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慈善法學習

慈善法學習

發布時間: 2022-04-21 06:33:57

『壹』 請你談談我國發展現代慈善事業應向美國學習和借鑒的哲學依據。

哲學 1 辯證唯物論認為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美國慈善事業的管理方法作為一種正確的意識有利於對物質即當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 規律是客觀的 美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措施的提出是基於當前慈善事業發展的現狀的反映 堅持了發展的客觀規律 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的觀點 有利於我國慈善事業的不斷發展 3 真理具有客觀性 堅持美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措施是基於充分調研現狀而得出的真理上 使發展方式能更加適應新時期的慈善事業的發展需求 4 聯系是普遍的 客觀的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具有聯系 全面建設慈善事業與科學的管理方法有密切的聯系 所以應借鑒美國發展措施 有利於促進慈善事業的建設 5 發展是普遍的 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 在慈善事業建設中 應從小事做起 從變革管理方式做起 堅持不懈地進行引進優良管理模式 積極進行量變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在一定程度後 必將促成質變 使一個慈善的社會全面建成 6 矛盾是普遍的 矛盾即對立統一 管理方式的狀況與慈善事業的發展同樣是一對矛盾 在處理這對矛盾時 應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抓住主要矛盾即用美國等國家的科學管理模式進行運營 有利於矛盾的解決 7 辯證的否定觀實質是揚棄 在進行慈善事業的建設時 應加強創新 引進美國先進的管理方法 同時進行革故鼎新 採取適合於當今狀況的做法 與時俱進 有利於慈善事業取得新的突破 8 價值判斷決定價值選擇 完善慈善事業的管理理念有助於使管理者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所以學習美國先進的經營理念是十分有必要的

『貳』 如何評價《慈善法》出台的意義

一、對《慈善法》的出台意義,可以理解為推動慈善法立法目的的實現。我國《慈善法》第一條規定: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

二、具體分析如下:

  1. 發展慈善事業的意義:2016年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慈善法》。這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全面依法治國、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將中國共產黨關於發展慈善事業的重要主張和人民的醫院上升為國家意志,在全社會形成有利於慈善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為慈善法的貫徹實施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2. 弘揚慈善文化的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展慈善事業,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慈善、參與慈善,積極支持社會成員關愛他人、保護弱者,是對中華民族優秀美德的傳承,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制定慈善法,在全社會提倡、支持和鼓勵助人為樂、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的友善精神,有助於社會成員在義行善舉中不斷累積道德力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持久精神力量。

  3. 規范慈善活動的意義:本法專章規定了發展慈善事業的促進措施,降低慈善組織設立門檻,適度放開公開募捐資格,引入慈善信託等創制性規定。同時為了加強對慈善活動的管理,從強化信息公開、加強慈善組織內部治理結構等方面進行了規定。目的在於提高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增強慈善活動透明度。對慈善活動進行規范,凈化了慈善環境,促進了慈善事業的發展。

  4. 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的意義:平等地保護了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

