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道德
Ⅰ 台灣人民普通信仰的神明有()和()
台灣人民普通信仰的神明有(媽祖)和(關聖帝君)。
佛教、道教等中國傳統宗教在台灣極為盛行且長期發展,西方常見的基督新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
台灣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佛教、道教相互影響融合已不易區分。 道教徒中混雜台灣民間信仰者佔大多數,媽祖、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規范的禮儀與哲學觀被中國人視為組成家國與人際倫理的基礎觀念。儒家思想對台灣影響深遠,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規范著台灣人的思想和言行。
Ⅱ 台灣人有些什麼生活習慣
說話的時候在每一句後面加「啊」「呢」「哎」「哦」或者「的啦」,
千萬不能加「兒」就可以了,保證管用,之前我看《流星花園》的時候,看多了,說話都變成台灣腔了哦。
台灣稱普通話為國語
指的是中 "國"的 "語"言
GooVen想太多了
台灣國語指的是
帶有台灣式的說話方式(當然是用普通話說)
台灣腔、台灣話說法直譯等都稱為台灣式
台灣腔:不捲舌發普通話
台灣話直譯:則是指用台灣話音譯過來說話
如下,一般人不懂台灣話的會聽不懂的笑話:
----
小明哭著跑回家跟媽媽說:
"媽媽,隔壁小王給我打啦"
"給你打還不好,你哭啥哭啊"
因為台灣話中 誰"給"誰.."打"
發音是 "給"(Ga)"打"(Pa)
就是是前者打後者
並不是普通話的後者打前
邏輯不同'''''
Ⅲ 台灣人傳統嗎
台灣省位於祖國大陸架的東南海面上、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近之處僅70海里;東北臨近日本琉球群島,東瀕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對。「台灣」是我國最大的海島。台灣省古時人們稱之為「夷州」或「琉球」。因台南一帶有個叫「台窩灣」的土著民族,後被人們的轉化發音叫成「大員」、「大灣」、「台員」,以後人們就逐漸把全島統稱為」台灣」了。
台灣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都以握手為禮。在親朋好友間的相見時,也慣以擁抱為禮,或吻面頰的親吻禮。台灣的高山族雅美人在迎客時,一般慣施吻鼻禮(即用自己的鼻子輕輕地擦吻來賓的鼻尖),以示最崇高的敬意。台灣信奉佛教的人社交禮節為雙手合十禮。
台灣人是很注重文明的,人們都很講究社交禮貌。無論見面、會友,還是交際、拜訪,在舉止言行方面,他們特別注意尊重他人。台灣的高山族同胞,素以敬老互助成風而聞名於世。他們待人熱情、感情真摯誠懇。在道德觀念方面,他們最厭惡虛偽和狡詐的作風。辦起事來持別喜歡一言為定。台灣人目前仍保持著閩、粵一帶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一般老年人依然對青黑色的香紋衫感興趣,婦女大都喜歡佩帶金銀首飾。但由於社會的變革,受歐美風氣影響越來越大。青年人在穿著方面也開始向新潮流追趕。台灣的高山族人,不論男女大都喜歡穿著手織的窄幅麻布裁製的無油胴衣,長到膝頭的叫「魯靠斯」,短到肚臍的叫「拉當」。高山族人一般還都喜歡赤足,愛佩帶幾種多彩多姿的頭飾、耳飾、手鐲、腳環、頸鏈等。他們偏愛紅色。民間一般都以紅色為吉祥的象徵。投親訪友他們總習慣把禮物用紅紙包起來送人。他們很喜歡「6」數,有「六六順」之說。又因「6」與「祿」同音、又是有錢財、有福氣的吉祥表示。因此,人們都願借「6」數為吉祥。
