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占卜的道德律

占卜的道德律

發布時間: 2022-04-19 06:55:02

Ⅰ 請問康德說的「道德律」是指什麼

"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Ⅱ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是什麼意思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含 義如下:天上星空指整個宇宙,道德律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

Ⅲ <易經>是什麼

《易經》以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它通過占筮來啟示天道、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以趨吉避凶。所以,《易經》的哲理為後世崇仰深究,後人再以義理闡釋,使《易經》成為占筮、義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經》說的是陰與陽的思想,產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別,是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它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宇宙萬物中一切變化的現象。
陽是以一來代表,而以––來代表陰,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徵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的以陰與陽,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晝、尊、貴、福等都屬於陽、剛、動;而把地、女、義、下、後、暗、來、夜、卑、賤、禍等都屬於陰、柔、靜。陽剛陰柔相反相成但並非不變,而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陽剛中孕育著陰柔,陰柔也包含了陽剛,相輔相成表裡兩面。如:男對女為剛,女對男是柔;前對後是陽剛,前對更前則成為陰柔。
「系辭上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因時因地或成陽剛,或成為陰柔,而這一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說卦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易經》在這里所要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作用法則是一到的;這就是,宇宙萬物遵循陽剛陰柔無窮變化作用的法則。所以稱作「天人合一」。這樣看來,「易」含有變易、簡易、不易的意思,宇宙萬物因時因地的陰陽、柔剛、靜動,變易而不易,復雜而簡單,矛盾又統一,對立又和諧;這陰陽論就在闡明這一現象;所以說,它是《易經》的中心思想。
《易經》思想中的這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相剋;而是相互錯綜變化不已,並在變化中生成發展,和諧與統一。
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的,不主張斗爭,和為貴,正淵源於此。
「系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生」在這里不是產生而演變。就是說,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兩儀,陰陽即太極。
太極是什麼?從《易經》的本義去探索,唐代孔穎達《正義》中說:「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這一混沌不分的元氣,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變化無窮;並且以陽統御陰,以陰追隨陽。這就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這一宇宙根源的元氣我們稱作「太陽」也就是太極,也以━來表示,其推演如「附圖」。儒家崇尚剛健正大其根本就在於此。
而老子主張「無」;這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種物質無聲無臭。老子以「無」為道;「有」生於「無」,有形的物體產自無形的本體,「有」與「無」異位而同體。
莊子更將這一「無」的思想,提升為「無無」,「無無無」。「齊物論」中說:「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無也?」莊子「無」的思想,不是由科學實驗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斷,但又符合科學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自然以地球為本體,然而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一顆星,太陽系又不過是銀河宇宙中一個系,銀河宇宙又不過是大宇宙蒼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無窮盡,而莊子「無無無」的思想,正象徵大宇宙的無窮無盡。
地球、太陽,或在億萬年後會消滅;但大宇宙中必會有新的星球、星系誕生成長。大宇宙本身無始無終,永恆的生生不息,這正是《易經》所闡明的中心思想。以人來看,形體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心志活動卻能將無窮盡的大宇宙包攝無限;因而《易經》「廣大悉備」。
儒家崇尚陽的剛健正大,道家重視陰的虛無柔靜。但儒家思想也有謙退陰靜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虛無柔靜中也含有剛強;總之,剛健正大與虛無柔靜,是我國傳統思想的表裡兩面。
乾坤代表了天的地,天是行雲施雨的空間和萬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陽。與天的功能的大陽相對的是大地的大陰。大地的陰的元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順承天的功能。天是陽,是主宰,是動能;而地是陰,是順從被動的。
天的法則是變化無窮的。陽剛與陰柔交互變化,使萬物生成;同時陰陽保持和諧,才能使萬物順利的發展變化、進化。「歸妹」卦的「彖傳」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都借夫婦的道理,比擬天地陽剛陰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辭上傳」中說:「生生之謂易」。下傳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以天地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生成作用,為天地的德性。
