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能指所指

道德能指所指

發布時間: 2022-04-22 05:20:08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權、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1)道德能指所指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⑵ 詞彙學中,能指和所指的區別是什麼

詞彙學中,能指和所指的區別在於:"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能指是任意的,是約定俗成的。所指是必然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

⑶ 道德素質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道德素質,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內在基礎,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人的道德素質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從道德領域看,則包含:戀愛、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

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是不可缺少的。道德的強大精神力量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具有極強的促進作用。「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要實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離不開人的道德素質力量所迸發的巨大精神動力,換言之,人的道德素質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道德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之一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讓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道德的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而關鍵的作用。 中國古代就十分重視人的道德素質的社會作用。提出「德者,國家之基也」,「有才無德,其行不遠」。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內容之一。

胡錦濤強調「要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准」。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道德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中的關鍵地位,以及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性。社會發展需要人們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遠大的理想抱負,這是調節個人的行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和社會關系的必需,沒有人的道德素質,就沒有社會和諧,也就沒有全面小康社會;沒有人的道德素質的提升就沒有社會的進步。 良好的道德素質能夠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和諧社會必須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協調的社會,一定是社會經濟秩序運轉良好並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任何一種經濟形式的生成或建立,都離不開一定的道德觀念或符合某種道德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也不能例外。

道德素質的提升是市場經濟資源合理配置、速度與效率並重,可持續高速運行,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教授曾說過,自由市場制度本身並不能保證效率,一個有效率的自由市場制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合作、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如果在市場經濟中人們普遍自私,既不信任對方,又不真誠合作,互相欺騙,這種條件下的經濟形式很難發育良好。

因此對市場經濟主體,誠信、合作、恪守道德比相互欺詐更有利於自我發展。 良好的道德素質有利於保持社會和諧團結穩定,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鄧小平曾多次闡明社會主義道德對現代化建設、對改革開放的導向、動力和保障作用。他指出:「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偷盜、賄賂橫行的世界。」

市場經濟是靠人來建設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途、命運和發展。沒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和規范的社會經濟秩序,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和發展。 道德素質的提高將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世界范圍內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賽,不僅僅是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的競爭,同時也是國家之間精神力量的較量,民族精神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人的素質和道德風貌的競爭。

20世紀後期,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思想文化領域的競爭。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戰爭」概念。物質資料的生產,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中是有形的,是硬體,而精神資料的生產狀況則是無形的,是軟體,但起主導作用,處於支配地位。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實現人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都可以轉化為生產力,成為增強綜合國力的巨大動力。

回望人類歷史,道德的光輝伴隨社會前進的每一個腳步。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社會每個分子的參與,公民道德進步能夠促進社會進步。作為「社會人」,我們對自身道德素質的追求應該是永無止境的,國家也應該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力度,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不斷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⑷ 道德指什麼

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經》的省稱;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詳細解釋
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准則、標准和規范的總和。道德規范的調控作用幾乎體現於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中。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2.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⑸ 道德素質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道德素質】

道德素質,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內在基礎,此外還有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等許多,都是把一個特定的范圍詞加在「素質之前」,從而確定所指素質的范圍或方向。

