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新時代道德經

新時代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4-20 12:27:58

道德經是什麼

和諧是《道德經》的核心主題 按照《道德經》的思想,「道」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根源,是世界的終極法則。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它「自化」成萬物並使萬物自然而然地變化。道創生萬物是「常自然」的,也就是完全沒有預先設定的目的,萬物按其本性自然地生長發展,不受異己的干涉得以自我實現其本性,形成和諧有序的世界。這是一種宇宙自然生成的哲學。在這種哲學中,和諧就是世界自身發展始終指向的目標。 對於自然之「道」如何生成萬物的問題,《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一章進一步解釋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段話是老子描述的關於宇宙創生和演化的基本圖式。在這里,「一」指「道」自身的一氣,萬物皆由一氣化生,這就是「道生之」;「二」指一氣分化出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是萬物質料,這就是「物形之」;再加上陰陽二氣交合而生的和氣,從而實現由陰氣、陽氣、和氣「三生萬物」。「沖氣以為和」就是「勢成之」,即「和」是形成萬物的機制。「和」即和諧。萬物本來就是通過和諧而產生的,萬物也只有在和諧的狀態中才能存在和發展。這里說明,和諧作為「道」生萬物的機制,是「道」的本質屬性。其所以成為「道」的本質屬性,又在於「反者,道之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第二章)對立的兩方,是通過「和」而達到統一的,這是永恆的道理。由此可見,「和」是《道德經》中的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 在《道德經》中,第二、 四、 四十二 、五十五、 五十六、 七十九等章都運用「和」這個概念闡述有關問題。其中,第五十五章認為「和之至」才能達到「德之厚」,「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說,最充分的「和」才能達到最深厚的「德」;認識了「和」就是懂得了「常道」,這樣才能達到高明的境界。不知「和」也就不知「常道」,不懂「常道」之理,違反和諧之「勢」去行動,必遭遇凶險。 在《道德經》中,還有許多與「和」相關的概念,「和」與這些概念組合成「和善」、「隨和」、「柔和」、「和氣」、「祥和」等等觀念。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這些觀念都是用來頌揚美德的。「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觀念,早已通過《道德經》的和諧文化傳播而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經》和諧思想的豐富內涵 《道德經》論述「玄之又玄」的「道」,不是脫離實際去坐而論道,而是在確立「道」的法則後,「惟道是從」,按照「道」的要求去實踐和行事。「道」的根本要求是什麼?就是「知和」,就是要懂得萬事萬物都應當處於和諧的關系之中。這樣,從實踐和行事方面去認識,唯一的「道」又具體化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君之道、國之道等豐富的具體內容。而在每一個具體的領域,「惟道是從」,也就是必須惟和諧之道是從。 從天之道、地之道來說,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自然本身是無目的的,但無目的地運動的自然卻能創造出秩序井然的和諧世界。因此,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順應自然地利用自然,不能以自身的主觀意志隨意地改變自然萬物的本性,強求自然與自身一致。也就是要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從人之道來說,《道德經》講道、天、地、人這「域中」的「四大」時,特別突出「人居其一」,這里表明「道」不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是通過人的生命體現出來的。在《道德經》中,道或自然是基點,人則是中心。以道和自然為本,和以人為本是一致的。「人之道」又分為個人之道和人與人的關系之道兩個方面。個人之道的要求是貴己養生,身心和諧,知足常樂;在人和人的關系方面,《道德經》對如何達到和諧作了許多論述。如第五十六章說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還有「知常容,容乃公」,「不爭」、「上善若水」等等,都是達到人與人關系和諧的要求。 從君之道來說,《道德經》認為治國者的統治方式應是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為「無為而治」才能達到「無不為」、「無不治」的目的。老子要求治國者必須深刻認識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57 章)具體要求則有:不刻意彰顯差別,擴大分歧,製造對立,這樣,才能減少沖突,達到社會安定;優秀的治國之君要「常無心」,「無心」是無一己之心,而是「以百姓心為心」( 49 章);對天下各種各樣的人,要一視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按這些要求去做,國家才和諧太平。同時,老子亦不提倡儒家虛設的仁義,認為如果強調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規范,那麼人的純朴本性就會喪失,內在的忠信觀念就會淡薄,從而造成種種的社會弊病。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8 章)老子認為,「仁義」是大道不行才出現的,「孝慈」是六親不調而提倡的,「忠臣」是由於國家昏亂才顯示出來的。相反,就能推理出如果大道流行,社會和諧,國家太平,則仁義、孝慈、忠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老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的淡薄、忠信遞降的結果。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38 章)老子認為舍道治而倡仁義,是舍本求末。但是,老子否定的不是仁義禮智的內涵,而是以仁義為文飾、造作的現象,有心為善反而助長了人們的虛偽,老子認為善須出自本性,非有心為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38 章)統治者制定的禮樂,如果是用來束縛老百姓的行為,那麼社會生產就會停滯不前,老百姓的生活就會日益走向貧困,「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57 章)。老子提出只有「絕仁棄義」,才能恢復「民復孝慈」的和諧社會。 從國之道來說,在國與國的關系方面,要想國家與國家和諧,老子認為首先是自己國家要和諧。「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1 章)其次是國家與國家之間要相互謙讓,取得相互信任,特別是大國要擔負起主要責任,「治大國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制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61 章)。這里包含著國與國之間應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思想。 弘揚《道德經》和諧文化的重大現實意義 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文明史,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華民族優秀品格。作為中華文庫瑰寶的《道德經》,將和諧文化提高到道之至高的地位,對形成我們的民族品格發揮了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刻內蘊。 著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說:「傳統並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得愈大。」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局勢奇譎多變。在世界局勢的變動中,人們都注意到了其中包含文明的沖突。現在,西方學者驚呼「西方的沒落」,世界出現了一股寄希望於東方文化復興的潮流,也就是以東方文化影響世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洪流,正形成奔騰之勢向世界涌動。 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在一個國家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高。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的任務已經提到我們面前。我們要將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大國,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賦予她新時代的內涵。隨著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高潮的到來,從國內到世界,都涌動著一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道德經》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近代以來,我國社會幾經重大變革。每次變革,都引起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震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和平和發展的新時代,隨著全球時代主題的變化、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如何調整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使之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我們面臨的現實課題。我們國家的新一代領導,已經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指導理念。在這樣的世界和國內新環境中,弘揚《道德經》的和諧文化,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道德經》這一文化瑰寶,在新的歷史時代必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Ⅱ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道德經》作用到底有多大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這句話說的沒錯,可是很多人不讀或讀不懂。那麼,《道德經》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重大作用:

其七,老子自然觀、自然辯證法具有永恆性,即使到了共產主義,也會繼續發揮作用、不會過時。

如果有人不信《道德經》有上述的重大作用,那麼,我可以大膽地說:那就是沒有讀懂《道德經》、把握其真諦。

Ⅲ 老子、孟子、孔子、莊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關於莊子+老子和孔子+孟子 眾所周知,題目中的四位分別是道家與儒家的代表人物。這兩派學術觀點也是大相徑庭。這里,我們來分析一下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孔子是個大思想家,他創立了儒家學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

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

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張陵,又稱張道陵,“五斗米道”的創立者,也被認為是道教的創始者)。

春秋戰國時期ˇ百家爭鳴ˇ中形成的一個以ˇ道ˇ為核心的學派。其創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思想家莊子(莊周)。後來道家又與名家、法家合流,又兼取陰陽家、儒家、墨家的長處而形成了黃老學派,主張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因時因物,無為而無不為。漢武帝之後,由於獨尊儒術,黃老之學開始衰落,然而,道家思想仍然影響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二、儒家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近代學者章太炎贊同這一觀點。然而,胡適卻持相反的看法,他贊同《淮南子~要略》的諸子出於“應世之急”的說法,由此提出了儒家是由殷商遺民中的術士轉化而來的觀點。)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沖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應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

