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難在哪裡

法治難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4-19 14:05:03

⑴ 我國法治建設面臨哪些困難

(一)公民法律意識淡薄
我國公民當中很多人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這一問題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社會的法制化進程。在人民群眾當中,公民的法律意識、權益意識、民主意識、義務意識普遍缺失。在領導幹部中,一定程度存在著知法犯法、腐敗等問題。更有一些司法幹部在執法的過程當中忽視了法律的公正意識和效率要求。這些問題都極大的限制了我國社會法制建設。

1、權利意識的淡薄
權利意識作為公民意識的核心意識從古至今都比較單薄,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封建社會傳統及風氣所造成的。在我國古代,人們長期受到宗法制、集權制和自然經濟這三個方面的影響,自由、平等觀念的培養幾乎沒有。另外,人們主觀上普遍對儒家思想中的重義輕利思想比較推崇,長期以來受到了深究長遠的影響,很多公民仍然以打官司為羞,即使他們的利益受損,居然誤以為打官司就是不光彩的事,就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利益,這就是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

2、公民法律教育的滯後

⑵ 中國實現法治社會遇到的困難有哪

現代來法治是人類社會綜合發展的產自物,一個國家能否從「人治」社會走向「法治」社會,不僅取決於其社會結構及國家制度等方面的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思想的影響。即人們能否擺脫「人治」思想的束縛,接受「法治」的思想。在當代,影響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思想主要就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背景的儒家傳統文化思想,因為儒家思想自漢代以來就在中國的歷史上占據著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自近代從西方引進了「法治」概念與思想以來已有百多年,但作為近代從西方舶來之物,「法治」的概念進入中國後,在與中國國情的長期碰撞過程中,主要地被作為工具和手段而接受,次要地被作為理念和價值而認同。它幾乎還沒有成為國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即使是在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今天,傳統的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國社會、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

⑶ 思修 中國推行依法治國的難點是什麼

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

江必新

▶社會領域的治理問題仍然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的突出薄弱環節,構成了建設法治中國的一個顯著短板

▶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

▶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還要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法治中國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中國。現實表明,社會領域的治理問題仍然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的突出薄弱環節,構成了建設法治中國的一個顯著短板。建設法治社會是全面深化法治的固本之舉,是法治一體建設的重中之重。要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首先必須清醒認識當前法治社會建設中的諸多矛盾,並從對矛盾的分析入手,釐清法治社會建設的進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有七。

一是公民權利意識覺醒與維權理性不足之間的矛盾。表現為:一方面渴望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卻不滿法律程序上的種種限制;一方面認為他人違法侵害其權益,另一方面自己卻坦然違法、鑽法律漏洞;一方面以法律為武器,另一方面卻容易以極端方式維權。這些矛盾導致維權與違法往往交織難辨。

二是對公權力機關的訴求日益增長與對公權力機關的服從、配合與支持日益淡化之間的矛盾。大部分人仍有遇事找政府解決的習慣,而且在新的形勢下其訴求愈加多元復雜。與此同時,由於缺少對公權力機關必要的信任,對其服從、配合、支持的程度則日漸降低。這種下降狀態又反過來削弱公權力機關滿足人民群眾訴求的能力和資源。

三是對依法治國方略和法律至上原則的抽象認同與人情、關系、私利、政績大於「國法」的行動之間的矛盾。在我國,厲行法治早已是共識,憲法法律至上也獲得了最廣泛的觀念認同。但在具體的行動中,特別是關繫到自身利益的事務上,人情、關系、私利、政績等不正當考慮迅速成為行動者決策的主要考慮因素,處於至上地位的法律被架空。

四是公權力機關的退位、歸位與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發育仍不成熟之間的矛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公權力機關退位和歸位,理性再定位的過程。但由於市場機制仍不健全,社會組織仍不規范,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往往難以擔當起合格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導致公權力的進退維谷。

