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市場法治
㈠ 如何理解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毛概)
一方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礎性」上升到「決定性」。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此後,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刪去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定語。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可以看出,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在逐步增強。這些重要論斷為此次《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思想和理論上作了准備。雖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但一些行政部門不斷擴權、行政審批過多過長、對微觀經濟直接干預過多等,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市場成長空間,導致信號失真、資源錯配和效率不高,並造成政府該管的事沒有管好。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目的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市場化程度,激發市場創新活力。
另一方面,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因為,市場因其天然缺陷,存在著失靈的風險,主要表現在:一是容易導致壟斷或不完全競爭,使其並不總是產生最有效的結果;二是市場行為的外部性可能產生負面的外溢效果;三是市場機制不能保證公共物品的供給;四是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對稱性容易導致經濟中的不確定性;五是區域發展不協調。正是因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存在著缺陷,才凸顯政府在市場經濟中作用的不可替代性。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的: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總的來說,要讓全面深化改革不偏離正確軌道,既需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離不開強有力政府作後盾。兩者之間是矛盾統一體,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其一:全靠市場自發調節會導致市場失靈,需通過宏觀調控這只政府「看得見的手」進行糾偏補充。而這里的關鍵問題是,要想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必須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㈡ 如何從依法治國的角度來理解政府的市場定位
應釐清並處理好兩個問題:一是政府歸位的問題。就政府而言,究竟哪些是政府的權力,哪些是屬於立法機關的權力。這個問題不解決,便無法解決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政府與企業、個人利益保護的問題。就稅收而言,全國人大應該收回稅收的授權立法,稅收立法權應該是由全國人大來設立的。二是全國人大職能界定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雖已建成,但財政法中很多法律是缺位的。中國今後的進一步改革,不管是政治方面、經濟方面、社會方面、文化方面,都應該以財稅改革為突破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只能通過宏觀調控來調節市場的運行態勢。由於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的弊端,政府常常通過宏觀調控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
我們常常用「有形手」來比喻市場,而用「無形手」來比喻政府的宏觀調控,兩手共同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㈢ 政府與市場關系之法制 這個題目要寫論文大家給點建議吧
政府、市場、公民是當今社會發展和社會運行中三股重要的力量。關於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關系。
在西方,市場的興起是在商品交換與生產的基礎上開始的,市場作為一股力量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可我們的生活,並影響著政府的改革與運行。許多國家的經濟、福利等政策都是在市場力量也就是經濟精英推動的結果,以至於在美國出現了所謂的經濟精英政治家現象。而在中國,整個市場的出現是在政府主導下形成的,而不是像西方市場的推動力量來自公民社會。當前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呈現出市場與政府利益、權利博弈的現象,比如在房地產市場,以前一段時間內,政府關於房地產一些政策,很多是經濟屆人士及其學術界代言人的建議的結果。
市場的力量在一些領域給政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長期以來,說到「政府體制改革的原因時,總是說現在的行政體制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體制本身不存在問題,而是在面對市場時無力應對的表現。在經濟界一直有一種爭論,政府是守夜人還是牧羊人?說的也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在面對市場時到底是以服務者還是管理者、主導者的面目出現。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本人是蘭州大學社會學的研究生,希望本人淺淺的回答,能給你一些提示和啟發。下面是我的一篇文章一部分,僅供參考:
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及性質的重新思考
一、政府、市場的關系及性質
現代經濟學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經濟學中關於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討論貫穿於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和經濟發展的實踐,從未停止過。理論從最初斯密的「廉價政府」到凱恩斯的政府幹預論,再到新自由主義的反對政府幹預,實踐中,市場化成為世界潮流,在各國不同程度的進行著,但是各國的市場化程度也表現出了巨大差異。我們從重新認識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出發討論政府的性質。
我們經常所說的市場經濟實際上是指市場制度,市場制度是經濟運行中市場力量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一整套運行機制、規范或制度等。人們認識到了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優越性之後,開始加強了市場制度的建設,即市場化過程。實際上,市場先於市場制度與市場化,在長期的經濟實踐中,人們逐步建立起市場制度,進行著市場化。市場化程度高不僅僅是指衡量市場化的一些量化指標的比例高,更重要的包括市場制度的完善,如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融洽程度高等。就是各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制度也差異巨大,在一個好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各個經濟活動主體或組織的自由和權益都應得到尊重和保護,市場的有效性與政府的有效性能相互配合好
