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園區建設經驗
1. 什麼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
1、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2、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3、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
(1)法治園區建設經驗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
1、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2、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完善立法體制,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4、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
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2.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的幾點思考
法治,就是依照法律法規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務。保證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加強法治建設要從五個方面來思考,抓住關鍵,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加強法治建設。
第一: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各級黨委要充分發揮其領導作用,逐步做到善於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國家意志來實現領導,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和法律程序去解決矛盾和處理問題,確保法治建設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第二:人大發揮主導作用 。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要在同級黨領導下,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把法治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並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體系也應當成為法治建設的組織實施體系。在組織協調法治日常工作和依法履行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職權時,扎扎實實而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一府兩院」(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發揮執法主體作用 。行政機關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也是機構和人員最多的部門,大部分的法律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法治建設中佔有突出的重要位置,依法行政是法治的核心,是優化經濟環境、增創法治優勢的關鍵所在。而司法工作同樣是法治工作的主要環節。應該說,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法治建設中處於執法主體的重要地位。
第四:政協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其范圍是廣泛的,可以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協商討論和批評建議進行監督,通過會議、視察、調查、提案和建議案等多種形式監督法律、法規的執行。
第五:發揮人民群眾主力軍作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 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不論干什麼工作,搞任何事情,開展何種活動,只有群眾支持和參與,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們抓法治必須廣泛深入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全心全意地依靠群眾,並把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總的思路交給群眾,請群眾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獻計獻策。
拓展資料:
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在現階段,必須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辦法,切實加強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健全和規范法治工作機制,認真搞好法制宣傳教育,強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增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
3. 蘇州工業園區共有哪寫企業,各企業郵箱或網址是什麼
蘇州工業園區很多企業 一共有2000多家
世界500強的有112個項目
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工業園區於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30萬,其中,中新合作開發區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我們的目標是:把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的新城區。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一直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多年來,在中新合作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園區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達30%左右,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近70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48萬個,城鎮職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3.3萬元和1.3萬元,率先全面達到江蘇省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標,綜合發展指數在國家級開發區名列前茅,並被評為跨國公司眼中綜合吸引力最強的中國開發區之一。
