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道德的發展階段理論
A.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道德發展四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專或前道德階段(2-5歲屬),
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
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B. 比較皮亞傑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異同
相同點:都是屬於發展心理學的范疇。
不同點:
一、觀點不同
1、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2、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道德發展的核心是認知;促進道德發展的因素是社會交往。
二、論證方法不同
1、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通過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的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
2、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主要運用道德兩難法,這也是論證他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發展模式的主要依據。
三、階段不同
1、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2、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發展模式。
C.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階段是什麼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階段是:將兒童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性、可逆性階段、公正階段。
皮亞傑三大研究成果的具體內容包括:
(1)兒童的道德發展既非天賦,也不是社會規則的直接內化,而是受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強度影響。換言之,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人的自然天賦與相應的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2)兒童的道德發展不僅取決於他對道德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兒童道德思維發展的程度。兒童的道德思維的發展是一個自主的理性思維發展過程。兒童是自己道德觀點的構造者。
(3)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有明顯階段特點和順序性的過程,與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相關性。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D. 皮亞傑關於兒童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理論是什麼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4)皮亞傑道德的發展階段理論擴展閱讀: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他將生物學的同化這一概念應用於心理學中,意指人們把知覺到的新鮮刺激融於原有的格式中,從而達到了對事物的理解,同化是個體認識成長的機制之一。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平衡化指通過多重的去平衡與再平衡,導致從一接近平衡的狀態向著質上存在差異的平衡狀態遞進發展。而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
皮亞傑認為一切知識,從功能機制上說,是同化與順化的統一;從結構機制上分析,則是主體認知結構的內化產生和外化應用的統一。而運算是組成認知結構的元素,各個運算聯系在一起就組成了結構的整體。
皮亞傑認為,發展有四個條件,即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個因素平衡化促進了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和諧發展,並使得成熟、實際經驗和社會環境之間處在協調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平揚的傾向作為一種過程,總是把兒童的認知水平推向更高階段。當低層次的平衡被沖破以後,由於有了這種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恢復,從而導致了智力的發展,因此是最為根本的因素。
E.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口訣是什麼
1、口訣一:要去記准確每個階段的順序,口訣「敢牽巨星」。「敢」——感知運動,「前」——前運算階段,「具」——具體運算,「星」——形式運算。
2、口訣二:要通過記憶年齡段的時間,去反向推出所對應的階段,口訣「愛奇藝」。「愛」——是感知運動階段的截止時間2歲,「奇」——是前運算階段的截止時間7歲,「藝」——是具體運算階段的截止時間11歲。
道德發展原因及啟示
皮亞傑認為,在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的認識能力和社會關系具有重大影響。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道德,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
注意培養同伴之間的合作,注意成人與兒童關系不應是和服從的關系;在兒童犯錯誤時,要使他了解為什麼這樣做不好,以發展兒童的道德認識。
F. 皮亞傑三大理論有哪些
皮亞傑三大理論有: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皮亞傑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
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
1.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兩歲左右)。
這一階段是思維的萌芽期,是以後發展的基礎。皮亞傑認為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決定著未來心理演進的整個過程。
2.前運演階段(兩歲左右到六七歲左右)。
這一階段又稱前邏輯階段,這時兒童開始以符號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表現在兒童的延緩模仿、想像或游戲之中。
3.具體運演階段(從六七歲左右到十一二歲左右)。
在這個階段,兒童已有了一般的邏輯結構。
4.形式運演階段(十一二歲左右到十四五歲左右)。
此時兒童的智慧發展趨於成熟,思維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體內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維具有更大靈活性。
發展
皮亞傑的理論產生於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並風行於全世界。很多兒童心理學工作者對皮亞傑理論進行了研究,並對他的實驗進行了重復性的檢驗。據估計,僅僅關於「守恆」一項內容的重復,驗證實驗就達3000次以上。這種情況就使得皮亞傑理論有了新的進展。
促使皮亞傑理論獲得新的進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現有三個,這三個均可稱為新皮亞傑主義。
G. 皮亞傑人格發展理論的五個階段
皮亞傑根據兒童對規則的理解和使用,對過失和說謊的認識和對公正的認識的考察和研究,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劃分為三個有序的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他們不顧規則,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招待規則。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道德認知不守恆。例如,同樣的行動規則,若是出自父母就願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他們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這是比較低級的道德思維階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單方面地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徵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皮亞傑將這一結構稱為道德的實在論。 第二,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
H. 皮亞傑道德發展四階段及特點有哪些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I.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人物貢獻
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豐富與深化
皮亞傑採取系統的歷史法,並吸收神經生理學、生物學、人類學、邏輯學、數理邏輯、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的基礎上,特別是把認識論和心理學緊密結合起來,創造了發生認識論。
皮亞傑將心理學成果引進認識論之中,提出活動中介論,主客體相互作用論和認識活動中的雙向建構論,這些都揭示了認知形成的辯證運動規律,豐富原有認識論的內容,改變整個認識論的結構和體系,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發展。
引導了認識論發展方向
皮亞傑藉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調節闡明認識無限發展的內在根據,這是關於認知微觀運行機制的一種有益的探索。
它突破近代認識論僅僅研究認識結構和認識內容的共時性轉換的缺陷,把傳統認識論對認識的靜態分析拓深為動態研究,使具體認識活動中認知結構-功能的共時性轉換,被納入到認知結構-功能演進的歷時性建構框架,從而抓住系統思維的立體網路特徵,實現對認識發展過程的多維度的審察,使認識發展規律獲得更加全面的闡釋。
這些研究成果的意義是重大的。可以說,當今沒有一個關於認知發展研究不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或參考框架的。
J. 簡述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答案】
見解析
【答案解析】
皮亞傑通過一些
對偶
故事的觀察實驗,揭示了
兒童
道德
判斷的發展進程,把兒童的道德分為
他律道德
和
自律道德
兩種水平,把兒童的
品德
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1)自我中心階段;(2)權威階段;(3)可逆性階段;(4)公正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