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和公民

法治和公民

發布時間: 2022-04-19 02:36:42

1. 政治題:公民與法的關系

憲法是全體公民根本的活動准則。因此,我們每個公民要經常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憲法規范,自覺遵守憲法。憲法與公民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憲法就在我們身邊,時刻衡量著每個人的行為是否合法。

一般而言,憲法是通過三種方式規范公民行為的:

1、憲法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為;

2、憲法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為;

3、憲法要求公民必須做出某些行為。

公民基本權利

1、政治權利和自由

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參加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權利和自由。具體包括兩大方面:第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二,政治自由。包括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憲法規定我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權

廣義的人身自由權包括公民的人身、人格尊嚴和住宅不受侵犯,以及與人身自由密切聯系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2. 公民在法治建設中的責任

要真正建立起法治社會,公民的參與對社會法律信仰的建立和公民法治意識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其包含著人民主權的價值理念。一個社會法治水平的高低有賴於廣大公民對法的信仰和介入其中的程度。因此,在推進法治建設中,公民無疑是一個起決定作用的重要主體。

⒈公民參與法治建設是公民的憲法權利。

我國《憲法》第2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法治建設作為一項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廣大人民群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參與管理某些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法制建設事業。對公民而言,參與法治建設更多的蘊涵著一種責任和擔當。

⒉公民參與可以促進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

良好的公民法治意識是法制建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法律的真正活力不在於被知曉,而在於被使用。可以說,法治現代化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人人在法制原則下去思考和行為的社會秩序狀態。公民參與的態度發揮著公民法治意識內源性基礎的作用。

⒊公民參與可以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

如果沒有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的培養,很容易導致公民產生消極的法律意識。相當多的違法行為,比如違反交通規則、違反市場秩序等之所以屢見不鮮,並不是行為人不懂法,不知道這些行為的違法性,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端正自己的法治意識,沒有真正地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指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信任、信服乃至敬畏,並自覺將其作為行為規范的法律情感。公民參與有利於法律制度得到公民的認知、認同和信仰,從而在內心真正樹立起法的權威,只有讓公民充分參與立法,法律才能切實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的需要。

⒋公民參與可以推動國家法律的建立與完善。

從世界范圍來看,公民參與國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已是相當普遍的國家立法方式。近幾年,我國在保證公民參與國家立法活動上也做出了切實的努力,我國《立法法》第5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目前,我國公民參與立法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或法律法規草案稿、立法調研、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公布法律草案徵求意見、論證會、列席和旁聽以及立法聽證等8種形式。

當前,受封建等級思想影響,我國公民仍缺乏獨立的主體意識。並未完全擺脫對國家和政府的依附意識,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社會公共活動中具有獨立、平等、自由的主體地位。公民缺乏獨立的主體意識,一方面表現為對公權力的盲目崇拜,把自身的利益和訴求寄託在國家機關和「清官」身上,而不是依法對其行為進行監督和投訴;另一方面,缺乏應有的參與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對法律制定中應有的權益不敢或不願去主動爭取,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助長了人治型和專制型政治文化的頑固不化。

法治建設是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重要環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公民參與法治建設已是必然的選擇,關鍵就是把公民有有序參與納入到良性互動的軌道中。公民參與應該成為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因素,這不僅是公民憲法權利的體現,更是一個社會走向法治的必然途徑。建設社會法治國家已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我們創造條件,從培養文化意識、塑造法律信仰、構建體制機制入手,切實保障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機會和權利,只有這樣,法治國家的願景才能早一天實現。

3. 談談法治意識是公民高素質的重要表現

法治意識是人們關於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程度決定著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識的強弱不只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更體現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行動中。在多年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

(3)法治和公民擴展閱讀:

如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看待問題、解決矛盾,將問題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處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法治意識逐漸植根於人們的頭腦深處,當遇到諸如合同糾紛、消費欺詐等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和習慣。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4. 如何培養公民正確的法治意識

1、通過學校教育的正確引導,使他們樹立憲法和法律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理念,培養秩序與自由相統一的法治觀念,引導他們確立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規則意識,踐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行為准則。

2、加快普及國民素質教育 。通過大面積普及國民素質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使社會成員都具有較強地獲取知識技能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具有較強地獲取和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3、提高普法工作水平 。普法工作應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推進公民現代法律意識為目標,以灌輸給公民現代法的基本觀念為主要內容,重點在於對公民權利意識、訴訟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培養。

4、完善法律體系建設。完善法律體系就是要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水平,使所制定的法律更具有嚴密性、具體性、可操作性,能更加有效地規范和制約現代社會生活的運轉。

5、建設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我們今天社會所呈現的法律意識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識宣傳普及的結果,而不是從社會現實和文化深層生長出來的,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宣傳的社會效應和效果,這也是法律意識提高的一種必要手段。

(4)法治和公民擴展閱讀:

增強公民的法治理念、培養公民的良好法治思維習慣,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關鍵。公民的法律素養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准。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但是如今,有些公民,包括個別黨員幹部,遇事第一時間、第一思維,不是依法、求法、找法、靠法,而是求人、找人、靠關系、走後門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最後被逼無奈才走法律程序,把打官司告狀當醜事。

