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99

道德經99

發布時間: 2022-04-19 19:21:51

㈠ 解釋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者,無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者,無也。 —老子《道德經》

宇宙誕生之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物質和能量。大約150億年前,在這四大皆空的「無」中,一個體積無限小的點爆炸了。時空從這一刻開始,物質和能量也由此產生,這就是宇宙創生的大爆炸。

剛剛誕生的宇宙是熾熱、緻密的,隨著宇宙的迅速膨脹,其溫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鍾過後,宇宙的溫度降到約100億度,這時的宇宙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形成的一鍋基本粒子湯。隨著這鍋湯繼續變冷,核反應開始發生,生成各種元素。這些物質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並逐漸演化成星系、恆星和行星,在個別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然後,能夠認識宇宙的人類終於誕生了。

這幅大爆炸圖景,是目前關於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種解釋,被稱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論誕生於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進行補充和發展,但一直寂寂無聞。直到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不過也只是覺得它很好玩,並不信服。人們更願意認為,宇宙是穩定的、永恆的。

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學上有強大的說服力。我們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個開始,也將有一個終結。它產生於「無」,也終將回歸於「無」。

宇宙:可有始,可有終?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有關創世的問題,一向是留給神去解決的。宇宙起源於何處?終點又在哪裡?生命如何產生?人類怎樣出現?對這些疑問,許多宗教都能給出一份體系完備的答案。至於上帝從哪裡來,這種問題是不該問的。

直到最近幾個世紀,人們才開始學著把神撇開,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這樣一來,就有一個重大的原則性問題需要解決:宇宙是永恆存在的,還是有起始的?

這兩種說法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對於普通人來說,更是難以理解。假設宇宙在時間上沒有起源,即過去一直存在,那麼宇宙的年齡就是無窮大了。無窮大這個概念,一聽就讓人頭昏腦脹:既然是已經過去了無窮久的時間,我們的「現在」又是什麼呢?而如果說宇宙是有起始的,那麼它就是從「無」中突然產生的了,這最初的一剎那,又是怎樣呢?

憑著人類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的常識,實在是很難想明白這些東西。不過,我們可以從科學上尋求一些佐證。大爆炸模型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宇宙的年齡有限,這個說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來自物理學中一條最基本的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條科學史上最令人傷心絕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規定了宇宙的命運。

簡而言之,第二定律認為熱量從熱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對任何物理系統,這都是眾所周知並且顯而易見的特性,毫無神秘之處:開水變涼,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這些過程倒過來,就非得額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廣泛的意義而言,第二定律認為宇宙的「嫡」(無序程度)與日俱增。例如,機械手錶的發條總是越來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緊,但這就要消耗一點能量;這些能量來自於你吃掉的一塊麵包;麥子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吸收陽光的能量;太陽為了提供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氫來進行核反應。總之宇宙中每個局部的嫡減少,都須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為代價。

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嫡總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這時,系統內部達到一種完全均勻的熱動平衡狀態,不會再發生任何變化,除非外界對系統提供新的能量。對宇宙來說,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達熱動平衡狀態,就完全死亡,萬劫不復。這種情景稱為「熱寂」。

宇宙正在緩慢地、但堅定不移地走向這無法抗拒的命運,幾代智者為此懷疑人類的存在是否有意義。暫且撇開這種沮喪的情緒,作一個簡單的推理,我們就可以發現,宇宙不可能有無限的過去。很簡單,如果宇宙無限老,那它早就已經死了。以有限速率演變的東西,是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的。換句話說,宇宙必然是在某個有限的時間之前誕生的。

大爆炸:有推論有根據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這個重要推論竟然被19世紀的科學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後來成為大爆炸模型的佐證。該模型的提出,是基於20世紀初的天文觀測。

20年代,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注意到,不同距離的星系發出的光,顏色上稍稍有些差別。遠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紅一些,即波長要長一些,這種現象被稱為「哈勃紅移」。它說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飛離。一列火車快速駛遠時,它的汽笛聲聽來會沉悶很多,因為聲波相對於我們的頻率變低、波長變長了,這就是多普勒效應。把聲波換成光,產生的效果就是紅移。哈勃對眾多星系的光譜進行研究後確認,紅移是一種普遍現象,這表明宇宙正在膨脹。

