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商鞅變法依法治國思想言論

商鞅變法依法治國思想言論

發布時間: 2022-04-21 18:14:46

『壹』 商鞅變法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分析商鞅變法的史實不難看
理論基礎:「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即法家思想
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商鞅變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這種社會變革、變法運動體現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規律.
延伸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編輯於 2016-01-28
查看全部3個回答
OPPO Reno5 系列 90Hz 高感屏,超快5G,超大內存拍照手機
值得一看的拍照手機相關信息推薦
OPPO Reno5 系列 煥采人像視頻,在我眼裡你會發光。暢爽5G,6400萬水光人像四攝,65W 超級閃充,獨家星鑽工藝,30個月流暢護航。拍照手機
oppo.com廣告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如何學好高二歷史商鞅變法的方法和技巧輕松變學霸
高二歷史商鞅變法的方法,怎樣學好物理,物理高三怎麼提分,高中成績怎麼迅速超越別人,學霸分享提分方法,傳授各種學習攻略,解題思路,壓倒千萬人,穩上重本
廣告2021-01-10
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理論基礎就是奴隸制走到頭了,生產關系滿足不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要變革 得以推行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秦孝公贏渠梁的鼎力支持
1贊·2,556瀏覽
商鞅變法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法家思想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26贊·3,658瀏覽2016-12-02
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變法何以推行
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法家的理論,之所以能夠推行是因為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2贊·1,212瀏覽
商鞅變法是怎麼回事 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秦孝公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擴大本國的實力,紛紛開展變法運動,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和楚國的吳起變法等等。魏國通過李悝變法,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秦孝公為了提高秦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影響力,便廣納人才准備在秦國開始一場變法運動。 商鞅得此消息後,便從魏國來到了秦國,秦孝公對商鞅很是重視。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便在秦國開始了變法運動。 為了增加統治階級的中央集權,商鞅頒布了郡縣制。郡縣制的頒布意味著商鞅廢除了分封制,使秦孝公的統治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郡縣制的實行,也讓秦孝公便於管理。 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鼓勵百姓多多開墾荒地,進行糧食種植,商鞅進一步實行了重農抑商做法,壓制了封建時期,商業的萌芽。 在軍事方面,商鞅實行獎勵軍工的方式,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在軍隊中對於表現優秀的士兵給予鼓勵,商鞅的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能力。 在法律方面,商鞅借鑒了魏國李悝的《法經》,並在秦國嚴格實行法律條令,實行連坐制度。商鞅在秦國頒布法令之後,秦國的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維持。但是,這一制度隨著時間推移,弊端逐漸顯示出來,連坐制度使很多無辜的百姓都受到了牽連。 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漸從積貧積弱的狀態轉變為強大的國家。 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 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法家思想。戰國時代背景下,各諸侯國為了本國家的利益,紛紛展開利益保衛戰,此時,法家思想深受統治者的認同。戰國時期的秦國,商鞅變法也是不可缺少的

『貳』 商鞅變法給依法治國帶來的啟示

商鞅變法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時期一次最全面而深刻的偉大變革。商鞅變法對我國當前依法治國的啟示,即樹立法律至上權威,確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公平正義,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開展法律宣傳,促使現代法制觀念深入人心;注重製度創新,同時保障新制度法制化;堅持法德相濟,促使法治與德治有機統一。