在認識到了「市場不是萬能的」之後,人們找到了政府存在的理論上的可能性。從個體利益的角度出發,當人們的一些利益無法由自身完成時,建立各種組織來實現共同的利益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企業與政府都帶有組織這一本質性的特點。如果我們堅持經濟學的行為主體是單一的個人,即單一的經濟人假設,那麼企業與政府都是個人為了實現自身目標而建立起來的組織。或者將企業與政府都視為一種制度,都是經濟人為了追求資源配置效率與個人利益而建立的制度,是個人為了自身的目標而進行的制度創新。如:政府提供公共品,居民繳納稅收,其實質就是全社會的個人為了實現僅憑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而進行制度創新與合作的結果,建立政府組織並形成政府制度。如果將個人繳納的稅收視為政府組織提供公共品的價格,那麼政府制度就是一種間接的交易制度,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與分配方式,每一個個人都可以從使用公共品與繳納稅收中獲益。筆者將人類建立的資源配置制度分為兩種,即市場制度與組織制度,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利益個體為了自身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或方式不同,即手段的差異性,市場制度中個體的目標是通過自己選擇與市場配置的方式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組織制度中個體的目標是通過實現集體或組織的利益最大化來追求個人利益,必須實現組織利益最大化與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相容。其中組織制度包括企業制度、政府制度與非政府組織制度等
政府作為一個組織,其目標取決於組織的各個成員。一方面,財政或政府的活動是通過既定的組織制度即政府制度來執行的,而政府制度的典型機制是政治程序(含法律程序),這是一種集體決策機制,該機制能保證的目標是滿足大多數人的意願或利益,也就是追求個體間的公平,也只有將政府組織的目標定為追求公平,才能實現個人與集體利益的相容性,否則政府作為組織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各種組織的成員也處於市場制度下,市場制度採用的典型機制是個體決策機制,該機制能保證個體利益的實現,也就是追求效率。綜合以上兩方面,政府與市場結合並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制度可以保證公平與效率雙重目標的實現 .
假設政府的集體決策機制是政府運行或公共產品提供的唯一的必然的機制,那麼政府的目標就是追求與滿足多數人的意願或利益,即追求個體間的公平。那麼,任何的不顧客觀存在的政治選擇機制而假設政府的目標僅僅是追求效率的理論與模型,有些不切合社會實際
政府具體目標的制定、執行、監督等都是以間接方式為主,其交易成本較高,所以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社會應該盡量減少政府的活動范圍,將政府的活動范圍限定在其必需的范圍內,如提供純公共產品與服務,並逐步通過市場與非政府組織等來提供一些准公共品
二:市場與政府結合的市場經濟制度
兩者結合的形式多種多樣,結合形式的不同成為劃分經濟制度類型的標准。以市場作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就是市場經濟制度,主張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經濟,政府僅僅提供旨在追求整體利益或公平的公共品;而以計劃為主或以政府調節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就是計劃經濟制度,主張政府全面干預。實踐表明,政府幹預的目標與實際的干預績效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大范圍的政府幹預效率並不高。有些政府幹預不僅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浪費了財政資金。正如弗里德曼所言:「一個機構尤其是政府機構「應該」實現的目標是一回事,而這個機構實際實現的目標則是另一回事
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經濟但並不是否認政府在經濟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恰恰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才對政府的目標、職能范圍、機制等做出更加規范的界定。公共財政正是為了發揮市場作用、彌補市場失效、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或服務等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一種政府制度(財政類型)。公共財政並非反對市場的作用,實踐證明良好的公共財政恰恰是與市場制度配合良好的政府制度。所以,單一的市場與政府制度各有優缺點,揚長避短,最好的選擇是兩者的結合,即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方式、以政府調節為輔的市場經濟制度,又稱混合制度
市場經濟制度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其設計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中的各個活動主體或組織都按照自己的目標來選擇行動,追求效率或公平;在追求效率方面,市場機制更有效,在追求或保護公平方面,政府制度的作用更大;兩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市場機制保證個人在公平的約束下(即政府制度下)追求效率,政府制度保證個人在效率的約束下(即市場制度下)實現公平,兩種制度融合形成新的市場經濟制度。政府作為市場的監督與監管者擔負著制度創新的重任(這里將法律、規制、制度統稱為制度
至今,主流現代經濟學在研究市場微觀主體時,假設政府是固定的,而在研究政府或財政時,假設企業與市場制度是固定的,即外生的,得出的結論並不適合所有的國家,尤其像我國這樣的轉軌國家。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十分不完善,與市場機制協調的政府制度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建立一種能解釋各國經濟制度的經濟學說是擺在廣大學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不否認存在市場失靈,但這不是一定採用政府幹預的充分條件 市場失靈可以通過制度創新與改革,即建立與完善混合經濟制度來彌補
㈣ 經濟法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處理
經濟法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處理,應該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不足。
㈤ 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之間的關系
現在我國就是承德市法治政府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了,不管你是什麼方面?如果你犯法的只要你充分的理由和條件,那那證明那個事實根據經過法律呢城處理。不會。有半點包容私下或者是不清不楚,不明白那種來一做事。
㈥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關系是什麼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輔相成,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三根支柱。法治國家是目標,法治政府是主體,法治社會是基礎,三者本質一致、目標一體、成效相關,缺少任何一個方面,法治中國建設都難以有效推進。
1、法治國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必須服從、服務於法治國家建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反映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的重大創新,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規劃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體布局,是貫穿全面依法治國工作的主線。
