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說說日本如何建立法制完備的

說說日本如何建立法制完備的

發布時間: 2022-04-22 01:02:55

『壹』 說說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與德 意法西斯政權的建立與何不同

①法西斯政權建立方式不同。德國是依靠納粹黨奪取政權建立法西斯專政。納粹黨通過欺騙性宣傳,騙取中下層群眾的支持,並討好軍隊,與壟斷資產階級勾結,使勢力大增。然後通過合法的形式,競選為國會第一大黨,進而奪取政權。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黨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權後,立即建立法西斯專政,而是依靠現有的天皇制和軍部法西斯勢力實現法西斯化。軍部法西斯分子通過製造一連串暗殺、政變等恐怖事件,以及對外策動侵華戰爭來擴大勢力和影響,進而自上而下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②日本法西斯勢力軍部內部存在著派系斗爭,故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時間較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時間長。

日本法西斯從一開始就暴露出赤裸裸的對外侵略擴張的慾望。如1927年田中義一上台,即製造「皇姑屯事件」,妄圖佔領中國東北。接著,制定《對華政策綱領》,確定了日本分離滿蒙、侵略中國、稱霸東亞的方針。而廣田宏毅內閣通過的《基本國策綱要》則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而稱霸亞太地區的侵略方案。

『貳』 為什麼說日本封建法律屬於中國封建法律的體系

到隋唐時,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很成熟,自成體系了。代表性的法典就是保存至今長孫無忌編纂的《唐律疏議》,這是中華法系完備的標志。唐朝以後,宋元明清各朝都以此為藍本創制自己朝代的法律制度。日本所學的正是隋唐的法制,建立了律令制封建國家,至今日本還用的省(相當於中國的部)、地方的縣(相當於中國的省)、府、道都是學習隋唐法制的結果。
作為中華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國界,對亞洲諸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朝鮮《高麗律》篇章內容都取法於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寶律令》,也以唐律為藍本。越南李太尊時期頒布的《刑書》,大都參用唐律,可見唐律不僅在本國而且在世界法制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中華法系包括中國法、朝鮮法、日本法、琉球法、安南法。

『叄』 如何認識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制建設(800字左右)

縱觀世界經濟,無論是西歐美國,還是日本及韓國等,經濟建設發展進程中,經濟快速增長,無不得益於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20餘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證明了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強大活力。但是,在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也必須建立一整套與此相適應的法律和制度。因為,市場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法制建設的保護和保障、配合和協助,這不僅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世界經濟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歷史所證明了的客觀真理。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行業規則的總稱。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指導與協調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市場經濟需要法律的規范,市場經濟在建立和發展成熟過程中對法制建設的依靠和依賴正是緣於法制對於經濟發展的強大保障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1.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必須由法律來保障。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的主體是多元化的、復雜的,既有公民個人,亦有各種法人組織,包括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個體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及股份制企業。這些個人或法人作為獨立的生產經營者,必須處於平等競爭的地位,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的一樣:「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為了能夠進行公平的競爭,就需要法律確認各種類型的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的權利、義務以及如何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對於各種法人組織還要規定其設立、變更、終止的條件和程序。

2.經營者的行為必須由法律來規范。在市場經濟中,各種經濟主體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產權關系、經營關系和交換關系。各種經營主體之間時刻都在發生買賣、租賃、承攬、借貸等經濟活動,而這些活動或行為如果不依法循規進行,市場就無秩序可言。因此,對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的行為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規范。雙方或多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都要用法律來明確。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才是合法行為,才能受到國家的保護,如果沒有完備的法律,各種經濟主體之間的活動就無法有序進行。

3.經營者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必須用法律手段來調整。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主觀和客觀上的原因,各種經濟主體之間的矛盾和糾紛是難免的。如果是計劃經濟體制,企業間發生矛盾、糾紛就會去找各種政府主管部門來處理,通過行政手段對經營管理進行干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種經濟主體之間產生的矛盾和糾紛,應由仲裁、法院等法律機構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解決,唯有這樣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因此,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不僅要有完善的實體法,還要有各種程序法、訴訟法

4.市場規則必須由法律來統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市場的結構會更加完備,不僅有一般的商品市場,而且有生產要素市場。由於市場是各種經濟主體進行交換的重要場所,因此,保證市場的統一、開放,維護平等競爭至關重要。為此,各類市場就必須建立一些普通、明確、統一的規則,而普通、明確、統一正是只有法律才具有的特徵,因而用法律形式把市場規則固定下來,使之成為人人必須遵守的法律規則,這樣才能沖破對市場人為的分割、封鎖和壟斷,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保證各種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