剛剛過去的2007年,園區上下以黨的十七大成功召開為動力,按照理事會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始終堅持科學率先和諧發展不動搖,全面推進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三大計劃」和新農村建設,區域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6億元,增長2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6.3億元,增長45%;進出口總額567億美元,增長13%;新增注冊外資47.7億美元、到帳外資18.2億美元,分別增長24%、14%;城鎮職工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和13%,經濟發展保持了財稅增長高於GDP增長,企業利稅增長高於產值增長的良好局面。
目前,園區以約占蘇州市3.5%的土地、5%的人口、7%的工業用電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25%左右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已經成為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並得到了中新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吳儀副總理在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九次會議上充分肯定園區「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集約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在成為先進產業的聚集地、外商投資的密集區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有益經驗。」具體來說,近幾年園區重點抓五方面的工作:
1.注重產業優化升級。園區開發堅持走經濟國際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著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始終堅持招商龍頭地位,突出擇商選資理念,累計引進合同外資316.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4.5億美元,注冊內資1156億元,形成了內資外資雙輪驅動發展格局。從地區佔比看,來自歐美的項目佔49%,日韓佔18%,新加坡佔6%,港澳台地區佔22%。從投資規模看,投資上億美元項目80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12個項目。從產業層次看,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液晶面板出貨基地和晶元封裝測試基地,大型客車和晶元產能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園區以佔全國十萬分之三的土地,創造了全國約3%的IT產值和16%的IC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60%,高新技術產業利稅總額佔全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2.注重科技創新跨越。把科技進步作為立區之基、強區之本,不斷加快科技發展。從科技投入看:累計投入超過150億元,科技三項經費連續3年翻番,R&D投入佔GDP比重達3.4%。從載體建設看:啟動建設國際科技園等創新載體200餘萬平方米,建成8個國家級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形成IC設計、軟體評測、人才培訓等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中科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均落戶園區。從創新功能看:園區是全國首家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發展試點,集聚總規模超過100億元各類風險投資、創業擔保、產業基金等,設立了省內首家「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園區」、國內首個具有外資成分的風險投資基金、首個由科技部與開發銀行共同設立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同時引進了一批以民營資本為主的私募創投基金。截至目前,區內集聚了海外留學人員創辦企業200餘家,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發設計機構90餘家,軟體和IC設計企業100餘家,一批技術創新型、本土孵化型、原始創新型自主知識產權亮點企業呈現快速裂變增長態勢。
3.注重城市能級提升。加快環金雞湖中央商務區、陽澄湖生態旅遊度假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三大板塊」建設,致力於營造良好的綜合環境。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園區開發之初,中新雙方互派專家借鑒新加坡和國際先進城市規劃建設經驗,共同制定了富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園區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實施了300多項專業規劃,協調布局了工業、交通、商貿、居住、景觀等各項城市功能,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和「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保障了開發建設快速有序地推進。二是適度超前投入。先後投入近400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前建設了高水準的「九通一平」基礎設施,集中建設了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燃氣廠、集中供熱廠等重點源廠,有力保障了項目持續進入和生產、生活需要。三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大會展經濟、樓宇經濟、流量經濟和城市休閑經濟培育發展力度,先後建成生產生活服務設施100多萬平方米,引進沃爾瑪、家樂福、崇光等知名商業品牌10多個,集聚香港匯豐銀行、英國渣打銀行以及普華永道、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金融、會計、律師、中介咨詢等各類專業機構100多家,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市新的金融商務、現代休閑和商業文化中心。
