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無為法治

無為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4-21 03:16:27

⑴ 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無為而治解析是什麼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無為而治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絕不是什麼也不做。「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

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以法(「法」同「道」)治國,而非人治;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

「無為而治」對於帝王個人准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思想內涵

道家中的「無為」一般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則),即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自然無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萬物,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規范),即人類活動應與天道般自然無為。

提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兩層意思,一即提倡人應順應自然界,隨緣而動,不要隨意破壞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二即社會人際關系方面,提倡應統治者效法「道」的自然無為精神,盡量簡化社會的各種制度與規范以保持民間民風單純朴實。

現代發展

道家要求人們學習大自然的純朴和諧,讓一切事物都回復到其原始的自然狀態,讓事物顯示其本來的面目,人與自然不應視為一種對立、緊張的關系,人的文化創造不應無視自然之理,而是應當尊重自然,遵循客觀規律;

人類應該通過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消除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回歸到人與自然融合無間的和諧狀態,故為「道法自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無為而治

⑵ 什麼叫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范,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這一點值得注意。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無為而治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絕不是什麼也不做。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里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道」散形為炁,炁聚形為「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
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以法(「法」同「道」)治國,而非人治;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無為而治」對於帝王個人准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⑶ 無為而治通俗的意思是什麼

通俗是指在統治手法上強調「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3)無為法治擴展閱讀:

在強調萬物的自然時,千萬不要忘記賦予萬物自然的大道,否則就是無原之水、無本之末了。「獨立不改」、「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無為而無不為」、「反者道之動」,是道之自然。長生久視、純精至和,歸根復命,安平泰,是物尤其是人之自然。

如果人不能得其自然,即是「不道」,「不道早已」。故而當人不自然之時,則需要採取相應的對治措施,以復其自然。因此我們說,自然不僅是大道的特性,也是萬物的屬性。

⑷ 無為而治 提出的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相爭、七雄相鬥,戰爭連煒不斷,社會動盪不安。面對動盪的社會局面,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國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導禮治,儒家則主張以德治國,唯獨道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做為獻給統治階級的南面術,無為而治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解析

  • 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范,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這一點值得注意。

  • 從治國理政的

    角度研究無為而治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決不是什麼也不做。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里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以法治國,而非人治;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無為而治」對於帝王個人准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各派評述

1.老子的說法是:我無為而民自化

2.孔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4.莊子和韓非的觀點是:君無為而臣有為

5.黃老道家代表作《呂氏春秋》說: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故能使眾能也。無為,故能使眾為也

⑸ 漢初實行無為政治而出現的治世局面被稱為什麼

文景之治。西漢文帝景帝統治下的政治

⑹ 簡釋老子無為政治的思想內涵

無為而治本意是不妄為,並不是不為,這一點值得注意。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無為而治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決不是什麼也不做。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里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以法治國,而非人治;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無為而治」對於帝王個人准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哲學意義
無為:自然;治:治理。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無為作為中國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三層重要哲學意義:
第一層意義: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不爭,即是無為。所以老子說:「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原來要百姓休養生息,讓百姓填滿肚子,強壯骨骼,專心做事,能夠不爭安樂啊。
第二層意義:無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為。只有有所不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為,這就是道家的執一、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層意義:無是甲骨象形字與大篆金文中的「樂舞」,為是研究學習。要人們學而知其樂,指快樂的學習研究。
「無」的甲骨文字形,據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持把在跳舞。卜辭、金文中「無、舞」同字。無的本義是:樂舞而「為」的古代本義是學習研究。真正的無為本義是學而知其樂。無為境界是謙卑者修行的境界;是順應萬物,以順其和。自然和諧的語言與行為表達,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聖人教化世人守弱、不爭、快樂,達到「無為」。
《道德經》的哲學理念: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無為,就是順應自然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指出凡事要「順天之時,得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意」,不要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所以說:「天道無為,順其自然趨勢而為,無親無疏,無彼無己也」。無為而治:以順應民眾的需求為重點來治理國家 不要強加少數人的意志 就可以很輕松或者說很順利的治理國家!