五是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與法律質量整體上仍不理想之間的矛盾。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然而,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立法質量已在不斷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層級的法律規范質量不高、類型化不夠、科學性不足,將執法和司法帶入或難以實施,或實施沖突,或實施背反的多難困境。

六是嚴厲制裁違法行為的要求和期待與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較高之間的矛盾。普遍守法是法治社會的當然特徵,嚴厲制裁違法行為是保障法治權威和發揮法治威懾力的必要條件。但是現實中,在一些方面,由於責任設置過低,特別是查處率不高,導致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客觀上造成「逆向選擇」、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並導致普遍違法。

七是中國當下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獨特性與應對方式的簡單化、低效化之間的矛盾。社會事務日新月異,紛繁復雜,情況和形勢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社會改革進入攻堅期,社會發展進入黃金期,社會矛盾進入漩渦期,治理難度在加大,復雜性在加深,利益沖突在加劇;然而社會管理模式仍然滯後,不少應對方式過於簡單、低效,難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

要應對和破解上述矛盾,需要系統治理。

第一、價值建設,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治社會的根本問題在於將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內化於人心,成為社會成員決策和行動的基本指引。當前人民群眾已經有一定的法治意識,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確立。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著力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權利義務統一意識、責任意識,還要透過多途徑、全方位的理念引領價值觀建設,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第二、基層調整,使治理暢達「末梢神經」。體制問題具有決定性。我國傳統上從中央到基層的縱向層級化管理體制倚重「生產經營單位」和「基層組織」。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在「最後一公里」失靈的問題。建議以確立社區的法律地位為主要方式,重塑我國社會的基層組織形態,確保國家與其成員之間的「感測」途徑暢通。

第三、制度改進,使規范體系管用。高度重視法律規范質量的提高,尤其是要重視法律規范的針對性、系統性以及可實施性的問題。積極完善社會領域的法律體系,推動構建和完善社會自治規則,合理配置實施資源,努力創造實施條件,保證國家法律和社會規則相互配合協調發揮作用。

第四、秩序建構,有效控制不當社會行為。在簡政放權的同時要強化對市場活動的監管和市場秩序的維護。在培育社會組織的同時加強對社會組織外部行為的規范和內部治理的引導。要切實解決專業中介組織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扭曲市場規則的問題,要全面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誠信和公信,透過秩序的建設和維護持續規范市場行為和社會行為。

(作者為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負面清單:一種新的治國理政模式

王利明

▶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

▶只要不是負面清單列舉的事項,政府無權進行審批,這實際上就已經形成了對政府權力的一種有效的規范和制約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規則十分透明、公開,法律不禁止就可以直接進入,不需要進行煩瑣的審批,也非常有效率

所謂的負面清單,也稱為「否定清單」、「負面列表」等。最初它主要出現在有關國際貿易投資法的領域,後來作為一種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模式確定下來。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它是指由法律法規列舉一些禁止或者是限制市場主體進入的事項,對於法律法規沒有做出禁止和限制列舉事項之外的領域,可以由市場主體自由地進入,法律不作干預。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指出,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實際上就是在這個決議里,已經把負面清單管理,作為一項國家治理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方法確立下來了。從管理模式上來說,為什麼說它是我們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要方法?

首先,負面清單管理給予市場主體廣泛的行為自由,可以有效激活市場主體的潛在活力。現代社會任何國家的立法者,能力都是有限的,很多的事情是立法者在立法時所無法預見的,立法者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從而無法相應的強制性要求別人去做。市場主體能否進入這些領域,必然成為法律調整的空白地帶,大量的是法律調整的空白地帶,也有人把它稱之為「法律的沉默空間」。