然而,這天地陰陽交錯,使萬物生成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極其微妙難以捉摸。「系辭上傳」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就要求我們的認識不只是具體的,有形的現象,而且應該以現象發生的抽象的,無形的原動力來思考,這就是陽剛陰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經》對天地生成發展的作用,最重視的是剛健中正,而且是恆久不已的剛健中正。
《易經》也兼說生死,而且以兩者綜合,來闡揚天地的大德及無窮的生命力。
總之,天地陰陽剛柔動靜的微妙作用,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源,闡明這一原理法則並廣泛應用到宇宙與人生的一切變化現象上,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應,去惡向善,避凶就吉,這就是《易經》的思想。
宇宙間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變化作用法則,也就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范。《易經》就以天地為准則,確立人生規范,以宇宙恆久無窮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勸勉人生要自強不息,造福社會。《易經》兼備了規范與實用兩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養自應以天地的道理為准則,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進不懈,使自己在品學修養上有所成就,然後在事業上施展抱負,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參贊天地造化的功能於道德及事業之中,才是至高無上的大事業。
「系辭上傳」中說:「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這里告訴我們,智慧應當像天一般高明;行為應當像地一般謙卑;睿知聖哲,遵循這一天的法則,崇尚智慧與禮儀,使道德修養有所成就,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能施展於事業中兼善天下。將道德修養、聰明才智,施展於事業中,使人與物一起得到幫助,這就應了天地的變化法則,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這才是「盛德大業」。
效法宇宙精神,自強不息,這是《易經》的道德理想。陰陽、剛柔、動靜,於循環無窮的變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發展,進化,調和,統一;符合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傳統道德上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來如此。
《易經》中闡釋了仁、義、禮、智、信、敬、誠、貞、順等各項德性;是基於道德律與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陽的剛健正大;當然也一再提示陰的謙穩。
《易經》還特別崇尚「時中」。孟子說:「孔子聖之時也。堯舜以來相傳之法也。知時中之義,則易思過半矣!」由此看來,《易經》對時間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則予以重視。
惟有認識宇宙精神,透徹陰陽剛柔動靜變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後就可達到心安理得,無憂無懼,知天樂命的境界。《易經》中所說的神,是指天地間陰陽剛柔動靜變化現象的至為微妙,難以預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經》中所闡釋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無心、無畏、致誠,達到人我兩忘的極度寂靜,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惡,吉凶禍福,也就是通達神明,必然就能擔當天下之事。
「系辭上傳」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根本觀念。陰陽相對,但尊崇陽,陽兼有陰:陽為君,陰為臣,陽是主宰,陰為從屬;君王象天一樣絕對的尊嚴,臣像地一般絕對的卑下柔順,這是《易經》闡明的君臣關系。
國家、社會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礎為夫婦。《易經》並非僅僅主張男尊女卑說,而是要男女夫婦,各自發揮本身的物質,盡各自的本分。當家庭發生混亂時,應當尊重父子的親情,但並非家長就可以濫施橫暴。先正家然後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國家、社會的基礎。《易經》的思想,是家族主義、國家主義,進而是致力於世界和平,謀求人類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在內,在外的則是朋友,這是人類最親近的,最根本的人際關系。君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往往因客觀情況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捨?如何臨機應變,則在於人,成則在於自我勉勵,成敗則在於天,這要看機會與際遇如何了。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幾乎都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諄諄告誡,以提示人生必須時刻謹慎處世,警惕適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確保長久安泰。
《易經》的宗旨在於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變易而不易,復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復中保持統一與和諧。這一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變易、簡易、不易的宇宙法則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蓋著一切。這些都與人生立身處世原則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則、精神為准則來確立人類自己行為的規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規律,就能自強不息,面對各種復雜情況而能知變,應變,適變,以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上,為全人類造福。通觀《易經》的思想就會明白為什麼《易經》被稱作「天人之學」而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推崇為大道之源,眾經之首了。

