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閃爍

道德經閃爍

發布時間: 2022-04-20 17:20:16

❶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的代表著作。《道德經》有時也被稱作《老子》或《五千言》,是老子闡釋自己的道家哲學思想時寫的。《道德經》表達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並且閃爍著樸素辯證法的光輝,為我國哲學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與角度。《道德經》中有一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什麼意思呢?

所以,《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意思是說,越好的音樂反而音調越稀,越好的形象反而是難以看到的,因為它們更接近道家所說的“一”,更接近原初。這樣從側面具體說明了老子“道隱無名”的觀點。

❷ 道德經中對待人與人的有哪些語錄

我們常懷疑自己,明明條件不差,為什麼偏偏沒有另一半,而那些不那麼漂亮、回不那麼可愛、不答那麼幽默的人,反而擁有令人羨慕的感情,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我們都太小心,太謹慎太不敢去愛了吧?我們將自己的感情包裝的好好的,不讓對方發現為所謂的矜持與害怕,選擇等待、選擇放棄、選擇錯過。

❸ 老子,生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關於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傳述者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謚號,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他的籍貫有國、有縣、有鄉、又有里,曰:「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有官職,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時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事於漢孝文帝,假之於解為膠西珢太傅。」據高亨先生《老於注釋》考證,老子生於魯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親李乾是周朝的下層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時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也使得他成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徵集、保管進而飽覽了周王朝及諸侯國的典籍,為他創立學說奠定了基礎。春秋末年,周王朝內亂,老子棄官西去,經函谷關,關令尹喜慕其大名,強留著書,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一書,是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先河的哲理詩,是人類生命活力的頌歌,是中國這一智慧巨人對宇宙、人生、社會、政治、軍事認知的哲學格言,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從宇宙到人生,從物質到精神,從社會到政治,無數個層面上的東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懸太空,實則立足人世,他貌似虛靜,卻滿溢愛之情;他倡「無為」,結果是「無不為」;他言守靜,實則「制動」;他甘「居後」,反而「佔先」;無為清靜其外,有為積極其內。《道德經》充滿智慧之愛,閃爍智慧之美。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在老子生地河南省鹿邑縣這座文明古老的縣城裡至今仍留下了很多老子遺跡和歷代紀念老子的建築物。如老君台(升仙台)、太清宮、洞霄宮、隱陽山(羊角山)、九龍井、孔子問禮處、瀨鄉溝(厲鄉溝)、李母墳、老子牧牛場……等。史志也留下了歷代紀念老子的活動,留下了諸多皇帝、大臣、文人騷客拜謁游覽的記載。東漢桓帝幾次遣使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桓帝親自祭祀老子於濯龍宮,稱老子為老君,太上老君(袁宏《後漢記》十);大唐王朝建立後,由於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帝親至老子廟祭拜,追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舊唐書·高宗紀下》),天寶二年(743),追尊老子為大聖祖玄元皇帝,天寶八年(749),帝親謁太清宮,冊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帝親朝太清宮,又加冕老子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寶大帝(《舊唐書·玄宗紀下》)。宋代建隆初,宋太祖遣使詣真源(時鹿邑稱真源)祠老子(李信《宋朝事實》卷七);宋徽宗政和年間,治升老子於列傳之首,別為一帙,禁以耳、聃、伯陽命名。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謁老子於太清宮。太清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初為老子祠,再名老子廟,唐玄宗李隆基親改其名為「太清宮」,之後一千多年沒有改過。唐王朝時,太清宮已「如帝王者居,廟貌益侈」(《古今圖書集成》),有房600餘間,到元朝尚佔地37500畝,由於後來的風雨剝蝕,兵燹匪患,現存完好的太極殿一座,聖母殿一座,唐柏三株,老子「趕山鞭」一根,唐宋歷代碑刻十二通。中國有嶗山太清宮,沈陽太清宮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紀念老子的古建築被冠以太清宮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鄉太清宮歷史悠久,且史料記載最完備,並被當做唐皇族家廟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謁。坐落在鹿邑縣城東北隅的老君台,始建於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灰磚砌成的八稜角高台,上有大殿, 左右配殿各一間,四株唐柏蒼翠蔥蘢。全國解放前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張愛萍、胡耀邦、楊尚昆、楊得志等曾到太清宮、老君台參觀。
老子姓李,今天世界各地所有的李姓子孫都會為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祖先而驕傲。鹿邑不但是老子的故里,而且還是李姓的發源地。據《新唐書》和《元和姓纂》記載:李姓原為理姓,因世代為掌管司法的長官「大理官」,而因官得姓,至商紂王時,理徵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與子理利貞逃難,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為感謝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理為李。李利貞娶了陳國契和氏女,家於苦縣。因之鹿邑成了中國頭號大姓——李姓發源地。據《元和姓纂》稱:李利貞十一世孫是李耳,生於苦縣厲鄉曲仁里。老子故里成立了中國鹿邑老子學會,已經在開展和推進老子學術思想研究,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連續三年召開了「老子誕辰紀念會」、「中國鹿邑老子學術研討暨經貿洽談會」和「中國鹿邑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三次大型、高規格、高層次的會議。國內外先後有500餘名專家、學者、老學愛好者和新聞記者到鹿邑,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或參觀采訪,國內外各大報刊、電台、電視台都作了專題報導。中國鹿邑老子學會的影響已遠播海內外

