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環境法學

環境法學

發布時間: 2020-12-22 01:43:34

『壹』 環境法學是不是環境保護法

不是,環境法學涉及的范圍廣於環境保護法

『貳』 環境法學,什麼是你的貢獻

環境方面的法律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2000年4月29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199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2004年12月29日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2002年8月29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2002年12月28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1984年9月20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 2000年1月29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3月25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1997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1996年10月29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1982年8月23日頒布

『叄』 環境法學自考資料

名詞解釋題
1.環境: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2、環境保護:所謂環境保護是指為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保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行政、經濟、法律、科學技術以及宣傳教育等諸多措施和行動的總稱。
3、自然資源: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自然界中對人類有用的一切物質和能量都稱為自然資源。
4、人類環境觀:人類環境觀或稱人類環境價值觀是人們對環境看法、觀點、觀念的總和,是建立在一定生產力之上的並反作用於生產力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簡言之,人類環境觀是一種環境意義意識。
5、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是指由於自然界或人類的活動,使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系統失調,對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健康和生命產生有害影響的現象。
6、資源:資源指對人有使用價值的某種東西。
7、環境資源法:環境資源法是指關於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種法律規范和法律淵源的總和。
8、環境資源法體系:環境資源法體系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制約,在於調整因環境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改善及其管理的法律規范和其他法律淵源所組成的系統。
9、環境資源法律關系從宏觀上看,可以將各種關系歸納為三大類:
(1)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是除人之外的自然物與自然物之間的關系;
(3)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稱「人與環境的關系」。
這個定義包括兩層意思:一是環境法律關系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與環境資源有關的人與人的關系。環境法律關系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與環境資源有關的人與人的關系,簡稱為環境社會關系。二是只有當環境法實施時,才能形成環境法律關系。
10、環境法律關系的客體環境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主體的環境行為所指向的對象,或者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又稱權利客體或義務客體。法律關系的客體一般包括物、行為、精神財富和其他權益。環境法律關系的客體也不例外,但能反映環境法律關系特點的主要客體是環境資源(物)要素和對環境有影響的行為(作為與不作為)。
11、"污染者治理,開發者養護「原則污染者治理是指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組織或個人,有責任對被污染的環境進行治理。開發者養護是指對環境與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組織或個人,不僅有依法開發自然資源的權利,同時還有保護環境資源的義務。有責任對其進行恢復、整治和養護。