台灣深山的高山族人吃食比較貧乏,他們很少吃白米,一般多以番薯、芋頭為主食。台灣蘭嶼的雅美人多半是吃芋頭和魚類;水田地區的人則以大米為主,夾有玉米等。台灣排灣族人喜歡粘小米混合花生或鳥獸肉等,再用樹葉包成棕子。他們一般對西餐、中餐均能適應,坦對中餐更為偏愛。台灣人思念家鄉,他們對大陸的家鄉風味菜看格外喜歡。到內地觀光的人,也願品嘗當地的名貴佳餚。
台灣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信徒約佔全省入口的34%;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約佔3%;另外還有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天理教、軒轅教、大同教、理教等。台灣人忌諱別人打聽他們的工資、年齡以及家庭住址。因為他們不願意別人過問他們的私事。台灣人最討厭有人沖他眨眼。認為這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他們忌諱以扇子贈人。因為他們有「送扇無相見」之說。他們忌諱「4」數,因其與『死」音近似,所以,人們極為反感,故產生怕遇「4」數的心裡。他們平時無論干什麼都要設法蔽開「4」數,或改「4」數為「兩雙」來說。他們忌以手巾送人,因為他們有「送巾斷根」之說。他們忌諱把剪刀送人,因其有「一刀兩斷」之說,送這種物品會讓人覺得有一種威脅之感。他們忌諱以雨傘當作禮物送人,因為台灣用的方言中,「傘」與「散」諧音。「雨」與「給」諧音,「雨傘」與「給散」諧音,這洋難免引起對方的誤解。他們忌以甜果為禮送人。因其逢年過節常以甜果祭祖拜神,以甜果贈人容易使對方感到有不祥之兆。他們忌諱把粽子當做禮品送人。因其會被誤解為把對方當作喪家。台灣的阿美人十分忌諱打噴嚏,他們把一天之中若碰上有人打噴嚏,視為遇到了很不吉利的事情。
Ⅳ 台南黃金海岸線堆滿垃圾,台媒是怎麼說的
他們說這次就不能夠整天說大陸放假高速都是垃圾了,今年大陸出遊高速公路都非常整潔干凈,反觀台南縣就不行了。
Ⅳ 台灣人為何那麼有氣質
其實不是台灣人特別有氣質,
而是中國本來就是禮義之邦,原本所有的中國人都是那麼純朴善良;
但是共產黨搞文革,把中華文化整個摧毀殆盡,
也把中國大陸民眾的人性中原本善的一面消滅,只留下醜陋粗暴的一面
毛澤東建立了"新中國",是一個不講四維八德的"新中國"
而講倫理道德,講四維八德,講溫良恭儉讓的傳統中華文化的"舊中國",
相當一部分還留存在台灣.
Ⅵ 台灣有那些話和我們大陸不一樣
半個多世紀的隔離,使大陸的普通話和台灣的「國語」產生了不少差異。
1996年,國家旅遊協會組團訪台。由於我來自兩年前發生「千島湖事件」的浙江省,赴台當日便被台灣記者團團圍住,爭相提問。我則逐一作了回答。當某電視台記者問到「對『千島湖慘案』,大陸方面該如何檢討?」時,我們的何團長忽地站起身來,接過我手中的話筒說道:「這種事件是任何一個文明國家和地區都不願見到,但也難以避免的。就總體而言,大陸的治安要比台灣好得多。千島湖事件發生沒幾天,3名兇手就全部落網。而台灣桃園縣的劉邦友縣長,被殺害了那麼多天,昨天報上剛說有了點線索,今天又說線索斷了,不知你們有何感想?」台灣記者面面相覷,不再提問。
晚宴時,台灣「觀光局」的張局長對我說:「可能有點誤會了,台灣人講的『檢討』是中性詞,相當於你們所說的『探討』。」
兩天後,台灣方面提出晚上與大陸訪問團搞個「同樂會」。我們不明白「同樂會」是啥名堂,無人回應。經台方一再解釋,方明白所謂「同樂會」,就是我們說的「聯歡會」!
結束訪台的前一晚,台灣方面舉行了隆重的告別宴會。「觀光局」張局長的致辭很動情,也很得體。只是他講到「懇切希望大陸的各級旅遊主管部門能成為台灣遊客的保護傘」時,訪問團無人鼓掌,因為「保護傘」在大陸完全是個貶義詞,聽上去很是別扭。回到大陸後,與一位台胞談及此事,他笑著說,「保護傘」在台灣人的口中,是「護佑神」的意思。
以後我留意了一下,發現兩岸用語的差異還真的不少。
譬如「質量」這個詞,在大陸是評價商品時用的詞彙,而台灣人則用作評價一個人的道德。假若你在台灣人面前談論「這件衣服質量太差」,他會滿臉錯愕:一件衣服怎麼會有道德問題呢?
