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國什麼樣平等自由責任

法治國什麼樣平等自由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21 15:16:15

❶ 社會主義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的科學內涵是什麼急!!!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的特點和要求。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法治有兩項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訂得良好的法律,二是這種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所謂「良好的法律」,就是體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法律。所謂「普遍的服從」,就是法律的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都得到全面的實現。現代法治既是公平正義的重要載體,也是保障公平正義的重要機制。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動,利益關系的多元化,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高度重視、科學分析、正確解決這些問題,對於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減少社會風險和動盪,至關重要。解決公正問題要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堅持依法、及時、合理解決的原則,採用教育、協商、調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逐步建立並從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機制、公平的規則、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條件和公平發展的機會。社會主義立法要體現全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要求和願望,使正義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實現正義的途徑程序化、公開化。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由於我國封建傳統的影響,人們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實體公正、輕程序公正的觀念,特別是在執法環節,一些執法人員片面追求事實真相,重口供、輕證據,違反法定程序,甚至刑訊逼供、超期羈押。因此,我們必須大力提倡和強調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的、全面的公正觀念。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人權是人之作為人都應該享有的權利,是現代社會的道德和法律對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確認。人權來源於人的理性、尊嚴和價值。基本人權則是當代國際社會所確認的一切人所應當共同具備的權利。人的主體地位、尊嚴、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確認為權利,不僅是因為它們經常面臨著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險,需要社會道德的支持和國家強制力量的保護,而且是因為人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和動力。現代法律就是保護人權的一種制度安排和強制力量。正是人權體現了現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權保障奠定了現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礎。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一切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政權,就是為了爭取和實現人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改革開放的時代,隨著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不斷完善,社會利益多元化和社會矛盾復雜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黨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突破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理論,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觀念,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視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問題,把工作重點從調整對立的階級關系轉移到承認和保護社會利益多元化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等權利義務關繫上來,轉變重政權輕民權的觀念,提高人權保障意識和依法執政的能力。當前,在刑事司法領域,一些執法人員還存在著重打擊犯罪、輕人權保障的觀念,習慣於有罪推定,忽視刑事司法的人權保障功能。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提倡打擊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增強以人為本、文明執法的意識。
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任何社會的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都要求有一定的權威,而法治社會的政府權威是置於法律權威之下的權威。憲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權威則是一個國家是否實現法治的關鍵。在現代法治國家,有的宣布憲法和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有的宣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樹立法律權威作為實現法治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法律權威要通過立法建立具有客觀性、確定性、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隨時隨需而改,因人因地而異,那就根本沒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權威要通過執法、司法和守法保證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特別是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嚴格依法辦事,違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組織享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原則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實質內涵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法律具有極大的權威。我國憲法第五條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確的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當前,樹立法律權威的觀念,要特別強調維護法制統一、反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反對把個人或組織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主義。
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法治的意義就在於,既能充分地利用國家權力促進和保障公民權利,又能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腐敗,保證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正確行使權力,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社會主義法治防止權力濫用和保證權力正確行使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把決策、執行等環節的權力全部納入監督制約機制之中,保證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運行。任何權力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實行法治就是要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國家權力的異化。在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的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其監督。我們還要努力拓寬民主監督的渠道,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把民主監督、黨組織監督、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的方法和途徑是多樣的,最重要的是保證各個監督系統的整體協調和依法進行,必須實現監督工作的法制化,健全監督法制。要樹立權力接受監督制約的觀念,必須全面貫徹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憲法原則,反對重配合、輕制約的做法,反對排斥監督的司法專橫主義。
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自由是人從自然力和社會關系的束縛下獲得解放,人的內在尺度與客體的外在尺度相互轉化、相互統一的進步狀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創造實現和保障人類自由的社會前提。社會主義法治就是創造和保障這種不斷發展著的自由的社會控制系統。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才能保證人的尊嚴、價值和主體性得到尊重,保證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古代法治的根本缺陷在於,普通公民沒有成為法治的主體,法治只是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工具,「依法治國」演變為「依法治民」,難以跳出人治的范疇。現代法治的優勢和成功之處在於,國家不僅要依靠法律的強制力、規定性來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用法律來限制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權力,以平等地保障公民的權利,使普通公民成為法治的主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我們必須把公民權利(個人自由的法律表達)作為構成社會關系和法律秩序的本位性要素。公民權利的平等保護不僅是社會主義法治優越性的體現,而且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近二十多年來,每一項重大制度的改革實質上都可以歸結為重新認識和調整權利義務關系、加大平等保護公民自由和權利的力度。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法治發展的進程就是公民權利要求和權利意識不斷增長的過程,是公民權利平等保護機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應當樹立權利本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增強平等地保護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的意識,擺正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反怨儔疚緩統す僖庵盡?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忽略其進步性,容易導致遷就人治的現實傾向;忽略其具體性,則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開辟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境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第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但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發展動力和發展規律,才使人類的社會和諧理想變成了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論證了實現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揭示了未來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特徵,指出了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揭示了社會系統內各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系、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的規律,闡明了社會結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表述,指出了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順應了人類歷史潮流,是把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的科學構想與中國實際結合,逐步將其變成社會發展的現實目標和具體措施,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的6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既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發展與穩定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這6個方面的要求既闡明了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系,又提出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基本途徑和原則,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二,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促進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社會主義運動在蘇東國家遭受的嚴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訓。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曾經是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樣板。但如此強大的國家卻出人意料地迅速解體,蘇聯共產黨也喪失了執政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蘇聯共產黨在改革過程中沒有處理好社會成員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和諧發展問題,沒有把社會公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應有的重要位置。蘇共的許多黨員和廣大工人、農民對其感到絕望,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全面發展、全面進步、全面現代化的社會。黨的十二大明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提出了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黨的十五大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從而使現代化建設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進入新世紀,我們黨正式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拓展為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諧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這不是簡單的增加,而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和諧社會的提出,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註重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拓展深化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格局,進一步充實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為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和處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學的坐標系。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也表明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第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只有認真研究和掌握執政規律,不斷完善執政方略,提高執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領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的本質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強調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強調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貫穿於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實現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和諧。在此基礎上,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概括形成「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要求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並將其作為黨需要加強的五大執政能力之一。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本質的內在要求。只有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全體人民能夠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人與自然的關系處於和諧狀態,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方略的新認識,標志著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的探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鞏固黨執政的基礎、實現黨執政的任務,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必須認真把握的新趨勢新特點:由於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由於發展不平衡,城鄉矛盾、區域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於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遇到新的挑戰;由於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加強,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人與社會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我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我們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部署,為我們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准確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繼續處於深刻復雜的變化之中。世界格局處於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速度加快,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從總體上看,這些因素給我國的改革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我們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這是集中全黨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強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強調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強調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強調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等,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進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凝聚起來,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物質力量,可以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也只有把社會建設搞好了,我們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有廣泛的世界意義。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努力使當代人類1/5以上的人口進入和諧狀態,這無疑具有世界意義。我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探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途徑,將對當代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理想作出新貢獻。

