」 作為「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作為「無之無極之宇宙」她生養滲透代替並齊蘊含孕育同存共寓於一切事物之中不僅統御凌駕於所有的事物發展變化的始終中的全過程之中的全部的始終中的整個過程之中而且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寓於其中而被寓其中之其無一所遺無一所漏也!固辭:「無之無極」是作為「道」的本質本性本名本姓本心本命本意本能的之「道同無極道化無極」之「道即無極道合無極」之「道與無極是並然共有著『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功能本能的理寓規律的「之」又之是」道和無極之間是「整體無間無間整體」的通然統一的本來之面目的而再又之其是那些被曰之為「大」「筮「「遠」「反」「逝」「玄牝」「穀神」等等的這些所需要表述的思想理論道理理念和觀念觀點都只不過是「道」的別名次名或之是其「道」的所屬的屬性而已。」 ★ 先天地生(這個「生」字是有是存在的意思是無極宇宙客觀存在的意思)「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論的本意說的是:---- 「作為「無極的道」不管你天地是否形成不形成開物不開物」她都是永恆地自然而然地與客觀存在同時存在的。」(在這里一字都不能多說)。
特意說明:尊敬的人民網的編輯編審的審核管理員先生們您們辛苦了!我耿閣非常感謝感恩您們審核通過並發表面世了我耿閣所撰寫的幾篇不成體統的小文章。由於我耿閣太粗心太疏忽大意了,以至於在:「賦詩評論《「道」的四種失量屬性之一的「大」》之文的哲理性」這篇文章中竟然能把「少了一句話」的未改稿給發布了。當看到發表文時我耿閣確然是徹底的傻眼了,明是選定好了的確點擊錯了。雖有唯恐發錯唯恐發錯的意識然最終還是發錯了,真是痛心不已呀!因為您們太忙了!我耿閣非常不願意給您們找麻煩。於是決定錯就錯了吧!不再重發了。然當每每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又心動心灰意冷了。這是因為文中「少了的那句話」在文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要,倘或沒有「少了的這句話」那則可就是使文章的文理哲理的內涵遜色的多了,說的重一點的話來說那可就是:「這篇文章就可能幾乎要成為了廢篇了。因此我還是決定再發一次來彌補這個缺憾。敬望您們費心過目予以權衡成全為盼了。」 耿閣:著於2018.03.21.夜10.11分中國合肥

H. 道德經為什麼偉大

《耿閣約用「五百字的一句
          話」論哲聖老子》

                耿閣:著

偉大的老子*中國之驕傲!;實乃無與倫比無人能及也!;老子天下第一!;他是天神天聖之無量天尊也!;他是世界頂端級的唯一哲聖!;他的哲理是凌駕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之人文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父或之科學之母!!!;他的哲學思想理論是整個宇宙規律的的化身(即:「是蘊存於整個宇宙間的天道地道人道中的理寓定律准則之化身或之是自然規律之天然法則的化身之理寓;也就是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道法自然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德道之思想理論這個僅用約八百漢字所組構成的五千字文的《道德經》就絕然般地將其整個宇宙間的自然規律之天然法則之客觀真理及之萬事萬物萬理萬情的道理都演繹待盡而且是完全可以統然宣之為無所不包而無所不極且又無所不奐的;故言其思想理論可曰謂之為:「她凌駕於物事理情之上並施寓於物事理情之中」  ;噫吁其之幾近乎美奐善然完整臻罕化玄易幻統御百端理妙無限之極致也!;他的宇宙觀是整個人類的靈魂並整個人類文明的燈塔。」

I. <道德經>第十二章的感想

我寫的文章: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佛家說:「一切皆空、四大皆空」。我認為,也可以用道家的觀點來闡釋它:「空、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是什麼都有。
「五色」、「五音」、「五味」,都切切實實地在我們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裡存在著。苦是苦,樂是樂,善是善,惡是惡。關鍵是我們怎樣去對待它。
從美學上「朦朧美」的角度來看,事物對人的影響往往與距離成反比的,離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們的本性。因此禪宗主張「明心見性」,老子主張「去彼取此」,都是要求與那些過度的享受拉開距離,獲得超脫。歷史上,許多高士們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著這一觀點。且不說,拒堯帝位、水邊洗耳的許由,也不說拒牛飲水、躲到樹上築巢的巢父,單以出世為旨的儒家弟子們也出了許多這樣的人物,簞食瓢飲的顏回、蓬牖固道的原憲……。東漢初年的嚴子陵也算他們中的一員,他拒絕了同學光武帝出仕的邀請,垂釣富春江,終老林泉間,成為後世傳頌高士的楷模……
當然,我們不能拒絕物質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但我們至少應該懂得對於不同的人,世界也是呈現著不同的面貌。你是一個農民,你如果感覺到你周圍的田園風光美的;你是一個讀書人,你覺得書的海洋是最美的;你是一個工人,你覺得叮叮當當的機器聲是美的……那麼,「五色」、「五音」、「五味」就不會給你帶來痛苦。世界豐富的美是與每個人的心靈的豐富程度而開放的。物質的豐富不應給你帶來痛苦,痛苦只是因為你沒有以開放的心靈去接受他,沒有以「無」心態去對待他,太迷惑、太在乎,靠得越近,刺得越傷,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豪豬效應」吧!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其實,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要經歷這三重境界呢?涉世之初,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長大之後,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他使我們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使我們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隨著人生經歷的不斷積累,對自己、對世界不斷反省後,便返璞歸真,山仍然是山,水仍然是水。然而面對物慾橫流的今天,面對紛紛擾擾的世界,我們又能有幾人 「去留無意,漫看天外雲卷雲舒」呢?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盡皆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嘆!

