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醫學新技術的立法
A. 醫改方案的總體目標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完善醫葯衛生四大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四大體系相輔相成,配套建設,協調發展。 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並完善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確定公共衛生服務范圍。明確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增加服務內容,細化服務和考核標准。鼓勵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水平和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中央規定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公共衛生服務內容。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職能、目標和任務,優化人員和設備配置,探索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加強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預防控制和監測。加強城鄉急救體系建設。
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學校、社區、企業等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廣播、電視、網路、報刊雜志等媒體,加強健康、醫葯衛生知識的傳播,促進公眾合理營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將農村環境衛生與環境污染治理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推動衛生城市和文明村鎮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衛生環境。
加強衛生監督服務。大力促進環境衛生、食品衛生、職業衛生、學校衛生和農民工衛生工作。 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設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防治結合、技術適宜、運轉有序,包括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各類醫院在內的醫療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幹、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縣級醫院作為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主要負責以住院為主的基本醫療服務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搶救,並承擔對鄉村衛生機構的業務技術指導和鄉村衛生人員的進修培訓;鄉鎮衛生院負責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並承擔對村衛生室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等工作;村衛生室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有條件的農村可以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加快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積極推進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政府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採取多種形式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
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以維護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初級診療服務。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
健全各類醫院的功能和職責。優化醫院布局和結構,充分發揮城市醫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的診療、醫學教育和科研、指導和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方面的骨幹作用。有條件的大醫院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可以通過託管、重組等方式促進醫療資源合理流動。
建立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城市醫院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方式,帶動社區衛生健康持續發展。同時,採取改善服務能力、降低收費標准、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整合城市衛生資源,充分利用城市現有一、二級醫院及國有企事業所屬醫療機構等基層醫療資源,發展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
充分發揮包括民族醫葯在內的中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院建設,組織開展中醫葯防治疑難疾病的聯合攻關,在醫療衛生機構中大力推廣中醫葯適宜技術。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扶持中醫葯發展,促進中醫葯繼承和創新。
建立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制度。發達地區要加強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城市大醫院要與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口支援和合作制度,採取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設備支援等方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鄉困難人群。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從重點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門診小病延伸,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國家、單位、家庭和個人責任明確、分擔合理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實現社會互助共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統籌層次,縮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終實現制度框架的基本統一。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快覆蓋就業人口,重點解決國有關閉破產企業、困難企業等職工和退休人員以及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醫療保險問題;加快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到2009年全面推開,重視解決老人和兒童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水平,適當增加農民繳費,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困難人群參保及其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提供補助,築牢醫療保障底線。有條件的地區要採取多種方式積極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體系。
鼓勵工會等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互助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公益性組織發展社會慈善醫療救助。