在這樣的一個空白地帶,正面清單管理模式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完全採取了不同的看法。正面清單管理這樣的模式下,它實際上受傳統的計劃經濟的影響,對這樣一個法律沉默的空間,並不允許市場主體就可以直接地進入,能否進入,很大的程度上,實際上還是要由政府來決定,這樣市場主體的行為的空間其實是受到了很大的壓抑和限制。但是負面清單管理認為,只有法律法規明確禁止或限制的領域,市場主體才無法進入,凡是清單沒有列明的領域,市場主體均可以進入。因此,與正面清單相比,負面清單模式賦予了市場主體更充分的行為自由。凡是法無禁止的,即推定市場主體有行為的自由,在「法律的沉默空間」,政府機關也不得設置額外的審批程序,實際上就給了市場主體非常大的行為自由,這種自由其實就是經濟活力的保證。

第二,為什麼說它是一種新的治國理政的模式?就是因為它能夠有效地限制和規范公權,尤其是規范審批權。審批實際上是政府部門權力的一個最集中的體現,它直接決定了針對誰,能夠干什麼,其實也是對資源的一種分配。在正面清單管理模式下,法律雖然沒有規定,但是政府依然還是在管理,政府實際上通過規章等各種規范性文件,仍然在限制著領域的進入,我們的許多規章其實都有幾個特點,首先就是宣布這個事歸我管,二是要求大家都要報批,三是不報批我就要處罰。

那麼一旦實行負面清單管理以後,凡是負面清單之外的,凡是法律沒有限制,沒有禁止的,所有這些部門領域,不得再進行審批。這就意味著只要不是負面清單列舉的事項,政府無權進行審批,這實際上就已經形成了對政府權力的一種有效的規范和制約。所以它體現了法制的一個基本的精髓,這就是規范公權。

第三,這種模式使政府的行政行為更加公開透明。法治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公開的、透明的、可預期的效果。負面清單管理可以說在很大的層面上實現了這樣的效果。

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之下,負面清單的內容本身是公開的,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也是公開的,除負面清單明確列舉的事項之外,市場主體原則上都可以自由進入,例如,在負面清單管理的模式下,一個企業要進行投資,應當首先去找一名律師咨詢,看看現在要進入的投資領域,是不是國家法律法規所限制禁止的領域,只要不在法律法規禁止限制之列,那麼其就可以放心地進入。這樣對於行為的結果,企業也能夠產生一種合理的預期,所以它能夠達到這樣的一種公開預期的效果。

第四,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能夠真正使經濟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到機場去坐飛機都要經過安檢,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大家每次進入安檢的時候,屏幕上顯示「禁止攜帶易燃易爆等等物品」,把這些東西列舉出來,其實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即明確列舉法律法規要禁止攜帶的物品,如果我們不採用這種方法,而是採用正面清單管理方法,即明確列舉哪些物品是可以攜帶的,則機場可能需要將所有可以攜帶的物品列出來,如果採用這樣的方式,我相信可能一個安檢人員每天要檢一個人,都要檢幾個小時。這必將是非常低效率的,而且他會給安檢人員極大的自由裁量的權利。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規則十分透明、公開,其也更有效率。規則和空白地帶,法律不禁止就可以直接進入,不需要進行煩瑣的審批,這就會非常有效率。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方面看,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這就是我們所要強調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和職權法定原則相結合,這兩項原則正是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的內容。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法學院院長)

下一階段法治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吳志攀

▶改革進入深水區,就必須開大船,要駕馭一個復雜的工具和復雜的局面,就必須按規矩來辦事,要講法、信法、用法

▶我們講依法治國,也就是政府要用法律來維護社會公平,維護政府的道德形象

▶依法治國,首先要治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同步的。離開了法治,市場就會混亂,經濟就不可能起飛,更不可能平穩、高速地發展。這是我們改革開放的一條最基本、最核心的經驗。今天,當改革開放進入到了新的階段,當我們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一個新的時期,就不得不更加強調法治。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治,已經有一代人的實踐(中國的傳統,三十年為一代),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而在下一個階段,我認為要通過加強法治來解決三個問題。