『叄』 關於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問題

d的意思:治國的方式並不是只有一種,只要於國有利就不必拘泥於以前的做法。所以湯武不因循守舊而稱王,夏殷由於拘泥過往的慣例而亡國。勇於變法的人們無可非議,而因循守舊的人也太多了。
c的意思:上行下效,法自產生的過程就很嚴謹,法的生成過程和下達過程都是有嚴格程序的。發行下達了的法要有嚴格的程序
,從下達開始的第一步接觸到的人就要學以致用,弄會學懂,逐條都有一定的定義,而非意思可隨人而變,不可一層一個意思。簡而言之就是-----法之而出、上行下效。有「威出於嚴而後寬」,就是只要你嚴格按法律辦事了,效果好不好與你無關,是制定的「法」不可行,自上犯之。
從翻譯的意思就可得出選c
沒有什麼不一樣,還有,d答案有一點錯誤,課本上是:治國不一世,便國不必法古。
商鞅說的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肆』 商鞅以法治國的內容或名言的是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一是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這就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於地主經濟的發展。
二是獎勵耕戰,包括獎勵耕織和獎勵軍功兩方面的內容。獎勵耕織就是獎勵一家一戶的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以生產糧食布帛多少為標准,凡是努力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這就促進了小農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保證了封建國家的財源和兵源。獎勵軍功,規定軍功以在前線斬得敵人首級多少來計算,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貴族凡是沒有立軍功的就沒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權。這就嚴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鼓舞將士勇敢戰斗,加強了秦軍的戰鬥力。
三是普遍推行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治理,使縣成為直屬於國君的地方組織,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影響:
(1)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但是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伍』 商鞅變法的治國思想

商鞅堅信通過法治才能強國
戰國初期,秦國國力貧弱,時常受到魏國、楚國等強國的欺辱。同時,秦國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秦國需要變法以實現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商鞅受當時法學名家「吳起、李悝」的影響,堅信只有通過法治才能強國,在秦國推行變法,為之後的秦國一統天下打下基礎。盡管商鞅推行的「法治」與當今的法治不可同日而語,但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仍然是一筆寶貴的傳統法律文化財富,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首先,「唯法論」的法治思想,樹立法律權威。商鞅對「依法治國」的力量是極力推崇的,主要表現是「不貴義而貴法」,「任法而治」、「法任而國治」、「不可須臾忘法」。法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官員們能推行法治,國家才能在法治的軌道上有序發展。執法者必須要尊重法律的權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職權。在其「唯法論」思想的指導下,商鞅一方面利用法律打擊傳統的領主勢力,另一方面利用法律保護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維護秦國社會的穩定,這從根本上促進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農戰論」的法治思想,構建經濟基礎。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禁止私鬥;廢除舊時的貴族分封制。「農戰論」思想打擊了保守的領主貴族勢力,廢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井田制度,保護了新興的地主階級,促進了當時秦國的強盛。「農戰論」思想的缺陷主要在於阻礙了秦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商鞅認為,「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而商品經濟不利於秦國的繁榮富強。因此,商鞅對商品經濟採取了限制和打擊。
再次,「刑賞論」的法治思想,規范人的行為。商鞅從「好利惡害」的人性論出發,提倡重刑主義。《商君書·去強》中說:「以刑去刑,國治;以刑致刑,國亂。行刑重輕,刑去事成;重重而輕輕,刑至事生,國削。」《商君書·靳令》中說:「行罰,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罰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商鞅主張將刑賞規定在成文法中,把人們的行為納入法律規范,減少社會矛盾,定紛止爭。通過這種途徑樹立的法律權威,可以使全社會形成守法遵法的局面。

『陸』 商鞅變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樣貫徹以法治國思想的

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強思想統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駟繼位,是為惠王。公子虔等乘機發動反攻,誣陷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車裂。

商鞅雖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國勢繼續發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首先,改革要等到時機成熟,適時而動,方能取得成功。而要做到水到渠成,還要重視變法以前的准備工作,化劣勢為優勢。.

商鞅入秦之時,秦國還很落後。秦晚至春秋才立國,又偏處西陲,民眾襲用戎狄習俗,「父子無別,同室而居」,貴族身亡,以人殉葬,一人犯罪,誅及三族,中原各國鄙視秦國,不讓它參加「會盟」。秦國長期內亂,戰備不修,魏國乘虛而入,奪去了肥沃的河西之地。面對如此嚴峻的內外形勢,秦孝公於公元前361年繼位伊始,就下令「求賢」,公開承認「諸侯卑秦,丑莫大焉」,並且誠心表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可見事實而言秦國有變法的需要,秦孝公有變法的想法。否則,秦國有亡於戰國其它強勢對手之下。

