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樹立法治信仰
⑴ 如何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
(1)領會社會主義法制精神,明確在我國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版法治國家的權主要任務。
(2)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自由平等觀念,公平正義觀念,權利義務觀念等基本觀念,養成自覺遵紀守法,嚴格依法辦事的習慣。
(3)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是個人安全的前提並且有賴於每個公民的自覺維護,切實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4)樹立法律信仰,宣傳法律知識,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
⑵ 大學生怎樣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
大學生怎樣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
第一,樹立依法治國的法律觀念。做到: 心中時刻以法律基礎為行為處事的准繩,不僅僅要求自己時刻遵守法律,並且做法律的監督者。在生活中關注法律的發布與實施,並就:存在的不足向法律部門及時提供意見。
第二,作為大學生,必須要求自己時刻遵守法律,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費率意識,爭做守法模範,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還應該樹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為重要指導思想,作為大學生,搞好學習的根本出發點在於在各項學習工作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時刻遵守法律、宣傳法律,把法律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尤其是向當地的老百姓和一些法律意識淡薄的年輕人講述法律的重要性,讓他們重視法律,遵守法律。
還要樹立公平正義的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大學生必須維護法律,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剋制己欲,排出私利,堅持合理合法原則、公平公正原則、嚴守法律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除此之外,我們大學生還應該樹立副大局的觀念。這是社會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當代大學生必須緊緊圍繞在黨和國家引導以及.開展的工作,全面正確學習和貫徹科學發展觀,致力於推進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努力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做貢獻。
第三,更應該樹立黨的正確領導。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 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 學會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和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相統一。
始終堅持正確的立場,始終做法律的維護者和護法模範。加強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的法律知識,多參加法律方面的公益活動,自覺維護法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彰顯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
(2)如何樹立法治信仰擴展閱讀:
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的必要性:
第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
第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這是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也是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
第三,這也是現實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我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人治」思想嚴重;另一方面,現實中拋棄法制觀念、違法亂紀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_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
⑶ 如何培育民眾的法治信仰
1、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這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前提條件。公民的權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沒有權利內容的法律就激發不了公眾對它的渴望。權利意識的增強導致對法律的認識與對其價值的認同,有利於人們法律信仰的生長;同時,對法律的信仰也必將推動人們權利意識的提升,從而又推動法律意識的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尤其是對權利的主張是近代自覺的主體者人格的吶喊,如果缺乏權利意識,法律規定的權利只能是寫在紙上的而不會轉化為現實中的權利。而權利意識的培養在於主體者自主意識的覺醒。我們說權利意識的培養主要在於主體——公民的自我意識的蘇醒。如果立法者一直崇拜和迷信國家政權的強制與威懾,而忽視了作為社會主體的公民的主體性與自我意識,那麼公民在國家的強制和威懾下,只能無可奈何地被動服從法律,自主判斷的思維就會逐漸麻木,參與的熱情也會逐漸泯沒,獨立的人格喪失了,那麼順從的、充滿奴性的依附人格便長成了,權利意識在其心中盪然無存,我們所倡導的法律信仰就無從談起。2、增強公民對法律價值的感受、體認與認同,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內在原動力。法律信仰具有親歷性。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輸出來的,被教導出來的,而是基於人們對法律的自覺信服和認可而使法律被認為是值得尊敬的、應當尊敬的。人們通過自己參與到法律實踐的過程,藉助一系列的社會實踐、個別經驗和親身感受而逐步到對法律的歸依,對法律神聖性的認同。