大陸人動輒喜歡用一個「搞」字,搞運動、搞活動、搞衛生、搞對象等等。而在台灣,「搞」完全是個貶義詞,只用作「搞女人」、「搞見不得人的事」之類。倘若問台灣人「你搞什麼工作」,人家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工作也能「搞」嗎?
大陸人講的「秋褲」,在台灣人的口中成了「衛生褲」。大陸人指的「秋褲」顧名思義就是秋涼時禦寒穿的褲子,不知台灣人的「衛生褲」是否有清潔身體的功能?
大陸把已婚婦女稱為「女士」,而台灣稱作「女生」,即使年過半百,也女生長女生短的,我們聽了覺得怪怪的。
兩岸用語的差異,俯拾即是。大陸稱「計程車」,台灣叫「計程車」;大陸稱「激光」,台灣叫「鐳射」;大陸稱「網路」,台灣叫「網路」;大陸把「窩心」作為「非常鬧心」的意思,而台灣恰恰相反,認為「窩心」就是「非常舒心」……
近年來,隨著兩岸的擴大交往,習慣用語也你吸引我,我滲透你,互相影響。特別是大陸的網路用語,大大拉近了兩岸網友的距離。「山寨」、「雷人」、「打醬油」、「躲貓貓」、「俯卧撐」、「土法煉鋼」、「人肉搜索」等都很快成了台灣的流行語。連剛被大陸發現的「犀利哥」,台灣人也同步關注,同步討論,並活學活用。短短個把月,便出現了好幾個以「犀利哥」為藝術造型的台灣版活報劇。
同樣,台灣的習慣用語鴨霸、便當、達人、宅男、杯葛、造勢、訴求、飆漲、民調、票決、脫口秀、追星族、狗仔隊、老神在在……也蜂擁而來,連一些台灣人已經丟棄的,也被人撿起來當成了時髦貨。
前幾天,與一位台灣朋友喝茶聊天。他說,沒想到「哇塞」一詞成了不少大陸人的口頭禪,特別是在一些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里,主持人動不動就大喊「哇塞」,還伴以誇張的肢體動作,藉以渲染節目的氣氛。殊不知,「哇塞」原是流行於台灣的閩南粗話。「哇」就是第一人稱代詞「我」,而「塞」則是一個表示性 行為的動詞,相當於北京話的「cao」、上海話的「戳」、山東話的「日」。現在台灣懂點自愛的藝人,早就不再使用「哇塞」這種粗俗不堪的用語了。真想向大陸演藝界的朋友提個醒,為了您的自身形象,也為了觀眾們的耳根清凈,別再當眾「哇塞」了!
和——大陸度he第二聲
和——台灣讀汗第四聲
都是表示與的意思,大家可以聽聽
有時問人家好了沒? 我會講"ARE YOU OK?"
講"好了" 會直接說OK
講"總之" 會說"ANYWAY"
要是不知道 會直接說"I don't konw."
喝咖啡 會說"coffee"
冰淇淋 會直接說 "ice cream"
若是說一個人想太多 會直接跟他說"You dream too much."
