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心德

道德經心德

發布時間: 2022-04-21 11:23:22

❶ 老子道德經心得

老子道德經中,包含了許多樸素的唯物辯證法,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和思想 觀念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踐行著辯 證的觀點。比如,當我們取得成功,獲得榮譽時,內心就告誡自己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當我們遭遇打擊,面臨失敗時,我們會鼓勵自己堅定信念,勇敢堅持下去。當我們「禍兮福 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詳,出口成誦的名言警句。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淘 洗和歷史沉澱,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關於福禍的論述和引申,前人已經論述備至了。 人的一生順順利利, 風風光光, 沒有任何坎坷和波折, 可以說是失敗的人生, 是單調的人生, 因為他體會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沒有經歷陣痛,沒有飽受折磨,根本無法體會和珍惜愛與 真誠。經歷了各種磨難和打擊,嘗遍了世態炎涼,當老來時,細細品味走過的漫漫路途,豁 然發現原來這一生的奮斗歷程盡是幸福。福與禍,功與過,生與死,少與多,正與邪,樂與 憂„„都是相輔相成,相依相伴的。就像每個人都離不開空氣、陽光和水一樣。

老子中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十八大的召開,是每個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表面上看起來,與我們很遙遠,有些 不切實際。那些天花亂墜的口號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戲。其實不然。每個人的發展 和進步都離不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雖然我們還只是學生,沒有投身社會實踐,沒有親身經 歷社會現實的摸爬滾打,但並不代表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不代表我們 就不能參與社會理想和信念的落實和奉獻。可愛的中國,幸福的中國,美麗的中國,是每個 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和踐行的。 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 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 范。這在老子道德經的論述中,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構想。 「自然」和「無為」是老子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平等共生的 有專家指出, 「自然」這一概念是老子首創的,但他所說的自然並無近現代大自然或自 然界的涵義。從古文字學看,自然是自己如此、從來如此、通常如此、勢當如此和自己成就 自己,以及與「人為」相對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並沒有 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與之相當者是天地或天地萬物。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深奧、內涵豐富的哲學著作,貫穿歷史數千年,流傳至今,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老子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他深邃的"道"窮微極妙,教則浩盪而宏博,理則廣大而深玄,曾傾倒無數中外鴻儒大家。孔子見老子後贊嘆道:"老子其猶龍邪!"莊子欽服曰:"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晚年後,也曾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聖人先哲都對老子及其學說發出由衷的贊譽。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萬事萬物都有起點。世間萬物皆有道產生,本根決定了萬物的根源,還決定他的發展,按照一定的法則去運行,絕不紊亂,如晝夜的交替不依照人的意志為轉移。老子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辯證法的實質:對辯證法來說,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除永恆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其他理論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們對於各個發展階段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宇宙的進化表現為一事物不斷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斷地轉化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但這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達到新階段。 在自然科學中,現代物理學對物質的微觀和對宇宙宏觀的研究,發現中國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創生論比其它任何哲學都可能更接近於在上述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進而,一些西方科學家對融人文價值觀念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為一體的道家哲學推崇備致。 道產生了德,老子被稱為「道德家」,道看不清楚,其中有象。深遠有精,使萬物得以運轉,稱為依據。道渾然天成,獨立,獨一無二。道是永恆的,永遠不止息。 人走的路是道,做事情的方法是道,人的思想和理念也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對於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經》,應認真研究,深入分析,擯棄其神秘的外殼,汲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❷ 請大家幫我把這段《道德經》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不解釋是什麼意思

