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理解
『壹』 如何認識道德的本質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貳』 談一談你如何理解我們的道德生活
我的理解是我們在生活上的為人處事都受道德的規范,這樣能營造一個更好的社會氛圍。我覺得這樣道德生活是挺好的。
『叄』 如何理解當前社會的道德問題
在我們的理解中,道德是人與人價值關系的一個領域、一個層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為對於人倫關系的意義,即:在人的一切活動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論行動是否符合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定結構、秩序和規則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它的合理、穩定和發展。如果是這樣,就被人們和社會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則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惡的。這一理解來自對道德實踐的觀察和描述。
按照這種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著客觀基礎和主觀形態兩個層次。從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發展活動和它所依賴、所需要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的產物和表現。本文暫時採取一點操作性的規定,即按照慣例,用「道德」來表示業已通過規范而主觀化、形式化了的道德體系;與之相應,則用「社會倫理」來指稱道德的客觀基礎和,即「人的生存活動所依賴、所需要的社會關系和秩序」本身。
之所以要暫時強調這兩個層次的區分,是因為我看到自古以來的道德思維中,存在著一種將二者混淆或割裂的情況。例如傳統的規范倫,往往只注重於道德規范體系的制定和論證,以為規范就是道德的本質和全部,而不去思考這些規范的客觀來源、基礎和根據;而西方的元倫理學,則把道德前提和基礎問題局限於概念語言的邏輯,使元的批判變成了抽象思辯,同樣不注意道德的現實基礎和根據。康德的偉大之處,在於把道德從人以外的神聖與崇高,正確地還原為人本身的神聖與崇高。但康德並未充分兌現使倫理學完全成為「一種關於人的實踐」的許諾,因為他只把道德歸結為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而不是以人生存發展的實踐說明人的理性。所以他主要是在如何「要求於」人的實踐方面,高揚了道德(作為絕對命令)的權威,而未能從道德如何「來自於」人的實踐方面,闡明這種權威性的保證。結果一旦面對現實,康德也難免陷入種種「二律背反」,難以找到更好的出路。摩爾(G.E.Moore)的價值直覺主義在排除「主義謬誤」時,由於把善認定為「不可分析的」直覺對象,把內在價值說成是「自明的」直覺現象,就在事實上堵塞而不是開通了通往實踐的道路。總之,從現當代最大的兩位學者那裡可以看到,將道德體系與社會倫理現實混淆或割裂,主要表現為將道德僅僅歸結於道德理念,從而視為一種完全觀念化、主觀化的體系。 字串4
脫離實踐即是脫離人、脫離人的現實性和客觀性。其結果,總是導致這樣或那樣地將道德當成外在並高懸於人類現實生活之上的東西,從而造成社會發展與道德完善之間所謂「二律背反」的普遍印象。這種印象已經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例如在思考社會化的涵義時,人們常常會陷入一種觀念的困擾和情感的猶豫,這就是「現代化」的倫理意義問題。因為我們所謂的現代化,是和化、市場、理性、民主和秩序等聯系在一起的。在這種現代化的進程中,人與人相互關系的客觀結構、方式和秩序等也不可避免地發生相應的變化,即這里所說的「社會倫理演進」。人們對於經濟的、科技的、物質生活的,甚至一般和文化的「現代化」是指什麼,往往能夠有比較具體明確的共識;然而說起倫理道德的「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優是劣、是福是禍,則常常成為歧議的焦點。適逢我國通過改革開放和實行市場經濟來加速現代化進程之際,這個問題表現得尤為鮮明。
國內近年討論中有一種觀點值得注意,就是將所謂「惡是發展動力」說法普遍化。按照這種觀點,人類在道德上表現最好的時期應該是原始。--那時沒有自私、壓迫和剝削,沒有一切向錢看,沒有爾虞我詐,人都很純朴真誠,等等,總之可算是道德的理想境界;而到後來,生產、經濟、技術越是發展,道德也就越是衰落;到如今,人類在物質上進步到了極高程度,在精神、道德上也墮落到了極低的境界……。這種否定人類自身的悲劇道德觀,顯然忘記了一個很淺顯的事實:原始人過的是什麼日子(譬如氏族內部的原始和諧,並不能掩蓋氏族間的血腥沖突,以至於那時曾以人肉為食)。這種觀念出自一種善意的道德理想是無疑的,問題出在它的理想本身是過於主觀化、絕對化的。用孤立、抽象的觀點看待道德,把它當成了不是來自現實生活,而是與整個人類命運不相關,只是從外面或高處要求於人的東西,就不善於給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人類為什麼不能保持那種標準的原始美德,而去追求生產和科技的發展?難道人的本性就是反道德的「惡」嗎?道德,難道就是要人們放棄改善生活,不追求經濟科技的發展才能保持的嗎?或者,隨著社會倫理的客觀演進,人們就要把「二律背反」和「道德衰落」的無奈,當成一曲永遠的輓歌繼續唱下去?如果問題尖銳到如此地步,倒能夠使人想起要反問一句「道德究竟是什麼,人類為什麼要有道德」了。 字串8