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妥善解決農民工基本醫療保險問題。簽訂勞動合同並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要按照國家規定明確用人單位繳費責任,將其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參加戶籍所在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務工所在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積極做好農民工醫保關系接續、異地就醫和費用結算服務等政策銜接。
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簡化理賠手續,方便群眾,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繼續探索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經辦管理的方式。 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為基礎,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葯產業、提高葯品生產流通企業集中度、規范葯品生產流通秩序、完善葯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建設規范化、集約化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執業葯師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用葯。
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中央政府統一制定和發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葯並重的原則,結合我國用葯特點,參照國際經驗,合理確定我國基本葯物品種和數量。建立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基本葯物由國家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采購,直接配送,減少中間環節,在合理確定生產環節利潤水平的基礎上統一制定零售價,確保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用葯。規范基本葯物使用,制訂基本葯物使用規范和臨床應用指南。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部使用基本葯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要將基本葯物作為首選葯物並確定使用比例。基本葯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葯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葯物。
規范葯品生產流通。完善醫葯產業發展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嚴格市場准入,嚴格葯品注冊審批,大力規范和整頓生產流通秩序,推動醫葯產業優化升級和技術進步,發展葯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促進葯品生產、流通企業的整合。建立覆蓋面廣、體系健全、便民惠農的農村葯品供應網和監督網。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葯、急救用葯生產。完善葯品儲備制度。規范葯品采購,堅決治理醫葯購銷中的商業賄賂。加強葯品不良反應監測,建立葯品安全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完善醫葯衛生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建設,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 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的原則,合理確定不同層級政府之間、政府與醫葯衛生機構之間的職責范圍,形成職能明確、定位清晰、綜合協調、權責統一的管理體制。
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所有醫療衛生機構,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系和經營性質,均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中央、省級可以設置少量承擔醫學科研、教學功能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療中心、承擔全國或區域性疑難病症診治的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縣(市、區)主要負責舉辦縣級醫院、鄉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機構;其餘公立醫院由設區的市負責舉辦。
強化區域衛生規劃。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准,組織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明確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科學制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衛生機構和各級醫院建設和設備配置標准。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調整優化結構和布局,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醫療機構要逐步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新增衛生資源必須符合區域衛生規劃,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加強區域衛生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的銜接。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
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從有利於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監管出發,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多種實現形式。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衛生行政部門主要承擔衛生發展規劃、資格准入、規范標准、服務監管等行業管理職能,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落實公立醫院獨立法人地位。
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管理體制。中央統一制定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框架和政策,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創造條件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有效整合基本醫療保險經辦資源,逐步實現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行政管理的統一。 以維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質為核心,逐步建立規范、科學、高效、有序的醫葯衛生機構運行機制。
