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法學
1. 寫一篇關於法律的文章
1,建議寫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問題分析:
莎斯比亞的這場戲的情節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開大合,緊張曲折,很有喜劇性。劇中有誇張(如夏洛克提出割一磅肉的荒唐要求;鮑西婭對「割一磅肉」的法律解釋;鮑西婭與尼莉女扮男裝和丈夫同時出庭,丈夫卻不明真相)、對比(安東尼奧、公爵等人的寬恕仁慈與夏洛克的固執兇殘)、懸念、突轉(鮑西婭抓住契約中的破綻制服夏洛克,使沖突朝有利於安東尼奧的方向發展)等戲劇技巧的圓熟運用,有仁慈與殘忍,友誼和仇恨,復仇和報應之間的尖銳對立以及情節發展的波瀾起伏、出人意料,充滿著極強的張力,充分顯示了莎士比亞的戲劇才能。
2.怎樣理解劇中的戲劇沖突所反映的社會矛盾?
劇中的戲劇沖突,是圍繞著安東尼奧和夏洛克之間是否「照約執行處罰」的契約糾紛而展開的。安東尼奧和夏洛克是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他們對待金錢和人情的態度截然相反。安東尼奧是莎士比亞理想中的商人,是所謂「商人王子」,慷慨仁厚,放債不取利息,珍重友誼,不惜為之犧牲生命。而夏洛克卻愛錢如命,惟利是圖,受到損害就要加以滅絕人性的報復。對他貪婪的金錢欲和殘忍的報復心,莎士比亞顯然持否定的態度。從人文主義立場出發,莎士比亞認為像安東尼奧那樣的商人可以消除資產階級的矛盾,建立人與人之間被金錢破壞的自然關系,實現美好的生活。而夏洛克那樣的高利貸資本商人,重利盤剝,損人利己,則是社會矛盾的根源,美好生活的破壞者。但在另一方面,莎士比亞對夏洛克作為猶太人受到的歧視和欺辱又懷有同情。19世紀英國著名批評家哈茲列特也曾指出:「(夏洛克的)報復的慾望幾乎和屈辱的感覺難於分開,因此我們不由得對於『藏在猶太人寬大長袍』下的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夏洛克的這種精神由於一再受到不應得的激怒而變成瘋狂狀態,於是設法採取拚命的、合法的報復行為,以便洗刷那種堆積在他和猶太民族身上的辱罵和迫害所造成的惡名聲,直到他用以實現目的所採取的手段非常殘酷,而且態度非常頑固的時候,我們方才失去同情而對他有反感。」
劇本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當時新興的商業資產階級以海外貿易為重要經營手段,他們認為商業貿易是一種體面的行業。而高利貸是從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舊式的贏利方式,受到新興商業資產階級的輕視。商業資產階級由於經營的需要而離不開借貸,但又與高利貸者有著經濟利益上的沖突,安東尼奧與夏洛克的沖突,正是這種社會矛盾的反映。
安東尼奧與夏洛克的矛盾,根本上是經濟利益上的沖突。但其中也雜有民族、宗教的矛盾。從這個方面來說,夏洛克是一個受歧視的民族的代表。劇中的正面人物宣揚「基督教的精神」,把猶太人說成「異教徒」,反映了基督教徒與猶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對猶太人的民族和宗教偏見,而從夏洛克的口中,倒能聽到反對這種偏見的道理。
人文主義與民族、宗教偏見是矛盾的。但是,人文主義者用自己的理想對中世紀的教義進行解釋,賦予基督教以仁愛、寬恕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劇中人物對基督教的贊頌,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3,劇中的法律問題:
《威尼斯商人》的法律解讀
法律與文學看似截然不同的兩個學科,其實不乏契合之處,諸多文學名著都成為研究和理解特定時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素材。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一部寓戲劇沖突於法庭審判之中、情與法交融的法律傑作。
■合同等同於法律
「法律與文學」是西方「後現代法律運動」的重要一支,也被認為是近30年來出現於北美和英國的最令人興奮的跨學科理論研究。
美國學者詹姆斯·伯艾德·懷特在《法律想像:法律思想和表述的屬性研究》中認為,「文學名著為法律的各種人文價值提供了最好的倫理描述」,他將文學名著看作是發現法律價值、意義和修辭的媒介,認為文學名著有助於理解一般性的法律問題,如復仇、罪、罰等;莎士比亞、狄更斯、卡夫卡、加繆等人的法律小說也是律師和法官們良好的讀本,它們有助於增強法律家的「法律文學感」。