治人事天 莫如嗇
治理世人 以及事奉上天 最好的方法 就是精神不妄泄
夫惟嗇
因為精神不妄泄 就能夠心德全備 心德全備 就好像回復到自己的本性
是謂早服
像這種事 就像每個人起床之後 要穿衣服一樣 是首要的事
早服謂之重積德
所以起床穿衣服 也是我們早已習慣的事 而且每個人一生當中 都是不斷的做 我們的德性 如果能像起床穿衣服一樣 累積下來的德性 一定是深厚的
重積德 則無不克
一個德性深厚的人 他要治理人 要事奉上天 就沒有不能勝任的
無不克 則莫知其極
既然是沒有不能勝任的 就難以估計他力量的極限
莫知其極 可以有國
像這種力量難以估計的人 也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了
有國之母 可以長久
有這種人來治理國家 就像國家的褓母一樣 能夠率天下之道 治理天下當然可以長久了
是謂深根固蒂 (蒂另本作柢)
就好像根深牢固的樹 就能結出結實的果子
長生久視之道
如果以這個道理 去實行於修身養命方面 這種人無形的生命 也可以長久的生存在人們的眼前 讓人崇敬奉養朝拜 因為治國與修身是一樣的道理呀

❸ 老子道德經翻譯

這里有個網站上的道德經解讀很不錯,分章讀的,比較全版面,值得推薦!權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dejingyiwen/index.html

❹ 心德是什麼意思啊

你說的是心得還是心德,這是兩個不同的詞。心得是一種體會感想,對某件事情又收獲,有體會就會有心得。而心德是內心的道德,指一個人的本性很好,有道德。

❺ 修心養性什麼心德

修心也就是從生活的圈子裡把自己的思想分離出來,做到獨立思考問題。找一間靜室使自己達到寧靜致遠的狀態,常想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又有多種人性的促成)和事情的各種關系,常想人性好的、善的一面,常想人生才幾何,何必動粗給別人造成災難。這就是修心。養性:長對動物有一種善待的心,做到舉刀不忍荼毒生靈,做到少吃那些大魚大肉,多吃清淡食品,時間長了也就養成了不願多吃葷菜的習慣(當然在人體需要的時候還是不能夠舍棄的,只要做到不惡狠狠地享受一頓就能使身心變得隨意輕松),這樣也就做到了因為淡薄能夠明志。在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就會慢慢地使心性得到良好的修養。至於書籍,需要多方面的書籍。哲學性的最好。其次是中國古詩詞、《周易》、老子的道德經、國美外文學名著等等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❻ 有哪部有名的書是關於誠信的

《世界經典美德童話 中國卷》
《誠信故事會:中學版》
《給你一面水晶的鏡子 感人的誠信故事》
《做最好的自己》
《誠信的種子》

還有很多書是裡面有關於誠信的文章
《35歲以前成功的12條黃金法則》
《做人不要太老實》
《信任的力量》《成人道德規范》《論語》《於丹論心德-百家講壇》
《朱子家訓》《增廣賢文》《三字經》《道德經》《小學生思想道德規范》《成人道德規范》《論語》《於丹論心德-百家講壇》
《朱子家訓》《增廣賢文》《三字經》《道德經》《小學生思想道德規范》

❼ 怎樣寫學弟子規,孝經後的心德體會

篇一: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說的「道德」。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准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若你: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可是為什麼有報道: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像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篇二:弟子規個人學習體會【心得體會範文】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准,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里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別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說,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發願: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單位里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系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❽ 一篇用第子規心德做好學生的600字左右的作文

《弟子規》心得
《弟子規》,它是一本能使我們進步,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提高自身修養的詩歌,它十分押韻而且簡潔,深受人們的喜愛。
「冬則溫 夏則?醯?吭蚴。?柙蚨ǎ?霰馗媯?幢孛妗!
這句話是在叫我們要對父母體貼。
「冬則溫,夏則?酢!閉餼浠盎褂懈魴」適隆
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後句意思是: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父母把我們帶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讓我們吃穿不愁,在窗明幾凈的學校里學習知識,難道我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嗎?我們不應該為他們分擔一些家務嗎?那麼從現在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吧!
我從《弟子規》中學到了許多,尤其是做人,孝敬父母 。大家一齊來和我學習吧!