⑺ 對無為而治的理解

「無為而治」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是以法治國,而非人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用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對於帝王個人准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7)無為法治擴展閱讀: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決不是什麼也不做。

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里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

⑻ 道家的「無為而治」怎麼理解

「無為而治」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是以法治國,而非人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用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對於帝王個人准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8)無為法治擴展閱讀: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決不是什麼也不做。

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里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

⑼ 無為而治是誰提出的

無為而治最早由老子提出,是道家的哲學思想。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無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應以「無為」為主。認為「禮治」和「法治」都不行,最好的統治辦法就是「無為而治」,強調「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無為而治」的實踐

漢初實行過清靜無為以發展生產的政策。漢初,社會經濟殘破,人民渴望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以便恢復和發展生產。劉邦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採取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約法省禁,輕徭薄賦。

惠帝時,相國蕭何去世,曹參繼任, 「蕭規曹隨」, 無所變更。文景時期,進一步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勸農耕桑,減輕賦稅,三十稅一,寬簡刑政。由於政府減少了對農民的剝削和干擾,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武帝初年,城鄉的糧倉堆滿了糧食,政府錢財也非常充足。

⑽ 春秋時期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的是誰莊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這二人都屬於哪個思

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
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相爭、七雄相鬥,戰爭連續不斷,社會動盪不安。面對動盪的社會局面,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國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導禮治,儒家則主張以德治國,唯獨道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做為獻給統治階級的人君南面術,無為而治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無為而治本意並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於統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范,傾向於不妄為,適於每一個人。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這一點值得注意。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無為而治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絕不是什麼也不做。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里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道」散形為炁,炁聚形為「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
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以法(「法」同「道」)治國,而非人治;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無為而治」對於帝王個人准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像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莊子之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
莊子認為只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道」是莊子超越哲學的核心,「心齋」與「坐忘」是達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遙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萬物齊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觀。
「道」是《莊子》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疇。《莊子》基本繼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觀的意義,莊子的道從主體上升為一種宇宙的精神。莊子把道和人緊密結合,使道成為人生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莊子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宇宙萬物運動的法則,「道」是無形相的,在時空上是無生滅的。「道」的特點,具有絕對性、創造性、永存性、普遍性、無為性。「道」的存在是無條件的,「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無為」形容道的幽隱寂靜,「無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雖然幽隱寂靜,卻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驗(「有信」),所以具有絕對性;道具有創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與時秩上都先於天地鬼神,是產生萬物的最後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出上古而不為老」,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還具有無為性,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萬物常因特殊的際遇而興起而消失,道運作萬物而自身卻永不消失。莊子闡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體悟的宇宙觀、世界觀,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礎,要達到生命的絕對自由,就必須深刻體悟「道」這個基本的范疇。
在莊子看來,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擴大人的內在生命,便是莊子所關注的問題。人被生存的環境所蔽,為知見所囿,形成鎖閉的心靈。莊子所關心的,不在於生理我的滿足,不在於家庭我的實現,也不在於社會我的完成,而在於體現宇宙我的理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便是宇宙我的體現。宇宙我的體現,有賴於超越精神的展現。超越的意義,在於揚棄與提升,揚棄俗世的價值,而提升到更高更遼闊的精神領域中。
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是「無待」的,它不依賴於任何條件。無待就是通過「心齋」與「坐忘」來實現。「心齋」,莊子解釋為:「若一志,無聽之於耳而聽之於心,無聽之於心而聽之於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虛」即虛無,指無執無為的心境而言。「心齋」作為方法,是一個「致虛」「守靜」的過程,亦即去執去為的過程,其要旨是「一志」和「唯道集虛」。「一志」者,義為專一心靈,神不外馳,不為外物所動。這一過程同時是「唯道集虛」的過程。道之性為虛,沖虛自然。人要「體道」,心靈也要沖虛自然。這一虛靜之心是需要不斷地化欲,反復提升的。在《莊子·人間世》中,莊子認為心不斷地集虛,則可以「虛實生白」,使之呈現為一種虛靈空白、無執無著、自然無為的狀態,即與道合一之境。「忘」是對外物的超越,「坐忘」是對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於外物,馳心外求,故需返歸自觀。莊子所說的這兩種「執」如同佛學所說的「法執」和「我執」,「忘」的過程就是去掉「二執」的過程。外忘於物,內忘於我。內外俱忘,即為至境。

熱點內容
高級人民法院書記員 發布:2025-01-16 02:54:26 瀏覽:441
勞動法對合同工的工齡計算 發布:2025-01-16 02:53:53 瀏覽:117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