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美國立法賴債

美國立法賴債

發布時間: 2022-04-20 11:17:35

1. 對於長期賴賬不還的,法律有什麼條款

【1】對於長期賴賬不還的,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維權。提起民事訴訟時需准備:民事起訴狀,對方身份信息材料,證據清單和證據材料。
【2】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訴材料後,會在七日內決定是否受理、立案。對於不予受理的,會作出裁定書;若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3】立案後,人民法院會在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
【4】人民法院會安排時間開庭審理。適用普通程序的,人民法院會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的,經批准可以延長,並會出具延期審理通知書。
【5】人民法院在審理結束後,會依法判決並出具民事判決書;判決書中會寫明判決結果和作出該判決的理由。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一百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一百二十五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第一百四十九條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五十二條判決書應當寫明判決結果和作出該判決的理由。判決書內容包括:
(一)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
(二)判決認定的事實和理由、適用的法律和理由;
(三)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
(四)上訴期間和上訴的法院。
判決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2. 美國為什麼要實行量化寬松政策

美國實行量化寬松政策主要是為經濟與治政服務,為起到積極正面影響,而進行的一種經濟政策和政治謀略

一、量化寬松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美國通過擴大基礎貨幣供給持續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實質上是向全球徵收鑄幣稅。這一政策在為美國擴大財政支出、維持赤字政策提供支持的同時,也導致美元持續貶值,全球初級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美國外債的市場價值也因此大幅度縮水。

1、量化寬松為美國籌集大量鑄幣稅。鑒於美元的國家貨幣地位,美聯儲通過發行基礎貨幣實施量化寬松,實質上是向全球徵收鑄幣稅。

2。量化寬松為美國擴大財政支出提供了重要支持。除第三輪量化寬松為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外,美聯儲實施的其他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均為購買國債,為美國政府維持財政赤字政策、擴大財政支出提供支持。

3。量化寬松引致美元大幅度貶值和全球物價上漲,導致美國外債大幅度縮水。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第二大影響是美元大幅度貶值和全球初級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

這一政策在增加基礎貨幣發行、徵收鑄幣稅、支持政府擴大財政支出的同時,對美國經濟復甦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刃劍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有助於緩解市場資金緊張狀況,有助於經濟恢復增長;但是,長期來看,埋下通脹的隱患,在經濟增長停滯的情況下,或許會引起滯脹。另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還會導致本國貨幣大幅貶值,在刺激本國出口的同時,惡化相關貿易體的經濟形式,導致貿易摩擦等等。對於全球經濟霸主的美國而言,實施這種激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其本國和全球經濟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

1、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埋下全球通脹隱患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質上是在脫離實體經濟需求的情況下,開動印鈔機向市場輸入流動性。在市場信心缺失,投資萎縮的情況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釋放的流動性不會導致通貨膨脹,但是一旦經濟好轉,投資信心恢復,過度釋放的流動性則可能會轉化為通貨膨脹。

尤其是對於美國而言,由於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而且世界主要商品定價均以美元為基準,美聯儲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導致美元大幅貶值,從而引發新一輪資源價格上漲,埋下全球通脹的隱患。另外,美聯儲的巨額購債計劃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其他經濟體為了阻止本國貨幣相對於美元升值,沖擊本國出口行業,進一步惡化本國經濟,而競相仿效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劇了未來通脹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麼短期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風靡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原因。如果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未能使美國經濟走上復甦之路,經濟不景氣會導致滯脹局面出現。

2、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惡化相關貿易體的經濟形勢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最直接的表現之一便是使本國貨幣大幅貶值,有利於本國的出口行業,但是相反也導致相關經濟體的貨幣升值。例如,美聯儲宣布巨額注資計劃當日,世界主要貨幣就針對美元大幅升值,其中歐元升值3.5%,日元升值2.4%,英鎊升值1.6%,加元升值1.7%。這將削弱相關貿易體對美國的出口能力,尤其對於那些處於金融危機漩渦中的出口導向型新興經濟體而言,英美日等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其造成雪上加霜的打擊,並有可能引發貿易摩擦。

3、美聯儲量大舉購買國債降低相應持債國家的外匯資產價值

雖然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但是由於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美元獨一無二的國際地位,美債一度因避險功能而大受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政府的外匯資產中,美國國債佔有重要地位。美聯儲大舉購買美國國債,將推升美國國債價格,降低其收益率,從而使相應持債國家的外匯資產存在非常大的貶值風險。3月18日當日,美國基準l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從3.01%降至2.5%,創1981年以來最大日跌幅。

對於美國而言,美元貶值和國債收益率降低都將會導致巨額外資從美國流出,對於當前仍處於金融危機漩渦中的美國經濟而言,也是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種非常激進的政策,雖有利於幫助深陷金融危機中的發達經濟體緩解信貸緊張的狀況,增加經濟擴張的動力,但是從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來看,世界主要經濟體,尤其是美國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種以鄰為壑的行為,它埋下了全球通脹的種子,並可能導致外向型新型經濟體經濟進一步惡化、外匯儲備資產大幅貶值等問題的產生。

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全球影響

一、量化寬松

目前,全球金融貨幣亂局乃至全球經濟的最大麻煩,絕不是哪國貨幣匯率低估或高估,而是全球儲備貨幣毫無限度超量發行。1970年代以來全球基礎貨幣或國際儲備貨幣從380億美元激增到今天超過9萬億美元,增速超過200倍,而真實經濟增長還不到5倍。全球貨幣或流動性泛濫是今日世界金融和經濟最致命的痼疾。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則是全球貨幣或流動性泛濫之根源,亦是全球匯率動盪或匯率爭端之根源。

2010年9月10日,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例會(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做出決議:隨時准備再度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10月15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宣布:鑒於美國經濟持續疲弱,美聯儲需要採取更多行動來刺激經濟,譬如大規模購買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兩周後的10月29日,伯南克再次明確宣告: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採取行動來刺激疲弱的美國經濟。

當時,全球金融市場對伯南克聲明的一致解讀是: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升級的號角已經吹響!所有懸念都已煙消雲散,唯一的疑問只是貨幣再次瘋狂擴張的規模究竟會有多大?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預測是2萬億美元,美洲銀行的預測是1萬億美元左右,匯豐集團的預測是1.5萬億美元。2010年11月4日,美聯儲正式啟動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升級版第一階段,期限自2010年11月到2011年6月,總額6000億美元,貨幣擴張規模平均每月750億美元。盡管貨幣擴張規模遠遠小於之前的市場預期,然而根據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多次講話精神和美國現實經濟狀況來分析判斷,新一輪量化寬松第一階段於2011年6月到期後,繼續延期或擴大規模之可能性很高。