5.政府的行為必須由法律來規范約束。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承擔著管理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重任和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企分開,企業已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政府對經濟的微觀管理職能就大大弱化,轉而實行以制訂規劃、掌握政策、發布信息、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為主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是一種間接管理,只能以法律手段來實現,即使是必要的行政、經濟的方法,其形式也必須是法律的,即必須在法定條件下,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實施。對企業而言,企業作為獨立法人,其生產經營好壞同生產、經營管理者自身的權、責、利關系密切,由此必然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管理行為規范,科學、合理,具有穩定性、可測性、概括性、規范性和合法性。所以,依法規范、約束政府管理行為,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政府經濟職能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管理活動的隨意性、盲目性,增強科學性和合理性,才能防止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侵犯企業自主權,從而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正因為法律建設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如此密不可分的聯系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我國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高度重視了與之相適應的一整套法律和法規建設。如何成功地實現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結合,這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遇到的最大的歷史新課題,既要搞市場經濟,又不失其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共同富裕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國在調控市場經濟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上,必然要體現出社會主義國家的特點和風格。而可供社會主義國家選擇的手段和措施,除了運用法制手段確立和保護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外,就是通過加強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職能,從我國的政治制度出發,加強執政黨的綱領和政策乃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市場經濟的指導調整作用,這就是我國市場經濟立法的一大特色。因此,中國的市場經濟立法,雖然必須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但主要的學習借鑒方向應集中在市場主體、市場行為、微觀經營管理、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形式和經驗上,萬萬不可照搬照抄。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一方面由於商品經濟不發達,人們的商品經濟意識水準普遍較低。另一方面,由於受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限制,使有關商品經濟方面的立法一直處於滯後狀態,同時也造成了法律思想文化落後的現實,權利義務觀念淡薄,重人治、輕法治,重政策、輕法律,以權壓法、以言代法、以言廢法,缺乏遵守法紀的自覺性的習慣,不了解不熟悉有關調節市場經濟關系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慣例等現象嚴重存在。這就使發展商品經濟受到很大限制和障礙,使出台的法律制度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破壞法制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落後的消極的思想文化因素,又是孕育市場經濟中的投機破壞活動、混亂無序狀態和消極腐敗現象的溫床。所以,要建立和實施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必須重視培養和提高全民族的商品經濟意識和法律意識,搞好法制思想文化建設,健全強化法制監督和各種監督措施,使法制制度的「硬體」建設與法制思想文化的「軟體」建設並重,二者同步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目前,我國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比立法中的問題要多,執法工作中的問題突出表現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嚴重,說情風盛行,這其中既有法律規范的不嚴密、不完善、難執行的問題,也有利益機制驅使的原因。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法制建設的破壞尤為嚴重。它使人們對法律制度失去信心,敗壞了國家法律的聲譽。因此,對執法中的問題要高度重視,綜合治理,決不能只強調立法,而不管法律執行的好壞。在今天,尤其要把自稱是依法辦事,但所依的「法」卻是擴大本部門權力,濫發剝奪公民和法人合法權利制訂的規章制度。如屢禁不止「重復」執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現象所依據的大多是有關部門制定的堂而皇之的各種規章,這決不是依法辦事,而是披著「法律」外衣、打著「執法」旗號的人治,這必須引起注意並堅決加以禁止。

『肆』 日本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是孝明天皇的次子,生於1852年9月22日,其母是大納言中山忠能的女兒慶子。天皇幼名祐宮,1860年立為儲君,以英照皇後為養母,賜名睦仁。1866年12月,孝明天皇死,翌年正月,16歲的睦仁親王踐祚,是為第122代天皇明治天皇。因天皇年幼,先由二條齊敬為攝政,管理朝政。

這時,日本幕府時代末期的政治斗爭已進入白熱化狀態,倒幕勢力和幕府勢力正在進行最後的決戰。在這場較量中,雙方都要爭奪天皇的旗號,誰掌握了天皇誰就是「官軍」,否則就成為「賊軍」。較量的結果,德川幕府如紅日西沉,其頹勢已不可挽回。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只得於1867年10月14日上表奉還大政。在同一日,掌握朝廷實權的公卿岩倉具視等人與倒幕派志士和某,以天皇名義發布密旨,稱德川慶喜「籍累世之威,恃闔族之強,肆意戕害忠良,數度棄絕王命,遂轎先帝之詔而不懼,陷萬民於溝壑而不顧。罪惡所至,神州將傾覆焉」。密旨號召倒幕派「殄戮賊臣慶喜,以速奏回天偉勛」。倒幕派得此密旨如虎添翼,聲勢更壯。