另外,當時形勢瞬息萬變,楚有吳起變法,魏有李悝改革。當別人大踏步前進時,弱小的秦國也需要短期而有實效的強國之策。所以,商鞅「帝道」「王道」「霸道」三「道」治國之策中的「霸道」,內蘊嚴厲的發家思想,正合孝公之意,兩人「語數日不厭」。經過這次長談,秦孝公決定重用商鞅,實行變法,以圖富強。

商鞅根據李悝的《法經》,調查了秦國的情況,於公元前359年提出了變法的設想,可是遇到的阻力很大。就連孝公也猶豫不決,便召集廷議。當時舊勢力的代表甘龍、杜摯反對變法,強調用舊法治國,官吏熟悉,人民習慣,即「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杜摯甚至說:「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編輯:泡菜草堂博客法古無過,循禮無邪。」面對這種情況,商鞅看清形勢,針鋒相對,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商湯、周武不循古法而興盛,夏桀、殷紂不改變舊禮而滅亡的歷史打動了秦孝公的心,因而商鞅的主張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商鞅也因這次辯論達到了變法前的級別最高的輿論宣傳。

面對不同的形勢,採取不同的策略,合理利用對手的情況,達到預定的目的。所以,商鞅利用秦國的危急形勢和孝公的急切心理,利用了和眾反對者的直面交鋒,做好了變法前的准備工作。以後變法的發展也是在這些基礎之上順利進行的。

其次,變法或改革都要取信於民,並且還必須以法治為輔助。由於變法或改革的受眾是廣大的民眾,取信於民有利於獲得廣泛的支持和信任;由於變法或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保持改革的順利進行和改革的成果,法制的確保是關鍵。人治,只會帶來人亡政息的後果。

變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於國都之南門,然後宣布能將此木徙置北門者賜10金。搬動一根木頭,何須如此重賞,人們自然不信,於是他又下令,將賞金加至50。有人將信將疑把木頭搬到北門,即賞50金,以示不欺。於是商鞅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移動一根木頭並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

商鞅以重法著稱,他極力主張以「法」代「禮」,反復告誡國君「不可以須臾忘於法」。他認為,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具有「定分止爭」和「興功禁暴」的作用。「緣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張,最早由商鞅在秦國付諸實施。他認為:「利天下之民者莫大於治,而治莫康於立君,立君之道莫廣於勝法」,「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因此商鞅變法所以較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強化法治。他把變法中行之有效的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強制貫徹,或者通過制定法律改變舊有的經濟關系和某些階層的特權,保證變法有效地進行,並鞏固它取得的成果。如果不以法治,而以人治,那麼隨著統治者的變化,變法就有可能終止或廢棄。商鞅雖死,其法未廢,改革仍在延續,就是由於法律保障的緣故。

對於商鞅變法在這方面的成功,張居正改革的最終失敗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反例。編輯:泡菜草堂博客張居正以理財為監察的中心,整頓官府,使新政得到財政收益。而且注意不拘一格大膽使用人才,培植改革的中堅力量。以均賦役作為改革的中心,厚商利農,發展社會經濟。萬曆九年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各種稅收合並為一種,並將力差歸入田賦,一律按田畝核算,減化手續,統一徵收。並可改折銀兩,允許被征調的差役出銀僱人代役。這就擴大了貨幣流通的范圍,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使商販和工匠獲得了人身自由,這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張居正生前的改革,搞得是有聲有色,很有效果,大有挽狂瀾於衰世的情形。但由張居正個人主導的改革,成功的背後卻也隱伏這巨大的危機,那就是沒有以法律的形式把改革鞏固下來,而導致最後的人亡政息。所以張去世後,被滿門查抄,至於他一腔心血建樹的新政,更是付諸流水。
再次,不論變法或改革,都要有創新的精神。從實際出發的創新能夠立足現實,能夠突破陳規。

