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實例

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實例

發布時間: 2022-04-21 10:58:51

㈠ 結合案例談談你對如何培育法治思維,法治觀念的看法

法學法守法用法,必須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版,而不是法治之權外,更不是法治之上。
大學生要准確把握法治思維的基本含義和特徵,正確理解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逐步培養法治思維,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法治思維及其內涵: ①法治思維的含義與特徵; ②法治思 ②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A.法律之上;B.權力制約;C.公平正義;D.權利保障E.正當程序2.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①法律權威的含義;②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的重要意義:A.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極為重要;實現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權利的基本途徑;維護個人合法權益的根本保障③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A.信仰法律;B.遵守法律;C.服從法律D.維護法律;3.怎樣培養法治思維:①學習法律知識;②掌握法律方法;③參與法律實踐;④養成守法習慣;⑤守住法律底線

㈡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

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

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2)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實例擴展閱讀

一、法治思維四個層次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二、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

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

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㈢ 談談你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事例

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版盾、維護穩定能力。
十 八屆權四 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指出「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高 級幹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

㈣ 舉例說明如何用法治思維分析、處理現實問題

摘要 一要理解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十八大報告更進一步,不僅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筆者理解,法治思維是執法人員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以法為據、以法為繩,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它是對法制思維的拓展與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義、權利保護等更加豐富的內容。

㈤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5)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實例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思維

㈥ 有關依法治國重要意義的具體事例

摘要 案例一:江西贛南某貧困縣,年財政收入不到一億元。十五年裡,換了四任書記縣長,新城開發的位置依次從北至南,再從南至北,改動了三次,光規劃費用就花費了兩千餘萬。至今南北兩處新城,都是半拉子工程,境內怨聲載道。

㈦ 請結合具體案例談談法治思維的意義

1、法律思維方式的指導作用,指導我們遵紀守法,沿著正確的社會道路前行,更好地在社會中生活和發展。結合守法和違法的事例。2、法律思維方式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

㈧ 結合實際,如何去理解法治思維 具體事例

治思維是將法治的各種要求運用於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法治思維以嚴守規則為基本要求,強調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法律的紅線不能觸碰,凡事必須在既定程序及法定許可權內運行。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的,要求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在面臨多種問題的解決方式、手段時,領導幹部能夠首先研判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法治精神等。 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領導幹部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倡導者與宣傳者,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組織者與實施者。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幹部是關鍵因素。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歸根結底要靠各級幹部來完成。黨員幹部法律素質的高低與法治理念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其依法管理、依法決策和依法辦事的水平。只有各級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擁有法治思維,才能在全社會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現實工作中,一些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在看問題、作決策、採取措施的時候,往往缺乏法治思維。他們認為,只要是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就可以成為各種施政行為的理由,不用過多考慮各種決策程序和操作程序,可以繞開各種法律的條條框框;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只要能辦成事,什麼辦法都可以用。這種忽視各種法律規制而以發展的理由來衡量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合理性來代替合法性,顯然是錯誤的。這種錯誤思維方式指導下的施政行為,罔顧程序正義,丟棄規則規范,漠視權力邊界,功利性地強調發展,可能會有一些短期效益,長期而言恰恰會嚴重損害發展、和諧、民生,與這些目標完全相悖。正因為如此,解決好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治意識不強問題,已經成為推進法治建設必須抓好的緊迫任務。 加快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著力培養和強化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這種培養與強化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領導幹部的追求與修煉,也需要組織的教育和培養,還需要社會的監督與約束。重點是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強化法治思維規則至上,推進由合理向合法轉變。一是要求黨員幹部有規則意識。想問題、辦事情始終將合法性放在第一位,所有思考和決策都必須圍繞合法性展開,無論任務多麼緊急、事情多麼重要,都不能偷換概念,以其合理性替代合法性。二是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強化規則制定,在權責范圍內,盡可能地完善法規規章配套、清理及解釋制度。三是要求黨員幹部嚴格按規則辦事,始終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工作中一切合理的行為都必須在合法的前提之下。 ——強化法治思維程序優先,推進由隨意向嚴謹轉變。法治思維強調程序優先,因為公正科學的程序是法治的基本構架,程序的完善程度是法治完善程度的基本標志。通過確立公正科學的法治程序,提升制度運行的規范化水平,消除制度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增強人們對未來的確定預期。在工作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始終堅持按照法律程序進行。遇到有爭議或糾紛的問題,即使是非對錯很清晰,也要善於考慮程序上的處理方式,讓爭議各方平等地發表意見,不能因為法律程序不到位,造成決定和行為的無效甚至違法。同時,要把程序作為一種良好的工作方法,在制定出台重大行政決策時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法定程序,以「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 ——強化法治思維權利本位,推進由人治向法治轉變。保障權利是法治思維的靈魂。要把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始終站在群眾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重視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保障群眾的正當權利。工作中,既不能以發展為理由,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正當權利而侵犯少數人的正當權利,也不能濫用職權,超出政府權力法定的作用空間,涉入政府權力的禁地,損害群眾的利益。要堅持積極依法履行政府職能,但不包辦一切,有所為有所不為。 ——強化法治思維科學權威,推進由短期向長效轉變。樹立法治思維要與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結合在一起,看問題、作決策、辦事情,要依法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個別與一般以及合理與合法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把措施行使得更規范,努力做到不留「後遺症」,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公眾和社會的監督。

㈨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一要理解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十八大報告更進一步,不僅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筆者理解,法治思維是執法人員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以法為據、以法為繩,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它是對法制思維的拓展與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義、權利保護等更加豐富的內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維。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治思維,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具有強烈的主觀隨意性;而法治則具有客觀上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反對人治思維,就是要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事實也一再證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偏離法治軌道的維穩,只能越維越不穩,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養成合理的法治思維。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其次在日常行動中遵法守紀,轉變「官本位」思想,杜絕「特權」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才能養成法治思維,做到用「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的最佳路徑。

㈩ 列舉在學校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或看到的需要用法治思維處理的事例.

1、教師體罰學生,造成人身損害。

2、小區體育設施質量問題造成學生受傷。

3、職工食堂飲食不衛生,導致員工食物中毒。

4、校園暴力事件。

5、故意損壞公共設施。

6、未成年人去網吧。

7、計程車司機對於乘客丟失的貴重財物自己私吞。

(10)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實例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實現途徑:

各級領導幹部應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和運用法治思維。首先要堅持依法行政。無論是決策、執行,還是解決矛盾、推動發展、深化改革,都要不斷審視行政行為的目的、許可權、內容、手段、程序是否合法,自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應該大力推進權力清單制定工作,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其次要自覺守法、堅決護法,維護法律和制度的嚴肅性,維護他人和組織的合法權利。任何人不能搞權大於法、以言代法、選擇性執法。

尤其是在關涉自身利益時,要做到自律自省、遵章守紀,不搞特權、不搞潛規則。要大力推動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社會和公眾監督,以公開透明保護自己、維護法律尊嚴。再次要大力支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司法腐敗是危害最大的腐敗,是壓垮政府公信力的最後一根稻草,要堅決抵禦和打擊司法腐敗,加快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讓法律真正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讓全社會充分相信法律、依賴法律。

最後要帶頭學法,有效普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以實際行動引導全社會自覺依法維護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