【定義】

道德素質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

【重視道德素質的關鍵作用】

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是不可缺少的。道德的強大精神力量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具有極強的促進作用。「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要實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離不開人的道德素質力量所迸發的巨大精神動力,換言之,人的道德素質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道德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因素之一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讓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道德的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而關鍵的作用。中國古代就十分重視人的道德素質的社會作用。提出「德者,國家之基也」,「有才無德,其行不遠」。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內容之一。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准」。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道德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中的關鍵地位,以及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性。社會發展需要人們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遠大的理想抱負,這是調節個人的行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和社會關系的必需,沒有人的道德素質,就沒有社會和諧,也就沒有全面小康社會;沒有人的道德素質的提升就沒有社會的進步。 良好的道德素質能夠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和諧社會必須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協調的社會,一定是社會經濟秩序運轉良好並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任何一種經濟形式的生成或建立,都離不開一定的道德觀念或符合某種道德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也不能例外。道德素質的提升是市場經濟資源合理配置、速度與效率並重,可持續高速運行,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教授曾說過,自由市場制度本身並不能保證效率,一個有效率的自由市場制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合作、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如果在市場經濟中人們普遍自私,既不信任對方,又不真誠合作,互相欺騙,這種條件下的經濟形式很難發育良好。因此對市場經濟主體,誠信、合作、恪守道德比相互欺詐更有利於自我發展。 良好的道德素質有利於保持社會和諧團結穩定,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鄧小平曾多次闡明社會主義道德對現代化建設、對改革開放的導向、動力和保障作用。他指出:「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偷盜、賄賂橫行的世界。」市場經濟是靠人來建設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途、命運和發展。沒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和規范的社會經濟秩序,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完善和發展。 道德素質的提高將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世界范圍內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賽,不僅僅是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的競爭,同時也是國家之間精神力量的較量,民族精神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人的素質和道德風貌的競爭。20世紀後期,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思想文化領域的競爭。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戰爭」概念。物質資料的生產,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中是有形的,是硬體,而精神資料的生產狀況則是無形的,是軟體,但起主導作用,處於支配地位。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實現人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都可以轉化為生產力,成為增強綜合國力的巨大動力。 回望人類歷史,道德的光輝伴隨社會前進的每一個腳步。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社會每個分子的參與,公民道德進步能夠促進社會進步。作為「社會人」,我們對自身道德素質的追求應該是永無止境的,國家也應該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力度,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不斷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⑹ 什麼是道德,它有哪些特徵

道德的起源一、倫理學史上的爭論
神啟論把道德起源歸結於神秘的天啟和神的意志。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道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論認為,道德是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源於人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道德,就是因為道德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人類通過各種對世界的掌握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以實現對自己的肯定和發展。而道德作為人類理性的結晶,不是表達個人的偏愛和欲求,而是表現人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從道德發生的歷史看,道德產生於人們調節社會群體內部各種關系以維護一定社會秩序以及個人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這用千百年來客觀存在著的道德協調性因素和進取性因素就可證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道德根源於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一是說決定道德產生的要素都是在經濟關系的不同作用下產生的;二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來理解經濟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對經濟決定道德產生簡單的、機械的理解。道德的產生最終只能從經濟關系中找到根源,經濟關系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動因。首先,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其次,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是通過勞動實踐起作用的,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另外,勞動實踐的創造推動了道德的產生。
(三)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於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沒有社會關系,就不會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不會有道德的發生。只有在倫理關系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調節和規范的問題。作為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分工,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發生的關鍵。
(四)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首先,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為了調節人們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簡單的行為規范和准則,以緩和利益的沖突和矛盾。其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會利益的主要矛盾時,由人們的發展的需要所引發的矛盾沖突就會成為道德所要調節的主要內容。
(五)意識水平是道德發生的主觀條件。人類的意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但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一是表現在它使社會實踐中存在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服從於人的需要;二是表現在意識由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所形成的能動作用。
第二節 道德的本質
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一般本質)
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2、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3、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4、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二、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的特殊本質)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三、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的深層本質)
道德需要促使人類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推動人們改善這種關系,調節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類特有的實踐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動。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道德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道德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體。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於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⑺ 什麼叫能指、所指

「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緒爾語言學的術語。索緒爾認為,任何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語的「tree」這個單詞,它的發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樹」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但是,索緒爾認為,某個特定的能指和某個特定的所指的聯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約定俗成的。比如在「樹」這個詞中,樹的概念和「樹」的特定發音不是必然結合在一起的,「樹」在英文中的讀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讀音明顯不同,但卻都能表達了「樹」的意思。這就是符號的任意性原理。符號的任意性原則是索緒爾語言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它支配著索緒爾的整個語言的語言學系統,是頭等重要的。

⑻ 老子所指的道德指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奇書,老子所著《道德經》曾被做出過無數種解讀。有人認為本書是一本兵書,其中說盡了各種行軍打仗及詭譎變化之事;有人認為本書是一本治國之書,其中內容多離不開君王和臣民,更是將為國、為家作為最終的政治理想;也有人認為,這本書是一本純粹的哲學作品,老子第一次為「道」賦予了超越的屬性,從而使其成為「軸心時代」的東方代表人物。古往今來各家各派的名士對《道德經》一書做出過註解,雖然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不盡相同,但彼此始終不離二字,即《道德經》的最核心——「道德」。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體指什麼?