其一,就是要用法律的方法劃分好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中國是一個大國,即使今天有了最好的噴氣式飛機,從海南島坐飛機到烏魯木齊,也要好幾個小時,這么大一個國家,維護統一、維護中央權威,同時照顧好各個地方的不同特點,調動各地的積極性,這是執政興國的一個基礎。分稅制改革之前,我們的中央財政略顯單薄,而一些地方財大氣粗。那時的地方政府,還沒有在「土地財政」和「地方融資平台」方面「打主意」。在推行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和地方實際上重新劃分了財權,中央財政大大充實了,同時,城鎮的房屋市場化改革也在這個時候開始。這些改革,影響深遠。但任何一項改革,不可能只有好處,不可能沒有一點消極面。我們現在都看到了,比如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問題,一些地方的收入主要靠賣地,房地產成為主要支柱產業,但泡沫大了,有問題,老百姓也受不了,國務院三令五申平抑房價,先後出台《國十條》和《國五條》,但收效都不明顯。還有地方債的問題,這個問題同樣復雜。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首先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這裡面要算經濟賬,還要有法治。我們現在比過去更加強調依法治國,治國首先就要治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這個大的框架當然是憲法,是我們的根本政治體制所確定下來了的,但還有很多具體的問題,在各個部門法中都有反映。新一輪的法治建設與改革,要在這方面下力氣。

其二,就是要用法律劃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政府是市場行為的「裁判員」,企業是市場的「運動員」,兩者的角色分工不同,因此兩者不能混同。還有,運動員也應該分分類,有的是跑長跑的,有的是短跑,不能哪裡有便宜可占就到哪裡去比賽。例如,很多央企進入房地產市場,央企掌握國計民生的命脈,實力雄厚,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經濟基礎。但是,很多央企放下自己的主業,拚命往房地產市場里鑽,到處拿地,而且把地價抬得很高。政府辦企業,當然要實現保值增值,但辦企業的目的不止是為盈利,還有承擔很多社會責任,特別是央企,應該多花一些精力去發展那些中長期的、戰略性的、風險大一些、利潤可能不那麼高的大項目,只要有利於國計民生長遠發展。而不是房地產這樣的,利潤高,見效快的競爭性項目。地方政府當然特別歡迎央企去拿地,怎麼拿他們都高興,一切可以開綠燈,但這樣一來,市場就可能有點亂了,很多事情就不公平,這樣演算法治嗎?不好說了。未來著力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領域,加強法治建設。

其三,要更加強調,把促進公平正義作為政府的基本價值追求。我個人有一個看法,中國社會對公平的敏感,超過了西方。對不公平的事情,老百姓反應很激烈。所以政府要在這么復雜的一個社會,維護公平不容易。我們講依法治國,也就是政府要用法律來維護社會公平,維護政府的道德形象。政府要盡量多考慮弱勢群體,不能被利益集團綁架了。現在對城鎮低收入群體提供的經濟適用房的安居工程,棚戶區改造工程,全民覆蓋的醫保和社保制度的建設與完善等,都是體現社會公平的政策。這些方面還要加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市場經濟條件下,摸著石頭過河是成功的,但進入了深水區,有可能摸不到石頭了,這個時候就必須開大船,要開船,要駕馭一個復雜的工具和復雜的局面,就必須按規矩來辦事,要講法、信法、用法,這樣船才穩當,才能乘風破浪。

(作者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不斷完善立法制度和法律體系

李林

▶要防止立法中的部門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和立法不公,防止把畸形的利益格局或權力關系合法化

▶應當從「成熟一部制定一部、成熟一條制定一條」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立法模式,向頂層設計的立法模式轉變