12月9日,朝廷發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廢絕攝關、幕府,設總裁、議定、參與三職。是日夜,在皇宮內的小御所召開會議,商討如何處理德川慶喜等事宜。天皇親臨會議,主張嚴懲與主張寬恕的兩派各持己見,相持不下。主張寬恕的土佐藩主說對方是「挾幼年天子以權謀私」。不過,寬恕派最終在嚴懲派的武力壓迫下退讓了,會議決定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由此可見,這時的天皇仍然是倒幕派的工具。據說當時天皇主張在處理德川慶喜時不要完全淹沒了德川氏的功勞,但天皇的這個主張對倒幕派的行動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1868年3月14日,天皇率公卿諸侯在紫宸殿祭祀天神地祇,發布了「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破舊有陋習」,「求知識於世界」的《五條誓言》作為今後日本發展的基本國策。同時發表的天皇的御筆信也表明了天皇及新成立的明治政府要「經營四方、安撫億兆、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海」的決心。被稱為日本歷史三大轉折之一的明治維新開始了。閏4月21日,政府制定了《政體書》,建立了王政復古制的天皇制統治機構。天皇雖然處於這個統治機構的中心,但「一切權力歸太政官」,由三條實美、岩倉具視等人掌握,後來在明治維新中建功立業的中下級武士才逐漸加入到政權核心中來,取代了親王公卿,掌握了國家權力。為了表示新政府為國家主權所在,特意在2、3月間讓天皇會見了各國駐日使節,會見時天皇描眉塗粉,完全是平安時代的裝束,使得各國使節大開眼界。7月,改江戶為東京,8月,在紫宸殿舉行了即位式,9月改元「明治」(「明治」年號取自周易「聖人面南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句),規定一世一元,並遷都東京。1869年3月,天皇在東京皇宮定居。

明治政府在整頓健全統治機構的同時,大力宣揚日本為神國,神化天皇,1871年11月舉行了大嘗祭,政府還規定神武天皇祭、紀元祭為國祭日,在宮中造八神殿,在各地毀佛棄釋,以神道為國教,由政府統管全國的神社。因為天皇是神,所以,連描繪天皇的模樣也是對天皇的不敬,也禁止在歷史劇中出現天皇的形象。政府安排天皇數次出巡全國各地,以提高天皇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政府還將4000名基督教信徒,關押在監獄里嚴刑拷打,強迫他們改變信仰,崇信神道,崇拜天皇。凡不從者,男子送往礦山服苦役,女子則被送入妓院倍受折磨摧殘。就連維新的功臣之一橫井小楠也因崇拜西方民主主義、主張共和政治,被懷疑為基督教徒,結果被親兵團暗殺。明治政府的這個政策來源於岩倉具視等人的主張,即實現獨裁專政要以崇拜天皇的宗教為基礎。

明治政府的當權者們還很注意對明治天皇的培養,先後任命平田鐵胤、加藤弘之、元田永孚、西村茂樹、西周、福羽美靜、伊知地正治、副島種臣等當代知名學者為「侍講」,精心撫育天皇。在講授的課程中,既有中國古典《詩經》、《史記》、《資治通鑒》、《貞觀政要》,也有日本史籍《神皇正統記》等,此外還有關於西方世界的新知識,《西國立志編》、《法國政典》等起名著作成為講課的教材,而且還教天皇學習德語。經過了這樣的悉心教育,明治天皇從一個無知的少年成長為既尊重傳統又具有開放精神的君主。

為了深入了解西方國家的情況,學習借鑒有益經驗,明治政府於1871年秋派出高級使團到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1年又10個月的考察。通過這次考察,明治政府確定了它所追求的總目標,即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英國和德國)為樣本,大力扶植和發展資本主義,將日本建成國富兵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從而擺脫半殖民地化危機,並向海外擴張。為此,明治政府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政治方面,明治政府首先果斷地決定各藩封建諸侯將領地和百姓都「奉還」中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取消藩制,各地設府縣,行政長官由中央任命,削除了封建割據,統一了全國。政府還褫奪了舊武士階級的封建特權,嚴厲鎮壓了不滿五十的武裝叛亂。與此同時,明治政府不斷調整和改組國家政權機構,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1868年設立了總理國務的機構「太政官」,至1875年形成元老院(立法)、大審院(司法)和太政官(行政),有了三權分立的形式,基本確立了天皇制官僚統治體系。為了准備實施日本式的君主立憲制,明治政府在1885年12月改太政官制為內閣制,同時建立並逐步健全了近代文官制度。