這一發現,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如果宇宙正在膨脹,那它過去必定比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這部影片倒過來放,我們勢必會發現,在過去的某個時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這個時間大概是100多億年前,要准確推斷它比較困難。

另外,宇宙膨脹的速度會隨時間發生變化,這與引力有關。萬有引力作用於字宙中一切物質與能量之間,起到剎車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從而使膨脹速度越來越慢。在誕生初期,宇宙從高密度狀態迅速膨脹,隨著時間的推移,體積越來越大,膨脹速度越來越小。將這個過程向回追溯到宇宙創生的那一刻,可以發現當時宇宙體積為零,而膨脹速度為無限大。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間、時間、物質與能量的起源。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引起了大爆炸,這些問題在邏輯上就是沒有意義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無」。

以上所述僅是旁證,似不足以令大多數人信服。如果150億年前發生了一場大爆炸,如此驚天動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結構上留下了某種印跡?於是,有一陣子,科研人員熱衷於尋找宇宙創生的遺跡,勁頭賽過當年的宗教考古學家尋找伊甸園。亞當和夏娃的文物是一樣也沒發現,原初宇宙最重要的遺跡倒真給找出來了,這就是微波背景輻射。

按照大爆炸理論,最初的幾分鍾里,宇宙是一個熾熱的火球,到處充滿溫度高達幾十億度的光輻射。由於此時的宇宙處於熱動平衡中,這種輻射具有獨特的光譜特徵,稱為「黑體譜」。1965年,貝爾電話公司的兩位物理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偶然發現,宇宙確實浸潤在一種熱輻射之中。這種輻射以相同的強度從空間各個方向射向地球,其溫度約為3K,譜線具有完美的黑體譜特徵。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是對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支持。

知道了今天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就很容易推算出,宇宙誕生後約1秒鍾各處的溫度約為100億度。在如此高溫下,不僅我們熟悉的物質無法存在,連原子核也會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鍋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構成的基本粒子湯。

隨著這鍋湯變冷,核反應發生了。中子和質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產生由兩個質子、兩個中子組成的氦核。計算表明,氦核形成的過程持續了大約3分鍾,形成的氦約占宇宙物質總質量的四分之一。這個過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餘下的質子就成了氫原子核。

因此,大爆炸模型預言宇宙應當由大約25%的氦和75%的氫組成,這與天文測量結果極為符合。最初三分鍾里形成的氫與氦,構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質。形成行星和生命的豐富多彩的重元素,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不到l%,它們大部分是在恆星內部形成的。

根據推斷,宇宙的形成距今約100~200億年。

生命:既永恆又無恆

天文觀測表明,各種天體的年齡均小於200億年,這與大爆炸理論契合得非常好。我們的地球大概是50億年前形成的,人類出現的時間更短得不值一提。宇宙現在還算得上年輕,擔憂末日的來臨,對單個人來說是十分無聊的事。然而,為全人類的命運想一想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誕生後不斷膨脹,與此同時,物質間的萬有引力對膨脹過程進行牽制。如果宇宙的總質量大於某一特定數值,那麼總有一天宇宙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縮,造成與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總質量小於這一數值,則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脹,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下去。

在非常遙遠的將來,比如1億億億年以後,所有的恆星都燃燒完畢,茫茫黑暗中,潛伏著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體。宇宙的尺度已經膨脹到如今的1億億倍,而且還在擴張下去。在這個系統里,引力雖不足以使膨脹停止,但會不露聲色地消耗著系統的能量,使宇宙緩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應的作用下釋放出微弱的輻射,最終全都以熱和光的形式蒸發掉。足夠長的時間之後,連質子這樣穩定的基本粒子也衰變、消亡了,宇宙最終變成一鍋稀得難以置信的湯,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來越少的電子和正電子。所有這些粒子都在緩慢地運動,彼此越來越遠,不會再有任何基本物理過程出現。