公共衛生機構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按照承擔的職責任務,由政府合理確定人員編制、工資水平和經費標准,明確各類人員崗位職責,嚴格人員准入,加強績效考核,建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人才、適宜設備和基本葯物,為廣大群眾提供低成本服務,維護公益性質。要嚴格核定人員編制,實行人員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和激勵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要明確收支范圍和標准,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財務管理辦法,並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經費的總額預付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嚴格收支預算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改革葯品加成政策,實行葯品零差率銷售。加強和完善內部管理,建立以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長效機制。
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葯檢查和醫療行為,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實行醫葯收支分開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葯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葯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葯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嚴格預算管理,加強財務監管和運行監督。地方可結合本地實際,對有條件的醫院開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繳、差額補助、獎懲分明」等多種管理辦法的試點。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嚴格工資總額管理,實行以服務質量及崗位工作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健全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運行機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和分配製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醫療保險經辦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明確政府、社會與個人的投入責任,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向城鄉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特需醫療服務由個人直接付費或通過商業健康保險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對衛生的投入,並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明顯減輕;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使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
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衛生投入責任。地方政府承擔主要責任,中央政府主要對國家免疫規劃、跨地區的重大傳染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以及有關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等給予補助。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困難地區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
完善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機制。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經費、發展建設和業務經費由政府全額安排,按照規定取得的服務收入上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經費,健全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
完善政府對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機制。政府負責其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按國家規定核定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員經費和其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使其正常運行。對包括社會力量舉辦的所有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各地都可採取購買服務等方式核定政府補助。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對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合理補助。
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扶持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補貼政策性虧損等,對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專項補助,形成規范合理的公立醫院政府投入機制。對中醫院、傳染病院、精神病院、婦幼保健院和兒童醫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准和貸款行為。
完善政府對基本醫療保障的投入機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證相關經辦機構正常經費。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積極促進非公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抓緊制訂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規范社會辦醫療機構包括外資辦醫療機構的准入條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業管理政策。鼓勵社會資金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國家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的試點,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依法加強對社會辦醫的監管。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慈善醫療機構,或向醫療救助、醫療機構等慈善捐贈。 完善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客觀反映市場供求情況和生產服務成本變化的醫療服務和葯品價格形成機制。
規范醫療服務價格管理。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其餘由醫療機構自主定價。中央政府負責制定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及項目、定價原則及方法;省或市級價格主管部門會同衛生、勞動保障部門核定基本醫療服務指導價格。基本醫療服務價格按照扣除財政補助的服務成本制定,體現醫療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和醫生提供的服務,實行分級定價。規范公立醫療機構收費項目和標准,研究探索按病種等收費方式改革。建立醫用檢查治療設備儀器價格監測、服務成本監審和服務價格定期調整制度。
改革葯品價格形成機制。合理調整政府定價范圍,改進葯品定價方法,利用價格杠桿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促進國家基本葯物的生產和使用。對新葯和專利葯品逐步實行上市前葯物經濟性評價制度。對仿製葯品實行後上市價格從低定價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復建設。推行在葯品外包裝上標示價格制度。嚴格控制葯品流通環節差價率。對醫院銷售葯品開展差別加價、收取葯事服務費等試點,引導醫院合理用葯。加強醫用耗材及植(介)入類醫療器械流通和使用環節價格的控制和管理。健全醫葯價格監測體系,規范企業自主定價行為。
積極探索建立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葯品供應商的談判機制,發揮醫療保障對醫療服務和葯品費用的制約作用。 完善監管網路,強化監管職責,創新監管手段,提高依法監管能力,逐步建立政府為主體、社會多方參與的監管體制。
