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道德經
⑴ 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詳解及深意
聖人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回,增強百姓的筋骨體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以上是書面解釋。我再加一句:沒有慾望,就回歸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樂業,終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經》,最好看看《莊子》。另一個角度,可以看清代黃元吉(黃裳)寫的《道德經講義》,他是從修煉角度講的,非常好。摘其文曰:聖人摒除耳目,斬斷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則煉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靈陽之氣以化陰精,日積月累,自然陰精消滅而陽氣滋長,則實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術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⑵ 如何看待《論語》和《道德經》
說「經來典」,顯然《道德經》畢竟那是老源子被要求下,總結畢生感悟凝練成的語言,完整而准確,可稱「典」;《論語》只是筆記整理,只是後人奉為經典,因為思想高度而已,現在不會有人拿本筆記朗誦的吧.
但如果「經典」只是說哪個的高度更高的話,那沒法說了,主張都不同,看個人的哲學傾向了,毋庸置疑的是,二者都是本派思想的源頭,都是祖師級的經典
⑶ 談談你對《道德經》的理解,體會。
《道德經》作為一部文約,義豐,歷來被學人們稱為「哲理詩」,從深層次對社會、人生等問題深入思考,而且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不論中國還是國外,都是影響巨大的哲學著作。《道德經》中提倡的「無為」思想、「不爭」的思想,對於遏制時下名利泛濫的現象是頗有意義的!《道德經》中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提高個人素質修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經》中的辯證思想、精闢的比喻更是叫人嘆為觀止。《道德經》中涉及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博大精深,實為不可多得的巨著!但學術界在某些方面對《道德經》的點評未有定論.
⑷ 粉絲的迷惑行為,片場送龔俊《道德經》,他當時有什麼樣的反應
龔俊在片場時,專門有人等在那裡,然後給他送書。送書的人直接把書塞到了龔俊面前,嚇得龔俊直接擺手拒絕。這本書居然是《道德經》。
最後是顏值抗打。龔俊太好看了,五官立體,身材比例超好。記得看到山河令的服裝設計師發博感謝他,說他把自己設計的服裝穿得那麼好看,完美的詮釋了每一套衣服的韻味,高高瘦瘦,行走衣架!
⑸ 老子,生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關於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傳述者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謚號,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他的籍貫有國、有縣、有鄉、又有里,曰:「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有官職,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時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事於漢孝文帝,假之於解為膠西珢太傅。」據高亨先生《老於注釋》考證,老子生於魯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親李乾是周朝的下層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時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也使得他成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徵集、保管進而飽覽了周王朝及諸侯國的典籍,為他創立學說奠定了基礎。春秋末年,周王朝內亂,老子棄官西去,經函谷關,關令尹喜慕其大名,強留著書,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一書,是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先河的哲理詩,是人類生命活力的頌歌,是中國這一智慧巨人對宇宙、人生、社會、政治、軍事認知的哲學格言,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從宇宙到人生,從物質到精神,從社會到政治,無數個層面上的東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懸太空,實則立足人世,他貌似虛靜,卻滿溢愛之情;他倡「無為」,結果是「無不為」;他言守靜,實則「制動」;他甘「居後」,反而「佔先」;無為清靜其外,有為積極其內。