❷ 在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裡,公民應該怎麼做

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規范自身行為;通過多種途徑積極行使好自己的批評建議權等政治權利,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履行好自己的政治義務,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打擊違法犯罪貢獻自己的力量。

❸ 法治與自由的關系是什麼

法治是自由的「保護神」,離開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自由可言。

法治的首要功能是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英國政治家霍布斯所說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自然狀態,實質上就是社會失序的狀態,即人和人之間普遍存在戰爭的狀態。在此狀態下,看起來人人都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人人都不自由,因為每個人的自由都沒有邊界,從而必然侵犯他人的自由。要改變這種狀態,就必須通過法治明確人們行使自由權利的邊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法治的又一個重要功能,是讓合法行為的結果可以預期並得到保障,避免非法干涉損害人們的行動自由。

社會主義事業要不斷得到發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不斷得到發揮,就必須使人們的合法行為得到法律保障、不受非法干涉。只有這樣,自由才是可靠的,才有意義。如果沒有法治作保障,自由、平等、公正就會「煙波浩渺信難求」。因此,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機統一的系統思維全面理解社會主義自由,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自由的深刻內涵。

社會主義平等與自由有機統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人人生而平等,沒有人天生高人一等。這既是原則,更要使之成為現實,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其實現的基礎。社會主義平等與自由是有機統一的,這主要包括兩方面涵義:一是人人享有同等的自由。我國公民只要未被依法剝奪公民權利,不論年齡、性別、民族,也不分貧富與職業,所有人都是自由的,每個人都享有同等內涵的自由。二是只有相互平等的自由,沒有行使特權、歧視與壓迫他人的自由。