美聯儲重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就是大規模購買美國財政部所發行的債券,期望以此實現兩大目的。其一、進一步降低長期利率,從而刺激私人部門的信用(借貸)和消費增長。美國是信用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只有信用增長,才能刺激消費和投資增長。其二、長期利率降低,儲蓄者之利息收入隨之下降,儲蓄者被迫放棄或減少儲蓄,不得不將資金投入到商品市場或股票市場或其他資產市場,從而提升經濟體系之通脹水平,有助於將美國經濟拖出通貨收縮泥潭或實現「再通脹」(Reflate)。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又被稱為「非常規貨幣政策」(no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眾所周知,常規貨幣政策主要有三個政策工具:中央銀行調整對商業票據的貼現率或對商業銀行的貼現政策、改變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調節基準利率(通常指1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自二戰之後,貼現率和票據貼現政策早已不是美聯儲的重要政策工具了。經濟萎靡不振之時,中央銀行即使使用票據貼現政策來刺激經濟,亦是杯水車薪,緩不濟急。下調存款准備金率也派不上多大用場。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時期,銀行金融體系皆如驚弓之鳥,忙於修復資產負債表,對發放新貸款、擴張信貸非常慎重。中央銀行縱然將存款准備金率下調為零,深陷「去杠桿化」泥潭難以自拔的商業銀行,亦不願或沒有能力擴張信貸。事實上,2007年次貸危機以來,美聯儲竭盡全力鼓勵銀行向央行借錢,主動降低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錢所需的抵押物標准,大規模購買商業銀行的「垃圾資產」或「有毒資產」,幫助商業銀行清理或修復資產負債表,導致美國商業銀行體系的實際存款准備金率早就為「負」了。目前美國商業銀行體系的超額准備金超過1萬億美元。商業銀行流動性寬松程度,史無前例,然而,流動性寬松並不一定意味著真實經濟體系信貸的相應擴張。

二、難以自拔的「流動性陷阱」

經濟體系正常運轉情況下,中央銀行調節存貸款基準利率,是最常用、最有力的貨幣政策工具。然而,利率調節政策工具絕非萬能。原因很簡單:中央銀行無法將名義利率降低到「零」以下,或者說,中央銀行無法讓名義利率為負。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面臨的最基本約束。

名義利率為負,意味著你存錢到銀行,不是銀行支付利息給你,而是你要反過來給銀行支付利息。必須指出,銀行為你提供其他金融服務,你需要給銀行付費,是另一回事兒。名義利率為負,也不同於真實利率為負的情形。真實利率等於名義利率減去預期通貨膨脹率。當通貨膨脹率大於名義利率之時,真實利率為負。真實利率為負等於存款戶的財富被轉移給銀行或債務人。然而,真實利率為負的情況下,銀行依然給存款戶支付利息,只不過銀行支付給存款戶的利息收入少於通貨膨脹導致的貨幣貶值或被通脹「蠶食」掉的財富。

區分真實利率和名義利率,是理解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的關鍵。由於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和量度真實利率,無法直接觀察和量度預期通脹率,那麼,貨幣和資本市場上名義利率的上升或下降,究竟是因為預期通脹率的變化、還是因為真實利率發生變化,我們往往不清楚。對經濟形勢判斷失誤,必然導致貨幣政策的決策錯誤。美聯儲近100年歷史里,類似的錯誤不勝枚舉。

貨幣政策工具無法將名義利率降低到「零」以下。原則上,政府可以通過立法,規定所有存款者不僅不能從銀行獲得利息,而且還要反過來給銀行付錢,或者規定公民不準存錢,只能買股票、買實物資產、買商品和服務,等等。當然,沒有哪個政府會如此愚蠢,膽敢如此立法來摧毀整個銀行金融體系之基石。

三、金融海嘯肆虐全球,量化寬松應運而生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理論基礎看似堅如磐石,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呢?

追溯歷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發明者其實不是美聯儲,而是日本中央銀行。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地產的驚天大泡沫破滅之後,經濟陷入長期衰退。1996年,日本中央銀行首次宣布實施「零利率」貨幣政策,自那時至今,日本中央銀行大體一直維持低利率或零利率貨幣政策。

2007年3月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為應對金融體系流動性緊縮之危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逐步邁向量化寬松之路。在我們檢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效果之前,且讓我們首先看看,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所採取的十大步驟:

(1)2007年12月12日,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美國經濟通縮局勢不斷惡化,銀行體系和經濟體系「去杠桿化」導致的信貸萎縮日益加劇。為了緩解通貨收縮和信貸萎縮,美聯儲宣布實施針對商業銀行的短期貸款新政策,大量向商業銀行體系提供短期貸款,以鼓勵商業銀行相互借貸,並確保商業銀行體系以低成本向個人和企業提供信貸資金。

(2)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幾天之內,美林證券和AIG等許多美國金融巨頭相繼陷入破產邊緣,被迫接受政府緊急資金救助或被收購,金融海嘯瞬間席捲全球。美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均遭受重創,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幾乎陷入停頓。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真實經濟(個人、家庭和公司)的信用活動迅速進入冰凍期。為應對數十年以來最可怕的金融海嘯(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是「百年一見」的金融危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連續宣布實施多項緊急信貸金融政策,向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無限度提供信貸支持,協助商業銀行恢復彼此之間的同業拆借,以穩定貨幣市場正常運轉,同時鼓勵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繼續向真實經濟提供信貸資金。

(3)2008年12月16日,全球金融海嘯持續肆虐,連享譽全球的金融百年老店、美國金融業「皇冠上的明珠」花旗銀行亦陷入流動性和支付危機。全世界都在談論美國金融體系將要崩潰,美聯儲面臨空前考驗,必須採取斷然措施挽狂瀾於既倒。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對1930年代「大蕭條」痛苦的歷史經驗素有研究,他下定決心要避免重蹈歷史覆轍,於是正式宣布美聯儲實施「零利率貨幣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史無前例的0%—0.25%水平,期望美聯儲的零基準利率可以大幅度降低經濟體系的整體利率水平(大幅度降低真實利率水平),從而刺激信貸、消費和投資。伯南克「零利率貨幣政策」目的有二,一是防止美國商業銀行大面積破產垮台,二是避免美國經濟陷入長期蕭條和衰退。

(4)2009年1月28日,各種數據清楚表明,美國銀行體系已經大幅度削減了對真實經濟的信用供給,美國經濟「去杠桿化」過程將非常漫長,美國事實上已經陷入「流動性陷阱」。美聯儲正式宣布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主要手段包括:大規模購買財政債券,鼓勵商業銀行或銀行控股公司以更多便利方式向美聯儲借錢,期望銀行和金融機構反過來可以向真實經濟體系提供信貸資金。

(5)2009年3月18日,「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速推進。美聯儲宣布購買總額高達1.7萬億美元的住房按揭貸款債券和財政債券,期望大規模購買住房按揭債券能夠進一步降低按揭貸款利率和其他貸款利率,幫助經濟擺脫流動性陷阱和衰退。

(6)2009年9月23日,美聯儲將購買住房按揭貸款債券的期限從原來計劃的2009年年底,延長到2010年3月31日,期望繼續維持住房按揭貸款市場之低利率,以活躍美國住房貸款市場和刺激地產經濟復甦。

(7)2010年4月30日,第一季度的數據表明,美國經濟復甦跡象似乎愈來愈明顯,勢頭似乎愈來愈強勁,美聯儲宣布向銀行體系發行類似大額定期存單的金融票據,以收回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也就是說,美聯儲打算自2010年4月30日開始,准備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