《道德經》充滿智慧之愛,閃爍智慧之美。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在老子生地河南省鹿邑縣這座文明古老的縣城裡至今仍留下了很多老子遺跡和歷代紀念老子的建築物。如老君台(升仙台)、太清宮、洞霄宮、隱陽山(羊角山)、九龍井、孔子問禮處、瀨鄉溝(厲鄉溝)、李母墳、老子牧牛場……等。史志也留下了歷代紀念老子的活動,留下了諸多皇帝、大臣、文人騷客拜謁游覽的記載。東漢桓帝幾次遣使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桓帝親自祭祀老子於濯龍宮,稱老子為老君,太上老君(袁宏《後漢記》十);大唐王朝建立後,由於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帝親至老子廟祭拜,追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舊唐書·高宗紀下》),天寶二年(743),追尊老子為大聖祖玄元皇帝,天寶八年(749),帝親謁太清宮,冊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帝親朝太清宮,又加冕老子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寶大帝(《舊唐書·玄宗紀下》)。宋代建隆初,宋太祖遣使詣真源(時鹿邑稱真源)祠老子(李信《宋朝事實》卷七);宋徽宗政和年間,治升老子於列傳之首,別為一帙,禁以耳、聃、伯陽命名。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謁老子於太清宮。太清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初為老子祠,再名老子廟,唐玄宗李隆基親改其名為「太清宮」,之後一千多年沒有改過。唐王朝時,太清宮已「如帝王者居,廟貌益侈」(《古今圖書集成》),有房600餘間,到元朝尚佔地37500畝,由於後來的風雨剝蝕,兵燹匪患,現存完好的太極殿一座,聖母殿一座,唐柏三株,老子「趕山鞭」一根,唐宋歷代碑刻十二通。中國有嶗山太清宮,沈陽太清宮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紀念老子的古建築被冠以太清宮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鄉太清宮歷史悠久,且史料記載最完備,並被當做唐皇族家廟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謁。坐落在鹿邑縣城東北隅的老君台,始建於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灰磚砌成的八稜角高台,上有大殿, 左右配殿各一間,四株唐柏蒼翠蔥蘢。全國解放前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張愛萍、胡耀邦、楊尚昆、楊得志等曾到太清宮、老君台參觀。
老子姓李,今天世界各地所有的李姓子孫都會為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祖先而驕傲。鹿邑不但是老子的故里,而且還是李姓的發源地。據《新唐書》和《元和姓纂》記載:李姓原為理姓,因世代為掌管司法的長官「大理官」,而因官得姓,至商紂王時,理徵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與子理利貞逃難,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為感謝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為李。李利貞娶了陳國契和氏女,家於苦縣。因之鹿邑成了中國頭號大姓——李姓發源地。據《元和姓纂》稱:李利貞十一世孫是李耳,生於苦縣厲鄉曲仁里。老子故里成立了中國鹿邑老子學會,已經在開展和推進老子學術思想研究,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連續三年召開了「老子誕辰紀念會」、「中國鹿邑老子學術研討暨經貿洽談會」和「中國鹿邑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三次大型、高規格、高層次的會議。國內外先後有500餘名專家、學者、老學愛好者和新聞記者到鹿邑,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或參觀采訪,國內外各大報刊、電台、電視台都作了專題報導。中國鹿邑老子學會的影響已遠播海內外
⑹ 仲浩群是誰有誰了解他講的《道德經》嗎
阿彌陀佛,我就是仲浩群。
多謝關注。視頻開始前的引子,是六祖大師的開悟偈,這個告訴大家,對我說的也不必執著,只要有所會心即可。
我說的《道德經》,還有《六祖壇經》、《紅樓夢》、《周易》以及養生、傳統文化等,皆本於個人的生命體悟,這些體悟是真誠的流露,希望對諸位有所啟發。
以下是「網路」中的介紹:
仲浩群