❹ 《道德經》感悟怎麼寫啊

把它翻譯出來,加點自己的評論就好了。
一篇文章選那麼七八段翻譯出來,加點評論就夠了。
以下是熱心網友的部分翻譯: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2、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3、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4、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6、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7、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8、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9、故去彼取此。

簡譯:

1、品德高尚的人無需持道德誡律,心中自然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將道德誡律掛在嘴上,因為他內心無德。
2、品德高尚的人以無為的境界而不刻意追求什麼;道德低下的人追求道德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3、大仁愛之人表現的仁愛不是為了得到某種目的;大正義的人追求正義往往為了實現某種目的。
4、大禮法之人注重的禮法如果得不到對方的相應,則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強從。
5、所以喪失大道才提倡品德;喪失品德才提倡仁愛;喪失仁愛才提倡正義;喪失正義才提倡禮法。
6、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亂的端倪了。
7、有先見之明的人,知道社會上一旦禮法繁多,那麼愚昧也就隨之而至。
8、所以大丈夫寧可立身豐滿的大道,不願寄於淺薄的禮法;寧可執守大道的朴實,不願寄於世俗的虛華。
9、據此而取捨。

2010-10-25 01:11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1樓

第三十九章 以賤為本

原文:

1、昔之得一者:
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3、其致之也:
4、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5、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6、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7、此其以賤為本邪。
8、非乎?故致譽無譽。
9、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簡譯:

1、昔日獲得陰陽未判一氣混元者:
2、天可以清澈,地可以寧靜,元神可以有靈性,川穀可以盈滿,萬物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王侯可以使天下歸正。
3、推而言之:
4、天沒有清澈必將崩裂;地沒有安寧必將混亂;元神沒有靈性必將休亡;川穀沒有盈滿必將枯竭;萬物不能生息必將絕滅;王侯不能使天下歸正必遭顛覆。
5、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的。
6、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寡」、「不穀」。
7、以此來表明他以賤為本的態度啊。
8、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需贊譽。
9、因此不要追求晶瑩如美玉,堅硬如頑石。

2010-10-25 01:12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2樓

第四十章 有生於無

原文:

1、反者,道之動。
2、弱者,道之用。
3、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簡譯:

1、相反,是道的運動所在。
2、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3、天下萬物都生於實有,實有出自虛無。

2010-10-25 01:12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3樓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原文:

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2、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3、下士聞道,大笑之。
4、不笑不足以為道。
5、故建言有之:
6、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7、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8、夫唯道,善貸且成。

簡譯:

1、優秀的人聞聽悟道的方法,會勤奮學習馬上行動。
2、一般的人聞聽悟道的方法,會將信將疑是懂非懂。
3、俗陋的人聞聽悟道的方法,會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4、若不被這種人嘲笑就不足以證明大道的可貴。
5、所以有《建言者》記載:
6、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前進的大道好似後退,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嶇,上德的境界好似虛谷,最潔白的好似有暇疵,最廣大德恍似不足夠,修德的過程好似怠惰,質朴純真好似不堅定。
7、遠大的目標落實於障礙的跨越,貴重的器皿成型於精細的雕琢,動聽的音樂來源於單聲的組合,偉大的形象形成於無形的感化,大道隱藏在無名事物中。
8、只有遵循大道規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終並且成功。

2010-10-25 01:13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4樓

第四十二章 強梁不死

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3、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侯王以為稱。
4、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5、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6、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教父。

簡譯:

1、自然生就陰陽未判一氣混元,一氣混元激活了時間與空間,在時間與空間中產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轉換產生了萬物。
2、萬物都有負陰而抱陽的特性,沖虛不盈是走向和諧的根本。
3、人們所忌諱的,莫過於「孤」、「寡」、「不穀」, 而侯王卻用來稱謂自己。
4、因此萬物或是因為減損反而獲得增加,或是因為增加反而導致減損。
5、前人的諄諄教導,我們也用來教育後人。
6、努力培養棟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們將以他們作為學習的榜樣。

2010-10-25 01:14回復

夢貞註解道德經
40位粉絲
115樓

第四十三章 無為之益

原文:

1、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2、無有,入於無間。
3、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簡譯:

1、天下最柔善的,駕御天下最堅毅的。
2、無形有質的,進入不開竅的空間。
3、我從這里感知無為的益處。
4、這種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❺ 道德經是誰的著作

老子(中國·春秋生卒年不詳)

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被認為最直接地從《道德經》中吸取了思想資源。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學家閱讀老子思想,都是為了從中獲取能夠拯救西方文明危機的良方。而他們的確發現,《道德經》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理解、為人處世的自然態度、德性培養的修行方法,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環球時報》

先秦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不僅是先秦諸子的啟蒙者,也是中國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徵。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千百年來為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和生活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老子堪與孔子比齊,同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智者和哲人,這位才智過人的哲人,識窮宇宙,道貫天地,立萬世之典範,創道家學派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他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與老子的思想的影響有關。他教人順應自然、順應大勢,謙恭、知足、徐緩、柔順、自守和不妄為,這些偉大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華,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經》一書,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它廣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成為後世道學的圭臬和國人立身處世的規則所在。

兩千年以來,《道德經》大而用之於天下國家大事,小而用之於個人立身處世,所用之處無不產生深刻的影響,無數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乃至普通百姓,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經過兩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對世人有著非同一般的深刻影響和啟迪。

周末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國。此事波及老子,老子於是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准備從此隱居。行至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其著書,於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共81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與下部第一字「德」,合為《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只有5000多言,但是作為先秦諸子中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學、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以及倫理道德、修身養性等,可以說無所不包。老子從極其超越的高度審視世態人生,提出了一套獨特的人生觀。他的人生觀不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學的基礎,而且對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和行為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道」是《道德經》一書的中心范疇和哲學基石。《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主宰,宇宙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在老子看來,修道即修德,凡是善於建功立德的人,必須以人為本,從修養自身做起。在社會人生領域,人們通常主張有所作為,普遍贊同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老子對此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強去「為」的;勉強去做,就會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無為的原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無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當你只是為獲得而去獲得,成功總是那麼遙遠;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順其自然而為,成功或許馬上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老子無為而為的人生觀就具有這方面的意蘊,為人處世目的性不要太強,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強,不要刻意而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強作妄為,不要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則欲速則不達。

達到「無為」的前提,就是無欲。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總會表現出一定的慾望。老子主張「少私寡慾」,反對縱欲。在他看來,慾望有其限度,一旦超過了,就有百害而無一益。老子發現事物向其對立面轉化、物極必反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人生領域也不例外。他反復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老子看來,既然物極必反,人的追求超過了一定限度,才會發生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那麼,限制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過一定的限度,就不會發生那種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在老子看來,能知足知止,就不會與他人發生矛盾,發生爭斗,因而也就不會遭人暗算,產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為自我保護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則,這一人生原則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千百年來,許多人將「知足不辱」、「知足常樂」、「知止不殆」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老子認為人類最大的禍害是人的私心慾望,修道的關鍵在於去掉人的私心慾望;去掉了私心慾望,人就可以獲得身心健康、獲得幸福。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們怎樣才能做到無欲呢?老子給世人提供的減少私心慾望的方法是「守靜」。老子守靜制動的思想作為人生原則,包含著極高的人生價值。根據老子的看法,為人守靜,處世從容,則能舉重若輕,化險為夷;遇事急躁,輕舉妄動,則很難有好的結果。臨事不慌,處亂不驚,鎮靜自若,以逸待勞,靜觀其變,又常常能夠勝人一籌。「寧靜致遠」,靜定生慧,靜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創意和智慧。正因為此,千百年來許多人把《道德經》中守靜制動的思想奉為人生的座右銘。