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無疑是一部文學巨著,莎學界的評論也使其內在的文學價值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而另一方面《威尼斯商人》也不失為一部法律傑作,看似嬉笑怒罵的喜劇折射出莎士比亞時代的西方法律問題和法文化,其法學研究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朋友,向猶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筆錢,而夏洛克為了報復安東尼奧平時對他的侮辱,情願不要利息,約定在三個月的期限到來之時,如果安東尼奧不能清償債務,就要由夏洛克在安東尼奧「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後來因為據傳安東尼奧的商船接連沉沒,到期無法還清債務,夏洛克就向法庭起訴,請求按照原合同履行。威尼斯的公爵和元老們的勸解都無法讓夏洛克回心轉意,只能准備執行原約定。幸好安東尼奧友人的未婚妻鮑西婭聰明過人,假扮法律權威來到法庭,宣布「這約上所簽訂的懲罰,於法律條文的含義並無抵觸」,夏洛克有權在安東尼奧的胸前取一磅肉;可是因為合同上只寫了一磅肉,所以如果在取肉時流出一滴基督徒的血,或者所割超過一磅或不足一磅,就是謀殺,要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抵命並沒收全部的財產。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的約定,難道有等同於法律的效力?法官難道就不能以「不符合公序良俗」而宣布合同無效?況且起訴的一方還是一個異教徒,在威尼斯受人歧視,何必如此和他「較真」,一定要以法庭的強制力執行這個合同?如果是在古代中國由包拯或海瑞來審理此案,他們也許會有道德家式的推論:安東尼奧是君子;夏洛克是小人;情理決不容忍小人得逞,所以,應當判君子安東尼奧勝訴。可見,不同的法文化背景下,合同效力的認定可能截然相反。
西方法文化中的合同是神聖不可動搖的,其效力甚至等同於法律本身。在古羅馬法中,合同也是一種不可動搖、必須履行的約定。羅馬法用obligatio表示合同,意思就是「法鎖」。羅馬法對於債的定義是:「法律用以把人或集體的人結合在一起的束縛或鎖鏈。」合同和法律是直接聯系在一起的。
在《威尼斯商人》所敘說的那個時代,合同等同於法律仍然是一項普遍的原則。古羅馬的法諺「合意創立法律」幾乎是全歐通行的原則。法國13世紀《博韋的習俗和慣例》還有「合同勝過法律」之說。因此只要是立約人當時是自己做出承諾的,無論是多麼不合理的合同,按照「買方自應注意」的原則,就只能自認倒霉。即使是像夏洛克和安東尼奧之間這樣的合同依舊被認為和法律一樣具有強制力。法庭只能嚴格依照當事人原先約定的合同文字字面意義進行判決,付諸強制執行,不能對合同本身自行做出解釋。
■法律解釋與正義
《威尼斯商人》一劇中法律貫穿始終,當時各階層的普通民眾對法律深信不疑,夏洛克試圖通過法律主張權利,報復一直欺壓他的基督徒;而鮑西婭裝扮的法官最終也是通過法律以及法律解釋來實現基督徒眼中的正義,可見法律至上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是西方法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夏洛克依據契約把安東尼奧起訴至法庭,要求強制執行那「割一磅肉」的約定。雖然法官大人也知道該契約的內容是荒唐的,不公正的,但是既然雙方在契約中已有明文約定,法庭也只能按照契約的內容做出判決。夏洛克要求嚴格照約執行處罰時,他主張權利的強有力武器就是法律。他向公爵提出要是他的請求得不到准許,那威尼斯的憲章就會失去效力,城邦也將不成其為自由邦。威尼斯的法令只是一紙空文。
安東尼奧在與薩拉里奧談到公爵會不會變更或通融法律以便不被割肉時,有一句話深刻揭示了西方人的法治信念,他說「公爵不能變更法律的規定,因為威尼斯的繁榮,完全倚賴著各國人民的來往通商,要是剝奪了異邦人的應享的權利,一定會使人對威尼斯的法治精神產生重大的懷疑。」當時的西方人已經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盡管他們所謂的「威尼斯的法治精神」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本身還帶著人治的色彩,但是法治觀念的普及是不容置疑的。