J. 道德經是誰寫的核心講什麼

在我腦子里有個影響,不記得什麼時候聽 易中天教授講課,易教授說過一個觀點:《道德經》的核心講的是軍事。
很長時間以來,每當看一次《道德經》原文,總要想起易教授的這個觀點,因為我從心裏面感覺到,易教授的這個看法是不對的。你不能說胳膊是人一部分,就說胳膊就是人吧?可是我確實記不清楚是在哪一次講座里聽易教授這么說起過的。
今天,我在網上搜索,看到了易教授的這一段文字:「《老子》一書的精華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辯證法。而且,我比較贊同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即《老子》的辯證法,是由軍事辯證法而政治辯證法,由政治辯證法而哲學辯證法,最後在中國人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變成了一種生活辯證法(《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而且,依我看,這種生活辯證法還是屬於弱勢群體的。」
這段文字,是從易教授的新書《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里摘出來的。這一點清楚了,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說我的觀點了。首先,我還是要說,易教授這樣說是錯的,我不贊成,原因是:
1、易教授認為:「《老子》一書的精華是辯證法」,我認為這一看法是錯的。「辯證法」確實是《道德經》的亮點,但不是《道德經》全書立論的根本。
2、易教授認為,《老子》是以軍事辯證法為基礎,而後政治辯證法,而後生活辯證法。我以為,易教授的這個排列次序有問題。如果把「軍事辯證法」作為《道德經》的基礎,那麼,就把這樣一部曠世奇書降低了檔次,是對這部奇書的誤解。
3、易教授認為,《老子》是屬於弱勢群體的書。這一觀點,我更不同意,我認為易教授有些不負責任的信口開河了。《老子》一書,不僅適用於弱勢群體,更適用於強勢群體,是一部適合所有人修身養性的生存哲學。
我以為,《道德經》的核心就是一句話:「人要為人必須律己」。《道德經》的主題,就是要人們修身養性、達到「自我臻至善」的人生境界的修行書。俗話說:「人道成天道成」,只有自我的修養達到「至善」的境界,那麼,不管你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能在你所在的行業里做出貢獻,你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軍事家,也可以成為哲學家、醫學家、文學家、養生家等等等等。《道德經》里的許多語言,說的都是為什麼要「為人」,如何「律己」。前半部分《道經》,講的就是如何「人要為人」;後半部分《德經》,講的就是如何「自律」。「人要為人」,這不是個人意志的優劣,不是厲害的選擇,不是命運的好壞,不是生命的任務,而是人要在人的社會里生存,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這種必備的「前提條件」,就是老子筆下千叮嚀萬囑咐的「道」,就是宇宙之間的大規律。「律己」,不是學而知的故意的模仿和學習,不是人的出發點能夠完全左右的,不是人的文化理論能夠說得清的,而是說,人就只能在「人」的框架里生存,離開這種框架,就不是人。「律己」,既是對「人」的訓練的一般的要求,更是對靈魂力量的約束,不論你的靈魂有多大的力量,必須在人性的軌道上運行,不能脫離人性亂為。這也是孔子這位前所未有的大聖人不談「性與天道」的根本原因。易中天說,「孔子不是聖人,只是一個教書匠」。易中天的這一觀點,起碼說明他根本就沒有讀懂孔子。
所以,「律己」,既是在教育我們如何修行,同時也是在管魂。全部《道德經》的含義,不論從哪個角度去講,就是說的「人」的固有的陰陽屬性,也可以說,是講人性理論的「經」。

熱點內容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
法院ems騙 發布:2025-01-16 17:45:38 瀏覽:291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
法院文書質檢 發布:2025-01-16 16:15:58 瀏覽:563
婚姻法同姓 發布:2025-01-16 16:00:55 瀏覽:955
結婚離婚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16 15:58:42 瀏覽:694
廢止婚姻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6 15:58:39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