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進行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明確工作重點、作出部署安排,堅決貫徹落實實現這一目標所必須堅持的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2、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和重點,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先導和示範。
在我國,各級政府承擔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重要職責,是制定實施法律法規規章的重要主體,是人民群眾打交道最多、感受公平正義最直接的國家機關。人民群眾對法治國家的認識和評價,很多來自對各級政府部門的認識和評價。
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把建設法治政府作為主體工程和重點任務,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法治國家基本建成的主要標志。建設法治政府對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要引領和帶動作用。各級政府是否依憲施政、依法行政,各級領導幹部和政府工作人員能不能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法治信仰和行為選擇,直接決定法治社會建設的速度和成效。
3、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基礎和依託,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必須築牢法治社會根基。
依法治國的基礎在基層,根基在民眾。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性、基礎性工程。只有全面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讓法治成為全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加快建設法治社會,才能夯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社會基礎。
要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採取更多更有效的舉措,推進全民普法,促進全民守法,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充分調動全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
㈦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你好,三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離開其中任何一環,也無法真正實現依法治國。
㈧ 如何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把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割裂地看待二者關系,既不能不講求市場規律束縛生產力發展,也不能只講市場偏廢政府的管理職能。只有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各司其職、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激發經濟活力。
一、更加尊重市場規律。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格局已初步建立,一般商品勞務的價格基本上已由市場決定,但是關鍵的要素價格還不是市場供求決定。政府手上掌握資源過多,過度介入微觀經濟活動。而行政權力過大,導致發展關鍵不是爭奪市場,而是爭取政府手中掌控的資源。
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要求政府更好地發揮其應有作用,解決以往存在的政府職能「錯位」、「越位」和「缺位」現象
三、更好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還應注意加強二者的有機協調和配合。既要防止出現否定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傾向,又要防止只講市場化,忽視政府作用的傾向。經濟發展不是靜態上的配臵和按計劃行事,還得靠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應讓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但同時要培育政府的作用,因為市場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既需要政府為市場提供規則和環境,又需要政府為市場上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保障,轉型期還需要政府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引導和推動。因此,必須解決好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市場需求,二是資本供給,三是企業活力。所以,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繫上要重點推進三大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和營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
㈨ 法治政府與現代市場經濟有何關系
建議抄你看以下市場與法治的觀點分析: 補充: 「 法治 」(rule of law) 一詞通常與民主一詞相聯,即人們所說的「民主與法治」。而我在這里把法治一詞同市場一詞相聯,提出「市場與法治」。法治與現代 市場經濟體制 有極為密切的關聯,但是我們 經濟學家 至今還沒有對此深入研究。任何一種 經濟體制 都具有一種特定的有關經濟活動的 游戲規則 (rule of game),而現代 市場經濟 作為一種體制的根本游戲規則就是基於法治的規則。我在本文中將 分析法 治如何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率起促進作用。由於法治與 現代經濟 發展的密切關系,法治不僅僅是法律專家也應是經濟學家,特別是 制度經濟學 家,需要大加研究的領域。同 http://finance.sina.com.cn/d/20040611/1809809966.shtml
㈩ 中國市場經濟的法制原則有哪些
中國市場經濟的法制原則
包括八個方面的原則:
1、以人為本,確立市場主體資格。
2、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一體保護財產所有權。
3、尊重意識自治,維護合同自由。
4、保護知識產權,推動自主科技創新。
5、堅持經濟民主,維護公平競爭。
6、國家適度干預,政府宏觀調控。
7、維護社會公正,保護弱者利益。
8、誠信自守,互利共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沒有計劃)是通過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配置、收入分配平等的經濟運動形態。
(10)政府市場法治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
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交換只能在等價的基礎上進行。
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都力圖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必然存在競爭。
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