當前,我國法律體系雖然已經形成,但立法不當問題的存在,致使部分法律制定後不能用、不管用、難執行、難適用、難遵守,某些法律甚至形同虛設。為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新形勢下,應進一步推進民主科學立法,不斷完善我國立法制度和法律體系。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轉變立法觀念和立法模式。立法應當充分代表民意、體現民利、反映民情,公平公正地解決社會問題、分配社會利益,防止立法中的部門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和立法不公,防止把畸形的利益格局或權力關系合法化,警惕立法權力滋生的腐敗,從制度和規范的源頭上維護人民利益。一是應當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立法觀,轉變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立法觀;從片面追求立法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和實效的立法觀,轉變為立法質量和實效第一的立法觀;從重立法效率、輕立法民主的立法觀,轉變為民主優先兼顧效率的立法觀;從只管法律制定不顧法律實施的立法觀,轉變為兼顧立法與法律實施並以法律實施為導向的立法觀。二是應當從「成熟一部制定一部、成熟一條制定一條」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立法模式,向加強領導、科學規劃、頂層設計、協調發展的立法模式轉變。從立法項目選擇的避重就輕、拈易怕難向立法就是要啃硬骨頭、迎難而上、攻堅克難轉變,使立法真正成為分配社會利益、調整社會關系和處理社會矛盾的藝術。

第二,強化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職能。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轉變被動立法局面,使立法與全面深化改革協調推進,積極主動地通過法律的立、改、廢、釋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法律依據和法治保障。一是推進人大常委會常委的年輕化、專職化、專業化,讓人大常委會委員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更好履行職能。二是完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會期制度,適當延長每年的會期,為民主立法提供充分時間保障。三是推行立法旁聽制度,讓公民、媒體和社會組織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參與和監督立法過程。四是推行立法助理制度,以彌補人大常委人數少、時間少、專業知識不足等欠缺。五是進一步擴大人大常委會委員、專門委員會、立法工作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委託專家學者起草法律、法規草案的比重,增強立法的全局性,從源頭上預防立法中的部門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

第三,推進民主立法。擴大不同利益群體公開主張、表達利益的渠道,使人民充分表達自己的立法意志和利益訴求,通過立法博弈實現公正立法。建立和完善更加廣泛的立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制度,對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立法事項,原則上都應當向全社會公布,並建立意見採納情況的說明和反饋制度。完善立法聽證制度,對影響重大、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立法事項,要通過舉行聽證會的方式充分聽取意見,確保法律草案涉及的利害關系人全面參與立法、有效開展立法博弈,保證人民群眾立法訴求的充分表達和宣洩。推行律師和法學專家為法律草案涉及的利害關系人提供專業立法咨詢、參與立法聽證等立法援助的制度。推進立法公開,建立人大常委會、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立法旁聽制度,旁聽代表有權發言,保證人民群眾對立法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⑷ 法制中國的難點是什麼

法制中國的難點如下:

  1. 人治和法治。盡管從價值觀念上講,每個人都毫不猶豫地認同法律權威高於個人意志的法治,但在目前改革開放這樣的社會變革時代,人治卻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現象,它與衷心期盼的法治價值目標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2. 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個人本位」理論認為,社會的邏輯起點和價值起點是個人,法律的設立在於對個體權利的保護。反映在民法領域,便是以權利為中心,構築權利保障體系。「社會本位」理論認為,社會的邏輯起點和價值起點是社會、集體而不是個人,個人只有處於社會集體之中才有其自身價值。因此,法律應該促使個人在行使權利之際,承擔增進社會福利、鞏固國家安全和維持公共秩序的義務。這種觀念尊崇國家,高揚權力。

  3. 立法超前與觀念滯後。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是:19世紀四、五十年代魏源等開始注意中西政制之別,贊揚民主制度又「公」又「周」,六十年代馮桂芬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批評專制制度不如立憲制度通達民情,七十年代個別改良派如鄭觀應等發出開議院的議論;八十年代部分洋務派如張樹聲等提出立憲問題。個別改良派(如何啟)開始宣傳「公平」思想;九十年代出現了戊戌變法;二十世紀初先是清末法制改革,爾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崛起,民主思想的激盪。