這是寒冷、黑暗、荒涼而又空虛的宇宙,它已經走完了自己的歷程,面對的是永恆的生命,抑或永恆的死亡。這種情景,差不多就是「熱寂」了。

如果引力足夠強大,宇宙終有一天開始收縮,又將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縮過程與大爆炸後的膨脹是對稱的,像一場倒放的電影。收縮的過程起初很緩慢,隨後越來越快。在轉折點過後,宇宙的體積開始縮小,背景輻射溫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變成一個越來越熱的熔爐,生命無處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後,行星、恆星也毀滅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間中的物質被擠進一個很小的體積內,最後三分鍾來臨了。

溫度變得如此之高,連原子核也被撕毀,宇宙又成了一鍋基本粒子湯。然而這種狀態也只能生存幾秒鍾的時間。隨後,質子和中子也無法區分,擠成一堆由誇克構成的等離子體。在最後的時刻,引力成為占絕對優勢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質和空間碾得粉碎。在這場與大爆炸的「暴脹」相對的「暴縮」中,所有的物質都因擠壓不復存在,一切有形的東西,包括空間和時間本身,都被消滅。

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誕生於無的宇宙,此刻也歸於無。無數億年的輝煌燦爛,連一絲回憶也不會留下。

㈡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1、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一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過來,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無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真有點「玄而又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其實,從全書來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規律,引申為事物的原則、方向等等。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偉大在於它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偏不倚地運行著,沒有一點私心。自盤古開天,一片混沌,天地分開孕育萬物。日升日落有規律、打雷下雨有規律、生長凋零有規律、物種更替有規律,一切都按規律辦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就會遭受報應。比如亂砍濫伐就是導致水土流失、胡亂排放就會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個字價值連城,值得一生牢記。

3、上善若水。這四個字是書法作品中最多見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個境界。這四個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包容」及「不爭」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沒有石頭的堅硬,卻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爭的,遇阻就繞行,卻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調的,專往低處走,卻成就了「海納百川」的奇觀;水,是堅強的,可以仍受高溫化為蒸氣,可以忍受寒冷結為堅冰。水,幾乎無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動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學習,包容一切,因為不爭而化育一切。懂得了這四個字,做人就不會那麼多稜角,做事就會懂得迂迴,人生就會懂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順勢而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變過來的?世間萬物總有個源頭,但誰也說不清那個源頭是什麼。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萬古的難題。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來代表萬物的起源。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道」的規律一步一步逐漸發展,於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著循環往復。正確的事情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出好的結果。錯誤的行為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事不過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循環往復就造就了萬物。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闡明了不爭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黃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人。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生活中,這句話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㈢ 九九歸一在道家裡是什麼意思

玄生萬物,九九歸一。
玄就是道。
玄,深奧 ,神妙,難以捉摸。玄是人們對道的感覺。
《道德經》第一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也是指道。
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道融合著規定和制約宇宙萬物的能量、原理和規律,道是無限宇宙中唯一真實的存在。
九九歸一,歸根到底,宇宙萬物最終要回歸到一(道)上來。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玄生萬物,九九歸一。」意思是說,道生天下萬物,天下萬物都要回歸到道上來,受道的規定和制約。因為只有回歸到道上,天下萬物才能相安無事,永享天年。

㈣ 佛偈上「九九歸一」是什麼意思 誰給說說

一、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變幻,九九八十一後又再循環,歸一。

二、九九歸一:一種解釋是「歸根到底」,一種解釋是「繞了不少圈子,最後又還了原」。但這些解釋只是對成語本身意義的一種狹義的、單純的理解。「九九歸一」雖然指的是「周而復始」或「歸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輪回,而是由起點到終點、由終點再到新的起點.,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螺旋式前進和發展的運動過程。

三、它體現了人類對一切事物發展認識的辨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佛語有雲「九九歸一、終成正果」。在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終極的,古今人文建築都以之為「最」。要想「九九歸一、終成正果」,還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

四、九九歸一即從來處來,往去出去,又回到本初狀態。其實,這種回復不是簡單的返回,而是一種升華,一種再造,一種涅盤,更是一個新的起點。 因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十二是最大的陰數
所以九九最大,歸原為一。


(4)道德經99擴展閱讀

一、《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二、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

㈤ 佛教中九九歸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切又回到了起點,從而反復其道、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天地之道。