人在社會上生活,要面對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關系問題。老子在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關系問題上贊同無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據老子的看法,一個人只要無私,為他人著想,他就能夠擴張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無私利他,獲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寬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諒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諸侯爭霸的時代,對於爭斗的殘酷現實和災難性後果,有著深切的體驗。他希望社會停止紛爭,主張為人應寬容,把「不爭」作為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就個人而言,所謂「不爭」是指不與人爭地位、爭功名、爭利益,不與人發生正面沖突。老子認為「不爭」是一種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贊賞水謙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東西,隨遇而變,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但卻能穿石銷金,無孔不入,無堅不摧。他確信柔弱蘊藏著巨大力量,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們在剛強與柔弱之間,往往看重剛強的力量,習慣於求強、圖強、逞強,甚至以強凌弱,老子卻告訴人們:柔弱並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比剛強更大的力量。

柔弱處世是老子的高明之處,在他看來,謙恭卑下,先人後己是居上、領先的有效手段。退是為了更好地進。在老子心目中,謙下不先具有積極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別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而對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個人熱衷於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高自大,就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不能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也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現實人生的冷眼旁觀者,骨子裡卻是一位熱愛人生的智者。他十分關注人的命運,特別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僅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就個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進行思考,提出了豐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還就人在社會中如何取勝、如何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的進行探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生進取觀。人在社會中生活,總要有所追求。老子並不反對人基於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們知足知止。在老子看來,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價值遠在名與利之上,什麼樣的名聲和財物也沒有人的生命寶貴、重要。為獲得名利而傷害自己的生命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的。老子把個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還貴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運不濟的情況下,應該放棄功名利祿,隱身保命。

從「重身輕物」、「知足知止」的觀點出發,老子進而要求那些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並不主張人鋒芒畢露,勇於自我表現。他覺得鋒芒畢露對人沒有益處,應該韜光養晦,善於隱藏自己,不讓人知道自己的實力和底細,以防不測。老子主張韜光養晦、「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並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單純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乾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鋒芒,善於隱蔽自己。在老子看來,樹木長得捲曲不合規矩,就會免除砍伐之禍;在社會中,人能委屈自己,生命就會得到保全。當一個人建立事業,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能及時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止,將會招致災禍,危及生命。老子從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勛之後,見好就收,急流勇退。這是一種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後世的國人十分服膺這一忠告,范蠡、張良功成身退的故事,長期為人們津津樂道。

老子的思想經受了歷史的考驗,作為人們修身處世的普遍原則,可用於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道德經》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到中國訪問時,有人向他介紹《道德經》中幾段文字後,他極為驚嘆,認為2000多年前能有這么深邃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在美國作家麥克·哈特著的《人類百位名人排座次》一書中,老子被列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現過的數百億人中,老子以短短5000言而進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見《道德經》在人類歷史上影響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經》各種譯本至少有40多種。在德國,德國總理施羅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眾多的有識之士都從《道德經》裡面吸取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完善了他們的思想,升華了他們的品格。

❻ 對道德經的感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通過讀過的內容,給出一定的感悟,最後做出總結。

無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為,人生下來,活下去,生長老死,本自然之過程,一切隨其自然。並隨大自然而為之,白天活動,夜晚睡覺。餓則吃,困則息。

吃,隨大自然賜予的食物來吃,而不離奇百怪地吃。隨自己的身體,情緒而為之,不壓抑自己。並引導自己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做事中,也同樣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為之,不亂作為,不多作為。也是一切隨本性而為之,同樣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無為之事。

清凈,做了那無為之事,生下來的就是清凈了。一個人可以帶著,可以發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動,所以不想,放鬆身體,放鬆思想。讓自己清凈下來。


工作上,本有的各負其職。每個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崗位上的基本任務,責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職務。

可在工作中的一個現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應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門的管理辦法,管理項目,其結果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經》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去做了,行動了,從小開始,從無為開始,做了就到了。

雖然每天在學習道德經的一章,自己有浮誇的心態,沒有做到之心一處。有的章節句子,只是落於表面的章節語句,沒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會在無形之中的運用。