法制中國其實質是建立一套培育、適應、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並實現「法治國」價值目標。

⑸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難點有哪些

1、傳統中國沒有法治的土壤,所以法治的生長很困難。
2、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社會;中國的市場經濟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作為上層建築的法制缺乏廣泛的經濟依託。
3、國家的改革對政治改革涉水不深。

⑹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難點有哪些

筆者認為:1,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約2500年歷史長河中從未有出現過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甚至連一個真正的我們以為的漢族也是後來學者加上的,我們國人在歷史上就是自私自立的,麻木不仁的,這是造成我們近代不具備民主法治的最終原因,無論誰上台都會人人為我,人不為我天誅地滅。當年的孔聖人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推廣人首先要愛家人其次親人再其次有血緣關系的人,一直到所有人,也正是他這一點成就了他也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傳統文化基礎。2,2500年以來形成的人治文化深深地刻在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就連建國以來的文化教育工作也是以人治宣傳為主包括以德治國執政為民,稍有法治的理念為主 3,由於不重視法治的宣傳和教育,造成了官僚主義對於法律的蔑視,試看中國現行的地方條例條規,文件精神,都是下位法大於上位法,縣官大於總理 4,由於狹隘的家庭意識造成的國民的麻木,膽小,忍耐的性格使得人治可以分而化之,無人再去理會法治對於社會的進步性,5,高層的開明統治階級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上去了,人治和法治沒多大區別,高層的既得利益階級更加不願意進行法治,法治會讓一切公開

⑺ 法治推進的難點有哪些

法治推進的難點:
1,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約2500年歷史長河中從未有出現過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甚至連一個真正的我們以為的漢族也是後來學者加上的,我們國人在歷史上就是自私自立的,麻木不仁的,這是造成我們近代不具備民主法治的最終原因,無論誰上台都會人人為我,人不為我天誅地滅。當年的孔聖人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推廣人首先要愛家人其次親人再其次有血緣關系的人,一直到所有人,也正是他這一點成就了他也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傳統文化基礎。
2,2500年以來形成的人治文化深深地刻在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就連建國以來的文化教育工作也是以人治宣傳為主包括以德治國執政為民,稍有法治的理念為主。
3,由於不重視法治的宣傳和教育,造成了官僚主義對於法律的蔑視,試看中國現行的地方條例條規,文件精神,都是下位法大於上位法,縣官大於總理。
4,由於狹隘的家庭意識造成的國民的麻木,膽小,忍耐的性格使得人治可以分而化之,無人再去理會法治對於社會的進步性。
5,高層的開明統治階級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上去了,人治和法治沒多大區別,高層的既得利益階級更加不願意進行法治,法治會讓一切公開。

⑻ 目前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目前中國法治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是能否確立司法獨立和違憲審查。
司法獨立是重點,因為只要司法不獨立,就不可能有司法公正。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一個前提條件,但未必是一個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沒有司法獨立,就不可能有司法公正;但不是說,有了司法獨立,司法就一定公正。因為司法公正,需要很多因素,而司法獨立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所以,若沒有司法獨立,司法公正是天方夜譚。為什麼呢?因為公正是建立在一個不偏不倚、中立的裁判機制之上的,如果一個法官受制於他人的影響、命令和干預,他是不可能做到不偏不倚的,他是不可能根據自己的良知和對法律的理解做出判斷的,從而不可能有公正可言。
違憲審查是難點。因為憲法如果不能夠被司法機關適用,如果說法院不能夠解釋憲法、適用憲法、捍衛憲法,不能夠判其他機構違憲,那麼憲政和法治都不可能實現,憲法就是一紙空文,沒有任何意義。要想把憲法落到實處,違憲審查是唯一的選擇。如果一方面宣揚它是一個最重要的法律、根本的法律,另一方面又不讓法院去適用它,這顯然是自相矛盾。
如上所述,這兩點都是重點,也都是難點。在人類歷史上,司法獨立只是在少數非常幸運的國家實現了,後來才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播。在18世紀之前,真正實現司法獨立,其實只有英國和美國,可能也還有少數幾個西歐的國家。絕大部分國家司法不獨立,因為統治者都不希望司法成為約束自己的力量。那些在歷史上能夠幸運地實現司法獨立的國家,也是由各種各樣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要想實現這一點,也是有難度的,需要所有的人尤其是法律人的不懈努力。