佛教的至高境界是證得無上正覺,也就是成佛。

九九歸真與佛教無關,九這個數字在佛教典籍中沒有特別的含義。

九九歸真來源於易經思想,所謂九九歸一,一是萬物之始。道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5)道德經99擴展閱讀

九九歸一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變幻,九九八十一後又再循環,歸一。

「九九歸一」雖然指的是「周而復始」或「歸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輪回,而是由起點到終點、由終點再到新的起點.,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螺旋式前進和發展的運動過程。它體現了人類對一切事物發展認識的辨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㈥ 老子《道德經》共有多少字

5600字。我數過

㈦ 《道德經》是什麼誰有它的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基本信息
老子的經典《道德經》 《道德經》
dàodé jīng 《道德經》[1],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經》,東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於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址河南鹿邑太清宮鎮。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終於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於現在河南鹿邑縣。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楚簡老子道德經》竇中亮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甲乙兩本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此本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老子塑像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立了道教,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㈧ 佛偈上「九九歸一」是什麼意思 誰給說說啊

第一種解釋是歸根到底。

詞語分開解釋:

九九: ①節令名稱。夏至後的八十一天和冬至後的八十一天,各分成九個時段,每個時段為九天,即為「夏九九」和「冬九九」。並依次定名為頭九、二九、…九九。

通常所指的「九九天」是指冬九九,三九和四九期間,是中國最冷時期,而最末一個九天即九九期間已是3月「驚蟄」時節,氣候轉暖,是「九九艷陽天」了。

②乘法口訣。以一到九每兩數相乘而成,如「七八五十六」、「二四得八」等。古時由「九九八十一」開始,共三十六句,故稱「九九」。起源很早,在春秋齊桓公時,已有明確記載。

歸一:

1,亦作"歸壹"。

2,統一;一致。

3,猶規矩。

第二種解釋是周而復始,「九九歸一」雖然指的是「周而復始」,但不是原地輪回,而是由起點到終點、由終點再到新的起點,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螺旋式前進和發展的運動過程。

它體現了人類對一切事物發展認識的辨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8)道德經99擴展閱讀:

成語典故

【出處】:秦兆陽《回答》:「我這個糟老頭子撿點破爛,雖說有點霸道,九九歸一,也是生活逼的。」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 我也一直捉摸著這個事兒,九九歸一,是沒有找到一條成功的路。 ★《萬山紅遍》