Ⅳ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條法則是什麼

康德的道德律令體現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則之中。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



(4)占卜的道德律擴展閱讀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羅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等對此都作過探討。早期稱為「未寫出的法律」,主要表現為「黃金定律」,即《聖經》中耶穌的箴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法國伏爾泰認為,根據道德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台灣當代學者王臣端認為:倫理生活的最大規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礎根據理智指導生活,並認為道德律的最大原則是「行善避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主義反對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恆」的道德律。

Ⅳ 對康德的星空觀和道德律的理解

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

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琛的星空。

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讓我們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嚴而聖潔,值得我們一生堅守。

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有句永恆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Ⅵ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麼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為:普遍的行為法則,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詳見《實踐理性批判》)……以下,我參照一些資料進行簡要的說明。 1、普遍的行為法則——「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後來康德又對此准則做了一點延伸,即「你的行動,應該把行為准則通過你的意志變為普遍的自然規律。」這一經過變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為准則需具備普遍性的同時,強調了如何實現准則向法則轉變的關鍵在於人自身的意志,法則體現著對意志的命令,准則則體現著意志的選擇,那麼當我們回憶起定言命令表達著的是自身即為意圖目的,而不是作為其他目的的手段時,我們知道了與這個道德律令相關聯的意志就只能是我們的善良意志了。因為「善良意志,並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並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於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於意願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該律令是在保證普遍性同時解決實踐原則的質料問題,即目的的依據。康德指出,人之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著的,在任何時候都只能被當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國中是有尊嚴而不是僅有價值的。正因為人是最終的自在目的,人類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這才促使我們將道德律令看作是行為的直接決定者,道德畢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 3、意志自律——服從定言命令的人類自身就是道德規律的立法者。任何規律皆為自由的,道德規律亦不例外。人類正是在立法的參與過程中,體現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嚴、人的法則也因透顯著與規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為徹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並不由於他服從道德規律,而是由於他是規律的立法者,並且正因為如此,他才服從這一規律。……既不是恐懼,也不是愛好,完全是對規律的尊重,才是動機給予行為以道德價值。只有在其准則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條件下才是行動的意志,才是人們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對象。人類的尊嚴正在讓他具有這樣的普遍立法能力,雖然他同時也要服從同一規律。」對道德律的尊重最終實現的是對人性自身尊嚴的尊重,這樣的一個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從的規律。

Ⅶ 康德說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含
義如下:天上星空指整個宇宙,道德律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
「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出處
"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康德簡介
immanuel
kant(漢譯:伊曼紐爾·康德),germanische(日耳曼人),作家,1724年4月22日生於königsberg(哥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逝,年79歲。
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和集大成者。
康德的宇宙觀
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康德認為,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知性為自然立法。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Ⅷ 算命的應該相信嗎

最近正在讀易經 聽百家講壇曾仕強教授的解讀易經講座,整個講座聽完後頗有感觸,針對你的問題結合我對占卜的理解給你一些參考:對占卜問題 孔子學習完易經後說:不佔而已矣。荀子也說過:善易者不不卜。聖賢們之所以這么說,證明他們是實踐過的占卜過的,覺得占卜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有時候也不是很准,所以才這么說的。其實人做事情的動機和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信什麼東西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信就是迷信了!了解易經的人其實沒有什麼吉凶可分的,因為什麼事情都是有陰有陽 陰陽變化而統一,變化的只是現象,背後一定有不變的,那就是自然,那就是自然律。凡是符合自然規律,都是對的,終究是對的。卦這個字的意識是懸掛的意識,也就是說像一面鏡子照自己。中國有句話叫:當局者迷 想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的優劣,卻無法看到自己,要想看到自己就需要一面「鏡子」。算卦也好,算命也好,可以說是對現狀的一種揭示,我們不能全信它,我們可以做為一種參考,根據現在的狀況去正確推理,給自己多一條或者找到一條更好的解決問題,化解問題的途徑。小女知識淺薄,對易經認識還是有限的,希望我的理解能對你有所幫助。那些對易經略知一二的人,很多去占卜騙人騙財,原因就是我們很多人追求的是結果,想通過別人確切的知道自己未來,其實未來的定數是自己掌控的。如果那些算命的人給你講這么多道理,我想很多人也是不會給錢的。呵呵~~~