在我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追求平等的自由,但無人擁有追求特權、成為歧視與壓迫他人的特殊公民的自由。如果說資本主義不過是以「平等的自由」自我標榜,名實難副,那麼,社會主義根據其性質,就必須真正落實「平等的自由」。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諶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機統一

❹ 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是什麼

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本標准。

科學立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防線,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四者缺一不可。

(4)法治國什麼樣平等自由責任擴展閱讀:

重大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依法治國

❺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社主義社價值追求

自由,主要指公民

(5)法治國什麼樣平等自由責任擴展閱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

❻ 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特徵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法律體系優良完備、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法律適用嚴格公正、法治監督嚴密有力、公民享有廣泛自主權.優良完備的法律體系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有法可依"所依據的法必須是"良法",必須具備民主性、科學性和道德性,這些良法必須由立法機關按照嚴格的法定程序制定.法律一經制定,任何人也不能憑自己的權威逃避法律的制裁.在自由和民主的國家中,法律應是國王,必須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法律是否具有權威性,關鍵看法律是否被人們信仰和崇拜.人們對法律信仰和崇拜的程度是一個國家法治進程的重要標志.法律適用嚴格公正不僅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還是促進法律權威實然狀態的突破口,法因其公正和權威而成為百姓的依賴,法的公正和權威很大程度上又通過法律適用的嚴格公正而體現出來.法治國家的實現,不僅靠權力主體作為主權實施者或執行者的自覺,更要靠強有力的法治監督,強化法治監督制約機制,是現代社會防止並懲治權力濫用、腐敗、專橫的需要.法治的目標在於促進人們在服從法律規則治理的前提下獲得普遍而平等的自由保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保障公民享有廣泛的自主權,保障每個人都獨立而平等地存在,有自己的願望和要求,有權作出選擇且這種選擇獲得應有的尊重.作者認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主要是以上五個方面的內容,只有具備這些方面的基本特徵,才可以說是走上了法治國家的軌道.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應當始終按照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特徵的要求去努力,這樣才能使目的明確,早日實現奮斗目標.

❼ 建設法治國家對公民的要求是什麼

先說必要性:
第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
第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是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也是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
第三,這也是現實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我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人治」思想嚴重;另一方面,現實中拋棄法制觀念、違法亂紀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
再說如何做:
加強公民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教育,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首先應當加強民主政治方面的公民意識教育,從法制、道德、核心價值體系三個環節入手,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一是加強公民的法制教育。公民依照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公民的法制教育,核心是培養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在法制軌道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
二是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通過加強公民政治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政治道德素質,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政治行為准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政治道德目標,更為理性地對待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訴求,做有政治責任感的公民。
三是加強公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任何社會都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以此來引領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形成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採納吧

❽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第二,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3、第三,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

4、第四,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第五,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8)法治國什麼樣平等自由責任擴展閱讀: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時代意義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綜觀世界近現代史,一些國家雖然也強調法治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堅持厲行法治,導致法治不彰、法治乏力,影響了國家現代化進程。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只有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發揮好法治的經濟發展助推器、社會運行調節器作用,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如期完成。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的必由之路。從世界發展大趨勢看,國家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制度競爭和治理能力競爭。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崇高使命。

❾ 為什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一、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決定》在闡述「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之前明確指出:「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這一強調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兩個方面的科學內涵:一是指法律的實體內容符合平等的原則;二是指法律的執行程序和結果公平公正。如果法律的內容違反了平等的原則,即使被公平地執行了,結果也不會是平等的。那麼,如何准確理解和全面把握「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最早是由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中提出來的。眾所周知,封建主義法律是公開維護等級與特權的,它不僅使地主官僚階級可以依據土地多少、官職大小、爵位高低等而享有不同的封建特權,而且使地主官僚階級、皇親國戚超脫於法律約束之外,而作為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君主更是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資產階級在與封建專制主義斗爭中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要求廢除一切等級和身份特權,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對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之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確立為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一項重要原則,並用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其後各資產階級國家的憲法或憲法性文件中,一般都有這一規定。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統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上的,其所確立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都是以財產佔有不平等為基礎的,所以,它所強調的法律上的平等掩蓋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事實上的不平等。簡言之,在資產階級統治的資本主義國家,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是不可能真正享有同資產階級一樣的平等權利的。因此,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只是形式上的平等。
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國家實行的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按勞分配製度(由於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而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條件。這就意味著,在社會主義國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各項制度的不斷完善,經濟剝削最終必然要被消滅,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體制和制度必然要被消除,全體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將享有同等的權利,從而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從本質上體現了公正、平等的要求,平等是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而社會主義法律作為由社會主義國家立法機關或國家機關制定、由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各種行為規則的總和,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其根本目的是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全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平等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平等享有各項權益。因此,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二、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