「正義只有通過良好的法律才能實現」,「法是善良公正之術」,這些古老的法學格言和法律的定義表明法律和正義是不可分的:法是實現正義的手段,法的價值之一在於實現正義,但是嚴格執行法律並不一定能實現正義。在《威尼斯商人》這一個案中,大多數觀眾眼中的正義與法律發生了沖突。嚴格按約執行,會剝奪安東尼奧的生命,這是絕大多數威尼斯人不願意看到的悲劇。可見,法律的執行很可能會犧牲個案的實體正義。另外,法律執行就涉及到司法的問題,鮑西婭裝扮的法官之所以能兼顧法律和正義,在於她巧妙地運用了法律解釋,明確了合同中沒有明示的條款,作為夏洛克行使權利的條件,使得夏洛克不得不撤訴。鮑西婭進一步指出夏洛克撤訴就說明他原來的本意只是想謀害安東尼奧,應當受到威尼斯法律的嚴懲。最後夏洛克被沒收財產,並被迫改奉基督教。
莎士比亞指出的公正司法問題以及如何合理運用法律解釋的問題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法律追求公平正義,但是「魔鬼也會引證《聖經》來替自己辯護」,神聖的法律如果被濫用,自然就無法實現正義。法官作為法律權威,應當處於中立的立場,對法律問題有獨立的判斷,正確解釋法律以實現正義。
■法制背後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戲劇並沒有虛構一個完美的世界,而是反映一個真實的世界。他對當時社會的黑暗面也進行了無情地揭露和鞭撻。盡管在莎士比亞時代,法治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莎士比亞本人也在律師事務所供過職,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性,當時的法律否認人的基本權利,法律關系的主體之間地位並不平等。
女主角鮑西婭的父親立下「三匣擇婿」的遺囑,規定她只能嫁給選擇了正確匣子的求婚者。鮑西婭盡管與巴薩尼奧相愛,但不能選擇自己的愛情。她只能按照父親的意志選擇自己伴侶,「一個活著的女兒的意志,卻要被一個死了的父親的遺囑所鉗制」。實際上,莎士比亞所寫的伊麗莎白時代,男性是權威的象徵,控制和制定法律,而女性則是被壓迫的階級,她們被否認了其作為人的基本自然權利。鮑西婭對法律也極為不滿,「理智可以制定法律來約束感情,可是熱情激動起來,就會把冷酷的法律蔑棄不顧」。她的不滿揭示了當時法律的無情和對女性自然情感的壓制。
夏洛克一般被認為是重利盤剝、吝嗇而殘暴的復仇者,然而夏洛克性格的形成也是時代和歷史的產物。當時的威尼斯並不是人人平等的社會,作為異教徒的猶太人備受歧視,夏洛克被安東尼奧辱罵為「殺人的狗」,被吐唾沫,被用腳踢。夏洛克只是想通過法律來抗爭,爭取其作為人的尊嚴和平等權利。他認為既然公爵可以購買奴隸、虐待奴隸,他就可以要求割一磅肉,兩者應當同樣受到法律保護。然而,法律只保護威尼斯的基督徒,漠視了猶太人的權利。正是因為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地位並不平等,法官的地位也並不中立,夏洛克不僅無法實現心中的正義,而且還被沒收財產,被迫改變自己的信仰。財產權受到侵犯,信仰的自由也被剝奪。
正如耶林所言,「夏洛克命運的無可逆轉的悲劇並不在於法排斥了他,而在於作為中世紀猶太人的他懷有對法的信仰——彷彿基督教徒那樣——對只有法官一人所持有的不被任何情況迷惑、確定不移的法的信仰。中世紀的猶太人被縛刑場,敗局如青天霹靂降臨到他們頭上,迷惘被驅散,賦予自己的權利又被騙走,他終於領悟猶太人被置於法律的保護之外。」完備的法制固然是法治的前提,但是法制也可能成為人治的工具。
《威尼斯商人》看似皆大歡喜的喜劇結局實際上蘊涵著辛辣的諷刺。被壓迫階級在法律面前的無助發人深省。法治社會的法律應當平等地保護和保障每一個主體的權利,法官作為法律和正義的化身,應當公正司法,平等對待每一個當事人。
作為法律人,我們學習和研究法律,不應僅僅關注法律本身,更不應把法律條文視為一種簡單符號,從而使思維機械與平面化,讓自己的思想停留在技術層面。研讀文學作品,培養「法律文學感」,更容易解讀法律,解讀法律現象。從文學中汲取營養,更能理解法律所蘊涵的人性光芒。
2. 世界著名文學家
NO.1莎士比亞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
NO.2但丁
NO.3歌德
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歌德
NO.4拜倫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
NO.5荷馬
古希臘詩人荷馬
NO.6雨果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