【拼音代碼】: jjgy

【近義詞】: 九九歸原、歸根到底

【用法】: 作分句;指歸根到底

㈨ 九九歸一是什麼意思

華夏民族早就解釋清楚了宇宙一切的運行規律
用古文言簡意賅 用現代話告訴你就是
宇宙原本是一個點 這就叫1 開始運行之後就會形成無數個點 這就叫99
一生九九
九九歸一就是 無數個點 最後 又會返回原點 就這個意思
而九九並不是指你所在的這個宇宙 生成的宇宙也是有無窮個的這也叫九九
至於宇宙有多少個這個世界有多少最基本的粒子每個粒子就是一個宇宙
而每個宇宙包含不同的可能性 這里只能說一點供你參考
你要理解也不能片面的理解 要從全體看 從原點看
陰陽乾坤 有生於無 一生九九 九九歸一 短短幾個字就涵蓋了宇宙一切的一切運行的規律了
至於跟現實生活有什麼關系 那關系大了
首先有乾就會有坤 鍋碗瓢盆是平衡的 桌椅板凳是平衡的 車子房子是平衡的
你有兩只腳兩只手兩個鼻孔你站在那你也是平衡的 宇宙也是平衡的
你不可能只有左耳朵沒有右耳朵 或者只有鼻子沒有後腦勺
有陰必有陽 這是一個因果關系 陽比作動的一方 陰比作被動的一方
你娶了你老婆 這里你就是陽 你老婆就是陰
因為宇宙是平衡的 所以轉過去你老婆就反過來娶了你 這就叫喜結良緣
而孽緣就是 你娶了很多, 反過來你可以想一想
你不可能用一根筷子夾住花生米 一切都是一個因果關系
華夏祖先幾千年前就知道了 厲害不厲害?!~
你換個角度看事物世間所有東西你不要把它看做東西
它都是由很多分子構成古人把它稱作陰陽二氣現代人稱作物理化學物質
道 指的就是 這些分子運動的規律 掌握了這個規律你就可以預測一切事物的走向了
比如人也是由物理化學物質組成的你穿得鞋子用的衛生紙也一樣
每個分子都有運動的規律
比如你娶了你媳婦結婚 古人叫陰陽二氣的變化 現代說法叫物理化學反應
在宇宙的某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發生
那麼轉過去會平衡回來
再舉個例子 比如從古至今發生了很多戰爭 A國殺了B國500個人 那麼經過若干年 必定會平衡過來
但完美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宇宙一直是動態的平衡
什麼叫動態平衡呢 就是第一場戰爭是A集團殺了B集團500個人吧
那麼平衡過來應該是B集團殺了A集團500個人吧
但這一般不可能達成 而現實情況是很有可能殺了2000個人
於是一直就是動態平衡 不信你仔細研究一下歷史 就會發現
比如黃種人集團和白種人之間也發生過很多戰爭
朝鮮戰爭白種人和黃種人互相殺 然後為了平衡又發生了越南戰爭 也是黃種人和白種人
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都一樣 不斷的平衡中
那麼直到白種人對黃種人使用了核武器 (美國對日本)
那麼通過這個道理我們可以預測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白種人集團必然會受到黃種人集團的核打擊
這實際就是個算術題 很簡單
反過來我們看剛才那個A集團殺了B集團500人 那麼500這個數我們稱為定數
平衡過來這500人是必死的 另外那1500人的死亡我們成為變數
放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 你這輩子必然要遭遇的 我們稱為定數
而你可能會遇到的事和你可能會做的事我們稱為變數
它們又影響你下一個輪回
其實就是算術題!~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好了為師把道傳授給你了 還不趕緊叫師傅!?~?!
收你做我青雲門的首席大弟子~!~
呵呵~

㈩ 求<老子>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篇的全文及註解

為你找到這篇文章,不知道你喜不喜歡!願你看完之後也能悟出自己的道!
特祝新出快樂!
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凡是可以言說的道理,都不是永恆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稱,都不是永恆的名稱。
無任何名稱,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萬物的神母。所以:從永恆普遍的虛無,可以理解道的消隱。從永恆的存有,可以觀察道的連續。兩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稱不同。它們竟是如此玄奧。玄奧呵,玄奧!這正是洞察宇宙間一切神秘的大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丑惡。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並而生,難與易互相成就,長與短互相對比,高與低互相映襯,音節與旋律互相配和,前與後互相追隨。[這是永恆普遍之理。]
所以:聖者作無形跡之事,傳言無聲的教誨。讓萬物自行發生而並不創始。任其生長而不培育,任其自為而絕不把持,任其成熟而並不割劌,正是由於從不佔有,所以才永遠不丟失。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不崇尚奸詐,使老百姓不去競爭。不貴重難得的寶貨,使老百姓不去偷盜。不激發人們的慾望,使人心不被攪亂。所以聖者的統治之道是:空虛人們的心靈,填飽人們的肚子,削弱他們的抱負,強健他們的筋骨。永遠使老百姓無知識無慾望,即使聰明人也不敢有所作為。
--有為者都不敢作為,則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看起來很是空洞,但使用起來卻永不窮盡。深遠呵,好似萬物之總根源。神奇呵,似不存在而又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但它似乎是上帝的祖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並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如同對待稻草狗。聖人並不仁慈,它對待百姓如同對待稻草狗。
天地之間,難道不正象那種風箱嗎--空虛但並不匱乏,風涌涌而冒出。講話太多就會窘困,不如將一切深藏於內心。