巧克力 都是直接發音"chocolate"
筆記型電腦 會直接說成"notebook"
來點音樂吧 有時直接說"來點music"
謝謝 會直接講"Thank you"
對不起 會直接說 "sorry"
不只英文 有時也有日文
如 你腦袋"秀逗" (shirt短路)
A da ma kon gu li 非常固執
ki lei 很漂亮 等等之類的
這些都是搜集來的 非常感謝這些人的資料。
Ⅶ 台灣人有什麼傳統習俗
台灣民間習俗與中國大陸特別是南方地區基本一致。
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除夕等。
過節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湯圓、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
其中,台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區十分老街的「放天燈」和澎湖縣的「乞龜」等較為知名。
台灣還有不少本地特有的節慶活動,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主廟在台北市萬華區艋舺清水岩。
這一天台灣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3月23日前後規模盛大的「媽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蘭盆會」(全省各地輪流做普渡)等。
燒王船祭典台灣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
每三年舉行一次,東港燒王船約在農歷9月份於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舉行,西港燒王船在農歷4月中旬於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舉行。
其中東港燒王船場面最為熱鬧盛大,聞名全台,除廟會活動外,最後一天的燒王船儀式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灣原住民分為阿美、泰雅、卑南、布農、排灣、達悟、魯凱、鄒族、賽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撒奇萊雅等13大族群,們常常藉由祭典、儀式、歌舞、競技等來表達對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豐年祭、賽夏族的矮靈祭、布農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達悟族飛魚祭等,都極富特色,很具觀光價值。
媽祖遶境台灣各地共有870餘間媽祖廟,每逢農歷3月媽祖誕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縣大甲鎮瀾宮、彰化縣鹿港天後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台南市大天後宮等廟宇都會擴大舉辦祭祀、進香、遶境等活動,其中尤以台中縣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歷史最久且規模最盛大。
(7)台灣人的道德擴展閱讀:
台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無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這一天,台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
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
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送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
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為「九天東廚煙主」。
早期台灣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於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灶神並無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門上貼一張灶神神媽。
送灶時,將神媽揭下焚化,並另外焚燒一個用竹蔑扎的紙糊馬兒,做為灶神回天的坐騎,還要准備一點黃豆、於草、做為灶神長途跋涉所需的干糧、草料。
然後焚香、叩首並在灶炕里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並哺哺叮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後點燒爆竹,歡送灶神起駕升天。人們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臨別贈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湯圓、麥牙糖、豬血糕等又甜又粘的東西,無非是要封住灶神爺的嘴,少說壞話。
清屯(大掃除)。送完神後,家家戶戶就開始舉行「大掃除」。
台灣人相信,平時家裡的器物都有神靈司掌,神案、神位、香爐都不得擅自移動,只有等諸神返回天界後,才能徹府大掃除。
大掃除當然有除舊迎新之意,在台灣還有句俚諺:「清後才會富」,即只有清掃房屋才有發展。如果家裡在此年中因為有人喪亡,就不能大掃除,據說灰塵會進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掃除完後,就要准備做年粿,而且必須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發粿」、「咸粿」、「菜包」等。
台灣有一首年粿歌,生動地概括了年粿的含義:「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蘿卜粿(菜頭粿)吃點心。」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得好才會發財。
菜包因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蘿卜粿(菜頭粿),是取其「好彩頭——好兆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喪家是不能隆重過年的,不能做甜粿。由親戚送,受贈者大都以橘子當作回禮。
Ⅷ 台灣有哪些風俗習慣
台灣風俗習慣很多,下面列舉四種:
婚嫁。從前,台灣的婚禮規矩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別。一般需經議婚、訂婚、完聘、迎親四個階段。結婚年齡,一般男不超過30歲,女不超過25歲。目前已由媒人介紹改為自由戀愛,花轎改為汽車,到法院公證結婚。但是台灣婚禮的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使許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農村,有部分人樂於集體結婚。高山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時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後常有離婚現象。
