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聊道德經

聊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4-20 13:12:10

⑴ 為什麼很多老闆聊天聊著聊著就聊道德

那是碰到你們,如果碰到馬雲那些會是誰講?
都是一樣的人,感覺我比你成功了就傳輸一點給你,也是自己增加一點自豪感!

⑵ 道德經中的德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一文中提到「德」的有十二章。

一、「德」的涵義

「德」在《道德經》歸結為兩層含義:

(1)德者,得也,少則得。23章:「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德通得,得,少也,少則得,行得則與得同體。言隨其所行,故同而應之。

(2)從道就是德。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惟以虛無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二、德之具體表現

既然得之於道的就是德,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則。那麼就可以由道的狀態以及運行規律來推論德的具體表現。老子在文中其實已經從侯王統治、戰爭、日常事務等方面對德的具體方面進行了描述。

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對內靜養。

因為道對萬物不偏不彰,不炎不寒,一視同仁,所以能做到無欲,無欲便自然能靜,即通過去欲的方式達到靜養的目的。3章提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王弼: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矣。即不要有那些可以引起人們的私心、雜念,人們的心自然就靜下來了。在26章中提到:「重為輕根,靜為燥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45章中提到:「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在王弼看來,凡事有本末,清靜無為就可以保全物之真性,帶領天下走上正道。內里清凈自然不妄為,即清靜便能無為。

在第2章中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萬物都是自足的,皆備智慧,聖人只需要順著物之本性適時的引導就好了,所以也不必貪功居位,只有不居功,功勞才能長久下去。另外知足也是去欲靜養的方式。

(2)對外虛空。

因為道體涵蓋萬物,是一個整全,像山谷一樣包容萬物。「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又像大海一樣能容納川流「辟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大海。」所以得於道之德也是虛空的。虛空就意味著對待事情沒有一些成見和定法,完全根據客觀現實,找出最佳方案處理事情。所以老子主張聖人要不自見,不自是,不自彰(24章)。不要自我炫耀,拋開我見,迎接真知。還要去甚,去奢,去泰。

(3)貴柔。

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即是道。這個過程是不斷適應順應自然、順應社會、順應人心的過程,時時處處要求守柔的品質。所以老子在64章中指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要順從自然規律去行事,不爭也是柔的體現。

三、道之用

道德經一書中有多處提到「道」的功用。14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無形無相者,是萬物之宗,雖然今古不同,時移俗易,道也一直發揮作用。萬物因道生長,在第57章中提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其實道體現為無為,道的功用更多是「無」在發揮功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是便利,無才是用。在69章中提到:「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出兵打仗看不見他的行列,伸出無形的臂膀,真大起來,具有無敵的力量,這種無形的力量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無的功用。

四、為政、治國主張:無為而治

第80章中提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章遭到很多學者的批評,認為老子是個復古保守者,其實,我認為應該從老子所處的時代來看待小國寡民的價值。老子所處的社會是諸侯國間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田園荒蕪,盜賊四起的社會,給人民帶來無窮盡的災難。所以老子說: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小就小了,民少就少了吧,不要再互相侵犯了。老子希望通過教導侯王無為的方式來達到諸侯國之間相安無事的狀態,進而達到真正的天下太平。在老子看來,這也是天下大治的表現

⑶ 道德經有什麼現實意義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全書五千餘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們要運用《道德經》,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其實《道德經》主要可以總結為四點:

第一,提出了「道」與「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創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觀,是宇宙及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和動力之源。它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且經久不衰,道是虛無的,非顯現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奧,更無法用言語來說明。「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按客觀規律辦事。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兩方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相互轉化的。

總之,《道德經》從最初的創作至今已兩千多年,但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修身養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將《道德經》的精髓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讓道家思想繼續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⑷ 如何讀懂《道德經》

1、《道德經》上的所有字,你都認得;2、別看所謂專家的解讀;3、讀一遍、讀十遍、讀百遍、讀千遍、讀萬編。是真讀、真心讀,而不是為了裝逼。

⑸ 聊一聊《道德經》里的「經」是什麼意思

「經」的本意是紡織物的縱向線,以緯相對。特指某方面的重要的關鍵性的東西。《道德經》即詳細闡述了道德方面的各種各樣的情況,

⑹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⑺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治的本質是什麼

無為:道家所指順應自然變化之意;治:治理。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遵循道的規律。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那麼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干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

