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信心

法治的信心

發布時間: 2022-04-18 22:57:32

A. 青少年如何樹立法律信仰,堅定法治自信

進學校就已經下意識有了對規矩的理解
比如遲到了罰站,打了同學要檢討,寫錯問題要反思。

因為作為動物的本能就是趨利避害,當延伸到校園外,社會里也是幹了違背法律的事情就會受到懲罰,老老實實就可以過得安穩,長期打磨之下,青少年就會自覺遵守法律意識。

B. 大學生應該怎樣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

法治素養,不僅是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的現實需要,更是其面對新時代走上工作崗位必需的核心素質和基本能力。新時代大學生的法治素養應當包括以下方面:

1、堅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關鍵

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明確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豐富和深化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當代大學生應當明確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六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一是明確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的基本理念;

二是明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目標和戰略內容;

三是明確「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

四是明確堅持「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使命;

五是明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六是明確「五個堅持」是確保實現「法治中國建設的根本保證」。

這五個堅持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為根本遵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推進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維護國家安全穩定」。



2、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知識,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重要內容

法治知識概念比法律知識概念的內涵更深刻、外延更廣泛。因此,要培育和養成新時代大學生核心法治素養,就要對大學生進行普法和法治宣傳教育,使大學生的法律知識不斷更新,還要擴展其法治知識儲備、豐富其法治知識結構。

一要認識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理論體系、發展規律和實踐經驗;

二要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憲法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三要熟悉和掌握大學生應當遵循的有關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與自身專業和未來職業實踐需要相關的法律知識,要把有關的法治知識與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知識有機融合,內化為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以適應未來法治建設的實際需要。

3、健全的法治意識,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精神要素

對新時代大學生而言,健全法治意識的基本要求是:

一要增強尊崇憲法、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識,樹立憲法至上的法治觀念;

二要增強規則意識,明確守法守規是每一個法治國家中公民的基本意識,堅持依法辦事,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當代大學生應當做到懂規矩、守規則、依規范,堅守規則紅線、明確法律底線;

三要增強程序意識,明確「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學會依靠程序辦事,遵循程序要求,形成程序觀念;

四要增強平等意識,自覺維護和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沒有特權」,堅持公平正義;

五要增強權利意識,依法維權、護權,尊重和保障他人的權利,自覺維護自身的權利,以法律為武器自覺與任何侵權和不法行為做斗爭。

4、嚴謹的法治思維,是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思維能力要求

法治思維是現代國家治理應當確立的基本思維模式。大學生是新時代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學會和運用法治思維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法治思維模式,就是運用法律的思維,是依靠法治本身固有的運行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與道德思維、政治思維、經濟思維、行政思維等思維模式的本質區別是,在治國理政、社會治理和行為方式上,它更側重於對法律規則和法律手段的運用和重視,強調法律的權威、依法行動和依法辦事。

大學生樹立法治思維,就是要樹立權力服從於法律的權力思維、理性平等的權利思維、依法辦事程序思維、自覺主動的法律責任思維,提高對法治的踐行能力和運用能力。

5、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當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行為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法治,而社會主義法治的精神要義之一,就是要在樹立法律權威的基礎上,形成人們對法治的內在需求和內心擁護,使法治成為人們的精神認同與行動遵循,這也是對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大學生要做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信仰法治的表率,要帶頭樹立起崇高的法治信仰、堅定的法治信念、飽滿的法治信心、良好的法治風范,成為在未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良好的依法執政、依法行事、依法辦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2)法治的信心擴展閱讀:

總之,當代大學生要培養法治素養,就要不斷加強法治知識的學習,包括關於法治和法律規定方面的知識和法治原理方面的知識。除了在大學課堂獲得相應的法治知識之外,收聽收看法治方面的廣播電視節目、閱讀法律類的報紙雜志等都是較好的獲取法治知識的途徑。

並通過加強法治方法的訓練,養成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處理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習慣,養成遵循法律要求、依據法律規定、按照法律程序辦事的行為習慣,牢固樹立規則意識和責任觀念,並在日常的專業學習中加強法治知識和思維方法的運用。

