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培訓
❶ 如何增強公務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
提高公務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開展全員培訓活動。各單位採取集中輔導、菜單式選學、網路學習、大講堂等多種形式開展專題培訓,培訓學習的重點包括:憲法和國家基本法律制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每名公務員要結合學習培訓至少撰寫一篇質量較高的學習心得。
開展法律知識學習活動。在加強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和自學的同時,做到天天學習、常抓不懈,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開展知識競賽和能力測試活動。結合法治理念主題教育培訓的主要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法規知識競賽活動,組織公務員法律知識能力測試活動。
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活動。各單位將採取組織公務員開展學法用法筆談、利用內網舉辦法治理念論壇、編演法治文藝節目、開辟法治園地等形式,加強法治文化載體建設,營造機關法治文化氛圍。
❷ 如何構建青少年法治教育體系
近年來, 湖北省武漢市司法局將青少年法治教育作為深化「法律六進」的重中之重,以實現普治並舉為導向,以普法陽光行動為驅動,以整合內外資源為助力,打造了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與校園法治建設相融合的新格局。
一、注重點面結合,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載體。近年來,武漢市在開展青少年普法宣傳教育的過程中相繼涌現出「流動花朵」法治教育園地、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六大平台、法治文化示範學校等一批工作品牌。市普法辦注重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以舉辦現場會、經驗交流會、工作推進會等方式,以點帶面,在全市組織開展了青少年普法陽光行動。全市共建立「陽光行動」示範學校37個,實現「四有」:有「陽光大餐」,每月舉辦一次國旗下講話、漫畫說法、普法情景劇、法律知識競賽等形式的普法宣傳活動;有「陽光門診」,調動社會、學校、家庭力量,對問題青少年進行一對一的結對幫教;有「陽光陣地」,打造法治長廊、法治樓道、黑板報、宣傳欄、電子屏等全方位的法治宣傳載體;有「陽光連線」,建立有教師、家長、心理專家和法律服務志願者參與的交流平台。近兩年,全市共開展青少年法治講座3000餘次,舉辦各類普法宣傳教育活動1.5萬余次。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傳教育舉措,全市青少年的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得到明顯提升。
二、注重內外聯系,開辟青少年法治教育新通道。一是聯合黨政部門開展豐富多彩的普法活動。各級黨政機關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每月開展普法教育活動。依託團市委在全市社區組建的「四點半學校」、青少年空間,掛牌建設「社區青少年法治學校」,建立法律圖書角,針對每天放學後及寒暑假等「監護真空期」,將學生組織起來,由公安、教育、衛計委等相關職能部門有計劃地在社區對青少年進行健康、安全、防護、維權等法治教育,形成學校、社區、家庭教育的「無縫對接」。二是聯合政法部門對問題青少年進行幫教。公、檢、法、司等職能部門利用資源優勢,對問題青少年開展法律援助、關愛幫扶、心理輔導、跟蹤幫教、監督檢查等動態管理。全市各區均建立了教師、家長、政法幹警、心理專家和法律服務志願者參與的QQ群,加強互動交流,提升幫教效果。近兩年來,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下降趨勢,未成年人批捕案件及人數、起訴案件及人數逐年下降。三是利用社會力量加強合作。探索建立政府購買、市場運作、企業運營、百姓受益的法治文化建設模式,利用社會力量,在全市所有中小學統一安裝法治宣傳掛框8000餘塊,融入法治故事、法治名人、案例分析等內容。利用武漢豐富的高校資源,招募組織大學生志願者走進校園,用更貼近未成年人的方式開展法治宣傳、法律咨詢、舞台情景劇等活動,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三、注重普治並舉,構建青少年法治教育新體系。一是建立校園法務室。市普法辦聯合市教育局,嚴格按照「四落實」(組織落實、機構落實、制度落實、責任落實)、「三有」(有匾牌、有法務工作辦公室、有辦公設施)、「兩上牆」(工作職責上牆、工作人員上牆)、「一台賬」(法務室綜合台賬)的標准,在全市850餘所中小學建立校園法務室。校園法務室由學校主要領導任主任、司法所長任副主任,成員包括法治副校長、社區律師、社區調解員和政教主任(德育主任)、校團干、心理輔導員等,採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為師生和家長提供法治宣傳、法律咨詢、糾紛處理、法律服務等,幫助解決了一系列涉法難題。二是建立教育法律顧問團。市教育局、市司法局聯合印發《武漢市教育系統法律顧問團工作規則》,全市13個區均按要求組建了教育法律顧問團,共聘請律師41人。教育法律顧問團成立以來,共審核合同159份,處理協調各類糾紛307件,完成訴訟案件49件。三是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通過舉辦法治文化書畫展、法治文化演出、法治徵文活動、拍攝並巡迴播放法治微電影等方式帶給青少年生動的法治體驗。探索將「雲技術」運用於法治教育過程中,使多校師生通過大屏幕實現同步聽課、互動教學,實現校園法治文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❸ 如何培養公民正確的法治意識
1、通過學校教育的正確引導,使他們樹立憲法和法律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理念,培養秩序與自由相統一的法治觀念,引導他們確立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規則意識,踐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行為准則。