  5. 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的意義: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民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制定慈善法,鼓勵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以扶貧濟困為重點的慈善活動,有利於廣泛匯聚社會幫扶資源,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效對接,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貢獻,最終促進社會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釋義》,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法律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行為,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受益人等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制定本法。
第二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以及與慈善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法。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條本法所稱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志願服務等方式,自願開展的下列非營利活動:
(一)扶貧濟困、扶助老幼病殘等困難群體;
(二)救助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
(三)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
(四)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環境;
(五)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其他活動。
第四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願、誠信、非營利的原則,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五條國家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開展慈善活動。
第六條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慈善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慈善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慈善工作。
第七條每年3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
第二章慈善組織
第八條本法所稱慈善組織,是指依法登記,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
第九條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
(二)不以營利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
(四)有組織章程;
(五)有必要的財產;
(六)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條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准予登記的決定;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
已經設立的社會組織,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可以向原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變更登記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准予變更登記的決定。
第十一條慈善組織可以採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社會組織形式。
第十二條慈善組織的章程,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名稱和住所;
(二)組織形式;
(三)設立宗旨及業務范圍;
(四)財產來源及構成;
(五)決策、執行機構的組成及職責;
(六)內部監督機制;
(七)財產管理使用制度;
(八)項目管理制度;
(九)終止條件及終止後財產的處理;
(十)其他重要事項。
第十三條慈善組織應當根據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的規定,建立健全內部治理結構,明確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許可權。
慈善組織應當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並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監督管理。
第十四條慈善組織的財產包括:
(一)創始財產;
(二)捐贈財產;
(三)其他合法財產。
第十五條慈善組織的財產只能根據章程或者捐贈協議的規定用於慈善目的,不得在發起人、捐贈人以及慈善組織成員中分配。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或者侵佔慈善財產。
第十六條慈善組織對募集的財產,應當登記造冊,妥善管理,專款專用。
捐贈人捐贈的實物不易儲存、運輸或者難以直接用於慈善目的的,慈善組織可以依法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收入扣除成本等必要費用後,應當全部用於約定的捐贈目的。
第十七條慈善組織應當按照章程規定的慈善宗旨開展慈善活動。
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活動支出的比例以及管理成本的標准,捐贈協議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捐贈協議未約定的,依照國務院民政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十八條慈善組織為實現財產保值、增值進行投資的,應當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投資方案應當經決策機構組成人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但政府資助的財產和捐贈協議約定不得投資的財產,不得用於投資。
第十九條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慈善組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與慈善組織發生交易行為的,不得參與該交易行為的決策,有關交易情況必須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條慈善組織不得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不得接受附加違反法律法規條件的贈與。
第二十一條慈善組織的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和社會公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慈善組織高級管理人員: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二)被判處刑罰,刑罰執行完畢未逾五年;
(三)在被吊銷登記證書或者被取締的組織擔任負責人,自該組織被吊銷登記證書或者被取締之日起未逾五年;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條慈善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
(一)因分立、合並需要終止;
(二)發生章程規定的終止條件;
(三)連續三年未從事慈善活動;
(四)依法被撤銷登記或者吊銷登記證書;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終止的其他情形。
慈善組織終止的,應當辦理注銷登記。
第二十三條慈善組織終止,應當進行清算。
慈善組織決策機構應當在民政部門公告其業務活動終止後三十日內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不成立清算組或者清算組不履行職責的,民政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
清算後的剩餘財產,由民政部門主持轉贈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組織,並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四條慈善組織可以依法成立行業組織。
慈善行業組織應當反映行業訴求,推動行業交流,加強行業自律,提高慈善行業公信力,促進慈善事業發展。
第三章慈善募捐
第二十五條本法所稱慈善募捐,是指符合條件的慈善組織基於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
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會公眾的公開募捐和面向特定對象的非公開募捐。
第二十六條慈善組織自登記之日起可以向特定對象進行非公開募捐。
依法登記滿兩年、運作規范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原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證書。民政部門經審查,沒有發現其受到本法規定行政處罰的,應當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自登記之日起可以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由民政部門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第二十七條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行政管理區域內進行,但捐贈人的捐贈行為不受地域限制。
公開募捐可以採取下列方式:
(一)在當地公共場所設置募捐箱;
(二)在當地舉辦義演、義賽、義賣、義展、義拍、慈善晚會等;
(三)通過當地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發布募捐信息;
(四)其他公開募捐方式。
第二十八條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可以通過互聯網開展募捐。
在省級以上民政部門登記的慈善組織,可以通過其網站或者其他網站開展募捐。在設區的市和縣級民政部門登記的慈善組織,可以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建立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開展互聯網募捐。
第二十九條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制定募捐方案。募捐方案應當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時間和地域、活動負責人姓名和辦公地址、接收捐贈方式、銀行賬戶、受益人、所募款物用途、募捐成本、剩餘財產處理方式等。
第三十條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在募捐活動現場或者募捐活動載體的顯著位置,公布募捐組織名稱、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募捐方案、聯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詢方法等。
第三十一條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採取公開募捐方式開展公開募捐,但可以與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開展公開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管理。
第三十二條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對利用其平台開展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的登記證書、公開募捐資格證書進行驗證。
第三十三條城鄉社區組織、單位可以在本社區、單位內部開展募捐活動。
第三十四條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社會安全事件時,有關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協調機制,提供需求信息,有序引導開展募捐和救助活動。
第三十五條開展募捐活動,不得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妨礙公共秩序、企業生產及人民生活。
第三十六條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假冒慈善名義騙取財產。
第四章慈善捐贈
第三十七條本法所稱慈善捐贈,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基於慈善目的,自願、無償贈與財產的活動。
第三十八條捐贈人可以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
捐贈人捐贈的財產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慈善捐贈財產包括資金、實物、有價證券、股權、知識產權收益等有形或者無形財產。
第三十九條捐贈人捐贈的實物應當具有使用價值,符合安全、衛生等標准。