老子

唐玄宗在《御制道德真經疏》中曾講到:「《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慾,以虛心實腹為務。」此觀點,作為中國古代皇王社會對《道德經》一書的至高評價,一直影響了幾千年來人們對《道德經》的理解。畢竟,唯有對治家理國有實際作用的作品,才有可能具有流傳萬世的意義。也正因為此,人們對這一傳世之作的理解往往容易禁錮於「人」的概念上,所有的解讀都必定是出於人世的價值和判斷。而「道」本身所有具有的生化性和超越性,其實是「無情」的,是表現為「天地不仁」的。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體指什麼?

道德經

那麼,若想要理解「道德」二字的真意,一則要跳脫人們在世俗生活中具有強烈認知的儒家忠孝節義的價值觀點,回歸到老子從氣數將盡的周王朝的時代背景下去認知,由此才會更加明白老子作此書的真正意圖所在;二則更要脫離我們當下的語言環境,把「道德」二字與日常中所涉及到的個人品質相剝離,從「道」和「德」之內在與外顯的層面去理解老子對整個宇宙世界的認知,而非僅僅只是對人類社會的敘說,否則就極容易把《道德經》對整個生命體的關注降低到以人為主的高度上。

由此,首先要著重強調「道」的屬性。老子在《道德經》25章中第一次為「道」下了定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在老子的概念中,「道」不再單純地是人們行走的道路,也不僅僅是我們如今所理解的萬物運行的規律,而是在天地誕生之前就存在的某種事物,或者稱為某種具有氤氳、混沌屬性的狀態,是在人類對其有認識之前就已經亘古存在的。在天地萬物中,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是生化一切的本源,又是寓於萬物之中的本性,同時還是生老病死之周而復始的本質。「道」效法的是「自然」,並非我們常說的大自然,而是萬事萬物的自我之本然。在道家的思想觀念中,只有一切事物都按照自我的規則運行,才是世界「周行而不殆」地運轉的內在驅動力。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體指什麼?

道法自然

「道」雖然並不是一種有形有相的事物,但萬物所具有的道性是共通的。如果在塵世的范圍內來闡述的話就會發現,萬物在同一道性的生化作用下,則會表現了出了萬千種不同的情態。而萬物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表現或存在方式,即是道家所謂的「德」。「道」是「德」的內在屬性,「德」是「道」的外在體現。但同時,「道」與「德」又是不可分離的,二者共同構成了我們所能夠觸及的物質世界。所以蘇子在那篇著名的《赤壁賦》中寫道:「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此「造物者」,即是「道」也;此聲色之屬,即是「德」也。

從「道」的虛空到「德」的實有,中間起到連接作用的便是道家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陰陽與五行。「道」的存在,是以陰陽的方式來運化萬物。《易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整個世界存在的方式正是以陰陽的互相生化為基礎的;「德」的彰顯,是以五行的概念來昭類萬物。金木水火土,並非實指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要素,而是從萬物各自屬性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相生相剋的道理。正是因為有生有克,所以才能保持彼此之間的平衡狀態,不會使世界走向「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的極端。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體指什麼?