儒家是春秋時期百家爭鳴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其創立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後來由思想家、文學家孟子加以發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ˇ仁ˇ。孔子在政治上主張恢復西周的禮制,在教育上創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注重因材施教,講究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ˇ;孟子主張君王應行ˇ仁政ˇ,這樣才能使天下歸心。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受到許多統治者的尊重,但在當時動盪的社會形勢下,諸侯之間各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難得以施行。漢以後,儒家思想被尊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三、道家vs儒家

儒家思想以“人”為本,側重從“人”的角度來關照人生、社會和自然,重視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宣揚以道德為人生的最高價值。道家則以“自然”為本位,側重從“自然”出發來關照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張順應自然,回歸自然。正是“人”本位和“自然”本位兩種核心思想,為中國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普遍的共識是:儒家關切社會的治理,道家關懷生命自然狀態的保持。故此,歷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和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之說。

儒、道雖各有所重而相徑庭,然仍能融合會通,相濟相補,和而不同,構成彼此共存共榮的文化格局,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Ⅳ 何為"道"《道德經》中的太初有道,「道」為何物

187、道是上帝的意識,是宇宙的血液,是性,是一切規律的綜合,是宇宙萬物運行制化的總程序。

188、道具有渾沌性、恆久可靠性、瞬時感應變易性、無內無外跨越時空性、靈性、公正性、無滯性、虛無縹緲實在性八大特性。

189、道表現出來的一切是以相的形式體現其內涵的,沒有相,道的內涵難以體現。相是道的體現,但相絕對不是道。猶如人體的一個細胞是人體的體現,但細胞絕對不是人。

190、道在一切中,一切在道中。道是一,龐大的宇宙只有一個意識,那就是上帝的意識,上帝的意識通過道體現。

191、道的屬性沒有矛盾。

192、大道之行,發於毫末,成於點滴,收於精微,卻無訣竅。

193、禪是悟道的上乘法門,其他的任何法門都可以用文字來表述,惟有這禪法只能用心靈感悟。明白了禪理禪機,就不用上學讀書了,因為天地和萬千氣象都是書,不論何時何地,不論我們的眼睛是睜著,還是閉著,不論我們是睡著,還是醒著,我們隨時可以讀天地萬象這本大書。

----摘自《新時代人類百理念》

Ⅳ 樹沒有根就不能生長,人沒有志向就不會成功。根據意思寫名句。答案

名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譯文: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出處:春秋 李耳《老子》第64章

從「大生於小」的觀點出發,老子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里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於毫末」、「起於累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人要做成大事,就必須從基礎做起,要長成一棵大樹,要從一顆小樹苗做起;要堆成一個高台,要從一點一點的土開始;要走出一千里路,要從一步一步邁出做起。2018年是新時代的開局之年,十九大描繪了未來30多年的美好藍圖,要把美好藍圖變成現實,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那就是「九層之台,起於累土」。「累土」就是我們現在一步一步的工作,「九層之台」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5)新時代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Ⅵ 急求 結合道德經原文與社會現實分析老子的合道之德的現實意義!

對後現代主義的批判走進新時代。
拒斥形而上學的拒斥。
如果說儒墨兩家之辯是蘊含對現代性的顛覆,那麼我說老子之「道」(強名曰)不確定性的唯道唯名的自然而然主義形而上學。
故而我們是「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成,形,傾,和,隨。無一不是合道之德走進新時代的現實意義!
都「相」呈現出結構的層次性,內外,解構,重建主客體多元生命大合唱,而不是絕對,客觀的,相對真理就是害羞的絕對主義。他這主觀的。他唯心,你唯物,階級的搞一個大混亂,所以。「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真理只能夠不確定性,合理性,逼真性追求「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Ⅶ 樹木沒有根就不能生長,人沒有志向就不能有大的作為,這和什麼意思相同

被扣住的木頭生於淺灘;一座九層的高塔,從地上升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被扣住的粗木頭的長度像針一樣細,這座九層樓的高塔是用一籃子土做成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資料來源:《春秋李二》《老子》第六十四章。