使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法治知識結合起來,為適應新時代發展所需要的綜合素養奠定基礎,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C. 如何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

培養法律思維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等途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

  •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維方式。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律思維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有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律思維,並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

  •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們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法律方法構成法律思維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我們要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必須掌握法律方法。應當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當復雜,有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認定事實的方法等。每一種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大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 參與法律實踐。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不可能養成法律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范圍將越來越廣泛,人們面臨的法律事務必然會越來越多。這既對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供了良好條件。

D. 通過理解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國製造2025和數字中國,培養國家意識、民族自豪感,樹立制度自信道路自

E. 法治的重要性300字

生活在西方的我們如今看中國,它正非常努力地讓其法律與法的精神接軌,走向法治歸宿。我們在英格蘭創造了法治,它一直很好地服務於我們。祝願你們的努力能夠取得成功,對於世界的幸福、財富、自由來說,意義非同小可。
中國的情況不一樣,而且英國已經實行法治這么久了。中國有不同的傳統,也有不同的道路,如何在中國實現法治?
我要說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對中國實行法治非常有信心。
舉個例子。深圳30年前只是一個小漁村,30年前如果你問:「我們能在30年中把這個小漁村變成一個人口達1000萬,高樓林立,整個世界都會為之矚目的城市嗎?」人們肯定會回答「不可能」。但是看看現在深圳的情況,就是這樣的。
同樣,35年前你問一個中國人,說「可不可以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人們肯定會告訴你「不可能,我們沒有這個傳統」。在中國的國情下,這也是不可能的。但看看深圳的現在,無論黑貓、白貓,市場經濟在中國發展得還是不錯的。
所以,我對中國的法治非常有信心。下面,我來回答一個最難回答的問題,陪審團可否在中國得到實施?
在很多社會中,陪審團是可以實現的。英國陪審團的流程和理念,就是一旦有人被控有罪,就會在社會上選出12個人到法庭上來聽證。在充足的聽證後,他們會到庭外對案子進行討論,然後回到庭上判定被告是有罪還是無罪。
這種情況,的確在英國是有效的。但在其他的國家,這個經驗並沒有用得很好,比如在日本就不行。這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原因。在1930年左右,日本嘗試實行陪審團制度,結果很快就廢棄了。在日本根本行不通,原因是日本人不擅長做決定。法國人做決定也是比較困難的,他們不喜歡評論別人,或對別人的事情做判斷。所以,在日本如果實行陪審團制度,可能要經歷好幾年才能做出一個決策。
但在中國,陪審團很有希望行得通。因為陪審團制度需要幾個條件,比如民眾受過比較好的教育,有比較好的經濟能力,而且對司法系統有著比較好的理解,他們就可以作為陪審團的基礎來源。現在,中國人民越來越富裕,有越來越多的大學,中產階級層不斷擴大,為陪審團制度提供了非常好的實施條件。一旦有了好的陪審團制度,法治的實現就不是特別大的問題了。
但這種法治上的改變是比較大的轉型,不可能在一兩年甚至5年內就可以完成。中國的經濟改革用了30年,才達到了今天的成就。實現法治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我也很樂觀,隨著中國人民的財富的增長,經濟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這非常有希望實現。我遇見的中國人都很有思想,很理性。給我留下印象的是,這些人為彼此負責,非常出色。
因此,我認為很多中國人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去把社會推向法治,也具備潛質推行一個有效的法治體系。
比較難的問題,是權力尤其中央權力機關與法律間的關系,以及法律究竟是由比較精英的人還是由人民來制定?當然,權力機關包括中央的權力部門把權力下放是很難的事情。但可以看到,現在中央都在討論如何將權力下放。以前這種事情是難以想像的,今天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我們也看到,需要各種各樣的新政策去適應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條件下,只有給人們更多的自由,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所以,想讓中國這個有漫長文明歷史、有復雜國情的國家向前發展,只依靠中央權力是不夠的,必須要把權力下放,才能建立比較和諧、成功、幸福的社會。
現在從中央的討論以及預備實行的政策,已經看到了高層逐漸想把權力下放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經濟能力的加強,對司法體系的了解與運用進一步成熟,就非常有可能使人民的權利與權力獲得平衡,法治實現本土化成長。

