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治學法大視野

道德與法治學法大視野

發布時間: 2022-04-19 18:10:07

Ⅰ 部編版《道德法治》該怎麼學

作為一名老師,總是要善於教會學生各種學習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事半功倍,從而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告訴大家,該如何學好這難度比較大,對老師、學生要求都比較高的《道德與法治》。

所以,在課堂上「聽」,非常關鍵,這聽,不僅要聽老師講的內容,也要聽其他同學講的內容,甚至是老師播放的視頻等材料裡面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掌握課堂上的知識。

課堂上,除了聽,還要「講」,這講就是指,要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我給學生做過一個統計,如果你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那麼你就可以把這個知識點過4遍:第一遍,你自己要把這問題進行思考,是不是?第二遍,你要把它說出來,是不是?第三,老師會進行補充、訂正,是不是?第四,你肯定會把老師補充,訂正過得的內容再記一遍,是不是?

所以,凡是課堂上你回答過的問題,到時候就是你試卷上的得分點,不信,你可以試試哦。

第三步:課後復習,也同樣重要。

人腦是個特別奇怪的東西,它能記住很多東西,但它也忘得很快,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復習,鞏固就可以牢牢地記住所學過的知識。

只要上過學的人,都可以熟練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背得熟啊,因為用的多啊。

是的,大腦就是這樣,背得越熟悉,用得越多的知識,就可以牢牢地「刻」在我們的腦海里,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所以,要想讓學過的知識不輕易忘記,沒有捷徑可走,就是不斷讀重復,不斷地識記,再識記,直到它們牢牢地印在你的腦海里。

其實,《道德與法治》也不難,只要你肯用心去學,只要你走好我上面提到的每一步驟,這樣你就可以學得輕松點,再輕松點。

Ⅱ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里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指「當個體(這里一般指學生)在復雜的、不確定的生活情境中。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和關鍵能力。」

2016年9月,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將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2)道德與法治學法大視野擴展閱讀

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怎樣體現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求?

教材編排設計一是依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核心價值觀。

二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由近及遠,結合學生不斷增長的年齡和閱歷,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核心價值觀。

三是採取循環往復、螺旋遞進的呈現方式,強化教育效果,引導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層層推進。

四是設計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學思並舉、知行合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努力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在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也要特別注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既注重了傳統節日、民俗、傳統禮儀、積極的民間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詩歌、傳統格言及諺語等題材對兒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還專門以「驕人祖先、燦爛文化」為單元,集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教材富有中國文化風格和精神氣息,幫助學生建立起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鏈條,在完整的歷史文化脈絡中涵養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的品德。

Ⅲ 我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理解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從2016年起,將專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屬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將小學、初中政治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無疑是教育主管部門對依法治國戰略的響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將青少年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提出堅持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今,法治成為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無論是作為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還是作為學生成長的素質工程,將法治納入義務教育內容體系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Ⅳ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學法大視野答案

這里應該找不到答案 你可以問問老師或者同學 盡量自己做吧 不會了讓同學給你講講,這樣才對你的學習有幫助,答案只能解決一時。
做作業還是需要靠自己,問答案是不好的習慣。做作業是要自己做的,這樣才能有成績感,而且你連題目都不發誰能跟你答案呀。多問問老師和同學,這樣成績才能提高。

Ⅳ 道德與法治課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1、樹來立自信心,懂得做源人要自尊、自愛、自覺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2、體驗家庭生活中長輩對自己的呵護,熱愛自己的家庭和長輩,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具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態度。

3、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熱愛祖國,感受人民與軍隊的魚水之情,懂得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體驗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真摯感情。

4、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形成熱愛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為與習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抑制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習慣與行為。

2、能主動分擔家務勞動,盡力為父母分憂,正確處理與長輩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4、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繼承中華文化傳統的愛好,加強某一方面的練習,培養一項文化特長。

(三)知識與技能: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

2、學習關心、照顧家人的具體做法,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和父母長輩之間的矛盾。

Ⅵ 道德與法治

道德和法治不是對稱概念。道德和法律是對稱概念,德治和法治是專對稱概念。

法律是屬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Ⅶ 通過學習思想道德與法治收獲了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7

Ⅷ 《道德與法治》「道德」和「法冶"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8)道德與法治學法大視野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Ⅸ 道德與法治是什麼意思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9)道德與法治學法大視野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Ⅹ 2019最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准(教育部部編版)

2019 年最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准(人教版)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並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話態度、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

品德與生話課程根據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而設置,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在當今世界,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國際競爭的加劇推動著基礎教育課程向著更加重視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視創新意識培養的方向發展。

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重任,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一)生活性

本課程視兒童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動性

本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

(三)綜合性

本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具有綜合性.課程設計體現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我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體現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教學活動體現兒童的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

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

(四)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教學目標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的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課程評價。

走向開放、多元,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

品德與生活教育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在服務自我、他人和集體的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境的互動中,主動探究,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於。

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

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

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

(三)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兒童的生活

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和真實道德沖突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

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良好品德的培養必須在兒童的生活中進行。

(四)讓教與學檀根於兒童的生活

兒童的知識是通過其在生活愛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的;兒童的發展是其懷著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與外部環境積極互動而逐步實現的。課程必須植根於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熱點內容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
深圳勞動法是不能超幾號發工資 發布:2025-01-16 08:10:44 瀏覽:90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