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闡微
① 書中的經典語錄
如今這個社會越來越浮躁,想要用平穩的心態面對生活,就需要用古人的智慧修身養性。
其中,老子的清靜無為最適合在浮華的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平靜。
但很多人都覺得老子的學說非常晦澀難懂,不知如何下手。
下面小編就推薦7本容易理解,又好學的書,帶你走進老子的精神世界。
《重讀道德經》
還原老子平常人的角色。老子並不神秘,他只是善於觀察自然和社會現象,並將其觀察和思考概念化、理論化而已。
用自然科學印證《道德經》的論述,證明其具有現代性、普適性和科學性。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實也可以科學的打開。用淺顯的語言重新解構《道德經》,帶你走進不一樣的老子世界。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
以掌握古文經典的哲學涵義的角度去解讀,「澄清概念、設定判准、建構系統」。對其原文進行忠實於字詞本義的白話翻譯,然後把握關鍵詞和重點,詳細詮釋每一句話背後的道理。
《老子》以智慧取勝,智慧是一道門檻,無所謂高低,只看能不能跨過去。
在學習智慧的同時加強古文知識,學習古文閱讀的要義。從看老子,到看懂老子。
《道德經闡微》
用《道德經》指導自己人生的收獲和體會。全書雯子雋永,直抒胸臆,字里行間,是對大道的不懈又執著的追求。
傳統錦盒包裝,大氣對開,內外精緻如一。一函三冊,匠心線裝,整體整齊收納,甄選上乘錦緞。
收藏精選,在品質中閱讀經典,在精緻中品味人生。
《人生大道:老子詳解》
散文般的語言,結合現實事例,闡述《老子》章句真意。從老子其人、《老子》的成書、老子與道家、道教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考證。
文意明了,事例得當,人生大道,給你人生智慧,解憂之法讓你明白世理,冷峻看世,心平氣和。
《老子禪解》
以對話的形式解讀老子學說,將佛道結合。老子說,如來說,均為聖賢說。以釋迦摩尼的見地,採用老子的說法,帶來不一樣的《道德經》。
學習老子思想,更要會應用。跳出道家思維看待《道德經》,也就看到了更為廣闊的世界與大道。
《老子他說》
時隔二十多年,南懷瑾講老子首次出版。
南懷瑾說:「老子是主張用陰,用柔。所謂用陰柔,即不用剛強,不是勉強而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順勢而來的。」
與大師共度老子學說,學習大師的智慧,跟隨大師的腳步。
《傅佩榮譯解老子》
傅佩榮教授根據自己研習中西哲學四十餘年的心得,譯解《老子》,特別注重書中傳達的深刻哲理與智慧,以凸顯哲學「愛好智慧」的本義。
在每一章原文之後,用白話譯文取代一般讀本的注釋,文字上力求通順暢達;在註解部分,參考了歷代注家及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專就關鍵概念加以解析,期待讀者能深切體認中華傳統文化之真、之善、之美。
學完道家思想再來看佛家
大師思維觀天地
天地中見自己
② 求老子聖義闡微承諾100金
卷五 道海外集
老子聖義闡微
一
老子為周守藏室史,自羲黃以迄三代之文物典籍,無所不窺,歷代盛衰治亂存亡之道,強弱成敗得失之理,無所不徹。故得集我國上古文化之大成,下啟億萬世之教化,而被尊為道家之開祖。其《道德經》一書,自宇宙人生以至家國天下,小大無遺,體用兼賅,博大高明,神化無方;不可紀極!實為諸子之樞機,百家之冠冕。自孔子而下,無有不受其影響者也。