2、加快普及國民素質教育 。通過大面積普及國民素質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使社會成員都具有較強地獲取知識技能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具有較強地獲取和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3、提高普法工作水平 。普法工作應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推進公民現代法律意識為目標,以灌輸給公民現代法的基本觀念為主要內容,重點在於對公民權利意識、訴訟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培養。
4、完善法律體系建設。完善法律體系就是要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水平,使所制定的法律更具有嚴密性、具體性、可操作性,能更加有效地規范和制約現代社會生活的運轉。
5、建設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我們今天社會所呈現的法律意識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識宣傳普及的結果,而不是從社會現實和文化深層生長出來的,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宣傳的社會效應和效果,這也是法律意識提高的一種必要手段。
(3)法治文化培訓擴展閱讀:
增強公民的法治理念、培養公民的良好法治思維習慣,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關鍵。公民的法律素養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准。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但是如今,有些公民,包括個別黨員幹部,遇事第一時間、第一思維,不是依法、求法、找法、靠法,而是求人、找人、靠關系、走後門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最後被逼無奈才走法律程序,把打官司告狀當醜事。
在他們心裡,人大於法,權大於法,甚至有人拿法律當兒戲,這都是缺少法治理念、法治思維習慣的表現。
《決定》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為依法治國指明了方向,如何培養公民的法治思維習慣是提高公民法律素養的關鍵、前提。
多年來,我們在立法的修改、完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這只是第一步,如果第二步跟不上或者脫節,法律再完善,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必須在普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普法,就是讓公民了解法律,有計劃、有組織、有重點地利用各種途徑,多種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如利用媒體開展法制講堂、課堂、會議、學習培訓等,讓普法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形成氛圍、環境。
學法,就是讓公民掌握法律,學習法律常識、知識,學習法治思維,增強法治理念,遵法、守法。目前,應該從小學生抓起,讓法進課堂,開辦法治課,從小就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打上法律烙印,養成法治思維習慣。
作為黨員幹部要帶頭學法,做學習法律的模範,帶頭、帶領、帶動全民族學法熱潮,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社會風氣。
用法,就是讓公民駕馭法律。法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不成社會。法律是保護公民自身與他人的雙刃劍,普法、學法的最終目的是用法,學會用法律武器,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
有法、守法,天下太平,無法、違法,天下大亂。教育引導公民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運用法治思維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提高自己的用法水平,這是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也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關鍵。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培養公民良好的法治思維習慣
❹ 如何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新時期法制宣傳中的作用
一、法治文化是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
法治文化是一種以弘揚法治精神和傳播法治理念為宗旨的法律實踐活動。一方面,它培養形成了人有關法的理念、心理和習慣;另一方面,它給大家灌輸了對法的崇尚和信仰意識。大量的法律法規是一種法治文化,這是一種看得見的文化。以往的普法宣傳重點就是放在了「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宣傳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上,這在客觀上給人們造成普法就是「學法」、「知法」和「懂法」的印象。但普法的實質,應當是傳播先進文化精神和文明理念的過程,僅僅機械、教條地講法條、說法言法語,這不是法制宣傳的根本目的。十七大報告在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這一概念,標志著我們黨對「法」的理解與追求又躍上了一個新的層面,標志著中國特色民主法治建設將走入一個新時代。而法治文化所蘊涵的法治觀念意識、價值取向,正是宣傳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傳播先進文化的有力工具,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制宣傳中「弘揚法治精神」的有效載體,必將促進法治文化氛圍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崇尚,提高法治建設的「軟實力」。
二、法治文化是傳播現代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徑