⑻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嘿嘿
好問題。
你的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了。實際上,2000多年來,就你的問題,已經有無數的專著了。
簡單說吧。《道德經》是2500多年前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在總結上古時期先輩們的社會管理軍事管理等等方面的智慧,編撰出來的一本《管理哲學教材》,是寫給領導者看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一部巨著,是後來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哲學思想。當然老子也是被錯讀得最多的。
書中,老子講述了把控整個宇宙的力量——「天道」極其天道的運行法則,要求國家的領導者,效仿天道來實施人道——社會的管理,或者說統治。以講述天道和人道,展開了整篇文章。難得可貴的是,老子提出的核心思想,是領導者要放下自己的慾望,為百姓謀福利,這就是著名的「無為而治」思想。無為,是要求領導者不要對自己的慾望有作為,領導者放下慾望了,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
也就對這個「無為」二字的誤解,導致絕大多數人認為老子是消極的,誤讀《道德經》。
由於《道德經》是非常具有哲理的,所以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按照老子指出的天道法則,效仿天道應用到其它領域,就創造了包括道教在內的各種理論和應用,並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骨髓,比如我們都能說出包括:上善若水;矯枉過正;寵辱不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等,都是出自《道德經》
可以說,正是老子的貢獻,才給予我們中華民族極大的生存智慧,在後面近3000年間盡管遭遇無數災難都可以頑強挺過來,使得中華文化延綿不斷。
因此,我們應該多多學習《道德經》從中汲取先人的智慧,使我們個人、集體、國家發展得更好。
如果你想通俗的學習,我推薦你找一找羅大倫博士講解的《每天聊點道德經》,在網上免費聽。這是羅博士發的一個菩薩願,要讓中國人都能從老祖宗那裡學到智慧提升境界,是免費公開發布的課程,不管什麼層次的人都可以聽懂。你可以搜:羅大倫《每天聊點道德經》。也有文字版。

⑼ 老子的《道德經》

真經,是現行出版道德經(和註解)中最靠朴的
道德經,本是老子說他覺悟自己和世界的經驗談,和家國什麼的兵法不挨著(這寫,政治,管理學上的內容都是後來君主的感悟感想,可算是他給後代的留下的經驗。嵌寫改寫在原來的樸素基礎上,流傳到今,)道德經是一本超越一切,超脫世俗的心路里程,「老子」告訴你世界,道,宇宙,人,人的慾望,人的感覺,人的過去現在未來,人的認知控制這些事,人的行為,時空等這些到底是什麼東西,把你認真,一生里的一切都給你拿出來聊,一個一個的聊明白了,一看原來是自己愚昧,原來連自己在內什麼都沒有。自己原來是媽造機器人,媽也是媽造的。。。
道德經是簡朴無華的,不多餘,不重復,說到正常了到位了,就oker.就這么點事,本能簡單明了的說明白的,決不多餘復雜,能4個字的就沒必要用5個字。如果簡單的符號表達都不能反映的意思,沒有必要表達/復雜表達復雜不是更迷糊了。添亂呢
道德經不過給出一個看一切都法門。小路,不是悟大的唯一道路,不走任何路瞎他媽走也能道,道是天網,無處在,無處不在。

千里搭長棚,天下沒有不散的
誰說不會海枯石爛,你以為過去的火星上真的沒有海嗎?宇宙里只有一個球上有太平洋嗎?這些太平洋是永恆的嗎?什麼情況都可能。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天辛苦不尋常。

道德真經:

常道可,道,非常道。
常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
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無欲
以觀其眇;

有欲
以觀其徼。
兩者,
同出異名,
同謂之
玄。
玄之
又玄,
眾眇之門。

美之為美,斯惡已。
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常也。

道無為

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弗居,不去。

不尚賢,之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之不為盜;
不見可欲,之心不亂。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無知無欲。
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無不治。

道,
皿中而用
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穀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
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
以不自生,能長生。

上善若水。
水善不爭,
處眾所惡,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
不爭,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長而不宰。
是所謂
玄德。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 令人目盲;
五音 令人耳聾;
五味 令人口爽;
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辱為上
寵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是謂
寵辱若驚。

何謂
貴大患若身。
有大患者,是為有身,
及無身,有何患?

貴以身為天下,
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
為天下,
若可
托天下。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詰,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是謂
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
道紀。

古之道,
微眇玄通,
深不可識。強為之容:

豫兮若 冬涉川;
猶兮若 畏四鄰;
儼兮若 客;
渙兮若 淩釋;
敦兮若 朴;
曠兮若 谷;
澹兮若 海;
飂兮若 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保此道,不欲盈。
唯不盈,蔽而新成。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沒身不殆。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功成事遂,

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絕聖棄智
絕仁棄義
絕巧棄利
絕思無欲,
絕學無憂。
以為文,一不足。

見素抱朴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眾之所畏,不所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有餘,我獨若遺。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愚人之心,沌沌兮!
淡兮,其若海,
望兮,若無止。
眾人有以,我獨頑似鄙。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曲則全,枉則直,
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不自見,明;
不自是,彰;
不自伐,有功;
不自矜,長。

自見者 不明;
自是者 不彰;
自伐者 無功;
自矜者 不長。

唯不爭,莫與爭。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尚不能久,況於人乎?