在他們心裡,人大於法,權大於法,甚至有人拿法律當兒戲,這都是缺少法治理念、法治思維習慣的表現。

《決定》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為依法治國指明了方向,如何培養公民的法治思維習慣是提高公民法律素養的關鍵、前提。

多年來,我們在立法的修改、完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這只是第一步,如果第二步跟不上或者脫節,法律再完善,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必須在普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普法,就是讓公民了解法律,有計劃、有組織、有重點地利用各種途徑,多種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如利用媒體開展法制講堂、課堂、會議、學習培訓等,讓普法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形成氛圍、環境。

學法,就是讓公民掌握法律,學習法律常識、知識,學習法治思維,增強法治理念,遵法、守法。目前,應該從小學生抓起,讓法進課堂,開辦法治課,從小就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打上法律烙印,養成法治思維習慣。

作為黨員幹部要帶頭學法,做學習法律的模範,帶頭、帶領、帶動全民族學法熱潮,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社會風氣。

用法,就是讓公民駕馭法律。法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不成社會。法律是保護公民自身與他人的雙刃劍,普法、學法的最終目的是用法,學會用法律武器,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

有法、守法,天下太平,無法、違法,天下大亂。教育引導公民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運用法治思維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提高自己的用法水平,這是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也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關鍵。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培養公民良好的法治思維習慣

5. 依法治國與公民有關系的理由是什麼

1有利於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設。
2有利於保障人民民主和公民的基本權利。
3有利於推進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
4使司法更加公開化。
5避免了冤案發生

6. 作為公民,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你能做些什麼

寫作思路:從學法,守法,護法三個方面入手,闡述法律的重要性。

第一要認真學法。我國的法律有很多種,各種法律的條文更是不計其數,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學法倒不是一定要把每個法律學得很清楚,或者把所有法律條文理解得多麼全面和深透,而是通過學法能知法懂法,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法能夠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銘刻在心中,從而對法治發自內心的擁護和真誠的信仰。

第二要自覺守法。其實每個人距離法治都很近,從守法這個層面來說,每個公民都是推進法治的主角。因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公民都應事事處處擔負起自覺守法的責任和義務,比如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規則、誠信經營不欺詐、不制假售假、不偷稅漏稅、按法律法規辦事等等,都應自覺做到。

在自覺守法過程中,各級領導幹部更應做自覺守法的帶頭人,不貪腐受賄、不以權謀私,把手中的公權力關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也應自覺守法,不貪贓枉法,公正司法。只有全社會成員都成為自覺守法的主體,那麼法治建設就會一路高歌前行。

第三要敢於護法。每個公民不僅要做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還應當好法治的堅定捍衛者。在認真學法、自覺守法的同時,應樹立法治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敢於同違反法律法規的人和事作斗爭,捍衛法律尊嚴,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貢獻力量。

7. 作為法治社會的公民,我們應該培養怎樣的法律素養

作為一名現代法治社會中的合格公民,應該培養: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利等法律素養。
具體情況如下
1、學法懂法,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樹立法治觀念;
2、學會用法,正確行使權力,自覺履行義務,法律禁止的堅決不做;
3、學會用法,正確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利,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4、自覺護法,敢於和善於運用法律武器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8. 公民的法制意識還是法治意識

法律分析:應當使用法治意識

法制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指的是靜態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指的是運用法律來治理

法治同法制是有區別的。法制是指一國一地區法律及其相關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或「法律體系」,應當包括現行法律、法律實踐和法律意識等三方面的內容,中心是現行法律。而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辦事。法制強調的是法律和相關制度的體系,是靜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狹窄。而法治是治國的原則和方式,是動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廣泛。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第五條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9. 為了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公民應具備怎樣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

作為公復民應具備怎樣的法制律意識和法律素養?

1、學法懂法,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樹立法治觀念。

2、學會用法,正確行使權力,自覺履行義務,法律禁止的堅決不做。

3、學會用法,正確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利,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4、自覺護法,敢於和善於運用法律武器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10. 法制社會對公民有何要求

體現出法治社會對公民的要求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

1.所謂「有法可依」是對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國家社會
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都要納入法律的軌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條件。

2.所謂「有法必依」是對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派、武裝部隊,以及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要嚴格遵守法律,都要嚴格依法辦事。

3.「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嚴格、嚴肅執法,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執法權力,盡職盡責地堅決打擊和制裁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

熱點內容
旅遊行政法規是由什麼制定的 發布:2025-01-16 14:44:49 瀏覽:306
教師職業道德的定義 發布:2025-01-16 14:40:37 瀏覽:788
法庭與法院的區別 發布:2025-01-16 14:29:40 瀏覽:536
資產轉讓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14:28:11 瀏覽:59
勞動法2017全文哺乳期 發布:2025-01-16 14:24:56 瀏覽:693
勞動法里出差發燒算什麼 發布:2025-01-16 14:06:42 瀏覽:252
天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16 13:05:15 瀏覽:960
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6 12:56:01 瀏覽:516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16 11:19:34 瀏覽: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