綜觀其書,古樸簡約,義玄旨遠,最易解亦最難解。以其最易解,故盡人得而解之;以其最難解之故二千五百餘年來,鮮有能圓通其玄旨真詮,而全得其聖義聖解者。以孔子之聖,猶盛贊其不可知也猶龍,莊子更極稱之為古之博大真人,由此亦可想見一斑矣。世之解老者千數百家,大抵見小者則失其博大,見淺者則失其高明。或失之繁稱博引而昧其本體,或失之餖飣瑣碎而遺其大用;或失之於囫圇謬幽之說,或失之於巧辯淑詭之辭。各以己意解老子,自為其所欲立而為說;以偏概全,得一遺萬。遂使注愈多而道愈晦,解愈眾而理愈紛!能曲盡其妙,造端宏大,徹其神髓,契其玄同,而得證入其「先天地境界」者,百不得一。
老子道大,配天之極,同天之化,而與天地准。以其道大,故不肖不器;不可名,不可稱,而無不合;無不合,故百家皆各得其一義而自為道。道家用之謂之道,儒家用之謂之儒,佛家用之謂之佛,禪宗用之謂之禪,法家用之謂之法,兵家用之謂之兵,縱橫家用之謂之縱橫,陰陽家用之謂之陰陽,而養生家用之可以長生久視,丹道家用之可以神化無方,帝王家用之則為無上君人南面之術。無過不化,無入不神;立俗施事,開物成務,撥亂反正,救亡圖存,無所不宜。老子獨標一道,唯道是守,唯道是行,以道成化,以道垂統!其五千言,無不一以貫之以道。所謂德者,道之德也。萬物各異德,而道稽萬德,總萬理,稽萬物,統萬行,通萬世。大哉老子!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如老子者也。
《道德經》五千言,無一言及易,而無不深合於易。故不精於易者,不足以言通老子。余嘗謂:「孔子得易之體,老子得易之神。」體可狀而神無形,可狀者可知可言,而無形者不可名不可道也。尤以老子所宗者為「歸藏易」,而「歸藏易」聖脈之絕傳久矣!故其造道恍惚,深不可識,玄不可測,只能以心會神契而自得之也。道隱於言外,義隱於象先;其於辭也,與世遠矣!與物反矣!周行無息,神用無方,循環相生,復歸於無極。
易與老莊,世稱三玄;唯能得其心法,則平實簡易至極,玄而不玄。正如老子自謂:「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然此易知易行之道,二千餘年來,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者,群相自誤於「玄之又玄」也。得其解者,即用其片言隻字,亦可終身受益無窮。余嘗有雲:「讀孔孟書,可以聖化;讀老莊書,可以神化。」天玄子謂:「用其糟糠,可以內聖,用其皮毛,可以外王。」此其莊子所謂:「塵垢秕糠,猶將陶鑄堯舜」者歟?龍山子嘗曰:「老子大於孔子遠矣!」又曰:「有一字可終身用之而不窮,萬世行之而不易者,其唯道乎!」蓋道者,宇宙天地萬物之母,及其所以生所以成之總原理也。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又曰:「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自古聖人,莫不尊道貴德者,即以是也。而老子小仁義者,非故小之也,道行而仁義自在其中矣,無所用煦煦為仁,孑孑為義也。天地不仁,而大仁生焉!天地不德,而大德存焉!
二
夫老子書,誠為千古明燈,刀世聖典。言其道也:以虛無為本,以自然為宗。先天地生,先天地存;周流六虛,彌綸八極。無在而無乎不在,無生而無物不生。夫「無,為天地始,有,為萬物母。」故天地萬物,其未始之始,皆生於無。本此「無中生有」之宇宙原理,因而體無以為道。因無以為用,觀天之道,制天之行,覘時之化,察物之情,審有無之相生相勝,相根相成,循環往復,莫可紀極;因而知自然之不可違!