男,山東萊州人,生於1965年農歷11月11日,作協會員。1984年畢業於萊州市第一中學,1988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大學時代,曾主編文學社刊物《遠山》,受到趙春迎(詩人路漫)、單元庄、張再林、白暴力諸多老師的深刻影響,開始關注諸如人類心理現象、人心與人性,及社會文明演進等問題,開始詩歌及小說的創作。
自80年代中期開始,先後追隨王瑋、馮耀宗、郝菊庄、張玉茹、王長海、張厚武、楊雲中、釋聖地等師父,修煉太極內功拳法20餘年;推崇內功養生、周易預測、老莊思想及佛道智慧。現任教於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中文系,主講中國古典文獻學、武俠小說研究、佛教文化研究、道教文化研究等課程。
網上廣泛流傳著《仲浩群說紅樓夢》、《仲浩群說道德經》、《仲浩群說易經》、《仲浩群說六祖壇經》、《仲浩群說養生》、《仲浩群說傳統文化》等視頻,及太極拳札記《太極仲君書》、《憨山和尚》等小說,及大量的隨筆,涉及其對於生命的體悟,以及對於人心人性,身心修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傳統文化及其他一些觀念的感悟,對當今人身心修養,開悟人生大智慧,有較好的啟示意義。
上善若水——仲浩群老師采訪記
作者:王娟
先前的采訪大多安排在辦公室、教室等公共場所進行,但是這次,我們卻在綠草地上完成了我們的采訪;我們采訪的對象是胸襟曠達、率性自然的仲浩群老師。身為仲由(子路)第75世孫,仲老師既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師,也是一位深具憂患意識的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由他本人主持的「仲浩群國學講壇」系列視頻節目,在土豆網等視頻網站播出以來,受到眾多網友的喜歡。春三月,星光點點。身穿淺紅色小立領唐裝,帶著一副金絲邊眼鏡,舉止從容的仲老師如約來到我們面前。
風蕭蕭兮
仲老師說,他是畢業分配,來到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那是1988年,他才23歲。他說,當年,眼看著火車像一條游龍飛越長江,他將頭探出車窗外,情不自禁地喊出荊軻《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不由得淚流滿面。來到茂名學院,仲老師先是任機械繫學生輔導員,並承擔中文教學任務,後到工廠鍛煉了大半年;一年後,他被抽調到了圖書館工作。在學校圖書館,他承擔的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分類編目工作,幾年後,又承擔了《文獻檢索》課教學任務。剛去圖書館時,他覺得有點屈才。不過,後來,他就想通了,開始踏踏實實工作。圖書館十年,既是仲老師紮根基層的十年,也是其博覽群書,深入參悟國學經典的十年。仲老師說,那時候,他經常隨身攜帶老子的《道德經》,走到哪兒,參悟到哪兒。回想往事,仲老師非常感慨,他說:「人要學會包容,不僅要包容他人,還要包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人在逆境時,會覺得苦,可過後看,恰恰是這種『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人生歷煉才讓人變得越發曠達,也越發具有柔韌性。」圖書館十年,為仲老師日後的教學工作,及走向弘揚國學智慧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礎。
廣聞博知
熟悉仲老師的人都知道,他大學時主修的是航空電氣工程專業,但後來他轉而學文了。他說,駕馭自己的人生,跟駕馭一架飛機,是差不多的。人這一生能把自己這架飛機駕馭好,就很了不起了。他建議大學生在校期間,盡量打通文理科界限,他說:「無用之用是大用,讀《紅樓夢》,對你來說,一時派不上用場;但是,如果你經由《紅樓夢》,真正弄懂了世道人心,那麼,《紅樓夢》就是你最好的老師。」仲老師說,他既可以講金庸武俠小說,也可以講佛家文化、道家文化,還可以講愛因斯坦,原因就是他文理兼修。他高中念的是理科,上了大學先念工科,後念文科。他說,在念書方面,他喜歡雜食。身為文法學院中文系「文論與寫作」教研室教師及學校重點學科《文藝學》學術骨幹,這些年,仲老師主講了「武俠小說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佛教文化研究、民間文學、美學」等課程,並發表了十餘篇學術論文,還承擔了多項科研課題。作為一位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仲老師愛崗敬業,曾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
明師引路
「大學需要明師,明師是明明白白的明,不是浪得虛名的名。」在仲老師看來,明師是傳道、授業、解惑,並能以善巧方便,啟迪學生智慧的好老師。仲老師追憶起影響他一生的大學老師,畢業於北大哲學系的趙春迎(詩人路漫)先生。仲老師說趙老師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他和海子、駱一禾、西川等詩人是同一撥的,同屬一個詩歌圈。趙老師寫了許許多多好詩,他還熱衷於搜集整理陝北民歌。趙老師非常喜歡與當時還是學生的仲老師等弟子交流,在趙老師的鼓勵下,大學時期,仲老師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並主編了文學刊物《遠山》。趙老師不僅給學生們開辦文藝講座,還經常邀請西安詩文名家給大家講詩歌,講文學。當仲老師回憶這段經歷時顯得異常興奮,不過,仲老師非常痛惜地說,趙老師如今已仙逝,有一次打籃球,他倒了下去,因腦動脈瘤破裂,趙老師永遠離開了讓他牽念的黃土地,也永遠離開了他的詩,離開了所有摯愛他的人。受趙老師影響,如今,仲老師也成了學校文學社指導老師,他經常為學校社團及外單位舉辦講座,曾獲茂名市教育局授予的「優秀文學社指導老師」稱號。