2道德是不是發展的?確切地說,是從總體上看,道德本身是否在不斷地進步,進行著由低級到高級的上升運動?這個問題是關於道德時間形態的理解,屬於「道德是什麼」問題的一個方面。在道德觀念中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難題,歷來思想家對它所作出的回答之間,分歧也是很深刻的。例如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這兩種極端的見解,實質的邏輯都是否認道德本身的發展。
各種道德絕對主義觀點,如道德「天意」說、「神喻」說、「絕對實質」說、「絕對命令」說等認為,真正的道德本身是一套終極的實質、境界、目標和標准,它是超現實的、先驗的、不變的,人們只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達到它,而不是自己在選擇和造就它,改變和發展它。所以,它們雖然並不一般地否認人的現實道德表現有高低進退的差異,但把這種差異僅僅看作是人在道德軌道上的移動、前進或停頓、回歸或偏離,而軌道本身是不變的。在時間特徵上,道德絕對主大體表現為兩種,一種認為終極的道德形態為人類最初所具有,後來日益偏離了它,將來的出路則在於人們「返樸歸真」;另種則認定終極道德形態存在於未來(來世)的最高境界,人類只有在永恆的追求中,猶如必須經歷「滌除原罪」過程之後進入天國一樣,才能有一天進入它的境界。
各種道德相對主義的觀點,如道德「情感」說、「情境」說、「循環」說、「標准虛無」說等都認為,道德本質上就是人人各自的主觀選擇,善惡取決於主體的興趣、需要和偏好,並無客觀統一的標准和界限。因此道德必然總是在變,此一時彼一時,象春夏秋冬流轉一樣,一種景象代替另一種景象,只有各不相同的「文明模式」,沒有誰比誰好壞高低之分,因此也就無所謂進步退步。還有的主張「善惡並行論」,就如俗話所說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認為善在發展,惡也就在發展,它們的對立永遠存在,因此除了一個「斗」字以外,道德也無所謂總體上有什麼進步……
在我們談論道德進步問題,不應該忘記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背景,就是頗有影響的儒家「逆時向思維」傳統。自從孔夫子說「周鑒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起,便開了這樣一種先例。「周」是先朝,它的美好又是來自和繼承了堯舜「二代」(堯舜時代的治世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恢復了更古老的傳統,孔子沒有說),因此要以「克己復禮」為現下的治世之道。雖然孔子實際上並非真的主張保守和復古,他不過是「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磊」,闡述自己的社會理想而已。但是,這種「法先王」、回頭看、以過去為將來立極的表達形式,卻被後人當成了固定的思維方式,千百年來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心理定勢:在道德上,一說起美好的時光,就總是想到過去。「人心不古」這個成語流行了幾千年,彷彿道德上的是非得失,主要在於人心的「古」與「不古」,「古」才是善和美的代名詞。當人們面對陌生的現實,而又看不清前途的時候,回憶和懷念過去的好東西,也是很自然的,但不能被這種自發的情緒所左右,忘記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斷。特別是在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這種非批判的習慣心理,即使不造成復古主義傾向,也會給人增加思想上的迷惘、心靈上的痛苦。 字串5
總之,如何看待道德發展的問題,骨子裡首先還是如何理解「道德是什麼」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要防止使道德脫離了人類現實生活的整體,僅僅強調其超現實的、理想化的觀念性質,而忘記了它首先是人的現實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實踐方式之一。如果忘記了這一點,就不可能真正認識道德的歷史,更不可能正確估價道德的現實,不能夠立足現今社會倫理演進的客觀形勢,來找出建設新道德的根基。
3道德「是什麼」和道德「是否進步」的問題,從表層看,是如何描述道德的狀況和以什麼為對象事實;從深層看,則有關於道德評價判斷的標准問題。用什麼來衡量一個時期的道德現象是在進步還是退步?這里實際上有兩個層次的標准:
一是一定道德體系本身的標准,它由具體的道德理想、原則、規范等所構成。一套道德理想、原則、規范等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越充分,即越是得到人們的理解、接受、親近和奉行,這套道德越是能夠影響人們的生活,這個社會在道德上就越是在進步,這叫「社會進步的道德標准」。一般來說,人們都很注意以這樣的方式來評價現實的道德風氣和社會面貌。比如,封建主義道德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按照這種精神,安守本分的人越多,社會上等級次序排列得越嚴整、體現得越充分,人們就越會感到風氣好、進步大,反之則是「綱紀不整,世風日下」;相反,資本主義道德講究的是「個人至上,自由第一」,按照這種精神,越是人人平等自由、各有自己一套,越是個性化、多樣化,只要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就越是符合道德,這個社會就越是合理,反之則是退步。總之,道德標准解決的是在一個既定的社會和道德形態中如何評價的問題,它是針對道德在一定「質」的范圍內「量變的評價標准,並不回答「質變」如何評價的問題。 字串1
但是,道德發展不僅僅有量變,還有質變。比如從原始時代到文明時代、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道德,都有質的不同。在道德發生這種質變的時候,「道德標准」本身就在改變,或者就有沖突,因此再用舊的道德標准來衡量就行不通了。用封建主義標准來看資本主義就一定會認為它「不道德」,用舊道德來看新事物也會有反感;而反過來看也一樣如此。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於是就得有更高的標准--能夠衡量道德標准本身是否合理、是否進步、是否更科學、更文明的標准,即「標準的標准」、「元標准」。