(8)然而,僅僅過了3個多月,形勢卻急轉直下。2010年8月10日,美聯儲的例行貨幣政策會議(亦即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發布決議,對美國經濟復甦前景深感悲觀。為應對美國疲弱和持續放緩的經濟復甦,美聯儲宣布重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主要手段包括:繼續維持聯邦基金利率「零水平」(亦即0—0.25%水平);增加購買長期國債(美聯儲將把到期的機構債券和所謂機構支持證券的本金收入,用於增加購買國債),並對美聯儲持有的到期的國債實施展期。重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目的,還是要繼續維持長期國債的低利率,期望藉此刺激信用市場和真實經濟復甦。

(9)2010年9月21日,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再度明確宣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大門已經重新開啟。由於基準利率即聯邦基金利率已經降無可降,美聯儲只好採取大規模購買長期債券的非常規舉措,力圖進一步降低長期利率。2010年10月29日,伯南克高調重申:美國疲弱的經濟復甦,要求聯儲採取更多政策行動,大規模購買財政債券和其他債券,以持續維持按揭貸款的低利率和經濟體系整體的低利率水平,期望以此刺激真實經濟的借貸、消費和投資活動盡快強勁復甦。

(10)2010年11月4日,美聯儲正式啟動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升級版。到2011年6月底,美聯儲將購買總額高達6000億美元的財政債券和機構債券,每月購買額度為750億美元。消息傳出,震驚全球。舉世一致批評美聯儲再度採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極端不負責任之舉措,無助於美國經濟復甦,卻必將加劇全球流動性過剩、熱錢投機沖擊、匯率波動和金融動盪,必將導致全球性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和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

四、錯誤的理論導致錯誤的政策

如果從2007年12月算起,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持續時間已經整整三年。量化寬松政策究竟有沒有效果?意見也是眾說紛紜。

支持者認為量化寬松政策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效果。理由有二:其一、假若沒有美聯儲果斷及時採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美國銀行金融體系即使不完全破產崩潰,也會出現大范圍破產垮台的悲慘局面,1930年代那樣長期的大蕭條必將重演。其二、假若沒有美聯儲持續採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美國經濟衰退的時間肯定更長,程度肯定更深。所以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絕對必要和正確。

反對者則認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不僅對於刺激經濟復甦沒有效果,而且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未來將產生極其嚴重的惡果。理由亦有二:其一、美聯儲實施量化寬松政策挽救那些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助長了大型金融機構「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心理預期和道德風險,許多金融企業不僅不會吸取金融危機之教訓,反而會繼續從事風險過度的經營活動,甚至變本加厲為牟取短期暴利而不顧長期風險,埋下未來金融危機之隱患。

其二、量化寬松政策釋放的貨幣或流動性對於刺激真實經濟復甦收效甚微,甚至沒有效果。盡管美國商業銀行體系流動性異常充足(2010年以來,美國商業銀行超額儲備長期維持在1萬億美元以上),私人信貸卻沒有出現增長。相反,絕大多數貨幣或流動性都流向資產價格市場、貨幣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推動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回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貨幣外匯市場交易量急劇放大(目前全球每天外匯交易量超過4萬億美元)。因此,量化寬松政策釋放的流動性迅速惡化了全球通脹預期和資產價格泡沫,加劇了全球匯率動盪和投機熱錢對各國金融貨幣體系的沖擊。

要充分理解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實際效果,我們必須深入檢討它的理論基礎。我認為梅澤和伯南克等人的量化寬松政策哲學有四個方面的錯誤:

(1)他們沒有明確區分信用和貨幣,甚至簡單將貨幣等於信用。他們似乎以為,大規模擴張銀行體系或經濟體系之貨幣量或流動性,必然就意味著銀行體系或經濟體系之信用增加。他們似乎也沒有明確認識到:真正左右經濟活動的並不是貨幣或流動性,而是信用或借貸。增發貨幣或流動性,並不等於信用或借貸增加。

(2)他們假設中央銀行擴張的貨幣或流動性,能夠順利甚至均勻流向經濟體系的每一個決策單位(個人、家庭、公司等等)。因為邏輯上,只有中央銀行擴張的貨幣流入到經濟體系的每個決策單位,讓他們覺得手中貨幣實在多得不能再多了,貨幣真的「不值錢」了,他們才會開始大把花錢購買商品(消費)或資產(投資)。假若中央銀行擴張的貨幣並不能均勻流入到經濟體系的每一個決策單位,梅澤和伯南克的貨幣政策思路就走不下去,行不通了。

(3)根據經濟學著名的「永久收入假說」,個人消費最終取決於永久收入或長期收入,本質上與貨幣無關(這是「貨幣長期中性」學說的另一個版本)。如果擴張貨幣或流動性不能改變人們的永久收入預期,甚至惡化人們的永久收入預期,那麼貨幣政策對於刺激經濟復甦必將適得其反。早在196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貨幣理論大師蒙代爾和托賓就曾經指出人們經濟行為的一個重要性質:當人們的通脹預期惡化之時,人們預期自己的真實財富下降,可能反而有增加儲蓄的趨勢!易言之,通脹預期惡化不僅不會刺激人們去消費和投資,反而會打擊消費和投資!此乃著名的「蒙代爾—托賓效應」。的確,多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經驗表明:通脹預期惡化對消費和投資的打擊非常嚴重,經濟增長往往一蹶不振。

(4)真實經濟復甦的關鍵是信貸的持續增長。從刺激真實經濟信用需求和供給的角度看,假若通脹預期惡化,盡管原則上信用需求可能增加,因為債務人未來的還款負擔可能因通脹惡化而降低,然而,信用供給卻可能急劇下降或持續萎靡,因為債權人擔心未來債權因通脹而縮水,經濟持續萎靡讓賴債風險上升。從信用供需角度看,我們不能肯定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能夠刺激真實經濟的信貸供給,能夠刺激真實經濟復甦。

目前美國經濟面臨的困境,完全證實上述基本論點:決定經濟復甦的根本力量,不是貨幣供應量或流動性,而是私人經濟部門的真實信貸。

2010年8月10日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的決議說得非常清楚美國經濟復甦放緩和前景堪憂之根源,乃是真實經濟未見根本好轉,核心則是經濟體系之信用持續萎縮:「最近數月來,產出和就業的復甦步伐已經放緩。預期未來經濟復甦速度很有可能更低。盡管家庭支出在逐步增長,然而,失業率居高不下、收入增長異常緩慢,家庭財富持續縮水,信用市場持續緊縮,皆顯著制約著家庭支出的增長。企業的設備和軟體投資確有上升,然而,非住宅結構類(investment in nonresidential structures)投資依然萎靡,僱主不願意增加僱傭新員工。新房開工數始終維持在蕭條水平。銀行信貸繼續萎縮。」

五、量化寬松誘發熱錢人民幣面臨巨大壓力

理論和現實已經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達不到刺激經濟復甦的預期目的,為什麼美聯儲還要鍥而不舍地實施這項政策呢?