強化醫療衛生監管。健全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加強衛生監督機構能力建設。加強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監管,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標准和質量評價體系,規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統一的疾病診療規范,健全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監測網路。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的准入和運行監管。加強對生活飲用水、職業衛生、食品安全等社會公共衛生的監管。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違法行為。
完善醫療保障監管。加強對醫療保險經辦、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建立醫療保險基金有效使用和風險防範機制。強化醫療保障對醫療服務的監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積極探索實行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總額預付等方式,建立激勵與懲戒並重的有效約束機制。加強商業健康保險監管,促進規范發展。
加強葯品監管。強化政府監管責任,完善體系建設,嚴格葯品生產、流通、價格、廣告和使用的監管。落實葯品生產管理規范,加強對高風險品種生產的監管。嚴格實施葯品經營管理規范,探索建立葯品經營許可分類、分級的管理模式,加大重點品種的監督抽驗力度。加強政府對葯品價格的監管,有效抑制虛高定價。規范葯品臨床使用,發揮執業葯師指導合理用葯與葯品質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建立信息公開制度。鼓勵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個人對政府部門、醫葯機構和相關體系的運行績效進行獨立評價和監督。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醫葯衛生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立足衛生事業發展,服務人民群眾健康,逐步建立層次完整、結構合理、重點突出、可持續的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
推進醫葯科技進步。把醫葯衛生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以防病治病為中心,努力攻克醫葯科技難關,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技術保障。遵循自主創新、重點跨越、協調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深化醫葯衛生科技體制和機構改革,整合優勢醫學科研資源,加快實施醫葯科技重大專項,加強對重大疾病防治技術和新葯研製關鍵技術等的研究,在醫學基礎和應用研究、高技術研究、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針對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加強醫學科研,開發生產適合我國國情的醫療器械。廣泛開展國際衛生科技合作交流。大力推廣適宜技術,全面推進醫葯衛生科技進步。
加強醫葯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制訂和實施人才隊伍建設規劃,重點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護理人員的培養培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優秀衛生人才到農村、城市社區和中西部地區服務。對長期在城鄉基層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業務培訓、待遇政策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完善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制度,健全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制度,鼓勵參加學歷教育,促進鄉村醫生執業規范化,盡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加強高層次科研、醫療、衛生管理等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壯大中醫葯人才隊伍。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逐步規范醫院管理者的任職條件,逐步形成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醫療機構管理隊伍。
調整高等醫學教育結構和規模。加強全科醫學教育。完善標准化、規范化的臨床醫學教育,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加大醫學教育投入,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醫學本專科教育,採取定向免費培養等多種方式,為貧困地區農村培養實用的衛生人才,造就大批紮根農村、服務農民的合格醫生。
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視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精神。優化醫務人員執業環境。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醫學科學、尊重醫療衛生工作者的良好風氣,努力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 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葯品、財務監管信息化建設為著力點,加快信息標准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逐步建立統一高效、資源整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開、使用便捷、實時監管的醫葯衛生信息系統。
加快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完善以疾病控制網路為主體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提高預測預警和分析報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構建鄉村和社區衛生信息網路平台。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利用網路信息技術,促進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合作,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
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加快基金管理、費用結算與控制、醫療行為管理與監督、參保單位和個人管理服務等具有復合功能的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加強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建設,實現與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的對接,積極推廣「一卡通」等辦法,方便參保(合)人員就醫,增加醫療服務的透明度。
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三級葯品監管、葯品檢驗檢測、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網路,加強對葯品研製、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關鍵環節的監控。 進一步加強醫葯衛生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相適應、比較完整的衛生法律制度。