商鞅從小就受法家思想的影響,但他在秦國主持變法時,並不是完全照搬李悝的主張,而是從實際出發進行的。如耕戰政策,當時許多政治家都在各個諸侯國實行過,然而只有秦國的效果特別顯著。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商鞅能夠從秦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獎勵軍功等一系列具體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以軍功晉級原則取代官祿世襲制度,庸碌無為的世襲奴隸主貴族喪失了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調動了地主階級和下層民眾從事農業生產和參軍作戰的積極性,使土地日漸開墾,物資日漸豐富,秦國從而逐漸富強起來。因此,改革很有成效。據《史記》記載,商鞅在秦國推行改革十年之後,「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亍私鬥,鄉邑大治。」

最後,在改革和變法中,主持者要富於斗爭精神。因為,無論任何的改革都是對社會財富和權力的再分配,都會遭到一些即得利益者的堅決反對與阻撓。面對這些,就需要改革者沖破層層迷霧,承擔著來自於上級和下級的種種壓力與不理解。

在推行新法過程中,商鞅也是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的。商鞅變法的實質是消滅舊的制度,發展新的制度,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因此,新法的制定與頒行,必然要遭到舊的習慣勢力,特別是舊奴隸主貴族的阻撓和反對,激烈的廷議就是明證。另外,新法頒布不到一年,以太子駟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為首的一批人,唆使太子故意觸犯法令,破壞新法的推行。面對上層的阻力,作為國君繼承人的太子不可直接施刑,於是就「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他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為維護封建統治毫不動搖。歷史上許多改革家之所以失敗,並不完全是因為改革的內容不符合實際,有的改革方案甚至很理想,但一觸犯權貴的利益和特權,就不敢繼續堅持下去,使改革成為紙上談兵。商鞅卻能以極大的勇氣推行新法,不畏權貴,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所以說,改革是有風險的,需要有膽識與魄力。否則,改革是不會成功

盡管商鞅先為變法入秦,後卻以殉法死秦,但這始終不能阻止植根深厚的商君之法在秦的延續不該,為弱秦變強秦開辟了一個堅實之途。

『柒』 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2)鼓勵發展農業,獎勵生產(有利於秦國經濟的發展)
(3)獎勵軍功,取消世卿世祿制(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同時,觸犯了舊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4)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統治最為關鍵的一項)
(5)推行縣制
(6)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
(7) 整頓秦國社會風俗,強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並規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還不分局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8)實行二十等爵制度

『捌』 以史為鑒,「商鞅變法」能給依法治國帶來哪些啟示

「商鞅變法」給抄依法治國帶襲來的啟示:

要樹立法律至上權威,確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公平正義,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開展法律宣傳,促使現代法制觀念深入人心;注重製度創新,同時保障新制度法制化;堅持法德相濟,促使法治與德治有機統一。

(8)商鞅變法依法治國思想言論擴展閱讀:

商鞅變法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1、進步性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局限性

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在一定程度上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局限。

『玖』 商鞅變法與治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治國理念:用嚴峻的法律約束、管制人民.
措施: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輕罪重罰;燔詩書而明法令.

『拾』 商鞅變法中體現依法治國思想的是

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作用: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斗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廢除了舊的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是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熱點內容
合同法稅率 發布:2024-11-08 06:32:40 瀏覽:903
兩民法典 發布:2024-11-08 05:26:08 瀏覽:176
菲律賓勞動法關於13薪水 發布:2024-11-08 05:04:37 瀏覽:617
美國法律碩士申請攻略 發布:2024-11-08 03:59:32 瀏覽:811
雲南發展中醫葯條例執法檢查 發布:2024-11-08 03:10:04 瀏覽:291
法院換屆年 發布:2024-11-08 02:45:13 瀏覽:83
我國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4-11-08 02:45:12 瀏覽:660
2015護理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2:44:18 瀏覽:522
婚姻法解釋24條的補充規定 發布:2024-11-08 02:19:42 瀏覽:869
餐飲業法律法規2016 發布:2024-11-08 02:18:18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