從這一意義上說,法律就使人們信仰它獲得了必要的價值基礎。公民就是通過對價值的感受、體認和認同,才轉化為法律價值即價值法律化,這是法律信仰產生的主觀前提。對法律的信仰歸根結底是基於法律體現著主體的價值追求與價值理想,這也是法律之所以能夠被人信仰的最初原動力。正如西賽羅在《論法律》中說,羅馬人自兒提時便受到如此教育:「一個人要求求助於正義,就去訴諸法律」。因為只有法律體現著正義,反映著正義,保障著正義,實現著正義,從而使人們信仰法律、信仰正義獲得了發自主體內心的一種心靈的相契,法律信仰也由此而確立。所以,只要法律的內容體現並反映了主體的價值追求,法律才會得到社會主體的普遍體認與認同,並從其自身的利益出發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最終完成信仰法律的理念塑造。3、增強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執法、司法人員的法律信仰,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證,也是培育現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環節。只有國家公職人員對國家法律具備良好的信仰,才能在形成、培養、增強自身信仰的同時,有助於民眾法律信仰的培植,黨和政府的法律信仰是社會民眾法律信仰的榜樣。從心理學角度上說,這是一種模仿效應。律人先律己,法律信仰這一社會風氣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公職人員對法律的認同。國家公職人員作為由人民委託執掌一定權力的代表和法律的衛士,是法律的具體執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假使執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知法執法又犯法,就會違背全國人民的意志,違背黨的領導,也會損害全國人民的利益。這樣的話,就會眾叛親離,甚至會使政府和法律的威信喪失殆盡,這並非是危言聳聽。誠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十倍於犯罪,因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是污染了水源」。因而,為了公民法律信仰的培養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應切實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法律素質教育,首先培養其法律信仰。4、 徹底擯棄法律工具主義,掃除思想上的障礙,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重要步驟。目前存在一個最大的思想誤區是法律工具主義持有者居多,法律工具主義是一種關於法律本質和法律功能的法學世界觀和法學認識論,認為法律只是實現一定社會目標的工具和手段,不具有任何目的和價值意義,把法律視為國家的工具和政策的工具。有時候法律工具主義者非常重視法律的作用,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立法、執法和司法的發展。但是由於他們把法律視為工具,而工具又是可以替代的,一旦達不到預想目標,這一工具就會被棄之不用。政策、命令甚至長官意志都可與法律發揮同等的甚至更大的作用,就容易出現以權壓法,權大於法的現象,這時法律就形同虛設,伴隨的危機亦會爆發,並最終導致人們對法律喪失信心。文革期間時而把法律視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時而又砸爛公檢法,一切都無法無天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說明。法律工具主義是人治思想的特殊表現。其實我們知道,法律在具有工具性手段性的同時,亦具有目的性。在一定條件下,它是工具,在另一條件下它就具有目的性了。法律只有始終貫穿著人類的價值追求這一目的,才能真正具有公平與正義,才能具有這一法律調整下的經濟、政治與道德等的公平與正義。而法律工具主義是把法律視為一種工具,與目的價值等無關,那麼在立法時就不能最大值地記載法律的價值,執法時也不可能實現其價值,自然人們的守法活動也不能享受其應有的價值,導致法律價值的虛化,降低了人們對法律價值的期待,自然無法培養公民的法律信仰。5、通過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進行輿論導向和法治宣傳,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廣泛基礎。現在電視、報紙和手機都已普及,網路也縱橫各區域,這些現代化工具的作用就是迅捷,讓人第一時間去感知外部世界。尤其網路輿論的功能日趨強大,具有明顯的現代性特質。經過近十年發展的中國網路媒體已成為全球互聯網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中國網民人數,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各種媒體是通過個案對法律實施關注的。針對每一個熱點事件,新聞媒體及網上言論都會非常活躍,進而馬上形成輿論趨勢,甚至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使任何部門、機構甚至公眾人物都無法忽視。例如孫志剛案、劉涌案、寶馬案等新聞、網上輿論的洶涌對該案的最終公正解決,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公民也直接或間接自發培養了對法律的情感。公民通過多種途徑站在一個局外者的角度「冷眼」觸摸法律,長期堅持下去,對法律逐漸習慣並認可,對法律產生一種不可阻隔的親切,這種親切感會使社會人群對周圍事物乃至自身事務第一時間以法律者思維去思考,使權利意識更深入民心,受到鼓舞的公眾將會繼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對法律事件的關注中去,法律信仰就會潛移默化地在公眾內心形成。法律堪稱人類迄今為止所能擁有的相對而言最為有效、最為合理和最為完善的治理手段,服從法律的規則治理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法律產生信仰是一個法治社會的終極標志。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只有一個國家的公民具備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礎,那麼才有可能邁進法治社會的門檻。