1、法治文化在宣傳的效用上有著巨大潛力。文化是宣傳工具的靈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任何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較之於經濟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滲透其間,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建設也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無論是影響力、滲透力,文化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建設法治文化,就是要發揮文化的作用與魅力,通過倡導和組織各種法治文化活動,使人們在喜聞樂見的法制宣傳活動中,自覺接受法律知識的傳播和法治思想、法治習慣的熏陶,享受著法治文明帶來的身心愉悅,在自覺自願的學習中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2、法治文化在宣傳的形式上體現了以人為本。在以往的普法工作中,我們更多運用的宣傳方法是政治教育的模式,集中大課學習、小課宣講,板報宣傳,條文灌輸,重形式輕效果,重知識輕理念,這種宣傳模式很難激發起自覺自願的學習興趣,更不要說法治理念的傳播與滲透了。法治文化則不同,它的形式可以活潑,它的內容可以多樣,可以涉及到道德與法律、情感與法律等方方面面。它能將理性與感性、剛性與柔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更能適應普通人的審美觀念和精神需求。近幾年在全國各大電視傳媒開辟的一些法治欄目,都在進行著這些方面的實踐,力圖用觀眾最易接受的方式傳播著現代社會的法制文明,其實就是法治文化的一種表達。在今天倡導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里,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宣傳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3、法治文化在傳播的功能上有著突出的優勢。首先,從傳播的范圍來看,文化傳播覆蓋面是一般工作所無法比擬的,發展法治文化,就是要通過增強覆蓋面,將法治理念傳播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讓每個公民都能接觸到、感知到;其次,從傳播的主體來說,法治文化的傳播主體更加廣泛,有法制宣傳工作者、專家學者、學生、甚至是文藝工作者,只要有熱情,就可以參與到法治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充當法治建設的推動者;再次,從傳播內容來看,法治文化內容比較寬泛,只要與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法治理念、法律習慣法律內容等有所關聯,都可以成為文化的內容。同時,法治文化也有助於將法與其它文化的融合,從而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與創新,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發展與交融的成果。最後,從傳播的方式來看,文化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不同的現代媒體,文藝陣地、宣傳陣地都可成為傳播載體,多渠道、多平面、多視角的傳播模式必將幫助大家獲取更多的法律信息與資訊,對法也將會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三、法治文化是推動當前法制宣傳工作的重要動力
1、法治文化與推進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緊密結合。當前法制宣傳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駕護航。法治文化建設有助於將法治思想滲透到文化的傳播中。因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適應和促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是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先進文化,是實踐和落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先進文化。它將以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為已任,培育和發揚全體社會成員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觀念;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參政議政的水平與能力;以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的理念。
2、法治文化與推進基層的普法宣傳緊密結合。任何文化要富有生命力,必須來源於社會,貼近廣大群眾,才能發揮它的感染力,得到社會的共鳴。法治文化容易紮根基層,增強文化與群眾的互動,擴大群眾的參與渠道,提高群眾的參與深度。如今年鎮江市組織開展了「律師送法進村入戶」活動,就是一項增強群眾與法律互動,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舉措,各行政村與律師結對,向每家農戶發放便民聯系卡,律師定期到各村、各農戶家中宣講法律,傳播法治理念、解決群眾生活中的法律難題、幫助村委會解決管理中的法律問題,而農民也可以通過聯系卡,隨時解決身邊的法律問題。這種形式的推廣,得到了基層群眾的普遍歡迎,讓法律知識的傳輸、法律思想的熏陶始終保持在自己的身邊,權利始終得到保障,法律也顯得不再那麼神秘、高不可攀。同時,這項活動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矛盾糾紛隨時得到解決,大家的心情舒暢了,社會文明的風氣與氛圍自然就形成了。
3、法治文化與解決群眾的精神需求緊密結合。文化從來都不是懸空和抽象的,它總是積存於人們的觀念內,又反映在人的行為中。因此,法治文化的作用發揮,可以幫助解決人們內心對法、法治的精神需求。如句容市在平時的普法工作中,發現句容的廣大農民在近階段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識是農村土地徵用、房屋拆遷等相關法律法規,因此,運用普法講師團巡迴宣講、司法所幹警業務培訓、村務公開欄、電視欄目、開展法律咨詢、組織法制文藝等多種形式開展不同層面的土地拆遷相關政策、法律等的宣傳,讓大家了解立法的目的、社會的權利義務、個人的權利義務,無論是政府、企業家、群眾個人,通過這些法律文化與內容的熏陶,都學會了更加理性地處理這些問題,有助於拆遷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各方利益的維護。