捐贈人捐贈本企業產品的,應當提供產品合格證書或者質量檢驗證書。
第四十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開展演出、比賽、銷售、拍賣等經營性活動,承諾將全部或者部分所得捐贈用於慈善的,應當在舉辦活動前與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簽訂捐贈協議,活動結束後按照捐贈協議實施捐贈,並將捐贈結果向社會公開。
第四十一條慈善組織接受捐贈,應當向捐贈人開具由財政部門統一監(印)制的公益事業捐贈票據。捐贈票據應當載明捐贈人、捐贈財產的種類及數量、慈善組織名稱和經辦人姓名、票據日期等。捐贈人匿名或者放棄接受捐贈票據,慈善組織應當做好相關記錄。
第四十二條慈善組織接受數額較大的捐贈,應當與捐贈人簽訂書面捐贈協議,但捐贈人表示不簽訂的除外。
慈善組織接受數額較小的捐贈,捐贈人要求簽訂書面捐贈協議的,慈善組織應當與捐贈人簽訂書面捐贈協議。
書面捐贈協議包括捐贈人和慈善組織名稱、捐贈財產的種類、數量、質量、用途、交付時間等內容。
第四十三條捐贈人與慈善組織約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不得違背慈善宗旨指定其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慈善捐贈,宣傳煙草製品及其生產者、銷售者等法律法規禁止宣傳的事項。
第四十四條捐贈人應當履行捐贈義務。捐贈人違反捐贈協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起訴:
(一)捐贈財產用於本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慈善活動,並訂立書面捐贈協議;
(二)捐贈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方式公開承諾捐贈。
捐贈人訂立書面捐贈協議或者公開承諾捐贈後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捐贈義務。
第四十五條捐贈人有權查詢、復制其捐贈財產管理使用的有關資料;捐贈財產價值較大的,慈善組織應當及時主動向捐贈人反饋有關情況。
慈善組織違反捐贈協議等方式約定的用途,濫用捐贈財產的,捐贈人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贈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章慈善信託
第四十六條慈善信託是委託人依法將其財產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意願以受託人名義進行管理和處分,開展慈善活動的行為。
第四十七條設立慈善信託、確定受託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信託文件要求備案的,受託人應當將信託文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
第四十八條慈善信託的受託人可以是委託人信賴的慈善組織或者金融機構,也可以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
第四十九條受託人管理和處分信託財產,應當按照信託目的,恪盡職守,履行誠信、謹慎管理的義務。
受託人應當根據信託文件和委託人的要求,及時報告信託事務處理情況、信託財產管理使用情況。在民政部門備案的慈善信託受託人,應當每年至少一次將信託事務處理情況及財務狀況向該民政部門報告,並向社會公開。
第五十條受託人違反信託義務或者難以履行職責的,委託人可以變更受託人。
第五十一條慈善信託根據需要可以由信託文件規定設信託監察人。受託人以及其他信託事務執行人不得兼任信託監察人。
信託監察人對受託人的行為進行監督,依法維護委託人和受益人權益。信託監察人發現受託人違反信託義務或者難以履行職責的,應當向委託人提出,並有權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
第五十二條慈善信託的受益人按照信託文件確定。
第五十三條慈善信託財產及其收益,不得用於非慈善目的。
第五十四條受託人和信託監察人的報酬以及履行職責所需費用,按照信託文件規定從信託財產中支出,並向社會公開。
慈善信託管理成本的具體標准,信託文件未規定的,依照國務院民政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五十五條在民政部門備案的慈善信託終止的,除信託文件另有規定外,受託人應當於終止事由發生之日起十五日內,將終止事由和終止日期報告該民政部門,並依法進行清算。
第五十六條慈善信託清算後的剩餘財產,信託文件有規定的,按照其規定;信託文件未規定的,應當將剩餘財產轉贈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慈善信託。
第六章 慈善服務
第五十七條本法所稱慈善服務,是指慈善組織以及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基於慈善目的,向他人或者社會提供的非營利服務。
第五十八條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服務,可以自己提供,也可以委託有服務專長的其他組織或者招募志願者提供。
第五十九條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服務,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章程的規定,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贈協議使用捐贈財產。確需變更募捐方案或者捐贈協議約定使用捐贈財產等事項的,應當徵得捐贈人同意。
第六十條慈善組織應當合理設計慈善項目,優化實施流程,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慈善財產使用效益。
慈善組織應當建立項目管理制度,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督。
第六十一條慈善組織確定慈善服務受益人,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得違背慈善宗旨指定慈善組織管理人員的近親屬作為受益人。
第六十二條慈善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與受益人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約定資助財產用途、數額、服務內容、方式等。
受益人未按照協議使用資助財產或者有其他嚴重違反協議情形的,慈善組織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慈善組織有權解除協議。
第六十三條開展慈善服務,應當尊重受益人的人格尊嚴,不得侵害受益人的隱私。
第六十四條開展醫療康復、照料護理、教育培訓、社會工作等具有專門技能的慈善服務,應當執行國家或者行業協會制定的標准和規程。
第六十五條慈善組織可以招募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招募志願者,應當公示與慈善服務有關全部信息,告知志願服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
慈善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與志願者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約定志願服務的內容、方式和時間等。
第六十六條慈善組織應當對志願者實名登記,記錄志願者的服務時間、內容、評價等信息。根據志願者的要求,慈善組織應當無償、如實出具志願服務記錄證明。
第六十七條慈善組織應當安排志願者從事與其年齡、文化程度、技能和身體狀況相適應的慈善服務,並根據需要開展相關培訓。
第六十八條志願者接受慈善組織安排參與慈善服務的,應當服從慈善組織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訓。
第六十九條慈善組織應當為志願者開展慈善服務提供必要條件,保障志願者的合法權益。
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慈善服務前,應當為志願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第七十條慈善項目終止後捐贈財產有剩餘的,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贈協議處理;募捐方案未規定或者捐贈協議未約定的,慈善組織應當將剩餘財產用於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慈善項目,並向社會公開。
第七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等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協調機制,提供需求信息和便利條件,引導和支持慈善組織以及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有序開展慈善服務。
第七章信息公開
第七十二條慈善組織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履行信息公開義務。慈善信息公開應當真實、完整、及時,不得有虛假記載和誤導性陳述。
第七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統計和發布制度。
國務院民政部門應當建立統一的慈善信息系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或者指定慈善信息平台,及時向社會公開慈善信息,並免費提供慈善信息發布服務。
慈善組織和慈善信託的受託人應當在前款規定的平台發布慈善信息,並對信息的真實性負責。
第七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等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下列慈善信息:
(一)慈善組織登記事項;
(二)慈善信託備案事項;
(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名單;
(四)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慈善組織名單;
(五)對慈善活動的稅收優惠、資助補貼等促進措施;
(六)向慈善組織購買服務的信息;
(七)對慈善組織、慈善信託開展檢查、評估的結果;
(八)對慈善組織或者其他組織和個人表彰、處罰結果;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公開的其他信息。
第七十五條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向社會公開下列信息:
(一)組織章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登記證書號碼等登記信息;
(二)決策、執行、監督機構成員信息;
(三)年度工作報告,包括經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年度開展募捐以及接受捐贈情況、開展慈善項目情況;
(四)國務院民政部門要求公開的其他信息。
上述信息有重大變更的,慈善組織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
第七十六條慈善組織應當及時公開向社會公眾募捐情況和慈善項目運作情況。
公開募捐周期大於六個月的,至少每三個月公開一次募捐的具體情況,公開募捐活動結束後三個月內應當全面公開募捐情況。
慈善項目運作周期大於六個月的,至少每三個月公開一次項目運作的具體情況,項目結束後三個月內應當全面公開項目運作情況和募得款物使用情況。
第七十七條慈善組織向特定對象募捐的,應當及時向捐贈人告知募捐情況、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
第七十八條慈善組織應當向受益人告知其資助標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規范等信息。
第七十九條城鄉社區組織、單位在內部開展慈善募捐,應當在本社區、單位內部及時公開款物募集和使用情況。
第八十條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的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予公開的其他信息,不得公開。
捐贈人或者受益人不同意公開自己的姓名、名稱、住所等信息的,不得公開。
第八章促進措施
第八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法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制定促進慈善事業發展規劃、政策和措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向慈善組織、慈善信託受託人等提供慈善需求信息,為慈善活動提供指導和幫助。
第八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慈善信息共享機制。
第八十三條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第八十四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於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境外捐贈用於慈善活動的物資,依法減征或者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第八十五條受益人接受慈善捐贈或者慈善服務,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第八十六條慈善組織、捐贈人、受益人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辦理相關手續。
第八十七條捐贈人向慈善組織捐贈實物、有價證券、股權或者知識產權的,依法免徵權利轉讓的相關行政事業性費用。
第八十八條慈善組織開展扶貧、濟困、助殘、養老、救孤需要慈善服務設施用地的,可以依法使用國有劃撥土地或者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慈善服務設施用地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用途。
......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2l61TxdwROd_h3Eh-96Eml2ut8LIJAwsQft_-#4