完善衛生法律法規。加快推進基本醫療衛生立法工作,明確政府、社會和居民在促進健康方面的權利和義務,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建立健全衛生標准體系,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與協調。加快中醫葯立法工作。
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規范執法,切實提高各級政府運用法律手段發展和管理醫葯衛生事業的能力。加強醫葯衛生普法工作,提高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努力創造有利於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法制環境。著力抓好五方面重點工作,力爭近期取得明顯成效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要立足當前,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入手,讓老百姓得到實惠,讓醫務人員受到鼓舞,讓監管人員易於掌握。到2010年,在全國初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直接關系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對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的宣傳,總結推廣好的試點經驗,使這項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重大改革深入人心,為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B. 醫療體制改革立法的意義
自從醫療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被公布之後,人們開始了深入的反思。有觀點認為,目前醫院面臨生存和盡責的兩難困境,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一部法律對此作出規范和界定,因此建議,要盡快制定統一的《衛生法》,從法律上解決當前醫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思路反映了我國持續推進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略已經開始深入人心,人們已經有了對法律更多的信賴,並因此對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很好的事情。然而,具體到醫療體制改革,特別是基本不成功的現狀,盡快出台一部《衛生法》這樣的法律就能解決問題嗎?筆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推進醫療體制改革並不能急於立法。
首先,當前醫改基本不成功的現狀並非是立法缺失導致的。應當說,在此前的醫療體制改革中,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執業醫師法規范了醫療從業者的資質和責任,修訂後的葯品管理法更加明確了醫療機構從事葯品經營時的義務,「三級十等」的醫院分級管理辦法確立了不同層次醫療機構的行為規則及管理標准與目標等等。然而,這些法律與政策的先後出台並沒有防止和控制醫療行為失范、葯價虛高、看病難、看病貴等等引起社會公眾強烈不滿情形的產生和發展。所有這些問題的產生,可以說與淡化醫療衛生服務公益性的價值取向有關。
其次,此前偏重於「市場化」的醫療體制改革忽視了「疾病」的基本特性,但法律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怎能無病,也就是說,疾病的產生一般與患者的貧困和富裕沒有必然的關系。而市場化的改革目標必然導致醫療機構在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推動下,追求醫療資源收益的最大化,這些年的醫療費用不斷上漲就能證明這一點。與此相對應,經濟並不寬裕的人就不可能真正關注疾病預防和保健,甚至在有病時因經濟困難可能就不去治療,或是選擇正規醫療機構以外的人員診治。很自然,非法醫療機構和不具備執業資格的醫務人員就獲得了存在的可能,同時,貧者多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不正常狀況就出現了。對此,有觀點認為,用法律規范政府在公共衛生中的責任就可以解決問題。很顯然,可能性不大,因為政府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如果一定要通過法律規定政府的投入義務,估計這樣的法律根本沒有出台的可能。
再者,立法前應當解決「立什麼、怎麼立」的問題,而在目前這些問題並沒有解決。從立法技術上說,創製法律的基礎在於社會對該法律存在廣泛需求,立法機關對該項立法的目的、原則、規范、執法和法律適用、違法責任等等都有了一定的基本准備,而完成這些准備首先要有相關的調研、分析。具體到醫療改革的立法,在完成前述基本准備的情況下,關鍵在於醫療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政府責任定位,以及政府責任定位的形成。很顯然,這些問題並沒解決,對醫改基本不成功的反思還沒有出現有立法意義的結論性意見。
總之,在當前,政府和社會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在反思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的基礎上,重點解決醫療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定位等問題。
C. 如何提高醫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科研氛圍,提高醫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
組織科研與學科契合度較高的知識競賽活動,完善活動獎勵制度,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率。增加科研入門培訓、文獻檢索、PPT製作和答辯技巧等講座,並提供學生展示平台,拓寬知識面。在各種科研活動中建立選拔制度,讓優秀的科研人才參與到醫學科研項目,增加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二、拓寬眼界,樹立正確科研觀。
創建校級科研組織協會,對接國家和省級各學科協會活動,引導學生參與交流活動,拓寬醫學生眼界。成立科研創新基地,與校外醫葯行業合作,拓展科研業務。線上論壇與線下沙龍相結合,增加學術交流的融合效應。
三、完善「帶教制」和「導師制」,搭建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跟蹤培養平台。
醫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越早越系統越好,因此,應當針對醫學生採用跟蹤培養模式。在早期加強實驗技能訓練,高年級對低年級「一對一、面對面」實行「帶教制」,設置技能模塊輪訓制度和實驗技能畢業生標准制度,使學生掌握熟練的基礎科研技能,這對科研能力培養大有裨益。
四、創新教學方法,促進「科研、教學、臨床」融合。
開設科研興趣選修課,普及科研知識。例如,醫學實驗教學幫助醫學生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實踐理念,從根本上提升醫學生的專業素質。
五、線上線下結合
教師通過網路平台發起頭腦風暴,課前學生查閱資料選擇動物模型、工具葯和方法,並做出實驗計劃、可行性分析和預期的結果。課上開展實驗、形成報告。課後再度線上發起結果討論的頭腦風暴。
D. 醫學信息系統的功能及發展趨勢
我國未來醫學的五大發展趨勢
我國未來醫學的五大發展趨勢
根據現代醫學的發展軌跡和社會的發展趨勢,未來20年或30年,醫學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
一、醫學的任務將從以防病治病為主逐步轉向以維護和增強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主
在未來尋求醫學服務的,不再僅僅是患者,而會有相當數量的正常人;詢醫問診的人,也不僅僅是因為軀體的缺欠或某個系統有病患的患者,相當多的人是為得到生活指導和心理咨詢而求醫;醫生開出的不會全是去葯房取葯的處方,還有如何提高生活質量的處方。
醫學的對象將從以患者為主的模式逐步轉變成為面向整個人群的模式。因此,整個社會衛生資源的配置將重點分為兩極,即社區醫學服務與醫學中心。有相當數量的醫生(有些國家約有半數左右)是從事社區服務的全科醫生,而比全科醫生多得多的,對人群而言,在某種意義上更經常、更直接、更有效、更節省資源的是社區護理隊伍(包括家庭病床服務、老年公寓服務以及社區圍產與嬰幼兒服務等等)。
醫學中心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們,在社區醫學服務的基礎上,將以方便就醫與擇優就醫的方式,來選擇他們的就診醫院。所謂方便就醫,已不再是區域觀念,也不是距離概念,而是指要從時間、空間、人際關系等多元因素進行考慮與判斷的概念。