故明其道而制其機,揚其德而宏其化,虛其心而守其中,外其身而存其神。故能冒天下之務,通萬世之變。裁成輔相,因物與化;與時推移,因世與合。窮極宇宙萬物之源,包舉自然無為之道,洋洋乎化育萬物,動合無形。人皆知其道之所以道,而不知其不道之所以道也。
言其用也:則以無用為本,以因用為宗,以反用為奇。一是以順物之自為而不易自然。無成勢,無常形,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先人而常隨人,不後時而常制時。復以正為體,以反為用;以有為利,以無為用。故能出於無有,而入於無間;運於無形,而化於無朕。因其來而與之俱來,因其往而與之俱往;因其合而分之,因其分而乘之;因其變而制之,因其機而取之。故能小用而小成,大用而大成,無用而亦無不成。以其取之而若無取,取而不知其為取也;用之而若無用,用而不知其為用也。夫有生於無,故用有莫若用無;有形生於無形,故用有形莫若用無形,尤莫若用「無形之無形」之用。是故能為因用之用者哲,能為反用之用者聖,能為無用之用,與用無形之無形之用者神。其因勢乘時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人皆知其用之神,而不知其神之所以神也。
言其內修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不以人易天,故法自然而無為;不以欲滅命,故守玄牝而不作。有無相生,陰陽相和,神氣相胎,生死相根。往復循環,無始無終,是謂玄同。守柔弱而黜剛強,守清虛而去健羨。以反為正,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知先守後。人皆尚智,己獨自愚,人皆求福,己獨曲全,以謙退卑下自恃,以寂寞恬澹自適,以虛極靜篤,歸根復命自養,以和光同塵,自應無名自務。芒乎芴乎,以天地為爐,以造化為鼎。如飛龍在天,神不可測;如潛龍在淵,相不可見。玄乎玄乎,不聖而自聖,不生而自生,不化而自化,不神而自神。故能澹然獨與神明居。非以其無求於天下而自尊,無爭於天下而自貴耶!
言其應世也;則以超世獨立,而常應於無應。應而常靜,靜而常應。應世而能外世,用世而能超世,住世而能無所住,無住而住,得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卷舒自如。故能用而不滯,入而能出;不死於人世,亦不死於出世,入出一如。超世間而獨往獨來,超天地而逍遙自在。夫利生於害,害生於利;凡事相生相剋,相反相成;故天地不仁,而大仁生焉!天地無私,而大私存焉!「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及吾無我,則大我生矣。人處世間,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故貴乘變而變之,順時而轉之;轉物而不為物轉,轉世而不為世轉,故無入而不自得也。以德報怨,以善與人,普利萬物而不爭,處天下之所惡而不辭,故能勝物而不傷,自敝而常新。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常善救世而無施不當,常善救天下而無措不宜。以其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制之於未變,而消之於未形也。
言其君人南面之術也:則以天道為本,以無為為宗。法天之無生而萬物生焉,法地之無恩而大恩出焉!因而用之以臨蒞天下。其無為而無不為者,因人之自為也。無治而無不治者,因人之自治也。無心而善謀,謀之於未始也。不戰而善勝,勝之於無形也。行不言之教而善化,因其自化也。立無生之地而長生,因其自生也。明其心、率其性、順其情、導其欲,因其政而制之。故善因禍為福,轉敗為功,撥亂反正,轉亡為存!至其歙辟闔張之權,與奪興廢之機,深矣遠矣!無用不奇,無奇不反,無反不正,無正不合!雖曰玄德,然實乃其下焉者矣,不得已而用之。率天而行之,則聖人無常心,以天下人之心為心;故生而不有,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長而不宰,善積而不藏,功成而不居。以其無爭,故天下莫與之爭,以其無私,故天下莫不交歸之耶!是故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德配天地而不為義,光並日月而不為明,智周萬世而不為聖。夫莫之運而常自行,莫之命而常自然。故曰聖人不為,因人自為!聖人不朽,時變是守!故其為術也,能歷萬世而常新,其為道也,能超天地而獨存!