『肆』 從慈善法制定到頒布的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制定依據是:依據的是憲法作為中國第一部慈善法,於2016年9月1日起實行,開啟中國依法治「善」時代。 該法對慈善活動進行明確界定,同時在規范慈善組織設立運營、慈善財產來源和使用、開展慈善服務、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等方面作出規定。 依據該法,慈善組織是指依法成立、符合該法規定,以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盈利性組織。慈善組織可採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 在慈善組織的行為准則和內部治理方面,該法規定,慈善組織應當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並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 慈善法同時突出強化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義務。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應當定期向社會公開其募捐情況和慈善項目實施情況。「公開募捐周期超過六個月的,至少每三個月公開一次募捐情況,公開募捐活動結束後三個月內應當全面公開募捐情況。」

『伍』 怎樣正確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就我國的現狀來說:我國在慈善組織的管理上,慈善組織自律機制不健全,資金募集和使用不夠透明,還有少數組織有商業化、營利化傾向,以及政府事中事後監管不到位、社會的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公眾關心的問題。
就意義方面來說:
對受助者:有利於幫助受助者度過難關,感受到溫暖,維護其合法權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對慈善方:有利於增強其法制觀念和誠信意識,引導和規范其慈善行為,依法行善,維護其合法權益;有利於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增強人們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調動人們參與慈善的積極性
對社會:有利於形成熱心慈善,關愛他人的社會風氣,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穩定。