4、法治文化與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緊密結合。宣傳教育注重的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對實現其目的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審美觀念以及鑒賞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因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們在參加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形式中,自覺接受法律知識和法治思想的熏陶。如我市普法辦在2003年與市電視台聯合主辦了一檔電視欄目《法治12分》,採用發生在鎮江的案例進行以案說法,節目播出後,收到非常好的普法效果,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市民的認可。前不久,我市舉辦了大型的法治文藝匯報演出活動,全部採用基層選報上的節目,表現了各地、各部門的法治工作情況,節目取得了相當的成功。這些來源於生活的第一素材的表演,正是基層社會在法治建設過程中的真實寫照,而樸素的表現形式讓所有的觀眾受到了感動並產生了共鳴,演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而我市潤州區舉辦的「法治文化節」系列活動,包括了十個子活動:舉辦群眾自發演出的法治文藝演出、舉辦了「環保杯」法律知識競賽、「檢察杯」法治論壇、開展了法治文化書畫攝影展、以案釋法巡迴報告會、法治講座、法律知識圖片巡迴展、開辟了法治文化街(社區、廣場、市場)、評選10件法治新人新事、開展學法讀書徵文活動。該系列活動採取了豐富多彩的形式,並讓社會各界與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營造了非常好的傳播法治觀念、法治文明的良好氛圍。
人類文明的方向是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而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就是社會發展規律指出的方向。今後的中國是沿著依法治國的道路不斷前行,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必然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傳播與推動,因此,立足文化的視角,創新觀念、創新載體、創新形式,從人民需要出發,從人民滿意出發,從宣傳效果出發,增強法治文化在法制宣傳中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法制宣傳工作一定會大有作為,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進程譜寫出新的篇章。
❺ 如何打造適合企業發展的法治文化
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開展:
(一)網路平台
隨著現在人手一手機,手機已內離不開任何一名員工,所容以可能給企業建立公眾號,利用公眾號來宣傳企業的法治文化。
2.在企業的內部網站上加入法治文化,進行法治宣傳。
(二)宣傳欄
利用公司的宣傳欄,定期進行法治方面的宣傳。
利用公司的廣播站,定期進行法治方面的宣傳。
利用公司的圖書室等,進行進行宣傳。
(三)培訓與教育
新入職員工的法治教育。
在職員工的法治教育。
❻ 如何讓加強法制宣傳教育 建設企業政治文化對策與建議
1、重點對象法治宣傳
一是建立了幹部法治教育基地,將法治宣傳計劃納入幹部培訓課堂,定期舉辦普法培訓班。二是定期開展村居兩委幹部、協管人員、大學生村官等法制培訓及法治宣傳
2、主題宣傳活動開展情況
一是利用3月法治宣傳月、「12·4」全國法治宣傳日等固定法治宣傳月、周、日開展宣傳活動,採取普法宣傳車宣傳造勢,現場開展法治文藝演出、發放普法資料和提供法律咨詢。二是各街鎮、村(社區)利用專欄、櫥窗宣傳了與群眾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組建了法治宣傳腰鼓隊、軍樂隊,搭建了普法宣傳新載體,豐富了宣傳活動的形式,提升了宣傳效果。三是機關部門利用學雷鋒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禁毒宣傳日等契機,充分發揮法治宣傳職能,以法制咨詢、便民服務為主要形式,以服務基層、司法為民為宗旨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宣傳講解。
(二)法治文化建設情況
1、以傳統媒體為依託的法治文化建設
❼ 如何做好法治宣傳教育
法制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並強調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通過二十多年全民普法教育,廣大群眾的法制觀念,法律素質得到了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群眾能自覺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法制宣傳工作仍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因此,我們就如何做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開展深入調研。
一、法制宣傳工作在群眾眼中的基本情況及取得的成效
從我們對本縣八個鄉鎮的抽查結果來看,認為法制宣傳途徑廣、宣傳內容實用、自身法律素質有所提高、維權意識增強的有96%;認為我縣法制宣傳力度不大、宣傳內容少的有3%;認為自身法律素質沒有因為法制宣傳而提高的有1%;在調研過程中部分老百姓給我們提出意見和建議。