NO.7泰戈爾
印度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
NO.8列夫·托爾斯泰
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爾斯泰之所以獲得不朽的聲譽,主要是由於他的兩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內心充滿深刻的矛盾。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貴族,而在他的晚年卻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於聲色,而最終卻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卻幾乎時時害怕死亡。這種奇特的雙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舍棄他單純的小說作家的生涯而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斷寫出的論文、小冊子和大部分是說教的短篇故事和劇本里,他宣揚了對愛和忠誠的人生的信仰和對財產及政府和教會之類人為的制度的鄙棄。
NO.9高爾基
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高爾基
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並主持召開了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代表作有 《馬卡爾·楚德拉》、《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鷹之歌》、《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海燕之歌》、《小市民》、《底層》、《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等等。他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
NO.10莫泊桑
世界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我的叔叔於勒》、《米隆老爹》、《兩個朋友》、《項鏈》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漂亮朋友》、《溫泉》、《皮埃爾和若望》、《像死一般堅強》和《我們的心》,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3. 從哪可以找到關於 西方近現代文學流派 的詳細介紹
現實主義:
就西歐說,現實主義是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也是西歐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以及確立政治統治時期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
作為文學的一個專門術語,現實主義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德國的劇作家席勒的理論著作中。但是,"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文學流泥和創作方法的名稱廣則首先出現於法國文壇.法語中的Realism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Realistas(現實,實際)。現實主義名稱的出現和這種文藝思潮的存在完全是兩碼事。在法國,現實主義之稱始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國小說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現實主義當作表現藝術新樣式的名詞,他於1850年在《藝術中的現實主義》一文中,初次用這個術語作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的標志。其 後,法國畫家庫爾貝(1819--1877)在繪畫上提倡現實主義。
