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行政立法主要有的形式

行政立法主要有的形式

發布時間: 2022-04-21 06:05:05

❶ 什麼是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專(含憲法)創屬制行政法規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含義:
行政立法:是指有權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制定並頒行有關行政管理事項普遍應用的規則的活動。

❷ 行政立法監督的主體 和形式是什麼

簡要概括: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形式有兩種:

1、事前監督。指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立法活動在所立之法效力之前所進行的監督。這是最主要的立法監督形式,主要針對授權立法而言的。可以從以卜幾個方面考慮:
(1)行政機關是否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只有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才能進行相應的行政立法活動。我國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的有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2)是否在立法許可權范圍內行使立法權。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必須是在授權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同時授權應是有嚴格的限制,不能無限制的授權,否則造成行政權力的極度擴張,最終導致行政專橫。
(3)是否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嚴格的立法程序是正確進行行政立法的有效保障。按照立法程序進行立法,既能防止受領導者個人意志的影響,又可使立法程序規范化。一般而言,如果遵循程序正義,則其結果也是止義的。國務院2001年底頒布的「亍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專門對立法程序問題作了規定。
(4)內容是否違背憲法和法律。行政立法屬授權立法,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因而其內容不得有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之處,否則無效。這是行政立法過程中最易出現問題的地方,特別是地方政府在立法過程中易出現此類情況,一旦出現則屬實質違法,因而無效。
(5)上下級行政機關所立之法是否矛盾和沖突。在我國,地方國家行政所立之法不得與國務院所立之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2、事後監督。事後監督是指對已經生效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在適用過程中,對其合憲性和合法性產生懷疑而進行審查監督的過程。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事後監督的主要

形式是審查行政立法行為,撤銷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或規章。

❸ 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中關於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其監督等根本性問題的規定,奠定了行政法的基礎,因此,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表現形式。憲法中規定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1)國家行政權力的來源和行使權力的基本原則;(2)行政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法律地位和行政體制;(3)行政機關的設立、許可權和職責;(4)公民基本權利及其保障的規定。
法律
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法律中涉及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對其加以監督補救的規范均為行政法律規范。法律是行政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1)關於行政權力的設定及許可權范圍方面的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地方組織法)等。(2)關於行政權力行使及運用方面的法律。如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3)關於對行政權力的行使予以監督及對受侵害人予以補救的法律。如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占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民族自治與單行條例
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結合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定有行政法規范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其他行政法表現形式
除上述6類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外,國際條約、法律解釋以及行政機關與黨派、群眾團體等聯合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❹ 什麼是行政立法,行政立法的公共選擇機制的特點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

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我國行政立法的公共選擇機制的特點:

1、中國政府管制不是建立在市場失靈的基礎上,而是一開始就用管制來限制、替代和消滅市場,它的核心是政府對資源的壟斷和分配權。

2、為了管制的方便,對公民實行「無權利推定」原則,即除非有法律的明確允許和政府的「恩賜」,否則推定公民沒有作出某種行為的權利。

3、由於限制了市場作用和個人選擇的空間,公共選擇的范圍就非常廣泛,或者說,在邏輯上沒有政府管不到的領域,行政法也隨之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4、政府管制總體上是一種從上到下的單項的公共選擇過程,公民的個人選擇遠未成為公共選擇的基礎。

5、共有產權與管制的非中立性,在中國,承擔者主要管制職責的政府職能部門往往既是法定的行政管制者,又是產業的主管者或公有產業的老闆。

6、公共選擇缺乏一種以個人選擇為前提的合法的、充分的激勵機制。

7、中國的公共選擇體制是一種高度集權的縱向體制,在政府之外,很少存在與之制衡的多元分散的利益集團。

8、就時空上的特點而言,1970年代末以來的中國公共選擇體制一直處於轉型發展時期,這一過程既產生了大量創租、尋租機會,也使選擇的結果喪失了確定性,或難以預測均衡。

❺ 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的概念】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授權組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有關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規和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立法的特徵】一是行政立法的主體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授權的組織;二是行政立法相對於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而言,具有從屬性;三是行政立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多樣性。

【行政立法的分類】是指依照不同標准對行政立法所作的劃分。如依照行政立法的權力來源,行政立法可分為職權立法和授權立法;依照行政立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立法和上級行政機關行政立法的關系,行政立法可分為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等。

【職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憲法和組織法規定的職權進行的立法活動。職權立法是與行政機關同時產生和存在的行政機關的固有職權。如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有權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規章。

【授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或有關決定授權而進行的立法活動。授權立法不是與行政機關同時產生和存在的行政機關的固有職權,而是行政機關依據組織法以外的法律或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授權取得的。如1985年4月1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條例的決定》對國務院的授權和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對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授權。

【執行性立法】是指為了執行法律或法規及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而進行的立法活動。執行性立法不創設新的法律規范,而只是將法律、法規及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具體化,以便執行和實施。

