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聖棄

道德經聖棄

發布時間: 2022-04-22 23:08:21

道德經·絕聖棄智的出處

《絕聖棄智》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九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㈡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該怎麼解釋

事實上,老子恰恰相反是反精英的
在老子那個時代聖賢基本等同於統治者
老子認為,統治者不應該把自己的理念強加於民眾,不應該束縛甚至是引導民眾,這樣民眾的行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

那個絕就是舍棄的意思

你這個解釋不能不說是說不通,不過所解釋出來的老子是於我們這個社會普遍意識里的老子是不合轍的
也就是說,不符合老子的一貫思想

老子這段話和「天地不仁」應該是有延續性的而不是相悖的
理解一個哲學家也應該總體上找准了方向,而不是斷章取義的發揮創造性

話多了點,還請見諒

㈢ 道德經·絕聖棄智的原文

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②以為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屬④;見素抱朴⑤,少私寡慾;絕學無憂⑥。

㈣ 絕聖棄智出自《道德經卷二第幾章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如果您對中華文化有興趣,那麼,就從道德經開始吧!

㈤ 道德經的意義是什麼

古代思想家、先泰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所反映的認識論極具豐富的社會經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尤為喜歡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它教我認識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它並非人們平常所說的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玄妙、深奧、高遠,空虛無形,但的確存在於廣漠的空間,它發揮的作用無窮無盡,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大道似水。」「一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能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於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涌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們看到「道」的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棄涓流;它與世無爭,淡泊功利;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塞於浩茫天地之間,可謂「大音若希」,「大象無形」,令人敬畏。

《道德經》勸人向善,導人守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說善待別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別人就得到誠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講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們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會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還勸人拒絕世俗之喧囂,守護淡泊之美好。《道德經》中反復出現「朴」字,如「見素抱朴」、「復歸於朴」、「返樸歸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為純真、素樸、自然。「嬰兒」一詞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說。如:「復歸於嬰兒。」「一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個純厚朴實、鎮定持心、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應該以嬰孩般單純、無邪心境空明,寧靜,質朴,少私寡慾,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不被寵幸、聲色所誘惑,超凡脫俗,不為物累,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

《道德經》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聖人但求填飽肚子而絕不追求聲色之娛,提出人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時下現代文明長足發展,但許多人心態扭曲,道德觀、價值觀嚴重傾斜。老子的教誨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葯,有利於醫治人心浮躁、動盪不安,仍具現實教育意義。漫長的時間流逝了,而(道德經)橫跨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它教誨我們改變「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養心,謹慎,嚴肅,善事融和,曠達,灑脫,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張成業)
(資料來源:《老人報》)

㈥ 道德經·絕聖棄智的注釋

1、絕聖棄智:拋棄聰明智巧。此處「聖」不作「聖人」,即最高的修養境界解,而是自作聰明之意。
2、此三者:指聖智、仁義、巧利。
3、文:條文、法則。
4、屬:歸屬、適從。
5、見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沒有染色的絲;「朴」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義詞。
6、絕學無憂:指棄絕仁義聖智之學。

㈦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句話出自哪裡

出自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綠色通巧棄利,盜賊無有。」

㈧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

原因如下:

1、因為老子的時代是中世時期,個時代聖賢基本等同於統治者,大家看起來都聰慧有謀,可是卻缺乏大智慧,大多數人都掛聖賢之名謀一已之利,現仁義之象而行苟且之事。

2、老子認為,統治者不應該把自己的理念強加於民眾,不應該束縛甚至是引導民眾,這樣民眾的行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因此發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的感慨。即保持淳樸,減少慾望,摒除仁義巧智。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釋義:

極其聖明的人拋棄智謀,民利百倍;

極其仁愛的人拋棄忠義,民復孝慈;

絕高技巧的人拋棄利潤,盜賊無有。

這三種人僅做表面是不夠的。

所以下令讓那些行為體現在身上:外表樸素內心朴實,減少擁有清心寡慾。

學盡學問就不用愁了。

(8)道德經聖棄擴展閱讀: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子

㈨ 道德經·絕聖棄智的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熱點內容
勞動法解釋停職員工待遇 發布:2025-01-15 17:40:35 瀏覽:399
國稅局政策法規科職責 發布:2025-01-15 17:37:38 瀏覽:457
勞動合同法三到五年 發布:2025-01-15 17:24:42 瀏覽:478
毆打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17:22:22 瀏覽:578
縣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發布:2025-01-15 16:40:42 瀏覽:894
重慶合同律師 發布:2025-01-15 16:39:58 瀏覽:636
榆次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15 15:49:54 瀏覽:163
法官考察材料 發布:2025-01-15 14:58:25 瀏覽:475
合同法違反合同 發布:2025-01-15 14:48:08 瀏覽:825
北京資深拆遷律師 發布:2025-01-15 14:26:40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