從「大小」的角度,老子闡述了事物的發展變化的法律,折疊「木」,「台灣九層」,「旅行」的東西。

從「相信」,「累從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生動地證明了大的東西是由微小的事情。與此同時,還告誡大家,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堅強的意志,從小事做起,才有可能成就偉業。

人要成就大事,必須從基礎做起,要成長為大樹,要從一棵小樹做起;要做一個塔,從小塊土開始;要走一千英里,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2018年是新時代的開局之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今後30年多的發展規劃了藍圖。要把藍圖變成現實,我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累土」是我們一步一步做的,「九層平台」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7)新時代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主題是「道德本性」。

「道法性」是《道德經》老子思想的精髓。「道」是《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創造的動力源泉。「德」是「道」在倫理學領域的發展和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和常識上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又與西方自然法有所不同。法應仿效自然之道,發揮其辯證的反轉化作用。

在哲學上,「道」是萬物始發之母,陰陽的對立統一是萬物的本質,萬物發展的規律是物極而反。在倫理上,老子提倡簡朴、無私、安靜、謙遜、溫柔、軟弱、淡泊自然的美德。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不幹涉內政,不擾民,與外界和平共處,反對戰爭和暴力。這三個層次構成《道德經》的主題。

使《道德進步的結構邏輯的「物理、哲學、倫理和政治」,從自然的道德美德,最後的想法最終理想的政治和治理的方法。即從自然秩序中找到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道路。

Ⅷ 虛 其 心 ,實 其 腹 ,弱 其 志 ,強 其 骨怎麼解釋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章,原文為: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一般有兩個解釋,第一個是:高明的人治理的方法就是,使(百姓)心中缺少想法,但不缺少食物,使其缺乏智慧,但要使其體魄強壯。讓民眾無智無知,沒有多餘的慾望跟奢求。這樣一來豈不非常的好管理?標準的愚民政策思想。
第二個是:虛其心:者有自知之明。實其腹:者溫飽肉慾無憂。弱其智:無需大智便能存世,因為上下文中有,大智若愚。強其骨:自強自勝利,有尊嚴的活著。常使民無知無欲:保證長效的透明政治,使民眾知道全部,而不敢為所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使普通百姓接受良好的教育,過小康的生活,有尊嚴的,無需勾心鬥角爾欺我詐的,就能實現自我價值。活在一個,政治透明公開,法律道德公平公正的社會里。
其實我比較贊同第一個解釋,春秋時期的道德經,本就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的。第二個不過是為了迎合新時代觀點而做出的解釋。

Ⅸ 老子的道家思想,適合當代社會下治國齊家嗎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主張清靜無為,不尚賢,不競爭,不開拓創新,過著平等、簡單、舒適、安樂的生活。在當今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老子的智慧只能作為借鑒,並不完全適合當代社會下的治國齊家。

老子的道家思想有很多精華的一面,值得發揚光大而與時俱進。其中的美中不足,應以批判性地揚長避短,去偽存真。新時代的治國齊家要有著新的思想理論,沒有必要過多地去研究和引用'前人的老本本。古為今用只能用其精華並與現實社會實際相結合,順應時代的發展,做到推陳出新。

熱點內容
道交法實施條例52 發布:2024-11-08 11:58:17 瀏覽:191
法律顧問費屬於什麼進項 發布:2024-11-08 11:49:39 瀏覽:710
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 發布:2024-11-08 11:26:05 瀏覽:711
六安金安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08 11:23:52 瀏覽:195
侵害農民利益的法規 發布:2024-11-08 10:23:46 瀏覽:485
初中學生與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4-11-08 09:51:45 瀏覽:545
提出社會測量法的是 發布:2024-11-08 09:32:17 瀏覽:703
跳插法規律 發布:2024-11-08 09:29:18 瀏覽:86
律師相親 發布:2024-11-08 09:21:37 瀏覽:762
新婚姻法遺棄 發布:2024-11-08 08:56:03 瀏覽: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