守中用中
仲老師說,有句電影台詞對他影響很大,這句台詞是:「活下去,勇敢地活下去!像畜牲一樣,勇敢地活下去!」他說:「當你遇到一些溝溝坎坎的時候,可以好好回味一下這句台詞。關鍵時候,這句台詞說不定能救人一命呢。」仲老師又談到大學生找工作問題,他說除了廣結善緣,用心找工作外,年輕人也可以通過發明創造,為自己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不便?產品與產品之間,能不能進行嫁接?一支圓珠筆可以讓它發出美妙的聲音,可以讓它顯示溫度、濕度。可以讓鞋子成為減震器,這樣的話,人可以玩從高處落下的游戲而不至於受傷。你也可以讓鞋子有計數功能,現在的人走路少了,如果鞋子帶有計數裝置,能記錄人一天當中走了多少步,再參考專家的建議,就能督促人多走路,多散步,從而有益身心健康。」仲老師還說,做為中國人,大家最好掌握一些中醫養生技術。他說,中醫的『中』是守中、用中的『中』,大家要學會拿著『中』修養身心。
詩性課堂
仲老師善於將詩性智慧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講課既有趣味性,又有深刻內含。上仲老師的課,同學們不會打瞌睡,原因就是非常精彩。有學生評價說:「仲老師講課行雲流水,旁徵博引,順手拈來,想像力之豐富、視野之獨特,令人嘆服。許多光怪陸離的故事,許多高深玄奧的國學智慧,異彩紛呈,每每聽課下來,彷彿喝了許多美酒,獲得的是酣暢淋漓的滿足感。」我問仲老師講課有什麼秘訣,他說,老師要朴實率真地和學生交流,我們都是從學生時期走過來的,知道學生最喜歡什麼樣的老師,也知道學生最喜歡什麼樣的課堂氣氛。教師上課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講課要有點幽默感,能妙趣橫生更好。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注重喚起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培養學生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愛之心。他又強調說:教師不要疏遠學生,要和學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課堂上,應當盡可能讓學生聽到多種可能性的解釋,以便激發他們的思考與感悟。還有,教師講課要富有韻律和節奏,應當動靜相生,疏密相間,舒捲有致。
胸懷寬廣
在仲老師的博客上既不乏由衷的贊嘆,也有一些粗聲粗氣的謾罵。我問老師如何看待,仲老師豁達的笑了,說:「來的都是客嘛,能來,就表明大家有緣。實際上,贊嘆是空,謾罵也是空,不執著即是。」他又說:「一個人能聽到多種聲音,這是一種福氣;就像一片森林,如果其中只長一種樹,反而不爽。真正的森林,高樹矮樹,直樹歪樹,什麼樹都有才好。你在博客上說話,或以視頻的形式談出自己的見解,如同向山谷丟出石子,能聽到一點回聲,就很有意義。人要胸懷寬廣,所謂『心量廣大,能含虛空』是也。」老師講課之餘特別喜歡與學生交流,他也總是樂意回答學生們的各種提問。我問老師有沒有被學生問倒時,仲老師笑著說,我倒是喜歡被學生問倒啊,這樣的話,就表明我們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了。他又說:「佛家的『不二法門』 意味深長,老師回答學生提問,關鍵不在於你能不能將標准答案提供給學生,而在於你能不能直指人心,讓學生開悟智慧,從而圓通、圓融一切。」他說如今的大學生探索精神有待加強,創造性思維也有待激發。目前,大學生儲備的知識並不少,若能及時地將知識轉化為智慧,那就意義非凡了。
回報社會
仲老師說大學時期有三件事應當引起重視:其一是平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話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其二是調養身心,人要有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包括身體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身心都健康了,人活著才有意思。在大學階段,該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並培養一種能延續終生的愛好,歡歡喜喜地做下去。其三要在天地自然、社會人生中,好好歷煉,好好發展,進而開悟人生大智慧。仲老師說:「人要有一點俠義情懷,要懂得感恩,要盡可能將個人的追求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力所能及回報社會。我們應當深入領會天地宇宙人生真諦,與社會達成和解,與生活達成和解,與內心達成和解。我們可以多多接觸經典,多多參悟經典,因為經典可以照亮一切。」仲老師說,通過讀書,一個人能與古往今來的大師對話,這種感覺真是太好了。仲老師還為大家推薦了一些國學經典,諸如《論語》、《道德經》、《易經》、《六祖壇經》、《莊子》等。