1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是指採取各種預防措施,防止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或者把環境污染和破壞控制在能夠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體健康和社會物質財富及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限度之內。
13、限期治理3、限期治理是指對長期超標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排污者,以及對設立有特殊保護區域內超標排污的已有設施,經地方人民政府決定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監督,設定一定期限由排污者在該期限內實施完成治理任務,使污染物排放達到治理目標的一種強制性措施。
14、協調發展原則、協調發展原則 : 是指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統籌規劃、同步實施、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協調發展原則非常概括地闡明了環境與發展的相互關系,是環境保護法的一項重要的原則。
15、個人環境權、個人環境權
即自然人的環境權,指自然人具有享用適宜環境的權利,也負有保護適宜環境的義務。
16、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的原則、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的原則
簡稱協調發展原則,指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17、環境法基本原則環境法基本原則指通過環境法規明確規定或者體現的,反映環境法基本理念、價值、特點和目的的,對環境資源工作或活動具有普遍性指導作用的准則。
18環境標准、環境標準是指國家為了保護公眾人體健康、社會物質財富、維持生態平衡,對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按照法定程序對環境要素間的配比、布局和各環境要素的組成以及進行環境保護工作的某些技術要求加以限定的規范。我國的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環境保護基礎標准和環境保護方法標准等都是強制性標准。
19「公共資源」理論、環境資源主要是公共資源,個體對公共資源的自由選擇與利用和社會對公共資源的分散管理,能夠產生破壞性的競爭。從公共管理角度而言,行政管理權力主體越多、越分散,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就越無力,環境資源狀況就越壞。反過來說,行政權力越統一,越是集中並趨向於單一中心,責任就越明確,權力主體之間的破壞性競爭和摩擦就越小。因此,各國在構建環境資源監督管理體制時,在同一層次的政府級別中,一般是實行統一指揮,加強集中調控,推行主要管理功能部門的專門化,確立單一權力結構和單一行政領導系統。
20公眾利益與民主決策原則、環境資源管理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環境資源的分配與控制。在對這種資源供給的分配中,不僅需要有效,也需要公正、合理,使這種分配有益於實現社會的共同利益,即公眾的長遠利益。要實現長遠利益必然要求合作和參與決策。因此,集體決策、民主決策便成為應用正義與公平的必要條件。一般認為,合理、公正的環境資源管理體制應存在於民主決策與功能權力集中的復合結構之中。多元的決策權力與單一的控制執行中心相結合即「決策多元化與執行專門化」的結構構成了環境資源管理體制。
21環境資源監督管理、廣義上,環境資源監督管理是指運用行政、經濟、政策法律、科學技術、宣傳教育等手段,對各種影響環境資源的行為進行規劃、調控和監督,以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狹義上,環境資源監督管理指環境資源行政監督管理,即環境資源行政監督管理部門對各種影響環境資源的行為進行規劃、調控的監督管理活動
22、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在項目開發利用之前,對該開發或建設項目的選址、設計、施工和建成後將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影響、擬採取的防範措施和最終不可避免的影響所進行的調查、預測和估計,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防範整治方案措施,按照法律程序進行報批的環境法律制度,它是一項決定項目能否進行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制度。
23、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有哪些?2、「三同時」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基本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自然開發項目以及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工程建設,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法律制度。
24、「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是有關排污費的徵收、管理和使用的法律規定的總稱,是指向環境中排放污染物或者超過規定的標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必須依照國家的規定繳納一定數額的費用,用於污染防治的環境法律制度。
25、排污收費制度是指在從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活動之前,必須向有關管理機關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發給許可證後,方可進行該活動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它是自然資源行政許可的法律化,是自然資源保護管理機關進行自然資源保護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26、大氣污染、大氣污染是指由於人們的生產活動和其他活動,向大氣環境排入有毒、有害物質,使其物理、化學、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變,導致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下降,進而危害人體健康、生命安全和財產損害的現象。大氣污染的特點是污染速度快,范圍大,持續時間也較長。
27、環境噪音、環境噪音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28、禁止超標排放污染物制度、該制度也稱超標排污違法制度,是指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單位或者個人,其污染物排放濃度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法律規定。《大氣污染防治法》這條規定表明凡超標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均屬於違法行為。
29、固體廢物的概念、固體廢物,是指在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或者雖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和置於容器中的氣態的物品、物質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固體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
30、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31、環境雜訊污染、環境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
32、森林、森林,是指存在於一定區域內的以樹木或其他木本植物為主體的植物群落,或者稱為群落生態系統。森林包括林地、樹木及其他林地植物。
33、森林資源、森林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林地面積、樹種及木材蓄積量等的總稱。它具有可再生性和易受人類開發利用的影響等特點。森林資源由森林組成,但又不完全等同於森林。作為資源的森林,它不僅具有經濟價值,亦具有生態價值。
34土地荒漠化、是指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造成的乾旱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主要表現為土地植被遭到破壞後在乾旱和多風條件下出現風沙活動,使土地逐漸失去生物生長能力。
35、自然資源法、自然資源法是有關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6、森林所有權、森林所有權又稱林權,是指森林法律關系的主體對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我國森林法把林權分為國家林權、集體林權、機關團體林權和公民個人林權。
37、漁業法漁業法是關於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發展人工養殖,保障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漁業生產的發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8、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包括生物種類的組成和各種種群的比例以及不斷進行著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肆』 環境法學的就業前景好嗎