『陸』 《慈善法》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

慈善法是社會領域的重要法律,是我國慈善制度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專慈善法的出台屬,是我國慈善事業邁入法治化軌道的標志,將成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慈善法的出台將為規范慈善活動有序運行、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根本的法治保障,為完善社會領域立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重要的制度規范,為打贏扶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推動力量,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柒』 慈善法規定的慈善活動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慈善法規定的慈善活動包括公益、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公益活動。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三條 本法所稱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願開展的下列公益活動:(一)扶貧、濟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三)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四)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六)符合本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

『捌』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的慈善活動包括哪些

  • 包括公益、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公益活動。


『玖』 慈善法第七章63條

第七章 慈善服務

第五十七條 本法所稱慈善服務,是指慈善組織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基於慈善目的,向他人或者社會提供的志願服務和其他非營利服務。

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服務,可以自己提供,也可以委託有服務專長的其他組織或者招募志願者提供。

第五十八條 開展慈善服務,應當尊重受益人、志願者的人格尊嚴,不得侵害受益人、志願者的隱私。

第五十九條 開展醫療康復、照料護理、教育培訓、社會工作等具有專門技能的慈善服務,應當執行國家或者行業協會制定的標准和規程。

慈善組織招募志願者開展具有專門技能的慈善服務,應當根據需要對志願者開展相關培訓。

第六十條 慈善組織招募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應當公示與慈善服務有關的全部信息,告知服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