4.注重和諧社會構建。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和富民優先,不斷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是注重城鄉統籌與聯動開發。切實加快區鎮基礎設施對接和農村環境改造,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不斷構築保養安置、社保救助、就業創業三道保障防線,實現了城鄉社保並軌,區內90%農戶遷入現代化居住小區,95%征地待安置勞動力上崗就業,社會保障覆蓋面達100%,企業參保率達100%。二是注重資源集約與生態環保。不斷提高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引導各類建築向高層發展,取消農村宅基地用地規劃,積極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擴地」相結合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累計節約用地超20平方公里;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大力推廣循環經濟試點,積極倡導節能減排、中水回用和清潔生產。目前園區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固廢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2%和97%,危險廢物、生活污水和垃圾無害化集中處理率均達100%。同時,我們努力從源頭控制污染項目進入,累計被環保部門「一票否決」項目超300個、投資額超20億美元,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新增綠地2000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超45%。三是注重社會事業與民生發展。統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科教文衛等實事工程建設,先後建立了以鄰里中心和社區工作站為依託的新型社區服務和管理體系,完善了覆蓋全區的醫療保健服務網路,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快速擴張,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提高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
5.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園區是改革開放的前哨陣地,成績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發展和管理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借鑒,積累了符合中國國情、適合開發區實際的新經驗。1994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園區可以在堅持和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吸收新加坡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方面對園區適用的經驗。為此,雙方合作建立了有效的學習借鑒組織體系,並由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辦公室和新加坡貿工部軟體項目辦公室負責日常聯絡工作。十三年來,累計派出2000餘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自主學習借鑒新加坡成功經驗,在轉變政府職能及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確立了全新的「親商、富商」理念,建立了「精簡、統一、效能」的政府組織架構和公務員隊伍及對企業「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體系,形成了科學規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環境。
當前,園區發展正處於工業化轉型、城市化加速、國際化提升的關鍵時期。園區將遵照中央領導關於「將蘇州工業園區率先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示範區,研發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效應突出的科技示範區,以虛擬口岸為依託的現代商貿物流運營中心示範區,以承接跨國公司離岸外包業務為主的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區」的指示精神,以及江蘇省、蘇州市關於 「將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國發展水平最高、競爭力最強的園區之一」的目標定位,牢牢把握「轉型、優化、提升、創新」八字方針,堅持科學發展理念,突出和諧社會主題,深化中新友好合作,進一步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好中求快、優中求進,力爭今年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25%以上增幅,到2014年,各項主要發展指標在2004年基礎上再翻兩番,高起點、高水平地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的新城區。重點抓好四條主線:
1、瞄準建成先進產業密集區,打造最具優勢的產業高地。重點抓好三個環節:一是繼續堅持龍頭發展戰略,積極推進「百十億工程」(即五年內培育出10家產值超百億、100家產值超10億的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科技企業)。二是加快實現項目結構優化,更加突出科技和服務業招商,力爭5年內集聚各類軟體企業超1000家、生物納米項目超500個、服務外包營業額超500億元。三是注重提高集約發展水平,切實提高工業用地門檻,推進「騰籠換鳥」、「優二進三」,力爭中新區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投資強度超20億美元。
2、瞄準建成科技創新「新矽谷」,打造最具活力的創新體系。加快工作重點從載體功能建設向創新主體培育轉型,通過加快亮點培育、扶持引導、科技人才「三大聚焦」,重點扶持50家擁有全國、全球領先專利技術的領軍人才創業項目,力爭「十一五」期末,R&D投入佔GDP比重達5%,聚集各類研發機構超200家、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70%,專業技術人員占就業人口比重超70%,其中留學人員和碩士以上人才佔比達15%。