【補充性立法】是指為補充法律、法規和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而進行的立法活動。補充性立法一般需創設新的法律規范,必須得到有權機關的授權。

【自主性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為履行法律規定的行政職權而對管理事項創設一定法律規范的立法活動。自主性立法不是對法律、法規的具體化或補充,而是對法律、法規未規定事項自主地創設新的法律規范。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指有權進行行政立法的主體,包括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主體以及制定經濟特區規章的主體。

【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即國務院。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分兩種情況,一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對國務院職權范圍內的事項制定行政法規;二是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依法對尚未制定法律的法定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

【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主要是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國務院組成部門根據憲法和組織法可以制定部門規章;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根據立法也可制定部門規章。此外,有些事業單位經授權也可制定規章,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授權可以制定有關證券市場監督管理方面的規章。

【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主體】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是指經國務院批准享有制定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許可權的市。國務院曾分別於1984年12月15日、1988年3月5日、1992年7月25日和1993年4月22日批准唐山、大同、包頭、大連、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青島、無錫、淮南、洛陽、重慶(後為直轄市),寧波,淄博、邯鄲、本溪,蘇州、徐州等19個市為「較大的市」。這些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性法規,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行政立法的程序】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方式和步驟。

【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根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

【行政法規的立項】是指將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項目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每年年初編制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國務院法制機構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審批。

【行政法規的起草】行政法規的起草,由國務院組織。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由國務院的一個或幾個部門具體負責起草工作,也可確定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組織起草。行政法規的起草,要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並可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起草部門就涉及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的規定,應與其他部門協商一致,對涉及有關管理體制、方針政策等需要國務院決策的重大問題,應提出解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

【行政法規的審查】行政法規送審稿的審查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從是否符合憲法、法律和國家方針政策,是否符合起草要求,是否與有關行政法規協調、銜接,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等方面進行審查。

【行政法規的決定】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或者由國務院審批。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主要負責人提出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建議;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行政法規草案時,由國務院法制機構或者起草部門作說明。

【行政法規的公布】根據國務院對行政法規草案的審議意見修改形成的行政法規草案修改稿,由國務院法制機構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施行,並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行政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行政法規的施行】行政法規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行政法規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行政法規的備案】行政法規在公布後的30日內由國務院辦公廳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制定規章的程序】根據《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制定規章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

【規章的立項】是指將需要制定規章的項目列入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擬訂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報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規章的起草】部門規章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組織起草;地方政府規章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組織起草。行政法規的起草,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並可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起草規章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切身利益,有關機關、組織或公民對其有重大意見分歧的,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起草部門規章涉及國務院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與其他部門關系密切的,起草單位應當充分徵求其他部門的意見。

【規章的審查】規章送審稿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統一審查。

【規章的決定】部門規章應當經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審議規章草案時,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作說明,也可以由起草單位作說明。

【規章的公布】根據有關會議對規章草案審議意見修改形成的規章草案修改稿,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報請本部門首長或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部門規章簽署公布後,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和全國范圍內發行的有關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地方政府規章簽署公布後,本級人民政府公報和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在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和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

【規章的施行】規章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規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規章的備案】規章在公布後的30日內,由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法規規章備案條例》向有關機關備案。

【規章的清理、修改和廢止】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應當經常對規章進行清理,發現與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規或其他上位法的規定不一致的,或者與法律、行政法規或其他上位法相抵觸的,應當及時修改或廢止。修改、廢止規章的程序,參照《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❻ 行政立法行為都包括哪些

行政立法的內容包括: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的法律規范;行政機關管理國家事專務的法律規范屬;對行政機關的活動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不同等級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不同。
行政立法的程序依立法機關的性質而有所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省會市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的活動。全國性行政法律草案,多數都由國務院提出,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地方性行政法規草案多由同級人民政府提出。行政法規和規章一般由政府業務部門起草。如涉及幾個部門,則需共同協商起草,並經有關法制機構審查批准。全國性的行政法規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由國務院總理簽署發布。部、委規章經部務或委務會議討論通過。地方政府規章經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辦公會議討論通過,由部長、主任或省長、市長簽署。重要的部門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須報上級機關審批,然後公布,一般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報國務院備案。

❼ 我國行政法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哪些

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1.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中關於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其監督等根本性問題的規定,奠定了行政法的基礎,因此,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表現形式。憲法中規定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
(1)國家行政權力的來源和行使權力的基本原則;
(2)行政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法律地位和行政體制;
(3)行政機關的設立、許可權和職責;
(4)公民基本權利及其保障的規定。
2.法律
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法律中涉及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對其加以監督補救的規范均為行政法律規范。法律是行政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1)關於行政權力的設定及許可權范圍方面的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地方組織法)等。
(2)關於行政權力行使及運用方面的法律。如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稅收徵收管理法等。
(3)關於對行政權力的行使予以監督及對受侵害人予以補救的法律。如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4.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文件。
5.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結合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定有行政法規范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6.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占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7.其他行政法表現形式
除上述6類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外,國際條約、法律解釋以及行政機關與黨派、群眾團體等聯合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❽ 行政法律行為包括哪三種