法學常設的專業有民商法學、經濟法學、刑事法學、國際法學、環境法學、涉外法律專業等專業方向。
1、就業現狀和未來職業發展分析:
法學專業是朝陽學科,從社會需要來看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從法律系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夠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就業前景非常廣泛,做警官、檢察官、法官、行政機關公務員;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務;做律師;到高校做法學教師;到研究所做法學研究者都是不錯的選擇。
法學專業對人才高素質、高學歷需求較高。他們不僅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還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跨學科的行業知識。隨著近年來對法學人才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法學類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就業情況並不樂觀。但高學歷的法學專業研究生,特別是與經濟、國際交往相關聯專業的研究生,就業前景廣闊。
2、薪酬水平與就業難度
法學專業整體薪酬水平,相比之下比其他行業要高些。能者多勞,拿律師來說,年平均收入在10萬元左右。當然律師事務所不同,以及資歷深淺也直接關繫到律師的收入。高的年薪能拿到30萬元,低的可能年薪只有1萬多元。從事不同性質的案件,比如經濟、金融、證券、房地產等涉外官司,年輕的見習律師一個月可能只有千元左右,資深律師一年賺500萬元不成問題。而婚姻、勞動法、知識產權等之類的案件,律師收費較低。而在企業做法律顧問的,也有著不菲的收入。
由於法學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專業學生在充分學好本專業理論知識的情況下,還要深入生活,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如到公、檢、法機關以及律師事務所等實習,學習實務操作,獲得一些經驗,並檢驗理論知識的正確性。法學天生是「以人為本」的科學,所以學生絕不能脫離社會,否則就是閉門造車。
法學專業學生在進入大四學習時,只要有各種可能的就業選擇,都要盡最大努力去嘗試(主要是參加各類招聘會和人才交流會)。
學生可以選擇考研、參加司法考試、參加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等來拓寬自己的就業渠道。或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社會需要,學習一技之長,比如速錄技術,進入法院當書記員也是不錯的就業渠道之一。最關鍵的是不要眼高手低,有時並不是沒有就業崗位,而是學生不願去做而已。
我國目前注冊律師大約有25萬人左右,律師事務所1萬多家,每9000人平均擁有一名律師,其中北京是每1300多人擁有一名律師,上海是每1800多人擁有一名律師,而美國紐約是每200人擁有一名律師。
從律師的地區分布情況看,發展極不平衡。廣東、北京的律師都在萬人以上,大約佔到全國律師總數的17%,而青海省只有400多名律師,個別牧區只有一名律師。
全國律師每年辦理業務大致在900萬件左右,業務收入在90億左右,律師人均收入在7萬元左右,平均每件收費在千元左右,但是律師年收入仍然存在嚴重的地區差異,北京最高,律師人均年收入達到26萬元,上海也在20萬左右,江浙在7萬元左右,廣東在5萬元左右,而在有些西部省份律師年平均收入也就只有5000元左右,甚至更少,其差距在十幾倍乃至幾十倍。
無論是執業人數占整個人口的比例,還是律師界中高學歷、外語人才所佔的比例,以及中大型律師事務所佔律師事務所總數中的比例,中西部律師業與東部發達地區律師業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特別是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極不平衡直接導致律師收入的差距懸殊,並且這種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內有明顯的改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由於東部與中西部律師業發展的巨大反差,中西部地區的一些律師正在向東部地區轉移,這種轉移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符合人才流動規律的。
因此,綜合以上來看,從個人生存和利益來考慮,北京、廣東等發達地區的律師業發展環境最好,也最有利於個人的發展。當然,我們不能光看這些平均數字就認為律師行業形勢一片大好。律師是強弱差距懸殊的行業,知名大律師年收入上百萬、上千萬的都有,但有很多律師都是疲於糊口,年收入不過萬,有的甚至無錢交納年檢會或會費而被迫轉行。對於初入行的律師來說,90%的其收入都只能維持基本的生存。雖然說成功的標志不是錢,但是對律師來說,其最有力的評價標准被又是收入。另外,律師的執業環境也很不好,這些都是我們從事律師行業上的巨大障礙。
社會不是完美的,律師行業也同樣有不盡人意,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律師業只會向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我們選擇了律師,就要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也終有成功的那一天。

『伍』 簡述法律上的環境與自然科學上的環境的關系

法律上的環境與自然科學上的環境的關系如下:

(1)環境科學上環境的定義具有無限性。 即不受人類支配能力的限制,而法律上的環境定義受法律的目的和調整適用范圍的限制。

首先,環境科學是以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界和宇宙空間為研究對象,因此具有無限性。

而作為法律保護的客體則局限於人類的行為和活動所能夠影響和支配的范圍內, 對那些人力所不及的自然科學環境因素(如太陽、 自然力作用等,盡管它與人類生存有關,但人類不能對它產生影響),不能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 因為法律是通過調整規范人的行為來達到保護某些客體的。

其次,作為國內法的環境定義,受一國法律的空間適用范圍的限制。

(2)自然科學上的環境定義具有抽象性且比較一致,而法律上環境的定義大都是具體的,且各國在立法上的表述並不一致。

這種差異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各國的環境立法取決於各國不同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其次,由於法律上環境定義是有限的,只有通過具體列舉的方法,才能准確地劃定法律調整和保護的范圍。

(3)法律上的環境的結構具有相關性。把人類環境作為法律保護的客體,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於,從整體上保護由各種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制約形成的一個人類生命維持系統——生態系統,從而保護的改善人類生存的環境。

因此,人類是以自然物在維持生態平衡和維護環境功能中的作用,而決定對其取捨的,並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條件地、絕對地加以保護。

例如,當某些生物瀕臨滅絕時,就嚴加保護,當其數量過多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時,則可能人為地減少其數量;當某些自然物脫離自然界失去環境要素的功能時,就不再屬於環境法保護的客體了(如馬戲團里的馴獸、人工飼養的各種動物、人工莊稼果樹等)

(5)環境法學擴展閱讀:

法學與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性質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規律來指導人們改造自然的科學。

它包括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及技術兩大類。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法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法所調整的范圍和方法。

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交通法、太空法、核法、環保法等一些新的法律部門的出現,從而促進了法學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其次,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由於引進科學技術的物質成果和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因而改善了法律調整機制並提高了法律的調整效果。

再次,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法律意識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隨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傳統的死亡學說提出了異議。

另一方面,法調整自然科學技術的活動,並對其起促進或限制的作用:首先,法律可以用來組織科學技術活動,如設置科學技術的領導機構、編制科研計劃等;其次,法是鼓勵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重要手段,從而充分調動科學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再次,法律可以把有關生產操作、環境保護等技術性規范納入自己的調整范圍,使之成為法律規范,為人們嚴格遵守這些規范提供了法律保障。

最後,法可以確認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和法把科學技術的成果用於不同的目的,為不同的階級服務。如原子能既可用來開發自然資源,造福於人類;又可用來製造進行侵略戰爭的殺人武器,威脅人類和平。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一般都把為人類造福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宗旨。當然,法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也很明顯,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是以法律現象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的,而自然科學技術屬於生產力范疇,它主要研究自然現象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利用規律來改造自然等。

『陸』 環境法學是研究什麼的

環境法學研究為保護環境與自然資源而制訂各種環境保護法規的必要性、制訂法規的依據和程序。環境科學目前正在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迅速發展。它的各個分支學科基本上都形成不久,遠未達到成熟階段。

『柒』 環境法學2

12、某廠因事故向一湖泊排放污染物,造成該湖泊中的魚苗全部死亡。漁民為此向該廠索賠,賠償范圍包括直接損失、可得利益和間接損失。其中可得利益是指( )。
A. 魚苗的費用
B. 魚苗成長後的預期收益
C. 清除湖泊被污染的費用
D. 飼養魚苗所付出的勞務
E. 飼養魚苗所需的飼料費用
13、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所遵循的專門性原則是( )。
A. 「三化」原則
B. 全過程式控制制原則
C. 分類管理原則
D. 集中處置和分散處置相結合原則
E. 綜合利用原則
14、《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所指的「社會生活雜訊」主要是指干擾他人生活的( )。
A. 生產企業雜訊
B. 文化娛樂場所雜訊
C. 商業經營活動雜訊
D. 家庭等場所使用的聲響器材雜訊
E. 室內裝修活動雜訊
15、下列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從事旅遊、游泳活動的是( )。
A.一級保護區
A. 二級保護區
B. 三級保護區
C. 四級保護區
D. 五級保護區
16、關於徵收排污費的規定,下列符合《水污染防治法》的說法是( )?
A. 達標排放者無須繳納排污費, 超標排放者累計繳納排污費
B. 達標排放者需繳納排污費,超標排放者需繳納超標排污費
C. 達標排放者需繳納排污費,超標排放即為違法,由環保局予以罰款
D. 達標排放者無須繳納排污費,超標排放者需繳納超標排污費
E. 達標排放者無須繳納排污費,超標排放即為違法,由環保局予以罰款
17、在我國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取得方式主要有( )。
A. 法定取得
B. 開發利用取得

