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不僅
Ⅰ 道德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
1、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2、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
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評價社會現象,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5、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1)道德不僅擴展閱讀
道德的基本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1、「愛國守法」是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
公民應當熱愛國家、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維護國家的尊嚴,保守國家的機密,敢於同一切危害國家利益和安全的行為作斗爭,把對國家的一切義務和責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職。
「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層次的要求。公民應當維護法律確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盡法律所規定的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愛國主義」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公民通過愛國守法去實踐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
2、「明禮誠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規范。
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國際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禮,關繫到世界對國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評價,因此,「明禮」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經濟活動中要誠信,杜絕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諾言,忠誠待人。
3、「團結友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范。
每一個公民,不論民族、年齡、職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公民之間應該彼此團結,相互友,建立起一種和睦親愛的關系。當然,團結友善必須是在正義原則之下的團結友善。
4、「勤儉自強」是公民對待生活、對待自身的道德規范。
「敬業奉獻」是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每一個公民都要從事一定的職業,職業是公民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待職業或事業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益的貢獻。
Ⅱ 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法律兩者有什麼區別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
Ⅲ 道德特殊本質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道德的特來殊本質是指道德作為自人類社會一種特定的、具體的意識形態所具有的不同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性質。
主要表現有:
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規范調解方式。道德是一種由原則、規范、意識、信念和行為習慣構成的特殊的調解規范體系,具有特殊的規范性。
(1)道德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是一種非權利規范。
(3)道德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其次,道德是一種時間精神。道德不僅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種特殊的調解規范體系,而且是人類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類完善發展自身的活動道德作為實踐精神是一種價值,是道德主體的需要同滿足這種需要的對象之間的價值關系。
Ⅳ 道德需要的不僅是底線,往往還有高度,這句話如何理解
提及道德,必須結合法律來解釋。道德的底線是法律,很多人喜歡把「遵紀守法」掛在嘴邊,但這並不代表你是個好人,是個有道德的人。遵紀守法只是守住了道德最基本的底線,當人們踐踏法律、肆意跨過道德底線時,必然會得到懲罰,而道德高度無窮無盡,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當一個人擁有的道德品質高於道德底線時,那麼他就是個有道德的人。
所以,道德將法律作為底線,而高度指的是某人的言行得到社會的認可。要知道人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自我認可、家庭認可、社會認可,當一個人做到這三點時,那麼他的道德高度是高於所有人的。比如小學時候學習的「雷鋒故事和精神」,這就是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覺悟,提升道德高度的一種教育方式。
Ⅳ 道德的作用有哪些
道德的作用:
1、始終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
3、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5)道德不僅擴展閱讀: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Ⅵ 道德不僅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行為規范體系,也是個人的道德行為品質正確嗎
不正確。如在『二戰』時期的德國,日本。『文革』時期的中國。社會規范不也是個人品質。
Ⅶ 道德不僅具有很強的自律性而且也具有很強的他律性這句話對嗎
要是有他律性,這世界就不需要警察了,呵呵,假的
Ⅷ 道德的直接作用是調節人與人
道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和平衡作用。
1、認識作用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2、調節作用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
3、教育作用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評價作用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5、平衡作用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破壞,平衡人與自然關系。
(8)道德不僅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 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道德
Ⅸ 簡述道德的作用方式
道德的作用:
1、始終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
3、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9)道德不僅擴展閱讀: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
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Ⅹ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起源於什麼作用是什麼
本質: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發揮和實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實際效果,就是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10)道德不僅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