一八五五年,庫爾貝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引起一場大辯論,文藝史上稱為"現實主義大論戰"。就在這次淪戰中,庫爾貝創辦了一種定期性的刊物,命名為《現實主義》。一八五七年,庫爾貝的熱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為《現實主義者》,從此在歐洲文壇上正式樹立起一面現實主義的旗幟,這一術語也就在法國流行起來了。眾所周知,巴爾扎克 (1799--1850)是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最深刻含義上的作家,他 的《人間喜劇》乃是深刻的規范化的現實主義文學。但是,巴爾扎克正如這一流派的夥伴們司湯達,狄更斯、薩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樣,都不曾用"現實主義"這一名詞來標明他們的新型的文學流派。在俄國,首先使用這個術語的是文藝理論家皮薩列夫(見他的(現實主義者》),不過,那已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說,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現現實生活的典型特徵的,都叫做現實主義作品。法國文學史家愛彌爾·法蓋解釋說:"現實主義是明確地冷靜地觀察人間的事件,再明確地冷靜地將它描寫出來的藝術主張。……要從幾千幾萬的現實事件中,選擇出最有意義韻事件,再將這些事件整理起來,使之產生強烈的印象"這同恩格斯所說的"除了細節上的真實之外,現實主義還要求如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義基本一致。如果我們不把現實主義簡單地理解為各種真正藝術所固有的現實性,而是理解為單獨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寫的原則和藝術方法的話,那末,在西歐來說,現實主義的形成,一般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從文藝復興的現實主義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批判現實主義,其中又有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現實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以描寫人物生動的豐富的感情,慾望和感受而著稱它表現出人類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純潔,而且富有詩意。但在分析社會關系方面又不及啟蒙時代的現實主義。後者具有更多的社會性和分析性,強調創作要有明確的社會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思潮既是歷史的繼承,又是現實的創新。它總匯了十八世紀以前的文學經驗,補充了文藝復興時代現實主義歷史具體性之不足,擺脫了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克服了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的說教成份和浪漫主義的主觀性。它又從文藝復興文學中接受了性格描繪的具體性從古典主義和啟蒙時代文學中接受了社會分析因素,從浪漫主義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漸喪失了前代文學中特有的樂觀主義,卻沾染了無法擺脫的悲觀主義。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彷彿是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特點的有機結合;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它能從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中,從人與環境的多種關系中去描寫人,特別是它在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現社會生活的真實,直接分析社會的經濟關系,對現實作出尖銳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學史上,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了歐洲資產階級文學藝術發展的最高峰。