乾坤八卦

所以,在道家的理解中,「道」是形而上的超越,「德」是形而下的展現。在這里提到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又與中學課本中所講到的觀點有所不同。顧名思義,形之上下的概念是建立在萬物固有的形態之上的。從「形而上」方面去探討萬物本我屬性後的真諦,是所有宗教與思想致力於的終極命題;從「形而下」方面去鑽研萬物的具體構成,是所有實踐與技術致力於去深化的歷史使命。以此可知,所謂「科學」,乃是一科之學問,而非僅僅只是指實踐科目的「形而下」。若以「形而下」去驗證、去懷疑甚至去否定「形而上」,便等於是以人們自我的已知去判斷超越形骸的本真是否正確,這無疑是犯了學問上的大忌。南華真人有言:「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在「道」的層面去看這些是是非非的辯解,真乃是貽笑大方之說。

明辨了「道德」二字的實際含義是什麼,也就不難理解《道德經》一書的用意,自然就不會把本書當成是各種方術之流了。「術乃道之末」,老子正是因為看到了人們用盡術數才使天下大亂,所以作書以明其中道理,希望後來者們可以超越彼此之間的不同,從而使天下臻於「玄同」的大境界。聖人之心,可悲可嘆哉!

⑼ 什麼是能指和所指

「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緒爾語言學的術語。索緒爾認為,任何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語的「tree」這個單詞,它的發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樹」的概念就是「所指」。

「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但是,索緒爾認為,某個特定的能指和某個特定的所指的聯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約定俗成的。

比如在「樹」這個詞中,樹的概念和「樹」的特定發音不是必然結合在一起的,「樹」在英文中的讀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讀音明顯不同,但卻都能表達了「樹」的意思。這就是符號的任意性原理。符號的任意性原則是索緒爾語言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它支配著索緒爾的整個語言的語言學系統,是頭等重要的。

意指作用表示下述兩者的關系:一方面是表示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語言符號;另一方面是語言符號所表示的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

他把意指作用中用以表示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語言符號稱為能指,而把語言符號所表示的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稱為所指,所指也就是意指作用所要表達的意義。

能指指單詞的詞形或詞音,所指指單詞所表示的對象或意義。例如,作為語言符號的「桌子」這個詞是能指,作為具體事物的桌子是「桌子」這個語言符號的所指,同時也是這個語言符號的意義。

(9)道德能指所指擴展閱讀:

索緒爾的所指/能指圖式表現了一種二元論思想,從其最初提出這一對概念時的意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他聲稱,用這一對術語的好處在於:既能表明它們彼此間的對立,又能表明它們與它們所屬整體間的對立。

這些都是典型的二元對立。一旦索氏把能指歸結於感覺,我們就可以說,所指與能指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是感覺與觀念之間的關系。而感覺與觀念,這是哲學史上千百年來一直被討論著的二元論話題。

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對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表述,如柏拉圖把它歸結為感覺與理念問題,到了中世紀,那就是「可感知的」與「可理解的」之間的關系問題,而在近代,則主要表現為感性與理性問題。感覺與觀念的二元論總是與觀念至上論聯系在一起。

自從蘇格拉底提出概念以來,觀念至上論一直是哲學史上的一個主調。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觀念至上論認為,在認識活動中,佔主導地位的不是感覺,而是觀念。

如近代經驗論就認為,感覺經驗只是認識的材料,只有當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你才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

索緒爾也是一個觀念至上主義者。雖然他認為思想與語言不可分,語言出現之前思想只能是混沌一片,然而,對他來說,語言總是表達思想的,聲音總是模寫觀念的,言之,思想或觀念總是至上的。

熱點內容
解除司法拘留 發布:2025-01-15 20:57:30 瀏覽:383
經濟法的理念論文 發布:2025-01-15 20:52:43 瀏覽:755
追究商業秘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20:46:49 瀏覽:630
新婚姻法要坐牢么 發布:2025-01-15 20:24:31 瀏覽:739
注冊會計師和司法考試 發布:2025-01-15 19:42:55 瀏覽:259
19經濟法基礎第四章 發布:2025-01-15 18:14:41 瀏覽:188
勞動法工資結算方式 發布:2025-01-15 18:06:43 瀏覽:147
勞動法解釋停職員工待遇 發布:2025-01-15 17:40:35 瀏覽:399
國稅局政策法規科職責 發布:2025-01-15 17:37:38 瀏覽:457
勞動合同法三到五年 發布:2025-01-15 17:24:42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