喪葬。葬禮同大陸相近,父母死後,當夜要由兒女守靈,全家舉哀,供飯一碗,焚紙錢,並為死者趕制壽衣,同時走親告友,購進棺木,然後祭祀。祭罷,子女扶屍就殮,仃柩室內,早飯供奉「孝飯」並輪流啼哭,然後擇日出殯,出葬隊列如長龍,親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謝辭行。然後用貨車運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當普遍。台灣一些地方設有殯儀館、火葬場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生育。婦女生了孩子,必須告訴親友,名為「報喜」。滿月時,則以紅蛋分贈親友、鄰居,以示吉利。孕婦分娩至滿月,稱「做月子」,一月以內多以麻油豬肝為副食。外祖父母在滿月、四月、周歲時,必須送衣服禮物給嬰兒。台灣重男輕女比較嚴重。生男不論彌月、周歲、16歲,都舉行隆重的儀式,而生女則大為簡化甚至不舉行儀式。近30年來,台灣當局推行「家庭節育計劃」,提出的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
壽慶。台胞喜歡過生日。男女成人後,每逢誕辰,都由家人准備素麵、香燭等舉行簡單慶祝儀式。一般從50歲時起開始稱壽。60歲為下壽,70歲為中壽,80歲為上壽,90歲為耆壽,百歲為期頤。每逢壽期,由子孫發起慶祝,邀請親朋,頗為隆重。
Ⅸ 台灣都在哪些方面和祖國大陸相脈相連
1、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系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不易解決,但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這是推動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
不論是幾百年前跨越「黑水溝」到台灣「討生活」,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台灣,廣大台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
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因為我們的血脈里流動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上堅守的都是中華民族的魂。
2、民俗相同
台灣融合了明清時期移居的閩粵移民和二戰後來台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稱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台灣的三大節日,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民間也有與大陸相同或類似特色的慶祝禮俗。
此外尚有多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 平溪放天燈、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
3、飲食文化
台灣飲食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風格,台灣菜與閩南菜(還受福州菜影響)和廣東潮汕潮州菜淵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廣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響。
茶是台灣民眾的傳統飲品。台灣全境皆產茶,名茶有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和鐵觀音等。茶藝形式主要是功夫茶。泡沫紅茶文化是台灣茶文化新的發展,代表性茶飲珍珠奶茶廣受歡迎。
4、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等中國傳統宗教在台灣極為盛行且長期發展,西方常見的基督新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
台灣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佛教、道教相互影響融合已不易區分。
道教徒中混雜台灣民間信仰者應佔大多數,媽祖、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規范的禮儀與哲學觀被中國人視為組成家國與人際倫理的基礎觀念。儒家思想對台灣影響深遠,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規范著台灣人的思想和言行。
5、語言文字
現代標准漢語和繁體中文是台灣地區法律公文、學校教學、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
漢族方言主要有閩南民系使用的閩南語(台語、台灣話)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語。此外馬祖地區通行福州話(閩東語),金門縣烏丘鄉通行莆田話。
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使用台灣南島語群,但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
台灣當局推行的「國語」以國民政府制定的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新國音為准,和普通話發音稍有不同,二戰後又深受台灣本地方言的影響,造成除非刻意要求標准,翹舌音、地域性方言、兒化音於生活中逐漸消失,加之詞彙差異,以致和普通話有一定差異,被稱作台灣國語。
Ⅹ 我想知道台灣人素質為什麼那麼好從那方面學習好
不是素質好,是海洋性性格導致的看似文明的習慣。簡單來說,島上的居民因為海洋隔絕的關系發生矛盾將無路可退(大陸居民可以搬家),又資源貧乏(大陸居民資源分配不均導致互相搶奪)。因此都盡可能的避免矛盾發生,於是處處謹慎,不敢造次,於是就有了「不亂扔垃圾,待人禮貌」這些看似「素質高」的行為。其實是為了避免矛盾發生。其實素質這個字眼是典型的「戴帽子」字眼。亞細亞一夫多妻還是素質高的體現呢。印度妻子殉情還是素質高的體現呢。歐洲看這些行為就認為是素質低下。「素質」這種全憑主觀感覺沒有客觀統一標準的東西還是別談了。
其實有人總結過,比如英國,日本這類在大陸邊上的島都有類似的特徵,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英國的妻子問英國丈夫新買的衣服好看嗎。丈夫多數會回答:may be,i dont know。英國人連夫妻之間都會很害怕回答有可能造成矛盾的問題。這個測試日本,台灣結果都很類似。這些大陸邊上的島嶼,沒有內耗的空間,必須團結一心向外擴張。而你所謂的素質高,其實只是長期為了避免矛盾形成的習慣給你造成的假象。所以「素質」這個詞彙其實最假了,"扣帽子「詞,和「流氓罪」這種口袋罪,「帽子罪」一樣的「口袋」詞
前些年就有大陸的妻子嫁到日本,過了幾年殺了鄰居孩子再自殺的新聞,據說是受不了日本那種壓抑的約束而崩潰。你看看來大陸年份久的台商,那些「高素質」行為也越來越少。所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進化論說適者生存,別人的「高素質」不見得適合你,別去學,也沒什麼好學的。你學了反而就無法適者生存了。你在叢林里不講叢林法則卻想學海洋法則,不是變成硬要穿長衫的孔乙己了嗎?
去過菲律賓和印尼旅行的人都會體會道,那些地方人的禮貌溫和程度和干凈程度是不比台灣低的,但它們不是大陸邊上的鄰島,這和台灣英國日本不一樣,看來你"不小心"忽略了,而且它們幾次的反華運動還不夠說明它們排外的決心嗎?。至於搬家和掠奪,並不盾,南宋就是搬家的結果,清軍入關就是掠奪的實例,有人掠奪必然有人被迫搬家,你又一個不小心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