⑼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難點有哪些1500字以上,有一定論證

(一)公民法律素質有待提高
現階段,我國社會成員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法制意識欠缺,與學法、懂法、知法、用法的差距很遠,民主意識不濃,法制觀念淡薄的情況很嚴重,甚至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不懂法律、不學法律、知法犯法、以權壓法的現象屢屢可見。執法隊伍群體的職業素質較差,群眾對一部分執法人員缺乏職業道德甚至濫用職權、敲詐勒索、徇私枉法的批評常見報端。
(二)法律制度不盡完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新時期建設需要,我國立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但很多法律質量不高,效果不佳。許多法律、法規制定的過於籠統,法律本身的邏輯結構不嚴密,條文規定過於原則,在執行中缺乏可行性。在法律體系內部,由於對立法活動協調和監督不夠,對某些過時的法律法規沒有及時清理,造成一些法律、法規的內容相互抵觸,影響法律的整體和諧。在法律之間的相互關繫上,基本法和單行法之間,法律法規與實施細則之間,原則規定與具體措施之間,還沒有完全配套,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出現了「斷層」和「缺項」。
(三)依法治國方略實施不夠徹底
現行黨的領導體制在遇到法律和黨的新政策發生矛盾的時候,往往忽視法律的權威,體現黨的意志的法律在實施過程中經常受到某些地方黨組織的干擾,這些干擾往往以堅持黨的領導的名義進行,原因就在於現行黨的領導體制為其提供了制度條件,其結果是法律和中央權威受到影響。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權力機關其實際權力並未完全到位,作為立法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行使立法權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權力資源和程序保障。根據憲法規定,行政機關由權力機關產生並接受其監督,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干預太大,因而導致一部分法律帶有明顯行政部門利益的色彩,使法律的公正性、權威性、可行性受到影響。司法機關相對獨立性程度較低,抗干擾能力較差,無法從制度上保障司法機關獨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權,維護司法機關的公正形象。
(四)封建思想觀念根深蒂固
我國是一個具有二千多年封建專制歷史的國家,受儒家思想影響嚴重,人治思想還深深紮根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甚至許多人民群眾還習慣於某個人說了算的政治格局,特別是黨的許多中高級領導幹部,為了取得榮譽、職位和利益,口說法治,實行人治,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口是心非,弄虛作假,欺騙百姓的現象十分嚴重。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一個非常艱難復雜的過程。確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模式,僅僅是走向法治的起點,真正步入法治的軌道還要做出更大更多的努力。
三、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主要措施
(一)要加強根本大法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如果憲法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要求會流於形式。現行《憲法》是一部符合我國國情的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可是它是否真正成為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級黨組織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的根本活動准則,也就是說,使憲法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成為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還是一個更為艱巨的任務。首先要加強對根本大法的宣傳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深知維護憲法的極端重要性,增強憲法意識,依據憲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次,要嚴格執行憲法。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重要的是各級黨政機關帶頭落實憲法規定。
(二)要加強黨的建設
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領導核心。依法治國,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改革黨的領導體制,使之與依法治國的要求相適應。黨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黨必須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依照法定程序和國家機關發生關系,在此基礎上要形成制度化的法律關系,依法對國家實施領導。必須根據依法治國的要求,認真研究現行黨的領導體制與依法治國的矛盾,改革現行黨的領導體制,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使黨和國家的工作充滿生機和活力。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探索黨的領導的實現方式。
(三)要加強法制建設
進一步完備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力求做到:一要層次分明。按照調整不同類別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自身的重要性,決定不同層次的立法;要把調整同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盡可能集中在一部法律或法規之中,避免不同法律、法規調整范圍的交叉、重復;要集中精力先把各個法律部門的主要法律制定出來,形成整個法律體系的框架。二要體系完整。凡是本系統的法律,要加以分門別類,有綱有目,完備齊整。既要有根本法,又要有單行法;既要有實體法,又要有程序法;既要有國內法,又要有國際法。總之,凡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法規、規章都要一應俱全,不留空白。這不僅是保證法律的統一性,適用的可行性和整體的功能性的重要條件,而且也是法律體系的內在要求和其發展的客觀規律。三要體例統一。這是就法律規范性文件的外部結構形式的規格、標准而言。如法律的名稱、制定機關、發布機關、發布日期等,力求規格一致,標准統一,科學化、規范化、定型化。這樣,對於全國各種表現形式的法律、法規、規章,只要從名稱上就可將其內容、適應范圍和效力等級看得一清二楚。