「末日博士」魯比尼教授和其他幾位學者認為,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迫使美元匯率走弱或貶值,希望藉此刺激美國出口增長。理由很簡單:美國反復要求人民幣大幅度快速升值,中國卻堅持緩慢升值或不升值。無奈之下,美聯儲只好搞量化寬松政策,讓美元主動貶值或弱勢,間接迫使人民幣升值或強勢。

從全球匯率「博弈」角度來考察美聯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個有趣而重要的角度,對中國尤其重要。2010年11月4日美聯儲重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之後,人民幣匯率一直持續單邊升值,對許多中國出口企業造成巨大壓力。根據最新的統計觀測,2010年聖誕節期間,由於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浙江溫州地區出口訂單下降幅度高達50%,我國總體出口形勢日益嚴峻。

國家外管局外匯儲備增幅和人民銀行外匯占款數據清楚表明: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正在刺激國際投機熱錢加速流向中國。包括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內的許多主管部門負責人坦承:投機熱錢流入房地產市場和其他市場,是中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上升和通貨膨脹預期惡化的重要推手。

一個最基本的判斷是:美聯儲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讓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愈加惡化。主要表現是:
(1)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和持續攀升,我國必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2)美元長期走弱、美國和中國基準利率差距拉大,進一步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
(3)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預期推動我國資產價格上漲預期,導致房地產調控政策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當然,這只是房地產調控政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之一);
(4)我國對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推動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和維持高位,必然大幅度增加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本;
(5)人民幣升值和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將削弱我國出口競爭力,經濟轉型和失業壓力加劇。從根本上遏制中國的戰略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 為什麼說美元對人民幣貶貶值,才有助美國賴債。

以上說法均不準確,看我的:
美國想減輕外債,就必須進行「債務稀釋」,所謂稀釋就是進行貨幣貶值,進行國際結算的時候,全部都是以美元結算的,因此從賬面上來看,無論稀釋還是不稀釋,貶值不貶值,前後數字都是一樣的。以前欠中國多少錢,以後就還欠那麼多,數字不會減少,當然也不會增加。
但經過美國實行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後,大量印發美元紙幣,造成國際貨幣市場上美元充斥貶值,即每一美元代表的實際國際購買力下降,因此如果還是原來的債務數字,但實際上老美把全世界的債主都給涮了,減輕了美國外債壓力。
然而人民幣現在持續走強,一方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製造業在後面挺立著,另一方面就是美國造勢需要,美元對人民幣貶值如果達到效果,那麼全世界其他貨幣對美元大多會趨同,並且中國現在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光這部分就給減少老美不少壓力。因此有你標題的說法。

4. 如何看待美國壓迫人民幣升值

美國向人民幣施壓,逼人民幣升值,可以達到以下幾層目的::(一)轉移美國國內的視線,把經濟不景與失業率高企的責任推給中國。(二)藉此作為政治籌碼,以向中國換取利益。(三)乘機賴債,將來可以還少點錢。(四)累中國經濟出亂子,以後無法崛起。 奧巴馬上台後,美國的經濟沒有出現多大的改善,樓價依然在下降,失業率一樣高企。為了避免國民把矛頭指向政府,只好諉過中國,把一切都歸咎人民幣幣值偏低。其實中國輸美的產品,大部分都是美國國內早已停產的低檔產品,怎會搶走美國人的工作?相反,人民幣匯價低,反可以幫美國人買到平價的中國貨,舒緩美國人在經濟衰退時的生活困難。美國人現時擺出這般強硬的姿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以此為籌碼,向中國換取其他方面的利益。每次有甚麼國際性的會議,美國就會把人民幣問題炒作一輪,甚至聯同一些其他國家向中國施壓。目的就在於逼中國向美國讓利,否則就在匯率問題上與中國糾纏不清。本來,匯率是相對的,人民幣不肯升值,美元大可以自行貶值。然而,一旦美元貶值,就不只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其他國家的貨幣也會一同升值,這對美國未必都有好處。中國才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元對人民幣貶貶值,才有助美國賴債。中國現時的外匯儲備已超過二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債券。當中不少錢都是美元幣值高的時候,賣中國貨給外國換來的。如果人民幣一升值,就等如促使手上的美債貶值,以後就沒法以同樣的錢,買回當初可買回來的東西。人民幣升值10%,就等同美國可以還少10%債,相等於二千億。這么大筆錢可以因此而不還,難怪美國上上下下都嚷著要人民幣升值了。此外,日本的經驗顯示,出口國的貨幣升值,雖不至立即令出口減少,卻足以在本國形成泡沫經濟,有很壞的後遺症。美國最想要中國變成《廣場協議》的日本,那美國的一哥地位就不用受到中國崛起的挑戰。從溫總理在這個問題上的發言來看,中國是不會學日本那樣,輕易受美國擺布的。

5. 你好,這次美國的國債真的要賴掉嗎

賴債方式有很多種,不見得非要兩手一攤說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真要兩手一攤全世界經濟會完成崩潰,華爾街和華盛頓的共同利益受損,絕不可能。