從於道,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其在道也,
所謂
餘食贅形,物或惡之,道者不居。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
名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常救人,無棄人;
常救物,無棄物。
是謂神明。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隨智大迷。
是謂要妙。

知雄守雌,為天下溪。
復歸於嬰兒。

知榮守辱,為天下谷。
復歸於朴。

知白守黑,為天下式。
復歸於無極。

朴散為器,之為官長。
欲而為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
或行或隨,
或噓或吹,
或強或羸,
或挫或隳。

去甚,
去奢,
去泰。

道佐,不以兵強,
其事好還。

師所居,荊棘生。
大軍後,有凶年。

善果,不強。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道不居。
居則貴左,兵則貴右,
兵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不美,美之者,樂殺人。
不可得於天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道常無名
朴,小,天下莫臣。
若守之,萬物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莫令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知止不殆。道在天下,
猶川於江。猶谷於海

知人所謂智,自知所謂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增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大道泛,豈左右
萬物
恃之
生而不辭,
功成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不為大,成其大。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
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擁之不足既。

將欲歙之,必張之;
將欲弱之,必強之;
將欲廢之,必興之;
將欲取之,必與之。
是謂
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脫於淵,
不可示

道常無名,若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正之以撲。
無名之朴,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地自正。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 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 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 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 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 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
去彼取此。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得一天下正。其致之。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非以賤為本耶?非乎?致數譽無譽。
是不欲
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 道之動;
弱者 道之用。

萬物生於,有,生於無。

上道,無為行之;
中道,若存若亡;
下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唯道,始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
負陰抱陽,沖氣為和。
人之所惡,孤寡「不穀」。




損之而益,

益之而損。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至柔 ,天下至堅
無有入無間。
無為之有益。
不言無教,無為之益,
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寒勝熱,躁勝靜,
清靜柔弱,朴質本真
為天下正。

天下,
道,
走馬以糞。
天下
失道,
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

學日益,
道日損
損之損,

至無為朴。
無為無不為。

觀天下
常無事。
及其有事,其不足

常無心,以常為心。
天下歙歙,渾其心,孩之。

出生入死。
生於死地,以生之厚。
其無死地。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器成之。
莫不道而德。

人之從,道,德,
道,德
之莫命而常,自然。
道生之,德畜之。
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復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
玄德。

天下有始,
以之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是為
習常。

介有知,行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夷,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
倉甚實,服文采,
帶利劍,厭飲食,
財貨有餘,是為盜竽。
非道

善建者不欲拔,
善抱者不欲脫,
子孫祭祀不欲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
以邦觀邦,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無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
牝牡之合而zui作,精之至也。
號不嗄,和之至。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知無知而不言,
言者,認為知而不知無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
玄同。

不欲 得之而親,
不欲 得之而疏;
不欲 得之而利,
不欲 得之而害;
不欲 得之而貴,
不欲 得之而賤。
不欲 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
以無事,天下往。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忌諱,彌亂
多利器,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
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無為,自化;
靜篤,自正;
無事,自然;
無欲,自朴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惡。神負則魔
人之迷,其固久!
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蒞天下,德交歸焉。
道者,萬物之奧(根本)。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市尊,美行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
不如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求得,有罪以免邪?為天下貴。

名為/無為,
名事/無事,
名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 於易;
為大 於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終不為大,能成其大。
猶難之,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持者失之。
無為,無敗;
無持,無失。
之所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終如始,無敗事。

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
萬物
自然
不敢為。
為道者,非以明,將以愚。
之難治,以其智。
以智治,之賊;
不以智治,之福。

此兩者
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
深矣,
遠矣,與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

谷善下之,
欲上之,以下之;
欲先之,以後之。
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謂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似不肖。
若肖,久其細也!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儉,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能成器長。

舍 慈且勇,
舍 儉且廣,
舍 後且先,
死矣。

夫慈,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
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不病,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不畏威,大危至。
無狎所居,無厭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大知不見,
大愛不貴。
去彼取此。

勇而敢,殺,
勇而不敢,活。
此兩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
天道,
不爭而剩,不言而應,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之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常畏死,而為奇者,
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
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無以生為

之生柔弱,死堅強。
草木之生柔,
其死也枯槁。

堅強 死之徒,
柔弱 生之徒。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
損有餘
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
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不欲見賢。

天下莫柔弱於水,
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執左契
不責於人。
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小邦寡民。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死而不遠徙。
有舟輿,無乘之;
有甲兵,無陳之
復結繩而用之。

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不積累,
以為己愈有,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
無為無不爭。

⑽ 《道德經》講了些什麼,為什麼廣受推崇

道德經講的是老子對整個世界的理解和思,這條線是從個人的角度:

老子認為三生萬物,世界是由萬物組成的,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萬物論。讀道德經沒有萬物論是根本讀不通的。

萬物論用西方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反對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這個僅僅只是萬物論的一個入門級別。

熱點內容
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 發布:2024-11-08 11:26:05 瀏覽:711
六安金安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08 11:23:52 瀏覽:195
侵害農民利益的法規 發布:2024-11-08 10:23:46 瀏覽:485
初中學生與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4-11-08 09:51:45 瀏覽:545
提出社會測量法的是 發布:2024-11-08 09:32:17 瀏覽:703
跳插法規律 發布:2024-11-08 09:29:18 瀏覽:86
律師相親 發布:2024-11-08 09:21:37 瀏覽:762
新婚姻法遺棄 發布:2024-11-08 08:56:03 瀏覽:521
09平民法系靈飾 發布:2024-11-08 08:51:56 瀏覽:25
澳洲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8 08:40:39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