和仲老師有說有笑,不知不覺聊了將近兩個小時。仲老師回答問題宛如行雲流水,老師的風趣幽默讓我們歡喜自在、輕松如意。訪談過程中,仲老師隨口引用經典文句,還悉心講解給我們聽,從中我深切感受到仲老師的那份率真與質朴,也感受出他對中華文化的一腔大愛之情。願仲浩群老師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道路上堅實地走下去,繼續以中華文化神韻滋潤人的心田。
仲浩群主持的論壇:
土豆網——「仲浩群國學講壇 」
網路貼吧——「仲浩群吧 」
新智慧教育網——「天馬行空」論壇
⑺ 老子死在哪裡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人老聃長壽,一百六十餘歲仙逝,鄰里皆來弔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 老聃好友秦佚來弔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願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於道乎?不合於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困惑了兩千多年,爭論了兩千多年的老子最後隱居之地,終於有了結果。11月15日,記者從臨洮有關部門獲悉,有關專家確認臨洮鳳台是老子的逝世(飛升)之地,臨洮及其周邊地區是老子最後的隱居之地。不僅臨洮流傳的民間傳說和古遺址證實了專家的觀點,而從三國時期就開始的每年農歷三月廿八日祭拜老子的活動,則成為老子在此逝世的見證。 老子在甘肅臨洮鳳台逝世 11月20日,「老子國際文化論壇」將在蘭州和臨洮召開,屆時,國內外專家學者將前往臨洮一探究竟。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我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巨匠,世界公認的中國古代第一位文化名人。老子的籍貫在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當他發現周朝衰落,於是就離開周朝,到了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一書,然後出關,最後不知所終。 11月15日,記者采訪了隴西李氏祖籍臨洮聯誼研究會的秘書長李瑞麟先生,據有關史書記載和學者考證,老子從周朝京都洛陽西行進入秦地至寶雞的散關,著書五千言後,繼續西行,在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澤一帶講經傳道,訪伏羲大禹十七年,最後隱居並逝世(飛升)於古隴西邑東山鳳台(今臨洮嶽麓山公園超然台)。其中《莊子·養生主》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其注曰:「失,老子之好友。失,一作『佚』。」這個記載,表明老子的確逝於秦地。 飛升之地明代就有記載 李瑞麟秘書長介紹說,老子隱居臨洮時,常帶領隨行的弟子以及前來問道的朋友,在嶽麓山觀賞風景,交流悟道經驗。 今天臨洮嶽麓山的鳳台又稱超然台,相傳是老子講道逝世(飛升)的地方。明代兵部侍郎楊繼盛貶官狄道(今臨洮)為典史。他在《自敘年譜》中述及狄道東山超然台時寫道:「此台相傳為老子飛升之所。」其後的清《狄道州志·古跡》中也有相同記載。既寫明「相傳」,後又判定「蓋過函關西來,所傳或不謬雲。」則說明老子逝世於臨洮超然台上。 近兩千年祭拜老子不輟 老子除了在嶽麓山活動之外,還觀賞過洮河流珠等。相傳老子飛升的日子,正是農歷三月廿八日。每年三月廿八日,臨洮全縣各地的父老鄉親及道教信徒,都要在嶽麓山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懷念老子對臨洮人民的傑出貢獻。 民間傳說這一活動始於三國之時,至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三國時,道教信徒在臨洮老子「飛升」處的北面修建了宏偉的「太平觀」供奉老子,農歷三月廿八日是老子忌日,人們都要舉辦廟會,來紀念老子。 五大證據為臨洮作證 司馬遷稱,「老子去周西去,自隱無名……莫知其所終」。老子為什麼選擇西行秦地作為自己的歸宿?這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系。 長期研究李氏的李瑞麟先生認為,當時中原戰亂將起,而秦國內部長期無戰爭,人們都比較嚮往。專家們認為,至少有五條理由支持臨洮鳳台是老子的逝世(飛升)之地。首先,秦地有黃帝陵、蒼頡墓、伏羲廟、周公廟、首陽山、鳥鼠同穴、大禹導弱水至流沙等眾多「聖跡」,是尋祖問道的好去處。其次,狄道地處洮河下游,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農耕與游牧在這里匯聚融合,民風純朴,正好是老子常說的「道法自然」的理想隱居之地。其三,在遠古時,這里就是李氏遠祖伏羲後裔採食之地的古隴西邑。其四,依據四川成都龍泉驛《李氏源流族譜序》等李氏家譜的記載,老子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居隴西郡即隴西本支祖,次子居趙郡,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老子是在臨洮逝世(飛升)的。其五,隋煬帝楊廣西巡河西走廊,過隴西郡,曾寫《西征過渭源》詩,其中兩句是「長林嘯白獸,雲徑想青牛。」其實就是說老子曾經在此騎青牛而行。 據說老子翻越隴山,進入「夷狄」地區的天水、武山、渭源、狄道,到達河西走廊的流沙、居延澤一帶,旅遊傳道達十七年之久,然後原路返回狄道。最後在臨洮逝世。