其他學派:
http://www.hangtu.com/wstd/wxsc/sc08.html
http://www.artgallery.com.cn/art/moder/expressionism.htm
http://www.hangtu.com/wstd/wxsc/sc20.html
4. 加繆為什麼說通姦和讀報是現代人的兩個特點
如果規避道德問題來談通姦,現代人的這個特徵其實很好理解了。你為什麼通姦?因為審美疲勞、激情消逝,摸老婆就像自己的右手摸左手——這完全可以解釋「七年之癢」。但是還可以換一種說法,比如經濟學的。按照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的理解,經濟學是無關道德的,而在整個經濟學家群體中,道德的問題依然爭執不下,所以用經濟學解釋通姦風險最小。那你為什麼通姦嘛?因為老婆提供的性產品單一,服務同質化,做愛的邊際效用遞減,快感指數降低……如此等等。當然,這個就不必談論太多了,總歸是一個道理罷了。
人們希望讀到好的報紙(對我而言,就是想讀到公共知識分子諸如經濟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文化批評學家等對時代生活的及時的、鮮活的解釋),就像希望增加性愛的邊際效用——好吧,這樣就有可能將讀報和通姦混為一談了。原來如此,兩者都指向差別性服務、異質化競爭。那麼,本文的主題其實並非什麼文化不文化的,至少不是因文化而寫的,而是實在厭倦了我所生活的這個城市幾份小報新聞產品的單一、同質、低端等無差別競爭。如果還要回到文化,那我的看法是:文化乃是報紙差異化競爭的主要手段。因為只有文化才能增加讀報的邊際效用。
5. 當代法哲學的九個流派是哪些
現代西方哲學
早期非理性主義
(克爾凱郭爾)(否認人有固定統一的本質,強調個體存在的偶然性與自由性,此為接近上帝之路,存在主義之先驅)
唯意志論
(叔本華)(世界的本體是無因果的本然的意志,時空、因果則是理性認識意志的結果,人生因欲求的無止境和受阻礙而痛苦)
(尼采)(命運由自己把握,而非上帝的規范,故主張弱肉強食的「權力意志」)
生命哲學
(伯格森、狄爾泰)(世界是「生命之流」在時間上的「綿延」與進化)
新黑格爾主義
(布拉德雷)(絕對唯心辯證法的發展)
新康德主義
(柯亨、卡西爾)(先驗唯心論與科學哲學結合的產物,但否認獨立於意識的物自體的存在) 現代英美哲學
功利主義
(邊沁、密爾)(社會上人的行為其實是在追求個人幸福的最大化)
實用主義
(詹姆士、杜威)(事物成為知識對象的前提,就是它的實用性,只有經過人的追求和實驗,才能得到真理)
早期分析哲學
(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主張邏輯本體論,世界的本體並非分離的實體,而是相互關聯的邏輯關系)
後期分析哲學
(維特根斯坦、斯特勞森、羅蒂等)(認為哲學問題的產生是日常的語言遭到錯誤理解的結果,主張從語義進行分析達到語言與實在的本質關系)
證偽主義科學哲學
(波普爾)(否認科學可以達到絕對真理,提出三個世界——物質世界、精神世界、觀念世界)
歷史主義科學哲學
(庫恩、費耶阿本德)(反對以脫離實踐的純粹邏輯作為表述世界的方式,而強調科學經驗在歷史上的積累)
弗洛伊德主義
(弗洛伊德)(強調潛意識和性慾對個人行為的決定性作用,夢、文明活動等是潛意識受外在道德壓抑而在意識層面變相體現的結果)
西方馬克思主義
之法蘭克福學派(馬爾庫塞、哈伯馬斯)(以馬克思的辯證法、弗洛伊德的本能說,著重研究物質文明對人的奴役與異化作用,主張改變人的社會交往模式,減輕資本主義的社會危機)
現象學/歐陸哲學
(胡塞爾)(提出現象學方法,主張回到事物本身,研究意識對知識的構建性作用)
存在主義
(海德格爾、薩特、加繆等)(強調個人在世界上的先於反思意識的存在,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人的存在不同於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不是被完全規定的——存在先於本質)
解釋學
(伽達默爾、德里達)(認為對歷史的研究,不可能還原為歷史事實,而是現代視角與歷史遺物的對話)
結構主義
(索緒爾、阿爾圖賽、斯特勞斯、拉康)(主張對各種知識系統,優先進行整體結構的研究,並強調這種結構的先驗性、永恆性,它是正確研究系統各要素的前提)
解構主義
(德里達、福柯、德留茲)(否認統一的知識結構的存在,批判理性在片面追求本質的同時喪失了世界的豐富性,認為人與世界、作者與讀者的關系不是主客認知關系,而是主體間對話關系,肯定思想的多元化)
6. 何種文明中國崛起的再思考