⑷ 如何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一)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依法保護自身權益.。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錯路,必須鋪設好自己的人生軌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學會自我保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這就要注意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否則,便會因為不知法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如今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很多:可以在思想品德課上學習,可以參加學校的法制教育活動學習,也可以學習專業的法律書籍,可以收看電視的法治節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專業人士咨詢。在初中階段,我們不可能學習所有的法律知識,但是作為青少年,應該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合法權益。青少年只有學會了自護,才能在犯罪侵害發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臨危不懼,運用有效的防衛手段,敢於和善於與犯罪行為作斗爭。(二)堅決擯棄不良習慣,做遵紀守法好學生。《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具體規定了作為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不購買閱讀不觀看黃色書籍和音像製品,不去和自己年齡不相符的營業性娛樂場所。要與正直、誠實、守信、能夠幫助自己上進的人交朋友,不要與對自己道德品行產生不良影響的人交朋友,要堅決杜絕與校外不良青年的來往。近幾年的司法實踐中,青少年違法犯罪在社會總體違法犯罪人數中的比例,已明顯上升,這除了青少年受社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新形勢下青少年價值觀、人生觀錯亂迷惘的原因外,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誤入違法犯罪歧途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為青少年學法、慬法、知法、守法刻不容緩。
⑸ 大學生如何在實踐中培養自己對法律的信仰
一是優化法治文化環境。學校教育講究環境熏陶,法治文化環境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思維養成具有重要影響。
二是端正權利義務觀念。法律以權利義務為核心內容,法治思維以權利義務研判為主線。既定的法律規范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並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在遇到糾紛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在法律上,權利是具有合法性的理由。憑借這個理由,相應的行為、利益、主張和期待就會獲得了法律認可的正當性。
三是注重辦事程序公正。優化法治文化環境,是為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端正權利義務觀念,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從實體上認識法律的本質。注重程序公正,則有利於感受法律的價值。程序公正,意味著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和主張,即使符合實體法的規定,也同樣被否定。因此,高校管理者作決策、辦事情的過程、步驟、方式、時限等應符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要求。
(5)如何樹立法治信仰擴展閱讀
法律信仰作為現代法治精神的內核,其形成和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同時又是人們有意識地選擇和培育的結果。然而,大量的社會現實告訴我們現行的法律沒有能夠真正成為社會公眾所信仰的對象,從而決定了培養社會公眾崇尚法律的情感的艱難程度。
可是中國要走向法治化,要建立成法治社會,就不得不對社會公眾法律情感的培養,激發起他們對法律高度認同的熱情,也不得不將法律作為整個社會所信仰的對象,從而以社會公眾內心的原動力支撐起法治大廈的精神層面。為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增強社會公眾的權利意識,重視社會主體的自我意識,這是培養法律信仰和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條件。社會公眾的權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沒有權利內容的法律就激發不了公眾對它的渴望。
應該說公眾的權利意識和法律信仰是一種互相推動的關系,權利意識的增強必然會導致社會公眾對法律的認同及法律所含的價值的褒揚,從而萌發了信仰的雛形;同樣,採取對法律信仰的認同和鼓勵也會引發起社會公眾對權利意識的重視。我們說權利意識的培養主要在於主體——社會公眾的自我意識的蘇醒。
2、把法治精神的建設同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培養社會公眾法律信仰觀念的重要基礎。我們「必須看到,法治和經濟並非是絕對的因果關系,而是一種結構上的功能互動的關系。
法治為經濟的發展創造提供一種理想的次序和制度環境,經濟為法治提供某種基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對古希臘羅馬法治精神起源的考察之後,認為生產要素的流動特別是勞動力的流動帶來得最顯著的政治法律後果就是打破了以等級和特權為基礎的社會關系格局,建立了自由、平等、契約的新的格局,從而孕育了和催化了人們對法律神聖、法律至上的精神追求。
此刻,中國正處於市場經濟的狀態之下,而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法治經濟。市場經濟所倡導的是公平、自由的競爭,隨之產生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制度防止社會各種弊端的滋生,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3、現代法治理論要消融國家優位理念,樹立起社會優位理念。這種生活優位理念應包含以下觀念:國家是為社會服務的,而不是社會為國家服務的;社會是目的,國家是為公眾服務的工具。潘恩曾說:「政府不過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其目的在於為全體國民——個人的集體的——造福。」
這正說明了社會優位這一理念。現實中,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各項法律是所有社會公眾意志的體現,它們是面向整個社會的,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和社會秩序的有序化,而不是國家單方面的命令和國家手中依靠強制力保障的「大棒」。
假使法律的出台是國家單方面的命令,這就會使社會公眾喪失對它的信任而成了一味地消極服從,從而弱化了他們內心的法律情感。那「沒有了神聖的淵源,也就沒有了永恆的有效性。」