美金貶值,通貨膨漲,發動戰爭都是方式,所以說美國已經在賴帳很長日子了。

6. 法律方面的調研文章!~!~!~急

食品安全法律調研報告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每個人要生存、生活下去,就離不開食品。正是由於食品市場的巨大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幾年我國食品加工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使得各種新型食品層出不窮。每天只要我們打開電視,翻看報紙,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樣的食品廣告。走上街頭,不論是在商場、超市乃至街攤,食品都占據著市場的主要份額。而 最近一個時期,隨著各行各業透明度的進一步提高,食品的質量問題也頻頻被媒體所暴光,這直接導致了食品行業的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最普遍關心的一大主題。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國消費者的「心頭大患」, 事關消費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對公共健康面臨的最主要威脅之一。因此,重視食品安全已經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的同時,應明白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所存在的諸多弊端和問題,各級有關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這在當前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現狀分析
(一)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長久以來,關於種種劣質食品的報道幾乎成了我們隔三岔五就能在媒體上看到的一個主要話題。比如說關於劣質奶粉、劣質麵粉、劣質大米、劣質豆製品、染白粉絲、注水肉、蘇丹紅……等等,我們可以列出長長的一列名單。這些頻頻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對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陌生。各級監管部門針對於此的執法檢查,也始終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會在每年的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前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么些年過去了,各級監管部門的工作不可謂不努力,但劣質食品依然層出不窮,並且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存在五大問題: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種植養殖方面的農葯殘留和獸葯殘留、生產經營者守法意識淡薄、食品生產新技術應用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這些問題從而導致了我國食品生產行業的發展非常不均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環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首要因素
2、農產品、禽畜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高、源頭污染嚴重
(1)化肥、農葯等對人體有害物質殘留於農產品中。
(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殘留於禽、畜、水產品體內。
3、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嚴重影響食品安全
4、製造食品的過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及應用新原料、新工藝,添加有毒物質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
(二)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現狀
食品安全是指與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關的食品的安全控制措施和手段。食品安全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它關繫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繫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說它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整個體系運行涉及企業的食品加工、生產銷售、進出口、衛生監管、國家干預等各環節,同時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對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視程度。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是指有關食品生產和流通的安全質量標准、安全質量檢測標准及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構成的有機體系。從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律現狀來看,由《食品衛生法》為主導,《食品衛生行政處罰法》、《食品衛生監督程序》等數部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以及諸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法律中有關食品安全的相關規定構成的法律形態,是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框架的現實,為全面提高我國的食品安全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在執法過程中,會使許多有害物資矇混過關,給為非作歹者留下作惡空間。在工業化程度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加工食品越來越成為人體主營養素來源的同時,我國的食品標准,總體水平偏低,部分標准之間存在交叉、矛盾,重要標准短缺,標準的前期研究薄弱、實施狀況較差,甚至強制性標准都得不到有效執行。
現行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不夠完整,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幾點:
1、消費者的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證
相對於生產商和銷售商而言,消費者處於弱勢,他們幾乎無法預見到食品潛在損害發生的可能性和范圍,更無權處罰生產商或銷售商。目前,我國有《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來規范管理生產商和銷售商的行為。但是,這些法律法規有時不能很好地保證消費者的權益,比如2005年的蘇丹紅事件,遵從消費者權益訴訟案「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消費者只有舉證出因食用涉「紅」產品導致其人身受到了相應的損害,才能得到賠償。但是,消費者很難舉出因食用涉「紅」產品而產生的具體人身損害,因為每個人日常食物的品種相當復雜。無法舉證損害事實,法院也就很難支持消費者的訴求。
又如《食品衛生法》規定,對造成食品中毒後果的,應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責任。但很多不合格食品不是食用後馬上就有中毒現象,而在更多的情況下是長期食用才顯現危害,這時再去追究造假者的責任,有可能為時已晚,最終造成追討無門。目前中國法律規定只對實際損失進行賠償,缺乏單獨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也就是在確定具體賠償數額時,仍是按照被害人的實際損失,包括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失來計算的,這種損害賠償制度並不能真正補償受害方的全部損失。
2、存在「真空」和「交叉」地帶
根據調查,部級以上機關所頒布的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包括已失效的規定在內共計800多篇,涉及的政府部門包括已撤銷合並的近30個。總體上,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政出多門,導致有的方面管理依據相互矛盾或者監管職能交叉,而另外一些方面卻是監管的真空。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使政府監管方面也存在不少制約因素,不能完全監管到位,法律法規的不配套,是食品安全執法的首要障礙。部門職能交叉、職責不清則削弱了執法的力度;對於一些效益好的食品企業,多個監管部門重復管理,增加了企業負擔;而對群眾反映的食品安全難點問題,很多部門又互相推諉。部分場所執法受行政干預過多;一些地方對開發區、旅遊區等特殊場所出台「保護」政策,限制執法人員執法;監管隊伍嚴重不足、經費短缺也是執法不能完全到位的重要原因。同時,在與其他非食品安全專項法律,如《行政處罰法》、《刑法》等法律的銜接上也不統一,甚至違背其原則,弱化了法律的懲處力度,導致違法現象屢禁不止。在法律法規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盲區,比如仍沒有針對批發市場的法規。由於生產過於分散,如果完全靠從生產環節抓食品安全管理,漏洞太多。
3、企業違法後付出的代價較低
低廉的違法成本是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和現行的處罰機制有關。一直以來,我們對制假販假者的處罰較輕,做一次假,能抵得上罰多次的錢,制假者付出的風險成本很小。以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為例,對違反該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在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不符合衛生要求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吊銷衛生許可證。然而根據該法,衛生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對非法所得的認定缺乏手段,那些大量存在的地下食品加工黑窩點,生產成本極低,即便按違法所得的標准進行處罰,也根本起不到懲罰作用。「情節嚴重的」,才會被「吊銷衛生許可證」,可那些衛生狀況極差的黑戶食品生產企業,往往就無證可吊,對他們的管理,只能是以罰代管了。就目前對食品安全的相關責任人的處理和處罰來看,往往是只要不造成惡劣影響甚至釀出命案,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就很難得到追究。
現行的關於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存在的缺陷不只以上這些,在這里筆者只從一些側面進行舉例探討,不可能詳述所有。但通過這些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我國的《食品衛生法》有必要根據新出現的問題加以完善和強化,以有效制止和打擊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有損食品安全的行為,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二、我國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有待加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品安全法制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初步奠定了我國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框架。但是,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制建設也存在著時代發展遺留的缺陷:重權力,輕權利;重程序,輕實體;重局部,輕全局;重職權,輕責任;重處罰,輕促進。隨著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從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變,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制建設已進入了新的變革時代。但是從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現狀來看,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與國際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國食品法律體系的框架結構仍有待進一步的科學化、合理化。
在我國食品安全范疇局限性很強,食品衛生管理取代了食品安全管理,對於「食品初級生產過程中安全操作生產對食品安全性和適宜性的影響」重視不夠。由於我國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沒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部食品產業鏈基礎上,因此造成了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廣度不夠;具體標准和法規的制定上也不夠協調和系統。
食品工業是我國支柱性產業,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國食品的國際競爭力。一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可為企業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科學合理的安全生產和監控管理技術標准,並強化食品從業者的自主意識,引導和規范企業行為。因此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將是我國食品安全法制化工作急需加強的重點。
三、構建相對獨立的法律體系是食品安全的一個發展趨勢
(一)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概述
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的建設是我國保證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也是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實施我國環境戰略的需要。研究、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有利於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和產業政策的完善以及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1、美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美國是一個非常重視食品安全的國家,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也是非常多的,例如《聯邦食品、葯物和化妝品法》、《食品質量保護法》和《公共衛生服務法》等。這些法律法規覆蓋了所有食品和相關產品,制定了非常具體的標准以及監管程序。若是食品不符合安全標准,就不允許其上市銷售。同時其從事食品生產、加工與銷售的企業,也不存在什麼無照企業或者家庭作坊式的企業,因此摻假現象也極少。
2、歐盟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歐盟歷來十分關注食品安全,經過近年來不斷的改進立法和開展相關的行動,對食品安全條例進行了大量修訂和更新。例如:食品衛生條例,動物源性食品特殊衛生條例,動物源性產品官方監管組織條例等等,表明了歐盟是在構建食品安全的戰略性框架,並進一步提高完善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規,提供統一管理標准;建立獨立的科學咨詢體系,加強風險分析力度;加強法律監管措施,保證法律實施效果;增加食品與飼料質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保護消費者權益。因此經過多年的發展,歐盟形成了比較嚴謹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3、日本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日本是一個法律比較健全的社會,擁有較完備的食品安全法。日本從所發生的安全事故中吸取教訓,不斷完善其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日本政府先後對《食品衛生法》進行了10多次修改。制定並實施《食品安全基本法》,強調了食品安全事故之後的風險管理和食品安全對健康影響的預測能力;成立 「食品安全委員會」,擁有向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動省提出建議,並對其進行監督和檢查的權力。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還對違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行為施以更加嚴厲的處罰措施。
另外,國外例如德國、加拿大等國也都十分重視食品安全,也都組建了自己的食品安全體系。
(二)我國在食品安全上所做的努力
1、我國在近幾年來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上所做的努力
(1)在2003年爆發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中我國加強食品衛生監督工作 全面防制非典。結合非典防治,開展了餐飲業專項整治,把加強食品衛生、安全監督執法作為非典防治工作的重點措施之一;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行為,保證緊缺物資的正常供應;全力做好非典期間重大活動的保障工作。
(2)在2004年及2005年,周邊國家和我國部分省份發生了動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為有效防止禽流感對人的感染,我國加強食品衛生監督管理有關工作,提高人民群眾和食品從 業人員防病意識和能力,加強對重點地區衛生監督工作的督導,把城鄉結合和農村作為重點地區,重點監督經營野味的餐飲業、交通要道餐飲業和集體食堂等。同時,還加強對餐飲業的規范管理,加強與農業、林業和工商等部門的聯系,及時了解禽流感疫情動態採取相應衛生監督措施,防止可疑禽畜肉類流入餐飲業。
(3)在2005年2月23日國家質檢總局部署全國徹查蘇丹紅以來,政府採取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食品清查追繳行動,使消費者在空前關注中迅速提升了食品安全意識。從而使食品安全的重點體現在預防上。
2、加強監督監測工作,促使食品合格率提高。
為了進一步做好食品化學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監測工作,我國建立了食品污染物監測網點。污染物監測網點建設使我國的食品污染物監測網點進一步完善,監測能力進一步得到了增強。
3、完善食品安全危險性評估的方法和技術。
對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材料、食品容器以及新研製、發現和引進的新資源食品的許可要嚴格建立在危險性技術評估的基礎上,本著尊重科學的原則修訂《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辦法》。通過組建的危險性分析專家隊伍及時收集、分析食品危害情況,開展危險性評估,及時發布預警。建立衛生監督技術支撐體系和執法監督體系,使其承擔食品衛生、職業衛生、醫療機構和血站等監督執法任務,並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風險度和信譽度量化評價和分級,對高風險、低信譽的企業重點監管。
四、發展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建議
(一)加強食品安全法律建設和法制管理。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國外食品安全法律標準的研究、消化,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我國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行政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多層式法律體系,探索和發展既和國際接軌,又符合國情的理論、方法和體系
(二)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體系、宏觀調控體系和管理體制。我們可借鑒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做法,針對我國國情來建立農業管理部門與食品工業管理部門合一,對農業和食品工業實行一體化管理的機構。
(三)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建立起我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使我國食品安全邁上一個新台階。在制度規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監管體制、徵信制度、評價制度、披露制度、服務制度、獎懲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推進體制改革 加強監督隊伍建設
為了保證衛生監督的公正,加大食品衛生監督的力度,改革衛生監督體制,集中原來分散的衛生監督職能,撤銷市、縣級衛生防疫站、公共衛生監督所、勞動衛生監察所,組建新的衛生監督所,承擔面向社會的綜合衛生監督執法任務。
(五)做好發展規劃 推動食品行業穩步發展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體系、食品安全預警和控制體系、食品安全監管和衛生監督體系三大目標以及具體指標,同時從經費、人員、組織、管理等方面落實目標實現的保障措施,為食品衛生監督工作明確工作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
(六)規范食品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深化
將整頓和規范食品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和食品葯品放心工程實施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嚴格執法,對違反《食品衛生法》制售假冒偽劣食品,坑害消費者的不法生產經營者堅決查處,有力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活動,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七)加強現有法律法規的懲罰力度,依法加強權力監督,實施對食品安全的有效保護。各級人大作為地方最具權威的監督機構,依法實施法律監督和經濟工作監督,是憲法賦予的職權,應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果斷啟動監督程序,依法加強監督,及時發現、糾正和撤銷違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為。具體方面如下:
1、處罰要狠。處罰嚴格首先要有法律法規的支持,相關的立法要完善,要嚴格。其次,要罰得很,要讓那些制假售假的人一旦被查獲就會傾家盪產,絕對沒有機會重操舊業。加大制假售假的風險,就能從源頭上堵住食品安全問題的漏洞。
2、監管要下大力氣,實現監管到位。政府部門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能,盡到「本分」,針對我國地方大,人口多,流動性強的具體特點,加強監管。
3、建立問責制。對地方官員的管理要嚴格,如果一旦出現了事故,主管部門領導、當地黨政領導要負責任。另外,建立問責制也體現了政府的行政清廉,同時也是咱們老百姓的意願。當然,要實現問責很難,但是不能因為有困難就不去做,所以要加大這方面的宣傳力度。
4、加強輿論監督。媒體要敢於說話,為人民說話。對食品問題的報道,關系著國計民生,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與黨中央意志相一致,這種報道並不「出格」,媒體報道時顧慮不要太多。
5、食品葯品的監管由一個部門來實現。多部門管理,容易出現管理的交叉區域和「真空」區域,多部門管理總是比不上一個部門管理簡單、操作性強。
綜上所述,食品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國被都當作一件戰略性任務、基礎性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加入WTO後,在日益增加的食品國際貿易中,加強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對阻止國外低劣食品進入我國市場,防止消費者遭受健康和經濟權益損害,將起到重要的技術保障作用。食品安全法律的有效實施,將使食品生產全過程標准化、規范化,保障和提升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同時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來自:公務員之家網(www.gwyoo.com)