⑻ 弗朗茨·貝肯鮑爾的軼事
1966年,貝肯鮑爾首次在世界盃的演出就受到了歐洲媒體的狂贊。《泰晤士報》形容他的球風「優雅而創造性」,《羅馬體育報》則說「充滿想像力和才華橫溢」,就連一向挑剔的《隊報》也說「他將帶領德國征服整個世界」。所有的語言都在後來變成了事實,貝肯鮑爾率領德國征服了一切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仰,也將德國足球帶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很多時候,被喧囂熱賣的往往不是極品,真正的極品是那些不斷讓人尋覓和惦記的東西。一位曾經處於世界足球頂峰的王者,逐漸遠離了沸騰的前線後,又成為了一個無比成功的幕後指揮官。
「對我來說,這個晚上才是我事業成功的巔峰。當球員或者教練,我可以兩次成為世界冠軍。但在我的一生中,將世界盃比賽帶到祖國,就只能有一次。」貝肯鮑爾深情地表述。
其實,角色的輪換永遠如此。經歷時間的變遷和人事的轉變,到最後的,契合到人生最高潮的總是這樣一種平靜,一份淡然。
足球是貝肯鮑爾的生命,也許正是四十多年足球生涯的累積造就了他的泰然自若。1974年,貝肯鮑爾以優雅瀟灑的球技帶領西德隊在世界盃上奪冠;1990年,作為主教練,貝肯鮑爾帶領西德隊再度捧起「大力神杯」;現他把全球電視觀眾達300億人次的世界盃視為向世界展現德國的黃金機會。他說:「當足球需要你的時候,你不能說不。」
主演電影《自由人》
貝肯鮑爾在上世紀70年代名氣巨大,綠茵場上的巨大成功加之英俊的相貌挺拔的身姿和高貴典雅的氣質使他家喻戶曉是一位超人氣偶像明星。影響力已經跨越了足球和體育界范疇波及到各個領域。(即使比當今的貝克漢姆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多數有過「觸電」經歷的球星都屬於玩票性質。當然,就算是玩票也分專業和不專業。相比之下,《勝利大逃亡》裡面的貝利算是比較專業的,而《一球成名》里的小貝等人則顯得太過業余,簡直毫無演技可言。在隨後的《像貝克漢姆一樣踢球》當中,小貝的戲份增加了,但演技卻依然毫無長進。
票友當中玩得最專業的當屬貝肯鮑爾,他在業余時間出演和客串過多部影片,參演的愛情片在當時得到很好的反響。1973年,當他的名氣如日中天之時,著名導演Wigbert Wicker為他度身打造了一部電影:《自由人》。在德國的足球辭典里,「自由人」和「清道夫」不是一個概念,有區別。清道夫戰術發源於義大利,但德國人貝肯鮑爾將它改良成了自由人戰術,並發展到一個無以復加的境界。他是足球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自由人」,所以導演用了這樣一部電影向他表示致敬。電影中貝肯鮑爾扮演自己、也就是男一號,但電影並非記錄片,而是劇情片。
電影上映後叫好又叫座,而貝肯鮑爾的演技得到了電影界的一致好評獲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提名。連美國好萊塢都邀請他參演電影,甚至有人認為他繼續演下去的話,就有機會登上影帝寶座。事實上,在隨後貝皇拍的無數部廣告片中依然能夠領略到他的精湛演技,可惜他沒有選擇電影作為事業,因為他熱愛足球運動選擇擔當德國足球的統帥以及世界足球的先驅為終生事業。
足球皇帝的中國情
貝肯鮑爾欣賞老子,這在德國並不算新聞。早在青少年時期,喜歡讀書的他就涉獵了老子的著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了當時他最喜愛的格言。當他稱雄足壇後,仍不忘老子的忠告,「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他帶領德國隊奪得大力神杯後卻突然「隱退」,很多人表示不解。在接受《明鏡》周刊采訪時,他引用老子的一句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幾十年來,老子的《道德經》一直放在他隨身攜帶的公文箱內。
《道德經》傳入德國已有三四百年歷史。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根據老子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而黑格爾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德國的政治界、科學界也推崇老子思想,每年德國還會舉行國際老子研討會。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達700多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德國電視台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一位叫馬克的德國人說:「這是中國的經典,也是我們的經典。」
⑼ 如何去采訪一位道士
俗話說:做秀才容易,當道士難。
一個真正修行的道士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看你采訪的是什麼樣的道士了,普通道士你可以問問生活之類的問題,比如平時生活起居啊,興趣愛好啊,有沒有學琴棋書畫之類的啊,都可以。 如果是高深一點的道人,你可以問一些道教的哲學類的問題,比如宇宙觀,天文、地理,神靈系統,道教的歷史,奇聞軼事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