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月神不死,所以被稱作"太陰之神母"。陰母生育之門,就是天地化育之根。綿密而如長席,永遠也不會窮盡。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永恆而地無垠。天地之所以永恆無垠;因為它們並非存在於自身,因此才能得到永恆。所以:聖人藏於後反而彰顯,置身於外反而存在。正由於他無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之善彷彿水,水容納於一切容器而沒有固定之形。能存在於人們所厭惡之地,那就接近於懂得"道"了。居處適應於任何之地,心靈沉靜有如深淵。交往善於擇人,立言善於守信,執政謀求治平,作事善有耐性,舉動善擇時機。他總是不與人爭,所以永遠不招怨恨。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與其把持而經營,還不如放棄。以鍛打而使之尖銳,也不能永保其鋒利。滿堂金玉,沒有人能長久保守。富貴而驕傲,會為身家招來災禍。功成而身退,這才合於天道。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靈魂與形體相合一,能永不分離嗎?團縮氣息使之輕柔,能夠象一個嬰兒嗎?盪除雜慮而觀見深幽,能夠無所遺漏嗎?懷愛百姓而治理國家,能夠不用計謀嗎?如同天門一張一合,能夠象一個母性嗎?內心明白而通達,能夠表現得如同一無所知嗎?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一
三十根輻條拱起一個空殼。正是由於它是空殼,所以才有車的用處。團和粘土作成一個空殼。正是由於它中心是空的,所以才有容器的用處。鑿開門窗作成一個居室。正由於中間是空的,所以才有房屋的用處。總之,事物之所以有用而有利,就是由於善於利用空無。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二
色彩繽紛令人眼花,聲音喧囂令人耳聾,五味錯亂令人敗口。賓士游獵令人心狂,寶貨稀有誘人盜竊。所以,聖者只求飽腹不求悅目。有所放棄從而才有所獲取。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三
愛和恨使人困擾,人們常把大害當作自身。人為什麼被愛與恨所困擾?追求愛,躲避恨,得到它困擾,失去它也困擾。所以說愛與恨都使人困擾。什麼叫把大害當作自我?為什麼我們會有憂患呢?因為我們愛顧自我。如果我們沒有自我,我們還有什麼憂患?
所以,難能的是化自我於天下,那就可以寄託於天下。真正善愛自我是以自身化及化天,那才可以將自我託付於天下。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四
看見了又看不見,它名叫"夷"(隱)。聽到了又聽不到,它名叫"希"(暗)。捉住了卻捉摸不到,它名叫"微"(無)。這三者難以窮究,卻混然而一體。它出現也不明亮,消失也不暗昧。綿綿不斷不可名狀;來來去去歸於虛無。所以它是無形態之形態,無現象之現象,它的名稱就是"恍惚"。
迎上去見不到它的頭,追上去見不到它的尾,人們只能從它的過去,而把握它的現有。必須了解古初的歷史,這也就是道的紀錄。

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五
古代那善於運用天道的人,見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隱,其心靈深不可測。由於深不可測,所以只能勉強為之作個形容--他謹慎小心,彷彿在嚴冬跋涉冰河;他猶猶豫豫彷彿提防所有的鄰人;他在重嚴肅,彷彿在做客;他散漫無形,彷彿一塊渙解的冰。敦厚象一塊頑石,空曠像一座山谷,混沌彷彿一道濁流。
誰能由混濁中,而靜靜地得到澄清?誰能由安祥運動中,而徐徐地化生?保持這種道術的人從不會自滿。正由於不自滿,所以總能不斷地從陳舊中創新!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六
進人虛無之境,安守於深靜厚重。讓萬物自由動作,我只觀察它們的歸復。萬物品類芸芸總總,但都要落葉歸根。歸了根就會安靜下來,這就叫歸復其命運。命運是不變的,名字叫作"恆常。"能識知這種恆常者,就是聰明人。不能識知恆常之道,胡亂來者就會遭遇凶險!識知恆常之道者是寬容的,寬容就會公平,公平就能做王者。王者順於天,天順於道。順於道則能長久,就永遠不會失敗。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七
最高的統治之道--是使老百姓不覺察其存在。其次之道是讓人民熱愛他。再次是讓人民贊美他。再其次是讓人民畏懼他。再其次是讓人民輕侮他。誠信是靠不住的,難免總有人失信呵!
悠然而慎於出言,一切舉措成就,要讓百姓感到彷彿出於自然和自願。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八
自然之大道廢失了,於是而要講仁義。由於有了智慧,所以才有大騙。
正是由於六親間不和睦,才需要推崇孝道。正是由於國政混亂,所以才需要有忠臣。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十九
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福利會增加百倍。放棄講仁和義--讓百姓回到天倫之愛。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僅僅寫成文字,還不夠。讓我再囑告人們:要堅守於樸素,減少私心與慾望,放棄游學從而減少困擾。