從調研結果看,人民群眾的憲法和各類法律知識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普及,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逐步提高,法制觀念維權意識發生了較大變化,法制宣傳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法制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法制宣傳地點具有局限性。大多數鄉鎮的宣傳地點都僅限於該鄉鎮所在地,在鄉鎮所在地做法制宣傳一是群眾相對集中,可以使較多的人獲得宣傳知識和宣傳資料。但是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不趕集的群眾來說就不能起到宣傳作用。另外鄉鎮的村部一般也有宣傳展板或宣傳標語,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沒有幾個群眾會到那裡去看,從而使之成為了擺設。
(二)法制宣傳方式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
我們的宣傳途徑一般以發放宣傳資料為主,普法播音為補。但是通過調研,目前農村留守老人越來越多,在少數民族地區能自己看書,聽懂普通話普法的人不多,這導致了宣傳工作雖做了,但在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法律素質和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沒有明顯提高。
(三)普法工作機制運行不夠有力,普法工作沒有形成強大的合力。表現在組織、協調、指導和檢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還不夠大,普法工作的整體聯動不足,各部門、各行業各做個的,散打的較多,沒有形成強大的宣傳氛圍和濃厚的學法氛圍,致使普法工作發展不夠平衡。
(四)法制宣傳教育隊伍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村幹部普遍年齡偏大,法律知識結構相對老化,而農村工作紛繁復雜導致沒有多餘的時間更新法律知識,從而使得法制宣傳源頭出現了問題。全縣法制宣傳教育隊伍人員不足、業務素質和組織指導能力不強,未能正常開展普法活動的現象在機關單位、部門、企業、農村還存在。
三、對策與建議
(一)進一步創新普法形式,豐富載體,鞏固和擴大宣傳效果。近年來,通過深入調研,針對普法宣傳存在的問題,結合我縣的實際,我們打造「民語普法」「公交普法」「調案宣法」等普法宣傳亮點,普法效果顯著。
一是「民語」普法。針對近年來留守老人越來越多,部分少數民族鄉村百姓普通話不好,不能完全聽懂普通話普法的情況,我們將壯、漢、瑤三種本地民族語言與當地山歌民調相結合,分別融入普法宣講,通過錄音、刻制光碟,利用法制宣傳車,在圩日、重要節慶日,深入各鄉、村巡迴宣傳播放。吸引廣大老百姓前來聆聽或把普法光碟贈送給老百姓拿回家播放,深受老百姓歡迎,他們說,要在家裡經常播放
普法光碟,讓家裡所有人員都學法、懂法、守法。民語普法貼近百姓,通俗易懂,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普法效果好。二是 「公交」普法,利用公交車客流大和流動性廣的優勢,為全縣八個鄉鎮共三十八輛公交車製作普法宣傳座椅套袋七百多個。在車套椅醒目的位置印上法律宣傳標語,並在套袋裡裝上各種法律宣傳讀本。通過對五十八名公交司機的培訓,使他們成為普法宣傳志願者,及時為法律宣傳服務,拓寬普法宣傳的路子,方便老百姓在等車、乘車途中隨時學習法律條文,感受到法治文化濃厚的氛圍,從而將法治理念內化於心外踐於行。三是「調案」宣法。通過深入基層調研,積極探索群眾實際遇到的法律難題,掌握群眾缺少什麼、需要什麼,精心挑選貼近群眾生活、經常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典型事例,按照基本案情、調解過程、調處結果、調解依據、案件評析的格式,採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匯編成《案例選篇》,製作印有普法宣傳知識的圍裙、環保袋子等普法產品,通過「法律六進」等形式,把普法產品送到廣大群眾手中,使普法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提高全民法治意識。
(二)進一步明確任務職責,形成強大的普法宣傳合力。按照黨委領導、政府實施、人大監督、全社會共同參與和誰主管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加強年度普法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強化法制宣傳隊伍建設,注重隊伍管理和培訓,促進「法律六進」活動的開展;強化普法工作的考核評價。
(三)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各級領導責任,形成強大的推動力。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是黨中央作出的戰略部署。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根本要求。在全社會形成學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風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途徑。因此,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必須進一步提高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切實增強各級領導抓好開展普法工作的責任意識,發揮各級普法依法治理領導機構的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各級普法領導機構的定期會議、聽取匯報、開展督查等工作機制,解決好普法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建立健全協調配合的工作制度,切實做到協調統籌有力、上下配合到位、橫向聯系緊密;建立健全重點普法對象定期集中學法制度,增強普法工作實效。
(四)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隊伍的作用。配齊配強法制宣傳專職人員,強化業務指導和培訓,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鼓勵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學校師生積極參與法制宣傳活動。利用學校資源,以「小手牽大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把法制宣傳讀本送到學生手中,讓學生通過學習並把法律知識帶回家中。
❽ 如何加強本單位法治文化建設財政