在軍事方面,1873年初明治政府發布《徵兵令》,確立了全體國民「人人皆須服兵役」的原則,同時在軍隊中建立了軍政、軍令二元制。參謀本部等軍部的最高領導人擁有「帷幄上奏」權,有關軍政事宜可以直接上告天皇,並左右內閣。明治政府還先後發布《軍人訓戒》和《軍人敕諭》,用封建武士道精神禁錮士兵的思想,將士兵變成為反動的天皇制軍國主義的服務的工具。

在法律制度方面,制定憲法是最重要的改革。明治政府經多年准備,於1889年頒布了以德國憲法為藍本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天皇乃國家之元首,總攬統治權」。元老會議和樞密院是天皇的重要咨詢機關,內閣則是只對天皇負責的最高行政機關。議會有貴族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同權,眾議院作用有限。人民雖然得到一些權利,但受到很大限制。這部憲法十分保守,卻是東方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1890年建立了議會制度,其他法律制度也相繼制定,到90年代末期,日本已成為法制大體完備的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國家。

在經濟方面,明治政府高度重視依靠國家權力和資本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以軍事工業為核心的國營工礦企業帶動私營企業發展。政府通過改革地稅、革除封建武士的俸祿以及對外掠奪等手段積累資金,從70年代初大力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創辦近代化企業,同時移植和引進資本主義經營管理制度和生產技術,限制壟斷,鼓勵競爭,獎勵國產,努力推動私營企業發展,並在必要時以極低廉的價格將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轉讓給私人資本。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因此得到迅速發展,但農業發展緩慢,農村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租佃關系,工農業發展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

在文化教育方面,1872年明治政府發布《學制》,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以「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為目標實行教育改革。首先將國家劃分學區,設置各級、各位學校,逐步普及小學義務教育,明治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盡力增加教育經費。1879年和1886年政府又兩次調整教育政策,改變了「一刀切」的作法,使之更符合日本的國情。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政府日益重視鼓吹「天皇萬世一系」、灌輸封建忠君思想的國史教育。1890年頒布了《教育敕語》,鼓吹「克忠克孝」的封建道德標准,它成為天皇制軍國主義教育的根本指針。

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明治天皇逐漸參加到國家政權中來。尤其在1877、1878年維新三傑木戶孝允病死、西鄉隆盛兵敗自殺、大久保利通被刺身亡,在明治政府的第二代領導人伊藤博文等掌握了權利的同時,明治天皇也開始參與國政,常常親臨內閣,實施親政。尤其在1888年樞密院開始審議憲法草案後,共召開了90次會議,明治天皇親自參加了這些會議,認真聽取與會者的發言,對立憲一事表現出了極大的關心和重視。,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主持了憲法發布儀式,同時公布了《眾議院議員選舉法》、《貴族院令》及《皇室典範》等法律文件。這是日本近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日本近代天皇制國家即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國家形成的標志。在這種立憲君主制體制之下,「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國家的法律、行政、軍事等項大權都歸天皇一人掌握。天皇的立法權由國會「協贊」,行政權由內閣「輔弼」,軍事權由軍部「帷幄上奏」。這時的天皇大權不僅已和封建時代的天皇大權、幕府大權有本質的不同,就是同明治維新初期「王政復古」後的天皇權利相比,也有根本性的差別。天皇的階級屬性這時已經發生了變化,從一個封建君主轉變成了大地主兼資本家,成為明治時代日本的封建性和資產階級性相結合的最高體現(天皇家佔有的土地,已從明治初年的大約600町步擴大到1890年的365萬4500町步,1887年皇室財產總計788萬5840日元,1899年時又達到2264萬5000日元)。

