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生之
❶ 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譯文
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❷ 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引語
這一章是著重講「德」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三十八章的繼續。老子在這章里再一次發揮了「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思想。本章里的「玄德」即「上德」。老子認為,「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但「道」和「德」並不幹涉萬物的生長繁衍,而是順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間的具體作用。萬物成長的過程是:一、萬物由「道」產生;二、「道」生萬物之後,又內在於萬物,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三、萬物依據各自的本性而發展個別獨特的存在;四、周圍環境的培養,使各物生長成熟。
❸ 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作品出處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❹ 翻譯「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問題翻譯:
道生成它,德培養它。物形狀它,器形成它。
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重道而貴重德的。
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用給它們爵位,而永遠自行演變。
❺ 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評析
在前面的某些章節中,我們已經了解到老子關於「道」和「德」二者之間的關系,也了解到「道」、「德」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系。這一章同樣論述的是「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學說,有學者認為,「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見解,說明萬物是在無為自然狀態中生長的。『莫之命』,即孟子所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的意思。萬物的生長,是順應著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而長的,各自適應著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而生長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主持者加以安排,然後才能生長的。這一點,是老子反對鬼神術數的表現,反對有神論的表現,就萬物的生長卻需要依據著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來說,老子稱之為『道生之』。就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具體運用於物的生長來說,老子稱之為『德畜之』。萬物生長,既然必須依據自然界的規律,而為自然界的規律的具體運用,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但萬物的尊道貴德,也僅為對自然界的規律的依據與運用,不是另有什麼主宰者加以命令與安排的,這種現象,老子認為是無為自然的狀態,所以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們同意以上所述觀點,因為道之創造萬事萬物,並不含有什麼主觀的意識,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佔居、不主宰,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萬事萬物的生長、發育、繁衍,完全是處於自然狀態下。這就是「道」在作用於人類社會時所體現的「德」的特有精神。顯然,這是一種勿庸置疑的無神論思想,它否定了作為世界主宰的神的存在,這在先秦時代的思想界應該說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這話如何理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屬於長春這一類的人,佔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這一類人,佔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路的,也佔了十分之三。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生而動,動晉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盍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也。
翻譯為:人出現於世上就是生,入於墳墓就是死。屬於長春這一類的人,佔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這一類人,佔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路的,也佔了十分之三。(這後一種情況)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奉養得太過分了。
曾聽說過,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在軍隊中打仗下會受到殺傷;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范圍。
(6)道德經生之擴展閱讀:
這句話的引申意思:
「出生入死」,是養生之道,明白了養生之道,則健康長壽,否則,生命早逝。
徒,指同種類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就人類壽命的自然現象而言,即屬於長壽的占總數的十分之三,屬於短壽的占總數的十分之三。不言而喻,屬於中等壽命的占總數的十分之四。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是說人的自然壽命(應不包括天災人禍死亡的)因「動之死地」,即不懂得養生之道而縮短了十分之三。
按照這一說法來衡量世界人口的壽命,現在,全世界人口平均壽命約為七十歲,倘若世界人民都懂得養生之道,那麼,在當今生活條件下,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應為100歲左右。老子的壽命一說是160多歲,一說是200多歲。但不管哪一說,都向世人證實了養生之道的科學性。
❼ 《道德經·道生之》的「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譯文是什麼
1,句意:道生復成萬事萬制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
2,出處:《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❽ 「生之畜之」的「畜」怎麼讀(《道德經》第10章)
畜,是一個多音字。
(1)作名詞時,讀chù,意思是禽獸,多指家禽,如「牲畜」「六畜」。
(2)作動詞時,讀xù
,意思是飼養牲畜,如「畜養」「畜牧」「畜產」。
生之畜之」的「畜」是「養育、繁殖」的意思,所以在這里應該讀音為xù。
❾ 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的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①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③;養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