❼ 老子《道德經》偉大在什麼地方

這個問題很好,至少我們思考了《道德經》的根本之處。
老子的道德經的偉大,在於老子揭示了「宇宙生命整體」即「道」的生命特徵,道中有四大(天、地、人、道),而人在其中,人的一切只有符合「道」的生命特徵才是本來。
這個本來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令一切生命「可」,也可令一切生命「非」,這整個的本來就是常道的表現。
比如,人從出生到死亡,其過程本來是自自然然的,有些人偏偏因為害怕死亡,而胡亂找偏方,尋思各種養生長命的方法,這和秦始皇煉丹尋長生是一個意思,其結果就是老子說的「不知常,妄作,凶」,凶則早亡。
那我們人類該如何生存才是「常」呢,簡單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餓了就吃、困了就睡......與大自然保持和諧共處。但是,事實上,就這個簡單的生存,人類都很難「常」。日出了,還賴在床上;日落了,還在鶯歌燕舞;餓了,吃個東西常常是假的;困了,外面燈光閃爍,車水馬龍。如果泛泛理解,還以為我們在怨恨這個人生。其實是我們早已迷失了生命的本來。
如果一直強調要和諧,不正是偏偏缺乏和諧的本來,才需要尋找和諧么?
道德經的偉大,正是在揭示一切生命的根本。但是,這個現狀離這個本來越行越遠。

❽ 關於老子辯證思想的句子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老子

老子的牙齒和舌頭

相傳孔子曾帶領一班學生找老子請教,老子很老了,正在閉目養神,大概聽到了響動,抬起眼皮看了看,孔子於是非常恭敬的請安說:「弟子孔丘特來候教。」過了很長時間,老子才張開嘴,用手指著自己的嘴問:「你看我的牙齒怎麼樣?」孔子說:「已經掉了,又問:「那我的舌頭呢?」孔子說:「還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靜養去了。孔子率領學生告辭出來,吩咐學生套車回家,學生們很奇怪:「你不是來求教嗎?怎麼還沒有問什麼,就要回家呢?」孔子說:「問了」,弟子們問孔子:「老子說了什麼?」孔子答道:「老子告訴我,牙齒是剛強的,卻是柔弱的,舌頭是柔弱的,卻是剛強的,看起來剛強的牙齒,敵不過柔弱的舌頭,這不是教給我了嗎?」

不管怎麼說老子都是個偉大的智者。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華,其中的辨證法思想,更是《道德經》中的精髓,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提出了一系列頗為獨特的觀點,諸如對立轉化、柔弱勝剛強、大成若缺等。這些觀點都包含樸素的辯證法觀點。

《道德經》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是運動的,道的運動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方向的轉化。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在這種運動中,道是通過「弱」來發揮作用的,它具體體現為「弱」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弱者道之用」。

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出發,老子闡述了他的具有崇無貴弱特色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事物都包含著對立著的兩個方面。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意思是,正因為有丑,才知道什麼是美,如果沒有丑,就不知道美,美醜是相對的。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老子通過日常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闡述世間萬物的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說明了對立統一規律。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事物都是由對立的兩個方面組成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對立中來確定自己的性質的,都是在相比較中間才能確定自己的性質。

從美找丑,從善找惡、從有找無、從難找易、從長找短、從高找下、從音找聲、從前找後,從一極找到對應的另一極,這就是老子的思想。

老子認為事物的運動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事物內部對立著的矛盾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物極必反,盈了就要虧,銳了就要鈍。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善於從對立統一的關系中觀察事物,對事物正反兩個方面的把握中認識世界的本質。老子認為曲轉化為全、枉轉化為直、窪轉化為盈、敝轉化為新,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列舉開合、強弱、棄興、取予事物矛盾對立面轉化的現象,闡明他所觀察摸索到的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物極必反、勢強必弱,事物都響相反的方面轉化。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指出禍福、正奇、善惡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告訴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且對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內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關系中產生,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轉化的。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先從量變開始最後達到質變,沒有事物的量變就不會有事物的質變,所以老子要人們重視事物的量變。這方面老子也是不厭其煩的講了很多。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粗的樹,是從細小的幼芽長成的,很高的檯子是用土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你要走一千米,要一步一步的走。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須從容易的開始,天下大事必須在做好細小事情的基礎上完成。任何偉大的事業,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總是有積累的過程。等積累到一定程度,這個事物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老子的辯證思想,不是簡單地猜測,而是理性的說明:老子在《道德經》中肯定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鐵板一塊,而是遍普存在著對立的兩個方面。在中國哲學的發展史上,老子是第一個揭示矛盾的普遍性的哲學家;老子進一步提出世界萬事萬物是運動變化的。起原因就是事物內部存在的對立面,對立面的轉化促進了事物的運動,正如老子所說「反者道之動」;老子揭示了對立面的相互依存,滲透、同一,提出「相反相成」的思想,肯定了事物的內在矛盾;老子提出「反」是事物變化的遍普規律,而「弱」是運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對長久的關鍵。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老子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哲學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老子的辨證法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缺陷和局限。老子從相互排斥、對立的事物中,看到了他們相互依存和轉化的關系,但是,卻沒有看到這種對立面的同一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正可變為奇,善可變為妖。但是並非所有的正都可變為奇,也不是所有的善都可變為妖。福與禍可以相互轉化,但是這種轉化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這使老子無視福禍的界限乃至抹殺她們的區別,使老子的思想蘊藏者走向相對主義的可能。