3、瞄準建成功能要素的集聚區,打造最佳的人居創業環境。以CBD開發建設為龍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商務經濟,努力實現從「世界工廠」向「世界辦公室」轉變。以中心城市向東推進為契機,大力推進環金雞湖商圈與唯亭島開發,努力打造全市最繁華的月光經濟集聚區、高檔時尚購物街區和文化休閑旅遊度假區。以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創建為抓手,積極推進「碧水藍天工程」,加快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示範區。
4、瞄準建成和諧社會示範區,打造最具魅力的和諧園區。力爭成為「三個新示範」,即: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境外國際合作和省內南北掛鉤,爭當區域合作和中外經濟技術交流的新示範;進一步提升周邊鄉鎮的經濟發展質量、環境建設水平、富民工作成效,爭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示範;大力創建法治園區、平安園區、文化園區、誠信園區、綠色園區,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爭當和諧社會構建的新示範。
2008年1月31日
--------------
No. 五百強名稱 No. 項目名稱
1 德國西門子集團 1 德利多富信息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2 西門子聽力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3 西門子物流與裝配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2 韓國三星電子 4 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
5 蘇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
6 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
7 三星半導體(中國)研究開發有限公司
8 蘇州三星電子電腦有限公司
3 日本富士通 9 富士通多媒體部品(蘇州)有限公司
10 蘇州工業園區國信方舟軟體技術有限公司
4 美國高特利集團 11 納貝斯克食品(蘇州)有限公司
5 英國BOC集團 12 比歐西氣體(蘇州)有限公司
6 美國禮來制葯公司 13 禮來(蘇州)制葯有限公司
7 美國百得集團 14 百得(蘇州)電動工具有限公司
15 百得(蘇州)科技有限公司
16 百得(蘇州)精密製造有限公司
8 美國百特公司 17 蘇州百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
9 日本國株式會社日立製作所 18 瑞薩半導體(蘇州)有限公司
19 日立儀器(蘇州)有限公司
20 日立顯示器件(蘇州)有限公司
21 日立金屬(蘇州)電子有限公司
22 日京創業(蘇州)食品有限公司
23 日立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
24 日立工程建設(蘇州)有限公司
25 日立醫療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26 台日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27 日立化成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28 東機工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
29 東機工壓縮機(蘇州)有限公司
30 日立信息系統(上海)蘇州分公司
31 日立物流蘇州事務所
32 日立電線(蘇州)精工有限公司
10 日本住友株式會社 33 蘇州住友電木有限公司
34 住友制葯(蘇州)有限公司
11 美國霍尼韋爾國際集團 35 德聯覆銅板(蘇州)有限公司
36 凱聯航空發動機(蘇州)有限公司
12 美國艾默生電氣公司 37 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38 艾默生環境優化技術(蘇州)研發有限公司
13 法國萊雅集團 39 蘇州尚美國際化妝品有限公司
40 美寶蓮(蘇州)化妝品有限公司
14 英國葛蘭素斯密斯克林公司 41 葛蘭素史克制葯(蘇州)有限公司
15 日本久保田株式會社 42 久保田農業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16 日本丸紅株式會社
17 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 43 安特優發動機工程(蘇州)有限公司
18 美國德爾福公司 44 德爾福德科電子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45 德爾福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19 英國BP公司 46 蘇州碧辟液化石油氣有限公司
20 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47 飛利浦半導體(蘇州)有限公司
48 飛利浦創能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21 美國杜邦公司 49 杜邦光掩膜(蘇州)有限公司
22 芬蘭諾基亞電信公司 50 諾基亞(蘇州)電信有限公司
23 德國ZF集團 51 采埃孚傳動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24 瑞士迅達控股集團 52 迅達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25 法國阿爾卡特集團 53 阿爾卡特蘇州通訊有限公司
26 荷蘭阿克蘇-諾貝爾集團 54 依卡化學品(蘇州)有限公司
27 法國道達爾集團 55 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
28 美國伊頓公司 56 伊頓電氣(蘇州)有限公司
29 日本三井金屬礦業株式會社 57 三井銅箔(蘇州)有限公司
30 德國博世控股公司 58 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
59 博世技術中心(蘇州)有限公司
31 法國索迪斯聯合公司 60 索迪斯(蘇州)餐飲服務有限公司
32 法國歐尚集團 61 蘇州歐尚超市有限公司
62 蘇州工業園區頤莫尚置業有限公司
33 英國翠豐集團 63 蘇州百安居裝飾建材有限公司
34 美國旭電公司 64 旭電(蘇州)科技有限公司
35 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日本) 65 松下電器研究開發(蘇州)有限公司
66 蘇州松下生產科技有限公司
36 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 67 旭化成電子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37 法國家樂福 68 蘇州悅家超市有限公司