7. 我國為什麼用單利法計算利息

單利法單利法是換算資金時間價值的一種方法。使用這種方法,本金計算利息,利息不再滾利。

特點

復利法的特徵:本金隨期限延長是逐漸增加的,體現資金的時間價值。它適於計算長期借貸利息。

計算公式

單利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J=P·i·n

F=p·(1+i·n)

式中:

J為總利息;

F為本利和;

P為本金人為利率,最常用的是年利率;

n為計息期數,與年利率相應的為年數。

由公式可知,單利法的利息與時間是線性函數關系。

我國用單利法計算利息的原因

進入11月,全世界的投資者和企業家都在議論美國的財政懸崖,包括周小川在十八大上仍然將美國的財政懸崖做為未來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事件之一。何謂財政懸崖?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對於美國財政狀況的預估,若美國兩黨包括兩院對增稅和削減財政開支問題繼續「不作為」,拿不出辦法,則必須按照兩黨此前達成的協議,在明年1月將自動啟動預計總額為6000億美元左右的財政減支和增稅計劃。增稅的主要目標是大企業和富人,減支的目標則主要是醫療保險補貼和養老金,同時還有國防支出。由於增稅必將打擊企業活力,減少擴大再生產和創新的積極性,因此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財政懸崖將抑制美國經濟的復甦;而減少福利和軍費開支有可能引發美國社會的不穩定,激化社會矛盾,因此民主黨議員以及共和黨議員誰也不願意再次問題上承擔責任。