1890年11月,第一屆會議開幕。明治天皇親臨會場,宣讀了召開議會的詔書。日本成為一個半封建的資產階級立憲君主國,邁出了富國強兵的第一步。在天皇的名義下,日本政府被那些積極主張對外侵略擴張的人所把持,在內政改革大體完成、國力基本充實後,他們便急於向外擴張勢力。為此連年編制了龐大的軍費預算案,以求加速擴張軍備。但是,在議會審議時,政府的擴充軍備的預算案遭到了在野黨的激烈反對,政府萬般無奈,只得利用天皇的權威迫其就範。在1893年2月的第四屆議會上,明治天皇發布詔書,希望政府和議會「協衷共濟」,天皇決定在6年內每年從皇室經費中拿出30萬日元用於補充建造軍艦費用之不足,各級官吏也被強制性地減俸1/10,以彌補軍費的不足。在天皇的威壓下,在野黨只有偃旗息鼓,與政府妥協。政府的擴軍備戰沒有了阻力,更變本加厲地向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方向發展。

1894年,日本政府以侵佔朝鮮為目的,首先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明治天皇發布了宣戰詔書,又移駕設立在廣島的戰時大本營內,不分晝夜地督勵軍務,指揮戰爭。皇後也親臨醫院慰問傷兵,鼓勵士氣。日本打敗了腐朽不堪的清帝國,不僅確認了在朝鮮的地位,攫取了台灣和澎湖,而且獲得了2億3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及其大量在華利益。在戰爭的刺激下,日本帝國主義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又需要新的更大規模的戰爭。中國支付的巨額「賠款」的83.6%被日本政府用於擴充軍備,5.5%劃歸皇室,其他如教育基金等總共只有10.9% 。在1904年,日本又以朝鮮和中國東北為目標同沙皇俄國開戰,明治天皇坐鎮設置在宮中的戰時大本營指揮戰事,積極發揮了最高統帥的作用。通過日俄戰爭,日本侵略勢力擴展到半個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頭號強國,並躋身於世界五強之列。

日俄戰爭前後,日本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發展成為具有自身特點的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完全並吞了朝鮮,日本帝國主義的版圖進一步擴大。所有這一切,後人都把它當做明治天皇的偉績加以歌頌,可以說,明治天皇在位46年,他一生的活動就是明治時代的集中反映,其前期為日本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建立資本階級式的立憲君主製做出了努力,後期則與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和對外的無休止的侵略擴張分不開,甚至可以說,明治後期的日本侵略戰爭占據了明治天皇一生活動的主要部分。

1912年7月,明治天皇病死,享年61歲。他的死在當時的日本引起巨大震動,9月13日日本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大葬典禮。在日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乃木希典將軍及夫人在同一日自殺殉死,以表示對明治天皇的無比忠誠。明治天皇葬於京都伏見桃山陵,陵區面積廣大,但陵墓本身朴實無華,這也許能反映出陵墓主人儉朴勤奮的品德。明治天皇注意個人修養,善於寫作詩歌,一生留下了內容多變、風格各異的詩歌數萬首。

明治時代是個激烈動盪的時代。由於推行各項資產階級改革,日本初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由於推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日本民族變成了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由此可見,整個明治時代是一個先改革後擴張的過程。

明治維新的進步意義在於,明治維新是日本新興的資產階級進行的現代化,它建立了封建資產階級的立憲君主制——近代天皇制,使日本免遭了其他東方民族那樣的被壓迫、受奴役的命運。1911年,日美簽訂新約,日本完全確立了關稅自主權。日本打破了歐美列強一統天下的世界政治格局,對亞洲各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是在看到明治維新的進步意義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其反動的歷史作用。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給亞洲近鄰國家到來的「禮物」只有停滯、落後、被奴役、被宰割,它自身在實現民族獨立的同時轉變成軍事封建性帝國主義、極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從而規定了日本此後發動更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必然道路。

給LZ推薦兩本書《日本天皇列傳》和《百代盛衰日本皇室》,有時間一定要找來看哦~網上書店很容易找到的~~~~~~~~~~~~~~~

『伍』 日本大化改興如何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

大化改新是於公元646年發生的古代日本社會政治變革。《日本書紀》只論及大化改新。改新之詔說
一,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処々屯倉及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処々田荘。
二,初修京師置畿內國司郡司関塞斥候防人駅馬伝馬及造鈴契定山河。
三,初造戸籍計帳班田収授之法。
四,罷舊賦役而行田之調。
但是,《日本書紀》以外的史書沒論及大化改新。某多數日本學者懷疑大化改新的存在。國號《日本》,新君主稱號《天皇》及律令正式開始701年。因為從701年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成立。

『陸』 如何建立健全法制社會

(1)實行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3)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我國法制是符合全國人民根本利益的統一法制,任何地方和部門都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的保護主義。(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我國法制的一項基本原則,一切國家機關、團體和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也領導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5)依法行政。各級政府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必須嚴格依法行使職權,努力為人民服務。(6)司法公正。我國的司法機關要嚴格依法行使獨立的審判權和檢察權,維護司法公正,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7)違法必究。公民、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嚴格遵守法律,對違法行為必須依法予以追究。