38 日本三菱株式會社 69 華菱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39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日本) 70 三井電子薄膜(蘇州)有限公司
71 蘇州三井國際物流貿易有限公司
40 達能集團 72 達能食品(蘇州)有限公司
41 新日本制鐵株式會社 73 蘇州日鐵金屬製品有限公司
新日本制鐵株式會社 74 日鐵特殊鋼棒線製品(蘇州)有限公司
42 日本美達王株式會社
43 日本豐田通商
日本豐田通商 75 倫特製造(蘇州)有限公司
44 挪威海德魯公司 76 海德魯鋁業(蘇州)有限公司
45 日本新日礦公司 77 蘇州日礦材料有限公司
78 日礦宇進精密加工(蘇州)有限公司
46 德國巴斯夫公司 79 巴賽爾聚烯烴工程塑料(蘇州)有限公司
47 皇家殼牌集團(荷蘭)
48 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業公司(3M公司) 80 3M材料技術(蘇州)有限公司
49 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 81 曙光制動器(蘇州)有限公司
50 日本富士膠卷 82 富士膠片電子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83 富士膠片印版(蘇州)有限公司
51 日本旭硝子株式會社 84 旭硝子特種玻璃(蘇州)有限公司
52 美國美鋁公司 85 美鋁緊固件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86 美鋁建築產品(蘇州)有限公司
53 美國食品機械和化學品公司 87 蘇州富美實植物保護劑有限公司
54 美國輝瑞制葯公司 88 蘇州膠囊有限公司
55 日本近鐵集團 89 蘇州近鐵倉儲有限公司
56 喬治亞-太平洋(美國) 90 可隆喬治亞太平洋化學(蘇州)有限公司
57 株式會社神戶制鋼所(日本) 91 蘇州神鋼電子材料有限公司
92 蘇州神商金屬有限公司
58 聖戈班(法國) 93 聖戈班高功能塑料(蘇州)有限公司
94 聖戈班磨料磨具(蘇州)有限公司
59 泰科國際(美國) 95 泰科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60 美國摩根士丹利 96 蘇州深國投商用置業有限公司
61 美國強生 97 強生(蘇州)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62 美國通用汽車 98 蘇州嘉邁房地產服務有限公司
63 加拿大瑪格納公司 99 蘇州大世英提爾汽車座椅部件有限公司
64 匯豐控股(英國) 100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蘇州分行
65 日本財產保險 101 日本財產保險蘇州代表處
66 卡特彼勒(美國) 102 卡特彼勒(蘇州)有限公司
---------
出口加工區部分企業
蘇州法拉鼎電機有限公司
邁科科技(蘇州工業園區)有限公司
北美聯通訊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貝斯安貝安全系統有限公司
達南美克(蘇州)電子高科有限公司
泰科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畢畢西通訊系統有限公司
輝煌硬碟部件(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長城開發科技有限公司
蘇州聯塑科技有限公司
提雅緊固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新義半導體(蘇州)有限公司
惠能光學(蘇州)有限公司
蘇州藝達思精密技術有限公司
固瑞克流體設備(蘇州)有限公司
碌微電子材料(蘇州)有限公司
利貝特表面處理(蘇州)有限公司
倫特製造(蘇州)有限公司
諾可帝傢具(蘇州工業園區)有限公司
新盛力科技(蘇州工業園區)有限公司
4. 如何在依法治區進程中做到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一、加強道德建設 強化示範引領作用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兩者都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區文明辦負責人表示,法治與道德具有一致性、兼容性和互補性。
要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在推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同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公序良俗,培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充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良法和美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區工作過程中,要加強道德建設,注重宣傳教育、示範引領、實踐養成相統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規范、法律約束相銜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社會層面中「法治」的宣傳教育,使之融入人們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增添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
二、大力宣揚法治文化 推動法治文明建設
「法治的生命在執行,短期的執行靠獎罰,長期的遵守靠教化。」全委會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全民普法守法,進一步強化全民法治觀念。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區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加強法治宣教,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引導全區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要大力宣揚法治文化,推動依法治區與以德治區相結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推動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圍。要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積極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法治文化。要將法治文化宣傳教育作為區級文明單位、文明鎮街、文明細胞創建的重要內容,推動法治文明建設。
結合依法治區工作,文明辦將著力引導社會誠信建設,深化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以窗口行業為重點,以依法行政、文明守信為核心,著力推動行風建設,在各行各業建立一批嚴格執法、優質服務的示範點。
