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直接基礎

道德的直接基礎

發布時間: 2022-04-20 21:04:24

A. 道德產生的最根本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是什麼

首先要明確有道德不完全等於守法,道德是一個自發性質的約束自己、提升自己的標桿。孔子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我認為,道德產生的基礎是物質條件的滿足。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請您酌定。

B. 道德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的

1、道德來是建立在每個人誠實源守信人格上的自覺性,這是道德的基礎。2、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誠實守信是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C. 倫理道德的產生的基礎是什麼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成文的法律條規在規范著我們的行為舉止,使我們對自己所做所想的事情到底能不能做、應不應該做有一個判斷准則。而除了法律法規之外,古往今來還有一種無形的規無時不刻地規范著我們的言行舉止,甚至對我們的三觀產生一定影響,這就是倫理道德。古時候的倫理道德產生的基礎是建立在農耕經濟以及家國一體的社會政治結構上的。

倫理道德是一種文化產品,建立在相應的經濟制度、政治體系之上,同時也對經濟制度、政治體系產生一定影響。千百年來,我國的倫理道德體系不斷豐富發展,規范著人們的言行舉止,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D. 什麼是道德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道德本質
道德本質就是指道德作為道德而區別於他事物的根本性質,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道德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總和。
一、道德的一般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E. 道德的基礎由什麼組成的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內發展的基容石。

一個民族或國家一旦喪失或弱化了誠信意識,各種不道德和腐敗現象的產生就是必然的了。

誠信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各種內訌和摩擦,減少社會生活的風險和代價,降低社會運行成本,並有助於構築良好的人際環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潛在因素,有利於增加社會的價值認同和凝聚力,進而激發社會的活力。

現實中誠信的重要性體現在方方面面。

沒有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沒有誠信就交不了朋友,沒有誠信談不成生意,沒有誠信幹不了大事,沒有誠信社會秩序就會混亂。

所以說,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都要秉承誠信的道德底線。

一方面我們要忠誠老實、講信譽,也就是說要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

在與人交往時,要不說謊,不做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要以誠待人。

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工作學習上不弄虛作假,要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勤奮學習,努力工作。

F. 道德品質的基礎是

選C

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質的核心。
道德意志是道德品質的重要保證。
道德認識是道德品質的前提和基礎。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質的必要環節。

G. 道德修養的基礎是什麼

人的思想是廣闊無邊的,道德倫理無處不在。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原則。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其基本內涵是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它是人的一種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沒有良好誠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個在平時不講誠信的人,在關鍵時刻不可能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犧牲。大學生作為一個快踏入社會的群體,理應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忠誠於國家和民族事業。當前,我國社會各界對大學生中出現的誠信危機深深地擔憂,正觀這種現象,形成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社會共識,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
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
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
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1、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
道德修養的根本問題,就是按什麼標准來修養的問題,倫理學上,又叫做道德理想。人們往往把所謂道德上「完善的」典範,當作人們的道德理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道德理想有著鮮明的階級性。理想人格是一定階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最集中的體現。判斷一種道德理想是否進步,是以其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否起促進作用,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有利於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標準的。
2、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實質
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實質是兩種道德觀的斗爭。
兩種道德觀的長期斗爭,在道德修養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自覺性在道德修養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沒有這種自覺性,也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修養。
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加強對自己主觀世界的改造,是以自覺的思想道德修養作為顯著標志的,它集中體現為完美理想人格的塑造。
3、馬克思主義修養觀的修養原則
道德修養與實踐相結合是無產階級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革命實踐和道德修養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強調要在革命實踐中進行修養,唯一的原因就是只有實踐才能夠使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的意志和品質,才能使道德教育呈現出實效性。

加強自我修養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事業。大學生只有加強自我修養,努力成才,把自己造就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大學生要加強自我修養,是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在現階段,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能夠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准確把握時代脈搏,適應時代要求。第二,能夠抵禦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更快地發展。第三,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善自己的人格。

提高自我修養
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貴在自覺。如果沒有修養的自覺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進行真正的自我修養。大學生進行自我修養,首先必須有這種自覺的要求,即要有自覺性。
自覺性,在修養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它既表現為把自我修養看成是一種強烈的需要,又表現為自我修養中的主動性,還表現為自我修養的徹底性。一個人要是有了這樣的自覺性,就能使自己的自我修養更富於成效。
大學生自我修養的自覺性是逐步培養起來的。
大學生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自我修養的強烈動機。
第二,要學會自律。

H. 什麼是道德的直接基礎

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的反映;是在無產階級自發形成版的樸素的道德基礎上權,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由無產階級自覺培養起來的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以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先進道德體系。

1、科學的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設的基礎;
2、正確的道德導向是道德建設的核心;
3、良好的道德環境是道德建設的土壤;
4、合理的道德獎懲是道德建設的手段;

I. 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道德的基礎是誠信。
誠信是我國道德體系的根本和基礎。
誠信是完人的核心價值,承諾思想行動一致,客觀證明有信用。相反無誠信者是偽君子。有關誠信,在古今中外都有談及,包括倫理學、宗教、專業操守、人事管理及政治學《君王論》。
「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於心」,「信」則側重於「外信於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彙,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准,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里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言而有信。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待人以誠,納人以信,方為真正的誠信。

熱點內容
道交法實施條例52 發布:2024-11-08 11:58:17 瀏覽:191
法律顧問費屬於什麼進項 發布:2024-11-08 11:49:39 瀏覽:710
工傷保險條例第30條 發布:2024-11-08 11:26:05 瀏覽:711
六安金安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08 11:23:52 瀏覽:195
侵害農民利益的法規 發布:2024-11-08 10:23:46 瀏覽:485
初中學生與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4-11-08 09:51:45 瀏覽:545
提出社會測量法的是 發布:2024-11-08 09:32:17 瀏覽:703
跳插法規律 發布:2024-11-08 09:29:18 瀏覽:86
律師相親 發布:2024-11-08 09:21:37 瀏覽:762
新婚姻法遺棄 發布:2024-11-08 08:56:03 瀏覽: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