三
後世儒者,多黜老子,以程朱之賢,猶不能免,其不逮程朱者,又何責焉?夫世之病老子者,皆不知老子者也。故老子自謂「知我者希,則我貴」。又謂「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以二千餘年來,老子未能得一真知己,不亦宜乎?且注書實難於著書,著一部千古不朽名著易,注一部千古不朽名著難。故莊子慨乎言之曰:「萬世之後,而遇一大聖,得其解者,猶旦暮遇之也。」夫讀古人書,明不明之謂智,徹不徹之謂悟,解不解之謂聖,通不通之謂神。大凡能見古人之所能見,解古人之所能解者,不足為貴;須能見古人之所不及見,解古人之所不及解,悟古人之所不及悟,通古人之所不及通者,方得可稱為古人知己。解老子則尤貴能與老子合一,且須不求通而自通,不求合而自合,不求一而自一,不知我之注老子也?抑老子之注我也?方為無上上乘。
夫注書之要,不難於別出新裁,而難於創見高明;纂輯之要,不難於採摭淹博,而難於揀擇精審,解闡之要,不難於說理瑩徹,而難於融通條貫。於解注老子書,則尤然!以老子之道,玄之又玄,放之則彌綸六合,窮之則冥入虛無。不可知,不可見,不可聞,亦不可道!悟而明之,則圓融無礙;通而用之,則肆應咸宜。究極言之,老子系立於宇宙之外觀宇宙,處於天地之先觀天地,居於歷史之上觀歷史。故其為道,非大聖不可究詰而通其用也。無超乎象外,渾然無物之心悟,無透出乾坤,不落個中之神契,即能知解圓明,著作等身,亦只是個文字漢而已!歷來子學名家,大抵於修道功夫多所未逮,此所以能解老子者多,而能通老子者少也。至若能證入聖功神化之極境,以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無死生終始者為友,則更寥若晨星矣。
③ 道德經反映了老子什麼思想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
老子道德經永恆意義。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編輯本段
④ 道家除了道德經,還有什麼經典的著作 啊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莊子》 《百字碑》 《翠虛篇》 《翠虛吟》
《大道論》 《道竅談》 《地理說》 《福壽論》
《關尹子》 《管窺編》 《淮南子》 《還源篇》
《黃庭經》 《慧命經》 《金丹歌》 《楞嚴經》
《七破論》 《敲爻歌》 《日用經》 《入葯鏡》
《十二嘆》 《十二笑》 《說戒喻》 《胎息經》
《太玄經》 《天口篇》 《通關文》 《悟道錄》
《悟真篇》 《西升經》 《下苦歌》 《泄天機》
《修道辯》 《玄膚論》 《玄要篇》 《玄珠錄》
《訓世文》 《陰騭文》 《玉皇經》 《指玄篇》
《坐忘論》 《韜光歌》 《百回詳注》 《百字碑注》
《碧苑壇經》 《常清靜經》 《唱道真言》 《初真十戒》
《大成捷要》 《大丹直指》 《大道真傳》 《道門語要》
《恨六賊歌》 《黃帝四經》 《既濟真經》 《金丹妙訣》
《金丹問答》 《金丹要訣》 《金丹真傳》 《金華宗旨》
《金仙證論》 《敬日月文》 《孔易闡真》 《煉陰精歌》
《靈寶畢法》 《呂祖心經》 《七言律詩》 《青華秘文》
《三車秘旨》 《神室八法》 《水石閑談》 《譚子化書》
《天仙心傳》 《通玄真經》 《銅符鐵卷》 《五篇靈文》
《五言律詩》 《悟真直指》 《西遊原旨》 《西遊箴言》
《象言破疑》 《修真辯難》 《修真後辨》 《修真後辯》
《修真九要》 《玄機直講》 《玄科戒律》 《玄譚全集》
《延生心經》 《玉井奧訣》 《雲笈七簽》 《蟄龍睡功》
《正易心法》 《周易闡真》 《?i冠子》 《赤文洞古經》
《道德經真義》 《得道了身經》 《洞天福地記》 《還丹復命篇》
《還源篇闡微》 《黃帝陰符經》 《金丹就正篇》 《金丹四百字》
要找的話還有。。
⑤ 道德經聖解的目錄
原序
再序
前言
提要
點晴
卷上老子聖義闡微
自序
老子新傳
老子聖義闡微
道德經指玄——三宗與九觀法要
老學與易學
老孔二聖法易之異同
黃老學與老學
老學與禪宗
卷中道德經聖解
第一章
總闡大道綱宗第一
分闡有無第二
通其分為一第三
參證章旨第四
第二章
總破名相對待第一
繼闡大道功用第二
參證章旨第三
第三章
總闡無為之治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章
總闡虛用之功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章
總闡守中之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章
總闡穀神玄牝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章
總闡法天地大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八章
總闡利天下而不爭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九章
總闡持盈守退之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十章
總闡玄德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十一章
總闡用無與無用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十二章
總闡杜外養中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十三章
總闡無我無身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十四章
總闡道體虛無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十五章
總闡大道修為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十六章
總闡歸根復命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十七章
總闡治道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十八章
總闡大道破迷玄微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參證章旨第三
第十九章
總闡大道解惑玄要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章
總闡大道修持玄旨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一章
總闡大道生生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二章
總闡抱一全歸旨要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三章
總闡玄同道德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四章
總闡修道四戒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五章
總闡大道綱宗與法天地自然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六章
總闡主靜立極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七章