『柒』 關於日本法律

看你所寫的情況,責任應該在開車一方。你如果日語不好應該和自己的導師或者學校負責留學生的總務老師說,學校會幫你和對方聯系。
首先你要去醫院檢查一下,最好做個透視看看骨頭有沒有傷到,診斷費用由對方全額負擔,記住這時候不要用自己的健康證,要自費全額。
如果只是皮外傷的話,你可以私了就是不用通知警察,一般對方會給你一些經濟補償,賠多少要看你的傷勢。
如果因為受傷影響打工,所造成的損失,對方應負擔。
另外自行車有損壞的話,修理費也要對方負擔。
因為責任在對方,一般他是希望私了的,如果你的要求他不同意,那就通報警察。

『捌』 日本法西斯專政是如何建立的

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是通過日本軍部法西斯上層集團實現對政權的控制來完成的。1929年經濟危機發生後,早在20年代中期已形成的軍部法西斯幫派「軍內革新派」便掀起了「國家改造」的浪潮,要求取消議會制、結束政黨內閣、實行軍部獨裁,並採用對外擴大侵華戰爭、對內策劃刺殺、政變來實現其日標。從1930年11月4日刺殺濱口首相開始,日本刺殺和政變事件頻頻發生,並逐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1931年10月政變未遂之後,日本軍部法西斯分化成皇道派和統制派。皇道派繼續用原來的方式,以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以皇道派為主體的法西斯體制。於是發生了1932年的「血盟團」刺殺事件和「五·一五」暴亂事件,直至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少壯軍官發動的軍事政變。「二·二六」政變遭到鎮壓後,皇道派首領荒木貞夫、真崎三郎等退出現役,皇道派從此一蹶不振,軍部大權完全落到統制派手中。統制派在三井、三菱、安田、住友四大財閥支持下,貫徹「在陸軍中央機關將校的統制下注意策略」、實行「斷然改革」的方針,確立軍部對國家的統制權。1936年3月9日,在統制派的支持下廣田弘毅組閣。廣田遵照軍部意願遴選閣僚,組成了聽命於軍部的內閣,並提出「廣田國防」的口號,把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納入法西斯軍國主義的軌道。在政治上,恢復軍部大臣的現役武官制,使軍部控制內閣合法化。取消議會多數的政黨內閣制,取消議會對內閣的監督權,繼續壓制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在經濟上,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加強對石油、汽車、糧食等重要戰略物資的控制。在對外政策和軍事上,8月7日的五相會議確立了「基本國策綱要」,規定「在排除蘇聯威脅的同時,防備英美,實現日滿華三國的緊密合作,籌劃我民族和經濟指南,特別是外南洋方面發展」。「綱要」提出日本的陸軍軍備要足以對抗蘇遠東兵力,海軍軍備要足以對抗美國海軍,為此陸海軍部制定了龐大的擴軍計劃。廣田內閣的成立標志著由軍部統制派為代表的天皇製法西斯體制的建立。

『玖』 誰能給我說說日本政府的歷史嗎

(1)日本國的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了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2)古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 大化改新 」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 院政 」(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 (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3) 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4)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 安土時代 」。 天正十年(1582年), 本能寺之變 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 桃山時代 」。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

『拾』 日本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什麼樣的社會情況才產生了這樣的現象

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疆域,那麼小一個小日本當然會有你說的那種性格,這也是他們現在之所以為日本的根本原因。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兩民法典 發布:2024-11-08 05:26:08 瀏覽:176
菲律賓勞動法關於13薪水 發布:2024-11-08 05:04:37 瀏覽:617
美國法律碩士申請攻略 發布:2024-11-08 03:59:32 瀏覽:811
雲南發展中醫葯條例執法檢查 發布:2024-11-08 03:10:04 瀏覽:291
法院換屆年 發布:2024-11-08 02:45:13 瀏覽:83
我國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4-11-08 02:45:12 瀏覽:660
2015護理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2:44:18 瀏覽:522
婚姻法解釋24條的補充規定 發布:2024-11-08 02:19:42 瀏覽:869
餐飲業法律法規2016 發布:2024-11-08 02:18:18 瀏覽:119
婚姻法解釋二修正 發布:2024-11-08 02:12:43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