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兩難法

道德兩難法

發布時間: 2020-12-22 01:28:10

① 心理學名詞解釋兩難故事法

道德兩難問題是人的道德判斷的一個三岔口,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是卻可以通過人們對道德兩難問題的選擇而判斷一個人的道德判斷水平和人格認知傾向。

② 柯爾伯格用來研究道德發展問題的主要方法是道德兩難嗎

柯爾伯格以其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為指導,在大量試驗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批判以專灌輸教育為屬特色的"美德袋"教育模式,分別從分析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階段、強調兒童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和推行以道德兩難問題討論法為主的教育方法等方面闡述了其主體性道德教育觀.這些思想對於我們在中小學道德教育中更新德育理念、調整德育目標和內容以及改進德育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③ 採用「兩難故事法」研究道德發展階段的心理學家是

科爾伯格提出道德發展階段論,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最經典的就是「漢斯偷葯」的故事,讓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作出判斷。

④ 為什麼教育要用道德兩難故事法

科爾伯格
科爾伯格1958芝加哥拿博士位,1959耶魯任助教,1962——1968任教於芝加哥;1968起轉專任哈佛教授、哈屬佛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主任.認知結構主義派代表物,提:校道德教育目促進道德判斷能力發展.根據童道德認知發展階段性提道德兩難,童思想道德教育產影響.道德兩難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道德兩難故事討論,啟發童積極思考道德問題,道德沖突尋找確答案,效發展童道德判斷力.

⑤ 柯爾伯格提出三種類型的道德兩難問題; 3個故事 (1)假設的問題 (2)以內容為主的問題 (3)真實的或實際的

在歐洲,抄一名婦女得了襲一種特殊的癌症,快要死了。醫生說只有一種葯或許能挽救她的生命。這種葯就是本城葯劑師最近剛發明的一種葯劑。每一劑葯的成本是400美元,葯劑師要價4000美元。患病婦女的丈夫名叫海因茲,他找到他所認識的每一個人去借錢並嘗試了每一種合法的手段,但他最終也只能籌到總共2000美元,僅夠葯價的一半。他告訴葯劑師說他的妻子快死了,求葯劑師將葯便宜些賣給他或者讓他以後再付錢。但是葯劑師說:「不行,我發明這種葯就是要用它賺錢。」所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海因茲感到絕望並考慮砸開葯店為他妻子偷葯。於是他在晚上撬開了葯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葯。結果,他被葯劑師告到了法院
(1)海因茲應該偷葯嗎?為什麼?
(2)他偷葯是對的還是錯的?為什麼?
(3)海因茲有責任或義務去偷葯嗎?為什麼?
(4)人們竭盡所能去挽救另一個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為什麼?
(5)海因茲偷葯是違法的。他偷葯在道義上是否錯誤?為什麼?
(6)仔細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認為海因茲最負責任的行為應該是做什麼?為什麼?

⑥ 道德兩難故事的創始人是誰是皮亞傑嗎

是科爾伯格
科爾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1959年去耶魯大學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從1968起轉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認知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他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就是在道德兩難故事討論中,啟發兒童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有效地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

⑦ 什麼叫「故事兩難法」

兩難故事法是心理學家採用的研究兒童道德判斷水平的一種方法,其要求個體考慮是非價值並做出困難的決策,但又不可能圓滿解決的假設性情境。

它們是以故事形式描述的兩難情境,讓被試者對進退兩難的道德問題做出回答,從而研究不同文化、階層、年齡的人在道德認識、道德標准、道德判斷上的特點和規律。

最早科爾伯格編制了9個道德兩難故事,讓被試者評價故事中的人物行為。其中以「海因茲偷葯」故事最為有名,不僅要求兒童回答是非,還要講出依據。根據被試者的回答,對兒童的道德水平進行劃分,並把這一水平的劃分作為量表,用來測試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

(7)道德兩難法擴展閱讀

理論:

1、水平一:前習俗水平。

該水平的特點是:個體還沒有內在的道德標准,而是取決於外在的要求。他們用來作為道德判斷的基準取決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

(1)、懲罰與服從為定向。

個體以行為對自身所產生的後果來決定這種行為的好壞,而不管這種後果對人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以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懲罰了,不管其理由是什麼,那一定是錯的。避免懲罰和無條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價值。

(2)、相對功利為定向。

個體以行為的功用和相互滿足需要為准則,開始知道了人們之間的關系是根據像市場地位那樣的關系來判斷的,知道了公平、互換和平等分配,但總是以物質上的或實用的方式來解釋這些價值的。

2、水平二:習俗水平。

該水平的特點是:個體能按照家庭、集體或國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認為這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而不大理會這些行為的直接後果。這時他們能夠從社會成員的角度來思考道德問題,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范,並遵守執行這些規范。

(1)、以「好孩子」為定向。

個體以人際關系和諧為導向,認為凡是討人喜歡或幫助別人而為他們稱贊的行為就是好行為。在進行道德評價時,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並盡量按照這種要求去做。對行為的是非善惡,開始從行為的動機入手來進行判斷。

(2)、遵從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為定向。

這時個體所作判斷的根據是相信規則和法律維護著社會秩序,因此,個人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的義務。由於情、法、理三者有時難以兼顧,這一階段的學生判斷善惡常會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

3、水平三:後習俗水平,又稱為原則水平。

該水平的主要特點是:個體努力在脫離掌握原則的集團或個人的權威,並不把自己和這種集團視為一體,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准則。想到人類的正義和個人的尊嚴,其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

(1)、社會契約為定向。

個體開始認識到,法律或習俗的道德規范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在判斷好壞時,認為只有兼愛的行為者才是道德的,錯誤的行為可以根據其動機是好的而減輕對其責難的程度。但並不因為動機良好而將其錯誤的行為也看成是正確的。

(2)、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向。

以人生的價值觀念為導向,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標准超越現實道德規范的約束,以正義、公正、平等、尊嚴等等這些人類最一般的倫理原則為標准進行思考。並根據自己所選定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行為完全自律。

⑧ 道德兩難故事"海因茲偷葯"

他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就是在道德兩難故事

⑨ 道德兩難的故事最先由誰提出來的

是科爾伯抄格
科爾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1959年去耶魯大學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從1968起轉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認知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他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就是在道德兩難故事討論中,啟發兒童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有效地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

⑩ 親社會道德兩難故事法的創立者是誰

是科爾伯格。 科爾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1959年去耶魯大學任助教,1962—內—1968年任教於芝加容哥大學;從1968起轉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道德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認知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他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提出了「道德兩難法」,在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就是在道德兩難故事討論中,啟發兒童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有效地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

熱點內容
司法廳孫 發布:2025-01-22 08:04:06 瀏覽:225
張亞坤法院 發布:2025-01-22 07:32:36 瀏覽:519
大學經濟法企業法試題 發布:2025-01-22 07:10:59 瀏覽:487
伊斯蘭法系法官 發布:2025-01-22 06:07:59 瀏覽:472
公司法合同法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22 06:07:23 瀏覽:943
鍾律師說法 發布:2025-01-22 05:55:49 瀏覽:785
反恐怖法院 發布:2025-01-22 05:52:20 瀏覽:248
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二節 發布:2025-01-22 05:50:49 瀏覽:181
法院新的目標 發布:2025-01-22 05:38:07 瀏覽:992
公司法與股權 發布:2025-01-22 05:16:43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