二是這個「元標准」,即「標準的標准」。它是什麼?在理論上,人們曾有各種各樣的見解。我認為從人類歷史和現實的生活實踐來看,這個標准歸根結底只能是社會歷史和人類生活實踐本身。因為一切道德歸根到底都是一定的社會經濟狀況和人的生存發展活動狀況的產物,人們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的實際關系、生活方式和發展的需要(即這里所說的「社會倫理」)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產生並執行自己的道德規范。人類生存發展中連續的、共同普遍的、一貫的方式和條件,產生了人類共同的基本道德;而那些階段性的、具體特殊的方式和條件,則產生各種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殊的道德。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普遍寓於特殊之中。從整個社會歷史的高度看一套特殊的道德體系、道德標準是否合理,就要從它的「根」上查起,首先看它所依據和維護的「實際關系」是否合理、有生命力;然後看它的實際效果,即是否能夠反映和維護合理先進的「實際關系」。因此,這個「元道德標准」,最終就是指「道德進步的歷史標准」,即:產生和造就具體道德形態的那個根據--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其條件和需要等本身,同時也就是衡量道德形態的標准。
『肆』 我對道德的認識和理解
1,道德倫理產生於人的交往與社會性,道德必然來源於人的活動與交往
2,道德分版為道德認識權(最更本),情感(對道德行為產生的感情),道德行為
3,道德的影響因素很多,大致來說, 外因:社會風氣,家庭,自己的社交群體, 內因:認知(包含認知失調,認知定勢)受教育水平
『伍』 道德怎麼理解
①四通八達的大路。
道口 道路 白道 黑道
人行道 下水道 陽光道
康莊大道 道聽途說
道坦回坦。—《易答 • 履卦》
②名詞:途徑,方法,規律。
茶道 花道 拳道 醫道
長生之道 生財有道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③名詞:真理,正義。
道德 道理 道行 道義 頭頭是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丑下》
④名詞:無形妙門,有形世界的起源。
道場 道具 道姑 道士 道門 道教
道高一尺 道貌岸然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論衡·道虛》
⑤量詞:條,列。
一道關卡 一道道山
「德」字
甲骨文象形為:目+十字路口
簡化後:彳」+「悳」為「德」
一個正直心腸的人+在十隻眼睛監督下走過的路。
造字本義:
動詞,看清大道的方向坦然直行。
本義多見於古文
君子德車。—《易 • 剝卦》
引申名詞義為:
合乎天道的思想、方法,法則。
符合是非標準的思想品質。
德行 道德 公德 品德 離心離德 同心同德 道德經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諸葛亮傳》
合義理解:
「道」表示自然規律。
「德」 表示順應自然規律的法則。
「道德」就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思想品質,解決疑思迷誤的標准法則。天之道也!
『陸』 如何理解道德
『柒』 道德素質怎麼理解
道德素質
道德素質,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內在基礎,此外還有文化素質、心內理素質、身體素容質等等許多,都是把一個特定的范圍詞加在「素質之前」,從而確定所指素質的范圍或方向。道德素質的提升是市場經濟資源合理配置、速度與效率並重,可持續高速運行,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道德素質能夠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和諧社會必須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協調的社會,一定是社會經濟秩序運轉良好並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捌』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怎麼理解道德
道德是社會抄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抑何以立言行樹道德。作禁戒之堤防。出世之根本也哉。故四分戒本為正法關鑰。諸佛以之同證。菩薩以之同修。眾生以之同具者。以戒為體。以戒為用。
(8)道德的理解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玖』 道德的普遍性如何理解
道德作抄為一種價值觀、社會意識、文化形式、上層建築,是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政治的歷史與現實結合在一起的,是在一定社會群體的實踐中形成的。
既有共性也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因此,道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都是相對的,不能誇大。
普適性有時也叫普世性,在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國家,這種道德的普世性是有條件地存在道德作為群體的整體意識,在群體內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