F. 如何培育民眾的法治信仰

1、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這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前提條件。公民的權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沒有權利內容的法律就激發不了公眾對它的渴望。權利意識的增強導致對法律的認識與對其價值的認同,有利於人們法律信仰的生長;同時,對法律的信仰也必將推動人們權利意識的提升,從而又推動法律意識的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尤其是對權利的主張是近代自覺的主體者人格的吶喊,如果缺乏權利意識,法律規定的權利只能是寫在紙上的而不會轉化為現實中的權利。而權利意識的培養在於主體者自主意識的覺醒。我們說權利意識的培養主要在於主體——公民的自我意識的蘇醒。如果立法者一直崇拜和迷信國家政權的強制與威懾,而忽視了作為社會主體的公民的主體性與自我意識,那麼公民在國家的強制和威懾下,只能無可奈何地被動服從法律,自主判斷的思維就會逐漸麻木,參與的熱情也會逐漸泯沒,獨立的人格喪失了,那麼順從的、充滿奴性的依附人格便長成了,權利意識在其心中盪然無存,我們所倡導的法律信仰就無從談起。2、增強公民對法律價值的感受、體認與認同,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內在原動力。法律信仰具有親歷性。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輸出來的,被教導出來的,而是基於人們對法律的自覺信服和認可而使法律被認為是值得尊敬的、應當尊敬的。人們通過自己參與到法律實踐的過程,藉助一系列的社會實踐、個別經驗和親身感受而逐步到對法律的歸依,對法律神聖性的認同。從這一意義上說,法律就使人們信仰它獲得了必要的價值基礎。公民就是通過對價值的感受、體認和認同,才轉化為法律價值即價值法律化,這是法律信仰產生的主觀前提。對法律的信仰歸根結底是基於法律體現著主體的價值追求與價值理想,這也是法律之所以能夠被人信仰的最初原動力。正如西賽羅在《論法律》中說,羅馬人自兒提時便受到如此教育:「一個人要求求助於正義,就去訴諸法律」。因為只有法律體現著正義,反映著正義,保障著正義,實現著正義,從而使人們信仰法律、信仰正義獲得了發自主體內心的一種心靈的相契,法律信仰也由此而確立。所以,只要法律的內容體現並反映了主體的價值追求,法律才會得到社會主體的普遍體認與認同,並從其自身的利益出發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最終完成信仰法律的理念塑造。3、增強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執法、司法人員的法律信仰,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證,也是培育現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環節。只有國家公職人員對國家法律具備良好的信仰,才能在形成、培養、增強自身信仰的同時,有助於民眾法律信仰的培植,黨和政府的法律信仰是社會民眾法律信仰的榜樣。從心理學角度上說,這是一種模仿效應。律人先律己,法律信仰這一社會風氣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公職人員對法律的認同。國家公職人員作為由人民委託執掌一定權力的代表和法律的衛士,是法律的具體執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假使執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知法執法又犯法,就會違背全國人民的意志,違背黨的領導,也會損害全國人民的利益。這樣的話,就會眾叛親離,甚至會使政府和法律的威信喪失殆盡,這並非是危言聳聽。誠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十倍於犯罪,因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是污染了水源」。因而,為了公民法律信仰的培養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應切實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法律素質教育,首先培養其法律信仰。4、 徹底擯棄法律工具主義,掃除思想上的障礙,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重要步驟。目前存在一個最大的思想誤區是法律工具主義持有者居多,法律工具主義是一種關於法律本質和法律功能的法學世界觀和法學認識論,認為法律只是實現一定社會目標的工具和手段,不具有任何目的和價值意義,把法律視為國家的工具和政策的工具。有時候法律工具主義者非常重視法律的作用,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立法、執法和司法的發展。但是由於他們把法律視為工具,而工具又是可以替代的,一旦達不到預想目標,這一工具就會被棄之不用。政策、命令甚至長官意志都可與法律發揮同等的甚至更大的作用,就容易出現以權壓法,權大於法的現象,這時法律就形同虛設,伴隨的危機亦會爆發,並最終導致人們對法律喪失信心。文革期間時而把法律視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時而又砸爛公檢法,一切都無法無天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說明。法律工具主義是人治思想的特殊表現。其實我們知道,法律在具有工具性手段性的同時,亦具有目的性。在一定條件下,它是工具,在另一條件下它就具有目的性了。法律只有始終貫穿著人類的價值追求這一目的,才能真正具有公平與正義,才能具有這一法律調整下的經濟、政治與道德等的公平與正義。而法律工具主義是把法律視為一種工具,與目的價值等無關,那麼在立法時就不能最大值地記載法律的價值,執法時也不可能實現其價值,自然人們的守法活動也不能享受其應有的價值,導致法律價值的虛化,降低了人們對法律價值的期待,自然無法培養公民的法律信仰。5、通過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進行輿論導向和法治宣傳,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廣泛基礎。現在電視、報紙和手機都已普及,網路也縱橫各區域,這些現代化工具的作用就是迅捷,讓人第一時間去感知外部世界。尤其網路輿論的功能日趨強大,具有明顯的現代性特質。經過近十年發展的中國網路媒體已成為全球互聯網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中國網民人數,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各種媒體是通過個案對法律實施關注的。針對每一個熱點事件,新聞媒體及網上言論都會非常活躍,進而馬上形成輿論趨勢,甚至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使任何部門、機構甚至公眾人物都無法忽視。例如孫志剛案、劉涌案、寶馬案等新聞、網上輿論的洶涌對該案的最終公正解決,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公民也直接或間接自發培養了對法律的情感。公民通過多種途徑站在一個局外者的角度「冷眼」觸摸法律,長期堅持下去,對法律逐漸習慣並認可,對法律產生一種不可阻隔的親切,這種親切感會使社會人群對周圍事物乃至自身事務第一時間以法律者思維去思考,使權利意識更深入民心,受到鼓舞的公眾將會繼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對法律事件的關注中去,法律信仰就會潛移默化地在公眾內心形成。法律堪稱人類迄今為止所能擁有的相對而言最為有效、最為合理和最為完善的治理手段,服從法律的規則治理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法律產生信仰是一個法治社會的終極標志。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只有一個國家的公民具備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礎,那麼才有可能邁進法治社會的門檻。