『捌』 環境法學屬於哪一類的學科

環境法學是法學領域里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型學科,不但涉及國內內法、國際法以及法理學、行政容法學、經濟法學和刑法學等法學學科,而且還涉及環境科學(生態學)、環境社會學、環境經濟學等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科。但它主要還是一門具有特定內容的獨立的法學學科。環境法學是系統概述環境法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課程,涵蓋了環境法整個學科領域各主要門類或分支學科的主要內容。

『玖』 我國環境法學產生於什麼時間

以下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您。這部分主要是民國之後的,如果需要古代的,我也可以提供。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的社會一直是動盪不安和戰爭連年。中華民國時期(指1949年以前),農業經濟佔主要地位,只是沿海一帶現代工業有所發展。由於當時戰亂頻仍,政局不穩,執政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視環境保護。在與環境相關的資源立法中,主要有《漁業法》(1929年)、《森林法》(1932年)、《狩獵法》(1932年)、《土地法》(1930年)和《水利法》(1942年)等。另外,在共產黨佔領的革命根據地,也制定過一些類似的規定,如《閩西蘇區山法令》(1930年)、《晉察冀邊區禁山辦法》(1939年)、《晉察冀邊區墾荒單行條例》(1938年)、《陝甘寧邊區森林保護條例》(1941年)、《晉察冀興修農田水利條例》(1943年)、《東北解放區森林保護暫行條例》(1949年)等。上述自然資源立法的意圖是發展經濟,保障資源的持續利用。

從50年代起,中國開始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這時,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僅僅被看作是職業病防護的衛生問題。在當時,國家除《憲法》外,並不重視對國家法律的制定,所以也不可能通過立法來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所有政策和權利義務規范均通過黨中央、國務院、國務院行政主管部門下發的「紅頭文件」、以及以《人民日報》社論的形式上傳下達、宣傳鼓動,由地方政府官員在「領會文件精神」的基礎上貫徹執行。1956年由衛生部和國家建設委員會聯合頒發的《工業企業設計暫行衛生標准》,可以說是預防環境污染的一種非強制性技術規范。在自然資源方面,國家較為重視對水土保持、森林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等方面的行政管理,並制定了若干綱要和條例。除此之外,國務院各行政主管部門還針對某一時期環境污染問題的特點,制定和頒布了一大批「紅頭文件」。從60年代中葉開始,中國政治的「左」傾錯誤發展到最嚴重的階段,「文化大革命」導致了一場全局性和影響長期的災難,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許多過去依靠行政手段建立起來的規章制度也受到批評而被否定。環境問題在這種政治形勢下被掩蓋了下去。

『拾』 環境法學的特徵

他一開門優惠卡每一天他

熱點內容
司法廳孫 發布:2025-01-22 08:04:06 瀏覽:225
張亞坤法院 發布:2025-01-22 07:32:36 瀏覽:519
大學經濟法企業法試題 發布:2025-01-22 07:10:59 瀏覽:487
伊斯蘭法系法官 發布:2025-01-22 06:07:59 瀏覽:472
公司法合同法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22 06:07:23 瀏覽:943
鍾律師說法 發布:2025-01-22 05:55:49 瀏覽:785
反恐怖法院 發布:2025-01-22 05:52:20 瀏覽:248
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二節 發布:2025-01-22 05:50:49 瀏覽:181
法院新的目標 發布:2025-01-22 05:38:07 瀏覽:992
公司法與股權 發布:2025-01-22 05:16:43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