《弟子規》教我怎樣做人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醒,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在讀了《弟子規》之後,就像有一顆石子扔進心湖,悄悄地盪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弟子規》是一部教人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行為的書,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中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她)學習。以上這些是學習之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暇,更應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東西。

在讀到「冬則溫,夏則凊,晨則醒,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中的「冬則溫,夏則凊」時,我的臉發燙了,因為我為人子女,冬天沒有留意父母親穿著是否溫暖,夏天也沒有考慮父母是否涼爽。甚至我還埋怨他們不及時給自己添置新衣。現在回想起來,真實太不應該了!而我早晨起來時,也沒有看望父母親,更談不上詢問父母身體是否安好了。而在「出必告,反必面」這方面我做得還可以,但「居有常,業無變」我就做得不夠好了,因為我在星期六晚上時,常常看電視看到九點半到十點,這對我的健康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顯然是不利的。

《弟子規》教了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如:人活在世上不能只為了自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為社會貢獻自己,為更多的人造福!如果人人都有這種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轉化為一種行動,那麼社會將變得和諧而有活力,溫馨而文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弟子規》的「親仁」里有那麼幾句話: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人,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這幾句話說:同樣是人,善惡邪正,心智高低卻是良莠不齊。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愛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得的人出現,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說話公正無私沒有隱瞞又不討好他人。所以大家才會起敬畏之心。

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就能得到熏陶,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不肖的小人會趁虛而入,久而久之,而我們就可能被接近和同化。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到影響,導致一個人人生的失敗。正如俗話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平 凡 的 孝

「孝」一個熟悉的字眼,我們有認真地孝敬過父母嗎?認真地孝敬過我們的長輩嗎?

我認為孝敬父母長輩不一定就要做轟轟烈烈的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去體現。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不是盲目的順從,而是對父母的尊敬。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無微不至的,是不求回報的。夏天,父母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田間辛勤勞作;冬天,父母冒著凜冽的寒風穿梭在田頭地間,那一份無私博大的愛凝結在雙手間微微鼓起的硬繭中。那麼,我們做子女的又能為父母分擔些什麼呢?做好熱飯,等待父母回來,打好熱水伺候父母洗澡,或者給父母搓搓背,洗洗腳,也能慰籍父母疲憊的身心。這是我們很容易做到的,也是最基本的「孝」。同時還應多一些忍讓,也就多一份孝,也就多一份感恩。父母平時為生活負擔所累,難免會對子女發一些嘮叨,這時,我們應該多一份理解,盡量不要頂嘴。

「孝」是感恩,讓我們為父母減少些負擔,多撫慰他們的心吧,從現在起,就從我們身邊做起。

心有他人天地寬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寬厚讓敵對遠離我們,友愛充滿人間,假如,我們平時人人都能做到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將變得祥和安寧。一次,一位英語老師發現一位學生上課時在畫畫,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這位老師沒有發火,而是笑著對這位學生說:「現在先上好英語課,課後再加工一下,畫得更神似一些,好嗎?」這位學生愧疚地收起了畫。打那以後,這位學生刻苦學習,最後成了一名很有造詣的畫家。這位學生後來能自覺刻苦學習並取得成就,得益於老師的寬容,可以說明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正是老師的寬容促使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給學生留下改正錯誤的機會。同學之間也難免會發生矛盾,產生誤會時,我們也應該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涵養,我們要繼承和弘揚。

幾多期待,一份孝心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真實的人,要面對的是社會大舞台、父母、兄弟、姐妹、學友、路人……親近的、陌生的。因此,就有了對人做事的行為的標准。

《弟子規》教會了我們最基本的行為准則。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母親履行的責任就像春天裡的夜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們學了「入則孝」之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待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即「百善孝為先」。

❾ 職業道德的心德怎麼寫

職工職業道德培訓心得 今天是我初到公司以來參加的第一次培訓學習——員工職業道德素養培訓。盡管這次職業道德培訓課時短,但覺得這次職業道德培訓的主講劉傑,對職業道德學習的內容,從淺引入,講解深刻,結合實際,使我深刻領會學習職業道德的重...

熱點內容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
山東省商品房預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2:18:23 瀏覽:480
司法棺材 發布:2025-01-15 21:56:51 瀏覽:811
小學生法律知識的小論文五百字 發布:2025-01-15 21:21:26 瀏覽:126
酒駕法官 發布:2025-01-15 21:10:57 瀏覽:59
法官弄丟關鍵證據 發布:2025-01-15 21:07:21 瀏覽:323
未成年生子的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5 21:06:39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