為什麼看好美元,起碼是短線不看好非美貨幣?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美國財政懸崖其實很可能是「偽命題」,是美國媒體喜歡的炒作。首先,我們必須相信美國政府還不是流氓政府,還不會走到靠美元大幅度貶值賴債這一步。相反,我卻認為,美國兩黨關於2013年初到「財政懸崖」的協議是保護美國利益同時也保護債權人利益的非常性措施,拖下去,對美國不利,對債權人更不利。美國人能夠想出這個極端措施,說明美國人還是守信用的。因為在保護美國政府維持運轉的同時,其實也保護美元信用,而能夠自動地增稅和減少開支,對維護美元穩定更有利。沒有這個約定,兩黨繼續沒完沒了地吵下去,那才是不確定性,才是大麻煩,對債權人的危害才最大。更何況,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說美國政府美國兩黨無作為。

標准普爾評級(Standard&Poor"s)周四(11月8日)指出,隨著美國大選結束,美國跌落財政懸崖的風險幾率雖然在提升。但目前的幾率大約只有15%。該機構在報告中還寫道,「在我們看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決策者在最後關頭及時達成了協議,從而規避財政懸崖中的大部分負面沖擊。」這個判斷是有道理的。

即使美國兩黨最終無法達成協議,天也不會塌下來,相反的是,經過短期的劇烈震盪,美元很可能還會上漲。想當初,在美聯儲推出QE時,很多人說,美元將暴跌,因為美聯儲和美國政府推出QE3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無序地釋放流動性,以做空美元,即可刺激美國的製造業,增強競爭力,同時能夠變相地賴債。而我當時的看法也是相反的。通過美元貶值很難達到賴債目的,因為在美元匯率大幅度下滑的時候,美國債券的收益率會上升,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也會上升。這是雙刃劍,背著抱著一邊沉。美國政府的確是利己的,但靠美元貶值賴債,不利己。更何況,歷屆美國政府都是靠借債生存的,少有的兩任財政盈餘的總體都沒有得到連任。

由此可以設想,美國政府真的面臨財政懸崖,當然要被動地增加稅收,減少開支,這固然管用,但最急切的卻是籌款,發債,擴大財政赤字。如同現在的希臘西班牙,既要通過「撙節」協議,同時要申請救援,維持債市運轉,然後才有政府開支,國家才能生存。既然主要矛盾還在債市,我們就要觀察債市。如果債市正常,用得著通過美元貶值的方法賴債嗎?而美國的債市目前還是健康的。

今天的世界,面臨財政懸崖的不僅是歐洲的幾個國家,不僅是美國,還包括日本,法國、英國等大國。而它們維持債市穩定的辦法之一,就是維護匯市穩定。我們看一下日本政府,它天天都在喊增稅和縮減開支,天天在喊日元匯率太高,脫離經濟基本面。但在日元匯率問題上,日本政府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從心裡還是希望日元匯率高估。為什麼?日元強大,日本政府的債券才有人買,對日本政府和高負債國家來說,維持住債市穩定比操縱匯率下跌更重要。殊途同歸,美國政府也非常明白,如果美元能夠繼續走強,美國的國債還很好賣,美國就不怕財政懸崖。嚴格地說,檢驗財政懸崖的最好尺子還是債市,按照這個尺度,最先面臨財政懸崖的是希臘,然後是西班牙,甚至還要包含日本、英國,美國應該稍後。當然,對財政懸崖問題的態度也能檢驗出美國政府的效率,檢驗出美國社會的團結或曰和諧度,同時還能檢驗出奧巴馬這個人是否能幹,是否具有駕馭全局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財政懸崖給奧巴馬的時間不多了。

奧巴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需要有人替他出面與國會打交道,與共和黨議員打交道,與「富人」打交道。現在的財長蓋特納已經不想幹了,新的財長是誰還不知道。怎麼辦?奧巴馬這個人是幸運的,他在任4年,美國經濟沒有多大起色,但美國老百姓還是選他,因為他趕上了歐債危機,一起責任都可以推給別人。目前,維持美元強勢仍然可以靠歐債危機,在歐元區經濟不穩定的背景下,美元反而成為避險貨幣,而歐元下跌,美元相對走強,美元的信譽似乎就比歐元強。

結論是:歐元和非美貨幣目前都不可能走強,其中歐元很可能還要大幅度下跌,這相對來說維持了美元強勢,使美國政府不必通過靠美元貶值這種最丑的方法來賴債;而美國經濟的基本面正在悄悄地好轉,雖然颶風桑迪給美國帶來幾百億損失,但重建工作則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相比之下,歐元區經濟正在經受煎熬,不僅希臘財政懸崖就在11月到來,西班牙債券發行也重返6%大關,即使是德國法國,衰退也難以避免。這種情況下,我們最擔心的反而不是美國的財政懸崖了。

美聯儲在2012年9月決定推出QE3,按照常規的經濟學理論判斷,美元應該下跌,國際原油和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很可能出現暴漲,通貨膨脹陰雲將再度彌漫於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熱錢也會卷土重來。但在美聯儲推出QE3後,雖然包括歐洲央行日本央行都跟隨實行「超寬松」政策,但全球市場最終的表現卻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美元沒有下跌,更沒有暴跌,全球能源市場大宗商品市場也沒暴漲,反而出現相反方向運行跡象。唯一讓市場猜對了的是:熱錢的確回來了,問題是沒有回到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沒有回到中國大陸,卻在「門前」止步囤積——在香港興風作浪。十月以來,源源不斷的熱錢開始湧入中國香港,推高港元兌美元匯率至7.75的極限水平,迫使香港金管局在10月20日急忙買入美元,以壓低港元匯價。同時,香港樓市和股市則出現蹺蹺板現象,先是樓市暴漲,隨後香港政府出台嚴厲的限購政策,規定非港籍人士在香港買房,最高將被徵收35%的印花稅,使得香港樓市成交量「暴跌」(香港十大屋苑5天內成交大跌62.9%,價格也出現下滑)。而在房價進入「冰凍期」之後,股市卻暴漲,出現了十連升,在全球股市回調的背景下顯得一枝獨秀。熱錢洶涌泛濫,有些人慌了,建議香港政府應該打一場金融保衛戰,驅除熱錢。而我在想,在干預了貨幣市場和樓市之後,難道還要干預股市嗎?香港還是自由市場經濟嗎。筆者以為,不僅政府幹預要謹慎,要適度,更重要的是必須搞清楚:熱錢為何而來,是炒作,是過路,還是真的看好香港市場的發展前景?香港的優勢何在?千萬別在潑臟水時將「孩子」也扔出去——把香港的一點點優勢喪失殆盡。