Ⅸ 易經有何用途

對於《易經》的作用,古人的看法通常是片面的,他們以為《易經》是命理學說,就是用來占卜、算命的,在需要問吉問凶的時候,古人們才會真正重視《易經》,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
應該說,古人的這種意識,我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古代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認識是相當膚淺的,他們推崇的就是「天命不可違」的思想,以為自然界就真有魔力,自然界決定著人們的一切行為,即使智慧的諸葛亮,也只能常常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來感嘆,古人的認識能力,可見一般。
實際上,古人以為的《易經》的用途--占卜和算命等,只是《易經》產生過程中的作用,也就是《易經》作用的初始階段。而《易經》更廣泛的作用,還在於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易經》中我國古代文化的基礎,可以說,我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論出發點都是《易經》,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無論是孔孟之說,老莊之道,還是孫子等兵法家,他們思想的理論基礎都是《易經》,孔子曾說「不學易,無以知」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說,在他的道德經中,通常都是《易經》的成分,如「大圓若缺」等語言,幾乎就是《易經》的本質精華之所在;
其次,《易經》是人們修身養性蘊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經》中的許多語言是相當富有深刻含義的,是非常發人深省的,比如,《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識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不休,君子應該象天道一樣,自我堅強,不斷地追求進步,通過不停止不休息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養;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為學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無如日經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剛健中正地前進,雖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天一樣警惕自己,就不會有過失了。
其三,《易經》告訴了我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即唯物辯證法,如其「近取諸身,遠取諸身」,既是《易經》的來源的解秘,同時,不也是告訴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嗎?即觀察事物要用聯系的觀點,從自我出發,聯系身邊的事物,做到周詳。
最後,《易經》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將在下面具體論述。
實際上,《易經》的作用何其大也,舉不勝舉。總體而言,《易經》確實不愧
為我國古文化的精萃,它的許多思想和觀點,都是符合唯物主義辯證法的
《易經》以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它通過占筮來啟示天道、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用以趨吉避凶。所以,《易經》的哲理為後世崇仰深究,後人再以義理闡釋,使《易經》成為占筮、義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經》說的是陰與陽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產物。它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宇宙萬物中一切變化的規律。
陽是以「一」來代表,而以「––」來代表陰,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徵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的以陰與陽,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晝、尊、貴、福等都屬於陽、剛、動;而把地、女、義、下、後、暗、來、夜、卑、賤、禍等都屬於陰、柔、靜。陽剛陰柔相反相成但並非不變,而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陽剛中孕育著陰柔,陰柔也包含了陽剛,相輔相成表裡兩面。如:男對女為剛,女對男是柔;前對後是陽剛,前對更前則成為陰柔。
「系辭上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因時因地或成陽剛,或成為陰柔,而這一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之規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說卦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易經》在這里所要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作用法則是一致的,這就是,人類遵循宇宙的法則,稱作「天人合一」。這樣看來,「易」含有變易、簡易、不易的意思,宇宙萬物因時因地的陰陽、柔剛、靜動,變易而不易,復雜而簡單,矛盾又統一,對立又和諧;陰陽論就是在闡明這一規律,也是《易經》的中心思想。
《易經》思想中的這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而是和諧與統一。
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的,不主張斗爭,和為貴,正淵源於此。
「系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生」在這里不是產生而為演變。就是說,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兩儀,陰陽即太極。
太極是什麼?從《易經》的本義去探索,唐代孔穎達《正義》中說:「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這一混沌不分的元氣,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變化無窮;並且以陽統御陰,以陰追隨陽。這就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