總闡修道五善法門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八章
總闡「四三聖教」玄要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二十九章
總闡三無三去玄要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章
總闡非兵非戰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一章
總闡兵為不祥之器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二章
總闡抱道守朴知止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三章
總闡修道心印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四章
總闡聖人修為之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五章
總闡執大象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六章
總闡天道玄機妙用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七章
總闡無為無欲清靜自定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八章
總闡大德聖義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三十九章
總闡天地神用秘旨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十章
總闡反動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十一章
總闡行道修道秘要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十二章
總闡唯道宇宙觀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十三章
總闡無為無言之教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十四章
總闡知足知止之教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十五章
總闡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總闡守道自足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十七章
總闡天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十八章
總闡道化天下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四十九章
總闡聖人無心之教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章
總闡超生死大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一章
總闡道德玄旨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二章
總闡修道秘要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三章
總闡行道玄微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四章
總闡建立道化天下心法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五章
總闡修真養性秘意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六章
總闡玄同宗聖義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七章
總闡君學三綱領四條目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八章
總闡返樸還醇聖修四句教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五十九章
總闡天道生生無息秘意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章
總闡神聖交歸心法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一章
總闡天道下流玄要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二章
總闡道為萬物之主宰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三章
總闡聖人特立獨行之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四章
總闡聖人輔萬物自然之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五章
總闡歸真返璞以至大順之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六章
總闡聖人王天下之道法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七章
總闡我有三寶之秘意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八章
總闡配天之極玄旨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六十九章
總闡用兵大道微傳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十章
總闡聖人深藏玄處之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十一章
總闡聖人無知之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補參章旨第三
第七十二章
總闡聖人修道全性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十三章
總闡天道四法則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十四章
總闡民不畏死刑殺非治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十五章
總闡無生為生之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十六章
總闡道貴柔弱而戒剛強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十七章
總闡天道損益均衡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十八章
總闡正言若反之天道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七十九章