我以為,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尤其是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之時,全球熱錢「流竄」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說,「過路」的可能性很大;同時,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有中國大陸還沒有跟進實行「超寬松」貨幣政策,沒有進一步降息包括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國際熱錢是在賭,賭什麼?十八大後中國政府很可能改變貨幣政策,開始出台多項刺激經濟的新政,鼓勵新上任的地方政府官員一門心思搞經濟,這樣的話,樓市股市都可能上漲。而歷史規律多次證明,流竄於香港的熱錢,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重的是人民幣升值大周期和內地人民幣資產市場(包括樓市股市)的升值潛力,一旦內地條件變化,這些熱錢將輕車熟路,取捷徑立即進入大陸市場。而客觀地說,中國經濟內生的增長動力是全球各大經濟體所無法比擬的,它不僅具有中長期持續增長的較大空間,而且具有趕超實力,所謂「重大戰略機遇期」已經暗喻了這一點,這是被國際熱錢反復看重的本質——中國經濟並非郎咸平之流所言已經接近崩潰邊緣。再看大陸股市,雖然毛病很多,但在2000點附近徘徊築底已經很久,能夠守住,說明該區域附近的確風險很低,具有中長線投資價值,未來只要有「風吹草動」就可能暴漲。再看人民幣匯率,在經歷了2012年上半年長時間的低位徘徊後,也積聚了上漲動力——前些時異動,只是預演,如果經濟基本面能夠改善,人民幣匯率一定將重拾升路——從近期數據看,中國經濟結束調整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了。反觀大陸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放鬆的空間也不小,甚至可以說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具有寬松空間的,尤其是中國大陸的存款准備金率,仍然高達20%,是全球最高的,在人民幣升值壓力減輕之後,尤其是美國大選和十八大之後,中國的存款准備金率調降的空間將凸顯。經濟增長大周期沒有終結,貨幣寬松又可預期,有這個預期存在,熱錢豈能寂寞。

必須強調,熱錢湧入香港並非在完全賭博。最近一段時間,中國證監會連續展開境外巡迴路演,公開鼓動券商和QF入市,這實際是在為熱錢指路。現在中國的經濟形勢包括股市猶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差中國大陸政府包括中國央行打響「發令槍」了。

關於香港是否應該在此時發動所謂的金融反擊戰,真是大可不必,很可能適得其反。我從來是反對「貨幣戰爭」(理論)的,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各大貨幣,存在博弈和競爭,但不能輕易地用戰爭一詞描繪,那會把事情搞亂,錯失「重大戰略機遇期」。客觀分析,香港也不具備反擊國際熱錢的天然條件,所以應該順勢而為:由於港元與美元基本捆綁,不具有通過自由浮動抵禦貨幣風險能力,所謂香港金管局在買入美元,只是演戲而已,沒有人民幣背景,港幣將不堪一擊;阻擊樓市炒作,肯定是對的,但香港樓市的買家主要是大陸富人,這些富人,除少數「別有用心者」之外,更多的是有錢沒地方去。相信如果大陸經濟恢復增長,投資機會凸顯,它們將第一個返回大陸,由此看,香港當局需要做的事情不是驅趕大陸熱錢,而是開發大陸市場,為熱錢尋找大陸投資機會;至於股市,更沒有打壓必要,必須明白,香港經濟其實已經空心化,實體經濟和貿易中轉站地位都在悄悄地衰落——實體經濟沒有創新,貿易大港優勢不在,唯有股市(包括資本市場)是強項——那是因為大陸股市低迷。如果把這個強項也打壓了,香港的熱錢真的全跑了,香港經濟靠啥支撐。更何況,本輪香港股市上漲,絕大多數都是與內地股市相關的H股,它充分說明,香港熱錢湧入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人民幣資產也。香港政府要做的,是讓香港股市成為大陸股市的一部分,尤其是發揚它的價值發現功能——不能顧此失彼,仍了西瓜,還撿不到芝麻。

結論是:這次熱錢湧入香港,意圖很明顯,在歐債危機沒完沒了、美國「財政懸崖」在即,以及中國經濟即將觸底反彈的大背景下,它在尋找最佳避險港灣,同時想借香港做跳板,時刻准備抄底以人民幣計價的優質資產。至於美元匯率,我在很多場合已經預言,QE3並不是美元暴跌理由,相對其它非美貨幣,美元已具避險價值,美元短線還可能上漲(尤其是兌歐元、日元),這也是避險資金選擇港幣(港幣跟隨美元兌其他貨幣升值趨勢也明顯)的理由之一。但從長遠考慮,港幣與美元實行聯系匯率制,具有大風險。為什麼?因為人民幣匯率遲早要實現自由浮動,到那個時候,港幣怎麼辦?難道還死榜美元嗎?!港幣要早一點考慮「後路」,與其死榜自由浮動的美元,不如靠攏還沒有自由浮動的人民幣。香港失去大陸,註定無所作為,港幣不靠人民幣,註定將失去前途。現在香港當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開打金融保衛戰,而是實行徹底地金融改革、貨幣改革。第一步是順應國際潮流,靠攏人民幣,第二步是與人民幣一起走向自由浮動。

8. 人民幣升值將稀釋美國債務

理解的角度錯了,應該把重點放在美國債務方面。你看,假設當1$=10¥的時候,美國借了中國100$的話,到時候要還給中國1000¥,而現在人民幣升值了,變成1$=5¥了,但當時借了100$,現在還債的時候,相當於只還了中國500¥,這樣美國就輕而易舉的賴掉了500¥的債務。
你的假設是站在人民幣角度來看的,人民幣升值,RMB錢值錢了,能在國際上買的東西多了,看起來是賺了,但另一面的賠你沒看到。中國是製造大國,GDP很大部分靠的就是出口。我在國外用的各種產品大多是made in china,你想想,假設你是國外客戶,如果人民幣升值了,你購買中國產品的成本也要相應增加,同樣的東西,中國造的貴了,但是越南造,菲律賓造的還是原來的價格,你說你會選擇哪個國家呢,當然不選中國了,這樣中國出口貿易就受到了壓制,GDP發展緩慢了,經濟發展就慢下來了吧。這是奧巴馬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
另外中國坐擁龐大美債,如果人民幣升值了,美國也變相賴債了。還有,中國外匯儲備大部分是美元,中國辛苦幾十年買了大量美元,認為自己富裕了,有力量了,但是只要人民幣升值,升值多少,儲備就蒸發多少,相當於中國人民勤奮努力最後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樣重蹈了日本的覆轍,經濟倒退二十年。美歐等國如意算盤打的確實很好,而且用心險惡可見一斑。
現在全世界除了非洲和南美一些國家不贊成人民幣升值外,大多國家都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政府現在也是進退兩難,如果頂著壓力不升值的話,相當於和全世界發達國家作對,如果升值的話,其中的虧只能自己咽,怎麼走都不好走啊。

熱點內容
道交法實施條例52 發布:2024-11-08 11:58:17 瀏覽:191
法律顧問費屬於什麼進項 發布:2024-11-08 11:49:39 瀏覽:710
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 發布:2024-11-08 11:26:05 瀏覽:711
六安金安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08 11:23:52 瀏覽:195
侵害農民利益的法規 發布:2024-11-08 10:23:46 瀏覽:485
初中學生與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4-11-08 09:51:45 瀏覽:545
提出社會測量法的是 發布:2024-11-08 09:32:17 瀏覽:703
跳插法規律 發布:2024-11-08 09:29:18 瀏覽:86
律師相親 發布:2024-11-08 09:21:37 瀏覽:762
新婚姻法遺棄 發布:2024-11-08 08:56:03 瀏覽: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