地球、太陽,或在億萬年後會消滅;但大宇宙中必會有新的星球、星系誕生成長。大宇宙本身無始無終,永恆的生生不息,這正是《易經》所闡明的中心思想。以人來看,形體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思維活動卻能將無窮盡的大宇宙包攝無限;因而《易經》「廣大悉備」。
儒家崇尚陽的剛健正大,道家重視陰的虛無括靜。但儒家思想也有謙退陰靜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虛無柔靜中也含有剛強;總之,剛健正大與虛無柔靜,是我國傳統思想的表裡兩面。
乾坤代表了天和地,天是行雲施雨的空間和萬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陽。與天的大陽相對的是大地的大陰。大地的陰的元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順承天的功能。天是陽,是主宰,是動能;而地是陰,是順從被動的。
天的法則是變化無窮。陽剛與陰柔交互變化,使萬物生成,同時陰陽保持和諧,才能使萬物順利的發展變化、進化。「歸妹」卦的「彖傳」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都借夫婦的道理,比擬天地陽剛陰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辭上傳」中說:「生生之謂易」。下傳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經》對天地生成發展的作用,最重視的是剛健中正,而且是恆久不已的剛健中正。
《易經》也兼說生死,而且以兩者綜合,來闡述天地的大德及無窮的生命力。
總之,天地陰陽剛柔動靜的微妙作用,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源,闡明這一原理法則並廣泛應用到宇宙與人生的一切變化現象上,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應,去惡向善,避凶就吉,這就是《易經》的存在的價值。
宇宙間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變化法則,就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范。《易經》以天地為准則,確立人生規范,以宇宙恆久無窮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勸勉人生要自強不息,造福社會。《易經》兼備了規范與實用兩方面的效能。人生道德修養自應以天地的道理為准則,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進不懈,使自己在品學修養上有所成就,然後在事業上施展抱負,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參贊天地造化的功能於道德及事業之中,才是至高無上的大事業。
「系辭上傳」中說:「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這里告訴我們,智慧應當像天一般高明;行為應當像地一般謙卑;睿知聖哲,遵循這一天的法則,崇尚智慧與禮儀,使道德修養有所成就,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能施展於事業中,兼善天下。將道德修養、聰明才智,施展於事業中,使人與物一起得到幫助,這就應了天地的變化法則,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這才是「盛德大業」。
效法宇宙精神,自強不息,這是《易經》的道德理想。陰陽、剛柔、動靜,於循環無窮的變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發展,進化,調和,統一;符合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傳統道德上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來如此。
《易經》中闡釋了仁、義、禮、智、信、敬、誠、貞、順等各項德性,是基於道德律與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陽的剛健正大,當然也一再提示陰的謙穩。
《易經》還特別崇尚「時中」。孟子說:「孔子聖之時也。堯舜以來相傳之法也。知時中之義,則易思過半矣!」由此看來,《易經》對時間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則予以重視。
惟有認識宇宙精神,透徹陰陽剛柔動靜變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後可達到心安理得,無憂無懼,知天樂命的境界。《易經》中所說的神,是指天地間陰陽剛柔動靜變化現象的至為微妙,難以預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經》中所闡釋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無心、無畏、致誠,達到人我兩忘的極度寂靜,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惡,吉凶禍福,也就是通達神明,必然就能擔當天下之事。
「系辭上傳」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根本觀念。陰陽相對,但尊崇陽,陽兼有陰:陽為君,陰為臣,陽是主宰,陰為從屬;君王象天一樣絕對的尊嚴,臣像地一般絕對的卑下柔順,這是《易經》闡明的君臣關系。
國家、社會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礎為夫婦。《易經》並非僅僅主張男尊女卑說,而是要男女夫婦,各自發揮本身的物質,盡各自的本分。當家庭發生混亂時,應當尊重父子的親情,但並非家長就可以濫施橫暴。先正家然後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國家、社會的基礎。《易經》的思想,是家族主義、國家主義,進而是致力於世界和平,謀求人類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為「內」,朋友則是「外」,這是人類最親近的,最根本的人際關系。君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往往因客觀情況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捨?如何臨機應變,則在於人,成則在於自我勉勵,敗則在於天,這要看機會與際遇如何了。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幾乎都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諄諄告誡,以提示人生必須時刻謹慎處世,警惕適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確保長久安泰。
《易經》的宗旨在於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變易而不易,復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復中保持統一與和諧。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變易、簡易、不易的宇宙法則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蓋著一切。這些都與人生立身處世原則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則、精神為准則來確立人類自己行為的規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規律,就能自強不息,面對各種復雜情況而能知變,應變,適變,以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上,為全人類造福。通觀《易經》的思想就會明白為什麼《易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推崇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了。

《易經》的原理,不僅對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產生有著關鍵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包括姓名學在內的各種預測學,都是在《易經》的(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姓名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運用著陰陽五行學說。用其來說明人類生命的先天五行結構,生命質量及生命運動的變化規律,並科學運用姓名學來改善人類生命的質量。

熱點內容
鄒濤法官 發布:2024-11-08 18:34:57 瀏覽:469
勞動法有關事假工資 發布:2024-11-08 18:10:55 瀏覽:180
合同法第378條 發布:2024-11-08 18:10:14 瀏覽:163
中介的租房合同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17:40:52 瀏覽:639
教育附加條例 發布:2024-11-08 17:35:33 瀏覽:992
別人借錢怎麼打條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17:30:09 瀏覽:321
拍賣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17:27:33 瀏覽:138
蕭山法律援助電話 發布:2024-11-08 17:20:48 瀏覽:485
律師張丹璇全文txt 發布:2024-11-08 17:04:21 瀏覽:415
臨安法院宋 發布:2024-11-08 17:03:44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