⑽ 中國的法制不健全,具體體現在哪裡

中國的法制不健全,具體體現在:

1、從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繫上來講,司法機關不同於其他行政機關,它不存在絕對的上級領導下級,下級要服從聽命於上級。為了實現司法公正,法院的上下級之間就是一種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但在司法機關與黨的領導關繫上,卻並非如此,司法機關也要接受黨的領導。

現實情況也是,基層法院的院長、檢察院的檢察長的任免要由地方黨委考核、提名,法院、檢察院的重大事務要向地方黨委請示匯報,那麼這樣的話,法院、檢察院獨立地行使職權就可能會受到影響。

2、司法機關在財政上難以脫離束縛的問題。司法機關在人事與財政上與地方政府脫離,這樣才是保證其能夠獨立行使職權的前提條件。但是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下,司法機關的工資福利、辦案經費等都是歸屬於地方財政管,而有一些法官、檢察官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這樣司法機關不管是在財政上還是人員上都與地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樣一種曖昧的關系下,要求司法人員完全不顧自身的利益、不受地方財政與人事關系的影響是難以辦到的。



中國的法治建設措施:

1、完善法制是基礎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是基礎。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四個原則的關系中,有法可依顯然是前提條件,而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制,國家的執法、司法,公民的守法、護法也就無從談起,法治也就失去了制度引導,實現法治建設也就只是成為空談。

因此,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實現法治建設的重要前提。

2、依法行政是關鍵

行政機關是否依法行使權力,在法治建設中顯得至關重要。在我國,一半以上的法律和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可以說,行政機關能否嚴格執法,依法行政,是實現法治建設的關鍵。所以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要求一切行政機關都必須嚴格執法,依法行政。

在一切的行政活動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確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性、穩定性和權威性。

3、司法公正是保障

司法是正義的蒙眼布,法律所追求的正義與公平是很大程度上通過司法來顯現的,人們公民對於法律的認可程度,一個重要的標准就是通過司法來衡量的。司法能體現法律的公正、維護法律正義,則人們就認可它,並且願意接受它的規范。

應當進一步的推動司法體制改革:合理的配置司法權,理順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及同級黨委之間的關系,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因素,確保司法機關能夠獨立的行使職權;改革司法內部的人事管理制度,優先入用高素質的本法律人才,提高司法人員的整體素質。

熱點內容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16 11:19:34 瀏覽:342
刑法理論論文 發布:2025-01-16 11:19:31 瀏覽:782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 發布:2025-01-16 11:17:46 瀏覽:401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
社會責任適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9:20:39 瀏覽:418
司法考試歷屆真題 發布:2025-01-16 09:07:25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