老子片面地強調矛盾對立雙方的同一,這就使老子忽視了對立雙方的矛盾斗爭,沒有能夠看到隨禮雙方的轉化是通過矛盾雙方斗爭來實現的。

由於老子既沒有認識到對立面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又沒有認識到矛盾的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所以老子對立面的轉化是必然要發生的,是自發的,無須藉助人力。那就沒有必要為任何目標而爭。用不著思索奮斗,安於現狀,聽天由命,從而使老子的思想帶有消極保守的色彩。這是一種消極樸素辨證法思想。

❾ 道德經做人經典語錄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頭頂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

康德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康德

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則。

康德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孔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

體也,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毛澤東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❿ 老子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

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叫做微。

這三樣東西,無法徹底追究其來源。

這三者混合為一種物質。它的上面沒有那麼亮白;下面也不顯得昏暗。

不清楚且連續不斷的樣子無法給它命名,最後還原於無形無象。

這就叫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

迎著它看不見頭,隨著它看不見尾。

掌握自古以來的道,來駕馭現今的事物。

能知曉遠古的起源,這就叫做「道」法則。

理解:

本章極有可能講的是光、波、暗物質三者的合成。這可能和老子是國家圖書館館長有關,老子看到的圖書也許都是上古或者前代文明遺存下來的。那些古老的知識經過口口相傳,直到老子所處的時代,已經沒有人真正能講清楚了,所以那時候的人只能記述大概。

0.1飛米 未知的結構,未知的領域。

視之不見,名曰夷:當把各種可見光的波長不斷拉伸(紅移),直至波長趨近於無窮大,這時候所見到的東西,老子叫它「夷」,現代科學叫做光子。

聽之不聞,名曰希:當把各種可聽見聲音的波長不斷壓縮,直至波長無限趨近於零,這時候能探測到的東西,老子叫它「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當把一個只有質量的物體,無限分解,直至分解成只剩下質量的最小的東西,這個東西,老子叫它「微」,現代科學也許是暗物質。(也許暗物質像沙漠一樣,侵襲消磨著整個宇宙,使宇宙緩慢消無,最終整個宇宙形成濃湯一樣的高密度集團,重新重組,宇宙重新建立)

光、波、暗物質。這三者是組成世界最基本的東西。無法推究來源。三者混為一體形成了一種不白不暗、無形無象、連續不斷、稍縱即逝的一種東西。這就叫做「惚恍」。

迎著這種惚恍看不到頭、看不見尾。

掌握掌握自古以來的道,來駕馭現今的事物。能知曉遠古世界的起源,就能掌握「道」的法則。

注意:

同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一樣,都是講上古記載的學術。

注釋:

名,定義、名稱、命名。希,罕也《爾雅》。搏,索持也《說文》。微,小也《廣雅》。

不可,不可能。詰字本義:詢問,追問。故,使為之也《說文》、緣故。

混,混同。皦,玉石之白也《說文》。昧字本義:天未大明。

繩字本義:可以無限制低成本接續延長的纖維索帶。復,往來、還原。

象,形象、好像。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迎,向著、對著。隨,依順、跟隨。

執,拘捕、掌控、拿。御字本義:駕駛馬車。

知,知識、知曉。始,開始、起源。紀,綱要、法則。

熱點內容
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 發布:2024-11-08 11:26:05 瀏覽:711
六安金安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08 11:23:52 瀏覽:195
侵害農民利益的法規 發布:2024-11-08 10:23:46 瀏覽:485
初中學生與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4-11-08 09:51:45 瀏覽:545
提出社會測量法的是 發布:2024-11-08 09:32:17 瀏覽:703
跳插法規律 發布:2024-11-08 09:29:18 瀏覽:86
律師相親 發布:2024-11-08 09:21:37 瀏覽:762
新婚姻法遺棄 發布:2024-11-08 08:56:03 瀏覽:521
09平民法系靈飾 發布:2024-11-08 08:51:56 瀏覽:25
澳洲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8 08:40:39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