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
順從與違逆,相去有多遠?美善與丑惡,相去又多遠?眾人所畏懼的,我們不能不畏懼。荒唐啊看不到止境!世人都在嬉樂,好像在分享祭牛,好像春日登臨春台。我則懼怕那些未出現的預兆。好像未出生的嬰孩。惶惶呵,彷彿找不到歸宿。眾人都滿足,而我卻好像有所遺失。難道我的心靈是傻瓜嗎?愚蠢呵!世俗之人都聰明,只有我糊塗。世俗之人都明察,只有我昏昧。盪漾有如滄海,飄揚而沒有歸宿。眾人都有圖謀,只有我冥頑不化。我處處與人不同,只貴於葆養我的元氣。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一
大德的用處,只有跟從於道。道這種東西,恍恍惚惚。但雖然恍惚,其中卻有萬物。雖然恍惚,其中卻有萬象。昏昏暗暗,其中卻有精神。這精神是真實的--其中有信息。從古代到今天,它的名稱不變,卻觀照著萬物。我怎樣認知萬物的必然呢?就是根據道。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二
曲線能成為圓,彎弧能成為直,凹陷能成為滿盈,破舊能成為嶄新。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則會迷惑。所以聖人所抱持的只是一個原則。不注視自身才能明察萬物,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見是非,不自我誇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閉才能有所進取。正由於不與人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他爭。古人常說委曲求全這個道理,難道是空話嗎?這是真理呵!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三
要少說話而聽從於自然—,狂飆不會刮一整天,暴雨不會下一整天。風雨來自於誰?天地。天地都不能令其長久,何況人事呢?所以順從於道的歸化於道,追隨於德的歸化於德,追隨於亡失的則必得到亡失。歸化於德的,他的道就是德。追隨於亡失,他的道也就是亡失。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四
翹腳站立不住,跨腳走不得路。只看自己的人眼光不明亮,自以為是的人不會強大。自誇的人得不到承認,自我滿足的人不會長進。這些對幹道來說,是廢物、是惡物,所以有道的人不會以此自處。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
有一種東西渾然一團。它先於天地而生,靜靜而默默,傲然獨立而不變,反復運行而不止,可以看作是生育天地的母親。我不知道它名字叫什麼,只能把它記作為"道"。勉強命名稱之為"大"。而大就會消逝,消逝就會疏遠,疏遠又會歸返。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世界上有此四大,而君王只是其中之一呵!君王要效法於大地,大地要效法於上天,上無效法於道,道則效法於自然。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六
重物是輕物的基礎,寧靜是運動的主宰。所以,聖人終日在外旅行,離不開輜重。雖然居處在高聳的樓觀,也沉靜超然。那身率萬乘的君主,怎能自輕於天下?輕率會喪失根基,暴躁則會喪失主動。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七
善於行動就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講話就不會留下瑕疵。善於計算者不須藉助策籌。善於封閉,無須鎖也打不開。善於捆綁,無須繩索也解不開。所以聖人善於救助人,而不會放棄任何人。善於利用一切物,而沒有丟棄的事物。這就叫暗中之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導師,而不善之人是善人利用的材料。不尊重其導師,不愛護其資材,即使是聰明人也會迷惑。這就是奧妙之所在。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二十八
明知自身的雄強,卻堅守自身的雌弱。寧作天下的疑海。寧作天下的溪海,堅守正德而不離,復歸於嬰兒形態。了解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昧墨。甘於做天下的低谷。甘於做天下的低谷,才能永操內德的充實,而回歸於渾朴。渾朴而塑成為器物。聖者利用之作為官長,善於製作者不會生硬地切割。

其餘請見
http://post..com/f?kz=97416831

熱點內容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
深圳勞動法是不能超幾號發工資 發布:2025-01-16 08:10:44 瀏覽:90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