三、將依法治區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要將法律服務納入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法律顧問、村居法律顧問制度,依託文化館、站、中心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依託三級服務中心體系,同步建設區司法行政服務中心、鎮街法律服務工作站、村(社區)法律服務點,切實方便群眾辦事。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建立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多渠道、多方式為群眾提供法律幫助。
結合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區文明辦將把依法治區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把法治宣傳教育、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納入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市民創建全過程;推動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建設,鼓勵、引導法律服務志願者參與法律援助、法制宣傳、人民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
5. 我們應該如何助力法治城市示範區的建設
協助法治城市示範區的建設,做個合法的公守法的公民,這樣是最好的
6. 省委政法委應如何加強基層法治小區建設
為扎實推進「法治建設年」活動,近日,由省委政法委法制處處長高權專為組長的調研組一行4人來到屬讓胡路區,就基層法治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與民政、農業、鄉鎮、社區、企業等代表進行了座談交流。
調研中,調研組一行下發了《深化「法治建設年」活動加快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與會人員結合文件內容以及自身實際,分別匯報本單位有關工作情況,並就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同調研組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
當天下午,調研組一行來到北湖社區工作站,參觀工作站整體環境後,隨即召開座談,聽取喇嘛甸鎮、北湖社區、乘風社區、銀浪牧場等與會單位的基層執法、司法、普法及法治單位創建情況、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意見建議。
調研組一行對讓胡路區基層法治建設工作開展情況給予肯定,並表示,回去後將認真梳理研究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為基層更好開展法制建設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時,調研組強調,基層法治建設工作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希望讓區能夠繼續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把握法治本質,創新法治建設發展思路,力爭打造更多的法治建設特色和亮點,不斷提高基層法治建設綜合能力與整體水平。
7. 如何轉變政府職能 推進區依法治區工作
一要貫徹上級精神不走樣。確保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和重大任務,省委關於依法治省的戰略部署,在徐州不折不扣落實到位。二要著眼長遠發展高定位。咬定「構建法治建設先導區」目標不動搖,緊扣四中全會新精神新要求,進一步豐富法治徐州建設內涵、提升法治徐州建設標桿,繼續當好法治江蘇建設的排頭兵。三要結合徐州實際有特色。緊密聯系徐州「兩個率先」實踐,始終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法治是第一環境,堅持改革創新、大膽探索,著力在生態立法、城管立法、民生立法等上取得更大成績,在推進百姓辦事「零障礙」工程、促進政府依法高效行政上打造特色品牌,在深化司法改革、促進司法公正上實現更大突破,在推進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強化「兩個習慣」教育、依法依規管黨治黨上創造更多經驗,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徐州特色的法治建設路子。四要強化部門聯動聚合力。市各有關部門單位要結合各自職能,認真研究我市深入推進法治建設的創新思路、改革舉措和實施路徑,為市委《意見》起草提出具體意見建議,齊心協力抓好法治建設各項任務的落實,為加快「兩個率先」、建設美好徐州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原標題: 貫徹《決定》精神 推進依法治市
8. 超急!!!!從公共關系的角度寫如何設計個人形象論文!!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新一輪改革大潮中,以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特區開發思想為指引,一大批各級各類的開發區在我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成為經濟增長的「領頭羊」和動力源。中新蘇州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就是其中一個光彩奪目的亮點。由鄧小平同志首倡,1994年2月26日,中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北京簽署《中新兩國政府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創造了兩國政府之間合作進行土地成片開發的案例,並由於協議中對借鑒新加坡公共管理經驗的規定而使這次合作具有了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如今,八年過去了,園區不僅按照預定的設想運轉正常,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而且由於其在尋求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方面所積累的實踐經驗及其理論價值而受到政府、經濟界和社科界的廣泛關注。我們認為,園區建設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在借鑒新加坡公共管理經驗基礎上的創新。這種創新從內到外表現為三個層次,即理念創新——體制創新——行為創新——經濟發展。
一、政府理念創新的三個緯度