法律分析:
行政法律行為簡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稱。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律效果以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根據行政行為的性質及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可分為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行政司法行為。
(8)行政立法主要有的形式擴展閱讀: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范性文的行為。它是國家行政機關最主要的抽象行政行為,相對於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活動,故稱為行政立法。
它具有以下特徵:
1.從屬性
行政立法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在法律體系中,行政立法制定的行政法規、規章從屬於憲法、法律,不得與它們相抵觸。
2.立法性
行政立法是國家行政機關基於憲法、法律的規定或有權機關的授權,以國家名義制定具有普遍性、強制性的行為規則的活動。因此屬於立法活動。
3.行政性
行政立法的立法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從本質看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通過制定法律規范來調整行政管理事務,實現行政管理職能。因此屬於行政活動。
(二)行政立法體制
行政立法體制是指國家行政立法機關的體系及其立法許可權的劃分。我國行政立法體制與權力機關立法體制一樣,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每一級又包括若干個不同的立法層次。
1.中央行政立法。
指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制定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
(1) 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
(2) 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制定的行政規章。
2.地方行政立法。
指省、自治區、宣轄市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准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的活動。省級人民政府、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稱為地方行政規章或政府規章。
地方行政立法是我國立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規章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其效力適用於本行政區域網。
三、行政執法
行政執法是行政主體依照法定程序,將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適用於特定的對象和事務,影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的主要行政行為,具有以下特徵:
1.主體和對象的特定性
行政執法主體是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或授權的組織,行使著行政權力。執法對象也是特定的、具體的相對人或事務,具有特定性,不可替換也不可選擇。
2.內容的法律性
行政執法的內容是直接對特定的相對人作出的具有法律性的處置。這種處置表現為對相對人或設定權利,或規定義務;或取消權利,免除義務。相對人無權自行抵制或抗拒。同時行政執法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必須具有法律、法規的依據。
3.形式的多樣性
行政執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行政機關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採取適當的手段和措施。
下面介紹幾種重要的執法形式:
(一)行政許可
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相對人申請,依法賦予相對人從事某種法律禁止事項的權利和資格的行為。
1.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
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都是行政機關對社會和經濟活動進行管理的重要制度。兩者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解除相對人法律禁止的行為,同時賦予相對人具有從事該項一般禁止活動的權利和資格。使之能夠進行某項活動。行政確認是行政機關對特定的法律事實或法律關系存在與否進行認定。它既不解除法律的禁止,也不賦予作為的權利,所以行政確認不屬於設權行為。特定的法律關系一經行政確認,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除有權機關外,任何人不能否定、推翻。
2.行政許可的種類
行政許可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採取的一種法律制度,適用於中分廣泛的領域。根據不同標准,行政許可可做多種分類。
(1)以許可的范圍為標准,分為一般許可與特別許可。
(2)以許可是否加義務為標准,分為權利性許可和義務的許可。
(3)以許可的享有程度為標准,分為獨占許可和共同許可。
3.行政許可的效力
行政許可的效力一般體現在許可證或執照的效力上,主要表現為:
(1)證明力。許可證或執照的持有人憑證照就可以證明自己的權利是依法取得的,所從事的活動是有關機關依法允許的。
(2)確定力。許可證和執照所確定的內容、范圍,行政機關或證照持有人均不得隨意變更,任何變更事項都必須經過法定程序。
(3)拘束力。許可證或執照對證照持有人和行政機關都有法律約束力。證照持有人負有在證、照規定范圍內從事活動的義務。超出證照范圍的活動,不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負有保護證照持有人在證照范圍內行使權利的職責。

❾ 國家立法的兩種主要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權力機關立法,即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並通過立法案。全國人大通過的立版法案具有普遍約束權力,凡我國境內及一定范圍內的境外均適用。有權立法的地方人大通過的立法案僅對該地方有約束力。
第二種方式是行政機關立法,即政府及政府部門發布的行政法規,在我國同樣具有約束力。中央政府即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在我國境內具有普遍約束力,有權立法的地方政府發布的規章僅對當地有約束力。

熱點內容
侵害農民利益的法規 發布:2024-11-08 10:23:46 瀏覽:485
初中學生與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4-11-08 09:51:45 瀏覽:545
提出社會測量法的是 發布:2024-11-08 09:32:17 瀏覽:703
跳插法規律 發布:2024-11-08 09:29:18 瀏覽:86
律師相親 發布:2024-11-08 09:21:37 瀏覽:762
新婚姻法遺棄 發布:2024-11-08 08:56:03 瀏覽:521
09平民法系靈飾 發布:2024-11-08 08:51:56 瀏覽:25
澳洲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8 08:40:39 瀏覽:992
財經道德與法規重點 發布:2024-11-08 08:21:17 瀏覽:264
消防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7:50:35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