4、加強對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執法、司法人員的教育和管理,增強他們的法律觀念,是培養國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證,也是培育現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環節。由於國家公職人員作為由人民委託執掌一定權力的代表和法律的衛士,是法律的具體執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假使執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知法執法又犯法,就會「違背全國人民的意志,違背黨的領導,也會損害全國人民的利益。」這樣的話,就會眾叛親離,甚至會使政府和法律的威信喪失殆盡。這並非是危言聳聽。
這也誠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司法判決比多次不平的舉動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把水源敗壞了。」因而,為了法律信仰的培養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法素質教育,增強其形象意識和責任意識;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健全民主監督、民主考核評估等各種制度,扶正祛邪。
⑹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法治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對法律常懷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⑺ 如何強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帶頭學法尊法用法
1、要堅持帶頭學法,不斷提高法治素養。把學習憲法和黨章作為首要任務,原原本本地學,逐條逐章地看。把學習做好領導工作必需的法律法規作為關鍵所在,既要學習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也要本著「干什麼、學什麼」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學習與履行職責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堅持勤學、真學、善學,帶著問題學習,聯系實際思考,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推動學法常態化、制度化。
2、要堅持帶頭尊法,發自內心信仰法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切實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堅定性,增強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的自覺性堅定性,牢牢把握人民在法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切實增強憲法意識,帶頭抓好憲法實施,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堅守法治的思想基礎,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引領社會風尚、培育法治文化。
3、要堅持帶頭守法,切實做到依法用權。把握權力邊界,按照「法定職權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要求,對已經明確的權力邊界,要嚴格貫徹執行;對權力邊界不清晰的,要抓緊依法界定清楚。堅持秉公用權,處理好情與法、利與法、權與法的關系,切實做到公正用權、公平處事。主動接受監督,習慣於在「聚光燈」下行使權力,在「放大鏡」下開展工作,確保權力在陽光下規范運行。充分發揮制度的監督約束作用,有針對性地立制度、建平台、定規矩,帶頭強化制度執行,主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4、要堅持帶頭用法,嚴格依法依規辦事。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作決策,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規作為決策的前置審查條件,最大限度防止決策不當、決策失誤。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發展,自覺在法治基礎上凝聚改革共識,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確保改革於法有據、蹄疾步穩。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嚴管黨治黨,把黨章作為管黨治黨的根本依據,與時俱進加強黨內法規建設,落實主體責任,嚴守政治規矩,不斷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⑻ 如何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
法治抄信仰,是發自內心地認同法律、信賴法律、遵守和捍衛法律。沒有精神的法治,猶如沒有靈魂的人體,再剛性的法條也難免淪為擺設。一旦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人們就會長期持續、自覺自願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法律只有被信仰,成為堅定的信念,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深入,我們的法律條文越來越完善,人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越來越豐富,但為什麼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中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法律懸空、制度空轉現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只有對法治有著發自內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維,才能主動、自覺和善於運用法治方式。對於一般公民來說,法治的根基在於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力量在於人民真誠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才能源源不斷地釋放規則的正能量。
⑼ 我們應當如何培養我們的法治思維和對法律的信仰
1 學習並熟知法律知識 2 在學識和實踐中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提高思考問題,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容力 3 增加社會閱歷,基礎知識的積累 4 維護法律的尊嚴,加強法律信仰 5加強實務操作技能(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6 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思想自由,人格獨立,堅定的服從法律