內容簡介《知識分子論叢(第10輯):何種文明?中國崛起的再思考》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如何走向文明的崛起、現代文明建構中的國家與民主、中華文明的現代處境、政治秩序與心靈秩序、現代化論題的重申、政治自由與現代性:貢斯當、托克維爾論政治自由等。編輯推薦文明之所以依然給我們希望,啟蒙之所以沒有死亡,乃是建立在這種現代性抗體的自我生產機制之上的。按照歷史的辯證法,野蠻的流感讓文明產生抗體,但同時也不斷對抗體做出反應,產生新的流感病菌。如同加繆所說,鼠疫是不可能終極地戰勝的,因為鼠疫在人心之中。但人之偉大,乃是有一種西西弗斯的精神,與之不斷的抗爭。對於人類文明的前景,我們應該抱有一種審慎的樂觀或有節制的悲觀態度。媒體評論自由民主為現代文明提供了自我修復和更新的能力,從而使其擺脫了文明與野蠻的辯證法。中國的現代進程進行到當下,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未來的中國文明首先取決於今後數十年中國人的政治創造。 ——崇明 談論「現代性危機」可以舉出許多局部和結構中的缺陷,但如果不是對照整體來衡量,我們就可能陷入貌似深刻的誤判。在我看來,危機與沒落的故事本身恰恰是「進步」之所在。盡管有許多悲觀論者、批判論者在談論殖民主義的暴行,談論強權的不義,談論人的精神迷失,但占據主導地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並沒有無視這些批判,公共領域和決策機構,把這些話題接過來,面對這些問題,尋求解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肌體,就是存在一個頑強的自我修復機制。這個模式的現代文明,或許有壽終正寢的一天。但迄今為止,它還遠沒有耗盡潛力。 ——劉擎目錄主題筆談 何種文明:在中國崛起的背後 現代文明建構中的國家與民主 中華文明的現代處境 政治秩序與心靈秩序 現代化論題的重申 專題研究 法國自由主義傳統 政治自由與現代性:貢斯當、托克維爾論政治自由 「論共和憲制在一大國之可能性」:貢斯當早期共和主義思想探微(1795-1803) 非民主的前景 施特勞斯與韋伯的對峙:探索一門真正的社會科學論文集萃中國思想史中的公論觀念與政治世界 牛頓式自然法學家:亞當·斯密的啟蒙 約瑟夫·德·邁斯特的神秘主義哲學及其自由觀 馬克斯·韋伯的「政治哲學」與中國社會科學的建構對話與評論現代性與宗教的世俗化 關於奧克肖特、莊子及政治哲學研究的對話 儒家與民主人權能相容嗎?書摘邁斯特對此也有一種意識。他說,「洛克認為自由在於行動的力量,然而這個純屬否定性的詞語僅僅意味著不存在障礙,這樣,自由就僅僅意味著不受阻礙的意志,也就是說,意志。」邁斯特很清楚地指出了經驗主義背景下的消極自由的核心思想,但是他並不認為這是自由。因為,在他看來,以這種方式理解的自由,被還原為一種物理性的行為,然而,「自由,就其本身而言,完全是道德性的!」說自由是一種不受阻礙或強迫的意志,在邁斯特看來實際上就是一種同義反復,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即便是上帝也不能強迫意志,因為一個被強迫的意志,在詞義上來說即是自相矛盾的。」①也即,遭受強迫的,即不再是意志了。那麼,在洛克那裡自由和意志分別是兩種能力,而在邁斯特那裡自由就在於意志不受邪惡決定,而可以自由地追隨上帝,服從天賦的道德原則。「人類遠非像經驗主義所想像的那樣,被囚禁於一個純粹通過感覺而獲得的世界之內,相反,人類通過天賦觀念以及那使其分有上帝的形象的自由,而超越了自然。……邁斯特的偉大著作中,都是在堅決地維護理性主義式的天賦觀念,主張人類的形而上學性的自由。」 邁斯特在這里所說的更多的是個人的一種形而上的自由,而非政治自由。邁斯特反對啟蒙學者所鼓吹的通過理性建構而得的政治自由,這是由他的天賦觀念理論而決定的。但邁斯特同樣也有其自己的政治自由觀。 邁斯特所看重的政治自由,是所謂「君主治下的自由」③。這種自由,是對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傳統的一種承續。斯塔爾夫人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在法國,自由是古典的,專制才是現代的。」義大利學者德·拉吉羅對此進一步解釋道:「自由與現代君主制下的專制相比,確實更為古老,因為它植根於封建社會。正是在封建社會里,自由化整為零,並且分化為無數特殊的形態,而每一種都覆以同時起隱蔽和保護作用的外殼:我們知道,這外殼的名字便叫做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