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以文化為載體,以法律法規為內容,用人性化、藝術化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和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而被大家認可和接受的一種文化,具有宣傳、教育、引導、激勵和娛樂等多種功能,是思想領域、文化領域、法治領域的重要工作,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加強和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六五」普法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對於全面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創新機制,夯實法治文化建設基礎。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具有公益性、群眾性、社會化和經常化的特點,必須要在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以機制創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一是強化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真正將法治文化建設列入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六五」普法、平安建設、社會管理創新、文明和諧社區評比和黨的建設等整體規劃中,同重點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要建立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協調,宣傳、文化、廣電、新聞部門等單位共同參與、各司其職的組織領導體制,形成條塊結合、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要完善領導責任機制,明確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形成主管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業務部門積極抓、其他條口協同抓、各個社區自覺抓、列管單位配合抓的工作機制;
二是落實保障。要將法治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專款專用。要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自然生成的各種產業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採用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等方式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費,彌補經費的不足,實現法治文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統一。要充分發揮地區普法講師團、法制宣傳工作者、法制新聞工作者、法律服務志願者、法律明白人以及法治文藝骨乾等人才資源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法治文化宣傳,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要注重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規律、工作推進方式及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等的研究探索,創新工作理念,改進工作方式,不斷增強法治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三是整合資源。要立足地區實際,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通過借勢、借力、借腦、借資,不斷動員各部門、發動全地區積極參與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構築「積極參與、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有序運行」的法治文化工作聯動機制。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履行主管職責,充分發揮協調、指導和監督的職能,克服「小馬拉大車」的消極心態,學會「藉助外力」、「借船出海」、「借雞生蛋」,凝聚各單位、各部門和各階層力量開展法治文化活動,從而實現法治文化工作主體多元化、內容專一化、方式協同化、效益最大化,實現由「主演」到「導演」,由「獨唱」到「合唱」的轉變。
二、創新品牌,提升法治文化建設活力。近年來,鼓樓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高位謀劃,積極推進工作理念創新,不斷拓展普法渠道和載體,社區法律學堂實現了普法工作由零散式、分散式、隨意性向陣地化、長效化運作的轉變,法治文化廣場成為全區法治文化建設的精品工程,在全省率先打造的法制宣傳教育中心形成了部門聯手、全社會參與的「大普法」工作格局,丁山法治文化生活體驗館植入法治文化媒介設施和法治文化元素,提升了地區法治文化建設水平。要扎實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要發揮地區優勢,在鞏固、深化和創新品牌上下功夫求實效。
一是鞏固法治文化宣傳廣場。要在現有法治文化宣傳廣場提擋升級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進取,不斷尋找新的法治文化構建空間,多角度、深層次立體打造法治文化廣場。要充分整合地區資源,在完善領導幹部學法培訓基地、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企業員工學法園地、禁毒教育基地、外來務工人員法制宣傳服務中心的同時,不斷拓展新型普法宣傳陣地、基地,大力加強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展廳、法治文化小區、法治主題公園等場地的規范化建設,廣泛宣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物權法、婚姻法、治安處罰法以及信訪條例、婦女兒童保護、低保審批等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的法律法規,讓居民茶餘飯後有法律知識可學,走路散步有法律規定可看,營造「出門有法、抬頭見法、知法守法、辦事循法」的法治氛圍;