作為一個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自己根本宗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自己的政治主張,並為實現這一主張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奮斗。
1931年11月,在我們黨領導創建的贛南、閩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依據我們黨關於憲法原則要點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中國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蘇維埃全政權是屬於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的。」「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在蘇維埃政權領域內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和他們的家屬,不分男女、種族(漢、滿、蒙、回、藏、苗、黎和在中國的台灣,高麗,安南人等)、宗教,在蘇維埃法律前一律平等」。
1954年9月,我們黨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基礎上領導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通過。根據人民民主原則,憲法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作出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保障全體人民享有平等的法律權利問題更加重視,不僅在1982年憲法中重申了法律平等原則,而且從黨的十五大開始,在每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都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強調和闡釋。比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從我國憲法法律的有關規定中可以看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涵義概括起來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也都必須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各項義務。二是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的同時,任何人不論其地位多高、權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違法犯罪都要毫無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決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三是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懲罰。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於強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它可以充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從而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其次,它鮮明地反對法外特權、法外開恩,對掌握一定權力的領導幹部形成制約,從而有利於預防特權思想和各種潛規則對幹部隊伍的侵蝕。再次,它鮮明地反對法外歧視,有利於貫徹執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司法原則。最後,它要求人人都嚴格依法辦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又切實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有利於維護法律權威、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確保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❿ 法治國家的條件是什麼

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的運行發展有助於培育和激發人們追求自由、平等、財產等權利的法律積極性

市場經濟的運行發展需要大量的規則調整,從而促進了法律規范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市場經濟培育了社會的自治能力,造就了一支外部制約政府權力的經濟力量

高度的民主政治體制

民主政體特徵是主權在民,民主政體是法治國家根本政治基礎,法治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

民主政體為法治國家提供價值基礎和理論基礎,說明了國家權力的性質①國家權力源於社會,是社會上個體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選擇出來的②國家權力本身不是目的,它是為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才組建起來的,所以要保證國家權力始終服務於這一目的,要對國家權力進行規范和限制

民主政體為法治國家提供製度基礎

法治的良法基礎是靠少數服從多數的代議制度和立法程序來保障

法律實施靠國家權力保證,國家權力又靠民主原則確立的

國家法治通過三權分立和憲政規制國家權力,而三權分立和憲政是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體的主要內容

社會公眾多渠道參政議政,是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嚴格依法辦事的有力保障

民主政體限制國家權力的膨脹,大力培育和發展市民社會的自治能力

較高的全民文化素養,即需要特定類型的文化作為觀念基礎

法治需要科學精神的支持

要求正視事實,實事求是對待人性固有弱點、社會固有的矛盾以及法律自身局限

法治國家要求權利觀念深入人心,並在社會中得到普及和弘揚:①對公職人員來說,自覺維護社會成員的民主自由②對普通社會成員來說,具備理性的權利觀念,維護自己人格的獨立和尊嚴,對義務有正確的認識

法治國家的實現還需要發達的制度意識和規則意識:①制度意識:人們關於制度的觀念②規則意識:指人們在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中,尊重規則,自覺接受規則的約束和指引的意識。

熱點內容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級 發布:2025-01-16 03:59:08 瀏覽:624
民法典生態破壞責任 發布:2025-01-16 03:40:05 瀏覽:460
基層黨員組織條例 發布:2025-01-16 03:40:04 瀏覽:271
公司注銷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6 03:02:42 瀏覽:282
高級人民法院書記員 發布:2025-01-16 02:54:26 瀏覽:441
勞動法對合同工的工齡計算 發布:2025-01-16 02:53:53 瀏覽:117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