限制患者自由選擇醫院的逐級轉診制度和定點報銷制度都將被淘汰,一些不方便、不優秀、無特色的醫院勢必走向分化,走向倒閉。其出路是:一、化整為零走向社會,踏踏實實去做社區醫療保健工作。二、徹底改革,提高水平,成為患者心目中可信賴可選擇的醫學中心。否則就只好眼看著門診量逐年減少,空床位日益增多,醫院效益每況愈下,直至難以為計,最終不得不宣告倒閉。
。
二、信息學、生物信息學將改變醫學工作的方式
長期以來精心保存的厚厚的病歷,將被一張小小卡片所代替,這張卡片也許只有名片大小,最多二、三張,就足可以記載一生的病情變化和診療經過,甚至包括全部的影像資料。所謂病歷,不再只是在某醫院、某時期的病情檔案的記錄,而是個人一生的健康與疾病變化的記載。可以預料不會操作計算機甚或操作不熟練者,在未來恐怕難以成為一名好醫生。
人類基因組工程預計到2003年,最多到2005年就可完成,再過10年,也許要想知道每個人的基因圖譜,都將成為可能。醫生可根據這張圖譜,正確地作出某些疾病的基因診斷和預測某些疾病發生的可能性,進而實施基因治療和生活指導。所以有人畫張漫畫,患者來看病時,醫主可以問他是否帶著他自己的基因圖譜檔案,患者也可以問醫生是否具有解讀某種級別的個人基因圖譜的資格許可證。
當今,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市場。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作為醫學咨詢或醫療、預防等輔助手段,電子醫療和網上醫院一定會走向社會,走入市場。但必須強調一句,無論科學怎樣發達,診斷或治療手段如何先進,電子醫療、遠程會診都不能代替最基本的醫生與患者面對面直接的診療。各種先進的醫療手段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醫生的基本功,而醫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只是醫生基本功之一。
三、醫學工作的范圍將從"出生到死亡"擴展為"生前到死後"
既往,人們認為"人從生到死,總離不開醫生"。如今,在人還未出生的時候(胎生期),醫生就可以對某種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並可進行外科治療,從而矯正畸形、修復缺損,待手術完畢,再把胎兒還納***,使胎兒正常發育,待其成熟後娩出。此時不僅畸形或缺損得以矯正,而且連瘢痕都沒有,這就是所謂的胎兒外科。當今的醫院兒科還只是從新生兒開始,在不久的將來,在婦產科和兒科之間,將出現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胎兒學科。
四、第二次衛生革命處於攻堅階段,人類的平均壽命突破100歲已初見端倪
以各種菌苗、疫苗接種為主要預防手段,以各種抗生素和化學療法為主要治療手段,使傳染病的流行得以控制。以天花的根絕和脊髓灰質炎的消滅為重要標志的人類第一次衛生革命,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當今,主要威脅人類生命的是癌症、艾滋病、心腦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
可以預計,當今的醫學難題--癌症再過20年有望被攻克。有人已明確指出到2010年前後,預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誕生。正確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使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下降50%,大部分患者可以正常生活。由於神經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新發的脊髓損傷患者可以避免發生截癱。有些國家,人的平均壽命已突破80歲,中國已突破70歲,隨著癌症的被攻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進展,到2020年至2030年,人的平均壽命突破100歲的國家有可能出現。
五、新理論新技術推動醫學向前發展
人類基因組學和神經科學的進步,對解開人類自身的諸多秘密,甚至包括感知、思維、記憶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將取得重大進展。疾病發生及防治,特別是精神疾患的發生機理及其防治方法研究也許會有新的突破。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新的醫葯產品將不斷涌現,除治療疾病以外,對維護健康、保持良好機能狀態會有很大的幫助。醫葯市場上維護健康、改善功能的葯品,也許比治療疾病的葯物更加火爆、更加熱銷。
在生物技術領域里,除基因工程,轉基因動物之外,細胞工程特別是幹細胞的保存、增殖及應用技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將會引發醫學領域的重大變革,使許多過去的所謂絕症,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放射病、甚至腫瘤,都有得以治癒的可能。由於組織工程的研究捷報頻傳,軟骨培養成功,血管培養成功,可以預計諸多組織的培養成功,對修復外科、畸形矯正,以至美容整形都會產生巨大的效應。蛋白質工程學也許是繼人類基因組工程學之後,下個世紀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譬如,如何將動物的白蛋白,經過少數幾個氨基酸的置換,製成與人白蛋白相近或相同的物質;如何降低異種蛋白的抗原性,使其在臨***得以廣泛應用而又避免過敏反應;如何提高腫瘤的抗原性,進而研製成功腫瘤疫苗,並用於腫瘤的預防和治療。
老年人群除了心腦血管疾患、癌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病以外,還有近10%的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痴呆,而老年婦女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因此,老年人群是最需要醫學呵護,最需要衛生資源的人群。如果不及早採取有效措施,未來的社會將不堪設想,而當"一個孩子"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時,其社會負擔將難以承受。
同時,隨著社會意識的進步和法制的健全,腦死亡法的頒布和安樂死法案的實施,將是21世紀初葉醫學、倫理、法律方面的重大事件。實施腦死亡法,不僅是對人類倫理的扶正,也是衛生資源從消耗、浪費到有效利用的一次革命,有百利而無一害,建議我國政府和人大抓緊對這一問題的論證。繼1993年荷蘭正式頒布安樂死的法令之後,另一些國家也在積極探討實行安樂死的可能性。實行安樂死,不僅是對人道主義的弘揚,而且是一種特殊人權的體現。當然立法要嚴密,程序要嚴格。無論如何這確實是一種醫學倫理學的革命,應當提倡
E. 如何運用衛生法學理論解決衛生改革和醫學高科技發展中的新問題
醫療爭議解決的方法和原則,國家醫事立法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如何運用醫事法律的理論來解決我國醫療改革和醫學高科技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醫事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醫事法律規范的制定和表現形式,醫事法律的特徵、淵源、調整對象,我國現行的醫事法律制度,醫事法律的基本原則,醫事法律關系,醫事法律體系醫事法學以醫事法律及其發展規律作為研究對象,注重學科理論的研究和學科體系的建設。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醫事法律的產生及發展規律
F. 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80年代末隨著基因組測序數據迅猛增加而逐漸興起的一門新的學科領域——生物信息學,發展迅猛的生物信息學正面臨這樣的態勢:
1、整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可能提前5年完成,因而對「解讀」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2、基因組相關資料庫及電子網路技術高度發達,使得世界各國科學家都能及時得到待分析的資料與數據,也就是就,理論研究的基本條件對所有國家的學者是相近的。
3、占基因組95%左右的廢棄DNA信息的運作規律尚未有突破性認識,等待著科學家去研究。
4、蛋白質工程和葯物開發前景廣闊。
(6)如何加強醫學新技術的立法擴展閱讀:
中西醫學差異:
中、西醫學運用不同的思維模式診治疾病,其基本理論各成體系並有根本差異。中西醫學的差異不僅僅是有否實證的科學理念,最主要的是兩種文化體系的差別。從理論上講,中西醫學是兩種不可能統一的醫學體系。
「中體西用」曾成為中西醫匯通派的指導思想,但由於兩種醫學的根基不同,硬在中醫之體上套上西醫之用,近一個世紀的事實證明,「匯通醫學的體用判斷脫離了中西醫學的事實認識,以價值認識代替了事實認識,決定最終結果勞而無功」,因此,中、西醫學應並存共榮而不必強求統一。
G. 醫學新技術的風險問題往往集中體現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