慈善組織根據需要可以與志願者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約定服務的內容、方式和時間等。

第六十一條 慈善組織應當對志願者實名登記,記錄志願者的服務時間、內容、評價等信息。根據志願者的要求,慈善組織應當無償、如實出具志願服務記錄證明。

第六十二條 慈善組織應當安排志願者從事與其年齡、文化程度、技能和身體狀況相適應的慈善服務。

第六十三條 志願者接受慈善組織安排參與慈善服務的,應當服從管理,接受必要的培訓。

第六十四條 慈善組織應當為志願者開展慈善服務提供必要條件,保障志願者的合法權益。

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慈善服務前,應當為志願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拾』 根據慈善法,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慈善

《慈善法》十個亮點進行解讀。
第一,《慈善法》採取了大慈善的概念。首先,中國在此之前有一個《公益事業捐贈法》,《公益事業捐贈法》更強調的是公益,為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進行公益事業。例如救助救災、防治環境污染這塊。在中國傳統的慈善是救助、扶貧,這里的《慈善法》中的慈善就是採取了大慈善的概念,包括公益+傳統慈善,就等於《慈善法》當中的慈善。可以看出立法的本意是鼓勵整個社會依法行善的。
第二,《慈善法》對慈善組織的形式和概念進行了界定。《慈善法》對於慈善組織的定位是:首先是非營利組織,第二是以慈善為宗旨,三是組織形式是基金會、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只要符合這三個標准,那你就是一個慈善組織,可以向民政部門登記領取證書。
第三,慈善組織直接登記,不用再經過雙重登記。在《慈善法》出台之前,慈善組織登記還要找一個主管部門再去民政部門,現在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已經存在的慈善組織也可以直接去向民政部門登記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
第四,實行年報制度。原來三大條例對基金會、社團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每年實行年檢,現在《慈善法》規定不用年檢了,但是實行年報,要求慈善組織每年公布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
第五,規定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慈善財產怎麼募集來的?如何分配的?剩餘多少?這些項目要做信息公開,包括慈善項目的實施情況。
第六,統一公開募捐的標准。公開募捐的資格不再區分官辦民辦,標准統一為:依法登記滿兩年,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行規范的慈善組織都可以向民政部門申請取得公開募捐的資格。同時也進行了限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是個人,不得進行公開募捐。如果要進行公開募捐,必須依託於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進行,相關募捐來的財產也歸於相應的慈善組織進行管理和規范。
第七,互聯網捐助信息平台統一,媒介提供者有驗證的義務。首先,如果要發布募捐信息,一定要在民政部門指定的網站上進行發布;發布完之後可以再在其他的網路媒體上進行發布。同時媒介提供者,網路平台包括其他的發布平台要檢查慈善組織的證書和公開募捐的資格證書。
第八,建立慈善信息的公開制度以及信息公開。在指定的平台上發布相關的慈善募捐信息以及相關的慈善活動,公眾都可以查詢。
第九,《慈善法》明確了慈善組織、受益人、捐贈者以及志願者相關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對稅收等進行了相關的約定。
第十,慈善組織最後如果有剩餘財產,這個剩餘財產是不能分配的,拋去其他部分後可以轉到相近的慈善組織。

熱點內容
侵害農民利益的法規 發布:2024-11-08 10:23:46 瀏覽:485
初中學生與法律知識競賽 發布:2024-11-08 09:51:45 瀏覽:545
提出社會測量法的是 發布:2024-11-08 09:32:17 瀏覽:703
跳插法規律 發布:2024-11-08 09:29:18 瀏覽:86
律師相親 發布:2024-11-08 09:21:37 瀏覽:762
新婚姻法遺棄 發布:2024-11-08 08:56:03 瀏覽:521
09平民法系靈飾 發布:2024-11-08 08:51:56 瀏覽:25
澳洲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8 08:40:39 瀏覽:992
財經道德與法規重點 發布:2024-11-08 08:21:17 瀏覽:264
消防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7:50:35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