總闡天道常與善人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八十章
總闡聖人理想治道之微傳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第八十一章
總闡天道與聖道原理第一
參證章旨第二
卷下老子聖義闡微
附參文
東方哲學與老子哲學
老子評述舉隅
老子評述糾謬
歷代老子評述雜記
卷後小啟
蕭天石先生學術年表
……
⑥ 道德經聖解的作者簡介
蕭天石(1908-1986)號文山遯叟,湖南邵陽人氏。幼治儒業,窮研經史;長究武學,深擅韜鈐;終參道佛,潛心玄妙。曾於南京、長沙、成都等地創辦出版社、書店及報刊雜志,後移居台灣。著輯有《今古樓全書》、《孫子戰爭理論之體系》、《大學中庸貫義》、《世界名將治兵語錄》、《道家養生學概要》、《老子聖義闡微》、《道德經聖解》、《雍正御選語錄》、《心燈錄》、《道海玄微》、《禪宗心法》、《道藏精華》等,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百冊,全書所收儒家108種、道家58種、陰陽家9種、法家6種、兵家14種、縱橫家14種、墨家5種、名家7種、農家1種、雜家19種,總類之部共收101種,此100冊書全部捐獻全世界500大圖書館收藏。
⑦ 什麼是道修道到底修什麼修真又是什麼
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動以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位證真仙的全部修持過程。何謂真?真乃真人之業位,真乃真仙,不是自封標榜,實乃空間上界所封也。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應胸懷大志,高瞻遠矚,終生勤奮,刻苦修持,德功並進,以求達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今之氣功,只在修真過程的初級范疇之中。氣功一詞,早見於晉朝許遜所著之《宗教凈明錄》里記載的《氣功闡微》篇。因其詞義狹窄,並未被廣泛採用。清代出版的《元和篇》中也有《氣功補輯》一章。氣功二字,在近一二百年之中,採用最多的是武術界。解放後、自五十年代劉貴珍先生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面世後,氣功二字才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其概念迄今仍不完善,雖各家學說均對之加以闡述豐富,但仍覺其含義狹窄,無法包容修真的龐大體系。
氣在我們祖先的眼中,是一個哲學概念。氣是宇宙間、時空中,萬物生化的根本,是一種基本物質。《黃帝內經�6�1素問》篇雲:「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蓄育,氣終而象變。」萬物的化生、生長、繁殖、消亡,都是氣貫穿始終,氣乃萬物的基礎和根本。「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中醫學中的氣化論將氣的概念分得更為詳細,例如,先天氣、後天氣、營氣、衛氣、宗氣、經絡氣、臟腑氣、元氣、混元氣、真氣等。修真之士,修持中所運用的這一基本物質實乃先天中的升華物質——元炁。古人為了區別一般之氣與修待之炁的區別,特以「氣」「炁」相分別,以區別其二者之間存在著質的差異。真氣中既有先天之炁,亦有後天水谷、天地之氣的精華。簡單地以氣代之,實難概括也。
氣這一物質,在不同修持階段,其質量存在巨大的差異,只是肉眼難以觀察而已。在「氣」達一層次,其密度低質量不高;在「炁」的層次,其密度、濃度、質量大大提高,表現出光的性質,稍加註意肉眼亦可能觀察到。在更高的層次,其光的性質就越明顯,呈五色態;更高者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人仙不出小乘法,地仙不出中乘法,神仙不出大乘法。是此三乘之數,其實一也。用法求道,道固不難,以道求仙,仙亦甚易。法不合道,以多聞強識面炫,自生小法旁門,不免於疾病、死亡,還猶偽稱屍解,迷惑世人,互相吹捧,致使不聞大道。以旁門小法,易為見功,而俗流多得,互相傳授,至死不悟,遂成風俗,而敗壞大道。雖有信心苦志之人,行持已久,終不見堂奧、節序而入於泉下。嗚呼!
道本無問,問本無應,及乎真元一判,太極已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體用不出於陰陽,造化皆因交媾。上、中、下列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氣,氣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萬物之中,最靈最貴者,人也。惟人也,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全命、保生以合於道,當與天地齊堅固,而共得長久。
⑧ 氣功的由來
太悠久了,其實很多古籍都有記載——
史書《尚書》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
《呂氏春秋•古樂篇》就有用有「宣導」作用的「舞」來治療「筋骨瑟縮不達」之疾的記載。
《黃帝內經》也有用導引、按蹺來治療骨關節病的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導引按蹺」。
《史記·扁鵲列傳》記載:「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酒。饞石、橋引、案撫、毒熨,一拔見病之應。」橋引、案撫即為氣功療法。
東漢·魏伯陽等人依據《周易》原理,結合黃帝、老子的學說,以及煉丹的經驗,著成「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以及北宋·張伯瑞著的《悟真篇》均用卦象來說明內煉過程。後世內丹養煉的書,在理論上很少有離開易象來描述的。
老子
道家經典著作。分為八十一章。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為周·李耳著。書中提出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主張清靜無為、貴柔、守雌、返樸歸真、順其自然,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以養生的道理解釋治國,以治國的道理指導養生,融 匯了古代氣功學說的精華,被後人尊為氣功經典。北宋·張伯瑞在《悟真篇》中說:「《陰符》寶字愈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載形魄抱一,能無離乎」等。這些論述已成為氣功實踐的指導思想。盡管後世功法千變萬化,但基本要點乃與《老子》相同。
莊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莊周撰。又稱《南華真經》,全書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闡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關於氣功的論述。如「踵息」、「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吹喣呼吸,吐故納新」等等,對後世影響較大。