理念創新是公共管理體制創新的內在動因,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首先體現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創新。它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1.從管制思維到親商思維(服務思維)
在全球化趨勢日愈凸顯的大背景下,政府應轉變傳統管制思維,樹立權利本位、親商思維、服務理念。在親商思維的指引下,政府行為由服務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所謂親商思維是指園區行政部門以為客商服務為最高宗旨,把親商思維消化在招商引資、日常管理服務的態度和價值觀中,幫助客商獲得滿意回報率,同時使園區獲得相應收益從而形成雙贏格局。親商思維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經驗的核心,它認為政府並非真正的財富創造者;只有當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個適於工商業發展的環境,並使這些企業取得比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更高的投資回報率,才能吸引更多的優質投資,國家經濟才能得到快速提高。親商思維把政府——工商業——人民利益三者統一於工商業的發展,通過發展工商業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家競爭能力,促進國家經濟的持續快速的發展。
園區管委會將親商思維溶入到公共管理實踐中,具體體現為親商觀念的培育,園區各部門依靠高效的招商網路,建立了無微不至的客戶服務體系,充分尊重客戶的意願,為客商提供快捷、簡便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同時採用敲門法的「國際招商網路」,即有的放矢地主動招取優質投資項目;建立綜合性的競爭優勢,即園區管委會給予客商確定、清楚、快速的答復,一旦承諾,務必兌現;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確立為我而用的招商標准。園區依靠新加坡經發局的國際招商網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由淺入深地逐步形成點一線一面一化的園區發展高新技術的招商策略。親商思維改善了園區政府形象,提升了政府信譽,促進了園區經濟發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世界產業巨頭落戶園區,從而形成了高科技。高稅收、高就業的園區發展格局。
2.從人治思維到法治思維
國際貿易中的公正觀念。互惠觀念、談判協商觀念本質上都與規則觀念緊密聯系。全球化時代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規則辦事,公正、公平、互利。通過協商談判的途徑解決糾紛和難題。政府應制定與世貿組織的原則相一致的游戲規則,完善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地把政府行為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使政府管理模式從個人權威轉向規則權威,使政府理念由從人治思維到法治思維。新加坡是一個法治國,它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內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沒有民主,法律之上沒有權威。堅持依法治理。嚴格執法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
園區通過對新加坡法治經驗的引進一一借鑒——運用,以法治思維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園的法規體系和執法機制,形成工業園區完善的法制環境。其內涵表現為:
首先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專家治園的規劃管理體制。園區的規劃管理體制推行專家治園,公開公布政府的園區規劃,然後授權規劃師分級管理,行政首長只處理違規申請和上訴案例。同時實行一套嚴格的監督機制以杜絕腐敗。
其次,完善和明晰園區法規。結合中國國情和園區實際需要,園區管委會共編制了18項管理辦法,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才十商投資項目管理辦法、外商投資企業行政性收費目錄搏動管理辦法、公積金管理辦法、國家公務員實施細則、預算外資金管理辦法等等,將園區公共管理納入法治化。公開化、透明化的軌道。
最後,執法透明化。園區制定的《蘇州工業園區規劃管理辦法》明確規劃管理的內容。程序和工作時限,執法人員嚴格依法辦事,一視同仁,努力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園區投資環境,使客商清楚地了解園區管理依據、程序和方法,從而使執法主體與外商企業之間形成信息對稱。管委會依法治園的精簡、高效、廉潔的政府形象受到了普遍好評,增強了園區的綜合競爭力。
3.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思維
「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並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後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公共管理既是對人的管理,也是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標木單純是公共物品的生產,而且也包括如何促進人的發展。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為了人是園區人力資源管理的關鍵內容。「人力資源是新加坡唯一的資源」是新加坡人在經濟發展中形成的共識。它將人的智慧和能力作為一種巨大的社會資源來開掘和利用,其內涵體現為:充分有效地發現城市內外、國內外人力,做到人盡其才;提供創造精神和物質財富的條件,知識更新和再培訓的條件;發展教育和智力投資。
園區通過對新加坡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的借鑒,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簡單粗糙的管理方式,把人視為經濟發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了「人力資源是工業園區最重要資源」、「人力資源環境是工業園區最重要的投資環境」的理念。園區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管理中,其基本特點體現為:寓簡明於透明之中,寓靈活於規范之中,寓親商於服務之中,寓動態於有序之中。這一管理方法在建立精幹高質量的公務員隊伍和復合型經營管理技術隊伍的引進等方面效果顯著,適應了園區開發建設、管理服務的需求,並使園區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從分散型服務向一條龍服務轉變;從低層次服務向高層次服務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