G. 談談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黨法同國法的關系進行了新闡釋,肯定了加強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顯示出以從嚴治黨和依法治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要實現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治黨,從嚴治黨。治國先治黨,依法治黨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不必可少的前提。實現依法治黨,既要「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更要「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指出,黨的先鋒隊性質和先進性要求決定黨規黨紀必須嚴於國家法律。作為一個政治堅定、組織嚴密、有鐵的紀律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嚴明紀律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並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對依規治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黨員幹部自覺遵守黨紀國法,做學法用法的好榜樣,才能讓全社會獲得尊法、守法、用法的標桿,激發起對法治的信心和對法律權威的認同。今年以來,黨中央以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進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對腐敗一查到底,對「四風」一反到底,已成為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並取得了巨大的反腐成效。事實說明,黨只有做到了從嚴治黨,才能擔綱起黨領導法治建設的重任。當前,我們必須繼續以持之以恆地態度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堅持以依法治黨推動依法治國,匯聚起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力量,為實現法治「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熱點內容
婚姻法同姓 發布:2025-01-16 16:00:55 瀏覽:955
結婚離婚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16 15:58:42 瀏覽:694
廢止婚姻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6 15:58:39 瀏覽: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發布:2025-01-16 15:58:34 瀏覽:412
銀行告知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6 15:38:42 瀏覽:101
旅遊行政法規是由什麼制定的 發布:2025-01-16 14:44:49 瀏覽:306
教師職業道德的定義 發布:2025-01-16 14:40:37 瀏覽:788
法庭與法院的區別 發布:2025-01-16 14:29:40 瀏覽:536
資產轉讓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14:28:11 瀏覽:59
勞動法2017全文哺乳期 發布:2025-01-16 14:24:56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