列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列禦寇撰。又稱《沖虛至德真經》,全書八篇。以「至虛」、「終天」的思想家為本,其宗旨與《老子》、《莊子》相同。書中很多闡述與氣功養生有關,為後世氣功重視。
管子
為周·管仲撰。實系稷下學派論著的大匯編,全書七十六篇,內容龐雜,其中《心術》、《內業》等篇與氣功有關。書中的精氣學說,對氣功養生有一定影響。
黃帝內經
中醫經典著作。為黃帝撰。全書分《靈樞》與《素問》兩大部分,各八十一篇。以問答形式闡述中國醫學的基本理論。其學術思想,基本上是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於生命運動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疾病的成因等都有精闢的論述,其攝生學說與氣功養生的關系更為密切。《素問》中的《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以及《靈樞》中的《本神》等篇,提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任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為中國醫學和氣功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陰符經
道教經典著作。傳為黃帝撰。全稱為《黃帝陰符經》一篇。該書自唐代李筌公開傳播以來,就受到道教學者的重視,各以心得註解,今存四十餘種注本。書中某些論述對氣功養生有指導意義。
行氣玉佩銘
氣功養生名篇。為戰國傳世實物上的銘文,共四十四字。全文描述了煉氣功時,內氣運行的全過程,相當系統完整。
漢
養生方
氣功養生著作。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全書分四篇,即《十問》、《合陰陽方》、《雜禁方》《天下至道談》。內容以養生、服食、吐納、房中為主,而尤以「房中」為詳細,是研究氣功養生的可貴資料。
氣功服氣辟穀名篇。馬王堆西漢古幕出土。全篇四百字。專門研究解紹服氣辟穀,方法具體,並任為加服葯餌,有相輔相成作用。
⑨ 求對《道德經》的理解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餘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本人對《道德經》並無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論的指導下,十餘年實修有一定的心得。由於自己學醫出身,為探索佛、道原理,在醫學、哲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中涉獵多年(著有《心理與衰老——生命的三位一體結構及其調控機制》一書,04年5月北京中醫出版社出版),自信對佛學「佛性」、道家「道」、「無」、「內丹」的內在含義,以及「道」與「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做到明了無誤,也因此一直想翻譯《道德經》以及用現代科學解釋佛理,但一來時間關系,二來對世人會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著。
這次召開國際道家學術大會,善音大姐讓我寫一寫《道德經》方面的文章,雖然自己對《道德經》涉獵不深,寫的文章也不象論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無量」,自己也應該為《道德經》的推廣盡一份綿薄之力,並衷心地希望《道德經》能給現代人帶來福慧,同時也為大會推一點波,助一絲瀾。
一、《道德經》總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於這一段,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並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故前人有把經文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實是很有見地。對於沒有實修過或尚未修持到練虛合道的人來說,道經的內容很難理解,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往往只是從字意上理解為某種規律的東西,但具體這個規律是什麼,誰都說不上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經》的譯本越來越多,但是經中說些什麼人們卻越來越爭執不下。
同樣,德經的內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一整套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現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二、《道德經》的道經部分
除總論部分外,《道德經》中論道的還包括:第四章中關鍵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塵」;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有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十四章是對修道者色、聲、觸、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等等。
三、有關《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我想對《道德經》的內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所以也沒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釋,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見解,很多地方在當今社會里可能也應修改,但無論如何,一定要通過實修,才能體會到修德與修道的內在聯系,因此,這篇文章也就寫這些吧。
《道德經》有很多人想從他裡面學習到什麼修真的方法什麼的,其實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經》其實是一本修心的一個材料,讓你保持心態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⑩ 有沒有學術上的《道德經》註解,名家的,深層次、詳細的解讀。
給你推薦幾個經典註解:1、台灣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2、任繼愈《老子繹讀》回;3、高答亨《老子注譯》。這幾位都是大師級別,學老子者不可不讀。如果是初學者入門,首選南懷瑾《老子他說》。至於你說的市面上那些原文+譯文+小故事之類的老子書,是沿用了成功學的套路,七拼八湊而成,沒有解讀者自己的原創性見解。這種書,可以說,百分百都是垃圾,純粹騙錢的書,讀了完全是浪費時間。讀這種書,還不如直接去讀老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