二是深化法制宣傳教育中心。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法制宣傳教育中心功能,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組織規劃部、法治文化產品聯合開發部、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督查部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協會」等的職能作用,注重依託「法律大講壇」、「高校學生普法講師團」、「公共安全律師服務團」、「司法執法工作者普法宣傳講師團」和「法治文藝演出團」等專業團隊進行法治文化宣傳,讓群眾在欣賞法治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體驗法治文化,真正實現法治文化宣傳由灌輸式向滲透式、單一化向多樣化、重過程向重實效的轉變;
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館。要在鞏固和深化社區法律學堂品牌優勢、平台優勢和機制優勢的基礎上,依託社區辦公場所,對社區法律學堂進行提檔升級,因地制宜地植入法治文化媒介設施和法治文化元素,精心打造法治文化生活體驗館。要通過設置「法律(援助)咨詢室、人民調解室、禁毒工作室、電子閱覽室、關愛之家、法制議事園、電影放映廳、電影文化陳列館、多媒體播放系統、婦女兒童權益保護中心、特殊人群管理服務中心、多媒體播放系統」等功能室,讓居民通過互動性的法治文化生活體驗,增強法治觀念,培育法治信仰,提升法律素質,引領地區性法治文化建設水平,讓法治文化成果惠及民生。
三、創新載體,增強法治文化建設效能。法治文化建設的難點在於概念虛、基礎弱、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必須要下細功夫、實功夫、慢功夫,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提升地區的法治水平。
一是加強融合。要因地制宜設置一批與城鄉環境協調、與生態相融的法治文化設施,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建設的影響度。要緊緊圍繞改善民生、維護民權、爭取民利,通過「萬人問卷、千人督查、百事展評」、「百姓點題、政府破題」等形式,梳理法治建設實事項目,依法整治事關民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讓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實踐相融合,使人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要依託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 通過開發製作台歷、掛圖、雨傘、摺扇、撲克、書簽、杯墊、環保袋等各類載體, 運用群眾樂於接受的戲曲、故事、春聯、年畫、簡訊、書畫、動漫等各類藝術形式,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群眾生活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的大眾性、娛樂性和廣泛性;
二是抓好結合。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法律六進」相結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構建「法治、廉政、陽光」的機關法治文化、居民群眾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法治環境、企業單位誠信守法的法治理念,不斷提升地區法治化管理水平。要找准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文化建設的結合點,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法制宣傳相結合,通過法制宣傳活動,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理念融入到人們的頭腦中,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在全社會樹立法律信仰,形成崇尚法治的濃烈氛圍,使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始終與時代發展同行,與社會進步同步。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相結合,堅持以法治理念引領社會管理創新,以法治精髓主導社會管理創新,用法治精神統帥社會管理創新全局,用法治眼光審視社會管理各種問題,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管理的戰略,加快從行政主導的管理模式向法治主導的管理模式轉變。要注重克服創新就是突破法律的片面認識,更加註重觀念的轉變,制度的創新、機制的整合、要素的集成和方法的改進,努力實現社會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法治化;
三是注重整合。要統籌整合各類有效資源,善於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各類媒體,圍繞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以案釋法、巡迴審判、模擬法庭、文藝作品等人們易於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治精神。要利用 「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6.5」世界環境保護日、「6.26」國際禁毒日和「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重點時機開展法治文化廣場活動,集中組織專業律師、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活動,現場解答居民的法律問題,努力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推進依法治理、創建法治區(縣)和民主法治示範單位等活動進行整合,進一步提高領導幹部依法決策、執法部門依法行政和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水平,大力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和基層民主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