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曰天下

道德經曰天下

發布時間: 2022-04-20 05:53:37

A.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後一句是什麼

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曰: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B. 老子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里「作」的意思是下列哪一項

以下是我認為的答案以及理由

【答案】B

【解析】翻譯這句話:天下間的難事一定內是由容易的事情演變而容成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細小處開始累積的。是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類似於那種 若志在掃天下,需得由掃一屋開始 吧

滿意還望採納

C.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天地形成時沒有出現萬物,是後來天地生育了萬物,所以天地是天下萬物的父母。已經有了天地這個父母,也知道了萬物這個子女的由來;已經知道萬物這個子女,反過來觀察這個天地父母。

出自《道德經》第52章,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譯文:

天地形成時沒有出現萬物,是後來天地生育了萬物,所以天地是天下萬物的父母。已經有了天地這個父母,也知道了萬物這個子女的由來;已經知道萬物這個子女,反過來觀察這個天地父母,天地沒有死亡之身,會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不會消亡。

如果塞住了道的「進口」,關閉了道的「出口」,天下萬物將永遠不能繁衍生息(四季停止)。道的「進口」和「出口」暢通無阻,四季運轉周而復始,萬物才能生生不息,萬物永遠不會滅絕。能觀察到事物微小的變化,從而明白事物的發展趨勢。

保持柔和寧靜的心態和作風,能提高事物的辨別能力,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借用天上的光芒,照亮所要觀察的事物,明白了事物其中的道理,就不會有禍害殃及到自己;這些對事物的見解知識,是可以永遠傳承的。

(3)道德經曰天下擴展閱讀:

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這對概念。在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萬物,因而母和子的關系,就是道和萬物;理論和實際;抽象思維和感性認識;本和末等關系的代名詞。張松如認為「所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論證明,當作對具體事物認識的方法了。西周以來,中國已經產生了例如五行說那樣原始、自發的唯物論。當老子第一次試圖把那種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進到更高階段的理論性的形式時,他的理論形式的唯物主義思想。

也因受到了歷史與科學條件的限制而表現出某種不成熟性,這種不成熟性,反映到更為復雜的認識論領域中來,就很容易帶上一種以『道』觀物的特點。這是老子在認識上失足落水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又認為老子的確是強調抽象思維,對抽象思維和感性認識的關系講得不夠清楚。

這是我們從本章內容中所得知的,不過不能把這一點加以誇大,相反,我們感到,老子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引用了辯證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觀點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不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思想水平是許多哲學家所不及的。

本章的言外之意在於,世人都好逞聰明,不知收斂內省,這是很危險的事情,他懇切地希望人們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內蓄、收斂,就不會給自身帶來災禍。

D. 《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如何理解

[原文]

反者道之動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③,有生於無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季節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會生老病死。

但“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疾風暴雨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

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那麼,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

一個建築,我們看到的是門、窗、牆、頂,但這些其實是沒有用的,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

E.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5)道德經曰天下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F. 道德經·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的基本信息

《道德經》: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卻,退卻。
有道的時候,戰馬可以用來耕種糞田;無道的時候在郊外駐馬屯兵。
糞,肥也。。甲骨文是雙手、箕、掃帚和箕內肥料。。篆書將表示肥料的三點寫作米(屎)。
孟子曰:人知糞其田,莫知糞其心;糞田莫過利曲得粟,糞心易行而得其所欲。何謂糞心?博學多聞;何謂易行?性止淫也。

G. 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兩句的辯證關系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王弼本釋為: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天下萬物都有其時間性依據,即有一個開始,這個開始就是「有」,也稱為「原」.一切時間性依據都有其空間性依據-----宇宙之「本」,也稱為「無」.《屍子》中說: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文子-自然》中說這是老子說的.誰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已經有了宇宙大本這一認識.
《墨子》中有三表法,是用來討論語言的,即言必有三表,本之者,原之者,用之者.本原依據不僅僅只是在語言中必須予以強調,天下萬事萬物中都必須予以強調.它是人們分析事物的邏輯起點,也是知識構建的依據.
老子與墨子的分析方法其實都取之於易.易學中的四象概念,就是一個直角坐標系概念.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呂氏春秋》中也說: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說文解字注》:儀者,度也.《古微書》:「上經象天,下經計歷.」這種坐標定位方法,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已經普遍接受與應用了.其經象天,其緯計歷.以考察萬事萬物的存在的歷史性與宇宙論依據.易學可以說是諸子學說的歷史性依據,也是宇宙論依據.
萬事萬物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現象,客觀現象都有其時間性的開始,也有其時間性的終結.換句話說,「有」的存在是有其時間性的.而「無」是時間性的「有」的全集,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無」是一個抽象的,依賴於「有」而間接存在的「存在」.比如時間,系統,能量,意識等等,這些都是形上之「無」的意義的延伸.「有」是「無」的存在基礎,「無」是「有」的變化條件.沒有「有」,「無」將無處依附,沒有「無」,「有」將無從變化.二者是對立統一,互根互動的.
王弼說:聖人體『無』,『無』又不可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所不足.(前面這句是針對子貢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說的.這當然是為了維護儒家正統),又如解釋《易經-系辭》中說『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王弼對「有無」的理解是合符老子的原意的.傳統文化之「無」與後來佛教東傳之「空無」是有很大區別的,混淆兩者的概念,也就必然有了諸如「空無之義難檢」,「以虛為主,偏立一家之辭」之類的批判了.
本,原,用是三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坐標原點為用,其緯代表時間性存在,其經代表空間性存在.是普遍適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比如語言世界,思想世界與客觀世界,三者也是這樣一個關系.當然直角坐標系不僅僅只是這些用處,也不僅僅只是在古代才有其應用價值.
如果弄懂易學到底說的什麼,對於諸子學說中的一些疑難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如果能將諸子學說弄懂,解易也將不再是難事了.弄懂這些依據,無論是以新釋舊,還是以舊御新,其作用與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H. 老子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到底是什麼意思

原文出自老來子道德經,原文如自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現代白話文為:
「天下都以為美就是美,這就不好了;都以為善就是善,這就不善了。有無僅僅是表徵生的,難易僅僅是表徵成的,長短僅僅是表徵形的,高下僅僅是表徵傾的,音聲僅僅是表徵和的,前後僅僅是表徵隨的。一切都是恆常的阿,所以聖人無為,不言,萬物都是作而沒有初始,生發而不佔有,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為不自居所以不會有失去。」

熱點內容
國際經濟法中尊重國家主權原則 發布:2024-11-08 13:49:38 瀏覽:848
方誌平民法模擬題 發布:2024-11-08 13:41:01 瀏覽:235
經濟法要約收購記憶 發布:2024-11-08 13:37:37 瀏覽:731
初級會計經濟法的做題技巧 發布:2024-11-08 13:15:29 瀏覽:846
勞動合同法試用期無效情形 發布:2024-11-08 12:51:42 瀏覽:486
新浪2014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 發布:2024-11-08 12:51:42 瀏覽:480
美司法部最近消息 發布:2024-11-08 12:49:04 瀏覽:11
05年一建法規答案 發布:2024-11-08 12:47:15 瀏覽:8
湖州道德模範錢素春 發布:2024-11-08 12:25:23 瀏覽:79
員工法律知識培訓講座PPT課件 發布:2024-11-08 12:11:27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